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报告
生物医药行业之创新药篇:肿瘤创新药:技术升级换代,竞争日趋激烈
![生物医药行业之创新药篇:肿瘤创新药:技术升级换代,竞争日趋激烈](https://img.taocdn.com/s3/m/45187a1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f.png)
行业研究·深度报告2020年09月24日[Table_Title1]生物医药行业之创新药篇——肿瘤创新药:技术升级换代,竞争日趋激烈■政策驱动创新药发展,肿瘤药物市场空间明显。
随着一系列政策出台,促使医药行业向规范化与集中化发展,传统高毛利率的低端仿制药模式空间被逐步压缩,鼓励创新。
随着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市场对于创新型抗肿瘤药物需求不断上涨。
相比于全球市场,我国抗肿瘤生物创新药较少,发展空间巨大。
2019年,创新药IND申请中,抗肿瘤药物占比超过50%。
■多技术平台助力肿瘤创新药研发。
肿瘤创新药根据技术成熟度可分为技术成熟期、技术发展期和技术起步期。
本文针对技术成熟期和技术发展期的四个热点技术平台,从原理、国际市场、国内研发情况等方向进行分析。
■1)单抗:肿瘤免疫疗法兴起后,单抗已经成为过去10年间发展最快的药物领域。
国内药物研发紧跟国际研发热潮,部分靶点竞争已经出现过热的情况。
■2)ADC药物:作为精准化疗方案升级版,全球已经有9个抗肿瘤ADC药物获批。
国内市场暂无药物上市,国内竞争主要集中于HER2-ADC药物研发。
■3)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平台发展迅速,从机理方面来说,双抗药物治疗潜力巨大,国内外公司纷纷扎堆研发。
前期上市抗肿瘤双抗药物疗效和市场表现堪忧,总体还需进一步临床数据和成熟产品兑现潜力。
基于前期数据,PD-1/CTLA4双抗研发成功可能高,市场表现预估需参考价格和安全性数据。
■4)细胞治疗——CAR-T:得益于对血液瘤极高的缓解率,市场研发热度高。
国内CAR-T疗法临床研究占全球40%左右。
然而受制于副作用及成药性问题,成熟化批量生产难度较大。
头部创新企业可依靠技术优势建立护城河,短期内抢占市场份额。
■布局建议。
生物药在国内发展空间巨大,不同技术平台、产品和企业也需要进行差异化选择和布局。
招商银行各部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联系方式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
■风险提示。
创新药研发本身是高风险、高回报项目。
肿瘤中心总结报告范文(3篇)
![肿瘤中心总结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28eff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3.png)
第1篇一、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肿瘤疾病已成为我国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肿瘤患者,提高我国肿瘤诊疗水平,我院肿瘤中心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2019年度肿瘤中心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 诊疗水平不断提高(1)引进先进设备:为提高肿瘤诊疗水平,我院肿瘤中心引进了多台国际先进的肿瘤诊疗设备,如PET-CT、CT、MRI、放疗直线加速器等,为患者提供精准的诊疗服务。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肿瘤中心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
2019年,我中心共派出20余名医护人员赴国内外知名肿瘤医院进修学习,提升了医护团队的整体实力。
(3)积极开展临床研究:肿瘤中心积极参与国家及省级课题研究,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多创新性治疗方案。
2. 疗效显著(1)手术成功率提高:2019年,我中心共完成各类肿瘤手术1000余例,手术成功率达到了95%以上。
(2)放疗、化疗效果明显:通过精准放疗和化疗,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3)中医药治疗发挥优势:结合中医药特色,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3. 服务质量不断提升(1)优化就诊流程:为方便患者就诊,我中心简化了就诊流程,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
(2)加强沟通与交流: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心理疏导等方式,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关注患者需求:针对患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使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三、工作亮点1. 构建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MDT):肿瘤中心与内科、外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肿瘤医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我中心在肿瘤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我中心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贫困肿瘤患者提供免费诊疗,传播肿瘤防治知识。
我国肿瘤最新现状
![我国肿瘤最新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b2edf93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13.png)
我国肿瘤最新现状背景介绍肿瘤是我国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疾病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工业化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因此,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医学界对于肿瘤防治工作的关注和投资越来越高。
发病率现状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防癌中心公布的数据,全国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9年全国肿瘤总发病率为333.75/10万人,其中男性肿瘤发病率为383.68/10万人,女性肿瘤发病率为279.17/10万人。
而且,肺癌、胃癌、乳腺癌、肝癌和结直肠癌等五种常见癌症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据了所有癌症的近六成。
治疗现状我国肿瘤治疗领域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医疗技术、药物研发和临床实践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全面实施国家癌症临床特色诊疗项目等一系列措施,我国肿瘤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药物研发方面,国内药企和科研机构正在加大力度研发抗肿瘤新药,尤其是以免疫治疗为主的新型肿瘤治疗药物。
例如国药集团已成功研发出PD-L1抗体注射液、埃克替尼等抗肿瘤药物。
此外,国外先进的抗肿瘤药物也进入了我国市场,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教育宣传现状另外,在肿瘤防治方面,我国也在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肿瘤防治的认识和意识。
全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等机构发布了一些肿瘤防治指南,针对各类癌症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进行宣传普及。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肿瘤防治的投入,加强了肿瘤专业机构建设,提高了医生职业技能水平。
通过多项措施,包括政策引导、社会协同、国际合作等,不断提升了肿瘤防治体系的整体水平。
,我国肿瘤治疗和防治水平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肿瘤这一现代医学难题还有很多挑战需要解决。
未来,随着精准医疗技术、大数据等新兴科技的应用,相信我国的肿瘤防治工作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7e48bf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7.png)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摘要: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肿瘤的诊治技术迅速发展,对癌症病人的治疗和康复状况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目前,肿瘤的治疗主要有手术、化疗、放射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医学研究者们研制出了一种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技术。
