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中央集权与中央集才

合集下载

中央集权—搜狗百科

中央集权—搜狗百科

中央集权—搜狗百科作用1、积极作用: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悟涵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否定君主专制思想的出现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

宋代的邓牧曾著书大胆斥责皇帝是最大的掠夺者和剥削者,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邓牧的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明后期,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他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

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悟涵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最激烈批判的要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黄宗羲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保障封建经济的发展。

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持统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分散的个体小农,也需要依赖于政治上强大的力量,以稳定社会,抵御外敌和抗击大的灾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其承担着两方面的国家职能:一方面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也起着组织公共事务的职能。

悟涵其历史作用是: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国通史第五集观后感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

中国通史第五集观后感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

中国通史第五集观后感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中国通史第五集观后感: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王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观看中国通史第五集,我对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实现了对六国的统一,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强大的中央帝国。

在这个过程中,秦始皇的中央集权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央集权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特点。

秦始皇通过取消诸侯的封地,实行郡县制,将各个地方的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这种集权措施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有效地打破了封建割据局面,使政府能够更好地控制全国各地的资源和人力,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统一了全国的法律,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些法律制度不仅为秦朝的统一提供了法律保障,也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统一后,秦朝对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行了均田制和纳粟法等政策,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同时,秦朝开创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先河,对后世的防御工程和战略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秦朝的统一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中央集权的过度强化导致了统治者对地方的高度控制,使得地方官员失去了很大的权力和自治空间。

这种高压统治不仅限制了地方的发展,也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另外,秦朝的统一也给中国带来了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负担。

秦朝不仅频繁地进行战争,还实行了严苛的徭役和赋税制度,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这种政策的实施,使得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也使得社会矛盾激化。

综上所述,中国通史第五集《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秦朝的统一存在一些问题,但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分析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分析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分析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广泛应用了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是指政治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政府的权力相对较小。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汉时期的应用。

一、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方面的主要体现是建立了强大的皇帝权力和封建制度。

秦朝的始皇帝提出的“一统天下”的思想,为后来的中央集权制度打下了基础。

在秦朝之后的汉朝,统治者明确提出了“河山之际,神器所居,王者之邦”的理念,意旨治理整个国家的只应该是皇帝的神器。

同时,汉朝创立了封建制度,使得皇帝可以任命大量的封臣来管理地方,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9卿,作为皇帝的重要助手,分管各个方面的事务,也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经济方面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市场和税收制度。

汉朝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即把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经济,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限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此外,汉朝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以大钱为主导,逐渐取代了当时流行的旧货币。

同时,汉朝的税收制度也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设立不同的税收标准,并统一实行国家税收制度。

三、文化方面中央集权制度在文化方面的主要体现是注重教育制度下发文献。

秦朝时期,始皇帝建立了严格的教育制度,并下令焚书坑儒,把一些教育、文化上的异议派别打压到了极点,使得国家整体的思想观念极其单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而汉朝在文化方面则尝试改革,开创了文章、礼仪一类的学科,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统一文化。

同时,汉武帝还设立了太学,让民众得到了更广泛的教育。

这些举措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控制。

综上所述,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中历史《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

高中历史《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

高中历史《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元朝:行省制度
(1)目的:为了对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

(2)内容
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②地方设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重大民政事务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须呈报枢密院。

(3)影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1 页共1 页。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启示和感悟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启示和感悟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启示与感悟一、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自秦朝开始,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逐渐得到加强和完善。

从秦朝的郡县制,到汉朝的推恩令,再到宋朝的文人治国、明清的绝对皇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清晰可见。

这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的发展,权力逐渐向中央集中,地方势力逐渐削弱,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制度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度,打破了士族门阀对权力的垄断,使得更多的人才得以进入统治阶层。

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则是皇帝通过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手段。

这些制度创新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如何监督和制约权力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历史上,虽然皇权至高无上,但仍然存在一些机制对皇权进行制约。

例如,明清时期的谏官制度,对于皇帝的过失可以提出异议。

此外,历朝历代都有法律对皇权进行限制,防止权力的滥用。

这表明,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四、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央集权制度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有统一的法律和政令,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央集权制度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因此,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社会稳定的基石。

综上所述,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启示我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央集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制度创新对于推动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而中央集权制度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这些感悟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秦汉时期历史的中央集权

