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数轴练习精选

初中数学数轴练习精选
初中数学数轴练习精选

数轴
10.在数轴上, A 点 (表示整数 a) 在原点的左侧, B 点 (表示整数 b) 在原点的右侧. 若|a-b|=2013, 且 AO=2BO,则 a+b 的值为________.
11.已知有理数 a,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若|a|>|b|,则 a+b___0,a-b___0,ab____0. 12.|x+1|+|x-2|+|x-2012|的最小值为______ 13.已知|a-1|=3,|b|=3,a、b 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 A、B,则 A、B 两点间距离的最大 值等于_______ 14.已知数轴上两点 A,B 它们所表示的数分别是+3 和-5,则线段 AB=____ 15.已知 M 点和 N 点在同一条数轴上,又已知点 N 表示-2,且 M 点距 N 点的距离是 5 个 长度单位,则点 M 表示数是_____ 29.一动点 P 从数轴上表示-2 的点 A 1 开始移动,第一次先向左移动 1 个单位,再向右移 动 2 个单位到达点 A 2; 第二次从点 A 2 向左移动 3 个单位, 再向右移动 4 个单位到达点 A 3; 第三次从点 A 3 向左移动 5 个单位,再向右移动 6 个单位到达点 A 4,…,点 P 按此规律移 动,那么: (1)第一次移动后这个点 P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_; (2)第二次移动后这个点 P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_; (3)这个点 P 移动到点 A n 时,点 A n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__.
30. 在数轴上任取一条长度为 个数是_____.
线段, 则此线段在这条数轴上最多能盖住的整数点的
31. 已知有理数 a,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b 若|a|>|b|, a+b_____0, 则 a-b____0, ab____0.
32. 在数轴上,点 A(表示整数 a)在原点的左侧,点 B(表示整数 b)在原点的右侧.若 |a-b|=2013,且 AO=2BO,则 a+b 的值为_______. 33.如图,数轴上的 A、B、C 三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a、b、c,其中 AB=BC,如果 |a|>|b|>|c|,那么该数轴的原点 O 的位置应该在( )

A.点 A 的左边 B.点 A 与点 B 之间 C.点 B 与点 C 之间 D.点 B 与点 C 之间或点 C 的右边 34. 如图,A、B 两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 a、b,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A.ab>0 B.a+b<0 C. (b-1) (a+1)>0 D. (b-1) (a-1)>0
35. 实 数 a , b 在 数 轴 上 的 位 置 如 图 所 示 , 则 下 列 结 论 正 确 的 是 (

A.a+b>0
B.a-b>0 C.a?b>0
36. 2008 年 8 月第 29 届奥运会将在北京开幕,5 个城市的国际标准时间(单位:时)在数轴 上表示如图所示,那么北京时间 2008 年 8 月 8 日 20 时应是( )
A.伦敦时间 2008 年 8 月 8 日 11 时 B.巴黎时间 2008 年 8 月 8 日 13 时 C.纽约时间 2008 年 8 月 8 日 5 时 D.汉城时间 2008 年 8 月 8 日 19 时 37. 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是( A.正数 B.负数 C.非正数 D.非负数 )
38.若 a、 c 在数轴上位置如图所示, b、 则必有 ( A.abc>0 B.ab-ac>0
) C. (a+b)c>0 D. (a-c)b>0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 Mathematics is a tool subject, it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improves people's judgm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概念和的画法,掌握的三要素; 2.会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

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 三要素 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

初中数学例题的选取建议

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例题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和应用数学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运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因此,如何设计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针对例题教学提出以下看法 1.精心选取,抓住重点 例题教学虽然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却不宜在课堂教学中占过高的比例,也就是说,教学中选取的例题一定尽可能的精致巧妙,尽可能的抓住教学的重点,尽可能的包含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同时选取的例题难度要适中,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合适,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来定,这样的例题才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例题功能。 2.例题讲解要灵活 不少教师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所选择的题目也基本是课本上的例题或者课后习题,讲解过程也基本是按照课本中的解题思路或者过程照搬硬套的,这样的例题教学虽然针对性比较强,但是却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例题的设定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的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将例题从不同角度灵活处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而且还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答题思路。

