植物区系特征成分及地带性分化问题的探讨

植物区系特征成分及地带性分化问题的探讨
植物区系特征成分及地带性分化问题的探讨

文章编号:0529 6579(2000)05 0073 05

植物区系特征成分及地带性分化问题的探讨

崔大方1,廖文波2,王伯荪2

(1.华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2.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 要:简述关于植物区系成分以及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讨论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

新技术在开展特征植物区系成分地带性分化以及分子生物地理学研究方面的意义.关键词:植物区系;特征成分;地带性分化;分子生物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Q948 5 文献标识码:A

植物区系的形成是种系长期分化、繁衍、发展的结果,并与区域性自然地理条件、古地质、古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变迁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植物志、大部分地方植物志编写的全面完成,我国植物学家对植物区系的组成、性质、起源、区系关系及分区等特征开展了全面的研究,使区系学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特别是关于中国植物区系成分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观点.同时,区系学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或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在区系发展、演化过程中,区系表征成分、特征成分的发展和演化特征就是一个关键问题,它们将反过来对区系的性质、区系的发展、演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论述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分析特征区系成分的性质,试图说明植物区系成分在形态-地理学、细胞-地理学、分子-(生物)地理学等水平,均存在地带性分化特点,因而将成为植物区系学研究的新途径.

1 关于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

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植物学研究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早在1918年钟观光就在广西西部、北部采集,1920年陈焕镛在广东、海南采集等.同一时期还有胡先在云南、辛树帜在广西、秦仁昌、蒋英在广西、贵州采集等.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野外采集和开展分类学研究,经过近70年以来我国植物学家的不懈努力,至90年代止发表了大量分类学、系统学的研究论文,全面完成了 中国植物志 80多卷120多部(分册)及多部地方植物志的编写和出版,极大地促进了对我国丰富植物资源的认识.

从20年代开始在分类学、系统学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如胡先、刘慎愕、李惠林、侯学煜、钟补求等陆续开展了有关的植物地理学(phytogeography)研究.该学科是19世纪初由Humboldt 和Candolle 等人奠基的一门学科,它以植被的外貌及生活型等作为标志,在20世纪初Engler,Drude,Diels 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植物地理学的概念,包括分布植物地理学、生态植物地理学、历史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分区等.现代意义的植物地理学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39800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39830310)收稿日期:1999 10 26; 作者简介:崔大方(1964~),男,博士,副教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9卷 第5期

2000年 9月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 RSITATIS SUNYATSE NI Vol 39 No 5Sep 2000

74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9卷

上述4个方面外,又细分出:植物区系学、区系植物地理学、科属植物地理学等分支.普遍认为,植物区系学(florology)是研究一个地带、一块大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植物区系组成、分布、起源和演化的学科,与植物界系统发育研究相联系,即可能揭示该区域植物区系的起源、分化和发展.在我国,早期较典型的代表论著有:1936年胡先关于!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和亲缘?、1952年李惠林关于!东亚和北美植物区系的关系?等.稍后1957年吴征镒、王文采发表!云南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研究报告(#、?)?,该文在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还对云南的大量科属的地理分布及发生和演化特点等进行研究;1962年张宏达发表!广东植物区系的特点?,对植物区系的组成、特点、与邻近地区的关系、区系成分的发生等问题进行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此后,吴征镒提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1963)及!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1965),还编写成 植物区系地理学教学大纲(1984)及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1991)等,均得到广泛的应用.张宏达还提出!华夏植物区系起源和发展(华夏理论,1974)?及!大陆漂移与有花植物区系的发展?(1986).在国际上,至20世纪初均以恩格勒为代表的!北极起源说?为经典.同一时期,各国学者也提出大量关于地植物学、区域植物地理区划的观点,特别是A Takhtajan提出被子植物分化、起源的!热带起源说?(1953,1969),而吴鲁夫(1943)、费多罗夫(黄观程译,1959)等学者认为中国西南部植物区系非常特殊,有大量本地起源成分.

进入90年代,吴征镒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开展4个课题即!中国特有科属的区系地理学?(王荷生等)、!关键地区、研究薄弱地区的植物区系?(吴征镒等)、!白垩纪、第三纪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和发展?(陶君容等)、!中国重要科属、原始科属的起源、分化和地理分布?(路安民等)等的深入研究,获得了大量成果,完成了对中国植物区系起源和演化的全面评价(1996).主要结论均说明中国植物区系起源于东亚地区,起源的地质年代不迟于侏罗纪,李锡文认为发生上至少存在4类成分,即劳亚成分、冈瓦纳成分、古地中海成分及中国本土成分.张宏达还提出!全球植物区系的分区?、!再论华夏植物区系的发展?,认为应成立!华夏植物界(Cathaysian Kingdom)(1994)?,吴征镒等[3]亦提出!东亚植物区(Eastern Asiatic Kingdom) (1996)?等.相关论著相继发表揭示了中国植物区系的实质,使我国的区系学理论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 关于植物区系成分的研究进展

植物区系成分(floristic ele ments)是指植物区系组成的要素,最早在1867年Christ应用于对!阿尔卑斯山植物的分布及起源?的研究,同年Areschong也用于对!斯堪底那维亚的植物历史?的研究.此后Willdenow(1802)、Engler(1852)、Braun-Blanquet(1919)、Wangerin(1932)、Sleffen(1935)、Degelius(1935)等均加以运用和发展,除研究其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外,还研究其时空迁移、演化和发展关系.吴鲁夫认为植物区系成分应区分为5种成分,即地理成分、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和生态成分等.地理成分(ge ographical ele ments),基于地理分布原则而划分,结果构成各种现代分布类型,在我国尤以吴征镒划分的15个类型33个变型为最著名;发生成分(developmental elements),按发源地而划分,Engler称为原始成分(origin elements);迁移成分(immigrant elements),按向某一特定植物区系所在地区迁移时所循的路线而划分,如沿山脉、河流、海岸、土壤、气候区