中国秦汉时期历史的中央集权

中国秦汉时期历史的中央集权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中央集权是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秦汉时期历史的中央集权。

一、政治背景在秦汉时期之前,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分封制度,分散的政权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

为了稳定局势,秦始皇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秦朝覆灭后,汉朝继承并发扬了这一制度,并且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二、中央集权的特点1. 重视官僚体制: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依靠官僚体制来实现。

各级官员由中央任命,遵循明确的政治纪律和执行行政命令。

这种制度建立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权威机构体系。

2. 统一的法律体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实行了“法家”思想,建立了一整套法典,统一了各地的法律制度。

汉朝进一步完善了法律制度,并成立了全国性的御史台,监察官员的行为。

3. 集中的税收机制: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了统一的税收政策。

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税收进行统一征收,并建立了专门的官员机构负责税收管理。

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控制力度。

4. 基于军事力量的中央集权: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依赖于强大的军事力量。

中央政府通过组建士兵编队,集中兵权,加强了对各地区的控制和镇压。

三、中央集权的影响1. 统一的政权:中央集权的制度使中央政府更加强大,统一了各地的政权,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这为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统一的文化:中央集权使得文化交流和传播更加畅通。

统一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社会经济的繁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统一税收制度和政治秩序使得商业和农业得到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来。

4.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中央集权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得到进一步巩固。

各地的官员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指令,这增强了中央政府在各地区的影响力。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缺点与演变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缺点与演变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缺点与演变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政治制度,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朝代和历史时期。

这种制度的本质是将国家统治的主要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并通过各级政府的管辖和管理,对全国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的权力和管理机构高度集中,具有强大的行政效率和决策能力,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度缺陷。

优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最大优点在于其高度的行政效率和决策能力。

在古代中国,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运行都需要经由中央政府的管理和指导,而这种管理和指导需要由中央集权制度来实现。

中央政府可以调度全国各地的资源和力量,对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统筹和安排,从而使国家运行更加顺畅和有序。

此外,中央集权制度还可以有效地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在整个古代中国历史中,许多时期都面临着各种内外因素的挑战,如民变、外族入侵、自然灾害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集权政府来统一指挥和调度,国家会面临着分裂和崩溃的危险。

因此,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了维持国家稳定和统一的关键因素。

缺点尽管中央集权制度具有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和制度漏洞。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过度集中的权力可能会导致政府的腐败和失灵。

由于中央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各级政府和官员很容易为谋取私利而弃公背义,导致国家的治理失效。

此外,中央集权制度可能也会给地方政府带来负面影响。

中央政府过度集权,意味着地方政府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自主权大大受限,对地方政府的政策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如果地方政府仅仅成为了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而没有权力和自主性,势必会导致地方长期停滞和落后。

演变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呈现了一个逐渐强化和完善的过程。

在古代中国的早期时期,国家各地的统治者之间的权力分散往往会导致战争和混乱。

随着秦国嬴政的登基,秦朝开始采用中央集权制度,通过建立行政区划和行政机构,巩固了国家的中央控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单元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单元总结

主要内容:二府三司制的主 要内容包括将宰相的行政权 分为中书门下的行政事务和 枢密院的军事事务,由参知 政事和枢密使分别掌握;将 财权分为户部、度支和盐铁 三司,由三司使分别掌管。
影响与评价:二府三司制的实 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同 时也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和稳定 。但是,这一制度也造成了官 僚机构的膨胀和冗官现象的出 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和借鉴意义。
20XX
THANK YOU
汇报人:
明朝的内阁制
明朝内阁制的形 成背景
内阁制的组织架 构和职能
内阁制在明朝政 治中的作用和影

内阁制的历史意 义和评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清朝的军机处
职能:处理机要事务,起草 诏令,讨论政策
设立时间:雍正帝时期
影响: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 控制,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历史地位:标志着##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达到了巅峰
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简介: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是 ##历史上一种重要的中央集 权制度,将行政、军事和财政 大权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院 和三司掌握,以削弱相权,加 强皇权。
历史背景:宋朝建立后,为了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宰相专权, 实行了二府三司制,将宰相的 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分别由参 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掌握。
03
中央集权制的组织结构
官僚体系
官僚等级:中 央到地方各级 官员的等级和 职责明确
选拔机制:通 过科举等制度 选拔官员,确 保人才来源
监察机构:设 置御史台等机 构对官员进行 监督和弹劾
俸禄制度:为 官员提供俸禄 和福利,保障 其生活水平
0
0
0
0

