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居——厦子房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民居建筑。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以木材和砖石结合的方式搭建,主要包括四合院、庭院式民居和天井式民居。
在这些民居建筑中,四合院是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多以四合对称布局,有前、后、左、右四个进口。
四合院建筑的最大特点是空间利用率高,同时结构牢固、通风采光好。
同时,四合院在建筑设计上非常考究,主人公寓通常朝南,客厅朝北,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防止北风的影响;而且房屋一般各自相对独立,以便于私密性和生活空间的分隔。
庭院式民居和天井式民居与四合院有不同之处,建筑不再是四合对称,而是以一个庭院或天井为中心分布,房屋则分布在庭院或天井的周围。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房屋与自然的融合更加紧密,同时也适合于透风透光等自然条件的利用。
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不仅在布局上有其独到之处,在彩绘艺术上也属于独树一帜。
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彩绘艺术源自唐代,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在建筑彩绘艺术中,主要表现了民间信仰和社会习俗,以及风景、鸟兽、花卉和书画等内容。
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彩绘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的美丽和精致,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体现了当地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还体现了当地的节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传统的陕西关中民居建筑常常装饰着各种各样的木雕、石雕、铁艺和窗棂等装饰,这些装饰不仅美观大方,更让人感觉到它们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文化。
此外,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建筑还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和工艺精湛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
总之,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它们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建筑技术、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传统。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应得到认真的保护和传承。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徐永战陕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祖这里生息繁衍,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有数的大都会之一,它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沟通南亚、非洲、欧洲。
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
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淡泊质朴与自然的协调的窑洞民居,布局的严谨、做工的正统的合院民居和吊脚楼。
窑洞多分布于陕北,四合院多分布于中部。
一、陕北民居--窑洞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不仅让土地得到利用,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劳作,构成人地两宜的和谐局面。
在适合挖筑的山坡上形成洞洞相连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古韵遗风的天然之趣。
特别是窑洞因深入土层内部,与地气相通,冬暖夏凉,适于居住,体现出先民因地制宜,造福自身的智慧。
人因地而得到庇护,地因人而尽显生气。
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依存关系,一直被建筑界称为“亲地文化”的代表。
(一)窑洞民居的特点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土质与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陕西窑洞独特的特点:1、家族聚居和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院落结构。
院落或封闭或开敞无不有利于家族的共同生活以及维护封建秩序,如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
2、因地制宜的单体平面形式和空间构成。
在山区和平原都采取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平面形式,如为改善采光而出现了前大后小的大口窑,为避风保温而出现前小后大的锁口窑等。
3、质朴的窑脸装饰,为了展示其窑洞风采窑脸都是重点装饰对象,或简单装饰或精雕细刻的。
为了充分接纳阳,多做满开大窗,以及做工很是考究护崖墙处处体现窑洞的质朴。
(二)、陕西窑洞的构成要素1、窑脸,潜藏于土中的窑洞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展示其风采,这唯一的建筑立面,是划分院落和居室的隘道,窑脸也真实的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以及门窗的装饰艺术。
陕北的门脸常设拱形门连窗做法,讲究的窑洞门脸还将花棂格窗嵌入,里面糊白纸,加上民俗文化的剪纸窗花,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1,摘要:关中民居顺应自然气候,根植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由礼教而中正,因黄土而厚重。
