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三大法宝文章
中国革命三大法宝文章中国革命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中国革命的成功得益于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这三个方面相互依存、互相支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了推动革命进程的重要力量。
首先,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法宝之一。
在中国革命初期,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策略是为了联合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形成一个强大的革命力量。
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削弱敌人的力量。
通过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成功地与其他革命派别、农民、工人、资产阶级等形成了联盟,形成了一个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为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法宝之一。
在中国的革命历程中,武装斗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革命者们通过革命武装的方式,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红军的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都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里程碑。
武装斗争不仅为中国人民争取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还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动力和保障。
最后,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法宝之一。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为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干部建设等多个方面。
共产党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同时,共产党始终坚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保持其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总而言之,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这三个方面相互依存、互相支持,共同推动着革命的进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历史知识点】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内容
【历史知识点】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内容
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主要的表现是蒋介石反动政权与广大人民的对立,所以主要目标是推翻蒋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这个统一战线具备了战胜任何敌人和任何困难的坚强意志与能力,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为目标,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必须组织统一战线,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阶级结构具有特殊性。
力量比较弱小的中国无产阶级能否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能否处理好与其他革命阶级、阶层的关系,能否在一定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3、中国革命面对的敌人异常强大,造成中国革命的残酷性和长期。
同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简论中共党的统一战线
简论中共党的统一战线湖南邵东三中陈志伟awei27556@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我党共出现过四条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
它们是夺取全国胜利的法宝之一,特别是在强调实现祖国统一的今天,这一法宝尤为重要。
如何实现两岸第三次合作成为爱国统一战线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下面就各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略作分析:一、革命统一战线(国共第一次合作)1、存在时间:1924年1月——1927年7月15日2、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七·一五”政变3、中共党确立国共合作的方针(1)中共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受挫,认识到仅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无法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的,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2)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望,有革命根据地,并欢迎共产党与之合作。
(3)共产国际为两党合作起了重要作用。
(4)1922年中共召开杭州特别会议,同意两党合作。
(5)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4、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1)孙中共在革命征途中几经挫折,于绝望中遇到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共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1922年9月,开始了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2)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3)会止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4)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全国反帝反封的大革命运动开展起来。
(5)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黄埔军校,它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6)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关系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了。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建立广泛统一的战线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建立广泛统一的战线1.中国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国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只有400多人,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非常强大。
所以,在中国,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闹革命不行,必须联合各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第二、那时候,中国的政党很多,但具有影响的大党只有国民党,并且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在历次革命失败以后,仍然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苦苦求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第三、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热情帮助孙中山认识革命的道路和方法。
2.中共“三大”召开,确定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1923年)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太雷等30人,代表党员432人。
大会的中心议题:讨论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现状,正确估计了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
关于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首先应该看到,那时候的国民党不是一个阶级的组织。
它的前身同盟会曾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士绅结成的反清革命联盟。
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成份更复杂了。
这样,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以后,就容易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国民党也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其次应该看以,当时国民党在群众中有相当的影响。
它在许多地区有合法地位。
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就能够在自己不能公开活动的地区,打着国民党的旗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参加民主革命,扩大革命影响。
最后还应该看到,共产党员只有加入国民党,才能从内部来影响国民党的政策,真正“改组国民党成为左翼的政党”。
关于保持共产党独立性的问题。
首先,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政党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暂时的革命联盟,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掌握的策略问题;而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坚持的原则问题。
四个统一战线 (课堂PPT)
5)革命统一战线 作用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 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 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14
15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概念 2)背景 3)经过 4)特点 5)作用
16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概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1年日本发 动侵华战争,使中国大片土地沦失,华 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之际,1936年,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第二次 合作初步形成。
9
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1922年)
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1922年),1921年11月, 孙中山在广东军民欢迎下 由上海抵广州,重组军政 府,并发起第二次护法运 动。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 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入 永丰舰(后改称中山舰),8 月被迫到上海。运动失败。
10
共产国际(第三国际)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 于爆发了,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 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1937年工 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7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 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1935年,华北事变, 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1937年,七七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
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②双方都有政权、军队的合作。 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20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作用
确保了全民族抗日 实现了名族团结 并引导中国走向胜利