3.例题设计注意开放性 目前,初中数学课本中的例题多以封闭性为主,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禁锢形成思维模版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例题设计时,必须加大开放性例题的比重。如,可以加一些探索性多解性趣味性强的例题。这样不但加深了问题的深度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有效发散,还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经常做这种类型的例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提升。 4,结合实际选取例题 例题选择的恰当与否,实际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学智慧的体现。教材中的例题都是专家们精心设计的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因此教师应重视课本中例题的使用,但同时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肯本的例题并不三唯一的和必须的选择,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已有经验作为例题选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如果课本中不适合学生现有水平或脱离实际教师应补充合适的例题或者条换例题。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水平。 5,注重一题多解,多法比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套用已有的解题模式,造成思维定势,因此在例题教学过程中要求多变、灵活,鼓励学生尽可能用不同方法求解。同时也可通过改变已知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多层次

人教版初中数学数轴--教学设计

数轴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数轴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轴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我们研究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运算法则等的图形分析工具;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表示不仅可以加深对正数、0、负数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分析、理解相关数学问题;通过对点在数轴上运动的研究可以推导出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利用数轴上表示数的特点来确定有理数的大小和不等式组的解集.数轴作为分析、研究数学问题的工具,不仅揭示了其内在的数形结合思想,而且也为研究数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为今后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数轴是把数和形有机统一起来的第一次尝试,我们借助教科书中的情境:“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牌,汽车站牌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牌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从情境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转化、类比、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发现“三要素”(基准点、方向和与基准点的距离)在刻画事物相对位置中的作用,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用“直线、点、距离等”描述的图形;继而将直线上的点用数表示,实现在一条直线上用0表示“基准点”,借助负数概念引入过程中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经验,来规定在0的左、右两边分别用负数和正数表示,顺利过渡到用负数、0、正数表示出了这条直线上的点,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一次直观基础。然后通过这一例子与温度计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次直观基础,自然引出数轴概念.在数轴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应注意渗透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原点是数轴的基准点;单位长度是度量线段长度的单位,1是实数单位;原点向右、向左的方向表示了相反方向,它们与正数、负数的对应关系;即原点与0,正向、反向与正数、负数,单位长度与1的对应关系.并具体讲述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数轴“三要素”;体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合理性,感受其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初中数学数轴教案精选范文案例

初中数学数轴教案精选范文案例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其中,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称为数轴的三要素。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数学数轴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初中数学数轴教案二 一、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的数学的知识要点及典型例题

初中数学知识要点及典型例题 鸡足山镇中学雷鹏军 第一章实数 中考要求及命题趋势 1.正确理解实数的有关概念; 2.借助数轴工具,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算术平方根等概念和性质; 3.掌握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数,熟悉按精确度处理近似值。 4.掌握实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以及混合运算 5.会用多种方法进行实数的大小比较。 6.用实际生活的题材为背景,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考查近似值、有效数字、科学计数法依然是中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实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以及混合运算,实数的大小的比较往往结合数轴进行,并会出现探究类有规律的计算问题。 应试对策 牢固掌握本节所有基本概念,特别是绝对值的意义,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还要注意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结合,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讲实数的有关概念

