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 1.1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1.1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细胞生活的环境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学习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2)能力目标:通过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而且比较抽象,因此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本节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演示、读书指导法、组织学生讨论等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和合作探究等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用多媒体播放“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视频,引发学生的讨论:他们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进而引入今天的新课《细胞生活的环境》。
以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并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建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然后我用多媒体出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关系图和人体循环系统整体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血细胞、大部分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学生派代表交流本小组的成果,进而揭示出内环境的定义。
细胞生活的环境的说课稿
细胞生活的环境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细胞生活的环境”的说课。
在这次说课中,我们将一起探索细胞这一生命基本单位的内外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细胞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细胞。
细胞是构成所有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从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它们的结构和功能都是由形态各异的细胞组成的。
细胞具有完整的生命活动能力,能够进行物质的进出交换、能量的转换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细胞的内环境。
细胞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部的液体环境,主要由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质是一种半流体物质,其中含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这些细胞器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共同维持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细胞核则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中含有遗传物质DNA,负责指导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功能表达。
细胞的外环境,又称为细胞外液,是指细胞外的液体环境。
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
这些液体为细胞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同时也是细胞代谢产物的排放场所。
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和受体与细胞外液中的分子进行交换,从而实现物质的进出和信息的传递。
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对细胞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这种稳定状态被称为“稳态”(Homeostasis)。
细胞通过各种生理机制来调节内外环境的变化,以保持自身功能的稳定。
例如,通过主动和被动的运输机制来调节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来控制代谢反应的速度,通过信号传导途径来响应外部刺激等。
然而,细胞生活的环境并非总是理想的。
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都可能对细胞产生影响。
细胞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以保证生存。
例如,在缺氧的环境下,一些细胞会通过增加无氧酵解的强度来维持能量供应。
在极端酸性或碱性环境下,细胞会通过调节内部pH值来保护自己。
此外,细胞生活的环境还受到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说课稿—优质课一等奖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说课稿1.说教材该节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细胞生活的环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模块的基本主旨是揭示细胞、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的环境与稳态之间的关系,而环境与稳态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都能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
因此“稳态”和“环境”是贯穿必修整个模块的核心概念。
第1章包含“内环境”和“稳态”核心概念,其中第1节介绍“细胞生活的环境”概念,从个体层次上看《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理解第2章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稳态是包括细胞、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所以《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学习模块3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因此学好本节可以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2阐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总结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尝试模拟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目标:○1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目标确定依据:主要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特点。
3.说重难点及依据重点: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依据:根据课标要求,同时是高考考点。
难点: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依据:学生缺少相关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且内容相对枯燥抽象。
4.说学情本节课中“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都比较抽象,而这些内容涉及一些初中知识,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内环境的涉及一些初中知识,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就相对容易;初中还学习了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就不会太难。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度: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合理的教材分析对教授新课极为重要,接下来我将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高中必修3第1章第1节内容,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与后面其他章节内容联系紧密,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作用。
(过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
)二、说学情从知识水平上来说,学生在初中以及学过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
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已有一定的认识。
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构建“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从认知水平来说,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整理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这对开展新课都有一定的帮助。
(过度:根据教材的分析、学情的掌握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内环境的组成与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提高观察分析能力、搜集材料能力、知识概括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
(过度: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知识点难易程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教案一、教材分析1、对课标达成的意义:要达到“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课标要求,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稳态”,因此3.1.1《细胞生活的环境》介绍了“内环境”的概念,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使学生理解生物个体水平的稳态是指在机体调节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2、该课时在全模块中的地位必修3模块的基本立意是揭示细胞、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都能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
“稳态”和“环境”是贯穿必修3整个模块的核心概念。
第1章包含“内环境”和“稳态”核心概念,其中第1节介绍“内环境”概念,第2章阐述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从个体层次看,3.1.1《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理解第2章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也是学习模块3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3、与其他知识的关联《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组成生物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质的成分”、“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必修二中的“生物进化”等内容有密切联系。
学习过程中学生需将新知与已有知识包括初中知识、生活常识、必修1的内容建立充分联系,才能把握内在逻辑联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4、不同教材的对比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浙江版教材也是将《细胞生活的环境》安排必修3的第1章第1节,内容更简单,没有介绍细胞外液的成分;江苏版教材将“稳态的生理意义”安排在必修3第2章《生物个体的稳态和调节》的第1节《人体的稳态》中的第一小标题,教材第1节注明“学习目标: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关键词:稳态”,使学生有的放矢,本标题内容叙述与人教版相近,只是没有介绍细胞外液的成分。
二、学情分析总体情况:本人任教的班级属于学校实验班学生,学生综合素质较好。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呼吸系统
back
消化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体外
消化B 系统
O2
体外 CO2
呼A吸 系统
O2
营养物质
内环境
CO2
营养物质
细胞
代谢废物
重吸取
泌尿C 系统
皮D肤
代谢废物
体外
代谢废物
体外
O2 CO2 、少 量的H2O
物
泌尿系
其它代谢 终产物
统、皮 肤
气体 外
泌尿系统 皮肤
内
氧气 CO2水
营养物质
食物残渣
2、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体外
组织细胞 内环境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食物 体 外 气体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体
呼 吸 系 统
呼吸 系统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细胞生活在那里?
血细胞
项目 单细胞生物
血细胞
生存环境
水环境中
?
获取营养的方式
直接从水中获得所需要的养料和氧 气,并把代谢的废物直接排到水中
?
