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上都有些什么效应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重点 兰文娟

经济地理学重点  兰文娟

1、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2、区位理论:就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所占有场所(区位)的理论,即研究人类各种空间活动应在什么样地点最佳、效果最大的理论。

3、位置极差地租: 由于距离产品消费市场(城市、城市中心)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大小的土地利用纯收益。

4、中心性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或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公式:C=B1-B25、门槛人口: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某中心只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6、首位城市:区域内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

P r=P1/r n7、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8、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9、区位: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10、经济地租: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

11、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

12、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

它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因素之一,且决定着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13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14、区位理论:就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所占有场所(区位)的理论,即研究人类各种空间活动应在什么样地点最佳、效果最大的理论15、经济地租: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16、潜导产业: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17、增长极理论:作为一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和发展理论P918、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溢出效应19、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有哪些影响? P17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供贷商地理位置相邻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提供了紧密合作的最好条件。

高三地理常见的几种效应

高三地理常见的几种效应

高三地理常见的几种效应1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常见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非城市热岛效应,如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等。

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

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冷岛效应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

其原因是由于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环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块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这种“冷岛效应”在干旱地区的湖泊(包括水库)、绿洲地带普遍存在。

(2016绵阳一模)“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1—3题。

3干岛效应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

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分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分补给。

这样,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4雨岛效应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大城市大气环流较弱,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同时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气象气候专题之常见的气象效应(共69张)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气象气候专题之常见的气象效应(共69张)

B. 抑制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 D. 抑制绿洲地区农作物生长
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C左右,水分的蒸发量 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由于沙漠戈壁和绿洲、 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 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 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 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 岛效应”。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二.城市规划中增强环保意 识,合力规划,尽可能减 少城市建筑物的高度集中。
三.减少大气污染,以减少 城区空气中凝结核。
对点训练 下表为邯郸市郊区和城区汛期降水量表,完成下面小题。
1.由表可知,邯郸市汛期降水特 点是 A. 郊区降水平均值递减 B. 城区降水平均值递增 C. 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 D. 郊区平均值多于城区
三.人造屏障:城市建设影响大气运动, 散热减慢。
四.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浓度大,保温作 用增强。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
【小题2】空气过山后按干绝热变化,④处气温比①大致高 C.地势低洼的地区,热岛强度较小
——城市风
,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
气旋
D.
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大,对移动滞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速更为缓慢,延长城区降雨时间;
思考:为 什么会出 现热岛效 应?
,讨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 原因。
居民点集中
城市建设占地多
交通占地多, 交通工具多
城市景观
绿地少
自然水面少
居民点分散
郊区景观
绿地多

地理学定律

地理学定律

地理学定律
1. 最小距离定律:
这一定律指出,在空间中,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例如,运输成本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率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2. 位置定律:
这一定律阐述了在不同位置上,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存在着差异。

同一地理环境下,位置不同会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3. 区域定律:
这一定律认为,地球表面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区域所组成的。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并且与周围的区域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4. 整体性定律:
这一定律强调,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影响整个地理环境。

5. 层次性定律:
这一定律认为,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具有层次性特征。

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高层次的现象和过程受低层次的影响,
同时也反过来影响低层次。

6. 人地关系定律:
这一定律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人类活动会改变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环境也会影响和制约人类活动的发展。

以上是一些重要的地理学定律,它们揭示了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一般规律,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热点06 常见的“地理效应”-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热点06 常见的“地理效应”-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热点06 常见的“地理效应”-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热带气旋“弗雷迪”2023年2月6日形成于澳大利亚西北部印度洋海城,向西横穿印度洋,先后登陆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和马拉维,在良好的环境下,“弗雷迪”成为目前唯一一个在生命史中经历6次快速增强过程(24小时内风力增强15米/秒)的热带气旋,也是气象观测史上最“长寿”的热带气旋。

监测显示,“弗雷迪”轨迹长度达到1.2万公里,成为21世纪以来第一个完整穿越整个印度洋的热带风暴,“弗雷迪”在莫桑比克和马拉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使得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弗雷迪”形成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是()A.夏季温暖广阔的印度洋面B.人类活动干扰小C.热带气旋移动的路径较长D.地转偏向力较小2.导致“弗雷迪”在莫桑比克和马拉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次生灾害是()A.雷电冰雹B.暴雨山洪C.强风海啸D.反复登陆3.弗雷迪”在中途得以不断加速,延缓其“生命”,主要是基于()A.摩擦力小B.狭管效应C.温暖海洋D.温差增大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观测发现,城市雾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大气污染。

