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谈创造性思维 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谈创造性思维》这一课题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可能对文章中涉及的深层次思维方法掌握不足,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此外,学生在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等方面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课堂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思维导图制作、创意写作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创意广告、科技创新等,让学生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魅力。通过展示一组富有创意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作品有么共同点?”“它们背后蕴含了什么样的思维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练习题例如:“请运用类比思维,设计一个与环保相关的创意活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解答。
教师指导:“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你可以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让活动更具吸引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你们觉得创造性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是什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创造性思维在现实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9* 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读写结合,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践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把握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引导学生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观点。
2.难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论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多媒体出示〕,回答问题。
图中有两根柱子还是三根柱子?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明确:第一幅图既可以看到三根圆形柱子,又可以看到两根方形柱子;第二幅图既可以看到一张女人的脸,又可以看到两匹马。
教师总结: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一文,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汲.取(jí)压榨.(zhà)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锲.而不舍(qiè)(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19.《谈创造性思维》(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课文是美国学者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然后得出结论。
课文观点明确,材料翔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教学中,要知道学生明晰课文论证的思路,弄清楚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的作用是什么,还要引导他们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指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匚士二Srt= <谁也没冇错》iW 冋学仃丁计篡下賀两题1月+ N月8 时■+■ 1 ©d、时从下列圏疋中.他三十不冋幌来丙刃》是唯 ---------- 个仅Ff=r TT线枸取的阖形凶为U罟咻————4'-非对林阁71^1加沃J A 圮I隹沖殳育珀环」禺形凶刃咻————个由宜绞与曲绞枸咸施图砖由此可见,由于背景的不同,考虑问题角度的不同,区分事物的标准不同, 事物的正确答案也往往不止一个。
然而,寻找事物的多种答案需要的是什么呢?(创造性思维一一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罗迦•费•因格,佃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曾任加利福利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链接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道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
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19《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4.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激发兴趣二、走近作者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家。
他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人。
他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并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还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三、字词积累检查预习(1)字音汲(jí) 取根深蒂(dì)固锲(qiè)而不舍孜(zī)孜不倦(2)词语释义汲取: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
四、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答案示例: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答案示例: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备课人学科九年级语文(上册)上课时间课题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班级教学目标(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常识,理清思路,感受文章以摆事实、讲道理来阐述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创意阅读,拓展补充文章的事实论据,培养探究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3、学习本文的说理方式,体会设问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本文作者多次使用设问句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可重点加以体验感悟。
过程与方法目标:1、用游戏的方式引出课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设计一组与语文有关的游戏,既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又暗合文章题目,能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进入文本的学习。
2、用问题的方式走进文本,学生容易理清思路,激活思维,避免了学一般议论文时的枯燥。
在阅读中,老师可引导学生精心挑选一些感兴趣的课文中作者的主张、观点,并以此设计成有内涵、有趣味的问题,生发探究,把握要旨。
3、用对话的方式学习运用,能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生生互动合作,不仅能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还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培养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延伸的方式联系生活,运用课文学到的知识,鼓励学生用搜集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课文中的某些观点,为课文补充拓展事实论据。
同时给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实践的机会,确定自己的课外探究课题,开展科技创新和创造发明活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所必需的基本要素。
2、学会最广泛地积累和运用知识,学会多角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积累词汇。
2、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常识。
3、理清思路,感受文章以摆事实、讲道理来阐述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育学生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1.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2.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老师出示“1+1=?”问题,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快速地说出答案。
师在学生回答色基础上,给出相关的答案:(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2.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师在学生回答色基础上,进行总结: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区分事物的标准不同等,得到事物的答案往往也不相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那么,我们要寻找事物的多种答案,就必须要发挥“创造性思维”。
今天就上一起跟随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脚步,去领悟创造性思维奥妙,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引出课文,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1.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著作创意思考的书籍有《当头棒喝》、《在屁股上踢一脚》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学生集体朗读作者的名言)2.背景资料许多人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的思维模式,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
