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的幸福_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大学生自我实现需求与心理幸福感分析

大学生自我实现需求与心理幸福感分析

大学生自我实现需求与心理幸福感分析自我实现是每个人追求的一种内在需求,是个体实现人生目标、追求个人成长和持续发展的过程。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处在人生发展和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自我实现需求和心理幸福感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我实现需求1. 追求个人目标与潜能发展大学生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明确自己的个人目标并努力实现。

他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潜能,挖掘自身的才华与特长,并将其发展为实际的技能。

通过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社团组织或创业实践等,大学生能够实现个人目标,延伸自己的潜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2. 培养自主性与创造力大学生需要培养自主性与创造力,发展独立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分析和创新思维,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通过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大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自主性与创造力,为日后的工作与生活做好准备。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加入学生组织以及与导师和同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学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并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亲密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其自我实现需求提供积极的动力和支持。

二、心理幸福感1. 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心理幸福感源于对自身现状的认知和接纳。

大学生应该正确认知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接受自己的个体差异,并愿意不断努力改进。

通过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大学生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从而提高心理幸福感。

2. 情感调节与压力管理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多种压力因素。

他们应该学会情感调节和压力管理的技巧,以保持情绪的平衡和积极心态。

通过寻求支持、关注身心健康、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大学生能够有效地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幸福感。

3. 追求内在价值与积极体验心理幸福感还来自于大学生对内在价值和积极体验的追求。

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幸福感与心理幸福的研究

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幸福感与心理幸福的研究

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幸福感与心理幸福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中,积极心理学一直是一个备受研究关注的话题。

其中,幸福感和心理幸福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幸福感与心理幸福的研究,并介绍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一、幸福感的定义与测量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广义上包括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中的满意程度和快乐感的主观评价,而心理幸福感则是指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和内心体验的满意程度。

幸福感的测量通常使用问卷调查和主观评分的方式进行,常用的测量工具包括幸福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等。

这些量表旨在从个体的主观评价中获取幸福感的信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二、心理幸福的结构与组成要素心理幸福作为幸福感的重要维度之一,其结构和组成要素备受关注。

积极心理学家迈克尔·福塔·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了PERMA模型,将心理幸福分为以下五个要素:1. 积极情感(Positive Emotion):指个体体验到的快乐、愉悦和满足感等积极情绪状态。

2. 身份认同(Engagement):指个体在某种活动或者任务中全身心地沉浸和投入,获得乐趣和满意。

3. 有意义的生活(Meaningful Life):指个体从事有价值和意义的活动,感受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4. 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支持,获取社会支持并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5. 成就感(Achievement):指个体在工作、学习或者其他方面的成就和成功,获得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三、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个体特质:个体的性格特质、情绪调节能力和自尊心等对幸福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 外部环境:社会和经济环境、家庭因素、工作环境等都会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心理学视角下的个体幸福感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个体幸福感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个体幸福感研究在当今社会,幸福感已成为人们越来越追求的目标。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幸福感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幸福感是一个主观的心理状态,主要由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满意程度来决定。

而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的感受、行为和思维等方面来探索幸福感的形成和提升的途径。

幸福感是一个个体对生活的总体评价,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个体的基本需要满足程度与幸福感有密切关系。

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满足这些基本需要可以给个体带来幸福感的提升。

例如,一个人得到了足够的食物和水,他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因此他会感到幸福。

另外,社交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人们的社交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会感到更加幸福。

因此,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和进行适度的社交交往对于提升幸福感非常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优势情绪和心理韧性对于幸福感的提升也起着重要作用。

优势情绪包括乐观、自信、喜悦等积极情绪。

个体拥有积极的情绪态度时,会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

而心理韧性指的是个体适应困难、克服挫折的能力。

具有较高心理韧性的个体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乐观和自信,从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个体的幸福感还受到对自身生活的评价和期望的影响。

通过对自身的积极评价,个体能够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此外,个体的期望也会影响幸福感的产生。

如果个体的期望过高,而现实与期望不符,就容易导致幸福感的下降。

因此,合理地调整期望,接受现实,可以有助于个体更好地感受幸福。

在幸福感的研究中,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被提及。

例如,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于幸福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价,当个体有信心完成某项任务时,他们会更容易感到幸福。

此外,个体的人格特质也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外向和稳定性这两个人格特质与幸福感有正向关系,而神经质和内向性与幸福感呈负相关。

因此,个体的人格类型也会对幸福感的体验产生影响。

幸福感的心理研究

幸福感的心理研究

幸福感的心理研究幸福感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之一。

人们对于幸福感的定义和追求方式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幸福感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和个人成就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幸福感的心理研究,以及如何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一、幸福感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幸福感是指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感知和评价。