尝试着从一个建筑学专业的角度去对三秦大地上这种特有的民居形式进行解析。
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空间再到更深层次的形成规律与礼教文化。
2·1外观特征2·1·1组织方式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村落巷道较为笔直、宽阔,主、次街巷形成的路网通往每家宅院,户户毗连、密密匝匝、夹道布置、成片而居,形成居住群落、聚落,主要形态为集村。
2·1·2外观风貌从外观造型上看,关中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单坡屋顶,院落构成有三合院、四合院等,院墙高大,封闭、厚重。
黄土和青砖、青瓦让院落甚至整个村落外观齐整,浑然一体。
虽然外观以实体墙面为主,但不同房屋组合成高低错落的轮廓线,简练而韵味十足。
2·1·3庭院围合临街封闭、院内通透。
倒座临街或两厢临街,沿街多不开窗或开小高窗,各房间向院内开门窗。
厅房、门房和厦房围合出工字形庭院。
庭院内很少种植桑槐,有的在院中点缀花木。
内院四周的房屋设檐廊称之为“歇阳”,形成回廊,方便交通,挡雨遮阳,丰富空间层次。
墙门出挑形成抱厦,可以划分内院、分隔空间。
这些构造方法打破了狭长空间,起到活跃居住氛围的作用。
2.2平面布局与空间尺度2·2·1平面布局平面布局严谨、规整、对称;纵轴贯通,庭院狭窄,简洁明了,经济适用。
东西向的厦房是主要居住空间,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寡设置厦房数目, 4~6间不等。
庭院与房屋的围合方式多样,有前院、内院和后院的分别,内院为主,但设置没有一定之规。
内院形态呈“亚”字形,暗含居中、择中的文化寓意。
2·2. 2空间尺度受窄长院落局限,室内空间狭小。
每户用地面宽9~10 m,南北长达20 m左右。
正房和门房开间多为3 m,居中一间也有扩大开间的做法,进深一般5~7 m。
厦房的开间和进深随地形变化而不同,但开间、进深多为3 m,空间更为狭小,往往火炕就占据大半间房。
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陕西“关中”地区,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便出现在这块土地上。
经过了千百年的变迁,关中民居以自己独有的古朴恢宏的建筑风格,在中国的民居建筑中自成一派。
有学者说,如果江南民居精巧优美,有如牙笏(hu)轻叩,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关中民居则更像是铁板击节高歌“大江东去”,恢宏雄壮。
关中传统民居的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错落有致颇具气势。
多数民居屋面为小式瓦作,屋檐加飞橼,多用雕砖或镂空瓦片来装饰。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雕刻了。
关中历代官甲富商在建造住宅时,不太追求建筑的色彩和材料的贵重,多通过雕刻来装饰。
一堵影壁、一段花墙、一扇门窗甚至一块方砖之上的各种精美绝伦的雕饰,均体现了主人的人生理想与道德追求。
现在,可幸运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这些古老的建筑艺术,许多古宅院被抢救修葺一新。
如今漫步在这些重新换发活力的古建筑群中,你可以亲身感受到关中民居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目前在各城镇中还保存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
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尤具有代表性。
无论在土地利用、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及内部装修等方面都不失为这方面的范例。
关中民居一般都具有平面布局紧凑、用地经济、选材与建造质量严格、室内外空间处理灵活、以及装饰艺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迄今该地区一些新建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及建筑造型等方面,不少还保留着传统民居的风格和特点。
关中民居典型平面关中民居虽然具有自己的地方风格和特点,但其平面关系与空间组织仍属于中国传统院落式的民居模式。
它的主要布局特点是多沿纵轴布置房屋,以厅堂层层组织院落,向纵深发展的狭长平面布置形式。
归纳起来,关中民居的平面模式有:独院式、纵向多进式、横向联院式、以及纵横交错的大型宅院。
1.1 独院式平面这是关中常用的民居平面布局形式,这类布局多沿用地四周布置房间,由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庭院、正房和后院。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关中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独特的特点。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原的西北部,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在设计上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融合了地域文化和当地气候环境的特点。
关中民居建筑主要利用红砖、木材和土坯等材料进行建造,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四合院、坊院、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是一个庭院式的建筑,分为前后两院,中间为厅堂。
前院通常是大门、花园、偏房等,后院则是主人居住的地方。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合理,通风和采光良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居住舒适性的理念。
关中民居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重檐式,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风格。
屋顶瓦片常采用灰色的陶瓦或红色的琉璃瓦,给人一种朴素而古老的感觉。
屋顶上往往还有独特的装饰,如龙凤、花纹等,凸显了建筑的华贵和艺术性。
