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专章阐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专章阐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核心提示:新华社3月16日授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共分为十六篇、六十二章,在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第十章和第十三章分别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进行了阐述。
《纲要》指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国脉电子政务网整理新华社3月16日授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共分为十六篇、六十二章,在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第十章和第十三章分别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进行了阐述。
《纲要》指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纲要》第十章和第十三章具体内容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十二五计划是什么意思
十二五计划是什么意思十二五计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11年发布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即2011年至2015年的国家发展规划。
本文将介绍十二五计划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
十二五计划的发布背景是中国继续实施开放改革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并引导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一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创新发展、提高民生福祉、增强生态环境保护。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政策,包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调整产业布局、加强环境保护等。
在经济增长方面,十二五计划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举措。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技术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国的经济增长得到有效推动。
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十二五计划提出了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等政策。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提升。
十二五计划还着重推动创新发展。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计划还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致力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在提高民生福祉方面,十二五计划提出了加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
中国政府通过增加教育和医疗服务资源,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
可以说,十二五计划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也要看到,十二五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推进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依然需要加强。
此外,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总之,十二五计划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十二个“五年计划”得与失
十二个“五年计划”得与失作者:张永军来源:《西部大开发》2015年第03期十大经验第一,尽可能不受非经济因素影响是促进发展的前提在计划经济时期,“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因为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缺乏经验,实际上是在“一五”时期的第三年中,即1955年7月30日,才被提请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
应该说,“一五”计划制定的目标虽然不低,比如说,在5年内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6%,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但由于它几乎是唯一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受到非经济因素巨大冲击的“五年”计划,甚至提前一年就得以实现了,执行效果在前5个“五年计划”中几乎是最好的。
而到了1978年,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那以后的长达34年时间内,我国经济不仅保持了9%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也创造出了“中国奇迹”。
进入“十二五”以来,伴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期向平稳增长的常态化转变,基本经济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政府职能得以转变。
第二,深入正确的改革是推进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在前12个“ 五年计划” 中,只有两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平均增幅达到了两位数:一是“ 六五” ( 1 9 8 1 年— 1 9 8 5 年)时期,二是“八五”(1991年—1995年)时期,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8%和11.6%。
而这两个五年恰恰是中国的两个改革高潮时期。
其中,“六五”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重点是农村改革。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三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长。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农民收入增幅超过10%的五年时期。
到1983年,农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就降到了60%以下,标志着农村基本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考点)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考点)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第二章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本要求: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南京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转型时期,也是“办好青奥会、建设新南京”的关键时期。
根据《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立足“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要求,阐明“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发展基础与发展目标第一章“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是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经受了重大考验,取得了重大成就,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城乡统筹发展成效初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以区县为单位实现了省定全面小康目标。
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预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01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18.8亿元,在“十五”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11000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分别超过10000亿元。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南京确定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以重大工程及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全力培育新兴产业,启动实施“千企升级”计划,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8:46.5:50.7,在全省率先基本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8.4%,软件业务收入预计达到1013亿元,获得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称号。
十二五是哪几年到哪几年
十二五是哪几年到哪几年
十二五是2011年到2015年。
1、即指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第12个5年总体规划;
2、2、5年规划,是我国社会经济计划的关键部分,属长久计划;
3、主要是对我国重点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社会经济关键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社会经济发展远景要求目的和方向。
中国是以5年为1个时间段来做我国的中短期规划的,首个"5年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我们就简写为"一五",第2个5年计划基于苏联援华中断,第3个5年计划是1966年重启为1966年到1970年,之后的5年计划都未间断,为每一个年代10年中的前5年和后5年。
当中,"一五"至"十五"称"计划","十一五"起改叫"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全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第12个5年总体规划。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 6-5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序言中国旅游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示精神,全面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阶段。
为推进旅游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及指导,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作为旅游业首部国家级信息化五年规划,将立足于整个旅游产业,力求做到全面、完整,为“十二五”期间旅游信息化发展提供宏观指导,为各地各级规划编制提供参考依据,为旅游信息化各参与主体提供方向指引。
一、现状和形势(一)发展现状1. 旅游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初见成效。
国家、省、市三级旅游信息化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旅游信息化规划、管理和组织工作有效推进,全国行业管理数据体系基本形成,旅游信息化管理由办公自动化和面向行政管理的职能逐步发展为整个旅游行业的信息化。
各类旅游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及推广应用逐步展开,《旅游电子商务标准(草案)》和《饭店信息管理标准(草案)》两部旅游信息化领域国家标准完成申报,旅游地理信息、旅游遥感信息、旅游卫星定位信息等多项行业标准陆续出台。
旅游信息化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稳步推进,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基于高可信网络的数字旅游服务开发及示范系统》取得初步成果,应用示范效果获得一致好评。
2. 旅游电子政务稳步推进。
以内部办公网络和业务管理系统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得到迅速普及与推广,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内部信息发布、公文处理等功能基本实现,办公效率显著提升,行政成本有效降低;旅行社监管系统,导游管理系统,景区管理系统,饭店统计管理系统,统计与财务系统,假日旅游预报系统等多个行业管理系统稳定运转,管理体系逐步规范,行政管理能力逐步加强;各级旅游政务网陆续开通,政务公开、办事指南和在线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服务型政府形象不断深化。
