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弥散张量三维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r ee-dimensional white matter tr actogr aphy based on diffusion-tensor magnetic r esonance imaging
LI Yi-zhuo1, HUANG Zi-lin1, WEI Yi-fei2, XIE Chuan-miao1, HE Hao-qiang1, WEI Da-nian1, CHEN Lin1, WU Pei-hong1 1Tumor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60, China; 2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People's Hospiotal of Anyuan, Anyuan 342100, China
Abstr 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value of white matter fiber tractography based on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tensor imaging (MR-DTI), a new noninvasive technique that helps estimate the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of the brain, in understanding the anatomy of the white matter fiber tract. Methods Six consecutive volunteers received MR-DTI examination using a GE 1.5T Sign CV/I whole-body MR system and version 2.0 Functool software for image processing. The protocol included T1WI for localization and single-shot echo-planne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of the entire brain in axial, sagittal, and /or coronal sections. Results White matter fiber tracts imaged by MR-DTI were consistent with known white matter fiber anatomy. The major fiber tracts were well observed in all the cases. The tracts visualized included the corpus callosum, anterior commissure, uncinate fasciculus superior and inf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es, inferior occipito-frontal fasciculus, internal capsule and corona radiate. Conclusion A set of detailed white matter fiber anatomy maps of the normal brain is obtained by means of single-shot echo-planne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t high resolution. This technique allows rapid visualization of the white matter tracts in vivo, and provides a new reliable means for studying fiber connectivity in the brain. Key wor ds: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white matter fibers; brain; anatomy
钩束和上纵束(图 1): 钩束起自额叶眶回和额下 回皮质, 向后走行一段距离后急转向前下, 止于颞极 附近皮质, 呈钩状绕过外侧裂池连接额叶下部和颞叶 前部皮质。上纵束为最大的联络纤维, 起自额叶前部, 在豆状核与脑岛叶的上方, 连接额、顶、枕、颞叶。



图 1 左侧上纵束 Fig.1 Visualization of the super 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as a massive bundle of associated fiber s that sweep along the super ior mar gin of the insula in a gr eat ar c, gather ing and shedding fiber s along the way to connect fr ontal lobe cor tex to the
本工作站采用流线型算法, 在彩色编码张量图上 根据各种纤维束的解剖位置通过手工定义一个感兴 趣 区(ROI), 以 ROI 中 的 任 一 点 作 为 种 子 点 开 始 , 自 动产生一个神经探测弹子(tract trajectory), 在最大本 征向量方向上, 即白质纤维束长轴方向上向前、向后
2 结果 传统解剖学将大脑半球的髓质分为联络系、投射
系和连合系 3 类。联络系是连接本侧半球内部脑回和 脑叶之间的纤维, 典型纤维包括扣带、上下纵束、钩 束、上下额枕束。投射系是连接大脑皮质和脑深部核 团与脑干、小脑和脊髓的纤维, 包括传入和传出纤维。 典型代表有皮质脊髓束、皮质脑桥束、皮质延髓束、膝 距束(视放射)。连合系是连接左右两侧半球皮质的纤 维, 典型代表有胼胝体、前联合、穹隆联合。 2.1 联络系
方向各自延伸一个步长然后计算出新位置的最大本 征向量, 在此, 神经探弹子再沿新的最大本征向量前 进一个步长。多次重复该步骤, 直到符合该探测弹子 的终止条件。上述多个步长的连续轨迹即为所得的神 经纤维束。本研究所采用的最大步长为 0.16 mm, 符 合神经探测弹子停止前进的条件为 FA 值<0.18 或相 邻两个步长之间的夹角<45 度。