下图示意近十年安徽省年平均大雾日数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因素中,对安徽省年平均大雾日数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的是()A.河流分布B.下垫面性质C.夏季风D.纬度位置5.安徽省长江沿岸西部年平均大雾日数较少,是因为该地区()A.距海远,水汽不足B.纬度较低,气温高C.海拔高,凝结核少D.狭管效应,风力强6.城市雾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大气污染,主要原因是()①气流流动性差②热岛效应显著③昼夜温差较小④污染物排放量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贡嘎山位于川西的横断山区,主峰海拔7556米,垂直高差极大,东西坡自然带类型均较多,但宽度大多较窄。

下图示意贡嘎山东西坡垂直自然带分布。

完成下面小题。

7.贡嘎山难以形成宽阔的自然带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降水较少B.坡度陡C.热量不足D.风力大8.实地调查发现,海拔1600米以下,常绿阔叶林带并未完全分布,多被河谷灌丛和草丛替代。

新高考地理海洋沙漠化效应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地形的屏障效应

新高考地理海洋沙漠化效应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地形的屏障效应

考点海洋沙漠化效应、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地形的屏障效应海洋沙漠化效应主要由于油船事故、海上井喷、输油管道漏油、沿海工矿企业和城市排放石油污水,船舶排放石油污水等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

石油在海洋上形成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同时又减少了海面热量的转移,导致海水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失去了调节气温的作用,从而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

如在比较封闭的地中海、波斯湾、波罗的海、日本海等海面油膜的影响要比广阔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上表现得更明显。

如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这次战争使100多万吨原油流入波斯湾,黑色的油膜覆盖了珊瑚岛礁,使鱼虾失去了赖以生存繁殖的场所,沿岸海洋藻类和甲壳类生物大量消失,波斯湾内海有1/3海鸟死亡。

再如,日本近海是世界海洋中污染最严重的海域之一,平均每年有50吨以上的废油排入到这个海域。

据观测,日本伊势湾受油污染的海面要比洁净海面的水温高3℃.近年日本台风登陆的次数明显减少,有人认为可能与海水污染有关。

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会增强,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有一定的提高,这就叫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

这一效应对小麦、水稻、大豆等农作物尤为明显。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小麦和水稻的施肥效应可以达到25%,而对大豆可以达到40%。

地形的屏障效应高大山系或面积较大的高原,他们往往对冷空气或暖空气移动起到阻碍作用,从而影响不同坡向的温度高低。

如青藏高原往往阻碍了冷空气南下,使北部地区气温远比受到屏障作用的印度半岛北部气温低的多。

如东西走向山脉:天山等对冬季风有屏障作用,使天山南坡冬半年各月平均气温高于北坡。

如古诗咏大庾岭的梅花,有“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之句,这就是山地屏障效应的体现。

【拓展提升】废油排入海洋形成的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

同时又减少了海面潜热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调节气温的作用减弱,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

微专题21 地形的“效应”-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微专题21 地形的“效应”-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 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另外液体在管中 流动,或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所以河流在狭窄河 段侵蚀、搬运能力越强。
【狭管效应】
②形成条件
狭管(自然的峡谷与山口等地形、高层建筑间的狭窄地带)有气流流过,气 流与峡谷走向一致。如:台湾海峡、东北松辽平原等地两侧都是山岭,地形像喇 叭管,经常会出现大风。城市里两座毗邻的高楼之间,也会出现“狭管效应”, “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 20种新的城市灾害中。科学家实验发现:有关气象部门测试显示,在城市刮起六 七级大风时,狭管效应能使通过高楼之间的风力瞬间达到12级,广告牌和一些院 墙很难抵御。
好天气,形成“雨影”。雨 影效应的典型代表就是澳大 利亚的大分水岭的东西两侧 不同的降水量。
【题组一】
(2020.1浙江选考)29.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1)丙地东临大西洋,气候却干燥少雨,说明 其成因。(4 分)
(1)地处西风带,西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 自太平洋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的 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 水。
【狭管效应】
③影响因素
风速、地形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风向与狭管夹角呈负相关。如城市“狭管效 应”的威力大小,与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量有关;高层 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概率越大,反之则越小; 因此城市规划建设“通风廊道”(主要借助宽阔的道路、加大楼间距、城市开敞空 间、楼间走廊与城市主导风向偏离一些、城市绿化用地、水域河流以及低矮楼宇 群等)缓解该问题。
【题组二】
(2016·全国Ⅰ卷)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 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 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 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高中地理考试必考的22个地理效应

高中地理考试必考的22个地理效应

高中地理考试必考的22个地理效应22个地理效应地理效应在地理考试中特别是选择题中很常见的一个考点,关于地理效应假如让你们自己去归纳的话可能无非就是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一些在课本上常见的几种效应,其实远远不止这几种,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地理效应集锦。