它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良好临床效果的现代先进技术,越来越受到广大肿瘤病人的重视和青睐。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微环境及其逃逸机理的深入探讨,许多学者对机体的免疫与癌症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找到一种有效的利用和利用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从而提高癌症病人的治疗水平。
本文就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成果、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作一下综述。
关键词:肿瘤治疗;免疫治疗;研究成果;发展现状引言通过对大量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传统的肿瘤疗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会给病人带来更多的创伤和更高的并发症。
此外,还会出现靶向性差、疗效效果差等问题,会对病人的身体产生一定的损伤,从而影响病人的预后。
肿瘤免疫疗法是一种与传统疗法相区别的新技术,其使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疗法的不足,提高疗效和安全性,为癌症的临床研究开辟新途径。
1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成果1.1 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根据人体免疫系统运转原理,人们将经致死剂量照射过的”肿瘤疫苗”再次接种于人体能够导致机体特异性肿瘤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进而突破患者机体因肿瘤导致的免疫抑制状态,从而清除肿瘤细胞。
学者的实验研究显示,肿瘤免疫治疗技术以及肿瘤疫苗的研究与应用能够克服传统治疗手段的问题,促进肿瘤临床治疗方法的发展与完善。
经过大量实验,学者在肿瘤疫苗制备环节提出了具备免疫原性改善的DC疫苗制备方案,该方案能够极大地缩短DC疫苗的制备时间,且该疫苗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临床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刺激患者产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降低疾病复发的概率。
在此基础上,学者在制备疫苗的同时使用破伤风或者白喉类毒素进行预处理,利用小鼠模型验证疫苗的迁移能力与抑瘤能力,均展示出了不错的效果。
溶瘤病毒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溶瘤病毒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79d650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5.png)
溶瘤病毒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黄慧雅;陆荫英;谢震【摘要】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经过基因修饰/改造的溶瘤病毒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很大进展,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方向.从非基因编辑型到基因编辑型,溶瘤病毒包含众多种类和结构,疗效及安全性得到极大提升.溶瘤病毒不仅可以直接裂解肿瘤细胞,还可以在肿瘤微环境中表达外源效应基因,诱发并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杀伤作用,使其成为肿瘤联合治疗的理想搭配,在多种肿瘤联合免疫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同时,随着现代合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对溶瘤病毒精准、严谨的改造成为可能,这为理解溶瘤病毒干预肿瘤微环境的机制,增强肿瘤的免疫杀伤效能,开发更加安全、特效的溶瘤病毒类抗肿瘤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年(卷),期】2019(032)001【总页数】7页(P30-36)【关键词】溶瘤病毒;肿瘤微环境;联合免疫治疗;合成生物学【作者】黄慧雅;陆荫英;谢震【作者单位】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清华国家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生物信息学与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039 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脏肿瘤诊疗与研究中心;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清华国家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生物信息学与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3.9;R730.5溶瘤病毒是指能通过不同的调控机制在肿瘤细胞内复制进而裂解肿瘤细胞,但不影响正常细胞生长状况的一类病毒。
其在肿瘤细胞裂解的过程中会释放肿瘤特异性抗原,进而激活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
所以溶瘤病毒可以通过直接裂解和免疫作用两种方式杀伤肿瘤细胞。
溶瘤病毒在临床上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一名患有白血病的42岁女子在一次疑似感染流感病毒后肿瘤忽然痊愈。
1912年意大利医生报道了一个晚期的宫颈癌患者在注射狂犬病疫苗后病情明显缓解的案例。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aee0aa4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0.png)
·专家论坛·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杨涵 陈超 王冲(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 上海 201210)摘要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s)免疫治疗通过体外分离、扩增和回输患者自己的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组织的肿瘤浸润性T淋巴细胞来治疗肿瘤,是目前主要的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类型之一。
TILs已在用于实体瘤治疗的临床试验,尤其是在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治疗时显现有令人鼓舞的临床效果。
然而,TILs治疗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肿瘤相关抗原反应性T细胞难以分离及其在体内的持久性和安全性等。
本文概要介绍TILs治疗的产品生产过程、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临床研究进展,以及TILs治疗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措施,供TILs治疗的研究与开发者参考。