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作者想要说明,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思考问题,也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及反思
19 谈创造性思维1.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了解、掌握设问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思路。
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回答问题。
(出示图画和问题) 这幅图也隐含着一种生活的道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角度不同,问题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谈创造性思维”。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生难字词(1)字音汲.取(jí) 根深蒂.固(dì) 锲.而不舍(qiè)孜.孜不倦(zī) 不言而喻.(yù) 持之以恒.(héng)(2)词义【汲取】吸取。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读一读,把握观点。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说一说作者论述了哪些主要的观点,是怎样论述的。
(2)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明确:阅读全文,勾画关键句子,分清问题和观点,在阐述“作者是怎样论述”时可以用“首先”“然后”等词语使自己思路清晰。
阅读时,特别关注关联语、总结性的词语等关键性语句,它们将帮助你快速把握观点。
2.速读课文,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归纳层次明确: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19谈创造性思维 【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部分(2—4):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 问。
第二层(3—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 对比鲜明。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示例:我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个观点比较认同。生活中,有许 多普通人甚至是残疾人,他们就有不同凡响的创造力。如南京盲童学校的学 生肖毅,刻苦练习写诗,终于出版了诗集《我听见花开的声音》。张海迪、 史铁生都是截瘫病人,他们长期坐在轮椅上,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创造力, 都成为了著名作家。他们正是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成功的。
难点
学法 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指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 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 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 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 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 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赏析精彩语段,理解作家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的写法。
学习作者的忧乐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重点 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博大胸襟与政治抱负。
19.《谈创造性思维》(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课文是美国学者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然后得出结论。
课文观点明确,材料翔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教学中,要知道学生明晰课文论证的思路,弄清楚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的作用是什么,还要引导他们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指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此可见,由于背景的不同,考虑问题角度的不同,区分事物的标准不同,事物的正确答案也往往不止一个。
然而,寻找事物的多种答案需要的是什么呢?(创造性思维——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曾任加利福利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链接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道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
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作者想要说明,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思考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3.生字词驾驭(yù )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汲取( jí) 锲而不舍(qiè) 持之以恒(héng )(三)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三套 附导学案)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1.默读。
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1.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
2.体会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
突破方法:抓住设问句和过渡段,找到作者的观点,体会论证过程,识别论证方法。
再通过语文活动尝试提出观点,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论证思路。
静心阅读课文,沉浸于字里行间,聆听智者亲切教诲,领会课文意旨。
遇到疑难,师生讨论探究。
语言体会除默读外,全文朗读,学生指出重点疑难的句子,师生互动品味探究。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思路、设问句的作用。
突破方法:模拟一个“对话”节目。
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主持人、作者、观众。
强调和作者平等对话、互动参与的意识,活跃课堂氛围,激活第一次学习议论文的兴趣。
在主持人的不断追问中,作者和观众体验设问引领思考的作用,并在不断对话互动中一步步深入进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探究到文章的论点。
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对话交流能力。
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的锻炼,可以获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
2.培养创造性思维。
突破方法:通过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细节,通过设计“自创名言”“异想天开”“我是小发明家”等语文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尝试。
【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文本并不艰深,浅易的文字却极富有思维价值的底蕴,通过情境设计,师生共同思考,着力提高思维品质。
2.对话讨论。
通过对话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3篇
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读写结合,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践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把握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引导学生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观点。
2.难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论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多媒体出示〕,回答问题。
图中有两根柱子还是三根柱子?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明确:第一幅图既可以看到三根圆形柱子,又可以看到两根方形柱子;第二幅图既可以看到一张女人的脸,又可以看到两匹马。
教师总结: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一文,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汲.取(jí) 压榨.(zhà) 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 锲.而不舍(qiè)(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议论文为主,所选文章或针砭时弊,阐释公理正义;或谈论学术,探讨创造的意义,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锤炼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谈创造性思维》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二)三维目标的确立A.知识与能力1.复习巩固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2.理清文章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B.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探究和交流,明确文章论述的结构。
C.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立重点:复习巩固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学会从文本之中提炼信息。
难点:理清文章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所需教学资源1.采用多媒体教学2.题篇四、教学过程:【知识链接】议论文文体知识小测1.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以( )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2.议论文的分类:( )和( )。
3.议论的三要素:( )、( )、( )。
(1)()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
()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2)()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论据和()论据。