等;历史成分(historical elements),按在某一时期成为某一指定植物区系的成员而划分,例如北方第三纪成分等;生态成分(ecological elements),按生长的特定生境而划分,如适应海洋性潮湿气候的海洋成分,适应大陆性气候的大陆成分,形成和适应森林环境的森林成分,形成和适应荒漠干旱环境的荒漠成分,分布于高海拔地区的高山成分等.事实上关于区系成分的称谓是极为复杂的,例如热带成分、温带成分既是地理成分又是生态成分,其它还有所谓特有成分、残遗成分、第三纪成分、第四纪成分、侵入成分等名称.1992年王文采对东亚植物区系属、种进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地理分布与迁移路线、发生途径均相关的特点,并称为!分布式样?.就整体而言,综合地考察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及迁移、历史、生态等成分,并指明整个区系的发生和发展的有所谓!北极第三纪植物区系成分?(Engler,1936),并形成被子植物北极起源说的基础,此外较新的观点有!(东亚)华夏植物区系成分?(张宏达,1980,1986,1988),它构成!亚热带起源说?的基础.

但除地理成分、生态成分较容易判断外,其它成分均较难判断.汤彦承等[1]认为全面地研究并确定5类成分是极为困难的,不能仅利用形态-地理学方法,它需要综合利用各种系统资料和先进技术.目前国内外已有将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与区系学相关的系统分类学研究.在国内,1986年李懋学等提出核型分析的标准化,1995年李林初详细研究松科的核型和系统发育关系,1996年徐炳声对染色体细胞学进行较全面总结,1995年裴颜龙等利用RAPD (随机多态性)技术对牡丹属植物遗传多态性进行检测,1999年李春香对活化石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的野生和栽培居群进行RAPD 分析,认为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相关[2].在国外,1992年Kooistra 等对绿藻门拟刚毛藻属(Cladophoro p sis )的分子遗传结构研究证实在分布区上存在替代差异,同年Scholin 等研究大西洋两岸甲藻门Alexandrium 的替代分布现象,认为分子进化数据支持单元起源的观点.此外,屈良鹄、施苏华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裸子植物rDNA ITS 区的长度特异性,后施苏华等又以大分子rDNA I TS 区和叶绿体DNA matK 基因等为分子指标,对金缕梅科[3]、山茶科金花茶组等进行RAPD 、AFLP 等分析,为建立新的系统关系提供大量数据.

3 关于特征植物区系成分形成和分化的观点

特征植物区系成分(typical floristic elements)是指能表征某一独立或某区域植物区系全部的或某一方面的特点、性质、起源和演化特征的区系成分.早期大多集中于对特有(endemic)属种问题的研究.例如对传统的!古特有现象?和!新特有现象?的研究,Morain [4]、Rapoport (1982)等人着重于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对特有现象的影响,而Stebbins 等以染色体差异为依据,将特有现象区分为古特有种(paleoendemics)、分裂特有种(schizoendemics)、偏性特有种(patroendemics)、离生特有种(apoendemics)等4种类型;汤彦承等认为!中新世?可作为东亚地区被子植物古特有和新特有的分界期[4];1995年张宏达等对岭南约102个特有属研究后认为在形成机制上存在5种途径,即地质的(孑遗的,如四药门花属Tetrathyrium)、土著区系的(如圆籽荷属Apterosperma)、特殊生境的(如瑶山苣苔属Dayaoshania)、边缘效应的(如川藻属Ternio p sis )和自然杂交的(如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山茶属Camellia 的很多种系)等.此外各种因素的作用是综合性的[5],例如其它有避难所性质的(如Cathaya)、气候因素的(如Sargentodo x a 、Bretschneidera 、75 第5期崔大方等:植物区系特征成分及地带性分化问题的探讨

76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9卷

Eruthrophleumf ordii)、生境片断化影响形成的(如普通野生稻Oryza ru f ip ogon、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野大豆Glycine so j a)等.应俊生甚至将中国特有分布划分为5个类型[6]. 1990年,吴征镒在!中国植物区系研究?!南方片专题会议?上,提出将法瑞地植物学派的特征种概念(郑慧莹,1964)应用于区系学研究,既有群落学意义也有区系学意义,一定程度地表明特定植物区系的区域性质、演化特点,类似于关键种(key stone species),亦表明该植物群落的类型、结构、演化历史,例如井樱草科(Petrosaviaceae)井樱草(Petrosavia sinii)产热带东南亚至台湾、南岭地区,被认为是第三纪古热带的孑遗种,可能与古热带时期的典型森林植被有协同演化关系,张宏达把它看作是东亚南部边缘典型常绿阔叶森林的!植被带特征种?,也是!热带-亚热带植被整体性(1993)?的最好例证.当然,从科属区系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属种分布区的结构和形成,仍然有许多有趣的理论,如残遗种(孑遗种relic species)就有分类学上的残遗种、气候上的残遗种、地理上的残遗种等(缪汝槐,1998),其它典型的还有属内种间分化的各种替代学派等.