十二五一个意见,两个纲要(2011-2015)
十二五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凉山州委六届十三次全会释放发展新信号本站首发时间:2010-12-12 21:55信息来源:未知文章作者:admin 总点击:140次在六届州委十三次全会上,“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加快推进彝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总体规划》和《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的总体思路》)受到全体参会人员的高度关注。
“一个意见、两个规划”的颁布实施,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在六届州委十三次全会上,“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加快推进彝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总体规划》和《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的总体思路》)受到全体参会人员的高度关注。
“一个意见、两个规划”的颁布实施,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瞻远瞩、科学决策,凝聚了省级相关部门对凉山发展的倾情支持、大力帮助,倾注了凉山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美好夙愿,是凉山在跨越发展新起点上迎来的又一重大战略性历史机遇,是凉山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省委、省政府为凉山发展量身定做‘一个意见、两个规划’,是对民族地区的厚爱,我们要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开发开放、推进跨越式发展,谱写‘跑步奔小康’新篇章,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在讨论《中共凉山州委、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加快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时,与会人员形成这样的普遍共识。
“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凉山发展新的里程碑“一个意见、两个规划”:覆盖全域凉山、惠及各族群众的大政策省委、省政府坚持从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角度出发,高度关切凉山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问题,综合考量凉山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发展潜力及制约瓶颈,量身定制了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意见、两个规划”。
在政策架构方面,始终体现突出民生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既有宏观层面的政策性文件(“一个意见”),又有微观层面的操作性方案(“两个规划”),衔接紧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全文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全球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首都北京在成功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之后,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风险挑战,制定科学的战略安排对首都立足新的阶段变化、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至关重要。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首都着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的五年规划,是首都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十二五”期间首都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第一篇新时期的战略选择第一章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筹办任务,积极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力推动了全市的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过去五年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首都经济实现重大跨越。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总量达到13777.9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
经济发展高端化格局初步形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初具规模,首都经济特征进一步显现,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
深圳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19日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深圳市人民政府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1)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1)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 (3)第三节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5)第二章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7)第四节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7)第五节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8)第六节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9)第三章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0)第七节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 (10)第八节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1)第九节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13)第十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4)第十一节优化产业组织形态 (16)第四章加快建设智慧深圳 (16)第十二节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 (17)第十三节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 (17)第十四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8)第十五节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19)第五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19)第十六节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19)第十七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0)第十八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21)第十九节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22)第二十节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23)第六章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4)第二十一节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25)第二十二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26)第二十三节打造平安深圳 (27)第二十四节加强人口调控管理 (28)第七章加快特区一体化发展 (28)第二十五节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 (29)第二十六节加快新型功能区开发 (29)第二十七节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0)第二十八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31)第八章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32)第二十九节促进深港融合发展 (32)第三十节构建多层次区域合作体系 (33)第三十一节提高对外开放发展水平 (34)第九章推动低碳绿色发展 (35)第三十二节着力推进低碳发展 (35)第三十三节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37)第三十四节推进国家生态市建设 (38)第十章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38)第三十五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39)第三十六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39)第三十七节深化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 (41)第十一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42)第三十八节强化规划导向作用 (42)第三十九节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43)前言深圳经济特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政史: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
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我国1950、1951和1952年建国后的前三年没有五年计划。
当蒋介石败退台湾的时候(1949.12),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说,共产党政府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只有靠美国的面粉才有出路。
然而仅仅三年,国民经济就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
在进一步建设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很快学习了苏联模式——“五年计划”。
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为一个时间段来制定国家的中短期计划、规划。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
1. 一五计划,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2. 二五计划,1958~1962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也称为大跃进。
(1963、1964、1965年在计划之外。
)3. 三五计划,1966年到1970年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三五计划时期。
“三五”计划是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的。
按照《汇报提纲》的要求,尽管“三五”时期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
4.四五计划,1970年-1975年实施,其计划指标是:工业增长速度平均每年要达到12.5%,1975年钢产量要达到3500-400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5-18.1%,煤达到4-4.3亿吨,原油为7000-10000万吨,5年财政收入为4000亿元,粮食6000亿-6500亿斤,棉花6500万-7000万担,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为1200-1300亿元。
5. 五五计划,1976~1980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五五”计划。
这个计划没有专门编制,而是与六五计划一并进行编制的。
6.六五计划,1981~198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