关键词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实体瘤 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97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2)11-0017-05引用本文杨涵, 陈超, 王冲.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上海医药, 2022, 43(11): 17-21.Research progress in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immunotherapyYANG Han, CHEN Chao, WANG Chong(Shanghai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Inspection, Shanghai 201210, China)ABSTRACT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s) therapy is one of the main types of 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by harvesting infiltrated lymphocytes from tumors followed by ex vivo expansion and then infusing them back to patients themselves. TILs therapy has shown encouraging clinical effects in clinical trials against solid tumors, especially in treating metastatic melanoma. Nevertheless, various barriers restrict the efficacy and prevent the widespread use of TILs therapy, suchas the difficulty of isolating tumor-associated antigen-reactive T cells and their persistence and clinical safety in vivo. Herein, we summarize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ILs and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discuss the advancesin clinical trials and the current obstacles with some strategies to be overcome, shedding 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ILs therapy.KEY WORDS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solid tumors; clinical trials细胞免疫治疗,又称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基于细胞的治疗方法,其使用患者自身或供体的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和/或离体扩增的免疫细胞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对抗肿瘤。
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与风险评估
![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与风险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345b2803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d.png)
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与风险评估肿瘤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抗癌治疗方式,以其独特的机制和良好的疗效备受关注。
然而,在积极探索其疗效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本文将就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和风险进行评估和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和患者决策提供参考。
一、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主要包括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和治疗相关毒性。
irAEs是由于免疫治疗药物作用于正常组织,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而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常见的irAEs包括皮肤病变、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内分泌障碍等。
这些副作用多数轻至中度,但也可能出现严重甚至致命的情况。
除了irAEs,治疗相关毒性也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之一。
治疗相关毒性主要是指由治疗药物直接引起的毒副作用,如疲劳、恶心呕吐、发热等。
毒副作用的程度和严重程度取决于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治疗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二、风险评估与预测针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风险评估和预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患者的个体特征、治疗药物的类型和剂量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预测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和风险,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管理策略。
目前,一些临床指南和评估工具被广泛应用于风险评估和预测。
其中,患者的免疫状态、合并疾病、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被认为是影响副作用和风险的重要因素。
此外,某些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和基因型也可能与副作用的发生相关。
三、副作用管理与监测针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合理的管理和监测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首先,医生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的随访和评估非常重要,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副作用。
同时,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密切合作也是副作用管理的关键。
针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监测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定期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评估,可以早期发现和追踪副作用的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调整治疗方案。
肿瘤免疫治疗详述
![肿瘤免疫治疗详述](https://img.taocdn.com/s3/m/e3ffd6c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9.png)
1.生存期改善是评估免疫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 等指标。 2.免疫治疗能够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力,从而延 长患者的生存期。 3.生存期改善的评估需要进行长期随访和数据统计,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免疫治疗的效果评估
生活质量改善
免疫治疗的主要方法
肿瘤疫苗治疗
1.肿瘤疫苗治疗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2.肿瘤疫苗可以分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分别用于预防肿瘤的发生和治疗已经发生的肿瘤。 3.肿瘤疫苗治疗目前仍在研究和探索阶段,但已经在一些肿瘤类型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展现 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免疫治疗的分类
1.非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 瘤,如使用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剂等。 2.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利用肿瘤细胞特有的抗原,诱导免疫 系统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如肿瘤疫苗、CAR-T细胞治疗等 。
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 免疫治疗的优点
1.针对性强:免疫治疗针对的是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较小。 2.持久性强:免疫治疗能够刺激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长期的免疫记忆,从而 持续攻击肿瘤细胞。 3.副作用相对较小:相对于传统的放化疗,免疫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小,患者的生 活质量较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免疫治疗技术创新与发展