【回顾与思考】 知识点: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 课标要求: 1. 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 2. 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 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比较实数的大小 4. 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考查重点: 1.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 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 2、|a|、 a (a ≥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实数的有关概念 (1)实数的组成 {} ?????????????????????????????????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有尽小数或无尽循环小数正分数实数分数负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尽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典型例题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典型例题 一、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通常思路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重合时取到最值) 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特征转化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关键.通过转化减少变量,向三个定理靠拢进而解决问题;直接调用基本模型也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高效手段. 轴 对 称 最 值 图形 l P B A N M l B A A P B l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系 特征 A,B为定点,l为定直 线,P为直线l上的一 个动点,求AP+BP的 最小值 A,B为定点,l为定直线, MN为直线l上的一条动线 段,求AM+BN的最小值 A,B为定点,l为定直线, P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 点,求|AP-BP|的最大值转化 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 直线l的对称点 先平移AM或BN使M,N 重合,然后作其中一个定 点关于定直线l的对称点 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 直线l的对称点 折 叠 最 值 图形 B' N M C A B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特征 在△ABC中,M,N两点分别是边AB,BC上的动点,将△BMN沿MN翻折, B点的对应点为B',连接AB',求AB'的最小值. 转化转化成求AB'+B'N+NC的最小值 1.如图:点P是∠AOB内一定点,点M、N分别在边OA、OB上运动,若∠AOB=45°,OP=32,则△PMN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分析】作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OC,OD.则当M,N是CD与OA,OB的交点时,△PMN 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的长.根据对称的性质可以证得:△C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据此即可求解.【解答】解:作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OC,OD.则当M,N是CD与OA,OB的交点时,△PMN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的长. ∵PC关于OA对称, ∴∠COP=2∠AOP,OC=OP 同理,∠DOP=2∠BOP,OP=OD ∴∠COD=∠COP+∠DOP=2(∠AOP+∠BOP)=2∠AOB=90°,OC=OD.

初中数学2、数轴_同步练习3

有理数数轴同步练习 基础巩固题: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中,的数总比的数大。 2.在数轴上,表示-5的数在原点的侧,它到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 3.在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侧,距原点个单位;表示-7的点在原点的 侧,距原点个单位;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 4.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向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则与此位置相对应的数是。 5.与原点距离为2.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个,它们表示的有理数是。 6.到原点的距离不大于3的整数有个,它们是:。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没有最大的正数,却有最大的负数 B.数轴上离原点越远,表示数越大 C.0大于一切非负数 D.在原点左边离原点越远,数就越小 8.下列结论正确的有()个: ①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②最小的整数是0 ③正数,负数和零统称有理数④ 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A.0 B.1 C.2 D.3 9.在数轴上,A点和B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1,若使A点表示的数是B点表示的数的3倍,应把A点() A.向左移动5个单位 B.向右移动5个单位 C.向右移动4个单位 D.向左移动1个单位或向右移动5个单位 10.在数轴上画出下列各点,它们分别表示:+3, 0,-3, 1,-3,-1.25 并把它们用“<”连接起来。 应用与提高 11.小明的家(记为A)与他上学的学校(记为B),书店(记为C)依次座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上,小明家位于学校西边30米处,书店位于学校东边100米处,小明从学校沿这条街向东走40米,接着又向西走了70米到达D处,试用数轴表示上述A、、B、C、D的位置。

12.在数轴上,老师不小心把一滴墨水滴在画好的数轴上,如图所示,试根据图中标出的数值判断被墨水盖住的整数,并把它写出来。 中考链接 13.如图,数轴上的点A所表示的数是a,则A点到原点的距离是。 14.在数轴上,离原点距离等于3的数是。 15.点A 为数轴上表示-2的动点,当点A 沿数轴移动4个单位长到B 时,点B所表示的实数是() A.1 B.-6C.2或-6D.不同于以上答案 参考答案: 1.右边,左边 2.左边,5 3.右边,2,左,7,9 4.—2 5.2个, 2.5 6.7个,1,2,3,0 7.D 8.C 9.B 10.-3<-3<-1.25<0<1<3 11. 12.-12,-11,-10,-9,-8,11,12,13,14,15,16,17 13.∣a∣ 14 . 3 15.C