4 特征区系成分地带性分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于物种种间、种内的分化在形态学、细胞学水平已有较多证据,例如Lesins& Gillies对苜蓿复合群(Medicago varia)的研究(吴仁润译,1986)等.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兴起,在分子水平对属间、种间关系的研究也有了很多可靠的证据.该方面研究可以用1999年屈良鹄等提出的!生物分子分类检索表?理论作为例证[7].该检索表是由反映生物各等级阶元分类特征的DNA序列所构成的,认为大分子rRNA基因保守区、变化区(二级结构)等可以作为通用的分子检索指标.因此,在理论上技术上开展生物各类群的分子鉴定均是可行的,而且各种数据可以通过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库共享,从而也为植物区系成分的区域分化和比较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1998年,Xiang等人[8]曾以rDNA I TS序列、叶绿体matK为分子指标,对七叶树属(Aesculus)(共13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者所得系统树与形态分类结果基本相似,而且分布于旧世界(东亚、日本、欧洲,叶绿体基因具A haplotype)的6种形成1群,分布于新世界(北美东部、墨西哥、北美东南部,叶绿体基因具B haplotype)的6种形成另1群,地理区域差异很明显,仅A.californica较特殊(分布于北美西部,具A haplotype),该研究是一个关于属内种间地理分化的典型例子.

至于对种内的分化问题,利用RAPD、AFLP方法对其遗传多态性进行研究也是可行的.如最近李春香[2]、陈月琴[9]等人的研究.另对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的RAPD 分析[10]也表明,不同省区居群间Jaccard相似性系数值变动范围在12 9%~43 9%之间,而其遗传距离位于39%~77 1%之间,变化范围均较宽.因此某些古老种系其分子进化水平和形态演化特征在变异幅度上是不相一致的.

进行全面的地带性分化研究,目前仍有待于深入开展.其中以分布于华南北回归线两侧地区的某些类群为对象有特殊意义,例如半枫荷属(Semiliquidambar)、阿丁枫属(Altingia)、红苞木属(Rhodoleia)、猪血木属(Euryodendron)等.一方面,华南地区地理位置较特殊,处于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北回归线横贯中部,环境优越、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植物区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征成分替代明显,该区域既是分布区的!敏感带?,又是!极限带?,在地质史上海陆相升降频繁,因而对历史成分、发生成分、生态成分的阶段演化分析有一定意义,对说明!特征种?的起源和演化有代表性.另

一方面,Semiliquidambar(浙、闽、赣、粤、桂、琼)、Euryodendron(粤阳春、恩平、信宜、龙门;桂平南、大瑶山)均是中国特有属,为高大乔木被认为是原始的类型,在北回归线两侧呈狭长(岛)带状分布,处于古热带和泛北极植物区系界的分界带,也是该地区植被的特征成分或特征种,Semiliquidambar、Altingia、Rhodoleia等各有4~5种,均具有种间替代分布特点,甚或认为在Liquidambar、Semiliquidambar、Altingia3属间、在Cleyera、Euryodendron、Eurya3属间均存在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或认为Semiliquidambar、Euryodendron是通过杂交产生的.这些形态上的变化应当或者可能从遗传上、分子生物地理学特征上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 汤彦承,李良千.试论东亚被子植物区系的历史成分和第三纪源头%%%基于省沽油科、刺参科和忍

冬科植物地理的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96,34(5):453~478.

[2] 李春香,杨群,周建平,等.水杉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RAPD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38(1):59~63.

[3] SHI S H,ZHANG H D,CHEN Y Q,et al.Phylogeny of the Hamamelidaceae based on the ITS seq uences of nu

clear ribosomal DNA[J].Biochen Systemat and Evol,1997,26:55~69.

[4] MORAIN S A.Systematic and regional biogeography[M].New York:Nostrand Reinhold Com Inc,1984.162~

169.

[5] ZOBEL M.Plant species coexistence:the role of hi storical,evoluti onary and ecological factors[J].OIKOS,

1992,65:314~320.

[6] 应俊生.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分布区学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96,34(5):479~485.

[7] 屈良鹄,陈月琴.生物分子分类检索表%%%原理和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8

(1):1~6.

[8] XIANG Q Y,CARWFORD D J,WOLFE A D,et al.Origin and biogeography of Aesculus L.(Hippocastanaceae):

A molecular phylogenetic perspective[J].Evolution,1998,52(4):988~997.

[9] 陈月琴,庄丽,屈良鹄,等.活化石植物银杏的形态与分子进化[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38(1):16~19.

[10] 廖文波,邓嫣容,陈月琴等.中国特有植物大血藤属的RAPD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38(1):64~69.

The Discussion on the Typical Floristic Elements and

Their Zonation Differentiation Prob lems

CU I Da f ang

,LIAO Wen bo,WANG Bo sun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gress on the stady of floristic ele ments and Chinese Flora. Meanwhile,the significance and feasibility of adopting cytological and molecular biotechnical methods on the research of zona 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molecular biogeography of some typical floristic elements from south China were discussed.

Keywords:Flora;typical elements;zonation differentiation;molecular biogeography

77 Biotechnical Colleg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China

第5期崔大方等:植物区系特征成分及地带性分化问题的探讨

居住区道路、景观设计尺度规范整理

景观设计尺度规范整理 《秋凌景观学习网》致力于[景观.建筑.规划]学习,搜索微信号: yy630430添加关注,一起学习探讨! 一、消防 1.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m。转弯半径不应小于9~10m,重型消防车不应小于12m,穿过建筑物门洞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m,供消防车操作的场地坡度不宜大于3%。 2.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有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消防车道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俩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3.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5m,消防车道上空4m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 4.小区内尽端式道路不宜大于120m,应设置不小于12m*12m消防回车场。(考虑到车行方便,及景观效果一般尽端路超过35m,设回车场)。回车场模式见下图(m)。 5.尽端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回车场。多层建筑群回车场面积不

应小于12m*12m,高层建筑回车场面积不宜小于15m*15m,供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8m*18m。 “L”形“T”形“O”形 注:图中下限值适用于小汽车(车长5m,最小转弯半径6m);上限值适用于大汽车(车长8~9m,最小转弯半径10m)

