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诗词八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

作者档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其为“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人。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 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作者档案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 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 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 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 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 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词语解释
(1)驿(yì )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 古代官道上设有驿站,供传递文书的人及官员、行 人往来歇息。 (2)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3)着(zhuó):遭受。 (4)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 去争芳斗艳。 (5)苦:苦苦,极力。
词语解释
(1)白水:明净的水。 (2)为别:作别。 (3)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 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4)浮云游子意:比喻游子的心意像浮云一样飘 忽不定。 (5)落日故人情: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这里以落日对大地的依恋比喻与友人难分难舍。 (6)自兹去:从此离去。兹,此。 (7)萧萧:马嘶叫声。 (8)班马:离群的马。
词语解释
(1)卜算子,词牌名。 (2)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 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 (3)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3)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 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 断”。 (4)幽人:幽居之人。 (5)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6)省(xǐng):知晓。 (7)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四首《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译文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四首《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译文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下课外古诗四首译文、背景、主旨、练习题及答案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译文: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背景:《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主旨:这首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2分)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6分)1、【答案和解析】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1分)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1分)2、【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2分)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2分)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2分)龟虽寿曹操译文: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75页四首课外古诗词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75页四首课外古诗词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75页四首课外古诗词教学设计教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第1课时《式微》《子衿》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难点)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重点)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导入: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式微》《子衿》2、多媒体出示《诗经》知识链接。

《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注释: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

微:(如果)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主旨内容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重点赏析重换字,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古诗词复习(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古诗词复习(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表现了诗人舍 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检测题 1.根据提示默写。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的诗句是__安__得__广__厦__千__万__间__, _(大__2庇_)_天_诗_下_中_寒_表_士_现_俱_作_欢_者_颜_宁__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温暖的诗句是何__时__眼__前__突__兀__见__此__屋_, _吾__庐__独__破__受__冻__死__亦__足___!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纵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颈联:远离分不开知己,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 除孤独的苦闷。这两句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乐观、 豪迈,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泪湿手巾。 尾联: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别时不应 有儿女哭啼之态。这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古诗词复习
——八年级下册
关雎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 诗,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D.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 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 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 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 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全册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全册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全册含答案)八下全册古诗词目录12《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4《〈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

(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4.《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作用: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

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诗词八首【教学课件】《西江月 遣兴》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诗词八首【教学课件】《西江月 遣兴》

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
弃疾逝世,年68岁。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 辛稼轩诗文钞存》。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写作背景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就在沦陷区的北方举起
抗金义旗,为义军首领耿京掌书记,并劝耿京南
向联络宋廷。后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 率五十骑,将张安国劫出金营,解送南宋的建康
斩首。这时的辛弃疾,豪气干云。但入南宋后,
由于南宋小朝廷对外屈辱求和,主张抗金的辛弃 疾不是沉沦下僚,就是被派往远离前线的后方去 任职,不能发挥他抗金的志向与才能,最后还被 废退家居,过着闲居生活达十八年之久。《西江 月·遣兴》这首词,大概是在他废退闲居时作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初读课文,化诗为文
1.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 醉态之一。 2.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自己醉后摇晃,却 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 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
3.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表现独立不
倚的倔强性格,这是醉态之三。 但这不拘形迹的醉态,实际上也都是表现对 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抗。
酒醉之时我暂且贪图欢笑, 哪有工夫再去发愁受苦? 我近来才感觉到那些古人的书, 如果都信了它们,就完全没有用处。 昨晚我在松树边醉倒, 笑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呀?” 我怀疑松树走过来要将我搀扶, 赶快用手推它说:“去你的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品读课文,体会意境
课文怎样写醉态?表达了什么感情?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总结全文,理解主旨
《西江月·遣兴》是辛弃疾一首 有名的小词,选自《稼轩长短句》。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1赠从弟(其二)刘桢(汉末诗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意】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注释】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zòng)弟,堂弟。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②亭亭:高耸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凝寒,严寒。

【赏析】本诗以松来比喻堂弟的品性,有赞美和勉励两重意思,希望堂弟在政治上能坚持理想,不同于流俗,实在也是自况。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墨客赞美了松柏的凛然正气,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并勉励弟弟要有松柏一样坚忍的品质。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言语,描绘“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所展示的画面。

隆冬季节,那凛冽的风霜冰雪一齐向轻松袭来,轻松巍然挺立,绝不动摇。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初墨客)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1之:到,去。

2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3悠悠:渺远的模样。

3怆然:悲伤苍凉。

4泪:眼泪。

5“初唐四杰”:五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意】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溢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仕进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相识自己的人,天涯天涯好似亲密近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格律诗八首——《己亥杂诗》》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格律诗八首——《己亥杂诗》》教案

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 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 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 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 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 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一二句写
三四句写
夕阳
浩荡
课题
课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新授课
设 计 人
பைடு நூலகம்蔡巍
教学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目标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 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 课前演讲 一、导入新课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 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龚自珍愤 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 315 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是 1839 年,道光十 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 315 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 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 19 年(1839), 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 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 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 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五、理解诗句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 学 过 程 差 异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8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内容主旨: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4.《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内容主旨: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细腻地描写了恋人不至时女子的心理活动,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