1.免疫治疗技术将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免疫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 效果。 2.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将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不同免疫治疗药物的组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 作用。 3.免疫治疗的个体化定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肠道菌群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b93b1a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f.png)
肠道菌群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摘要:机体微生物菌群直接影响着人类健康多方面,科学家认为,肠道菌群对人类免疫系统的健康非常关键。
通过研究可知,肠道菌群构成状态和血液中多类型免疫细胞浓度的改变存在直接联系,也就是肠道菌群可以对人类机体免疫系统构成进行直接塑造。
所以,研究人员可以追踪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者的微生物菌群变化。
文章论述了肠道菌群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旨在可以为行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更好的促进行业发展。
关键词:肠道菌群;肿瘤;免疫治疗;作用引言:在肿瘤发生前,良好的肠道微生态可使肠道有害物质减少,保持肠粘膜的完整性,减少炎症反应,在肿瘤形成阶段,可使机体产生强大的免疫系统对抗肿瘤,减少肿瘤细胞增殖,提升其凋亡速度;肿瘤使用化疗或免疫疗法治疗时,肠道菌群为抑制肿瘤免疫逃逸和增加药物敏感性的主要因素,肠道菌群通过调节“免疫检查点”可更好的实现抗肿瘤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是一种免疫抑制分子,其生理学功能是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在肿瘤组织中,它被肿瘤利用并帮助它们免疫逃逸。
据研究可证,肿瘤通过免疫疗法杀伤时,离不开肠道菌群参与,对肠道菌群进行有效调整,可更好的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1肠道菌群在肿瘤发展、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1.1 肠道菌群对胃肠道肿瘤发展的影响肠道菌群中的部分细菌能够使胃肠道组织中出现肿瘤,据多项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同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胃癌和肠上皮化生进展间有紧密的联系。
想要更好的降低由GP引发胃癌发生风险,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幽门杆菌的根除,HP感染可经过多类机制引发胃癌,其中有释放毒力因子VacA、CagA和引发胃上皮细胞内质网应激、自噬以及氧化应激反应。
然而部分研究也证明了,HP同食道癌(EAC)发生成负相关,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发挥保护作用,最近一些年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非HP同胃癌发生相关。
1.2 肠道微生物群对胃肠道外组织肿瘤发展的远距离影响1.2.1肠道细菌向胰腺肿瘤的易位肠道细菌可以迁移到其他密切相关的组织并影响肿瘤的进展,如果给小鼠喂食荧光标记的共生细菌,能够观察到其从肠腔室向胰腺转移。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综述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c289968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a.png)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综述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死亡。
治疗肿瘤的传统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然而,这些方法有时会削弱患者的免疫系统,反而加重了疾病的发展。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肿瘤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的概念最早在19世纪末就出现了。
然而,由于缺乏关于免疫系统和免疫治疗的全面了解,一直无法开展系统的研究。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免疫治疗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是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通过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抵抗肿瘤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针对肿瘤的生长过程做出反应,并且适用于各种肿瘤类型——包括固体瘤、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免疫治疗药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默沙东制药公司的Keytruda和BMS公司的Opdivo。
这些药物主要阻断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和PD-1,激活免疫系统对肿瘤进行攻击。
这些药物的使用已经在多种肿瘤类型的治疗中得到证实,并且已被证明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肿瘤免疫治疗的优点在于它具有持久的治疗效果。
一些病例显示,通过免疫治疗可以产生长期的肿瘤控制,甚至有可能实现肿瘤彻底治愈。
与化疗和放疗相比,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要少得多,且对患者的身体系统造成的影响更小。
然而,肿瘤免疫治疗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
首先,一些肿瘤的细胞表面没有PD-L1、PD-1,因而这些药物对这些肿瘤没有作用。
其次,一些患者可能会对这些药物产生免疫性反应,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此外,免疫治疗的疗效难以预测,因人而异。
针对这些挑战和不足,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例如CAR-T细胞疗法。
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核心技术是将T细胞与免疫受体设计成一个融合的蛋白,结合肿瘤特异性抗原,最终实现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杀灭肿瘤的方法。
虽然这种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疗效。
如美国FDA批准上市的Kymriah(卡美依)和Yescarta(耶斯卡达)等药物即是典型代表。
肿瘤免疫治疗 -总参谋部总医院亓爱杰
![肿瘤免疫治疗 -总参谋部总医院亓爱杰](https://img.taocdn.com/s3/m/5cbd42c1aeaad1f346933f98.png)
CIK细胞回输前后患者外周血效应细胞亚群的变化
CD3+
回输前 73.1±3.4 10.8±3.6
14d ×20
CIK细胞杀瘤机理
识别
LFA-1=ICAM-1 肿瘤
CD3交连
细胞
CIK细胞抗肿瘤作用机制图
CI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电镜照片
CIK细胞抗肿瘤的优势
增殖速度快,主要效应细胞CD3+CD56+细胞的增殖可达1000倍。 杀瘤活性高:其杀伤活性远高于其它细胞疗法,如:LAK。 杀瘤谱广:CIK细胞对消化道肿瘤、肺癌、肾癌、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瘤、肝癌、白血病
2、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任秀宝等应用DC-CIK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并进行 了3年临床研究。术后42例生物治疗+化疗组与同期42例常规化疗对照组对 比2年总生存率显著提高94.7,对照组为78.8%±7.0%(P<0.05)。
3、上海第二军医大曹雪涛、万涛教授等2008年完成了150例转移性晚期大肠 癌应用肿瘤抗原负载DC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CR+PR达到46.2%, 显著高于随机对照化疗组22.5%。
DC
数突状细胞因其成熟时有数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是目前已知 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 APC),与其它APC相比, 其最大特点是能显著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