二、车道 1.道路纵坡 1.1居住区道路纵坡控制坡度(%) 道路类型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0.2≤8.0 L≤200m≤5.0 L≤600m 非机动车道≥0.2≤3.0 L≤50m≤2.0 L≤100m 步行道≥0.2≤8.0≤4.0 注:1.摘自《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2.L为坡长。 1.2在地形坡度较大的个别困难地段,道路纵坡极限值不宜大于11%,其坡长不大于80m,路面应由防滑措施。 2.道路纵坡 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横向坡为1.5%~2.5%。 人行道横坡为1.0%~2.0% 3.道路宽度 3.1居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3.2 小区级道路:路面宽6.0~9.0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区系分析 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总和称为该地区的植物区系。为什么此地是这样一些植物聚集,彼处又是另一些植物组成?它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汇合到一起的?这些地区之间(通过植物)有过哪些联系?这些问题要在了解植物种属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区域为单位进行分析研究。它们虽然仅直接反映该区域环境特性的一个侧面,却常关联着整个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演变。 (一)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以中国为例 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可按它们的地理分布特征划分为若干地理成分。凡是自然分布区大体一致,或现代分布中心相近的所有类群均能合并为一种地理成分。前面列举的各种分布区类型都是不同地理成分划分的依据。 植物区系组成种类中,还可以根据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而划出若干发生成分。例如前面提到的对生叶虎耳草和仙女木都是北极-高山式地理分布(成分),但前者起源于高山,第四纪冰期才向北极扩展,应属高山型发生成分,后者则属北极发生成分。划分区系的发生成分需要研究各类群的分化进化和历史植物地理。 植物区系的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一个地区内通常有一些较古老的和较年青的区系成分混合生长,但起源古老的不一定很早就在该地区出现,也可能是后来从其他地区移来。确定历史成分要依靠古植物学资料和孢子花粉分析。 我国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连同蕨类可达27150种),它们的分布区类型十分复杂,根据吴征镒、王荷生(1983)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全世界分布的科在中国有47个,每科种类很多,生态类型丰富,因而适应性广,许多是发生上较年青的类型。世界分布属在中国有108个,占全国属数的3.7%,大多分布在西南山区、西北干旱地区、淡水和沼泽地区。这些世界分布类型很少反映当地的区系特点,在进行区系成分分析统计时常予以扣除不计。 1.热带分布或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属 我国约有一半的科即168科属于热带分布类型,包括1467属和8300多种(占种数1/3以上)。它们分布的北界可以渗入各个气候带,但以热带为主要分布中心。例如樟科我国约有20属370种,广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云南最多约18属170—180种,江南各省亦多在20种以上,个别种如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木姜子(Litsea pungens)等可北达晋南、山东或辽东。热带科中许多属于古老的类型,如樟科、肉荳蔻科、龙脑香科、五加科等、以及分类学上孤立的单种科和单属科,如苏铁科、买麻藤科、红木科等。这些表明中国植物区系起源久远,并在漫长地质时期内较好地保存下来。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成分:

浅谈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

浅谈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 潘静霞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较为明显的问题,并以江苏省句容市“都市晴园”与“香江丽景”小区为例,论述了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和居住区植物配置的原则与方式,结合现代居住区的整体情况,指出了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植物配置;发展趋势 居住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物质条件,是家庭的物质载体,也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物质消费,它可以满足人们生存、发展乃至多层次享受的需求。居住区的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单纯的只为居住者提供居住的空间和场所,还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满足居住者的社会和心理需求,从这个意义而言,居住区也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一个精神意义上的家。由此,居住区景观作为人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居住区景观的现状 居住区是人类居住环境最直接的空间,营造高品质的居住环境是当今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居住区环境从设计理念到营造手段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是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1 缺少人文关怀 当前,居住区的环境建设主要停留在绿化量的控制上,对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和心理等方面的缺乏细致研究,对人们健康、娱乐、体育、文化等设施和活动场地及游憩项目研究不够,仅仅重视空间形式和规模,没有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缺少人情味。具体表现在较多从环境的空间及形态组织上追求变化,出现了过于强调形式的潮流,缺少亲切、贴近的情感投入,缺少人文关怀。 1.2 缺少个性特色 任何地方,在长期生态力量的综合作用下,都会形成本土的、鲜明的特征,成为其独特的视觉资源和场所精神。在景观设计中,应强调对其周边环境和原有地形地貌的尊重。在现代的居住景观设计中,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资源优势,诸如填埋自然水体或挖掉山体的现象。对地域特色、周边环境等没有得以继承和发展,使得居住区环境缺乏个性特色。 1.3 缺少细节处理 当前居住区环境建设出现了从早期极端不重视景观到目前过度重视景观的现象:过于强调景观化和追求视觉效果的潮流;过度强调平面构图,忽视立体空间效果;过度运用硬质景观,忽视软质景观(植物)在造园中的功能;偏重塑造大尺度、豪华的人工观赏空间,追求气派和宣传效果,而缺乏小尺度空间、邻里交往空间和景观的细节处理。 2 居住区景观整体营造 2.1 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居住区景观设计规范

居住区景观设计规范 本文由dingxiao99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 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专业资料首页>标准规范>列表 营造关键字: 全文 显示 5 排序 上传时间 降序 境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主编单位: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颁布时间:2004 年 6 月 7 日页面功能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推荐] [投稿]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 类表 1 总则 绿地设置标 地关间距控制规 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 21 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植物布置规定 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空间效果 化 坚持社会性原则。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坚持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护 坚持生态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宽度 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 最大坡度适用场地沟缆柱 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