关中民居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合理,注重居住功能的实现。
主要由厅堂、卧室、客厅、厨房等组成,其中厅堂一般是空间最大、讲究最为豪华的地方,常用作接待客人和家族聚会等。
卧室通常在主屋后院,为主人提供私密空间。
厨房往往在院子的一角,利用烟囱排放烟雾,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
关中民居建筑在装饰上也非常注重细节和色彩的搭配。
建筑外部的墙面常挂有红灯笼、彩带等装饰物,增添节日气氛。
室内的装饰包括壁画、家具、摆设等,常以优雅、简洁的风格为主。
红色常被运用于家具和装饰物中,代表着吉祥和喜庆。
而古老的木质家具则给人一种古老、典雅的感觉。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还要考虑当地气候环境。
关中地区四季分明,冬寒夏热。
因此,在建筑方案中往往采用了温度调节的设计,如屋檐的深度、房屋的朝向等,以保护人们免受酷暑和寒冷的困扰。
总的来说,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还传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其设计中融入了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学生:苏晨婷学号:20141010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也属于寒冷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且常年受到黄土高原西风的侵袭。
院落呈纵深方向布置,南北长,东西窄,形成狭长院落。
这种平面组织形式使得房屋和院内空间在夏季大部分时间处于其他房屋的阴影中,避免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
窄长的院落空间也形成了风的通道,可组织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
此外东西厢房和最南侧的倒座多为向院内倾斜的单坡屋顶,屋脊高度即为院墙高度。
高耸的厢房屋顶既遮挡了太阳辐射,也防止冬季寒冷西风吹入。
北方地区日照资源贫乏,对采光纳阳的需求较高,因此院落面积大,而且房屋之间互不遮挡,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采光和吸热,以抵御北方寒冷的气候。
这些特点与南方地区相反,南方地区日照条件较好,太阳高度角大,夏季气候炎热,因此民居平面形式紧凑,形成许多阴影空间,避免太阳直射。
另外,小而深的天井形式,会带来很好的热压通风效果,加大了室内通风量,可有力缓解过湿、过热等不利环境条件。
庭院形状和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和主导风向等气候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中民居则是南北纵长的窄院,开间和进深的比例可达1:3~1:4,有些东西两房檐口间只有 1 . 1 m ~ 1 . 2 m 宽。
这样纵长的平面形式可以缓解关中地区夏季严重的西晒问题,使院落和建筑处于阴影之中。
庭院围合以四周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连。
外墙的厚度、高度、所用材料和砌筑方式都因气候而异。
外墙厚度和墙体的保温隔热性关系密切。
关中民居的外墙要考虑冬季防寒,往往使用热惰性较高的土坯墙、夯土墙,墙厚可达50cm,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北方地区太阳高度角小,为了收纳更多日照,避免院墙过高而遮挡阳光,民居院墙高度不超过屋脊高度。
关中地区夏季西晒严重,民居屋面半边盖,房屋后墙不开窗,高高的后墙刚好作为院落的围墙,屋脊高度即院墙高度,可达6m~7m,既可防止冬天寒风的吹入,也可遮挡夏季强烈的西晒。
正在消失的关中民居
正在消失的关中民居土木工程0906 杨亮 0904050612陕西的地形是南、北高中部底,中部是八百里秦川。
关中民居的布局一般较紧凑、用地节约沿袭传统四合院的基本形式,但比北京的四合院略显窄小。
它的主要布局特点是沿纵轴布置房屋,组织院落,形成纵深狭长的的布局形态。
由于用地狭长,又沿周边布置房间,因而房屋之间的室外空间,自然形成了狭长的四合院的庭院(如图1)。
庭院的长宽比多是4:1。
深宅、窄院、封闭是关中地区民居的特点,这也反映了关中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
坡屋面形式以硬山居多,瓦屋面只作仰瓦,平面布局与构架与北京民居类同,受风水学影响多采用坐北朝南开户门。
由于夏季酷暑,因此较多的宅院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南北窄长的内庭,是内庭处于阴影区内,以求夏季比较阴凉。
图1 图2 图3 关中民宅在中国居民建筑中自成一派,风格独特。
户门贴有门神,窗户贴有窗花是关中一大民俗(如图2、图3)。
结构多是土木结构,梁柱为木,墙体为夯实的土砖砌筑而成,一般每隔四五米就有一根承重的柱,负责把梁上力传至地下,土墙只承受上方少量的力。
我小时候家乡还保存有由当地名门望族建于清末较为完整四合院,对我的感觉就是无论是窗户还是土炕都比现在的房屋高。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材料的更新,已被人们淘汰。
关中的大型民宅多是昔日豪门富商的住宅。
布局是由几个甚至十几个建筑风格一致的多进式院落连为一体,组成一个建筑群。
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及内外装饰等显示出较高的建筑水平。
在这些明清的民居中,经常看到精美的雕饰,规模、色彩和所用材料的贵重,雕刻技术的精湛,彰显着主人的身份、传统理念和审美情趣。
他们常常以龙、凤、龟、狮、鹿、鹤、松、柏、桃、竹、梅、兰、荷、菊等动植物作为民居的重要装饰题材,以此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
图4关中民居的平面关系与空间结构属于中国传统四合院式的民居模式,由门房、庭院、正房、后院、庭院两侧两栋单顶厢房组成四合院。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和阳民居。
厢房
(1)在关中,有一种直角三角形支撑的单斜坡房,关中人称之为厦子、厦房或者厢房,这种房屋结构在国—内外较为少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
由于是单面门窗,背靠高墙,冬可挡寒,夏可遮阳,因而冬暖夏凉。
每排厦房一般盖三间,一间厨房,一间住老人,一间住晚辈,加上室内纵深浅,采光也极好.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投资少,却非常实用。