对于幸福感的测量,心理学家主要使用了主观幸福感问卷和心理体验日志的方法。

主观幸福感问卷通过评估个体对于生活满意度、快乐感和满足感等方面的评级来测量幸福感。

心理体验日志则要求个体在一段时间内记录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从而了解个体的幸福感。

二、幸福感的心理因素1. 积极情绪和心理健康幸福感与积极情绪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积极情绪包括快乐、满足、希望、乐观等,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同时,心理健康也是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例如追求心理平衡、有效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等能够提升幸福感的策略。

2. 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个体对于自身价值和身份的认同以及实现自我潜能也对幸福感产生影响。

通过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同时实现自身的目标与愿望也能够增强幸福感。

3. 社会关系和支持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对于幸福感的影响不可忽视。

积极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能够提供情感支持、资源共享和情感交流,从而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同时,社会支持也能够帮助个体应对挫折和困境,提升幸福感。

三、增强幸福感的策略1. 培养积极情绪通过积极思维和情绪调节技巧,个体能够培养积极的情绪和乐观的态度,提升幸福感。

例如,面对困境时,寻找积极解决方案和寻求帮助,保持乐观的态度。

2.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分享快乐和困难,共同度过人生的喜悦和挑战,从而增强幸福感。

3. 培养自我关爱和自我认同个体需要培养自我关爱和自我认同,包括关注自身需求和情感状态,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提升对自我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幸福感的研究述评

幸福感的研究述评

幸福感的研究述评马龙刚 常泽宇 郭艳丽 李雨飞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 要: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热点。

幸福感包含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和实现。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幸福可以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繁荣。

未来研究的方向是整合幸福的含义,探讨本土化的幸福感模型以及开发相应的测量工具。

关键词:心理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 主观幸福感“你幸福吗?”一语曾经流行于电视与网络。

积极心理学发展百花齐放,众学者开始关注与个人成长、幸福感相关的积极能量。

当前各国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注意力转向国民的幸福问题。

各行各业的员工由于压力大而产生出许多身心问题,严重者危及生命。

这样的问题引发学者们思考:人们平日追求的是什么。

幸福是人们永恒的话题,也是最终的追求。

一、幸福感的定义幸福感可分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把幸福感理解为一种快乐的主观体验,因此主观幸福感反映了快乐论。

Diener 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一种个体对自己拥有积极情绪的主观评价。

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也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和实现,因此心理幸福感反映了实现论。

心理幸福感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Ryff认为心理幸福感是有关个体的自我认可、生活满意度以及平衡生活中积极与消极方面的能力,进而产生的一种内在幸福感。

Ryff认为只有在个体做出有益自身的选择,通常这种选择要求个体努力工作和坚持,此时个体可能会产生心理幸福感。

二、幸福感的理论1.Aristotle的幸福论。

Aristotle提出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观点,其理论被称作幸福论或自我实现论。

他认为幸福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目的。

他认为幸福是至善,幸福和德性紧密联系。

幸福源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2.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把需要层次比作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是一种成长性动机,满足了这种需要的个体才能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巅峰体验以及幸福感。

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理论解析

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理论解析

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理论解析自我实现理论是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实现自我潜能来追求个人成长和幸福。

这个理论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并成为了人istic(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将对自我实现理论进行解析,阐述其核心概念、研究内容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一、自我实现理论的核心概念1. 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建立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础上。

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自我实现需求位于需求层次的最高层,代表了个体对实现自身潜能、发挥才能以及追求个人成长的迫切渴望。

2. 自我潜能:自我潜能是个体内在具备的、尚未开发出来的天赋或能力。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自我潜能,但实现这些潜能的程度和方式因个体而异。

通过实现自我潜能,个体可以体验到更高层次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3.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发挥自身潜能和积极追求个人成长而实现最高层次的需求。

这是一个人生目标的追求过程,个体在实现自我潜能的同时,也不断发展自身的智力、创造力、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

二、自我实现理论的研究内容1. 才能和创造力的发展:自我实现理论关注个体的才能和创造力发展。

马斯洛认为,个体通过发挥自身的才能和创造力,以及以自主自律的态度追求个人成长,可以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因此,自我实现理论深入探讨了人们如何发掘和发展自身的才能和创造力,并提供了一些实践指导。

2. 自我实现的条件: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个体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自我潜能。

这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充分的自由和选择权、积极的环境支持等。

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一种积极、支持性和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中时,更容易实现自我潜能。

3. 幸福感与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理论强调,实现自我潜能是个体追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发挥自身的才能和追求个人成长,个体可以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