华北植物区系概况

华北温带森林草原区植物区系概况 中国农业大学 张洪军编写 该实习区域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半干旱-暖温带半湿润区,实习区域横跨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分区。途径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和阴山山脉,实习地点由西到东,分别在大同、阳原、坝上、北京、天津、秦皇岛等行政区划内,其植被-土壤的空间分异规律介绍如下: ●华北植物区系位于甘肃武山以东秦岭—淮河—苏北盐城海滨,向北至固原—安塞—吴堡—管涔山—恒山—燕山—辽东半岛,包括太行山脉等华北山地、华北大平原和晋陕黄土高原。 ●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沿海比较湿润。 ●地带性植被主要是松、栎类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 ●据最近研究统计,现有野生种子植物151 科、914 属,约3925 种(含460 变种,未包括秦岭)。 华北植物区系概况 一、华北现代植物区系简介 华北植物地区位于甘肃武山以东秦岭—淮河—苏北盐城海滨,向北至固原—安塞—吴堡—管涔山—恒山—燕山—辽东半岛,包括太行山脉等华北山地、华北大平原和晋陕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沿海比较湿润,地带性植被主要是松、栎类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据最近研究统计,现有野生种子植物151科、914属,约3925种(包含460变种,下同)(未包括秦岭)。其中裸子植物5科11属32种,双子叶植物125科710属3104种,单子叶植物21科193属789种,约为全国同类科属种数的44%、29%和11.3%,居中国北方各植物地区之首。平均每科含6属26种,包括不同进化程度的类群,其中菊科(388种)、禾本科(293种)、蔷薇科(276种)、莎草科(181种)、毛茛科(174种)、豆科(170种)、百合科(138种)、唇形科(129种)和伞形科(110种)9科最发达,各含100种以上,多是进步及较进步的草本或含草本科。大多数科(92科)含10种以下,其中有20几科是单种、单属、单科,主要是古老及原始的类群,如麻黄科(Ephedraceae,1属,华北5种)、领春木科(Eupteleaceae)、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芍药科(Paeoniaceae)等。木本科和草本科几乎同样发达,分别具有79科和72科,乔灌木主要是落叶型,有17科水生草本,组成各式各样的植物群落。它们的地理成分是各种热带分布的59科,占56.2%(不包括世界分布科,下同),其中泛热带分布的46科,表明华北区系的热带渊源。其次是各种温带分布39科,占37%,而为全国同类科属的过半数(52%),其中北温带分布29科,几乎包含所有温带木本科,是本地区森林的主要组成,如松科、杨柳科、壳斗科、桦木科、槭树科等等。东亚分布5科(Cephalotaxaceae,Eupteleaceae,Actinidiaceae,Cercidiphyllaceae,Tetracentraceae)和中国特有的杜仲科。另外,世界广布的46科,含599属约2690种,如前面指出含100种以上的诸大科等,在华北区系中也占重要地位。 植物属往往具有共同祖先和演化趋势,古植物资料也常常到“属”级,植物种则是区系存在的实体。因此,它们对于探究区系的起源和演变更有意义。华北种子植物914属的大小平均每属约4.3种,含40~91种的仅6属,即世界和北温带分布的苔草属(Carex,91种)、蒿属(Artemisia,70种)、柳属(Salix,60种)、蓼属(Polygonum,58种)、萎陵菜属(Potentila,44种)和堇菜属(Viola,43种),而含5种以下的有730多属。其中单种属和只有2~5种的少种属共203属,它们代表植物属演化的两端,即演化终端只有少数残遗种的古老属和尚未充分分化的新属,主要是东亚及中国特有的85属。全部属的地理成分与全国属的分布区类型比较,有15个类型20个变型,以温带性质属占显著优势,包含各种温带分布549属和东亚分布89属,合占66.8%(不包括世界广布属)。前者为全国同类属71%,其中北温带分布251属,为全国同类属数83%。热带性质属也占相当比例,共197属占24%,为全国同类13%,以泛热带成分最多,有105属。其余是古地中海成分37属占4.5%,中国特有40属占4.9%,低于全国特有属水平(8.5%),其中华北特有仅12属,如文冠果(Xanthoceras)、蚂蚱腿子(Myripnois)、太行菊(Opisthopappus)、太行花属(Taihangia)等。因此,现代华北区系主要是温带性质,且具有与热带的

(整理)中国植物区系特点

一、中国植物区系特点 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 中国维管束植物共约353科,3184属,2.715万多种,分别占世界科、属、种数的56.9%、24.5%和11.4%。就种数而言,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马来西亚植物区(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从植物科属的大小,即其含有种数的多少来看,现知世界种子植物中含有万种以上的4个特大科,在中国也都含有千种以上。 另有50科在中国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唇形科、杜鹃花科等,共有1.97万余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80%以上,构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骨干。2.起源古老 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它们主要产于我国亚热带、热带森林中。 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也残存着一些古老成分,如木兰(Magnolia)、五味子(Schisandra)、猕猴桃(Actinidia)、南蛇藤(Celastrus)、鹅耳枥(Carpinus)、梣(Fraxinus)、胡桃(Juglans)、黄檗(Phellodendron)、以及葡萄等属的个别种。西北荒漠植被中,也保存许多古地中海或古南大陆的古老或孑遗成分,如蒺藜科的白刺(Nitraia)、骆驼蓬(Peganum)、油柴(Tetraena)、木霸王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经典题