《数轴》教案(优秀教学案例)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中学数学(数轴)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数:1课时 4、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温度计一支、教学课件。 二、教学课题 1、通过与温度计的对比,认识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合理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借助形(数轴)来理解数,经历从实际(温度计)中抽出数学模型(数轴),从数形结合两个侧面理解问题,并有选择处理数学信息,作出大胆猜测。 3、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兴趣;能够在师评、生评、自评的影响下,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的意义后,进一步学习数轴的概念,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轴作为数形结合的典范,是用“长度”度量各类

量的抽象。本课的学习将对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为推导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求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研究平面直角坐标系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数轴概念的产生所渗透的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利用课件和部分视频,创建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本课的设计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引入 (二)、探索新知 (三)、动手操作 (四)、解决问题、拓展创新 (五)、小结与联系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活动设计: 出示天气预报部分视频,强调学生要注意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 [百度搜索]https://www.360docs.net/doc/3312562424.html,/show/aJXUIWLPpdpTImNU.html 请大家看,这是一支温度计,它的用途大家是知道的.但是你会读温度计吗?请同学们读出此时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这样看来,液面所在的刻度就表示此时的温度.这说明温度计上的刻度与一些有理数建立了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都表示一个有理数.

初中数学专题典型例题训练

第一讲:实数与代数专题典型例题讲解 一实数 1. 例:在14-和15 -之间,请写出两个有理数: . 2. 有理数2 2 3 1 2, (2), 2, 2 ----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A .322122< (2) 2-<--<-, B . 223 12< (2) 22 -<--<- C . 22312< (2) 22-<--<-, D . 232 12< 2(2)2 -<--<- 3. 将一刻度尺如图所示放在数轴上 (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 ),刻度尺上的“0cm ”和 “15cm ”分别对应数轴上的-3.6和x ,则( ) A .9<x <10; B .10<x <11; C .11<x <12; D .12<x <13;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 B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 C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D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5. 若3x -和7x -是某个实数的平方根,则x = . 6. 若函数()f x 、()g x 满足()()0f x g x +=,当2()f x x x =-+,则函数()g x 的最小值为: 7. 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式子|A |+|B |+|A +B |+|B -C |化简结果为.[ ]. .A .2A +3B -C...B .3B -C..C .B +C....D .C -- 8. 若|A -2|=2-A ,求A 的取值范围。 9. 已知:|x -2|+x -2=0,.求:(1)x +2的最大值; 10. 单项式3x y π - 的系数是_______,次数是_____。 11. 如果21 13 m n a b +--与5 4a b 的同类项,则M =_____,N =_________。 12. 如图.在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以A 为圆心,2为半径作圆弧.以D 为圆心, 3为半径作圆弧.若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分为S 1、S 2.则S 1-S 2= . 13. 以Rt △ACB 两条直角边为直径向外作半圆,如图,其面积分别为1S 和2S ,若△ABC 的面积为S ,则12,S S 与S 的关系为 . 14. 若2 2(3)16x m x +-+是完全平方式,则m 的值为: . 15. 若m 2+m -1=0,求m 3+2m 2+2015的值. 16. 若0,0,x xy <<则15y x x y -+---=