()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论据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3)()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纽带。
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19谈创造性思维 教案(含反思)
19 谈创造性思维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着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重点学习本文用举例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本文作者看问题的角度,敢于向固有的观念挑战的勇气。
难点论证方法;层递的结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诵读法;对比法;举证法。
罗迦·费·因格的相片。
2课时创新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的原因,创新是一个国家屹立世界的前提。
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那么怎么才能走一条独创的道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费·因格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亚,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斯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
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1.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先在课上各自诵读全文,同时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认真阅读书中注释并使用工具书。
老师检查自读情况。
2.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观点的论述,分析概括文章层次。
让若干个学生依次诵读全文,同时复习生疏的字音和词义;然后让学生先在组内表达各自的理解情况,再统一意见,回答问题;最后经过老师指导和修正后,投影显示: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9、谈创造性思维优质教学设计
19、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罗迦·费因格)明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3)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4-8)是否人人都有创造力( 9-12)怎样成为有创造性的人(13)五、【细读感悟】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明确:论点—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第4段)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
用问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
好处:新颖别致,使抽象的议论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明确:A、有渊博的知识(5);B、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6—8);C、留意细小的想法,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进行尝试)(9—12)。
3-1、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明确:如何运用知识3-2、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明确: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举出了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机,罗兰发明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典型、具体而又有力地阐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要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观点,用事实说话,很有说服力。
3-3、请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示例:爱迪生用白金、黄金等各种金属丝做实验,前后试过的材料不下1600种,终于发明了电灯。
居里夫人从100多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不到1克的镭!丁肇中在两年多的夜以继日的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
4-1、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明确: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成为现实。
4-2、留意自己细小想法的名人事例示例: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以苹果落地的想法开始的。
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以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
伽利略从教堂里挂灯链条的嘀嗒声中,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
法国大数学家潘家顿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现,大半是他在街头闲逛时,留意一些“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想法”后产生的。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公开课) 2022年部编版语文九上
19* 谈创造性思维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忧自己的思维偏差。
坚信你自己的眼睛,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着于你的感悟,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你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1.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认真赏析本文语言,体会设问的作用。
3.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并领会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说明什么?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解释词义。
汲(jí)取:吸取。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d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锲(qiè)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2.了解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使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观点。
比照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来比照,在比照中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
19谈创造性思维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2.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随着语文知识的积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对阅读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对议论文的系统知识是初次接触,所以本节课着重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这篇课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PPT出示数学问题:4-1=?引出生活问题:一张纸有四个角,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学生演示。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问题引导。
(1)疏通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3)文章以问题开头,有什么好处?作者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3.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三)合作学习,分析文本。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4—13自然段,派出得力战将讲解课文。
1.问题引导:(1)围绕“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
(2)提出这两个问题,作者运用什么句式?(学生朗读训练指导)(3)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的因素?(4)生活中,这两类人是如何面对灵感?(5)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是什么?(6)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2.合作学习成果展示。
(四)探究学习,激发思维。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五)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PPT出示图片:三角形和圆形,由圆和三角形你想到了什么?(六)课堂小结,回归学标。
这篇文通过按照问题问题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论述了怎样的人。
(七)课后寄语,放飞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1.默读。
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重点1.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
2.体会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
突破方法:抓住设问句和过渡段,找到作者的观点,体会论证过程,识别论证方法。
再通过语文活动尝试提出观点,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论证思路。
静心阅读课文,沉浸于字里行间,聆听智者亲切教诲,领会课文意旨。
遇到疑难,师生讨论探究。
语言体会除默读外,全文朗读,学生指出重点疑难的句子,师生互动品味探究。
难点1.理解文章思路、设问句的作用。
突破方法:模拟一个“对话”节目。
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主持人、作者、观众。
强调和作者平等对话、互动参与的意识,活跃课堂氛围,激活第一次学习议论文的兴趣。
