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合作互动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初探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初探摘要: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笔者以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不应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教学策略模式,而是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参考建立在建构主义等当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
其实,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设定使用某一种方法,而废弃其他。
任何一个课堂只有使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是高效的。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笔者以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不应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教学策略模式,而是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参考建立在建构主义等当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
其蔭担翁媒萄ч讨校豢赡苤簧瓒ㄊ褂媚骋恢址椒ǎ掀渌h魏我桓隹翁弥挥惺垢髦纸萄р呗苑椒ㄓ谢岷喜拍苁歉咝у摹1疚氖跃徒萄导斜收叩奶寤崽敢恍┏跚车目捶ㄒ郧蠼逃诖蠹摇?一、兴趣教学:让学习充满乐趣兴趣是学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人类复杂的学习活动是不可能以一般的古典的条件反射来说明的。
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内在的,真正的内部动机应尽可能建立在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积极主动的兴趣上。
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的研究也证明: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显著的相应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良好的条件。
重视设计开场白,让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导课激趣对于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华丽上,更应该体现在思维的层次上。
站在学生成长成材的角度,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其“发展邻近区”感觉要学的内容,诱导他们在似乎知道一些,却又不完全理解时产生对教学内容觉得有必要问一问、搞个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契而不舍地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中学历史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历史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1-1297(2012)10-0183-01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要想建构与运用新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式,首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传统历史教学模式进行重新审视,探讨与吸收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特征,以鼓励学生相互协作、集体探讨、设疑问难、大胆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学生发挥个人特长、收集信息、激活思维、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主体性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教学活动,必须是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发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启动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功能系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一“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1.教学主体不同。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这里的“师”,只是一台传授知识、灌输知识的工具,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这些知识的容器。
“主体性教育”的主体则是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而是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主体。
那么,在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内容上学生就应该有自主权,因为“主体性教育”是以学生自主选择、收集、整理信息为途径,以开放式、论辩式学习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不仅仅让学生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层次不同。
传统教学模式,不分对象、不分差别,对学生要求设计在同一层面上,仅以学生考试成绩来划分“优生”和“差生”。
而“主体性教育”没有“优生”和“差生”的概念,它灌输的是一种“分层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初探作者:帅诚江来源:《师道·教研》2015年第11期一、什么是创设问题情境什么是“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现实生活认知的特点,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一些学习材料、前提情境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发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欲望。
历史课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问题情境的支持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线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
二、历史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如何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1. 通过历史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把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教学内容化作各种典型问题情境,改变以往对历史知识点枯燥乏味的识记,引导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点,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2.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设计历史问题,以问题为情境,以问题为驱动,以问题为纽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思考。
师生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真正“神入”历史。
3. 通过“所谓‘材料型问题’(即构建历史问题情境)……能够更加全面、灵活,有效地考查了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初步的史学研究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问题的探讨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使历史教育真正做到促使学生进入“通史识今”“学以致用”的境界。
4. 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与历史“对话”,实现师生思想的交流与互动,这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提升专业素养,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相长。
三、历史课堂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策略研究其实身边有许多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关键是教师留心发现。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初探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初探历史知识是生动的,历史课的教学也应该是生动的。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还是运用灌输式。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们教师也就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应该体现历史学科的灵活、扎实、创新的特色,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维果尔茨基说:“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
”我们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改革,适应教的教学理念,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不断创新、尝试,找寻适合学生更好发展的方法。
(一)预习导学,发现问题首先在上课开始大约六七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认真思考。