一、雨岛效应成因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大厦比喻为“钢筋水泥的森林”。

而随着“森林”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城市绿地具有缓解“雨岛效应”的能力,是改善城市“雨岛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影响城市雨岛形成的条件是在大气环流较弱,有利于在城区产生降水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下垫面粗糙度大,对移动滞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速更为缓慢,延长城区降雨时间;再加上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其化学组分不同,粒径大小不一,当有较多大核(如硝酸盐奖)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的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形成城市雨岛。

人工热源的影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中燃烧各种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自然增加城市的温度。

【典型案例】1.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雨岛效应”密切相关。

“雨岛效应”成因主要有(B)①工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困难②城市“热岛效应”明显③城市化挤占湖泊河道,调蓄洪峰能力下降④空气污染严重,凝结核充足⑤高大建筑物密集,风速减小,降水云系滞留A. ①②⑤⑥ B.②④⑤C.①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图为“我国北方某城市某一季节降水量(单位:mm)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该季节应是(B)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6.关于图中市区400mm等降水量线以内的降水量数值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在400mm以上,原因是雨岛效应B.在400mm以上,原因是热岛效应C.在400mm以下,原因是雾岛效应D.在400mm以下,原因是晴岛效应二、雾岛效应所谓“雾岛效应”,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

地理现象知识点

地理现象知识点

地理现象知识点地理现象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态等方面的变化和特征。

地理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运行规律和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知识点。

一、气候现象1.季风:季风是指由于大陆与海洋之间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气候现象。

在亚洲东部、非洲东部和南美洲东部等地区,季风现象非常明显。

夏季,海洋上的温度较低,陆地上的温度较高,形成了海洋风,带来了雨水;而冬季,海洋上的温度较高,陆地上的温度较低,形成了陆地风,带来了干燥的天气。

2.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上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一些地区的干旱或洪涝,对农业、渔业等生产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3.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效应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地形现象1.山脉:山脉是地球表面上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连续的高地。

山脉通常由多个山峰和山谷组成,对地球的地貌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它对亚洲的气候和水文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2.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广阔而平坦的地形,通常由沉积物或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

平原地区通常适宜农业和人类居住,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3.河流:河流是地球表面上由降雨和融雪水形成的流动的水体。

河流对地球的水循环和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

三、水文现象1.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地面蒸发、升华、降水、地下渗透等过程的循环。

水循环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机制,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2.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水位超过堤岸或河道容量,造成周围地区被水淹没的现象。

洪水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新高考地理湿岛效应湿度效应湖泊效应

新高考地理湿岛效应湿度效应湖泊效应

考点湿岛效应、湿度效应、湖泊效应湿岛效应指城市水气压的平均值高于同时刻的郊区平均水汽压,出现明显的“城市湿岛”。

如上海市市区夜间经常出现凝露湿岛,天气稳定又无低云,风速较小的夜间,郊区降温快,结露多,空气中水汽大量析出,水汽压即迅速降低,而市区因热岛效应,气温较高,结露量较少,空气中水汽压高于郊区,形成“城市湿岛”,凝露湿岛以8月最强。

雨天湿岛是降雨时及停雨后,因市区热岛效应使蒸发量比郊区大,空气中水汽含量比郊区多,雨天湿岛以四月最多。

湿度效应大气中的湿度会影响人们对温度的感觉。

高温时人体散热通过汗液将热量排出体外。

如空气湿度较大,汗不易挥发,人就感到闷热,感觉温度往往比实际温度高。

所以在高温条件下,地面河湖众多,水面面积较大会使空气湿度增大,进而影响人们对气温的感觉。

湿度的这种影响称之为“湿度效应”。

如号称中国“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南京,七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8.6℃、29.0℃和28.2℃,其形成与拥有众多河流或湖泊有一定关系。

湖泊效应是指人类修建大型水库而产生的相应库区周围的气候变化。

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大面积的水域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夏季,库区气温比库区周围岸上气温低;而冬季则比库区周围岸上高,年较差比库区周围岸上小,年平均气温较高,日较差亦较小。

由于库区的蒸发作用,使进入空气中的水汽增多,在一般情况下,夏季库区降水比库区周围岸上降水少,冬季库区降水比库区周围岸上降水多。

这种现象谓之“湖泊效应”。

【拓展提升】2021年11月28日,位于新疆尉犁县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了罕见的降雪天气,据统计,从1961年以来,塔克拉玛干沙漠附近的气象站记录到冬季出现降雪有15次,在这15次降雪过程中,大于2毫米的降雪大多出现在2010年以后的这10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塔克拉玛干沙漠降雪天气较为罕见,主要原因是()A.该地降水集中在夏季,属于夏雨型B.北部高山阻挡冷空气南下,气温较高C.该地区距离海洋较远,水汽难以到达D.盆地地形,海拔较低,气温较高2.近10年来,该地区降雪天气异常增多,可能的原因是()A.全球变暖,局部地区降水有所增加B.环境演变,沙漠逐渐出现少许绿洲C.气候异常,印度洋暖湿气流势力强D.植树恢复,区域湿岛效应十分明显【答案】1.C 2.A【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在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较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极其稀少,因此降雪天气也较为罕见,C正确;夏季气温高,降水主要是降雨类型,与冬季降雪无关,A错误;冷空气本就是干冷气流,与降雪无关,B错误;盆地地形,地形封闭,周围高山环绕,水汽难以进入,降雪天气少;与气温高低无关,D错误。