作为DC前体存在于外周血、骨髓等多种组中,多种细胞因子能在 体外刺激DC的生长和分化。
具有激活静息性T淋巴细胞成为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CTL)的特殊功能。
肿瘤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与应对策略
![肿瘤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与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847da33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e.png)
肿瘤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与应对策略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在肿瘤治疗领域备受关注的新兴疗法,它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攻击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与其他治疗方式一样,肿瘤免疫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肿瘤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肿瘤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肿瘤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和其他常见不良反应两大类。
irAEs是由于治疗药物激活了患者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攻击正常组织或器官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irAEs包括皮肤反应、胃肠道症状、肝功能异常、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症状等。
而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则包括疼痛、疲劳、发热、感染等症状。
二、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应对策略1.预防性管理有效的预防性管理对于减少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至关重要。
在治疗之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检测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肾功能等。
同时,医生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过敏史,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即使进行了有效的预防性管理,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仍然是难以避免的。
因此,及时处理不良反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医生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对于轻度的不良反应,可以通过调整治疗方案或给予对症治疗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而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医生则需要迅速采取紧急处理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3.个体化治疗肿瘤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在不同患者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与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治疗药物种类等因素有关。
因此,个体化治疗也是应对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一种重要策略。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和不良反应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19 CSCO结直肠癌指南更新
![2019 CSCO结直肠癌指南更新](https://img.taocdn.com/s3/m/4eeb3eb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8.png)
2019 CSCO结直肠癌指南更新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为了给临床诊疗提供更科学、更规范的指导,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不断对结直肠癌指南进行更新。
2019 年,CSCO 结直肠癌指南迎来了新的变化,这些更新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诊断方面,新指南对于影像学检查的推荐更加细致和精准。
以往,对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可能主要依赖于某些常见的影像学手段,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新指南强调了多种影像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例如,对于早期结直肠癌,增强 CT 可能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磁共振成像(MRI)在某些情况下能提供更清晰的病灶细节,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浸润程度。
在治疗方面,2019 年的指南也有诸多重要更新。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围手术期的处理,指南给出了更明确的建议。
比如,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如何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肛门功能,指南中提供了更具体的评估标准和治疗策略。
在药物治疗方面,新指南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对化疗和靶向治疗的方案进行了优化。
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过去可能只有有限的几种药物可供选择,但现在随着新药的研发和临床试验的开展,更多有效的治疗药物被纳入指南推荐。
例如,某些新型的靶向药物在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中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指南对此进行了相应的推荐,并明确了适用的人群和使用方法。
另外,免疫治疗作为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也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逐渐崭露头角。
2019 年的指南对于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给出了初步的指导意见,强调了生物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性,以筛选出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
在随访方面,新指南也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明确了不同治疗阶段的患者随访的时间间隔、检查项目等,以便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这些指南的更新,是基于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和专家的经验共识。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ab31b3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c.png)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王贝茹; 张思远; 魏陈秋【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年(卷),期】2019(017)022【总页数】3页(P184-186)【关键词】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 过继免疫细胞疗法; 肿瘤疫苗【作者】王贝茹; 张思远; 魏陈秋【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