家中人口增多,要么另起庄基,要么在已盖成的厦房对面,十分对称地再盖一排厦子。
如果在相对的两排厦房的后面,盖起人字梁支撑的前后双斜坡房,当地人称上房,或者安间,前面再盖上堂皇的门房,形成完整的四合小院,这一定是大福大贵有钱有势的人家了,这时厦房的用途除居住晚辈外,多为雇佣、来客、柴房、织房及堆放杂物所用。
(2)陕西八大怪之一的“房子半边盖”就包含了节约土地、节约建材、节能保温和邻里和睦相处的理念。
在陕西并不是所有的房子都是“半边盖”。
陕西人把房子分为“安间”和“厦房”二类。
院子中的“上房(厅房)”和“街房”属于“安间”,院子二侧的房子是“厦房(厢房)”。
只是“厦房”是“半边盖”的。
“上房”和“街房”一般是三开间,在陕西流行的设计是“一明两暗”。
中间的房子是客厅,门开向院子。
二侧是居室,门开在客厅里。
雨水是流向自己院内的,房子的两侧和邻里接壤。
这一点和外地并无大的差异。
“厦房”就会些特殊了,全都是“半边盖”的。
和二边盖比较,还是有点道理的。
首先,雨水流向自己的院子,不会发生邻里纠纷。
两边盖的房子为了避免这一点,会在两个院子中间留一个小巷子、或在房子和院墙间留一个夹道。
相比之下,“半边盖”的房子节约了土地,“半边盖”的房子可以和邻居的房子无缝连接。
其次,“半边盖”的房子,两个院子相邻的“厦房”共用一面墙,是“伙墙”或“借墙”,不仅可以节约建材,也将这个外墙变成了内墙,提高了保温性,居住的舒适性提高了。
在寒冷的北方,是可以节省不少能源的。
(3)中国各地的房子各有特色,在南方,房子上的房顶是高高耸起的,越到北京,耸起的角度就越小,因为南北的降雨量不同,同时各地的房屋特色也是很不相同的,广西的竹楼,湘西的吊脚楼无一不是各地气候地貌的反应,而在黄土高原上的三秦人民,盖房子就有了独特的半边盖的风格。
关中民居总结
门房用途比较多,可以作居室、书房、会客或贮藏等用。两边厢房一般 供晚辈居住、厨房或作为贮藏等用。正房是这类住宅的主体建筑,正房 的建筑形式,多为我国传统的一明两暗的布局,明间供会客、起居及庆 典之用,两暗房间是主人及长辈的住房。后院用于饲养及厕所等杂用。 门房和正房的开间多为3米左右,个别的也有加大中间开间的作法。进深 一般为5~7米,厦房的开间和进深按地形要求,变化较大,一般情况下, 开间多为3米左右,进深在独院式平面中也多为3米左右,这种作法,与 正房开间统一,平面布置显得整齐。独院式平面布局,不仅可以单独使 用,还可以用它组成多进式或联院式的多种平面。因此,这种独院式平 面已成为关中地区民居的基本布局形式。 2 纵向多进式平面
为数众多的农宅是农村工匠或有条件的农民自己动手修 建的住宅,这些农宅受到经济条件及农村有限物质条件的限 制;但都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民居建筑地方色彩浓郁, 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例如关中、陕北的生土建筑,犹如在 黄土上生长出来的一样,与自然融为一体。陕南山区的石墙、 石板房也同赋予自然情趣。这些民居因物质条件差,不能持 久,但其做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延续至今,其设计观 念中的“场所精神”与“环境意念”均有其独到之处,它无 疑是我们建筑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中地区大型民宅,用地面积多,建筑规模大,多为昔日的高官、富 户所有。这种布局是由几个甚至十几个多进式宅院联片组合而成。其规 模不尽一致,多者有十余院相联通为一户。
5 传统农村住宅
传统农村住宅的平面,一般都比较简洁明,多数是厦房为主,房屋 类型少,经济、适用,而且布局灵活自由。其平面布局基本上也属于关 中窄院的传统形式。
这是关中常用的民居平面布局形式,这类布局多沿用 地四周布置房间,由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庭院、正房和 后院。为了多争取使用空间,在庭院两侧布置两栋单坡顶 的厦房(在关中地区把厢房称作厦房),组成四合院。这种 独院式的用地面宽多为8米至10米,进深约20米,比较窄长, 其布局特点是占地少、面积利用充分。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郑鑫邸芃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
同时为适应夏季闷热及沙尘侵袭的气候条件,两旁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向内单坡高耸,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的同时防风沙袭击。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空间形态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1]。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
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2]。
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因此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也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效果好。
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图1 关中传统民居示意图·413··414· 现不同的空间形态,以改善院内小气候,并节约用地。
这就形成了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的特点(如图1),整个窄院空间更加封闭紧凑,向心力强,体现出很强的防御性。
旧时关中风情探赏——住宅建筑
厦房——厦 房多为一 个庄院 中与正房坐 向相丁 的
单 面 房 , 人 家 盖 不 起 大 房 也 盖 厦 房作 为 正 房 。厦 房 是 穷 单 檐 房 ,前 檐 墙 低 ,后 檐 墙 高 ,屋 顶 的 水 是 单 面 向 前 流 。厦 房 通 常 只用 一 路 丈 椽 , 有 用 一 路 丈 二 或 丈 三 椽 也
统 住 宅 习惯 和 住 宅 文化 。 常各 使 一 路 丈椽 ,其 入 深 要 比厦 房 多 一倍 , 比大 房 却 但 庵 一般 都 是 三 间 , 以按 照 “ 房 ” 可 正 的 庄 子 、吊庄 子 —— 过 去 农 村 住 宅都 是 单 家 独户 , 前 要 小 得 多 。 “ 问 房 ”
房时要放炮 “ 移火”敬灶神 、 , 待客“ 烘房” 住房大都是土 。
木 结 构 , 的 下 部用 焦 胡 基 砌墙 裙 , 目 “ 墙 名 溅水 ” 无 论大 。
一
个 小 房 子使 用 。
庵间房——庵间房 是一种一脊两坡 、 面流水 、前 两