热点06 常见的“地理效应”-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热点06 常见的“地理效应”-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热点06 常见的“地理效应”【狭管效应】狭管效应,又称峡谷效应或颈束效应,是指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

在城市中,高大的建筑之间也会因“狭管效应”产生局地强风现象,通常被称为“狭管风”或“穿堂风”。

位于我国新疆天山山脉东侧山脚下的达坂城就是一个存在天然“狭管效应”的地区,达坂城的西部是高大的天山山脉,往东是博格达山,从西两侧的山脉都呈西北东南走向,并呈平行状分布,达坂城所在的地区形成了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峡谷。

造成达坂城风力强劲的原因还有以下两方面,其一是达坂城地理位置靠近冬季风的策源地,本身风力较大,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于亚洲高压,距离达坂城较近,产生的影响较大。

其二是达坂城深居我国内陆地区,距海十分遥远,属于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表植被荒芜,以荒漠自然带为主,地表摩擦力较小,对于风力的减弱十分有限。

所以,本身风力强劲地表摩擦力较小,加上“狭管效应”的影响,使得达坂城成为了我国最著名的“老风口”,同时也意味着达坂城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风能资源。

达坂城风区的面积超过2000平方千米,有1500平方千米的区域具备风力开发条件,被称为“中国风电事业的摇篮”。

热点指引热点概述——狭管效应——焚风效应——大湖效应名师解读热点集训(40分钟)【焚风效应】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降落差不多;到背风坡,随着气流下沉,海拔变低,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既高温又干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

人们最早发现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焚风效应最为显著。

同一时间,在迎风坡(山南)的意大利米兰往往是大雨如注,而在山北的瑞士却是碧空万里,干热难熬,呈现出明显的“山前山后两重天”的景象。

另外,南美洲南部大陆东侧的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也与焚风效应有关。

在世界上,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和南美的安第斯山等地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

高考常考的地理过程与地理效应总结

高考常考的地理过程与地理效应总结

高考常考的地理过程与地理效应【考向讲解】1.近年高考卷中,多过程性思维的考查。

据此,考查地理思维、语言表达。

2.各类地理效应丰富地理的考查维度,实现对获取与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

【思维导图】【考点剖析】考点一——地理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

4.常见的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气旋(或低压)、反气旋(或高压)、冷锋、暖锋、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旱灾、锋面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5.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河口三角洲形成过程:(1)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2)如果河流比较大,搬运来的泥沙多,而海水作用弱,则三角洲迅速发育,并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生长。

(3)如果河流小,搬运来的泥沙少,而海水作用又强,则三角洲发育缓慢,甚至不发育三角洲,而是以河口海湾出现。

如亚马孙河河口未发育三角洲,其原因主要有:①流经热带雨林地区,河流含沙量较小;②流经亚马孙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水流平缓,利于泥沙在河口以上地区沉积;③河口泥沙被南赤道暖流向西北方向搬运。

高中地理各种地理效应精编(整理)

高中地理各种地理效应精编(整理)

微专题】精编高中地理常见的地理效应(例题版)、城市的五岛效应是指城市的热岛效应、干岛效应、湿岛效应、雨岛效应和浑浊岛效应。

1、热岛: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原因: ①城市中除少数绿地外。

绝大部分是人工铺砌的道路。

⑵城市中因能源消耗量和人口密度远比郊区大。

其排放至空气中的人为热和温室气体也比郊区多。

2、干岛: 由于城市的下垫面性质和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的相对湿度比郊区小。

有明显的干岛效应。

尤其是白天。

3、湿岛: “湿岛是城市夜晚相对郊区夜晚而言的。

由于郊区气温下降快。

饱和水汽压减低。

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

使存留在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小。

而城市的凝露量要比郊区小。

故城市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4、混浊岛(雾岛):城市空气较农村浑浊。

原因: 城市中因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和居民炉灶等排放出的烟尘污染物比郊区多。

这些污染物又大都是善于吸水的凝结核。

5 、雨岛: 城市降水较多。

原因: ①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

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 ②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