第一章 1.物种P6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P6 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P6)3.植物的命名原则P8 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并统一使用拉丁文。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学名= 属名+ 种名+ 命名人 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 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 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 第二章 1.植物区系P26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世界种P30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3.成对种P35 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4.替代种P35 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5.生物入侵P71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P29 (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 (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7.植物分布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P37-42 (1)气候演变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8.植物区系主要有哪些成分?P45-46 地理成分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生态成分 10.我国植物区系分属哪两个植物区?P59-60 中国植物区系区分为两个植物区(七个亚区)。 泛北极植物区(欧一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旧热带植物区(马来亚森林植物亚区)。 11.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中划分出哪些植物亚区?P60 Ⅰ、欧-亚森林植物亚区 Ⅱ、亚洲荒漠植物亚区 Ⅲ、欧一亚草原植物亚区

第六章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第六章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第一节生物分布区 一、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 二、分布区的形成 三、分布区的扩展 四、分布区的类型 五、间断分布的成因 一、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 (一)分布区的概念 种的分布区?a?a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并且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种的分布区与栖息地有区别 分布区如果是一个面,栖息地则是一个点。 分布区比栖息地要大。 (二)分布区的制图方法 1、点图法 2、周界法(轮廓法) 3、涂斑法 二、分布区的形成 (一)分布区的形成理论 1、单境发生论 2、多境发生论 3、稳健的多境发生论 4、泛境发生论 (二)影响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主要环境因子 ◆气候演变 ◆土壤因子 ◆地形变化 ◆生物因子 ◆历史因子 ◆人为因子 三、分布区的扩展

(一)主动扩展 1、正常扩展 图6-3 2、先锋扩展 (二)被动扩展 1、水扩展 2、风扩展 3、生物携带扩展 四、分布区的类型 (一)广域分布区 (二)狭域分布区 (三)连续分布区 (四)间断分布区 (五)扩展分布区 (六)潜在分布区 (七)特有性分布区 (八)残遗分布区 (九)替代分布区 五、间断分布的成因 1、自然条件变化 2、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原来分布区内的死亡 3、陆地下沉 4、大陆漂移 5、跳跃式传播 6、人为影响 第二节生物区系 一、生物区系的概念 植物区系 动物区系 广义生物区系——指许多不同生物种(科属种)的总和。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划分。如:按生物分类系统分为被子植物区系、兽类区系、鸟类区系等; 按行政区划分如中国生物区系、日本生物区系等。 狭义——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 ?

植物景观设计居住区植物分析

1.主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植物种类,糖胶树,秋枫,扁桃,棕竹,红花继木,假连翘 分析:主入口由三部分组成,我们分析的主要是门内引导过渡空间。设计师用糖胶树来分隔入口与居民楼又以假连翘来进行与步石将两者联系起来。入口以景墙来起遮挡作用,在景墙前面种植假连翘以及棕竹,景墙与假连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眼前一亮。金竹由于生长状况不是很好所以没有很特别的效果起了一点点缀的作用。景墙后面种植了一棵秋枫以及几株扁桃。秋枫是作为入口处的标志植物来种植的。 2.次干道: 植物种类,大叶杜英,黄淮,假连翘,花叶假连翘,鹅掌柴,鸡蛋花,小叶紫薇,朱蕉。分析:次干道以人行为主,通车为次。与主干道连接处选用了大叶杜英作为过渡。并以大叶杜英为骨架,然后结合宅旁绿化进行植物景观的布置,布置不同季节开花的多种植物,此处的观花观叶植物选用了黄淮与朱蕉等比较有鲜明颜色的植物,但是各栋之前的观花观叶植物均有所不同,方便识别各栋建筑。 3.宅后绿地: 植物种类,大叶杜英,花叶假连翘,花叶垂榕,散尾葵,沿阶草。 分析:此处的宅后绿地采用沿阶草为地被,花叶假连翘为绿篱,并搭配散尾葵与花叶垂榕。整体为混合式种植,形成了高中低不同的空间层次,此处配有休息座椅,散尾葵与花叶垂榕起了一定的遮挡作用又不影响视线。形成了四时常青的绿化景观。 4.宅前绿地: 植物种类,台湾草,银边麦冬,大红花,花叶假连翘,灰莉,大叶紫薇 分析:整体的种植风格强调了植物的形态,小乔木,灌木,草花,地被按层次分布。地被银边麦冬布置在小乔木大叶紫薇之后,形成第一个层次,修剪球形灌木作高低错落组团为第二层次构成绿色骨架,左边的自然式花叶假连翘绿篱与右边球型冠大红花的形成对比,球型冠与瘦长型冠搭配,彩叶与绿叶搭配,视觉效果丰富。 5.水景区: 植物种类,鸡蛋花,龟背竹,鹅掌柴,大叶紫薇,花叶假连翘,肾厥,紫鸭趾草 分析:龟背竹,花叶假连翘,紫鸭趾草的混合种植通过植物的色彩搭配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在台阶对面紫鸭趾草是主景,再搭配矮小草本植物,主次分明。鸡蛋花起到线条构图的作用,增加了水面的层次以及野趣,蕨类植物和龟背竹用以部分遮挡水边置石,也用以弱化石岸的生硬线条。 6.小道 植物种类,大叶榕,垂叶榕,鹅掌柴,花叶假连翘,文殊兰,散尾葵细叶沿阶草 分析:小道临近学校的篮球场,植物的主要功能是遮挡以及降低噪音的作用,从路边即篮球场往住宅区方向,由低到高进行树种了配置,依次是鹅掌柴,垂叶榕,大叶榕。并与宅后绿地进行了植物造景的搭配,以文殊兰,细叶沿阶草等作为地被植物,花叶假连翘为中层植物,散尾葵为高层植物,层次分明四季有绿。 7.小游园a长方形亭 植物种类,假连翘,鸡蛋花,春羽,秋枫,海芋,黄瑾,龟背竹,大叶杜英,垂叶榕。 分析:同样分为高中低三层,低层是龟背竹,春羽,海芋,中层是鸡蛋花以及黄瑾,上层是秋枫,层次分明。鸡蛋花与海芋种植在水边,倒影增加了水体的层次。鸡蛋花与黄瑾用以观花观枝,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8小游园b六角亭 植物种类,非洲楝,鹅掌柴,蜘蛛兰,沿阶草,龙血树 分析:整体的风格通透淡雅,在步石小道的两边种植叶子较为细长的比较矮小的蜘蛛兰以及