中央集权的历史解释

中央集权的历史解释

中央集权的历史解释
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政治组织方式,其中政府权力高度集中在国家中央政府或中央政权手中,而地方政府、地方政权或地方领袖的权力相对较弱。

中央集权的历史解释可以追溯到不同国家和时代,具体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和行政等方面。

以下是中央集权的历史解释的一些例子:
1. 古代中国:封建王朝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时期,国家实行中央集权的制度。

皇帝拥有绝对权威,地方官员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国家事务由中央控制,地方政权相对较弱。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朝代得到了体现。

2. 罗马帝国
古罗马帝国是中央集权的例子。

权力高度集中在罗马皇帝手中,他拥有绝对的权威,领导了广大的领土和人民。

地方官员通常是由中央政府派遣或任命,以维护中央的权威。

3. 封建欧洲
欧洲封建时代,一些国家也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国王拥有绝对权威,贵族和地方领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国王可以直接统一国家事务。

中央集权的历史解释可以因国家和时代而异。

它通常与国家统一、国内安定以及政府的强制力有关。

然而,中央集权也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地方自治的受损以及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不满。

因此,中央集权与分权制度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政治制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古代的制度与中央管理

中国古代的制度与中央管理

中国古代的制度与中央管理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制度与中央管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变。

这些制度和管理方式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汉朝、唐朝和明朝三个时期的制度与中央管理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

一、汉朝的制度与中央管理1. 官员任命制度:汉朝建立了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人才来担任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政府中的官员不再仅仅是出身豪门,这大大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2. 分封制度:为了巩固中央政权,汉朝采用了分封制度,将国家划分为一定数量的封地,封地的管理由王公负责。

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了一定数量的势力比较小的封地,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

3. 御史台与监察制度:为了制约官员的权力,汉朝设立了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保持政府的廉洁和正直。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的清明与公正。

二、唐朝的制度与中央管理1. 科举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采用了进士科、明经科、明辅科等科目,选拔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科举制度的实施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能文善武的官员选拔制度:唐朝实行了一套根据官员的能力和才干选拔官员的制度,即“能文善武”。

这一制度使得唐朝的官员既具备了才干,又具备了军事指挥能力,有助于保持国内的安定和外交的稳定。

3. 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实行了高度集权的制度,皇帝具有绝对的权力,所有的地方官吏直接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和调配。

这样的制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三、明朝的制度与中央管理1. 三司制度:明朝设立了三司,分别是户部、礼部和兵部。

这三个部门分别负责财政、礼仪和军事的管理与调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2. 部院制度:明朝设置了六部、司法院等中央机构,形成了完善的中央管理体系。

各个机构之间相互协作,各司其职,使得中央政府的决策能够更加高效和有序。

3. 军备制度:明朝重视军队建设,设立了兵部和兵科等军事机构,加强军事管理。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知识点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知识点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知识点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政治制度变革的时期。

在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点。

一、政治背景 1. 北宋政权的建立:北宋政权于960年建立,初期面临着辽国和西夏的侵袭威胁,需要采取集中力量加以应对。

2. 高宗政权的奠定:在高宗时期,政权稳定,国力逐渐恢复,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制度改革 1. 开创科举制度:北宋开创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地方官员逐渐脱离地方世族势力,由中央统一任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2. 设立中央机构:北宋设立了中书省、尚书省等中央机构,负责统筹国家大政方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指导和监督。

3. 精简地方官员:北宋通过减少地方官员数量,使得中央能够更好地掌控地方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财政手段 1. 均田制度:北宋推行均田制度,通过重新分配土地,破坏地方世族的土地专权,减弱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土地的控制。

2. 货币改革:北宋进行了一系列货币改革,加强了中央对财政的控制,提高了财政收入,增强了中央集权的实力。

四、军事改革 1. 设立保驾之职:北宋设立了保驾之职,将皇帝的近卫部队直接归中央统一指挥,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2. 增设禁军:北宋增设禁军,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监督和控制,减少了地方势力对军队的影响。

总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改革、财政手段和军事改革等方面。

通过科举制度、中央机构的设立以及地方官员的精简,北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通过均田制度和货币改革,北宋加强了中央对财政的控制。

通过设立保驾之职和增设禁军,北宋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这些措施使得北宋中央集权更加稳固,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注意:本文所述的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点是根据历史事实整理而成,不涉及人工智能等内容。