促进降水形成。

【试题1】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雨岛效应”密切相关。

“雨岛效应”成因主要有()① 工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困难②城市“热岛效应” 明显③ 城市化挤占瑚泊河道调蓄洪峰能力下降④ 空气污染严重凝结核充足⑤ 高大建筑物密集风速减小降水云系滞留A.①②⑤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②③④⑤⑥【试题2】读“我国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A.降水量少 B .硬化地面增加C.过度开采地下水D.水资源利用率低3.下列措施对缓解两地“转化为地下径流降水量”的差异作用不大的是()A.增加城市绿地面积B.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C.完善城市排水系统D.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绿岛效应1、概念:“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 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

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

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

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

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

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周的运动。

这个运动产生了许多地理效应,对地球的气候、海洋流动、大气运动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效应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地球自转的速度不均匀,赤道上的自转速度最快,而极点上的自转速度为零。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意味着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将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这个力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

科里奥利力科里奥利力是地球自转产生的一种惯性力,它对地球上的物体产生作用。

这个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

科里奥利力对大气运动和海洋流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气运动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对大气的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赤道地区,由于自转速度最快,科里奥利力最大,因此大气运动受到限制,形成了赤道低压带。

而在高纬度地区,由于自转速度最慢,科里奥利力最小,大气运动受到较小的限制,形成了高纬度高压带。

这种科里奥利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导致了地球上的气候带的形成。

海洋流动地球自转也对海洋流动产生了影响。

在赤道地区,由于科里奥利力的作用,海洋表层水流受到限制,形成了赤道洋流。

而在高纬度地区,科里奥利力较小,海洋表层水流较为自由,形成了高纬度洋流。

此外,地球自转还导致了海洋表层的旋转流动,即科里奥利力使得海洋表层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这种旋转流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和气候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气候形成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对气候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赤道地区,由于科里奥利力最大,大气运动受到限制,形成了热带低压带,这个区域的气候湿润。

而在高纬度地区,科里奥利力最小,大气运动受到较小的限制,形成了温带和寒带高压带,这个区域的气候干燥。

此外,科里奥利力还导致了地球上的气候带的形成,如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等。

地球自转与地球形状地球自转也对地球的形状产生了影响。

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地球赤道膨胀,形成了地球的椭球形状。

备战高考:常考的14种“地理效应”

备战高考:常考的14种“地理效应”

高考经常考的地理效应一、狭管效应①概念:当气流由开阔地带进入峡谷时,由于空气无法大量堆积,于是加速通过峡谷,风速增大。

当气流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风力的狭管效应②形成条件:l存在谷地地形l风向与谷地走向基本一致③应用:•出现狭管效应地区风力加大,风力资源更丰富,也容易出现风灾•水体在流动过程中,经过狭窄处时流速会加快,侵蚀、搬运能力增强•在城市刮大风时,高楼之间易出现狭管效应,形成阵风,易破坏树木、广告牌、吹倒行人等•在城市可以利用狭管效应,建设通风廊道(主要借助宽阔的道路、城市绿化用地、水域、城市开阔空间等),缓解城市环境问题。

【例题】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2.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

如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二、大湖效应①概念:指冷空气经过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

②形成过程:当冷空气经过湖面时,温度极低的空气与相对温暖的水面接触,气团下部温度升高,水汽进入气团。

冷气团下部是一层温暖潮湿的大气。

上部寒冷、密度较大的冷气团下沉,使暖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凝结,到达湖对岸时形成降雪(雨),如果湖对岸有地形抬升作用,降雪会更明显。

③形成条件:•冷空气•相对温暖的水域④降雪(雨)情况:降雪地点:取决于冷空气的风速和风向。

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

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

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每天自转一周,这对地理学有重要的影响。

自转产生了一些地理上的特别效应,包括时区、日出日落、季节变化以及热带气候和暖流。

时区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效应之一,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控制时间。

时区在地球表面分布有规律,每15度为一个时区。

日出日落是另一个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效应,它控制着白天和夜晚的改变,也有助于人们调整着生活的时间。

季节变化也是一个关键的地理效应,它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由于地球公转绕太阳,每年四季都会发生变化。

热带气候和暖流也是地球自转所造成的地理效应之一,由于地球自转,这种气候类型在整个地球上密集分布,还有助于稳定地球的温度。

总之,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很多地理学效应,这些效应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季节变化以及地球的气候。

- 1 -。

常见的地理效应⑤盆地效应

常见的地理效应⑤盆地效应

常见的地理效应⑤盆地效应盆地效应温暖炎热时期,在盆地内部,常因地势低、空⽓密度⼤、稠密⼤⽓阻挡了地⾯热量向⾼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中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温升⾼。

在寒冷季节的夜间,若是底部⾯积不⼤的盆地,常因周围⼭坡冷空⽓密度⼤,在重⼒作⽤下顺⼭坡下滑⾄盆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温低于周围坡地。