传统的治疗方法首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但这三种治疗方式除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以外,也对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难以控制的损伤,使得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承受很大的痛苦,且治疗效果欠佳。
因此,许多国内外医学和科研工作者在孜孜不倦地寻求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来弥补传统治疗上的不足。
随着近代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有关学科理论和应用的迅速发展,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得到了深入研究,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而应用当前的肿瘤免疫疗法主要包括靶向免疫检查点治疗、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以及肿瘤疫苗等多种方法[1]。
因肿瘤免疫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其已经成为国内外肿瘤治疗领域当中颇具研究前景的方向之一。
本文就经典抗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肿瘤免疫治疗是指通过激活机体的细胞免疫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的内在能力,从而直接靶向攻击肿瘤细胞,达到控制肿瘤发展和杀灭肿瘤的目的。
借此,肿瘤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之后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2]。
这种疗法同时联合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可以明显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存活率,在实践中呈现出常规放化疗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i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教授在2018 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他们的研究发现创立了癌症疗法的一个全新理念,给肿瘤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3]。
免疫治疗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影响研究
![免疫治疗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f0ea7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0c.png)
免疫治疗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影响研究引言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然而,仅有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产生持久有效的反应。
这使得科学家们开始关注肿瘤微环境对免疫治疗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免疫治疗与肿瘤微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癌细胞抑制和免疫细胞活化的影响。
一、肿瘤微环境简介1. 肿瘤微环境定义及组成肿瘤微环境指位于肿瘤周围的细胞、血管及蛋白质等因素所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其中包括肿瘤细胞、间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等。
2.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发展和转移的影响肿瘤微环境为癌细胞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其生存和扩散。
此外,肿瘤微环境中存在一定的免疫抑制因子,阻碍了免疫细胞的活化和抗癌效应。
二、免疫治疗的原理与方式1. 免疫治疗原理免疫治疗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并进一步激活免疫细胞,实现对癌细胞的杀伤。
2. 免疫治疗方式目前广泛使用的免疫治疗方式包括肿瘤表面抗原靶向性药物、T细胞增强治疗以及肿瘤相关抑制剂等。
这些方法可刺激或抑制特定的分子信号通路,以增加免-:----------------200信改为非特异性杀伤效应。
三、肿瘤微环境对免-,"()如""、、;难祥参---辨-----------------------------算四、改善肿-:)--------------------------------------------------------------------------有界无待----------------------------------------------------------------------与I**********五、预测和监测干预效果1. 肿瘤微环境的预测研究人员通过检测肿瘤微环境中的特定因子,如免疫抑制分子和细胞浸润程度等,可以预测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性。
2. 监测干预效果为了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科学家们开发了许多肿瘤标志物指标,并使用非侵入性的监测方法进行密切观察。
肿瘤治疗到底有没有黑幕医生张煜要与卫健委专家团公开辩论
![肿瘤治疗到底有没有黑幕医生张煜要与卫健委专家团公开辩论](https://img.taocdn.com/s3/m/9d0b672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14.png)
能够与调查该事件的专家团队进行公开辩论,一是为了将此事解释清楚,给患者及民众“一个交代”;二是向民众科普肿瘤治疗的相关知识,了解肿瘤治疗中的诊治原则。
2020年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报告。
报告显示,病人自身的求生欲以及医患关系后面利益的纠葛,使得癌症治疗对于很多患者家庭来说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针对目前肿瘤诊疗过程中争议较多的种种疑问进行了调查。
2020年全球新发各类癌症共计1930万例,死亡近1000万例。
几乎每5人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会罹患癌症,而每8名男性、每11名女性中即有1人因癌症而死亡。
即使在医疗水平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癌症本身所隐含的不确定性,新疗法和新药物所需的昂贵治疗费用,一问:过度诊疗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吗?4月18日,张煜在知乎上发文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肿瘤的治疗不应该造成人财两空,治疗效果应该比目前更好并且花费更少。
张煜表示,目前医疗行业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以药养医,而是监督力度缺乏,导致某些医生肆意妄为,由此而来的不良医疗行为伤害了患者的利益,是导致医患纠纷增加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也是导致普通民众认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针对张煜提出的有些医生在肿瘤治疗中有明显的不端行为这一说法,记者咨询了一些业内人士。
一些肿瘤科专家对记者表示,尽管对于 “不端行为”这一提法有些争议,但是在过往的诊疗经历中,过度检查、超限用药及重复给药的现象普遍存在。
多位肿瘤患者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在治疗过程中,过于频繁的影像检查是最常见的问题。
有患者称,自己从肿瘤确诊到第一次手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经历了6次同一部位的增强CT检查,其中3次是同一医院开出的检查要求。
“如果说不同医院之间因为仪器差别、影像科技术人员的技术差别要求重复检查,我还能理解,为什么同一家医院需要在术前两周之内提出3次检查要求?骨巨细胞瘤又不是高度恶性肿瘤,两周时间肿瘤会发生那么明显的变化吗?”患者对记者讲述自己的质疑。
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和风险分析
![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和风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00013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03.png)