小各式房顶都是一色的小青瓦苫面 , 故通称瓦房。本节 后 檐 坡 相 等 的小 型 “ 房 ” 过去 盖 不 起 大房 的人 们 普 遍 正 , 试 图通过对这一特色的点滴探讨 , 反映出关 中农村的传 住这 种 庵 间 房 。庵 间房 的前 后 檐 墙 高 低 相 等 , 后 檐 通 前
的 问 数 计算 宽 度 , 说 “ 间庄 子 ” “ 间庄 子 ” 。一 间 只开 窗 不 开 门 。庵 间房 的屋 架 结 构 有脊 檩 、 檩 、 檩 、 如 三 、两 等 腰 檐 房 的 宽 度 大 约 为一 丈 左 右 ,窄 一 点 的也 有 八 九 尺 不 等 ; 担 子 、 柱 , 肚 里 也有 连接 檩 条 的 支木 , 筒 墙 比厦 房 耗 费得 长 度 可 以房 间或 围墙计 算 ,如 有 十堵 围墙 ,加 上 约 三 间 多 。如 果 庄基 长 ,前 面 还 可 以 和大 房 一 样 圈 围墙 、扎 茅
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型制及形成原因
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型制及形成原因作者:蒋巍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4期摘要从用代开始,关中的民居就以“合院”(特别是“四合院”)为原型。
这一型制是关中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及其产生的“天人合一”哲学的适应性建造表达,充分适应了黄土地上的农耕生活和宗法家庭形式,一方面体现了“长幼有序”,另一方面则通过“庭院”显示了天伦之乐。
关键词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型制;形成一、关中概述关中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等称呼。
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秦岭山脉、陕南盆地。
关中是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其地形连绵起伏。
风积土的堆积,覆盖了古地貌而形成的连续广阔的黄土覆盖层,构成了关中的地表层。
关中民居因地形地貌变化复杂,历史悠久,而表现出多种类型。
二、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条件1、自然条件关中地区夏季气候炎热干燥,故院内部不需要太多的阳光,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关中地区的黄土地貌,属大陆季节性季风气候,受风沙影响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
因而为了使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并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防风沙的袭击,就形成了关中合院民居窄长、封闭的特点。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思想也使得窑洞或窑洞与合院相结合的组合方式在关中均较为常见。
2、宗法等级观念传统的宗法等级观念也决定了关中民居的布局形态,建筑形制和材料的运用等等。
陆元鼎先生认为:“礼教是宗法制度的具体体现和核心内容。
”宗法制度制约了包括民居在内的中国古代建筑的方方面面。
明确的轴线布局,房屋的面宽、进深与单体建筑开间及单体建筑的等级划分等等。
礼制作为古人的文化规范、行为模式、规章制度,其本质是体现一种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正是这种秩序,使民居的型制具有了明显的等级制度。
在与礼制相适应的官方颁布的建筑型制营造定式和施工则例,规定了各种等级的住居或建筑允许的开间、用料及装饰等级等,从而用一种标准化的方式促成了民居的等级划分。
关中传统民居的形成要素探究
关中传统民居的形成要素探究通过大量的下乡调研、测绘、丈量和现场绘图获取丰富的一手资料,并采用了文献查阅与区域比较的方法来阐述了陕西关中传统民居的历史形成原因,分析关中地区合院式居住建筑的形成要素,并总结出关中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的发展过程。
旨为对关中传统居住建筑的进一步研究和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及为现代乡土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标签:关中传统民居地域特色形成要素关中地区是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1]。
民居作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的生活场景舞台,其发展演化可以追溯到旧时期时代。
陕西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摇篮,自隋唐时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发展,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同时也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
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吸取了各族及友邦文化的有益部分,创造了灿烂的隋唐文化。
直到明清时期的再次腾飞,关中民居住宅也从早期的穴居文化一步步转变为一直延续至今的封闭性布局体系。
一、自然条件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关中民居的原型,首先是关中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及其产生的“天人合一”哲学的适应性建造表达,关中黄土高坡四关紧锁,沃野八百里,这种自然地貌“内化”关中人的心理结构。
于是,从周代开始,关中的民居就以“合院”(特别是“四合院”)为原型。
这一原型,同时表达了区别于“海洋文明”的“内陆文明”的封闭性和替惕性。
包括“四合院”充分利用了黄土地上的建材,充分适应了黄土地上的农耕生活和宗法家庭形式,一方面体现了“长幼有序”,另一方面则通过“庭院”显示了天伦之乐。
首先,关中地区夏季气候炎热干燥,故院内部不需要太多的阳光,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关中地区的黄土地貌,属大陆季节性季风气候,受风沙影响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