21
22
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共有4个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阵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对于每个统一战线,我们都需要把握统一战线包含的阶级、主要矛盾、目的任务及其作用。
1.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阵线。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中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在当时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所以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联合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建立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目的任务: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作用:团结了国共两党,北伐成功,使大革命取得很大的进展。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6)建立的是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从统一战线中分离出去,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依然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国共两党的矛盾。
这一时期统一战线包含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目的任务:推翻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作用:保持了党的力量,发展了党自己的军队,团结了广大农民,逐渐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国共两党十年内战的过程中,对中国一直虎视眈眈的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转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阶级矛盾逐渐下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含的阶级力量:中华民族抗日的各阶级,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亲英美派。
建立的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五次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五次统一战线中国的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长期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有着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一、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革命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出席并参与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还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的原则,并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从而使国民党由大体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联盟。
改组以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使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分子,使得革命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
它们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
四次统一战线
一、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革命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出席并参与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还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的原则,并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从而使国民党由大体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联盟。
改组以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使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和毛泽东在会后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同时中央也将抗日反蒋的方针转变为“逼蒋抗日”的方针。
1936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国民党东北军、十七路军,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基础上率先形成了西北地区的统一战线,最终促成了西北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由内战到和平,由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
七七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的关于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为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一战线正式形成。
四个统一战线 ppt
背景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中共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 的艰巨任务,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 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 转折。 为了总结过去6年的历史性胜利,进一 步肃清十年内乱所遗留的消极后果,全 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 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二大。
(1917-1918年)
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7月到1918 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 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 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 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 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打倒北洋军阀专政的虚假共和, 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1)概念 2)背景 3)形成 4)特点 5)作用
概念
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概括为16字方 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方 针,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 以及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指导方 针。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 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形成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首 先提出的,中共八大将它规定为中 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 1982年,党的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 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 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 针。 爱国统一战线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 统一的爱国者。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管辖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
1.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这个联盟属于进步势力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2.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但主要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范围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在某个阶段还有一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参加。
其中,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都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
属于同盟军的各阶级和阶层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劳动群众,即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等,这是工人阶级的可靠的同盟军,特别是农民阶级更是工人阶级的伟大同盟军;一是非劳动群众,即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其他同我们合作的社会力量,他们是辅助性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同盟军。
这也即意味着,在革命统一战线中有着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同劳动
人民间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统一战线,必须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
这就是: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第一个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发挥两个联盟的作用,使它们相互促进。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共有4个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阵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对于每个统一战线,我们都需要把握统一战线包含的阶级、主要矛盾、目的任务及其作用。
1.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阵线。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中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在当时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所以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联合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建立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目的任务: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作用:团结了国共两党,北伐成功,使大革命取得很大的进展。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6)建立的是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从统一战线中分离出去,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依然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国共两党的矛盾。
这一时期统一战线包含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目的任务:推翻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作用:保持了党的力量,发展了党自己的军队,团结了广大农民,逐渐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国共两党十年内战的过程中,对中国一直虎视眈眈的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转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阶级矛盾逐渐下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含的阶级力量:中华民族抗日的各阶级,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亲英美派。