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

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幸福感是人们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和研究,探讨了幸福感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

一、幸福感的定义与衡量心理学中,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幸福与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

但是,幸福感的体验是个人化的,不同的人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方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心理学家通过客观指标和主观问卷等方式来衡量幸福感水平。

常用的问卷包括“主观幸福感问卷”以及“生活满意度问卷”,通过这些问卷,心理学家可以了解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心理学研究发现,幸福感受多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人格特征:个体的乐观、积极情绪以及自尊等人格特征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研究表明,性格开朗、乐观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2.社会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及稳定的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积极的家庭、友谊和爱情关系,能够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和情感扶持,从而提高幸福感。

3.经济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经济财富可以提高幸福感,但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是有限的。

一旦适度的经济条件得到满足,经济条件对幸福感的影响将递减。

4.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联。

心理压力、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会降低幸福感。

三、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个体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升幸福感。

1.培养积极的情绪:积极情绪是提高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心态、积极情感的培养来提高自身的幸福感。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可以通过加强社交活动,与朋友、家人保持密切联系,增加幸福感的体验。

3.追求个人价值和意义感:追求个人的价值和意义感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个体可以通过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所在,增加自身的幸福感。

4.注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幸福感的基础,个体需要注重饮食、运动和休息,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它探索了人们的行为和体验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在心理学中,自我实现和幸福感是两个关键概念,它们揭示了人们追求成长和幸福的内在动机和过程。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对于人们自我实现和幸福感的解释,并探讨相关研究和实践。

一、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由心理学家Abraham Maslow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向上成长和实现自我潜能的内在驱动力。

自我实现的关键是个体达到其最大的潜能,在各个层面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满足。

1.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置于需求层次的最高层次,它提出了五个层次的需求,自下而上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满足了之前的需求,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最终实现自我。

2. 成长导向型心理学自我实现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成长导向型心理学,它关注个体的优势和积极心态,鼓励人们发展个人天赋和潜力。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自我实现强调个体自主性、创造力和追求有意义的目标,通过积极心态和行动来推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3. 实践建议为了实现人们的自我潜能,个体可以寻找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环境,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自我认知。

人们可以通过制定目标、发展个人兴趣和技能、寻求挑战和成就感来提升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二、幸福感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主观体验,它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快乐感受。

心理学研究幸福感的因素和影响,揭示了个体如何追求幸福,并提供了一些实践建议。

1. 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幸福程度的评价和感受,它包括积极情绪、满意度和整体心理健康的体验。

因素包括个体的生活质量、人际关系、积极情绪和目标达成等。

2. 幸福感的测量心理学家通过各种问卷和评估工具来测量幸福感,常用的包括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和幸福感问卷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幸福感水平,同时也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依据。

自我实现的幸福_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_张陆

自我实现的幸福_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_张陆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1):134~139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张陆佐斌(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摘要心理幸福感是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研究范式,研究者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从理论出发建构幸福感的结构,指导幸福感测量的发展。

已有的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和生活事件等内外因素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心理幸福感水平。

近年来,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出整合的趋势。

此外,中国人的幸福感研究在借鉴西方成果的同时,仍然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关键词实现论,心理幸福感,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主观幸福感。

分类号 R3951 引言最近几十年,人们对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关注,同时幸福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学科的重视。

当代许多问题都源自于历史上伟大哲学家的理论,因此当前有关幸福感的讨论往往涉及其哲学渊源。

从哲学传统上看,有关幸福的概念与理论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快乐论(hedonic)与实现论(eudemonia)。

快乐论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实现论则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人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

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现代幸福感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两种取向,即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

主观幸福感是从快乐论发展而来,认为人的幸福是由人的情感所表达的,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拥有多的积极情感和少的消极情感[1]。

而心理幸福感则是由实现论演化过来的,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并由此对幸福感有着不同的界定。

此外,二者的研究模式,即对幸福感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研究起点等也存在着差异。

对幸福的理解心理调研报告

对幸福的理解心理调研报告

对幸福的理解心理调研报告幸福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

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了解幸福的意义和内涵,我们进行了一项心理调研,本报告总结了参与者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方式。

调研的参与者包括了不同年龄段、性别和职业的人群,共计100人。

我们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了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并对其中的一部分人进行了深入访谈。

通过分析问卷和访谈内容,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大多数参与者认为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与物质享受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是与情感、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有关。

他们普遍认为幸福是一种满足感,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平静与愉悦。

参与者们提到的幸福源泉主要包括亲密关系、家庭幸福、朋友间的支持与陪伴、工作成就感以及个人发展和成长等。

对于家庭幸福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参与者一致认同。

他们认为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幸福的关键因素。

参与者普遍表示,与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彼此的理解与支持以及共同的快乐是带来幸福的主要来源。