摘要: 目的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TI)是一种新的无创性成像方法, 它不同于常规 T2 加权成像(T2WI)和弥散加权成 像(DWI), 它可以准确地反映水分子扩散的方向信息, 并通过特殊的软件处理, 能够实现白质的纤维跟踪与可视化。本 文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显示人脑白质纤维束, 探讨其与正常解剖学描述的一致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6 例志愿者, 男 4 例, 女 2 例, 年龄范围 21 ̄62 岁。于 GE 1.5T Sign CV/I 型磁共振扫描机, 相控阵列鸟笼状头部线圈, 采 用 单 次 激 发 回 波 平 面 弥 散 张 量 成 像 序 列 扫 描, GE 公 司 Workstation 中 的 Functool 软 件 进 行 DTI 数 据 的 后 处 理 及 三 维 脑白质纤维束示踪。结果 能较好显示的白质纤维有: 连合系、钩束、上下纵束、下额枕束、内囊等。上述纤维束与已知的 解剖学上的正常的同名纤维束的描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通过 DTI 方法, 我们可以获得一套较为完整的主要正常 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图, 该方法是一种可使脑白质束快速可视化的新方法。 关键词: 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 脑 / 解剖学 中图分类号: R816.1; R4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254( 2007) 08-1244-05
传统的磁共振 T2 加权成像( T2WI) 能够为区分大 脑皮质和白质提供良好的信息。液体衰减反转回复序 列成像( Flair) 改善了脑干内白质的可视性[1]。磁化传 递 磁 共 振 成 像 ( MT-MRI) 是 另 外 一 种 曾 经 应 用 于 脑 白质成像的技术[2], 但上述各种方法均不能给脑白质 纤维束提供完整的解剖学信息。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 MR-DTI) 技术是近年来在 MR-DWI 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成像及后处理技术, 它利用组织中水分子的自由 热运动的各向异性的原理, 探测组织的微观结构, 达 到研究人体功能的目的。目前, DTI 是唯一可在活体 显 示 脑 白 质 纤 维 束 的 无 创 性 成 像 方 法 [ 3] 。
·1244·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J South Med Univ)
第 27 卷
MR弥散张量三维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李 贻 卓 1, 黄 子 林 1, 魏 一 飞 2, 谢 传 淼 1, 何 浩 强 1, 魏 大 年 1, 陈 林 1, 吴 沛 宏 1 (1 中 山 大 学 肿 瘤 医 院 , 广 东 广 州 510060; 2 江西安远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西 安远 342100)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6 例志愿受试者, 其中男性 4 例, 女性 2 例, 年龄 范围 21 ̄62 岁。4 例为脑肿瘤患者术前检查, 其中 2 例 有 头 痛 症 状 , 1 例 有 头 痛 伴 意 识 模 糊 , 1 例 在 20 d 内癫痫发作 3 次。2 例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给 6 例志愿者行常规 MR 检查和扩散张量成像。 1.2 扫描设备及方法
收稿日期: 2007-01-10 作 者 简 介 : 李 贻 卓 ( 1968-) , 男 , 主 治 医 师 , 硕 士 , 电 话 : 020-87343217 E-mail: liyizhuo68@126.com 通讯作者: 吴沛宏, 电话: 020-87343217, E-mail: liyizhuo@21cn.com
第8期
李贻卓,等.MR 弥散张量三维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源自文库245·
ms,TE=83.4 ms, b=1000 s/mm2, 15 个弥散方向, 矩阵 为 128×128, 1 次激励。FOV 为 240 mm, 扫描层厚 5 mm, 无间隔连续扫描。扫描用时 3 min 44 s。 1.3 数据处理
par ietal, tempor al, and occipital lobe cor tices A: Left lateral view; B: Fusion image of A to a parasagittal section; C: Axial view from the lower
将采集到的扩散张量成像数据传输至工作站, GE 公 司 HPX4000, Advanced Workstation 中 的 Functool 2.0 版软件进行 DTI 数据的后处理。于相应层面分别 得到感兴趣区域(ROI)常规 T2W 图、部分各向异性图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图)、彩色编码张量图。脑肿 瘤患者取肿瘤对侧半球为兴趣侧, 神经系统正常的受 试者取双侧半球, 分别获得各自 ROI 的 FA 值、相位 编码张量图。在 FA 图上, 红色代表该象素点为高值, 表明该处的分子运动在空间各个方向上的差异程度 大。蓝色者反之。在相位编码张量图上根据人体的解 剖位置, 将左右(L-R)方向、前后(A-P)方向和上下(S-I) 方向的弥散分别覆上伪彩红色、绿色和蓝色。色彩饱 和度代表某个弥散各向异性指标(如 FA 值)的强弱。 1.4 白质纤维示踪
扫 描 设 备 为 GE 1.5T Sign CV/I 型 磁 共 振 扫 描 机, 8 通道相控鸟笼状头部线圈。梯度场为 40 mT/m。 扫描方法包括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及 DTI 扫描, 常规 扫 描 采 用 常 规 自 旋 回 波 序 列 行 T1WI、T2WI 和 T1WI 增 强 扫 描 , 增 强 剂 为 维 影 钆 胺 , 增 强 剂 用 量 为 0.1 mmol/kg。DTI 横断面扫描使用弥散加权单次激发- 回波平面成像 (DW-EPI) 序列, 基本参数: TR=8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