建立的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一、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1.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国民革命时期,以推动国民革命为目的的国共合作。
中共三大制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
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
新三民主义是它的政治基础。
国共合作建立后,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迅猛发展。
但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占了主导地位,对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问题上采取了退让政策,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2.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国民革命失败后,在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战争过程中,实行下层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
这时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领导人把民族资产阶级视作最危险的敌人之一而加以排斥、打击,犯了关门主义的错误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1) 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
它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亲英美派集团。
(2) 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
(3) 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
(4) 处于既有利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
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时,克服了王明新投降主义的错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以及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对顽固派斗争采用有理、有利、有节策略原则。
4.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多党合作为主要内容,以反对美帝国主义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要任务。
这个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广大,都要巩固,使反动统治更加孤立。
二、中国革命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问题是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问题是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
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问题,是一个长期有争议的老问题。
过去强调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台湾学术界则只承认国民党的领导作用。
对抗战历史中的这个重大原则性问题的不同认识,至今还影响着海峡两岸的人们。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和推动全民族抗战的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个领导中心。
正是这两个领导中心构成了两大战场的政治保障。
扩展资料
基本观点
1、国民党是领导中心,是因为当时国家权力掌握在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手中。
这个政府是民族战争所必需的、国际国内承认的统一政权,它指挥200万军队,担负着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
2、共产党发挥了领导作用,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是因为它倡导、推动并始终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民族战争所必需的国内团结能够维持下来,而且,共产党还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动员敌后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担负着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
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
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革命统一战线是指在革命斗争中,各个革命阶级、阶层、社会团体和民族的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是革命的重要形式,是革命斗争的必然要求。
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是实现革命目标的必由之路。
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在革命的需要和客观条件下,各个革命力量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为了共同的利益,为了共同的理想而联合起来的。
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各个革命阶级、阶层、社会团体和民族的联合。
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各个革命阶级、阶层、社会团体和民族都应该团结一致,共同为革命的胜利而奋斗。
其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应该属于无产阶级。
在革命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应该发挥其领导作用,引导和统一各个革命力量,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最后,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正确的领导。
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是在革命斗争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条件下,不断地扩大和巩固的。
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是革命斗争的需要,是革命斗争的客观要求。
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发展的。
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内容和特点。
首先,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是在革命斗争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条件下,不断地扩大和巩固的。
其次,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是在革命斗争的需要和客观条件下,不断地形成和发展的。
最后,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正确的领导。
总之,革命统一战线是革命斗争的重要形式,是革命斗争的必然要求。
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是实现革命目标的必由之路。
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各个革命力量的共同努力,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正确的领导。
只有这样,革命统一战线才能不断地扩大和巩固,为革命事业的胜利不断地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的统一战线
中国的统一战线中国的统一战线是指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各个阶级、各个社会团体、各个民族之间建立起的统一战线合作关系。
这一战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政策形成的基础,旨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统一战线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中国在近代历史上遭受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人民生活贫困困顿,社会发展落后。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联合各阶级、各民族、各社会团体,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的大业奠定了基础。
统一战线的历史意义在于:首先,它使得革命力量得以最大化地发展。
通过与不同阶级和社会团体的合作,中国共产党成功地争取到了广泛的支持,使革命力量得以不断壮大。
其次,统一战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合力。
各阶级、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使得中国革命能够迅速推进,最终取得解放的胜利。
二、统一战线的形式和特点统一战线的形式多样,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具体情况下会有所变化。
但总体上来说,统一战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革命性质和中心领导地位:统一战线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具有领导地位,起到主导和推动的作用。
2. 广泛性和多样性:统一战线面向广大的阶级、民族、社会团体,力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些力量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民主派、爱国民主人士、爱国人士等。
3. 稳定性和灵活性:统一战线是长期合作关系,需要保持稳定。
但同时也要根据时代和具体情况的变化,灵活调整合作方式和策略。
三、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如今,中国依然需要统一战线的实践和发展。
它在新时代下的现实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团结各阶层、各群体:中国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各类力量和群体的共同努力。
统一战线可以将各阶层、各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合力。
2.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各个阶层、各民族和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
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
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领导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问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实质是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特别是在与国民党的两次合作时期。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既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一条基本原理,也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一条基本经验和一个基本特点。
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2、必须充分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对同盟者的领导的两个基本条件。
毛泽东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被领导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做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予政治教育。
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不是天然的,如果无产阶级不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和策略,率领被领导者战胜敌人,就不能得到同盟者的拥护;如果不给被领导者物质利益,不能让同盟者从亲身经验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他们就不会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果不对同盟者进行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不能坚持的。