若盆地封闭性不强,则因其位置和开⼝⽅向不同,阻挡或汇集的⽓流性质的不同,⽽产⽣增温或降温的不同反应,叫做“盆地效应”。

例如,西伯利亚向北开⼝的盆地易汇集冷空⽓⽽成为北半球的寒冷中⼼;我国华南地区向南开⼝的马蹄形盆地霜雪少见,成为种植热带作物的基地,是因为这些盆地北⾯⼭地阻挡了北⽅冷空⽓南下,⽽南来温暖⽓流却容易汇集于盆地内部。

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均⽓温⽐同纬度的四川盆地要低,就是明显的“盆地效应”。

盆地聚集效应⼤城市在经济、⽂化、医疗、教育、公共设施等各种社会资源⽅⾯所具有的明显优势,对流动⼈⼝形成了强⼤的吸引⼒,⼀些流动⼈员观念更新,为追求与现居住地的⽂化融合,已经不再频繁流动,融⼊⼤城市的愿望强烈且不愿离开,这使得⼤城市⼈⼝流动形成盆地聚集效应。

形成原因⼤城市在经济、⽂化、医疗、教育、公共设施等各种社会资源⽅⾯具有明显优势,对流动⼈⼝的吸引⼒不⾔⽽喻。

卫⽣部部长陈竺曾坦⾔,中国⽬前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过多集中在⼤城市。

⽬前北京市各⼤医院普遍存在患者住院难的现象,医院的床位⾮常紧张。

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般只能在医院住半个⽉左右。

同样,⼤城市的教育资源集聚也更加突出。

北京、上海等⼤城市聚集了全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旦拥有这些城市的户⼝,就可享受到这些优惠。

⼭东⾼考⽣数量是北京的6倍,⽽北⼤、清华下达给北京市的招⽣指标却是⼭东的五六倍。

北京约⼀百多名考⽣中就有1⼈有机会上北⼤、清华,⽽在⼭东,4000多名考⽣中才有1个⼈有此机会,机会相差30多倍。

⼭东⼀些教育界⼈⼠感叹:“这难怪很多外地⼈挤破头也要去北京!”流动⼈⼝观念更新越来越多的流动⼈⼝观念更新,与以前⼀⼼想着“打⼯”、“流动”不⼀样的⼼态,现今许多流动⼈⼝已经不再频繁流动,⽽是追求与现居住地的⽂化融合,他们打⼯所得不再⼀味寄回家。

新高考地理科里奥利效应地理滞后效应绿岛效应

新高考地理科里奥利效应地理滞后效应绿岛效应

考点科里奥利效应、地理滞后效应、绿岛效应科里奥利效应大气中空气流动的方式并非单纯南北向,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会驱使北半球移动的物体或流体沿运动方向向右偏,南半球则向左偏。

地理滞后效应又称地理滞后作用、地理迟滞效应,是指地理系统对输入因素的非及时反应(左大康,1990)。

自然方面,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效益不是一二年内可以立竿见影的。

社会方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民素质,对发展经济的效应,要经过十年、二十年才能见端倪。

经济建设中和规划工作中,不少争论的难题,往往与地理滞后作用有关。

短期行为的表现是忽视地理滞后作用。

绿岛效应“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

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

森林可以减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减低地表风速,提高相对湿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气候。

这就是森林的绿岛效应。

森林能改变风向,减弱风速,阻滞沙土,起着防风、固沙、保土的作用,因此,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往往成为改造小气候的有效措施之一。

【拓展提升】地下深处极端的压力和温度改变了碳的结晶形式,形成钻石。

世界范围内只有纳米比亚、南非的沿海海底有钻石沉积。

这些天然钻石主要来源于南非内陆腹地,且品质非常高。

下图为纳米比亚和南非地理位置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促使钻石出现在南非内陆地表的主导地质活动是()A.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C.重熔再生D.岩浆活动2.两国沿海海底天然钻石品质高的主要原因是()A.沉积环境单一B.海水温度高C.外力打磨充分D.海底压力大3.关于两国沿海海底钻石储量的推测,正确的是()A.南非更丰富B.纳米比亚更丰富C.两国差异小D.随季节此消彼长【答案】1.D 2.C 3.B【解析】1.由材料信息“地下深处极端的压力和温度改变了碳的结晶形式,形成钻石”可知,钻石是在地壳深处经高温高压条件形成的,经岩浆活动带至地表,D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上都有些什么效应?一、温室效应指各种温室气体(如CO2、N2O、CH4等)对地面长波辐射强烈吸收或散射回地面,从而使大气和地面增温的现象。