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

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

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宋朝:君主专制加强:宋朝通过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职位,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这标志着宋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央集权的发展:针对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宋朝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包括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负责监督;以及将地方财政大权收归中央。

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君主专制加强: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在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中央集权的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其他地区设立行中书省管理。

同时,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这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总结在宋朝,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首先,通过二府三司制度的设立,将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分割,以削弱相权。

此外,宋朝还通过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文官的地位不断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

然而,这种中央权力过于分散的情况在元朝建立后有所改变。

在元朝,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同时,元朝通过行省制度的设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这种制度赋予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的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此外,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重新统一。

宋朝通过将宰相权力分割、充实中央禁军、设立通判监督地方长官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元朝则通过设立中书门下、实行科举制度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些措施对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宋元时期的政治发展表现为君主专制的演进和中央集权的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笔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一笔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一笔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导语】在高一历史学习之初,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课堂笔记是尤为重要的,由于可以记录很多知识点。

下面是作者为你推荐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期望能帮到你。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1.背景:年龄战国诸侯争霸吞并战争2.条件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③客观:人民期望统一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3.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独裁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苗条城、移民等。

5.影响①终止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独裁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增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换、民族融会,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1.内容①权利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④皇位世袭2.特点皇位世袭——权利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独裁制度的重要特点三、中央官制1.内容: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2.特点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控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独裁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独裁*,缺少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1.背景:①年龄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连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收辖。

[最新]中国现代的中间集权制揭秘不是一个关闭轨制

[最新]中国现代的中间集权制揭秘不是一个关闭轨制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揭秘不是一个封闭制度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揭秘:不是一个封闭制度马未都先生本来是一个文学青年,写过小说、中篇及报告文学等上百篇。

随着性子,马未都先生又搞起了收藏,并一发而不可收拾:1996年,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陆续出版收藏专著十余部,像《马未都说收藏》等。

但是,在与马未都先生的谈话中,我发现他总是在用历史说今天,讲政治。

马未都先生从另一个研究路径来解读历史中的政治现象,对我们也是一个观点交集、路径打通的机会。

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孙劲松:马先生,您好!大家都知道,您是收藏专家,对史学很有研究,但最近发现您很关心政治,您的博客经常会出现政治类题材,像“拉登”、“干部制度”,等等。

您准备研究政治问题了吗?马未都:我小时候酷爱政治,但后来没有机会喜欢,就喜欢了历史。

我在研究中发现,其实历史有许多政治启示。

我收藏的经验,就是用证据说话。

了解历史有两种途径,一个是文献,一个是证据。

如果根据证据,你看清了这个事物背后的政治因素,那么,这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你就了解了。

但是,政治因素是文化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所有的事物都是建立在文化之上。

比如,中央集权制就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自然生长起来的社会制度。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要与其后面的文化背景相吻合,与文化冲突的制度,很难前行。

孙劲松:马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下运行的中央集权制,在今天会不会与现代相悖?马未都:任何社会制度都有本民族文化的基因和特点,任何社会制度都有各自的优劣。

我不认为美国的政治制度是无懈可击的,我也不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一无是处的。

中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具有强大的文化认可,所以,我们的社会制度一定要在文化下运行。

中国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

但中央集权制并不等于它是一个封闭的制度,并不等于它吸纳不了优秀思想。

中国的科举制和谏官制就是两个很好的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优良的制度,地方向中央输送人才,而不论背景、出身,只要考过就是国家的人才。

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央集权小作文

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央集权小作文

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央集权小作文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秦始皇所创立的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正如清人恽敬所说:“自秦以后,朝野上下,
所行者皆秦制也。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指的是君主专制的中央
集权制度。

它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君主专制,“朕即国家”,“主独
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皇帝决策方式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二是中
央集权,它相对于地方分权制而言,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上,国家权力全部集中于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只能根据中央政府的指令办事。

前者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后者是国家政权的结
构形式。

这一制度与当时新确立的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要求相适应,也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相适应。

中央集权制成为中国封建时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是国家完整性的象征,对它的历史地位要一分为二地评价。

有利: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遏制地方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强大的中央政府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
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工程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害:皇权专制容易形成暴政,导致阶级关系的紧张和农民战争
的爆发。