关中八大怪 风俗习惯
关中八大怪风俗习惯第1怪:不座板凳蹲板凳第2怪:房子只用盖半边第3怪:女子不嫁外地人第4怪:头上戴手帕第5怪:面条揉的像裤腰带第6怪:锅盔做的像锅盖第7怪:油泼辣子竟然是一道菜第8怪:唱歌喜欢吼起来1、不座板凳蹲板凳不座板凳蹲板凳是什么意思?如上图所示,就是人不是座上板凳上,而是蹲在板凳上,这种风俗也算是陕西八大怪中最为奇特的一个了吧,难道不累吗?这还是要点功夫的啊!大家现在在脑袋中试想一下如果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一起蹲在板凳上吃饭,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而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农村我们便能经常看到这种“蹲景”。
2、房子只用盖半边我们在农村当中盖房子一般都是“人”字形的,而在关中却并不是这样,只有人字的一撇,没有另外一边,这种房子在关中被叫做“厦子房”,据说其主要原因竟然是因为穷,为了节省材料才这样做的,导致房屋是非常不通风的,现在也演变成了“一大怪”。
3、女子不嫁外地人女子不嫁外地人其实在我们中国很多地方都存在,之女结婚必须要和当地人结婚,不能远嫁,在关中地区这种传统的风俗是更为严重,所以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姑娘也跟愿意爱嫁给当地的儿郎。
4、头上戴手帕在陕西关中地区过去人的生存环境非常差,到处都是黄土地,灰尘也是非常多,于是爱干净的女子在出门的时候在头上都会系上一条手帕来遮挡黄土。
并且关中也是非常缺水的,女人洗头发是个非常麻烦的事,所以为了避免弄脏,只能带个手帕在头上了。
5、面条揉的像裤腰带陕西的面条那绝对是一绝了,biangbiang面、臊子面、凉皮凉面等等,都是从陕西流传出来的,在关中的女人也都是揉的一手好面,一个面就是一碗,非常长,就像男人的裤腰带一样,又细又长,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说法!6、锅盔做的像锅盖锅盔我们都吃过的吧,一般都是那种长条状的,而陕西的锅盔就是有大又圆,看起类就像说个锅盖,所以便有了这种“锅盔做的像锅盖”这一怪,其实我们这里对这种应该不能交锅盔而是叫“馍”。
7、油泼辣子竟然是一道菜油泼辣子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应该是属于一种调味料,而在陕西竟然这还是一道菜,做法也非常简单,就是用辣子面放点盐、胡椒,然后用热油往上一淋便成功了,这就叫做油泼辣子,当地人对此菜还是非常热爱的,我想你应该是吃不了吧!8、唱歌喜欢吼起来陕北名歌的特点我们都知道,就是喜欢大吼大叫,对着山对着地随时随地都能吼上一嗓子,要想让他们唱下抒情的歌,那对不起他们不会,唱着唱着就吼起来了,不过陕北民谣还是非常好听的!。
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最新文档资料
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最新文档资料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陕西中部又常被称作关中地区,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眺秦岭,北依陕北高原,被誉为“八百里秦川”。
关中生态优美,渭河东西横贯,长安八水环绕,土地肥沃,适于农业耕作。
多代帝王和贵族在此居住,多地的匠人在此劳作,技艺在此传播,有优质的木材、石料和黄土等资源。
周秦汉唐以来,关中地区为多文化民族的交汇地,人口众多,村落密集,民居用地狭小,促使了营造手法多样化发展。
其中一些手法借鉴了皇室、贵族建筑中的营造技法。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关中不仅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早期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
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历史悠久的区域,它的传统建筑亦如当地乡党一样,在丰富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三秦鲜明艺术文化特色的建筑形态,并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中民居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征: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土坯、土墙为主,自制砖瓦,木椽梁架结构密集,体现了砖木结构特征;二、其整体的风格与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土坯墙用于保暖,取材方便,造价低廉;三、营造技艺手法大气,跨度大、对称规整,突出了防水、防风沙、防火、防地震等综合功能;四、建造师传严格,工具多样,讲究传统文化的要素,讲究阴阳相合,突出影壁、屋角的石构、吉祥图案的雕刻,寓意安居、辟邪、求祥和的传统观念。
受环境气候以及传统耕织观念的影响,民居建筑的营造布局紧凑,土木结构,卯榫框架,科学合理,具备了防风沙、防火、防盗以及抵御地震灾害等综合功能。
加之文化中又深深地渗透着“礼”的规范、“儒”的传承,所以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独有的“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特点,也就是俗称的“房子半边盖”。
而民居的形式多以四合院式的民居为主,建筑的房屋又以纵轴布置的方式组织院落。
这种布局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独院式平面,由院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厦房、庭院、正房和后院,庭院两侧两栋单坡顶厢房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可以用空间逻辑清晰来形容。
农村民居方案—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民住房设计方案05
作台等一体化厨具及吊柜 , 设有排烟道 , 预留冰箱位置 。 做到 “ 内 ,.与吵i、 ,. 、 “洁.. 与 h j亏”、 “主..与“客..的互不干扰 。 本方案建筑可独立成栋,也可双拼或联排布局,适用范围 广 。
(2 )设置位置-当室内相‘地面孟高革时,设于室内地噩于0 060m处<.It-情防浦层的理置位置归化} .
当室内榈树画怖主时.在锦土仲翩翩问.I! <RI料向土} .以保证妨澈的连续性.