而家庭不和谐、亲密关系疏远等问题则成为他们感受到不幸或不满足的原因。

同时,参与者们也强调了人际关系对幸福的重要影响。

他们普遍认为与朋友之间的真诚和支持非常重要。

他们认为能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陪伴自己分享喜悦并在困难时给予支持,这种亲密和真诚的友情带来了幸福的感受。

此外,工作与个人成长也是参与者们追求幸福的重要方面。

他们认为工作成就感和个人成长是实现幸福感的必要条件之一。

参与者们表示,从事一份有意义的工作、取得一定的职业成就以及实现个人目标与追求带来了幸福的感受。

在调研中,我们也注意到不同人群对幸福的追求方式存在差异。

年轻人更注重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强调自由、独立和追求梦想。

中年人则更关注家庭和事业的平衡,强调稳定和安全感。

老年人则更加重视健康、家人的陪伴和对过去的回忆。

这些差异说明了幸福对每个人来说可能是多元并且不断变化的。

总的来说,我们的调研结果表明,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与人际关系、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工作成就感等密切相关。

自我决定理论与幸福感的研究述评

自我决定理论与幸福感的研究述评

自我决定理论与幸福感的研究述评作者:刘悦来源:《卷宗》2018年第09期摘要:根据人的自我决定需要,自我决定理论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并结合驱力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提出了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能力需要、自主需要和关系需要。

通过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将会提升其幸福感,反之将会削弱幸福感。

本文介绍了自我决定理论以及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并探讨自我决定理论的幸福感观点和研究成果。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基本心理需要,幸福感1 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Ryan和Deci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作为一种动机过程理论,它不仅包含了自我实现的内含,也强调了自我实现的意义和途径。

自我决定理论把人当作是一个积极的个体,具有发展的潜能,这种自我成长的潜能驱使人们追求目标,这也是一种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

Deci认为,自我决定作为动机过程理论,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需要。

这种需要是人们内在自我决定的倾向性,它引导人们追求自我发展的目标。

于是Ryan和Deci总结出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能力需要、自主需要和关系需要。

这三种需要在不同文化下表现不同,它们是个人幸福感的基本要素,也是心理健康的最低要求,只有满足这三种需要,人们才会体验到持续的整合和幸福感。

2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的四个分支理论之一,它阐述了基本需要的含义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其余三个理论包括:认知评价理论,主要关注社会背景对个人内部动机的影响;有机整合理论,主要关注外部动机类型及其内化的条件;归因定向理论,主要认为个体具有对利于自我发展的环境进行定向发展的倾向。

这四个分支理论互相联系,有机整合为自我决定理论,从动机过程视角,解释人们的行动。

本文主要探讨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基本需要理论认为人类存在一种发展需求,即基本心理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是朝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并体验到人生的意义感和幸福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幸福与自我实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幸福与自我实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幸福与自我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而心理幸福和自我实现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心理幸福可以理解为个体心理状态的一种积极指向,表现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满意感。

而自我实现则是个体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追求个人目标和价值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幸福的促进作用以及其与自我实现的关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幸福的促进1. 提供全面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接触到丰富的心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到自身的情绪和行为与心理幸福的关系。

他们学会了积极的情感调节方法、应对压力的技巧等等,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提升心理幸福感。

2. 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注个体自身,还注重构建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

学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心理辅导活动等,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支持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

这样的支持系统可以在困难时给予他们及时的情感支持和鼓励,增强心理幸福感。

3. 促进积极心理特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也关注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特质,如乐观、自尊、自信等。

通过教育和培训,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价值,从而培养积极的心理态度和抗挫能力,提高心理幸福感。

二、心理幸福与自我实现的关系心理幸福和自我实现是相辅相成的。

心理幸福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真正幸福的基础,而自我实现则是达到心理幸福的途径和手段。

1. 自我实现促进心理幸福自我实现是大学生实现个人梦想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当个体能够不断追求个人价值,并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会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提升心理幸福感。

2. 心理幸福促进自我实现心理幸福是个体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基础。

当个体拥有积极的情感和满意感时,更有动力去追求个人目标,发挥自身潜能。

心理幸福感的提升可以激发个体积极的情绪和行为,推动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策略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幸福和自我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 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更新和完善,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心理知识。

个人自我实现与幸福生活

个人自我实现与幸福生活

个人自我实现与幸福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追求幸福生活成为了大家的共同目标。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追求成功、名利的泥淖中,对于个人自我实现的追求和幸福生活的体验却显得越来越匮乏。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个人自我实现与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旨在引导读者明确自身生活的定位和追求目标,从而达到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