刍议中学数学教材例题处理技巧

刍议中学数学教材例题处理技巧 发表时间:2018-12-04T21:09:54.30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作者:邓启强[导读] 数学例题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少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往往忽略了例题的典型性和示范性。例题教学教法单一,讲解刻板,缺乏变通、创新,失去了例题教学应有的功能。(陕西省西乡县子午镇九年制学校 723503) 摘要:数学例题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少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往往忽略了例题的典型性和示范性。例题教学教法单一,讲解刻板,缺乏变通、创新,失去了例题教学应有的功能。切实加强各种例题的教学研究,处理好教材中的例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词:例题教学;教学研究;开发改编;题后反思;提高效率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例题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但能为学生提供解决数学问题的范例,揭示数学方法,规范思考过程,而且还能为其数学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石。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好数学知识,培养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不少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往往忽略例题的典型性和示范性,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盲目选择一些难题、偏题,进行题海战术,导致学生恐惧、厌恶数学,适得其反。也有不少教师例题教学教法单一,照本宣科,讲解刻板,缺乏变通、创新,失去了例题教学应有的功能。切实加强各种例题的教学研究,处理好教材中的例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如何处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首先要尊重教材,教材的编写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凝聚专家学者的经验与智慧。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现成的例题,它们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对于这类例题,不能简单地模仿、记忆,追求解题的难度和技巧,应着重让学生体会例题蕴含的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与本节课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其次,有些例题的背景比较抽象,缺乏生活气息,如果将例题进行适当的“开发”,改编成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处理后的例题是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进行优化整合的新教材。只有这样经过优化整合的教材,才能使它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与观念。例题的再次“开发”,往往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由“重结论轻过程”转向“过程与结论并重”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以下是我在例题“开发”方面做的一些尝试: 一、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积累成功的经验,还要总结失败的教训,并以此为鉴,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有时即使不改变例题而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也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学生的典型错误,分析例题考查知识和技能,自我设计同类问题 在先学后教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自我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例题和习题,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典型错误。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运用相应知识可能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自我设计同类题目,加深了对这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得心应手,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自信心,自然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改变题目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不要忽视了课堂情感的投入,在上课时可以对题目的背景进行适当更改。教师有意识地进行题目背景的更换,使知识溶入在不同的背景中,选择的背景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这会让数学教学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更加可亲。如“数据集中趋势”中的例题,过于陈旧,缺乏典型性。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击比赛中埃蒙斯的真实案例,最后一枪射到邻座的枪靶上,第10发成绩为0,如何评价这位运动员的射击水平?情境真实,离学生生活很近,例题的改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拓展例题的知识范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有的例题仅仅针对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但在实际教学时有时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借题发挥”,对例题的知识范围进行拓展。例如,在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知识时,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结合具体的例题,配合图像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对应的本质,函数是整个过程中的对应,不等式是某个范围内的对应,而方程式是某个瞬间的对应,加深学生对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有的例题仅仅针对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但在实际教学时有时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借题发挥”,对例题的知识范围进行拓展。例如在学习“变化中的三角形”这节课时,分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中,“高h为6不变,底a变化时,有S=ah÷2=6a÷2=3a,点明变量S怎样随着自变量a的变化而变化。在学生掌握了这个例题之后及时渗透行程等常用公式中因变量怎样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子,教学效果非常好。 五、创造全新的例题 教材处理过程中不能只盯着课本中的题目,应选择和创造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例题,增加一些书本上没有但是今后又要用到的知识,以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可增加“十字相乘法”等的相关例题,二次函数补充“交点式”等等。 最后,注重题后反思,积累经验,总结规律。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然而,教师常常把例题解答完就了事,不对例题进一步挖掘,题后不引导学生对例题题型、思想方法、表述等进行反思,学生得不到解题反思的熏陶,没有题后反思的意识,无法养成题后反思的习惯。 因此,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1、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而又打破思维定式,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完整版)初一年级数学经典例题

数学天地: 初一年级数学核心题目赏析 有理数及其运算篇 【核心提示】 有理数部分概念较多,其中核心知识点是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乘方. 通过数轴要尝试使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把抽象问题简单化.相反数看似简单,但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等于0这个性质有时总忘记用..绝对值是中学数学中的难点,它贯穿于初中三年,每年都有不同的难点,我们要从七年级把绝对值学好,理解它的几何意义.乘方的法则我们不仅要会正向用,也要会逆向用,难点往往出现在逆用法则方面. 【核心例题】 例1计算:2007 20061 ......431321211?+ +?+?+? 分析 此题共有2006项,通分是太麻烦.有这么多项,我们要有一种“抵消”思想,如能把一些项抵消了,不就变得简单了吗?由此想到拆项,如第一项可拆 成 2 1 11211-=?,可利用通项 ()11111+-=+?n n n n ,把每一项都做如此变形,问题会迎刃而解. 解 原式=)20071 20061(......413131212111-++-+-+-)()()( =20071 20061......41313121211- ++-+-+- =20071 1- =2007 2006 例2 已知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 分别为A 、B 、C(如右图).化简b c b a a -+-+. 分析 从数轴上可直接得到a 、b 、c 的正负性,但本题关键是去绝对值,所以应判断绝对值符号内表达式的正负性.我们知道“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大数减小数是正数,小数减大数是负数,可得到a-b<0、c-b>0. 解 由数轴知,a<0,a-b<0,c-b>0 所以,b c b a a -+-+= -a-(a-b)+(c-b)= -a-a+b+c-b= -2a+c 例3 计算:?? ? ??-??? ??-????? ??-??? ??-??? ??-211311 (9811991110011)