引导学生对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人物、地名及时间作出标记,当学生预习发现问题时教师适时指导,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
我认为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基础应当建立在师生之间的那种非常亲切的情感上,是取得教学效果成功的关键之一。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密切相联的,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它总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预习很重要,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抓住预习的关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讲授新知,理清线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新知识时,注意知识的条理,对于重要内容、历史线索、重要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要求学生在书上注明或标出。
或者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归纳、总结,如在讲授“美国独立战争时”给学生讲清楚独立战争的过程,原因——导火线——开始标志——组建军队——选举总司令——建国——转折——胜利——独立——意义。
这样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的综合问题的能力会有所提高,那么学生的整体素质会有质的飞跃。
(三)抓住重点,精讲多练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活动,是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认真地考虑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基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
、
初 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1 史教 师 自身水 平 不 高 。 历 ( ) 村地 区 , 1农 尤其 是边远地 区学校 的历史教 师 , 多都是 很 从 事 了 几 十年 历 史 教 学 T 作 的 , 于受 多种 素 的 影 响 , 们 中 由 他 的 大 多数 仍 然 是 持 落 后 的 观 点 来 看 待 事 物 ,并 且 对 新 事 物 有 抵 触情绪 。认为过去的一切都好 , 始终不肯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学 生 在他 们 的教 育 下 学 到 的 部 分 知 识 都 是 过 时 的 , 或 是 错 误 的 , 抑 严 重地 影 响 了学 生 的 身 心发 展 。 () 2 目前 的 初 中历 史 教 师 大 多数 知 识 面 比较 狭 窄 , 其 是 科 尤 技 、 学 、 术 等 方 面 的知 识 严 重 不 足 , 多 老 师 因 此 在 面 对 学 文 艺 很 生 提 出 的 问题 而 无 法 做 出 解 答 时 显 得 非 常 尴 尬 ,感 叹 自己 的知 识 储 备 实在 是 少 之 又 少 , 实 有 一 种 “ 到 用 时 方 恨 少 ” 感觉 。 着 书 的 还 有 的 教 帅 有 时 为 了 一 个 探 索 性 的 问题 的 设 计 而绞 尽 脑 汁 , 还 总 觉得 不 尽 人 意 I I 。 ( ) 村初 中历 史 教 师 的 学历 普遍 较 低 。 至 还 有 些 历 史教 3农 甚 师在大学期间并非就读 于历 史专业。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了一 些 问题 : 些 历 史 教 师 专 业 知 识 不 够 扎 实 、 论 水 平 深 度 不 够 、 这 理 学 非所 用 以及 缺 少 提 升 自身 能 力 的 平 台 等 。 问 题 所 导 致 的 最 终 结 果便 是 :这 些 历 史 教 师 在 课 堂 上 不 能 有 效 地 把 自己 所 学 的 矢 ¨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中学教学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众所周知,在新的世纪里,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竞争将是新世纪发展的主流。
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
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因此,我在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自学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
如我在讲授《俄国的历史转折》这一课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把“教”变成了“学”,简要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后,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疏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完成如下作业:1、俄国在1861年实行改革的原因是什么?2、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改的?3、这次改革有什么影响?学生完成后,公布自学结果,教师再对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串联讲解,最后,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老师质疑,把思维的触觉点升华到理论高度,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双向交流气氛。
这样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打破思维定式,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综合加以运用,将历史知识赋予时代的气息和增加其神秘感和趣味性。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不拘尼于满足历史的传统见解上,我们才能做到兼顾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真正做到学史知史,知史明志,以史为鉴的最高境界。
中学历史“自主合作,内外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历史“自主合作,内外结合”教学模式初探中学历史课程是一门融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学科课程。
在“建构主义理论、兴趣学习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的支持下,我们以落实新课改基本要求为目标,整合课内外资源,创设了“自主合作,内外结合”教学模式: 确定探究的课题→制定探究计划→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形成探究结论。
这一模式拓展了学生探究历史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一、确定探究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学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要探究的课题。
课题不可因过大而缺少可操作性,也不能因过小而缺少可探究性。
如在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时,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的充分讨论,集体确定了本课探究的课题是“原始农业和现代农业有哪些不同点”。
这个课题不仅具有可操作性,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特别是栖霞北城子古遗址离我们学校只有2公里,给学生实地考察提供了方便。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教学原则。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究者,不仅探究到了问题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
二、制定探究计划确定了课题后,还要对课题再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来支持这一课题、这些资料分别由哪些小组来完成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教学原则,主动性原则是指学生主动地或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表现为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学生一旦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性,那么他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自己合理安排学习活动,在学习中能够表现出积极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三、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按计划分小组搜集资料:可到图书馆,可利用网络平台,可走访群众,可实地考察。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函授学员:彭毅力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
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
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一)要宏观把握教材。
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
例如高一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包括四节内容,这四节前后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总的世界革命运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促成世界现代史首次革命高潮,这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主导,以被压迫民族为同盟军的一次世界规模的革命运动。
这样讲述,学生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
再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