个人自我实现的意义个人自我实现是指根据自身意愿和内心信仰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自身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优点和缺点等方面。

而个人自我实现就是要在这个独特的背景下,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达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正确认识自己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第一步是正确认识自己。

这包括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优点和缺点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于自身意愿和内心信仰的明确。

只有将自己所具备的这些因素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决策,不断成长和发展,实现个人自我价值。

追求自我价值的充实与丰富在明确和认知自我之后,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在实现个人自我价值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与知识储备。

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汲取新的知识,扩大自己的人际视野和阅历。

同时,对于自己的内心冲动、人生目标等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对个人在人生中的成就和幸福感的提升有莫大的影响。

只有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成就感,同时也能为周围的家人、朋友等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构建一个更加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幸福生活的本质实现自我价值不仅能够给个人带来成就感,同时也是幸福生活的关键要素。

幸福并非是身外之物的追求,更是一种内心状态和情感体验。

幸福的实现在于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积极寻求内在的自我化、认同感与自我实现感,实现更高境界的自我实现,满足人生目标的实现过程。

保持自我和环境和谐保持自我与环境的和谐也是幸福生活的保障。

积极情感 自我实现和整体幸福度的评估

积极情感 自我实现和整体幸福度的评估

积极情感自我实现和整体幸福度的评估积极情感:自我实现和整体幸福度的评估积极情感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和反应的能力。

而自我实现则是个体通过发掘自身潜力和追求自身价值的过程,从而达到心理成长和个人满足感的状态。

整体幸福度则是个体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评估。

本文将探讨积极情感、自我实现和整体幸福度之间的关系,并介绍几种评估这些因素的方法。

一、积极情感与自我实现的关系积极情感与自我实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当个体具备积极情感时,他们更容易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这种积极情感能够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追求和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价值。

相反,如果个体缺乏积极情感,他们很可能会感到沮丧和失望,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影响到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积极情感、自我实现和整体幸福度的评估方法1. 主观评估法主观评估法是通过个体自己的主观感受对积极情感、自我实现和整体幸福度进行评估。

个体可以通过填写问卷、日记等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情感状态和幸福感。

例如,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体验,用一定的量表来评估自己的积极情感水平;同时,个体也可以通过描述自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来评估自己的自我实现程度;最后,个体可以根据整体生活满意度的感受,综合评估自己的整体幸福度水平。

2. 客观评估法客观评估法是通过客观指标和观察行为来评估积极情感、自我实现和整体幸福度。

例如,可以通过测量生理指标、脑电波等客观数据来评估个体的情感状态;可以通过观察个体对挑战和压力的反应以及追求和实现目标的行为来评估自我实现程度;最后,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来评估整体社会的幸福度水平。

三、积极情感与自我实现的培养方法1. 情感调节训练情感调节训练是通过增强个体对积极情感的感知、表达和调控的能力,帮助个体培养积极情感。

例如,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情绪管理技巧、积极心态培养等方式,提高自己感知和表达积极情感的能力。

幸福心理学:实现个人幸福与满足感

幸福心理学:实现个人幸福与满足感

幸福心理学:实现个人幸福与满足感引言幸福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职业发展中。

而幸福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致力于探索人们感受幸福和满足感的原因和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研究幸福心理学的关键概念、方法和实践,帮助读者更好地实现个人幸福和满足感。

幸福的定义幸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幸福可以被视为一种主观的情感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满足感和整体生活满意度。

在幸福心理学中,研究者试图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测量和理解幸福。

幸福的重要性幸福不仅是个人追求的目标,而且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幸福的个体更有可能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

此外,幸福也与人际关系、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密切相关。

幸福心理学的关键概念1. 心理资源心理资源是个体在适应各种挑战和压力时所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幸福心理学强调积极心理资源的重要性,例如乐观态度、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能力等。

这些资源可以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境,增强幸福感和满足感。

2. 心流体验心流体验是指个体在从事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时,完全沉浸其中,全身心投入并忘记时间和周围环境的一种状态。

在心流状态下,个体感到身心愉悦、专注力高度集中,并且在完成任务后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心流体验在工作、运动和艺术创造等领域中都能产生积极效果。

3. 健康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幸福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至关重要。

与亲密的家庭成员和朋友一起分享经历,获得支持和理解,有助于个体建立更为稳固的社会支持网络。

4. 积极情绪和情感调节积极情绪和情感调节是幸福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积极情绪包括快乐、喜悦、兴奋等,它们对个人的幸福感起到重要作用。