初中数学数轴教案

2.2 数轴 10数本2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数轴上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2.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巩固在数轴上由数找点、由点读数的方法; 4.会借用数轴直观的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材分析:数轴是在引入了负数及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后给出的,它是我们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本节课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通过实际情景类比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它将有助于我们后面将要学习的相反数、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更直观地进行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和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 重点难点:1.掌握数轴的正确画法。 2.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过程: 1.有理数包括那些数?说出有理数的分类方法?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理数可以这样进行分类

Ⅰ. 在分类时,一定要保证使每个数只能在同一层次中的一个集合 中. Ⅱ. 在所有含“正”“负”字眼的集合中,都不能出现“0”. 因为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Ⅲ. 在有理数的分类中,未出现小学学过的“小数”“自然数”,是因为有理数中的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的形式;而“自然数”又包含在整数范围 内. 2. 将有理数:+2,100,0,2 1 39773.0,21-+--,,,填入相应的集合中: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正数集合:{ } 二、引入新课: 1. 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请同学们说出温度计的结构?(同学讨论) 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有读数,可根据液面的不同位置读出不同的数,从而测得温度。 如:在0上10个刻度,表示C 010; 在0下5个刻度,表示C 05-;等等 类似于这种用带有刻度的物体表示数的东西还有哪些?(直尺、弹簧秤等) 2.出示温度计: ① 你是怎样读出上面的温度的?

七年级数学上册 1.2.2数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数轴 学科数学授课时间主备人授课班级教授者 课题 1.2.2数轴课时安排 1 课型新授 三维目标知识 目标 知道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能力 目标 知道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情感 目标 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利用数轴比较负分数的大小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尝试研讨、变式练习 教学准备 整体预设导案设计学案 设计 二次 备课 教学过程设计导 入 探 究 一、复习导入 每名学生都参照前一名学生所写的,尽量写不同类型的,最后有下面同学补充;观察一下直尺,直尺上哪边的数大,哪边的数小?那 么有理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吗? 二、讲授新课 (1)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牌,汽车站牌东3米和7.5米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牌西3米和4.8米处分 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2)数轴 数轴的画法: 第一步:画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O,这个点叫做_______。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_______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 ____________。 总结: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称数轴的三要素)的直线叫做数轴 (2)画一条数轴,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5,0,-2.5, 2 1 4.解: (3)、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学生分 小组讨 论,观 察,共同 发现数 与形的 关系 让学生 画数轴 并相互 交流 通过从 特殊到 一般的

初中数学知识要点及典型例题

初中数学知识要点及典型例题 第一章实数 第一讲实数的有关概念 【回顾与思考】 知识点: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 课标要求: 1.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 2.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比较实数的大小 4.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考查重点: 1.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 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2、|a|、 a (a≥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实数的有关概念

(1)实数的组成 {} ?????????????????????????????????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有尽小数或无尽循环小数正分数实数分数负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尽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童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数轴上任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3)相反数 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 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4)绝对值 ?? ???<-=>=)0()0(0)0(||a a a a a a 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5)倒数 实数a(a ≠0)的倒数是a 1(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 没有倒数. 【例题经典】 理解实数的有关概念

初中数学数轴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数轴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数轴教学教案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 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