浅谈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

浅谈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 摘要:作为城市居民最常用的户外活动空间,居住区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功能和原理,分析了居住区植物 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引言:近年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作为城市园林建设的 一部分,城市居住区的绿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营造一个生态美好,舒适宜人 的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要。 一、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 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为设计的构成要素, 植物在大小、形态、颜色、质感上千变万化,丰富了景观效果。更重要的是,它 随时间的生长变化,使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 1.1 美化功能。毫无疑问,在钢筋水泥的场地中间,栽花种草,带给人的第一 感受就是美化了环境。植物的大小,高低,形状、色彩带给人以视觉之美。除此 之外,植物本身或粗糙或光滑的质感,植物散发的不同气味,植物与外界交互作 用发出的声音,也创造了触觉、嗅觉、听觉之美。这所有的一切都体现了植物的 美化功能。 1.2生态功能。植物作为天然的“制氧机”,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 造氧气,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除此之外,植物还可以吸收有害气体, 降低噪音,吸附粉尘,保持水土。还有些植物可以分泌杀菌素,杀菌消毒。 1.3空间功能。植物与建筑一样能构成空间。通过植物在地平面、垂直面或顶平面的围合,形成开放、半开放或私密空间。 二、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市场的需要以及园林行业的研究发现,促进了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 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行业 共同协作,将房地产开发中现存的这些不良问题逐步改正。 2.1现代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 2.1.1 规划布局合理,绿地率较高。现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绿地率有严格的规 范要求,这使得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得到了保障。同时,也更加注重人的使用 性和感受体验,使得结构布局更为合理。 2.1.2设计风格的多样性与植物配置手法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境外设计师参与,以及国内设计师学习国外的设计理念与风格,使得国内的景观设计风格越来 越多样化,如欧式风格、东南亚风格、中国传统风格、新中式风格、极简主义风 格等等,植物景观设计也对应出现了不同的配置手法。 2.1.3 后期绿化养护管理较好。物业管理这一行业的兴起,是居住区植物景观 的福音。物业管理单位配备专业的养护人员,进行浇水、修建、施肥、打药等养 护工作,保障了居住区植物景观的长期效果。 2.2现代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问题 2.2.1生态意识薄弱。在房地产开发时,许多开发商生态意识薄弱,急功近利,没有考虑原有地形地貌及自然资源,随意挖掉山体,填埋池塘等等,破坏了原有 的生态环境。在设计中大面积的硬化池底水池,忽视湿生、水生植物的应用。或者,过度强调构图和硬质景观,忽视植物景观设计。 2.2.2植物景观设计缺乏文化品味。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植物也是文化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①植物是生产者 ②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③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 ④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植被,研究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第二章 细胞: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指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可以只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以指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它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和生殖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相互联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对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有着很大的作用,二者促进了生物的演化。 颈卵器植物: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及联系? 单叶是在一个叶柄上只生一片叶片。复叶是在叶柄上着生两片以上完全独立的小叶。 复叶的叶柄称为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所生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即为小叶柄。 区别:叶轴的顶端没有顶芽,而小枝常具有顶芽;小叶的叶腋一般没有腋芽,芽只出现在叶轴的腋,而小枝的叶腋都有腋芽;复叶脱落时,先是小叶脱落,叶脱落,最后叶轴脱落;小枝上只有叶脱落;叶轴上的小叶与叶轴成同一平面,小枝上的叶与小枝成一定角度。 叶序:叶在茎上都有一定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常见类型 ①互生:每节着生1片叶,如樟树 ②对生:每节相对着生2片叶,如女贞

园林景观设计毕业论文---居住区

园林景观设计毕业论文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居住区的绿化水平也应相应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摈弃原有落后的环境,着重注意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居住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从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来探讨设计的新思路。 1. 生态设计 居住区的绿化规划,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开阳县地处省中部,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梯状斜坡黔中隆起地带,总的地势特征是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势起伏大,最高海拔1705.2米,最低海拔506.5米,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切割剧烈,形成了开阳气候的多样性。年均气温12.8℃,极端最高气温35.4℃,极端最低气温-10.1℃,年均雨量1258.8毫米。总之,开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于多种园林植物生长和繁衍。因此,