(3) 虫防湖槌遇有4蝙恬lt族主满焚,啊;jJ翩翩
4. 建筑尉,.,
ι ! . 墨西防水 执衍《屋画王翩翩链’< GBSO)t,5-2012> ,本工碰面进附额为l姐a刷刷I i阀混施2室外工程做法
关中一05 号农村民居方案
设计单位:中 国建筑西北设计研 究 院高 限公司 设计人员: 冯雪军 王美子彭浩吕成 贾俊明赵 民李建兵贺明 宇 康维斌 王莹莹于付勇
设计说明 :
本方案为陕西关中农村民居 , 整体设计简约现代 又 融于关中凤情.既经济实用 , 又美观大方 。 建筑外观风格硅朗又 不 失轻盈 , 坡屋顶覆深灰色波形瓦 , 结合局部平屋面和二层的露台 〈 兼晒台 〉, 既满足生活需要又做到形体虚实有 致 、 高 {Ii错落 。 立面大 部分为淡黄色防水涂料,局部底层搭配灰色小块长条面砖装饰 , 窗户 、 门头和抱茧右等细节兼顾关中风情.总体效果朴素大方 。
二层平面图
关中民居“房子半边盖”调研与发展研究
关中民居“房子半边盖”调研与发展研究分类号:TU24110710-2010141003硕士学位论文关中民居“房子半边盖”调研与发展研究马文华导师姓名职称于汉学副教授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科专业名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论文提交日期 2013 年6 月 5 日论文答辩日期 2013 年 6 月 8 日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Guanzhong residential building "the house is halfcover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Candidate :Ma WenhuanSupervisor :Prof. Yu HanxueChang’an University, Xi’an, China摘要关中地区,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这里, 关中传统民居的传统建筑文化是关中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关中地区厦子房“房子半边盖”这种建筑形式是关中传统民居的一大特殊形式, 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是受到关中地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各种因素的交叉影响而形成的, 它所呈现的是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
但是, 近些年“房子半边盖”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面临衰败和消亡的危险, 如何抢救性的保护这一特殊的建筑形式, 如何发展和传承这一特殊的地域建筑文化,是我们当代每个建筑师的使命。
本文以关中地区“房子半边盖”为研究主体, 以实地调研 ? 成因解析 ?生态解析 ?提出发展与传承策略为研究思路, 以查阅资料、入户调研、照片拍摄、与人互动交流为研究方法, 运用建筑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专业相关理论知识, 对关中地区“房子半边盖”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并且在此基础上把现代建筑技术以及绿色生态理念运用到“房子半边盖”中去, 总结出适合关中地区“房子半边盖”发展的生态设计原则。
【趣味地理】房子半边盖,陕西建筑的奇特画风。
【趣味地理】房子半边盖,陕西建筑的奇特画风。
导读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民居是最早的建筑。
电视剧《白鹿原》里白嘉轩家的青砖院子很气派,那就是关中传统民居“厦子房”。
“陕西八大怪”中的“房子半边盖”说的正是这种民居。
民谣为什么唱:“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冬暖夏凉好运来?”1半边房的结构关中地区又称渭河平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自古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
关中地区半边盖的房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
展开剩余89%一般民居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是“人”字的一半,是半边盖的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
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
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也叫厦子房。
一般为皖北居住,也可做厨房或储物用,也有分两层,上层储物,下层住人。
院落进门有一道叫照壁的墙,往里左右都是厦子房,最里面是安间正房。
关中有顺口溜“有钱住北房,避风又向阳。
”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间房,也有厦子房。
这种格局的四合院是关中居民的主流,地区不同房子的平面布局差异很大。
居民在厦子房山墙顶部开洞保证通风。
2半边房的形成“房子半边盖”是关中特色民居,与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1)自然因素关中地处内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天气干旱、风沙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当地黄土深厚,但历史时期生态破坏严重森林资源不丰富。