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二)微观拓宽教材。
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
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
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
就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引用了赵尔巽在《清史稿》中的有关论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本文将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两个方面来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生角度小组合作学习使得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合作学习,激发他们的思维潜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意见和想法,从而扩展自己的思路和知识面。
尤其是在历史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使他们之间的互动,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此外,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小组中,每位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角色,只有相互合作和协作,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角度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小组活动,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另外,小组合作学习也为教师创造了更多的教学机会。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讨论会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兴趣,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总结起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的积累。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这样一来,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将得到有效提升,他们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中学历史课堂开展项目式学习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开展项目式学习初探目录一、内容概要 (2)二、项目式学习的概述 (2)三、中学历史课堂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必要性 (3)四、项目式学习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4)4.1 确定项目主题与任务 (5)4.2 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6)4.3 开展项目活动与实施步骤 (8)4.4 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估 (9)五、中学历史课堂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流程 (10)5.1 前期准备阶段 (12)5.2 实施阶段 (13)5.3 总结评价阶段 (14)六、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与探讨 (15)6.1 案例一 (16)6.2 案例二 (17)6.3 案例三 (19)七、项目式学习的反思与改进建议 (20)7.1 反思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22)7.2 针对问题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23)八、结论与展望 (24)8.1 研究结论总结 (25)8.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27)一、内容概要本篇文档旨在探讨中学历史课堂中项目式学习的初步实践与探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项目旨在通过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与项目式学习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将首先概述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其在中学生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介绍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有效实施项目式学习,包括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
我们还将关注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篇文档还着重强调了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角色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其对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项目式学习的概述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探究和实践操作。
互动式教学—打造中学历史高效课堂
教改教研新教师教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这意味着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而互动式教学就是使历史课堂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
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互动式教学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教学观念的转变,意味着教学模式也要随之转变。
互动式教学要求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要求教师的讲课内容就必须“少而精”。
首先要求老师要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课前,教师要根据讲授内容及特点,对课堂需要讲的内容、方式等进行设计,并对课堂需要的材料、道具等做好准备,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设置高质量的提问,实现互动式教学。
其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
互动式教学注重的就是学生的参与性与参与度,不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掌控教学进程,调动课堂气氛。
最后要求老师能熟练操作现代化教学设施。
互动式教学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还是人境(或人物)的互动,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设施,为教师实施互动式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实施兴趣教学,让学习历史充满兴趣兴趣是学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
现代的学生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的热情。
但课改后的历史教科书按模块史整合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板书空间、课堂教学时间等的限制,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因此,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就有必要多角度设计、重组教材,多方面引证、解释历史,多途径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之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学新法初探中学历史教学法第4版pdf
历史教学新法初探中学历史教学法第4版pdf近年来,随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弊端日益突出,我国加大了对教育教学的改革。
从传统的历史教育教学法来看,它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如何使这种创造性思维不被扼杀呢?这是我们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重新定义教与学的意义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与学要有一致性,这是历史教学中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要求学生要与教师的思维要有一致性。
但是,在教学中不仅要有思维的一致性,还要有思维的不同性,特别是逆向思维教学,一定要增加它的份量。
教与学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在中学历史具体教学中虽然有这样的逆向思维,但是还远远不够。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单一性的教或学有悖于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里我们只是强调,只有明确地认识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才有可能有的放矢。
教师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客体,具有能动协调的特性。
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制约,构成完整的回流思维体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重此轻彼,顾此失彼,则相互干扰,一损俱损。
教师逆向性创造思维诸要素与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因素成正比例,潜移默化,互为反馈。