高度的中央集权一方面削弱了地方官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滋生了地方政治的保守性,产生诸如欺上瞒下、虚以应付、墨守
成规等腐败现象。

高度的中央集权,必然要求舆论一律、独尊一家,促使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禁锢了思想,导致科学文化的保守落后。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_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_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_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1.萌芽(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残余。

在这些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开始萌芽。

2.建立(秦朝)秦统一后,为适应统一国家管理的需要,在继承商鞅变法设立县制的成果、实践韩非子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设立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上则推行郡县制,在思想上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从而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巩固(西汉)西汉初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通过设立中朝、外朝来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汉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思想上,董仲舒适应汉武帝的要求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终于找到了一套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4.完善(隋唐)隋唐时期,统治者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相权一分为三而且互相牵制和监督,从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中央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5.加强(北宋)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指政权集中在中央政府,并且由中央政府直接或间接地掌控地方政权的一种政治体制。

这种制度在古代世界各地都存在,并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上带来了统一和稳定。

集中权力于中央政府,可以避免地方势力过大导致的分裂和动荡。

中央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来统一整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并确保公正的司法体系的运行。

这样的统一和稳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央集权制度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集中宏观调控,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家资源,推动经济发展。

例如,古代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中央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和土地制度,提供了稳定的土地产权和农业保护政策,激励农民增加耕地和种植粮食,从而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

另外,中央集权制度也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中央政府的掌控,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可以得到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推广。

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国家统一的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促进国家文化的一体化。

然而,中央集权制度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方面,权力过于集中可能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

中央政府的权力一旦过大,容易造成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

另一方面,中央集权制度可能限制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和创新力。

地方政府可能无法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的政策,从而影响了地方的发展和社会建设。

总体而言,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的统一和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而且可以有效地进行经济调控和文化引导。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权力过于集中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问题,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和监督机制来解决。

中国古代中央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制度中国古代中央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核心。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中央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完善。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早期中央制度的确立中国古代中央制度的确立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权开始趋向集权,并逐渐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同时推行了一系列与中央制度相关的改革措施,如郡县制、制度统一、官方文字统一等。

这些改革奠定了中国政治体制基本框架,为后来的中央制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世袭制度的兴起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期,各个地方割据势力相争,这一时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采取了世袭制度,各个国家交替兴衰。

这种制度鼓励了个人或家族的世袭统治,不仅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也使得中央集权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三、汉代中央制度的巩固与发展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央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刘邦建立的西汉朝廷恢复了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改革。

汉朝中央官府设立了大司马、大将军、大司徒、大司空等职位,巩固了中央权力。

汉朝还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使得中央政府拥有更加清晰的组织结构和人才选拔机制。

这些制度的改革使得中央政府更加高效和稳定,为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唐代集权体制的建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央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时期。

唐朝建立了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以及充实了皇帝周围的官员。

而且中央政权对地方官员的任免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这样一来,政权也反过来巩固了地方的权利。

这样一来,唐朝的中央政权在政治体制这个领域实现了更大的控制力。

五、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明清时期的中央制度继续完善,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府的集权。

明代采用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并设置了机构负责督察各级官员的表现,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同时,清朝又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权,推行了典礼制度、内阁制度等,确保中央政府的权威。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读书笔记(完整体系)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读书笔记(完整体系)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读书笔记(完整体系)这是关于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读书笔记,基本上从秦汉一直写到清朝。

以秦汉为主,其他朝代也做了枝干性的梳理。

主要参考的著作有:《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著《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著,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浏览了《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王超著《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胡如雷著。

以下是正文。

首先是中国官制发展史上的一条基本的规律,也就是离皇帝越近的,往往权力越高。

比如说,中国历史上许多尊贵的官名,其实本来并不是很尊贵的意思。

百官当中,处于“总统”地位的,原来多是君王的亲近私臣。

后来宰辅职务名称的变化,以及其他位高权重的官职,大多如此。

所谓“盖皇帝私人也”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的一条普遍的规律就是决策过程中的人治主义原则。

这在整个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地发展过程中表现的非常的充分。

至于其造成的影响,将在后面详述。

一、秦汉的中央官制。

首先,是秦汉时期中央官制的整体情况。

秦汉时期,皇朝中央的决策机构是皇帝主持或命令召集的御前会议、宰辅会议、百官会议等,其中重要的是朝议。

外朝朝议由丞相主持,内朝朝议由领尚书事的大将军主持。

这些朝议对军国大事进行讨论决策,然后经皇帝裁决后,以诏、制等形式交有关机关和官吏执行实施。

秦汉时期皇帝从得到信息到做出决策,一般经过这样一些程序:皇帝将问题交给有关机构和臣下讨论,提出方案,由皇帝批准,交御史府拟定诏、制、敕、令,经丞相副署后交有关方面执行。