温室效应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各种温室气体中,以CO2的温室效应最为显著。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工农业的发展,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不断增加;同时因人类对森林等绿色植物破坏日趋严重,使植物吸收、固定的CO2迅速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明显上升。

模拟结果表明,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将会上升1.5℃~4.5℃。

其中极地高纬度地区温度升高幅度更可达5℃以上。

二、热岛效应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加之CO2的温室效应,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得城市宛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热岛效应”。

当大范围的大气环流运动微弱时,会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研究这种现象对城市规划建设卫星城和工业用地布局具有指导意义,一般会考虑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三、绿岛效应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气温的日较差比较大,降水稀少。

而沙漠中的绿洲地带,由于土壤湿度大、蒸发和植物蒸腾到空气中的水分比较多,空气湿度较大,降水相应增多;由于含水较多土壤的热容量比较大,加上蒸发、蒸腾作用对热量的调节,土壤温度和近地面气温的日较差明显变小。

林地和草地的这种可以降低近地面温差、提高近地面大气相对湿度,通过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而产生的影响就叫绿岛效应,又称绿洲效应。

四、沙漠化效应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时,则可能导致严重的沙漠化。

由于地表植被层和由沙石组成的裸露地面二者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相差很大(前者为15%~20%,后者为35%~40%)。

当地表植被被破坏时,地面反射率明显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减少。

尽管沙石比热小,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强烈,但因空气中云量极少,大气逆辐射微弱,地面散失的热量很多。

在缺少平流热量输入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热量平衡,空气盛行下沉运动,以压缩增温。

由于下沉的气流十分干燥,缺乏降水,使得气候进一步变干,从而导致地表植被的进一步减少,形成沙漠化效应。

五、湖泊效应在湖泊及其周围,由于湖泊与周围地区地面存在热容量差异,导致局地性大气环流和小气候的产生。

当太阳照射时,由于湖面升温较之周围地面缓慢,大气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大气将湖面蒸发的水汽输送到周围地区形成降水,因而湖泊周围地区空气湿度较大,降水较多。

六、封冻效应大洋表面因低温结冰而产生的种种环境效应叫做封冻效应。

从理论上讲,大洋表面出现封冰现象将产生的效应包括:①阻断了洋流,影响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从而导致中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冷;②增大了大洋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使得地面获得的热量减少,引起气候变冷;③缓解了大洋水汽的蒸发,气候变得干燥;④隔断了水圈与大气圈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变换,海水含氧量减少,海洋生物生产率大大降低。

七、焚风效应沿水平方向运行的气流遇到地形阻挡后,在山地迎风坡绝热爬升,大气中水汽随着气温的下降而凝结成云,此后,大气按湿绝热递减率降温,逐渐形成降水,即地形雨。

越过山顶后,在背风坡气流顺坡而下,大气按干绝热递减率下沉压缩升温,水汽难以凝结,降水稀少,形成雨影区。

由于背风坡大气比较干燥,干绝热温度变化率比湿绝热温度变化率大,气温声速上升,形成沿着背风坡向下吹的既干且热的风,往往容易导致可燃物发生燃烧现象,叫做焚风效应。

一般会引起山地背风坡森林发生火灾,对山地植被类型的形成及生态特征、土壤类型和形成都有一定影响。

这种现象在我国西南峡谷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八、狭管效应大气运行经过山间峡谷地带时,因风速加快、风力加大而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环境效应,称为狭管效应。

如冬季北方冷气流沿着西伯利亚山间南北纵列的谷地吹袭,风力加急形成烈风,加剧了严寒程度,使得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

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由于北临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加上近十年来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北方强冷空气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北方强冷空气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在这一区域引起狭管效应,使该地区成为目前中国北方强度最大的沙尘暴策源地。

2.地理滞后效应地理滞后效应又称地理滞后作用、地理迟滞效应,是指地理系统对输入因素的非及时反应(左大康,1990)。

自然方面,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效益不是一二年内可以立竿见影的。

社会方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民素质,对发展经济的效应,要经过十年、二十年才能见端倪。

经济建设中和规划工作中,不少争论的难题,往往与地理滞后作用有关。

短期行为的表现是忽视地理滞后作用。

3.焚风效应:风越过高山后,温度会上升很多,而且极干燥,象火焰焚烧一样。

从而形成迎风坡与背风坡。

6.柯氏效应:大气中空气流动的方式并非单纯南北向,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会驱使北半球移动的物体或流体沿运动方向向右偏,南半球则向左偏。