在主持人的不断追问中,作者和观众体验设问引领思考的作用,并在不断对话互动中一步步深入进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探究到文章的论点。
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对话交流能力。
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的锻炼,可以获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
2.培养创造性思维。
突破方法:通过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细节,通过设计“自创名言”“异想天开”“我是小发明家”等语文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尝试。
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文本并不艰深,浅易的文字却极富有思维价值的底蕴,通过情境设计,师生共同思考,着力提高思维品质。
2.对话讨论。
通过对话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
3.语文活动。
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异想天开”“我是小发明家”等活动,使创造性思维的命题不落空。
真的使学生慢慢建立自信,踏上创造性人才成长的起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讲智慧小故事。
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曹冲称象》《鲁班发明锯》等,引导同学们跳出平庸,激发出奇制胜的思维状态。
创新是一个球队、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立足不败的保证。
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那么怎么才能走一条独创的道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 谈创造性思维》。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心神沉浸在字里行间。
默读是较快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文章娓娓倾谈,字句比较容易进入学生头脑,启发学生心智。
九年级学生已能较好地把握一般默读要求,自然会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
为进一步对话讨论作好准备。
(1)字词积累。
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汲取(jí)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 bó)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议论文章成语较多,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文章行文简洁,表达凝练,语言典雅有浓郁的文化底蕴。
可以采用在具体的语境中猜读的方式,根据上下文体会成语的含义,领会运用之妙。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反馈默读情况:说说阅读收获。
问题设计:我的收获:文中____________句子,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交流: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哪些语句给你启发?你有没有疑难?围绕这些语句大家谈看法,有助于理解作者想法。
教师点拨,交流明确: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在今天的语境中,这个说法已经不具备振聋发聩的效果,但作者明确地提出来,依然可以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
如果对以往生活、学习、工作的经历适当“复盘”的话,就会知道,作者所言不差:“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因此,打破固有思维模式,解放思想并不很困难。
只要明白:正确答案可能有若干个。
B.“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这个句子把思路引向深处。
不仅仅知道“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还要有“不满足”的心态,有“不放弃”探求的精神。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我认为这句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最有意义的。
十五岁左右的学生,很容易接受“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但他们急于创新,认为灵机一动就可以完成创造性的伟大事业,因此轻视知识积累,不肯耐心学习人类经验,所谓“创造性思维”往往流于浅薄,甚至是胡思乱想。
D.“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这点在今天的教学环境中更应该着重讨论。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并日新月异地进步、完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的拥有量已经不再是衡量标准。
“运用”应该更为重要。
E.“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细小”的想法,教师点拨:这些不起眼的“细小”,原来就是智慧的光芒,是很珍贵的。
当然学生可以发现更多的句子。
齐声朗读这些句子,让它们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喜好,创造自己的“创新格言”。
这个环节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极好锻炼。
鼓励原创,教师点拨师生一起评价,把同学的智慧成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3.回读课文,重新阅读,看有没有新的体会。
并为下一个环节“对话”作准备。
三、探究写法,理清思路,明确本文思路。
在对话的基础上,交流明确本文思路: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
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接着,作者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原因是,“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需要寻求其他答案。
怎样寻求呢?课文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这要素是:(1)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
(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的毅力。
课文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
紧接着,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接着的论述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并对这个结论进行分析。
实际上,自以为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是自我压制;而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则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像贝多芬、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等杰出的人物也都如此。
总之,“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就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最后,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布置作业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请同学们课下寻找这方面的理论依据和实例依据。
提示:名言和事例。
(为下节课理解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作准备,也培养学生专题搜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第2课时一、聚焦论证方法1.交流名言。
检查作业,交流分享搜集的资料,引入对论证方法的认识。
名言(教师可以示范出示名言):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
(塞缪尔·约翰逊)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
(法朗士)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陆登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同学们交流各自查找的有关名言。
2.聚焦论证方法。
问题设计:观点: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请选择一则格言作为论据,写一段文字来论证上述语段中的观点。
然后小组交流。
启迪学生,这就是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是通过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仅仅空讲道理,不足以使人信服。
怎么办?人常说:事实胜于雄辩。
那么还可以举例子来论证,叫举例论证。
我们来交流查找的事例(教师可出示事例):(1)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中学毕业后,他曾经先后在好几个大学学习。
主要学习气象专业。
大学毕业后,魏格纳到了高空气象台工作。
魏格纳曾和他的弟弟乘坐一个3 000立方米容量的大气球飞上天空,他们在空中整整飞行了54个小时,打破了当时载人气球在空中停留35个小时的世界纪录。
在飞行中,他们测量了高空的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实现了魏格纳到空中亲自观云、观风的梦想。
(2)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却引发出一个巨大的发现。
据说魏格纳因病住院。
住院期间魏格纳从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于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裂开、漂移开。
(3)从那以后,魏格纳注意观察和研究,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
为了搜集证据,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永远倒在茫茫雪原上。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提示学生:三则材料分别论证:(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要经常保持好奇心。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归纳明确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启发学生叙述事例时,要紧紧针对观点。
学生交流事例,并有针对性的叙述。
引导学生了解举例论证的突出作用是使人信服。
同时这些科学巨匠、文化名人的事例,如瓦特(从茶壶到蒸汽机的发明)、牛顿(从苹果落地到万有引力)、李白(铁杵磨成针)等,也让学生受到情感价值观的熏陶,获得无尽的启发。
请同学们从本文中寻找这两种论证方法,并谈谈认识。
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