观察血液的构成
血
白细胞
浆
血
血小板
细 胞
红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 血液
血浆: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90%以上 是水,其中含有多个物质,涉及蛋白质、 脂类、糖类、多个盐类、氨基酸、维生素、 激素、抗体和多个细胞代谢产物。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 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 种弱酸和对应的一种强碱盐构成的,如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普通维 持在37oC。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说案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一、说教材
1.该节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细胞生活的环境。
本节内容主要突出的是内环境的概念,为下一节稳态的重要性及下一章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做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①通过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相关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目标确定依据:主要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特点。
3.重难点及依据
(1)重点:①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依据:根据课标要求,同时是高考考点。
(2)难点:①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依据:学生缺少相关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且内容相对枯燥抽象。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
2.学法:语言表达法、练习法。
*依据: 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
且活跃课堂气氛,从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再加上适当的讲解可启发学生思维。
直观教学
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细胞作。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2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3讲解老师点拨2分钟创设问题解决情景1将学生讨论不完善的补充,并强调单双箭头2, .出示例题2三角关系图找错误点1学生认真听讲作好记录2找出题中错误的地方并纠错合作交流5分钟资料分析三者关系紧密相连像三胞胎一样那在成分上有没有相似之处?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成分主要有哪几大类物质构成?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3、血浆中哪两种离子含量较多,可能起到什么作用?4、HCO3-、HPO42-可能起到什么作用?分析资料讨论回答问题自主学习3分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看来细胞外液不仅要管细胞的吃喝拉撒,还要让细胞生活的舒适三、细胞外液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酸碱度:血浆pH维持在7.35-7.45 之间;血浆中有多对对酸碱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如H2CO3/NaHCO3、NaH2PO4/NaHPO4即与含有的HPO42-和HCO3-等离子有关3.温度: 37℃左右认真看书小结三种理化性质活学活用1分钟实例分析内环境与健康1分析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液要输生理盐水?2问题奶粉里的三聚氰胺为什么会造成“大头娃娃”3剧烈运动后建议喝什么水?4发烧后人为什么食欲下降?1学生讨论的出内环境的稳定与健康紧密相连板书设计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酸碱度:血浆pH维持在7.35-7.45 之间;3.温度: 37℃左右教学反思1、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合作能力大大增强。
2、通过学生做例题并且合理分析一些实际现象可以看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比较扎实。
3、培养了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学生讨论时不敢出声,回答问题声音较小,对学生应该给以及时的鼓励2在上课时间把控上应该给教师留够强化重难点的时间,多鼓励学生快速有效的讨论。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说课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沈阳市第120中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的媒介。
2.
1
3.
1
1.
1
2
2.
1
2
而课本
学生也有一定认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认识。
五、授课类型
任务驱动小组教学
六、教学准备
1.教师
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本节的教学设计、学生学案及课堂讨论的问题,准备本节课的PPT与相关教学材料。
将学生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随机分为8组,每组6-7人。
每组设组长一名,组织组内讨论活动;记录人员一名,记录组内讨论过程中组员发言;纪律维持人员一名,负责控制讨论过程中的组内纪律;计时人员一名,负责控制小组内讨论时间;发言人两名,
负责代表本组发言;如7人小组则再设副组长一名,帮助组长协调工作。
2.学生
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独立完成学案,并基于学案内容思考讨论问题。
八、板书设计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内环境
1.定义
2.组成:血浆淋巴组织液
二、理化性质
1.温度
2.PH
3.渗透压
附录:小组汇报问题
1.组织液、淋巴和血浆间有什么异同?
伴随着哪些
能积极。
最新说课稿——1,1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老师和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中的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是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第一章的第一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整个模块的开篇之作,在整个模块当中起到引线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的作用很重要。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给学生建构了"内环境"的概念及,为第二节"稳态"概念的提出、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以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的提出打下基础。
因此学好这节内容很重要。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三级学生,已经学过细胞学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根据以上分析制定教学计划如下: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内环境的组成,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内环境的组成难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五.教具与教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通过两幅图片的比较、分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归纳总结导入本节内容。
学生阅读课本,通过课本引用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一句话再次引起学生兴趣,提出体液的概念。
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提出血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概念即体液的组成。
通过举例、提问、和启发等方式提出组织液和淋巴,进而指出细胞外液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的,说明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二.通过提问和图片展示,锻炼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归纳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三.最后进行总结,突出难重点,交代学生课后及时复习,以便夯实基础,并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高中生物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
过
程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 +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 Na 、 + 2+ 2+ 2+ 22K 、Ca 、Mg 、Fe 、Cl 、HPO4 、SO4 、HCO3 )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 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 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 (如维生素)等。 + 3.Na 、Cl 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 材 分 析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 1 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 方 学 法 讲述与学生 练习、讨论相 结合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重点 难点 教具
教
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3) 淋巴等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 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 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 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 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认同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里“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与《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意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
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
资料分析所提供内容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成分时参考。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
内环境
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复杂。
教材在这里安排一个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得到答案。
本节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有关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一些内容:本节课是本章第一节也是本书第一节,所以引言显得至关重要,应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参与到课堂。
体液的概念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在这里应及时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
三种细胞外液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但关键是让他们知道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先让学生看书,然后画出关系图,教师也可以用图来表示。
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主要了解血浆的化学成分,“讨论”中的题可以有选择的讨论,不必一一讨论,因为学生的知识是渐进的,可以放后面讨论。
细胞外液的三个理化性质中渗透压的概念难理解,所以花较多时间,可以与以前学过的细胞失水和吸水想联系,并与生活联系,即生理盐水。
其他两个性质可以花少量时间,并结合血浆的化学成分以及化学知识进行讲解。
最后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知识要注意让学生分析,可以结合书本的“思考与讨论”,分析几种成分是如何进入内环境以及一些代谢废物是如何运出体外的,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所以学生较容易理解。
最后应该对本课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强调重难点,以及布置适当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