“嚼味”高考题,把握“关键词”贵州省石阡县石阡中学祝廷远学生拿到高考题通常不知从何处下手,不知题目所问,就不知所答。

那么,复习时辅导教师应关注近年高考试题,辩别试题考向。

思考学生面对高考题是否能命中题意?学生有没有这种解答能力?我通过“嚼味”高考题,把握“关键词”来实施这一复习目标,达到良好效果。

一、“嚼味”高考题高考复习时,讲练一些有“嚼头”的高考题题目,因为这些题目源于书本,又不超大纲,有利于提高学生复习效益。

只有对高考题的“嚼”,才会领悟高考的味道,达到做好高考题的目的。

例如:(2012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

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上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行为动词)这些国营农场(行为条件)的分布规律(行为对象),分析(行为动词)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行为条件)的有利条件(行为对象)。

(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上品棉销售(行为条件),请解释(行为动词)原因(行为对象)。

(3)说明(行为动词)该区域商品棉生产(行为条件)的现实性(行为对象)。

(4)分析(行为动词)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行为条件)的影响(行为对象)。

判断我国境内图示区域在哪里,可能有多种方法。

要求学生头脑要有清晰的空间概念,我国各地形区的经纬度数。

只能先从经度纬度,判定大概区域。

此题虽无法从海陆位置认定,四周未临海,可推理大概在内陆地区,还要结合地形地势河流才能认定为塔里木盆地。

从地形入手。

须知,我国地形区中,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只有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置最西,跨经度73°E以东,73°E以西。

40°N从中部穿过,当然,对新疆政区图要熟悉。

国省界线,区域基本特征:如三山夹两盆的地形,沙漠广布,河流流向从四周流向中心,河流少,多季节性时令河等基础知识熟习,判断起来就容易得多。

学生学习时须具备灵活的基础知识,较好的分析习惯和冷静沉着的思考能力。

回答(1)题可以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源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国营农场的分布应沿河流(湖泊)绿洲或地下水源丰富的山麓地带。

该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应主要分析其有利自然条件,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光照充足,温度高,光合作用强,质量好,单产高。

绿洲有灌溉水源,保证棉花生长。

回答(2)题应主要分析其有利社会经济条件,这里是我国最大长绒棉基地,品质优良,需求大,市场广阔,而棉花易储存,易运输,距消费市场较远,交通成本高,价格经济因素不是主要因素,而随着交通条件改善,棉区生产摆脱市场地域限制。

回答(3 )题生产的现实性。

问的问题是是否可行?存在问题应是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其突出,气候干旱,水资源有限。

回答(4)题,从整体性的原理来分析,大规模种植,过度消耗水资源,将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资源短缺,将会导致荒漠化、绿洲消失,生态恶化,过量使用灌溉用水,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引发土地次生盐碱化。

为什么不少学生不能答好这道题呢?自然是学生这个内因。

但作为教师来说,不也值得思考吗?第一,地图知识是基础,是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源泉,其核心是空间概念。

如:东西经度的判别,等高线等的识图和判别。

这是学生必备的地理规律的起码知识,没有它,就无法学好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高中地理。

学生要库存这些知识,全靠教师教好“举一”的思维方法,学生才能学到“反三”的本领。

第二,利用学生的“双基”充分扩展知识领域。

学习区域地理时,让学生编写区域概况表,知识结构表等,让学生去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第三,努力提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这主要靠做好课本阅读指导和地理用图指导的教学工作。

看书,是让学生找到知识的重点,通晓难点。

书是沟通“已知”和“未知”的“第三者”,老师作为“第三者”是“临时的”,书本才是学生的终生朋友。

地理教师还要认定这条真理──学生会看地图,教师才“解放”了;不然就会被缠住手脚,你就无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既会看书又会看地图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必然会提高的。

复习时行为主体(学生)要注意区位的落实,地理特征等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根据有关图表和材料行为条件,往往限制答题范围,行为动词,把握答题的层次要求,行为对象,往往是答题的目标性内容。

二、把握“关键词”1.分析题意要把握“关键词”学生解答地理试题的错误,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或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似事而非模棱两可。

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没有弄清题意是一个重要因素,误解题意不仅影响思考理解难度,还直接关系到对试题做题答题方向和得分。

准确把握试题中的关键词,是顺利解题的保证。

地理试题中的关键词分为三类:中心词(地理概念)、中心词的限定词、答题方式的指令词。

试以下列试题为例分析。

例一(2012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39.阅读图文资料(指令答题方式),完成下列各题。

(题略)(3)从军事角度(指令答题方式)秦开凿灵渠(指定位置)的主要目的(中心词),说明(指令答题方式)原因(中心词))(4)说明(指令答题方式)灵渠的开凿(指定位置)对当时(指定时间)区域间联系的意义(中心词)。

解析:灵渠的功能供水和运输,从军事角度主要是运输,运什么?粮、物资、兵力等等。

说明原因,从交通联系地区来说明,存在陆路交通不便的问题;原因要从影响交通因素(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社会经济条件:从时间来看,秦朝时交通状况,经济状况,技术条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