教师只有大胆地追求并能动地运用逆向思维教学,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逆向创造思维起主导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实施并发展教育教学思维的不同性。
值得肯定的是,历史教学有自己的特异之处,它的内涵广博精深,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思维不同性的外部环境,即它的语言美感情境。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信息反馈。
历史教学思维不同性的语言应该是刺激和促使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语言,应该是使信息接受者同时参与信息创造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中既要使用求异思维与要使用求同思维在历史教学中,思维的不同性与同一性不能仅单独使用,两种思维必须要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才能把课堂组织好。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备课策略初探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备课策略初探摘要:依据教学大纲,把教材内容划分成若干个目标主题,以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提高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围绕主题开展教学设计,以促进有效备课。
关键词:主题教学;备课策略;问题设计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51-01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切身体会到,制约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主要因素,已远远不是理念问题、认识问题,而更多的是方法问题、技能问题。
历史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而是要求历史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从认识到行为的方法和技能,也就是教师的实践能力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充分?{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下功夫。
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历史教学备课策略谈几点看法,它不是经验,更多的是笔者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总结。
如何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效果,避免走形式、做样子、花架子的弊端,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那么,如何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呢?一、围绕主题开展教学设计一个单元一个主题,教师教学设计首先要把握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
单元之下的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中心,课中心是单元主题的落实,为单元主题服务。
教师要结合单元主题把握和突出每节课的中心,围绕主题开展整个教学活动。
要准确的把握单元主题,就要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
只有明确了《课程标准》的要求,领会《课程标准》的意图,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抓住教学关键,把握教学本质,才能准确地把握单元主题和课中心,教学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轻重适当,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事半而功倍。
〖课例1〗如《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第一课,单元主题是中国民主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历程。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初探
都可 以, 同时指出要研究 电阻的大小同导电物质的长度 、 横 截面积、 材料种类这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间的关系, 就要
人为地控制 另外两个 因素, 使它们相等 , 并指出这种实验 的
方法就是 “ 控制变量法” 再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系统地进 ,
行上述实验,使学生在实际操 作过程中去体验这一科学方
出 P甲< P乙 。也 可 用 另一 方 法 :已知 R 甲> R乙 ,并联
论当然是否定的。再用横截面积和长度都不 同的两根镍铬 合金丝分别 串入上述 电路中, 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 并让学生 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说明电阻大小同导电体的某种特性有关, 结论 同样是不能。这时就可不失时机地问学生 :我们应该 “
法。
在物理教学 中还有许多概念和规律 的探索和推导的实
验过程 , 都运用 了“ 控制变量法” 这一科学方法, 如在引导学 生探索 “ 导电体中 电流大小同其两端 电压大小和其电阻大 小之 间的定性关系, 最终得 出欧姆定律” 和探索 “ 力的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的作用 。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打破 以往“ 授之 以鱼” 的填鸭
并相互讨论后, 有的回答: 应取两根横截面积相 同、 但长度
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 ; 有的同学说: 应取两根长 度相同、 但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 实验; 还有
的说 应取 长 度 、 截 面 积 均相 同的 一根 铜 丝 和 一根 镍 铬 合 横
分析,确实能起到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率的 良好效果 。在
物理 ( 如在力学 、 电学 、 热学) 学习中 , 可用“ 控制变量” 这一 科学方法去分析解决 的实际问题还很多,这为学生灵活应
用 这 一 科 学方 法 解 决 问题 提 供 了保 证 。
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探摘要:21世纪是竞争与合作的时代,竞争与合作能力是青少年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而在未来社会里,合作能力的具备将比竞争能力更重要。
中外教育家把“具有与他人合作,对科学和真理的执著追求”作为21世纪人才素质必备的条件之一,因此历史教育必须体现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而体现民主、互助、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也就在历史教学中应运而生了。
关键词:合作策略质疑交流正文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交流是人生存的必备能力。
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对传统接受性学习的挑战。
它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相互讨论、质疑、交流的合作性学习方式。
围绕历史学科研究的基本方式和能力、我制定了历史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表达目标、情感目标。
为了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我采用了两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即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和非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这是一种用来教授具体的学习内容的小组。
在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确保学习小组的人数并确定如何分配学生);教师教会学生们应掌握和运用的概念、原则、策略;布置要合作完成的任务;检查学习小组的作用;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指导学习小组有效运作。
第一,明确教师的作用。
每节课教师都必须做出一个选择,即做“讲台上的智者”。
教师的任务不是把学习资料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发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知识与技能的点拨者。
在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方法的应用中,教师的作用分为5个部分:①指定课程目标;②在授课之前将学生分为合作学习小组;③向学生解释教学任务及目标结构;④检查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的效果,并不时地提供帮助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小组合作技巧;⑤对学生的成绩做出评价并协助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
第二,指定教学目标。
在上课前,教师需要明确两类教学目标即专业目标和社会目标。
中学历史互动式课堂教学活动例谈
一提到这个 话 题,好 多 同 学 可 能 要 懵 了. 记 忆,不 就 是 死记硬背吗,太 折 磨 人 了 吧. 记 忆、理 解、运 用,这 是 对 能 力
154
要求的三个层次,记 忆 可 是 学 习 能 力 中 最 基 本 的 要 求,没 有 记忆,理解和运用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正 由 于 好 多 同 学 因 记 忆而为难,所以,更有必要设计相关的 学 习 活 动,让 我 们 在 轻 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完成记忆的任务.可能吗? 我们 先来看游戏规则:
规则:①将学生分成3~5个小 组. ② 每 小 组 一 张 纸,一 支笔.③将相应数目的纸条贴在黑板 上,每 张 纸 条 上 的 内 容 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各不相同.④每 组 先 由 一 位 同 学 上 台 看纸条上的内容,回到座位后写出自 己 记 下 的 内 容. 同 时 第 二位同学上台看,然 后 回 来 写. ⑤ 最 先 写 完,且 准 确 完 整 的 小组获胜.