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和风险分析肿瘤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新热点,它着重于激活肿瘤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在其抗击癌细胞的过程中直接杀死肿瘤细胞,从而起到治疗肿瘤的作用。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肿瘤免疫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且可以减少一些常规治疗方法所产生的副作用。
但是,与此同时,肿瘤免疫治疗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和风险。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和风险。
一、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肿瘤免疫治疗通常不会引起像化疗那样的严重的副作用。
但是,肿瘤免疫治疗也不是没有副作用的。
这些副作用包括:1. 免疫反应在肿瘤免疫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从而对抗癌细胞。
这种免疫反应可能会导致发烧、寒战、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会在治疗停止后自行消失,但有时也需要一些支持性治疗来缓解。
2. 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一些情况下,肿瘤免疫治疗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这种疾病通常表现为肝炎、甲状腺炎、肾炎等免疫反应性疾病。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医生会采取一些治疗措施来缓解患者的疾病症状。
3. 下降的免疫容忍性肿瘤免疫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容忍性下降。
这个问题可能会导致患者在治疗停止后容易感染一些疾病,例如流感、肺炎等。
为了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注射某些疫苗或服用免疫增强剂。
4. 过敏反应肿瘤免疫治疗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这是由于人体对免疫学材料过敏所导致的。
如果患者出现副作用,医生会建议患者停止接受治疗并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二、肿瘤免疫治疗的风险肿瘤免疫治疗可以看作是肿瘤治疗的前沿领域之一。
与其他肿瘤治疗方法相比,肿瘤免疫治疗的风险可能比较低。
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风险。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风险因素:1. 致病毒肿瘤免疫治疗可能使用病毒来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
这些病毒可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病毒学特征,因此可能会引起不利反应。
有些病毒可能导致患者的免疫系统被破坏,从而让患者容易感到疲惫和身体疼痛。
中国消化道肿瘤临床研究现状2019CGOG
![中国消化道肿瘤临床研究现状2019CGOG](https://img.taocdn.com/s3/m/74d09902336c1eb91a375de6.png)
中国消化道肿瘤临床研究现状沈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目录流行病学及胃肠肿瘤药物研究概览围手术期研究晚期免疫治疗晚期靶向治疗总结全球肿瘤流行病学特征胃肠道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全球前五位我国:肿瘤发病率:278.07/10万;死亡率:167.89/10万全球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全瘤种消化道肿瘤China: 13,954 studiesUnited States: 119,940 studies我国临床试验数目远低于美国I期临床研究急速发展2017年I期临床研究数目:中国大陆n=180,仅次于欧洲n=241 2018年I期临床研究数目():世界范围n=1297中国大陆n=177我国I期临床研究四大困境研究中心不均衡各方沟通障碍忽略国情特点重复设计缺乏创新困境1,2-研究中心不均衡,沟通少➤180项I期临床研究,在18所研究中心开展;➤其中107项(59%)仅由5个研究中心承担;解决方案-加强沟通,建协作平台解决方式:多家肿瘤中心国内外药企CRO联盟Ø2017年6月正式成立Ø研发新药数量较前翻倍Ø80%以上由中国生物制药公司申办联盟峰会每6月举行一次,与国家药品评审中心的专家一同讨论当前I期临床的问题与挑战,推动新药研发进展。
合作共赢—沟通协作举例鼻咽癌GC/GEJSHR-1210全国多中心I期临床研究在鼻咽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等获得可喜的成果HCC, GC/GEJ困境3-忽略国情特点忽略中国人群基础疾病及肿瘤谱Ø我国为乙肝大国,但29项抗PD-1/PD-L1抗体研究,仅1项允许纳入HBV阳性的患者。
Ø我国高发肿瘤占比低:瘤种试验数肺癌36项血液肿瘤23项乳腺癌18项结直肠癌8项肝癌5项鼻咽癌3项胃癌2项食管癌2项困境4-重复设计、缺乏创新仿制药研究为主导(重复设计)2017年共180项I期研究类型数目比例生物等效性或生物利用度研究2112%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研究6737%药物的耐受性研究7643%创新治疗药物的首次人体试验169%缺乏真正的创新药物和设计(缺乏创新)现有18种EGFR-TKI、12项PD-1单抗、8项PD-L1单抗在同时开发仅有2项为新型分子实体解决方式:调整政策,鼓励创新2017年10月10日颁布:《进口药品注册管理条例》ü允许进口药物同步开展I期临床试验ü国外临床试验数据可直接用于支持注册创新药物的重新定义:只有在中国和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上市的药物,才认为是“创新药物”。
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优势及进展
![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优势及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d5e0a4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4d.png)
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优势及进展2019年7⽉19⽇/医麦客 eMedClub/--NK细胞是⼈体先天免疫系统的⼀部分,能对⾝体内遇到的各种病原体迅速作出反应,是⾝体正常的癌症对抗储备,因此得名(⾃然杀伤细胞)。
这种杀伤能⼒是由于癌细胞分裂错误或DNA复制导致突变表达,使得机体确定需要破坏它们时产⽣的。
在突变表达影响其他细胞或⾃⾝增殖之前,NK细胞识别并摧毁之。
另外,NK细胞通过分泌⼲扰素等细胞因⼦调节天然和获得性免疫细胞,从⽽间接杀伤病变细胞。
研究⼈员已经证明,当其他免疫细胞被禁⽤时,NK细胞仍会对癌症造成严重破坏,并且⼀些最致命的癌症的长期存活率似乎受到NK细胞活性和控制它们的基因的影响。
▲ NK细胞(黄⾊)正在攻击癌细胞(图⽚来源:Science)NK细胞免疫治疗种类基于NK细胞MHC⾮限制性、泛特异性识别和杀伤靶细胞及快速应答的特点,其在肿瘤免疫治疗的应⽤上被寄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期待。
但因其仅占外周⾎淋巴细胞的15%左右、体外扩增培养技术仍不成熟、DNA转染效率低等技术瓶颈,临床应⽤⽅案等研究仍远远落后于T细胞。
近年来,对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的探索⼤⼤增加,科学家正利⽤各种⽅式来发挥该领域的优势及潜⼒。
NK细胞过继转移20世纪80年代,NK细胞⾸次作为免疫治疗候选者进⾏了探索,但基于当时⼈们对⽣物学和⽣物制造的理解,对其潜⼒认识不⾜。
⼏⼗年后,这个领域终于迎头赶上。
NK细胞⽤于过继转移,具有以下优势:⾸先,因为NK细胞已经在寻找具有致突变性的特定细胞表达,所以它们不需要像CAR-T细胞那样为每种单独的癌性抗原提供相同类型的抗原呈递引发剂。
这意味着这些NK细胞可⽤于多种不同的癌症和多种不同的患者,并且具有可能相似的结果。
其次,这种治疗的毒性对于长期损害或后期效应的潜在影响较⼩,因为它们动员已经存在于体内的先天免疫系统。
NK细胞另⼀个⾮常有趣的特性是它们不会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肿瘤免疫治疗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若干思考
![肿瘤免疫治疗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若干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e6b750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49.png)