情感调节则是指个体如何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例如通过积极的心态、放松技巧和寻求社会支持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幸福心理学的实践方法幸福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研究学科,更是一种实践方法,旨在帮助个人实现幸福和满足感。

幸福与自我实现的追求

幸福与自我实现的追求

幸福与自我实现的追求世界上每个人都渴望幸福,追逐着自己内心所认定的美好生活。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也时常思考着幸福与自我实现的关系。

幸福是什么?如何追求幸福?我理解幸福,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追求它。

首先,幸福对每个人而言是不同的。

对我来说,幸福源于内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只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挑战,我便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此外,幸福也与我的家人、朋友以及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与亲人的相互关心、朋友的支持与共享、与同学的合作与进步,都可以为我的幸福贡献一份力量。

其次,自我实现是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

我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追求卓越的渴望,而实现自我则是将这份渴望化为现实的关键。

我努力学习,不仅是为了追求优异的成绩,更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使自己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各种兴趣爱好和社会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展眼界,锻炼自己的交际和领导能力,为实现自我而不断努力。

只有在努力追求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我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此外,我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是追求幸福的重要因素。

尊重他人、认同他人的价值,积极与他人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感。

只有在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彼此理解、互相关怀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追求幸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奋发向前。

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我会不断挑战自己,勇于面对困难与挫折,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实现,也为了给身边的人带来更多的幸福。

同时,我也会注重平衡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珍惜家人、朋友、同学和师长之间的情谊,与他们一起分享幸福与快乐。

总之,幸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内心的满足感与外在的实现之间的完美结合。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相信通过自我实现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能够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己,成就更加美好、充实的人生。

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感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

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感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

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感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幸福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追求的情感体验,它与个人的内心状态和外在环境息息相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幸福感不仅仅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内心的态度和生活方式。

追求真正的幸福感,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物质的满足上,还需要通过自我探索和内心的成长来实现。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

一、了解内心需求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些基本的内心需求,如安全感、归属感、自尊感等。

这些需求的满足与个体的幸福感密切相关。

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是实现幸福感的第一步。

通过深入了解自己,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使内心得到真正的满足。

二、培养积极心态积极心态是追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乐观向上的心态有助于人们调节情绪,应对挑战。

培养积极心态的方法有很多,如保持积极的思维方式,学会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与快乐,以及给予自己正面的自我评价等。

通过培养积极心态,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从而增加幸福感的体验。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人是社会性动物,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实现幸福感至关重要。

通过友情、爱情、亲情等人际交往,我们可以满足自己的归属感和关爱需求。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带来情感上的满足,还可以提供相互支持和帮助,增加个体的幸福感。

因此,与他人建立积极、稳定、互利的人际关系是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的关键之一。

四、追求个人成长个人成长是实现幸福感的重要方面。

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我们可以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个人成长不仅体现在职业发展和学业进步上,也包括个体的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成长。

通过寻求新的挑战和机会,我们可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实现内心真正的满足与成长。

五、寻求生活的乐趣生活的乐趣是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寻求生活的乐趣,我们可以减轻压力,放松身心,提高幸福感。

尝试新的事物、与朋友聚会、享受大自然等,都是寻求生活乐趣的方式。

幸福是否与个人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感的持续性相关

幸福是否与个人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感的持续性相关

幸福是否与个人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感的持续性相关幸福是否与个人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感的持续性相关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个人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幸福与个人自我实现以及个人成就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持续性的相互影响。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在实现自身潜能的过程中,追求物质和精神价值的实现。

当个体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时,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因此,个体的自我实现程度与其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以职业发展为例,当个体能够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中得到成长和提升时,会获得自我实现感,从而增加了幸福感的持续性。

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在达到目标、完成任务或获得成就时所产生的满足感。

当个体能够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并获得相应的回报和认可时,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例如,当一个人经过努力工作后获得晋升,或者在一项攀登任务中成功登顶,都会感到个人成就感的提升,从而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幸福与个人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感的持续性相关。

持续性是指个体在长期和短期时间跨度内的幸福感表现的相对稳定性。

当个体在实现自我和获得成就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持续的幸福感,其幸福感的稳定程度就较高。

因此,个人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感的持续性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

然而,幸福感的持续性不仅仅取决于个人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感。

个体的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和内心平静等也会对幸福感的持续性产生影响。

举例来说,即使个人在自我实现和成就感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水平,但如果个人的人际关系存在紧张和不和谐,或者缺乏社会支持和内心平静,仍然很难保持幸福感的持续性。