旋转木马活动对课题的选择有较高 的 要 求:这 个 课 题 一 定是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思考和讨论的;一 定 是 每 个 同 学 都 有话可说,可以发表 自 己 意 见 和 见 解 的;最 好 是 一 个 带 有 开 放性的题目,便于 学 生 多 角 度、多 层 面 地 去 分 析、讨 论、认 识 问 题 ,通 过 互 动 形 成 完 整 的 认 识 和 结 论 .
旋转木马活动不但有组内的合作互 动,还 有 组 与 组 之 间 的合作与互动;不但 有 生 生 之 间 的 互 动,还 有 师 生 之 间 的 互 动.它对时间有较高的要 求.每 小 组 每 个 问 题 的 回 答 时 间 一定要控制好,并注意,小组间交换问 题 时 不 能 拖 拉,越 快 越 好.活动可以在新课的教学中进行,也 可 以 在 单 元 总 结 课 时 进行. 二 、广 播 节 目
由“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转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传统 历史教 材着 眼于 如何 有效地 呈现 历史 知 识, 而课堂教学则 专注 于如何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 , 历史课堂成为名副其实的“ 知识课堂” 。教师为了上 满课 堂 4 分钟 , 5 对历史教材内容作 了大量扩充。教 师 在课 堂 教 学 中讲 得 口干 舌燥 、 筋疲 力尽 , 生 在课 学 堂 上 听得 头 脑 发 胀 、 昏欲 睡 。 这 种 做 法 实 际 上 是 昏 对新 课 程 理 念 的 误 解 , 对 新 课 程历 史 教 材 的误 用 。 是 教 师 由教 材 的 执 行 者 到 教 材 的研 究 者 、 发 者 , 生 开 学 由学 习教 材 活 动 的 服从 者 到 学 习 教 材 活 动 的 主 人 , “ 命 课 堂 ” 关 注 学 生 实 际体 验 的课 堂 。 生 是 参与——动式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 学的教学主张 。人本主义 心理学认 为 , 教学要 以学 生为中心 , 充分尊重学生 、 相信学生 。教师扮演的角 色不是学 生的 导师 、 知识 的传 播者 , 是学 生的 朋 而 友、 学习知识 的顾 问。教师的任 务是创造促 进学 生 学习的课堂气氛 , 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 , 发挥独立性 与 创造 性 , 鼓励 学 生 自己解 决 问题 。 结 构 — — 活 动式 的 基 本 结 构 由三 个 环 节 组 成 : 创设历史情景一参与各类 活动一总结转化。 第一 步: 创设历史情景 。该模式 的一大特点 , 就 是以多种生动形象 的历 史场景 , 激发学生 学习历 史 的兴趣 , 使学 生乐 于参与活 动。创 设历 史情 景 的方 法很 多, 可以采取创设模拟历史场景 的方法 , 如把教 室布置成手工工场 、 历史会议的会场 ; 还可以把学生 带人社会 , 选择典型的历史遗址 或博物馆 , 为学生 作 活动 的场 所 。 第 二 步 : 与 活 动 。师 生在 预 置 的场 景 中 , 照 参 按 定 的程序展开活动 。可 以采取 由教 师一边讲 课 , 边 指 导 活 动 的 方 式 , 可 以采 取 由 学 生 自己 组 织 也 活 动 , 师指 导 的方 式 。这 一步 的主 要 目的 , 让 学 教 是 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 活动 , 为学 生学 习历 史知识 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 参与意识 。 第三步 : 总结转化。通过教师 的启发 , 使学生感 悟所学 内容的情 感基调 , 到情与理 的统一 , 做 使这些 认识 、 经验转化为指 导他们思想 行为 的准则。其方 法 可 采 取 教 师 与 学生 一 边 活 动 , 边 点 拨 的 方式 ; 一 也 可采取活动结束前 , 教师引导学生 回顾活动内容 , 加 以启发讲授的方式 。 如“ 罗斯福新政” 教学 中可设 计{9 1 国大选 13 美 现场》 由学生互 动表演 , , 总统智囊团( 两组学生代表 扮: 一组 扮 胡 佛 方 , 另一 组 扮 罗 斯 福 方 ) 记 者 问 , 答 由 学生扮演各阶层 代表 ( 如银行 家、 大企 业家 、 大农场 主、 工人 、 农民等) 针对新政 的措施提问 , 总统智囊 团 现场 回答 , 结束后教师展示表格 , 要求学生逐条分析 其作用。在 分析各条 措施 时 , 教师要 补充一些 典型 事例 , 使措施具体化 , 而不是作简单 的文字叙述 。
中学历史教学有效课堂初探
中学历史教学有效课堂初探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课堂减负增效的根本途径,也是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传统教育认为教师把课本教好,学生把课本学好就是“有效的教学”。
用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如果一个教师只是书本的传声筒,学生只是被动地应付考试,而不谙熟学科的精髓,势必不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
这种教学是无效的教学。
历史课堂的有效课堂如何实现?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法指导到位,养成良好习惯,方能事半功倍历史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
历史教材有的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有的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
因此,只有注重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方能事半功倍。
思考和质疑是搞好学习的关键。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亚里士多德)疑问可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但只要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质疑”的过程中就能体现学生的独到创见。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自然也就无所谓产生独到的见解。
同学们在激活思维的基础上,可能经常会提出一些新鲜看法,有些甚至是奇异的、不可思议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有结论,还有思维成功的快乐,更有思维的深度、广度和方法。
完善的模仿,终究是模仿;有缺陷的创造,毕竟是创造。
让学生心中常有疑问,也便留住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端。
历史课堂的良好习惯包括课前充分准备,课前预习或复习,课后及时归纳、练习,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质疑、探究、反思的学习品质等,这应该是每一门学科学习的共同要求。
良好的习惯需要不懈的养成。
历史教师一定要上好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对一些习惯要求不断强调,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醒学生,当良好的习惯成为一种常态之后,课堂的有效性也就渠成水到了。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
广大教师用新课改理念武装头脑,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来。