肿瘤免疫治疗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若干思考周毅;孙建国【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治疗多种晚期恶性肿瘤中获得引人注目的临床疗效,同时也伴随一系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欧洲、美国和中国都制定了相关指南对irAEs进行监测、分级、治疗等全程管理,但仍有许多未能涉及或存在争议的话题.该文将从irAEs的分类、机制、治疗、生物标志物等方面谈谈几点思考.【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38)008【总页数】5页(P1003-1007)【关键词】肿瘤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作用机制;生物标志物【作者】周毅;孙建国【作者单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重庆 400037;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重庆 4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近年来,已经获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包括CTLA-4抑制剂(如:Ipilimumab)、PD-1单抗(如:Nivolumab,Pembro lizumab)及PD-L1单抗(如:Atezolizumab,Durvalumab)等,已经在肺癌、黑色素瘤、肾癌、头颈部肿瘤、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取得令人瞩目的临床疗效,成为继手术、化学治疗(化疗)、放射治疗(放疗)和靶向治疗后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这些药物不可避免地带来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虽然大多数irAEs为1或2级,但仍有0.5%~18.0%的3级以上的不良反应发生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1]。
针对irAEs的监测、分级、治疗等全程管理,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MSO)[2]、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3]、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以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都已制定各自的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716472/43348/20191007 10:07
3
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SHR-1210)
➢ 临床研究 ⚫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卡铂+培美曲塞)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EGFR-/ALK-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III期研究,
NCT03134872 ✓ 该研究将2017/5/12-2018/6/6期间入组的419例非鳞状NSCLC患者按照1:1随机分组,分别给予4-6个周期
⚫ 一如既往火爆的肿瘤免疫治疗专场和相关卫星会:恒瑞医药、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百济神州、誉衡药业、基 石药业、康宁杰瑞、康方生物等企业勇立潮头。本次大会更多聚焦在适应症拓展、药物联用方案,甚至双特异 性抗体的临床数据和治疗优势。
⚫ 步入收获期的国产生物类似物:复宏汉霖、齐鲁制药、信达生物,相继发布旗下利妥昔、曲妥珠、贝伐珠等单 抗类似物的临床试验数据,NMPA对于生物类似物的指导原则和审评程序也越发清晰,未来几年包括科伦药业 、华兰生物、百奥泰、海正药业等玩家的生物类似物将陆续迎来收获期。
22716472/43348/20191007 10:07
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SHR-1210)
➢ 药物背景 ⚫ 卡瑞利珠单抗是恒瑞医药开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D-1单抗,于2019年5月以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的适应症获批上市,成
为国产第三家上市的PD-1单抗。
➢ 临床研究 ⚫ 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既往系统性治疗失败的国人晚期肝细胞癌的全国多中心Ⅱ期临床注册试验,NCT02989922 ✓ 研究表明:即使在患者基线状况更差的情况下,卡瑞利珠单抗表现出与其他PD-1单抗可比的疗效(ORR:
⚫ 肺癌靶向用药尤其是EGFR-TKI的焦点讨论:一二三代EGFR-TKI的先后顺次之争、对于TKI耐药机制和解决方 案的激烈讨论、A+T治疗方案给抗血管生成药物带来“又一春”、国产EGFR-TKI梯队包揽一二三代渐成气候 、ALK/ROS1/c-MET等靶点用药临床数据更新
⚫ 伴随诊断和转化医学研究逐步渗透:随着肿瘤靶向用药尤其是I-O治疗的兴起,临床研究和药物开发也愈加重 视伴随诊断产品的实际应用和数据挖掘,转化医学研究助力伴随诊断逐步渗透
2019年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报告
观点概要
➢ 第二十二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9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9月18日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 隆重召开,本次大会共有3.6万余名代表参会交流,并继续设置新药临床试验数据专场、药品监管审评政策专 场,给企业一线研发人员、临床一线专家学者、资本市场一二级投资人带来了诸多帮助和启迪。本次大会以“ 创新精准研究、探索智慧医疗”为主题,我们认为本次大会有如下看点:
22716472/43348/20191007 10:07
2
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SHR-1210)
➢ 临床研究 ⚫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和化疗用于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治疗的II期研究,NCT03603756 ✓ 研究表明:数据截至2019.08.23,入组的3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1.5岁,其中80%(24例患者)为晚期状态,
⚫ AI与智慧医疗走进临床研究:CSCO年会第二次设置智慧医疗专场,针对AI在大数据、二代测序、临床研究、 辅助诊疗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和进展进行了汇报展示,未来以IBM Waton为代表的优秀产品将会推动IT界和医 疗界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
➢ 限于篇幅,我们本文仅对部分药企重点品种的临床进展作以梳理和介绍。
22716472/43348/20191007 10:07
4
恒瑞医药:阿帕替尼(“艾坦”)
➢ 药物背景 ⚫ 爱德程医药科技有限公司(Advenchen Laboratories)早期开放了YN968D1(阿帕替尼,apatinib),
2005年国内权益卖给了恒瑞医药、2008年海外权益卖给了LSK BioPharma。阿帕替尼为小分子多靶点TKI :靶向VEGFR1、VEGFR2、VEGFR3、PDGFR-β、C-KIT、FGFR1和FLT3。
14.7% VS 14.3-18.3%)、6个月的生存获益(6个月的OS率74.4% VS 77.9-82.0%)、中位总生存期(13.8 VS 12.9-15.1),且2周给药和3周给药方式无明显差异。 ✓ 截至2018.11.16,中位随访时间12.5个月,大部分获得缓解的患者仍在持续缓解中【BICR 18/32(56.3%) 】,缓解开始时间较早(BICR 中位TTR为2个月),显示出持久的抗肿瘤活性。 ✓ 安全性方面,所有含着3-4级TRAE发生率21.7%,其中有2例患者因TRAE致死。RCCEP(皮肤反应性毛细血 管增生症)发生率66.8%,大多数患者为1-2级反应,绝大多数发生在皮肤,少数在口腔、眼部、鼻腔。
的化疗(卡铂 5AUC、培美曲塞500mg/m2)±卡瑞利珠单抗,之后使用培美曲塞±卡瑞利珠单抗维持治疗, 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对于化疗组中证实病情进展的患者,允许交叉使用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主要终 点为独立数据监测委员会评估的PFS,次要终点包括ORR、DCR、DOR和OS。 ✓ 中期分析表明: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卡铂一线治疗EGFR和ALK阴性晚期非鳞NSCLC患者显示出显著的 临床疗效,PFS: 11.3月 vs . 8.3月(HR 0.61 [0.46-0.80], p=0.0002);ORR: 60.0% vs 39.1% (p<0.0001); OS: NR vs 20.9月(p=0.0272)。 ✓ 安全性方面,约66.3%患者发生3-4级TRAE,其中有5例患者导致死亡。皮肤RCEP发生率约77.6%,未观察到 新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