因此,要保持幸福感的持续性,应当综合考虑个人自我实现、个人成就感以及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和内心平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个体可以通过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来增强幸福感的持续性。

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社会支持,保持内心的平静也是保持幸福感持续性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中的心理健康心理幸福的实现

心理学中的心理健康心理幸福的实现

心理学中的心理健康心理幸福的实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幸福的实现越来越关注。

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实现心理健康和心理幸福的重要洞见和方法。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心理健康和心理幸福的实现。

一、了解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具备良好的状态,对生活中的压力有良好的应对能力,并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要实现心理健康,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并学会根据需求进行自我调节。

首先,了解情绪。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绪,包括快乐、愤怒、焦虑等。

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避免负面情绪的积累。

其次,了解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是指人类在心理上对于某种满足的需求,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自我价值等。

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实现。

二、培养积极心态积极心态是实现心理健康和心理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

积极心态可以使我们更加乐观面对人生,增强内心的抵抗力。

首先,要培养感恩心态。

感恩是一种强大的情感,它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并对生活抱有感激之心。

通过培养感恩心态,我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应对困难和挑战,提升心理健康和心理幸福。

其次,要保持乐观态度。

乐观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加积极地看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反,悲观态度会让我们消极抱怨,陷入困境。

因此,要不断培养乐观态度,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挑战。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幸福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支持和关爱,增强内心的稳定感和满足感。

首先,要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

通过主动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我们可以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并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要学会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情感,以尊重和关心他人。

其次,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出现冲突和摩擦,关键是要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纠缠于困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1):134~139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张陆佐斌(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摘要心理幸福感是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研究范式,研究者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从理论出发建构幸福感的结构,指导幸福感测量的发展。

已有的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和生活事件等内外因素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心理幸福感水平。

近年来,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出整合的趋势。

此外,中国人的幸福感研究在借鉴西方成果的同时,仍然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关键词实现论,心理幸福感,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主观幸福感。

分类号 R3951 引言最近几十年,人们对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关注,同时幸福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学科的重视。

当代许多问题都源自于历史上伟大哲学家的理论,因此当前有关幸福感的讨论往往涉及其哲学渊源。

从哲学传统上看,有关幸福的概念与理论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快乐论(hedonic)与实现论(eudemonia)。

快乐论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实现论则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人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

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现代幸福感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两种取向,即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

主观幸福感是从快乐论发展而来,认为人的幸福是由人的情感所表达的,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拥有多的积极情感和少的消极情感[1]。

而心理幸福感则是由实现论演化过来的,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并由此对幸福感有着不同的界定。

此外,二者的研究模式,即对幸福感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研究起点等也存在着差异。

评价指标方面,主观幸收稿日期:2006-03-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03BSH022)。

通讯作者:佐斌,E-mail:zuobin@ 福感主要包括三个经典的评价指标,即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总体的生活满意感;心理幸福感的指标体系则涉及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生命活力等一系列维度。

评价标准方面,主观幸福感是从自我评价的角度,以个人主观的标准来评定其幸福状态,包括自我的情感体验及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心理幸福感则是基于心理学家的价值体系,以客观的标准来评定个人的幸福。

研究起点方面,主观幸福感从经验研究出发,注重实证经验和操作研究;心理幸福感则重视理论依据与理论建构,从理论出发探索幸福,其结构的提出和验证,均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因此其理论指导性更强。

心理幸福感在研究线路与技术手段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很多分歧,分别采取不同的幸福观点,使用不同的技术,关注不同的问题。

因此,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可以让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涵义。

2 心理幸福感的界定心理幸福感是建立在Aristotle提出的幸福论(eudaemonism)或自我实现论(Self-realizationism)基础上的,认为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

在对心理幸福感结构的探讨中,研究者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分别建构了自己认为最能代表幸福感的结构。

第15卷第1期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135-2.1 心理幸福感的哲学渊源——实现论在实现论(Eudaimonic)看来,幸福是客观的,不以自己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

在很早的时候,Aristotle就提出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观点,他的理论通常被称为幸福论(eudaemonism)或自我实现论(Self-realizationism)。

由于他强调幸福是人的一种完善自己的活动,因此他的幸福论又被称为完善论(perfectionism)[2]。

Aristotle围绕“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个中心命题,探索了“至善”和幸福的德性内涵,以及达到“至善”和幸福的条件、途径与方法。

Aristotle肯定幸福是人的幸福,认为“幸福为心灵的活动”。

快乐虽然属于幸福,但幸福却不能归结为快乐。

纯粹为追求快乐的行为是不能称为幸福的,快乐必须在理性的控制下达到适中的程度,才能称之为幸福。

他认为“至善即是幸福”,至善是由各个具体的善积累而成,并且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德性的活动而达到的善。