作为初中历史课教师,笔者一直在思索,如何更好地结合历史课的实际,探索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历史课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近两年来的探究和思考,笔者构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及解读。
总体要求:独立自学、反思生疑→情境引思、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引领点拔→总结归纳、自悟践行→当堂检测、反馈提升。
(1)独立自学、反思质疑。
加强自主预习,有利于学生独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寻找易错点,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需要。
通过对比分析得知,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后,即能达标53%左右。
为此,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组织学生以“讲学稿”为学习路线图,通研教材,独立完成“讲学稿”上的启发性问题,并能反思质疑。
为确保学生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具体操作上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由学校行为予以引导和规范。
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
二是必须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同时重视自主学习情况的反馈。
首先是引导学生注重对教材的整体阅读,通过阅读,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领会。
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将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做标识,如划波纹线,划横线,划小三角符号等。
再次是独立完成“讲学稿”上的自学检测题目。
有问题和质疑的做好标记,拟定“我的疑惑”等。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必须坚持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予以评价和点评。
这个检查评价,不宜详批,只是翻阅、检查,了解并掌握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以学定教”。
如果详细批改,学生就失去许多质疑的机会,失去了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失去了与同学讨论、争执直到醒悟的机会。
三是必须保证“讲学稿”中自主预习案的设计质量。
预习案的设计要遵循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人人可做、多做)、深思(独立学习、思考问题)、高出(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的设计原则,即把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变成问题让他们解决。
中学历史观摩与互动教学
中学历史观摩与互动教学1. 引言1.1 概述中学历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和思考历史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缺乏互动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因此,中学历史观摩与互动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学历史观摩与互动教学的意义、实施方式、成效评估以及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和技巧。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中学历史观摩教学、互动教学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作用、教师在中学历史观摩与互动教学中的角色和技巧、结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中学历史观摩与互动教育的背景与目的;接着,对于中学历史观摩教育进行阐述,并探讨它的意义和实施方式;然后,深入探讨互动教育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作用;接下来,介绍了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扮演的角色和需要具备的技巧;最后,在结论部分对观点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中学历史观摩与互动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分析实施方式和步骤来说明其成效评估与反思。
我们还将重点讨论互动教育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作用,包括增加学生参与度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能力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最后,我们将介绍教师在中学历史观摩与互动教育中所要担当的角色,并提供相关技巧。
通过这篇长文的撰写,旨在促进中学历史观摩与互动教育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并取得更好效果。
2. 中学历史观摩教学2.1 意义与价值中学历史观摩教学是一种通过参观学习其他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旨在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体验和实践机会。
这种观摩方式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通过观摩其他中学历史课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和概念。
他们可以亲身感受到不同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差异,从而开拓了解历史的角度和思维方式。
其次,中学历史观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观看其他同龄人或优秀老师的上课表现,他们能够看到不同风格的授课方法,并欣赏到富有感染力的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合作互动初探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赵庆东邮政编码:325000提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应是一种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以人的生命发展为归宿的教学。