关中人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垒起三面土墙,朝院子一面留门窗,盖厦子房,房子盖一半能节约大量的木材,也少用了砖瓦和人工。
“半边盖”的房子可以和邻居的房子共用一面墙,不仅可以节约建材,也提高冬季了保温性,节省了能源,经济性能十分突出。
夏季这样的四合院布局紧凑,可以遮阳,春秋还能防风沙。
房子多采用黄土,保暖性和透气性好,冬暖夏凉。
所以民谣唱到: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冬暖夏凉好运来。
(2)社会因素为防土匪和野兽,很多村都有城堡,安全得到保证,但是占地多。
关中地区自然环境优越,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民居——厦子房
文/ 频阳刀客
厦子房,尤其是正儿八经的厦子房,现在是不容易见到了。
但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的话,那么请允许我把时针向前拨那么七八年甚至十几年。
好了,那么,请把眼睛往关中大地上瞅瞅,在那些绿树掩映的村庄里,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一排又一排的厦子房。
不知是哪位智者发明了“厦子房”这种称谓,我亦无法考证“厦子房”三字的来历,反正,这种房子在我出生前的几百甚至几千里,就已经出现了。
在陕西八大怪里,有一怪就是说这厦子房,它说,房子半边盖。
就是的,厦子房就是半边盖的房子。
正宗的厦子房,一前一后,中间对半,门口,还要有一座照碑。
你进去过厦子房吗?如果没有,那请跟随我的脚步,一同参观参观厦子房。
一般的厦子房,都是坐北朝南,为啥?通风,向阳啊!好了,不说了,还是跟我走吧。
现在,正对着我们的,是一座照碑。
照碑不偏不倚,正好对准了大前门。
听老人说,照碑有保护风水,辟邪的作用。
我不信那玩意,甭管它,继续跟我走。
饶过照碑,就进了前门。
门为木门,做的厚重高大,门面有漆,或黑或红,对扇开,在门正中上方,坐门有几个锁眼,右门有一根锁杈,在它们下面,各有一只门环,均为铁制。
走过大门,就进入前门大房了。
前门大房为一东西方向拱顶高屋。
屋厅甚为宽敞,可以放置杂物。
如家里有老人的,厅下必辟有一独屋。
做甚?托人为大,当然是给老人住的。
过了前门房,就是院子了。
院子不大,但总是有一个牲圈,总是有一小块花草小地。
很可能,其间还有一口水窖,水窖上方,自然是辘轳了。
在离窖口下方不远的地方,有一水眼一进一出。
进者,下雨后里屋的积水可以排到窖里;出者,多余的雨水可以顺水眼排到前门大房外。
一定要排到前门大房外,因为,肥水不流外人田。
窖里的水,自然是用来喂牲洗衣了。
呵呵,不管这个水窖了,继续往里走。
里屋外围中央,是二门。
在二门东侧的厦房墙壁上,有一精致砖雕神龛,里面供奉着土地爷,关中乡党相信,土地爷会保佑风调雨顺,庄稼收获的。
进了二门,就是厦子房了。
果然是对半各一栋,东边一栋,下面是隔出的卧室,或一间,或两间,视家人多寡而定了。
这隔出的房子,不用说是家里其他人住了。
两边的厦子房,均依高墙而建。
两边很高,然后向中间逐渐倾斜,到一定程度,嘎然而止(这个词好象用的不恰当?),形成一或宽或窄的方形空格,仰头上望,白日可见蓝天白云,晚间可见月亮星辰。
空格下面,就是依空格大小而建的天井了。
天井深近
一尺,多为青石板铺就,四侧沿台,亦多为方石青砖垒就。
因为雨水长久冲刷,青石板青光闪闪,角落缝隙里,会看到不少青苔。
在天井的南侧左角下方,必有一水眼,通往二门外的水窖或干脆直通前门大房外。
在天井的正中或正北台沿上,必有一用砖或石支底的方形青石板,叫做捶衣石。
平日洗衣,可讲衣服放在上面锤洗。
厦子房如为三间对开,那两边会各有两个木柱。
厦子房的大部分重量,要用这两根柱子承重。
在关中,看一家境况如何,柱子与房廪、木椽的粗细与否是判断境况好坏的重要依据。
当然,两厢墙壁材料也是参考对象,家境差一点的,墙壁用胡基垒就,好一点的,不用说是用砖了。
厦子房下空间很大,加上比较高,中间又有空格,所以通风状况良好,住在下面,冬暖夏凉。
呵呵,你住过吗?我住过,确实如此!
沿天井边缘的过道继续往前走,没几步就是厨房了。
厨房很大,亦为一东西走向的拱顶高屋。
而且,厨房往往会比厦子房高一级,至于原因,抱歉,我也不晓得,呵呵。
厨房正中,是一片较为开阔的空地,也可能放一高脚四方桌。
平时吃饭可以在这进行。
与空地正面相对的,可能是一扇后门,也可能就是一面墙壁。
空地右墙角,就是灶台了。
灶台旁边的墙壁上,帖上灶神的画像,一男一女,画得慈眉善眼,让人看了很舒服。
而与灶台紧挨的,为一产自耀州的大瓷水瓮。
在厨房与厦房接触的那一边,是存放粮食、其他用具的地方,有的人家,这里还可能有一石窖,可以专门用来存放粮食以节省空间。
呵呵,走到这里,这座厦子房就算看完了。
一般这样一座房子,面积在二三百平方左右,也算不小了。
如果盖现在的楼房,那么空间又将扩大很多甚至成倍。
对了,你是不是要问:厦子房为什么要这么建?我查了一下资料,没找到,那我就结合关中地区的情况来给你解释一下,不知道对不对?
关中地区为渭河冲击平原,黄栌土到处都有,且该地自古为中国重要的农耕地区,在现在你还可能在一些地方看到“耕读传家”的门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多从事农业生产,就连他们自称也是“庄稼汉”。
这样的地方,农业生产发达,森林灌木就相对要少。
又关中地区为半干性温带气候,年降雨在500~800mm之间,相对江南,雨水比较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以江南那种纯木结构来盖房建屋是不大现实的,也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
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智慧的,他们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性地发明出了厦子房这种民居样式。
木头少,那就把房子分成两半,一半三墙,墙为砖(砖为土烧)砌,甚至就直接用胡基砌墙。
这样,就节省了大量木料。
而在院子里打水窖,就是充分利用雨水的体现。
厦子房结构紧凑而不封闭,线条流畅而进出自如,实为我秦人智慧之结晶也!
2005.4.21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