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材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丢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 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 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初中数学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初中数学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七年级下册) 练习: 一、填空:(2′×9+4′=22′) 1.如图,a∥b直线相交,∠1=360,则∠3=________,∠2=__________ 2.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则∠AOC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AOD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 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_________ 4.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题设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 5.如图,要从小河a引水到村庄A,请设计并作出一最佳路线,理由是:__________ 6.如图,∠1=700,a∥b则∠2=_____________, 7.如图,若∠1=∠2,则互相平行的线段是________________ 8如图,若AB⊥CD,则∠ADC=____________, 9.如图,a∥b,∠1=1180,则∠2=___________ 10.如图∠B与∠_____是直线______和直线_______被直线_________所截的同位角。11如图,在ΔABC中,∠A=80°,∠B和∠C的 平分线交于点O,则∠BOC 的度数是_______。 二、选择题。(3′×10=30′) 11.如图,∠ADE和∠CED是()

A、同位角 B、内错角 C、同旁内角 D、互为补角 12.在下图中,∠1,∠2是对顶角的图形是() 13.若a⊥b,c⊥d则a与c的关系是() A、平行 B、垂直 C、相交 D、以上都不对 14.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A、相等的角一定是对顶角 B、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不相等 C、两边互为反向处长线 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D、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形成3对对顶角 15.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A、明天有可能下雨 B、同位角相等 C、∠A是锐角 D、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 多的国家 16.下列语句中,错误的是() A、一条直线有且只有一条垂线 B、不相等的两个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C、直角的补角必是直角 D、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7.如图,不能推出a∥b的条件是() A、∠1=∠3 B、∠2=∠4 C、∠2=∠3 D、∠2+∠3=1800 18.如图a∥b,∠1与∠2互余,∠3=1150,则∠4等于() A、 1150 B、 1550 C、 1350 D、1250 19.如图,∠1=150 , ∠AOC=900,点B、O、D在同一直线上,则∠2的度数为() A、750 B、150 C、1050 D、 1650 20、如图,能表示点到直线(或线段)距离的线段有()

初中数学典型例题100道

初中数学典型例题100道(二) 选择填空题150道 一.选择题: 7,如图,直线,点A1坐标为(1,0),过点A1作x的垂线交直线于点B1,以原点O为圆心,OB1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于点A2;再过点A2x的垂线交直线于点B2,以原点O为圆心,OB2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于点A3,…,按此做法进行下去,点A5的坐标为(,). 8,在Rt△ABC中,∠C=90°,∠A=30°,BC=2.若将此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BC或AC与x轴 重合,使点A或点B刚好在反比例函数(x>0)的图象上时,设△ABC在第一象限部分的面 积分别记做S1、S2(如图1、图2所示)D是斜边与y轴的交点,通过计算比较S1、S2的大小. 9,若不论k为何值,直线y=k(x﹣1)﹣与抛物线y=ax2+bx+c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求a、b、c的值。 10,如图是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的一部分,对称轴是直线x=1. ①b2>4ac; ②4a﹣2b+c<0; ③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x≥3.5; ④若(﹣2,y1),(5,y2)是抛物线上的两点,则y1<y2. 上述4个判断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解答题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直线y=kx沿y轴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恰好经过B(﹣3,0)及y轴上的C点.若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右侧),且经过点C,其对称轴与直线BC交于点E,与x轴交于点F. (1)求直线BC及抛物线的解析式; (2)设抛物线的顶点为D,点P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若∠APD=∠ACB,求点P的坐标; (3)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直线CM把四边形EFO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若存在,请求出直线CM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3ax﹣4a的图象经过点C(0,2),交x轴于点A、B(A点在B点左侧),顶点为D.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点A、B的坐标; (2)将△ABC沿直线BC对折,点A的对称点为A′,试求A′的坐标; (3)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BPC=∠BAC?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doc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教科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三:教学重难点确定:?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学情分析:?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五:教学策略:?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3)0°C用0 表示.?然后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