这就要求冲出只追求升学率的功利性桎梏,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合作互动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新课改合作互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核心,我省从今年9月开始实施新课程已有数月,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教学的对象是什么?教师的任务是什么?教师职业的性质是什么?让学生主动、合作、质疑、探究,怎么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经过这几个月的教学实践,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历史教学应是一种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以人的生命发展为归宿的教学。
历史教师要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充分成长的情境,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发学生的生命力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就要冲出只追求升学率的功利性桎梏,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合作互动的历史课堂,使课堂更有趣,教学更有效。
一、构建的原则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策略虽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教学策略或模式,要求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参考建立在建构主义等当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但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主体性原则。
教学即教学生会学,教学过程中理应重视师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因为教师是教学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教师起的是主导、领导者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他是学生能否获得知识经验的关键,他能加速或延缓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合理而良好的教育是适合于学生内因变化的条件。
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因为学生是教学目的的体现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积极的探索者,学生起的是主动性即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内因的作用,学习的成败,学习水平的高低,在根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因。
2、互动性原则。
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教与学首先在师生交流、也是在生生交往的背景下进行的。
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接触、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也就根本谈不上教与学的活动。
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在当前班级授课制背景下,又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一样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能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知识和思维的共鸣与抗争。
有共鸣,才会有对知识的热爱和继续学习的兴趣;有抗争,才会有对知识深刻的理解和进一步创新、加工的欲望。
3、民主性原则。
学生的直接经验来源于亲自实践,学生的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依赖于其眼、耳、口、手的劳动,特别是大脑活动即思维。
任何的学习都必须有学生的全面参与,任何的理解加深与思考创见都有赖于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
合作互动的课堂是一种在完全平等民主体制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教师教学中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民主课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4、整体性原则。
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在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应使能力的多样性与身心发展的有序性相统一。
课堂应该是课上与课下的统一,教学应该是一个宏观控制的过程。
5、发展性原则。
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实施的策略事实上,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设定使用某一种方法,而废弃其他。
任何一个课堂只有使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是高效的。
1.兴趣教学:让学习充满乐趣兴趣是学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
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的研究也证明: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显著的相应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良好的条件。
现代的学生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
我教过的学生经常会对我说:“赵老师,我喜欢历史,也喜欢上你的历史课,但我不喜欢看历史书,最讨厌考试。
”现行的教材,虽较以前的版本有了一些改进,书中却仍是一幅幅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模式化图景:人类的演变史却很少能让人感受到一个个丰满的历史人物;活生生的历史却演绎成了充满学术理性主义、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单调、乏味、无聊的课本。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教学中就有必要多角度设计、重组教材,多方面引证、解释历史,多途径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之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1)重视设计开场白,让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导课激趣对于有一定思维能力的高中学生来说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华丽上,更应该体现在思维的层次上。