这就是在《本纪》中经常出现的从“有司提议”到皇帝“制曰可”的过程。

秦汉时期,中央的决策建立在对不同的渠道反馈的各种信息的掌握上。

主要的有:郡国的上计制度。

定期了解郡国的人口,垦田和税收状况。

各级官吏的奏章,随时了解各地区各部门发生的情况。

监察系统的官员御史、刺史等也及时把自己监察范围内的情况汇报。

这些奏报,一般通过遍布全国的亭组织组成的信息网络汇报。

除了这些主要的信息渠道,皇帝和丞相还不时的派出大员有目的有计划的到全国各地进行巡视,以着重了解某些地区和某些方面的专门情况。

【元朝历史】元中央集权制度

【元朝历史】元中央集权制度

【元朝历史】元中央集权制度历史中书省??元朝建立以前,蒙古大汗任用各族的文士为必?赤,起草文书,并协助大汗和蒙古官员处理各地政务。

管理中原事务的必?赤耶律楚材等人,依照汉地的习惯,便以中书省官衔相称。

忽必烈建国,正式建立中书省总理政务。

李?乱后,杀王文统,以皇子真金为中书令。

此后,中书令均由皇太子兼领,成为虚衔。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以下,设右、左丞相为实任的宰相。

下设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为副相,与金尚书省制同。

右在左上,与汉制不同。

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尚书、侍郎分理政务(至元七年定制)。

制国用使司与尚书省??宋朝制度,财赋官与行政系统分立。

元朝设中书省综理政务,财赋官则时合时分,经过多次变动。

一二六二年,中书省之外,另设领中书左右部,总管财赋,由阿合马统领。

一二六四年,罢废领中书左右部,并入中书省,阿合马为平章政事。

一二六六年,又立制国用使司,管理财赋,阿合马为制国用使,中书右丞张易同知制国用使,参知政事张惠为制国用副使。

一二七○年罢制国用使司,立尚书省。

尚书省不设令和丞相,只设平章。

阿合马任为平章尚书省事,张易、张惠等为副。

新建的尚书省是专管财赋的机构,与前代总理政务的机构,完全不同。

两年后,又罢尚书省,仍并入中书。

枢密院??蒙古建国之初,由大汗与宗王各自统率军兵,怯薛协助处理军务,并无专设的总领全军的机构。

元朝建立后,沿宋、金旧制,一二六三年设枢密院,专掌军务。

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也由皇太子兼领,实际上也是虚衔。

枢密院的实任长官初设副使二员,任命史天泽及驸马忽刺出担任。

下设佥书枢密院事一员。

一二七○年,增设同知枢密院事。

一二九一年,又增设知枢密院事。

以后规定枢密院以知枢密院事为首,下设同知院事、副枢、签院、同签、院判、参议等各若干人。

御史台??忽必烈召见由廉希宪推荐的汉人张雄飞,说到任职者多非其材,政事废弛。

张雄飞建策立御史台“为天子耳目”。

西夏儒者高智耀(高良惠孙)也向忽必烈建议,仿效前代,置御史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札记:中央集权与中央集才作者:王怡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想起刘大生先生先前的一个观点,即废省废县,改五级政府为两级政府的宏愿。

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的发展,皇权对相权的侵蚀,都是与地方行政不断的繁复与膨胀、中央到地方的政权级别不断的增添成一正比的。

明末以后,顾亭林在《日知录》中痛定思痛,认为但凡地方政治干得好,天下就太平。

反之则大乱。

他说:天下大治,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大坏,则是大官多,小官少。

如何是小官多,大官少呢,就是先要相当程度的地方自治。

如何是大官多,小官少呢,则是节节高升的中央集权。

两级政府在中国是不曾有过的。

秦汉以来,多数时候的政权是三级。

比如汉代沿袭秦制,在中枢之下,用郡、县制。

全国有一百余郡,每郡辖十到二十县,共计差不多一千一百至一千四百个县。

县又分二种,万户之上称大县,牧官曰令。

万户以下是小县,牧官曰长。

好像今日之市级和县级县。

汉代的地方政府自治权较大,郡太守就相当于是省部级了,和中枢的九卿同级别(二千石)。

朝廷也只是任命郡县长官,整个地方政府其他人员的组成中央都是有所不为的,由太守县令去自行"辟署"(也就是组阁)。

但即便是如此,这个名义上的三级政府由一个大官少的中枢来管理小官多的地方,还是捉襟见肘的。

因此汉一代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大区,各派一个刺史,归三公中的御史中丞统辖,负责对地方的调查考核。