根据开阳县生态现状,结合我县“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主题,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开阳县居住区绿地设计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1.1研究和学习生态园林观点是搞好开阳县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先决条件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竞争、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我们的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1.2努力提高开阳县居住区绿化的绿地率和绿视率 在居住区不透水的部分(道路、建筑广场)比例较大,而绿地面积已经很少,设计时,应合理分配园林各要素,(植物、道路、建筑、山石、水体)的比例关系,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同时充分运用植物覆盖所有可以覆盖的黄土,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地率和绿视率。如同样是道路地坪,石板嵌草道路要比纯铺装的道路地坪好。同样是景墙透空,栽植攀援植物景墙要比无攀援植物透空景墙更能发挥生态效益。同样是休息、绿化功能的建筑小品,花架要比亭子更能提高绿视率。 1.3努力提高开阳县居住区绿地单位面积的叶面积系数 叶面积系数=叶面积/单位面积。园林绿地中的物流和能流数量的大小决定园林绿地生态效益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运用生态园林原理,设计多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第13卷第6期1998年12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N EARTH SCIE NCES Vol.13 No.6 Dec.,1998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植物区系地理学(Floristic Geography)在国内是一薄弱学科,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出现研究热潮,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区系地理学。本项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1)植物区系地理的理论方法。《植物区系地理》(1992)一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该学科专著,以地理学和进化发展的观点,系统总结了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以植物的地理分布和演化为中心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植物区系地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各种学说和重要事实等,如科、属、种不同等级的分布区类型,分布区的形成和植物区系起源的各种学说,气候、地史变迁与植物分布和发展的关系,植物分布的生态学原理;区系分区的原则方法及比较研究各种世界区系分区等。特别着重新的理论学说、信息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现代区系地理学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高度综合和深入发展的新趋势。 (2)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区系地理研究。研究了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性,主要内容是特有属(含种)的多样性、区系特性、地理分布及规律、分布型、区系的起源和散布途径等,得出了一些重要科学结论和新发现。得出的重要结论是:①秦岭以南亚热带至热带山地是中国大多数特有属的分布和分化中心或发源地;②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隆起对特有属的形成、发展和分布有重要影响;③中国特有被子植物古特有属多发生于晚白垩纪及第三纪各时期,新特有属多发生于晚第三纪及其以后,第三纪是中国特有属积极发生和发展的时期等;④提出中国特有属分布格局的多样性,建立了特有属的分布型系统、间断和替代分布式样;⑤揭示了特有属分布不平衡和明显方向性的规律,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秦岭—大别山—长江下游以南,以西南为中心向各方向辐射分布,有4条主要散布路线,8个分布多度中心,地质—地貌接触带和气候过渡带对区系的形成和分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等。 (3)华北植物区系地理研究。《华北植物区系地理》(1997)是我国第一部区域性植物区系地理专著,填补了华北区系研究空白,特别是突出地理性和综合性,把区系与环境(包括古环境)、区系与植被、现代区系与古植物区系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对于“种”级区系地理的详细研究,提出种的分布型系统,分布格局的多样性,华北产中国特有种的分布中心、分布梯度变化规律及与各植物地区间的相互渗透关系等;据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环境相统一的原理提出“地区级”以下(3~5级)区系分区的原则、方法和指标,建立了具体的区系分区基层单位和华北区系分区系统方案,提出了从区系地理角度处理森林草原过渡带分区的新见解和方法,比较准确地修订了华北植物地区的北界,这是东亚植物区系与欧亚草原—中亚荒漠区系间的重要区系地理界线,这些结果已被新的中国区系分区(1996)采用。首次整理提出华北第三纪—全新世古植物名单,运用古植物和现代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结合古环境变迁探究了华北区系的起源和演变,得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结论,提出了华北现代种子植物区系的4个来源。上述工作为促进我国现代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和发展有一定作用;在实践中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植物资源、珍稀植物的利用与保护,自然、农业等区划,环境保护整治等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研究成果获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王荷生)

w-万科居住区景观植物设计要点

万科居住区景观植物设计要点 【微·设计】景观版微信号:Land-2013 园林中的软景配置即植物配置是否引人注目,关键之一在于园林植物的层次感,植物层次感主要体现在植物的高低错落和色彩组合几个方面。植物高矮对比鲜明、种植疏密有致、色彩关系和谐,就能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一)标准层次 植物配置标准:“先高后低,先内后外” “点景大乔木、贵树——中等大乔木——其它小乔木——大灌木、球形植物——小灌木及地被灌木——时令花卉——草坪” 五层植物分层配置,彩色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不同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丰富。 第一层:高7-8米、胸径20公分以上的 大乔木

第二层:3-6米高的中乔木 第三层:1-3米高的小乔木、大灌木、 球形植物 (最易形成满足视线范围内绿量) 第四层:1米以下地被、小灌木(可成为最有特色、层次最丰富的部分)第五层:0.2米以下草坪、小地被 不同分类植物在不同住宅类型构成比重标准:

不同层次主要植物种类:

(二)不同花期植物配置 春季白玉兰、迎春花、樱花;夏季紫薇、合欢、广玉兰;秋季月季、一串红及变叶木;冬季常绿针叶林,各季植物配置得当,可显出四季花开不绝。若杜鹃、合欢、紫薇、金丝桃、红叶李、鸡爪槭配置在一起,观赏期可延长半年。石榴、紫薇、夹竹桃配置,观赏期长达5个月。梅花花期短,盛花期仅两周,若配植一串红、菊花,就可改变景观。

从目前花卉地被的应用看,开花品种较多,特别是开花地被植物,但用量不大,仅局限于局部使用,还需加大花卉比重,突出特色。 花卉地被可以应用的标准化部位: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生物圈。 3.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4.原核植物:植物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包括蓝藻和细菌。 5.真核植物:植物体由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 6.高等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有组织的分化,生殖器官多细胞,合子在母体内发育胚的植,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7.低等植物:在形态上无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无组织的分化,生殖器官单细胞,合子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 8、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具有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特性。 9.植物分布区: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布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10.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11.植物区划: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12.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另一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13.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4.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15.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存因子 16.生境: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17.限制因子:那些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 18.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耐受上限与耐受下限,上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正式版) 1 总则 1.1本导则是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 求,迅速提升我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尽及建造水平而编制的。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2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 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1.3.1坚持社会性原则。通过美化居住生活环境,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 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住区创造条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倡公共参与,调动社会资源,取得良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1.3.2坚持经济性原则。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水、节材, 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坚持生态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 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4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 避免盲目移植。 1.3.5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 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 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 2.1总体环境 2.1.1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 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 风格塑造的和谐。 2.1.3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 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 调。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 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临 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 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 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 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 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 的景观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 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 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2.1.4 住区环境景观结构布局(见 下表) 2.2光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