站在学生成长成材的角度,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感觉要学的内容,诱导他们在似乎知道一些,却又不完全理解时产生对教学内容觉得有必要问一问、搞个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契而不舍地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可这样导入新课:(播放粤语歌曲《秦始皇》,请学生翻译成普通话,打出幻灯,展示歌词: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可设计以下问题由学生思考并回答:①这首歌里的“我”是指哪个历史人物?他做了什么事情?②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你认为原因何在?这样的提问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对所接触到的信息的仔细阅读与分析,获得有效信息,还能激发学生的记忆,将在以往学过的相关知识“从沉睡中唤醒”,又引起学生的探求心理,产生对本课学习的欲望。
(2)让学生在富有时代感、探索性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才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如关于“希腊的公民”的教学,让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一个现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学生们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提炼归纳出各种各样的观点。
呆板的说教被活跃的、富有时代感的思维所取代,历史特有的魅力由此显现,学生们的兴趣自然浓厚。
当然,如果教师再借助幽默的语言进行客串、多学科知识的穿插渗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与古代希腊合格公民的培养作对比,把学生引导到对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来,效果会更好。
(3)提供丰富的资料,弥补教材的缺憾,使学生在史料研习中了解真实的历史,激发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这一理论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
例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各种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都非常丰富。
不妨让学生去收集整理,到真实的历史中去感受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去体会生动活泼的历史进程,去感悟历史的真谛。
(4)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体验历史的真实。
情绪心理学专家郭德俊研究认为情绪,特别是在茫然的情绪出现时,可使重新分配相应的注意资源,把注意力集中于情景中最重要的刺激,更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创设历史情景以激起学生情绪的起伏是激活学生思维,深入进行学习的重要方法。
如学习“西周分封制”时,课前可把有关西周分封制的资料和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交给历史课代表,让他根据同学的特点,从班上挑选六名同学进行演出培训。
六位学生分别扮演周王、嫡长子、次子、侄子、功臣以及夏、商前代贵族的后裔。
台词自编,道具自备。
课堂上,先出示思考题:周王对哪些人进行了分封?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学生模拟表演西周分封时的情景。
不但使学生对周王的授民授疆土和受封者的义务有了基本了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编导表演能力。
乘学生兴趣高昂,可进一步提问:周王为什么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诸侯在诸侯国内又是如何进行统治的?进而讨论或辩论:分封制能不能保证周王对广大疆域的统治永远牢固?师生在历史情景中共同真诚地感悟、体验、探讨历史。
情绪激荡使学生跃入了历史的真实之中,退而静思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真谛的理解,在轻松的氛围和激烈的争论中接受了知识,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总之,历史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语、情意盎然的教学过程,而且还要有情味袅袅、似品香茗、如咀甘果的“收尾”,课虽结束,但情犹能存、趣犹能在,而充满人文精神的历史教学又正好具有这一优势。
2、问题教学:学习始于质疑问难“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亚里士多德)。
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体现学生的独到创见。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自然也无所谓独到的见解。
因此,围绕“问题”进行教与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应高度重视的结合点。
教师要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示范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适时适当地提出问题,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过程,在学生对基本问题认知基础上及时通过“为什么”,“还有什么”,“哪位同学还有什么补充”之类的探询,促使学生更好的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思考历史,从而落实课堂教学中设疑提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对比提问以诱导学生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训练求同求异思维;刨根提问以帮助学生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促使其认识的深化;辐射提问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如《罗马人的法律》一节,导入新课后不妨由浅入深的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1)罗马人的法律包括哪些?(2)《十二铜表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产生了什么影响”?(3)《十二铜表法》颁布了,当时的罗马社会议论纷纷,假如你生活在当时的罗马,你有什么样的感受(4)公民法、万民法两者在适用范围及实质上有什么异同?(5)罗马法是否真正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罗马法制定颁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可得出什么历史结论?以此有的放矢地提问将教材的难点化整为零,降低思维难度,保护学生思维的信心,保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合作学习:让学生辩论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灵活的形式,围绕共同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的交流与合作。
其典型形式是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辩论、对抗争论。
维果茨基的研究可昭示一个基本的道理:学生之间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