3、必须坚持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对资产阶级“又斗争、又联合”的路线、方针、政策。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现对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坚持和实施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
这就是对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所谓联合,就是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所谓斗争,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统一战线时,要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
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
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
毛泽东关于三大法宝的思想还集中体现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历史由来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
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民主专政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对三大法宝的内容和意义作了更加完整的概括,指出: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
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统一战线三大法宝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他们代表的生产关系不同,对革命所持有的态度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面临外国帝国主义、党内 纷争和国内冲突的折磨。受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辉煌成 国民党方面: 就的鼓舞,孙中山急于采取苏维埃的成功模式来改组 国民党,并且为其国民革命寻求苏维埃的援助。利用 共产党舆工农的联系和苏维埃的援助来改组国民党。 2.吸收共产党人入党内可以并及时同化他们,避免共 产党如果迅速独立的成长,而最终颠覆国民革命事业。 3.国共合作可以削弱国内军阀势力。
合作原因:
主要原因: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
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国共合作有利于实现国民革命的目标。 共产党方面:
2.二七惨案使得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 只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行的。在当时,只有国民 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在 当时军阀混战的局面下,国民党控制着富饶的珠江三 角洲地区,还拥有一直数万人的军队。孙中山及其领 导的国民党,已经成为了革命的象征,在社会上享有 崇高的威望
原因:
共产党领导的是反对蒋介石 反动统治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 一战线,包括了工人、农民、 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 级、开明士绅、其他爱国分子、 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 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选择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 统一战线,平息内战,顺应人民意愿, 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是 理性的,正确的选择。
4.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5—1949年)
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民主,而以蒋介石为 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反人民的内战。 为了争取和平,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赴重庆同 国民党进行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并推动召开了政治协商会 议。但是,蒋介石集团在美国支持下,背信弃义,悍然撕毁停战协 议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蒋介石政权的反动、卖国、独裁,激起了全国人民更加广泛、高 涨的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开展。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中先后产 生的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及抗战前建立的中国 致公党、中国农工民主党等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共 同战斗。
第二次国共合作
• 背景:
•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 本的侵略。 • 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 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 • 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庐山与蒋介石继续谈判。同一天,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谈话。 •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由于国民党统治的 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胁,
4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使 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 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的矛盾.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 可以且应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 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 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 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综 述
2中国革命面临帝国主义列强、顽固 的封建势力、大资产阶级,中国社 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具有长 期性、残酷性和不平衡性。建立统 一战线是理智的选择。
日本公然宣称要控制东亚和西太平洋
原本就羸弱的国防力量
全国人民各立党派,爱国人士号召团结
来自世界各国的压力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第二次合作
卢沟桥事变
• 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先侵占我国东北地带后,继续向南前进,企图占领华北。从 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 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 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实际上那名士兵是去上厕所了并在随后不久归 队),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 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这便掀开了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 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
外部原因: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背景:土地革命时期,是国共探索二次合作的时期。 国共一次合作失败后的几年里,共产党被作为匪军 镇压,甚至被迫长征。即使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蒋介石仍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作战方针。尽 管在国民政府的立场中,首先平定内乱无可厚非。 但是,在日本日益膨胀的野心的逼迫下,尽早结束 内战,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是当务之急。 中共党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批判了 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决定了建立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西安事变发生后,党中央适时地提出和平解 决西安事变的方案,推动两党再次合作,幵 最终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7月8日早晨,日军 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 兵奋力反击。团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 连仅剩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统一战线的产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 1927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背景: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 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 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 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 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 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共产党从“二七” 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 的敌人是不可能的。(虽然是个好的开头,但某种程度上 是失败的,此处我们只详述其产生的原因)
3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 世界矛盾的焦点.中国社会存在着种种 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又不断发生转化和变迁.极端复 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 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 能性.
谢谢观看!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 “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 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 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 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 数。中国的无产阶级能否领导革命 取得胜利,关键就在于能,否处理好与 这些阶级、阶层的关系,能否在一定 的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 统一战线.
•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 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 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 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新四军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 要矛盾。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决定着统一战线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 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经历 了四个阶段:
(1)统一战线的产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1927年) (2)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1927—1937年)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 (4)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