幸福不是品质,而是现实活动。

具有理性思辨的人会有一种崇高的目标,他能为高尚的目标去奋斗,从而达到幸福,而缺乏理性原则的人则不可能有幸福。

人们要幸福,达到至善,就必须决心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各种困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功能,为高尚的目标奋斗,再苦再难再险,也应该是幸福的。

[3, 4] 2.2 心理幸福感的不同界定心理幸福感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并没有得到研究者们的共识。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得到了自己认为对心理幸福感合理的界定,并且通过研究支持了自己的假设。

2.2.1 Waterman的“个人展现”Waterman认为,快乐是享乐主义的定义,而幸福感则涉及人们与真实的自我协调一致[5]。

他认为幸福发生在人们从事与深层价值最匹配的活动中,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

个人依据“真实自我”(true self)努力生活,实现自身的种种潜能(自我实现),由此产生了一种状态,Waterman称这种状态为“个人表现”(personal expressiveness)。

因此,Waterman 将幸福分成两种:一种是个人表现(personal expressiveness)的幸福,是指个人全心全意地投入活动中时,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自我得以表现,进而有助于达成自我实现的体验,是实现自我的愉悦。

另一种是尽情享乐(hedonic enjoyment)的幸福,指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或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

他根据自己关于幸福感的理论,编制了《个人表现行为问卷》(The Personally Expressive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 PEAQ),用于实证研究当中,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了快乐和个人表现之间的相关[5]。

Waterman描述了个人表现的体验:有不同寻常的强烈的对于事情(undertaking)的投入感;与某种行为有特别的适合感,而且这种行为并不是普通的日常事务;有很强的活跃感;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有一种实现感;认为这就是人生意义所在;感到这是一个人的真实所在。

人们可以通过技能的发展来达到潜能的实现,通过这种潜能的实现,个人可以体验到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

2.2.2Ryff的六因素结构Ryff也从实现论引申与探索了幸福感问题。

他认为幸福不能等于快乐,批评了主观幸福感对于情感的过度关注,认为情感的评估不能明确地回答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幸福感应该定义为“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

”Ryff等人通过总结各种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心理幸福感的六维模型[6]。

从发展心理学中,他们总结了Erikson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psychosocial stages)、Buhler的基本生活趋势理论(basic life tendencies)和Neugarten的人格改变理论(personality changes),认为健康(wellness)是一个贯穿生活的发展轨迹;另外,通过借鉴Maslow 的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概念、Allport对成熟(maturity)的界定、Rogers对健全人的描述和Jung对个性化(individuation)的说明,他们对幸福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描述。

从这些关于健康人的心理理论中,Ryff等人[6, 7]总结出了其中所共有的六种成分,将其作为心理幸福感的指标,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心理幸福感的六个维度,从理论和操作两个方面对心理幸福感进行了界定。

这六个维度包括: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生活目标(purpose in life)、良好关系(positive relation with others)、环境控制(environment master)、独立自主(autonomy)。

Ryff 认为,在这六个维度中,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对于人的健康而言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其次是对自我的尊重和掌握[8]。

我国学者以城市居民及师范大学生为样本,对Ryff提出的-136-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六维度结构进行了验证,但是得到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9,10]。

2.2.3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又一个以实现论作为幸福感中心概念的理论模型,其定义一方面包括自我实现,另一方面试图指明自我实现的意义及途径。

Deci看来,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它还是个体的一种需要。

人们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他们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并且使人们能够灵活地适应社会环境[11]。

自我决定理论是通往人类动机和人格的途径,它重视人类的内部资源对于人格发展和行为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因此,它研究的是人的内在成长趋向和先天的心理需要。

通过归纳,Ryan和Deci得出了三种基本需要——能力需要(need for competence)、关系需要(need for relatedness)和自主需要(need for autonomy)[12]。

这三种基本的需要,不仅是推动个人成长和整合自然倾向所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建构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的必要。

因此,这三种基本需要被SDT理论认为是幸福感的三个基本因素,它们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环境必须提供给人们以促进其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养料。

基本需要在人生阶段中必须要得到满足,才能使人们体验到一种持续的整合感和幸福感。

3 心理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研究Diener区分了影响幸福感的外部与内部因素,一种是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生活质量和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这两类因素的影响,另一种是从个体的人格特质角度加以解释[1]。

3.1 人口学变量Ryff在研究中将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婚否以及健康和能力的自我评价等人口学变量作为自变量,对心理幸福感的六个维度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6]。

总的来说,人口学变量对心理幸福感的解释量较低(3%~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