这个刺史一开始只不过也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也不长驻地方,算一个特派稽查员。

但我们看到,就是这个刺史制度,慢慢演变成了后来的行省。

汉代的地方政权,是最简约的。

到了唐代,一方面中枢越来越繁复(大官多了),另一方面地方也繁复起来。

唐的州县制,名义上也是三级政府。

但州已经增至三百五十八个,全国共计是一千五百七十三县。

也就是说县一级增加无多,而与中枢之间的纽带却增加了二倍有余(大官多了)。

三百五十多个二级政府实在是管不过来,也就如汉一般,将全国划为十个道,各派一名监察御史,后来称为观察使。

这时候的观察使已经不比当年的小刺史,小官慢慢成了大官,小鬼终于升了城隍。

这时的观察使开始长驻地方,名义上是中央官员,实质上则成了州之上的一级政府。

这时的地方政权事实上已经是三级政府了。

地方政府级数的增多,也就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对于地方自治权力的慢慢收缩。

官员的任命权开始集中于吏部,也不再允许地方长官自行辟署。

不然要那些大官来做什么。

按钱穆先生的说法,地方行政是一代不如一代。

宋朝地方也是三级,最高一级称为"路",先是十五路,后来扩到二十余路。

每一路有帅、漕、宪、仓四个长官。

地方官需要巴结的人多,就越来越难做。

再到金、元,事实上的省级机构进而一变,正式的行省制度终于确立。

名正言顺之后,所谓行省慢慢也就成为坐省。

所以刘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没有省级地方政权建制"其实是不确切的。

再到明代,把全国划为十三个"省"(承宣布政使司),这个"承宣布政使司"的称呼作为地方最高一级的政权区划,实在是不伦不类的,后来就通称为省。

省长就唤做"布政使"(从旁还有其他二司)。

省以下又设"分司"(好像我们以前的地区行辕),而县以上又有府(好像我们的市),这样子光是地方政权就有四级,县、府、分司(清代称道)、和省。

何况布政司之上还有总督巡抚。

明代的总督巡抚还只是临时委派,一般不常设,派出的官员都带着都御史的头衔,表明是中央的特派监察员。

而到了清代,总督巡抚便慢慢成了常驻机构,一个省一个巡抚,一个总督辖二三个省份。

这样算起来,从汉代到清代,三级政府居然就扩大化为七级政府。

一县之长,被压到了官僚体制的最低层。

唯一的机会是天天向上。

刘先生认为减少地方行政级别,可以减少腐败,这个观点与钱穆先生的看法倒有相似之处。

钱先生认为,上下级别太多,权力集中于中枢,使得地方官地位低下,不安于其位,皆怀有"五日京兆之心"。

升迁不易,便有了清浊之分。

一切经营都集中于官场,韦伯称之为"政治资本主义"是也。

我们看到,地方政权的级数不断增加的过程,就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从汉代的二级地方政府算起,那些后来新增出的地方政权从哪里来呢?都是从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慢慢演变而来。

所以重要的不是改为二级政府或者三级政府,重要的是政府权力的架构和合法性的来源。

在一个自上而下的垂直体制下,当地方的行政权来自于中央的授予时(比如在皇权专制主义体制下),我们看不到什么办法可以保证地方自治,保证地方政权不断被越来越多的"大官"所挤压,保证地方的发展可以成为抑制中央集权倾向的力量。

反而地方政府建制的级数有了天然的增长倾向。

所以重要的不是立法者预先的建制安排,而是如何去抑制一个集权化中央的这种倾向。

但在另一方面,当地方政权的架构上升到省一级甚至省以上的所谓大区一级(比如唐之节度使,清之总督)时,在特殊的情形下,日益膨胀的地方可以成为颠覆中央集权甚至颠覆中央政权的力量。