课 外 古 诗 词
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感情。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物保护单位。
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 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 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理解诗歌
理解诗歌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为别:分别。 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征:远行。 浮云:飘浮的云。 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理解诗歌
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
时常能见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隐隐约约 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惊起又匆匆回首,心里有恨 却无人知晓。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 独宿于 荒冷的沙洲。
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 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 出场作铺垫。接下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 茫的“幽人”形象,随即写到“孤鸿”,使这两个意 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孤鸿 的形象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 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赏析
下片抒情,主要赞美梅花的两种美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 妒”,它的第一种美德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 冬孤傲开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的第二种美德是 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是香气依旧。 这几句词意味深长,作者作此词时,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遭贬,因此 他以群花喻指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从而表达了虽 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部编版语⽂⼋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录《题破⼭寺后禅院》《送友⼈》《⼘算⼦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算⼦咏梅》题破⼭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古寺,初⽇照⾼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深。

⼭光悦鸟性,潭影空⼈⼼。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

1.内容主旨:这⾸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由、没有⼈世烦恼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的隐逸情怀。

2.从炼字的⾓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悦”既有鸟⼉的欢悦,也有诗⼈从⼭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超脱尘俗的情感。

⼭光使鸟⼉怡然⾃得,潭影使⼈们⼼中的杂念顿时荡涤。

3. 赏析“⼭光悦鸟性,潭影空⼈⼼”。

描述内容:⼭间风光宜⼈,鸟⼉⾃由⾃在地飞鸣歌唱;潭⽔倒映着云影、树影、⼭影、⼈影,使⼈⼼中顿时摆脱⼀切烦恼。

⼿法情感:这两句对仗⼯整,情景交融,采⽤拟⼈⼿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由⾃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内⼼宁静平和的感受。

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是否⽭盾?为什么?不。

这⾥采⽤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法。

周围⼀⽚寂静,⽤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寂静幽深,表达了作者对⾃然⼭⽔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也烘托出作者宁静的清净的⼼情,流露出诗⼈寄情⼭⽔的隐逸情怀。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深”中的“深”字历来为⼈所称道,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深”字写出了禅院中花⽊繁盛的样⼦,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还隐含了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哲理。

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成语“万籁俱寂”。

“曲径通幽”,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过⼀段曲折的道路。

7.有版本“曲”作“⽵”,你认为是“曲径”还是“⽵径”好,为什么?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不露的意味,富有暗⽰性,⽽“⽵径”⼀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所有古诗词(附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所有古诗词(附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所有古诗词(附练习题))古诗词是我们国家文化的高峰,其中拥有着各种不同的精神世界,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整理关雎《诗经》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

窈窕(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hǎo qiú)。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wù mèi)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jiān jiā))《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式微《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nìng)不嗣(yí)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táo)兮达(tà)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jí),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lài)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一、阅读《诗经·蒹葭》,完成(1)—(3)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二、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八年级下册背诵篇目

八年级下册背诵篇目

八年级下册背诵篇目
八年级下册的古诗词背诵篇目包括: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1
《赤壁》: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并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赞美和对历史的反思。

《水调歌头》: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词,通过对月亮、人生、友情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对生活的热爱。

《饮酒》:这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作品,通过饮酒时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喜爱。

《行路难》: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通过描述旅途中的困难和挑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执着和对理想的追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篇,通过对茅屋被秋风吹毁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间的疾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通过对边疆雪景的描绘,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战斗的精神和对家乡的思念。

以上就是八年级下册需要背诵的古诗词篇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八首阅读赏析要点汇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八首阅读赏析要点汇编

部编版八下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要点汇编关于作者与作品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

孟浩然(689 —740),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

和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

常建,生平不详,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

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广为古今传诵。

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 ,即苏轼父子三人。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作近万首,是我国历史上丰产的诗人。

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名句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提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经典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以还在泥浆中?【主旨归纳】《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注释
⑴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⑵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⑷躬:身体。
Hale Waihona Puke 鉴赏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 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 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 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 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创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 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 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 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 (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 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 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 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 会现实的诗歌。
子衿
《国风· 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注释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 ng):岂,难道。嗣(yí )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 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 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作者:王勃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 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 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 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 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 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 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 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 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 “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 如在目 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 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 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 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 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 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 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 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 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 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 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 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 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 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曰:“《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 不修焉。”孔颖达疏:“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 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朱 熹《诗集传》云:“此亦淫奔之诗。”这些观点今人多不从。现代学者一般 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热烈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 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 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2018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 后古诗词八首
甘谷五中
一、式微 二、子衿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五、题破山寺后禅院 六、送友人
七、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八、卜算子· 咏梅
式微
《国风· 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及注释
鉴赏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 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 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 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 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 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 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