如刘先生所说,"满洲政权最终是被各省独立运动消灭的",唐的灭亡也是如此。

但这种所谓颠覆的作用,也可以是良性的。

地方主义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宪政不健全的情形下,对中央集权有一种消解和抗衡的作用。

民主首先是从地方自治开始的。

地方的自治和发展如果可以在一个渐进的有渠道的体制下,就可以慢慢积累与中枢进行博弈的能耐,从而最终改变整个政治国家的权力架构以及合法性的逻辑。

最终让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化的中央成为宪政体制中接受地方让渡权力而组成的"有限政府"。

我的观点是,只要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的来源不被颠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有限政府"。

所以和有些朋友寄希望于高层精英不同,我对未来民主化的现实力量更多的寄希望于作为中层的地方。

所以我对于刘先生改二级政府的宏愿不以为然(市县合一问题不大,废省则绝不可行,从上述历史脉络也可见一斑)。

我宁愿保持今天日益膨胀的地方经济与地方政治对于未来中国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影响力。

地方在今天的格局中,闹独立性也好,搞保护主义也好,其实都有着正面的价值。

地方政府的利益,是经济改革(甚至是未来的民主改革)中最具活力的一维推动力,所以并不能简单抱着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眼光,认为其一概是坏事。

中央集权的加强,还带来一个"中央集才"的结果。

不仅是地方官们瞧不大起羁官几千里的的地方职务,就是一般人才也不再安分于地方。

京师作为全国政治、文化、财政各方面的中心,吸引全国的人力、财力从四维向中心聚集。

魏晋陈群始创九品中正制,全国的读书人都往中央跑,慢慢造成地方人事懈怠,风俗文化不振。

科举制所谓将天下英才尽收彀中,也加剧了这一倾向。

大官越多,小官越少,则精英都集中于高层。

再加上财政的集中。

唐代的安史之乱,两京皆失,而地方还算人才济济,州郡殷实,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倒转乾坤。

而到了宋代,金兵一旦攻破汴京,中枢一跨,全国就顿时瓦解,一败涂地。

这种局面归根到底,还是与政治权力的框架和合法性来源有关。

在联邦权力来自于地方让渡的美国,我们就看不到全国的人才都往华盛顿跑。

摩梭人杨二车女士讲到自己当年在上海时对于进北京的向往,她说,你在上海干得再好也没用,只有到了北京,才会让家乡人感到自豪。

北京,不是意味着几个上海或其他城市加起来的总和,北京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造就的中央集才的文化向心力。

我们看到尽管改革二十年来,地方作为经济的诸侯已经达到了传统体制下最大可能的自治能力和财政的殷实。

甚至在政治上也开始具有了一定的与中央博弈的本钱。

但在文化上,大多数的省份还是贫瘠的。

一个个动辄像欧洲一个甚至几个国家那么大的省份,拥有与其地大物博极不相称的地方文化艺术水准。

我们以前常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其实全国除了北京、上海二三子以外,绝大部分省市倒是真正称得上文化沙漠。

人家一个弹丸之地可以养出几百个影星歌星和畅销作家,我们除了离开地方去首都或在全国范围发展的人才,本地的文化无论严肃的还是流行的,都实在是拿不出手。

比如四川泱泱大省,养区区一本四川文学,都是羞死先人。

地方先要做到经济上的诸侯,再作文化上的诸侯,最后则作政治上的诸侯。

把首都还原成一个单纯的行政中心,消除它的不正常的向心力。

我不寄希望于在中枢出现一批开明的政治家,我寄希望于在地方出现一大批开明的政治家,让全国在稳定的和平年代中出现一个像春秋或者晚清那样地方鼎盛、求诸在野的局面。

只有中央政治家,没有地方政治家的大一统国家,是不正常的。

让一个像别人一个国家那么大的地方(一个省或一个市)鼎盛起来,应该成为一大批政治精英毕生的追求。

而不是人人在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中梦想着"五日京兆"。

梦想着退居二线后可以在全国人大或政协挂一个头衔。

我现在只看地方台的新闻报道,从不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

我喜欢听李伯清讲评书散打,胜过了喜欢姜昆、牛群的相声。

我觉得这些都是挺好的事情,因此觉得自己的想法还是挺有前途。

改革的方向之一是要让更多的精英、财富和文化留在地方,否则民主的未来就没有希望。

王怡/2001-07-12于包家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