与前几个五年计划不同的是,除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外,还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4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也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到强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切实按照《规划》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要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和市场机制,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制定落实方案,切实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中期评估结果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目录前言第一章“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和“十二五”形势分析第一节“十一五”工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第二节“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势第二章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第二节主要目标第三章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第一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二节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第三节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第四节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第五节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第六节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第七节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第八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第四章重点领域发展导向第一节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第二节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第三节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第四节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五节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水平第六节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第五章保障措施及实施机制第一节完善保障措施第二节健全实施机制前言“十一五”期间,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风险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全文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全文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西部大开发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节重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05年翻了一番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交通运输网骨架初步形成,新增公路通车里程、新增铁路营业里程分别达到36.5万公里和8000公里。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重点生态工程进展顺利,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两基”攻坚计划全面完成,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2005年分别增长80.0%和85.7%,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广大干部开拓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各族群众精神风貌昂扬向上。
西部地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西部大开发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为全国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专栏1:“十一五”西部地区主要指标实现情况第二节主要问题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东部地区发展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贫困面广量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仍然突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区域发展的“短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
12 5规划
十二五规划4分开放分类:热点经济收藏分享到顶[0]编辑词条新知社人人网开心001新浪微博网易微博目录1 简介2 程序3 进展4 亮点5 计划内容6 问题研究展开全部1 简介2 程序3 进展3.1 第一,开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3.2 第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3.3 第三,公开选聘工作的有关安排4 亮点4.1 须明确提出“富民”任务4.2 以外部力量促进政府变革5 计划内容6 问题研究7 思路和方法8 发展现状收起摘要纠错编辑摘要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十二五规划-简介“十二五”国家863计划交通领域(航空)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
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简称就叫“十一五”。
“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
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十二五规划-程序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政治材料分析题汇编
中考政治总复习 | 内部版1政治材料分析题汇编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3月14日上午10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会上针对香港记者的提问,温总理表示,这次“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港澳单独列为一章,表明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和澳门保持长期稳定的坚定支持。
这样做不仅是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各界人士的要求,也是对港澳的长期发展有利的。
材料二:(香港回归图片)。
(1)港澳回归洗雪了被英、葡侵占的屈辱历史,请分别写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
(2)我国针对港澳问题,采取了哪一方针?含义是什么?(3)港澳的回归,有力地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请分析促使港澳回归的因素有哪些?(4)港澳回归祖国后,长期保持这繁荣稳定,这说明了什么?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网北京3月14日电(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天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温家宝总理说,调控房价三管齐下之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那就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后五年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
材料二:人民网北京3月14日电(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天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温家宝说,对于物价,我们不敢掉以轻心。
我们是从三个方面来努力管好通胀预期的。
(1)上述两个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总结起来是什么问题?2(2)请你举出我国政府还出台了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一问题。
(3)这一问题反映着我国的主要矛盾,请指出。
(4)我国政府为什么重视并着力解决这一问题?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开始,中国就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开始商讨制定中短期中国社会和经济战略发展的规划。
自此,每五年为一个时间段,中央制定适应不同阶段发展状况的五年计划。
2010年到2015年五年期间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新的5年规划中包括两大领域的大型计划。
一个是出口型的经济形态转换为扩大内需。
正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纲要(草案)
正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定县人民政府二O一一年三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2)第一节发展基础 (2)第二节发展环境 (6)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7)第一节指导思想 (7)第二节发展战略 (8)第三节发展目标 (8)第三章构建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格局 (12)第一节构建“一城两区三环五带”县域经济格局 (12)第二节实施“五大”战略性重点工程 (13)第四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5)第一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5)第二节优化调整传统优势工业 (17)第三节稳定发展现代农业 (19)第五章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20)第一节拉开城市建设框架 (20)第二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21)第三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21)第四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24)第六章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25)第一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25)第二节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扩面提标 (26)第三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6)第四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29)第五节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29)第六节打造平安正定 (30)第七章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1)第一节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31)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32)第三节构建低碳社会 (32)第八章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33)第一节深化各个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33)第二节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35)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 (36)附:全县“十二五”专项规划体系表(各业务主管部门提供、发改牵头衔接)前言“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正定县经济社会发展大有可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攻坚期。
科学制定、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调整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培育新的发展活力、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计划是哪几年
十二五计划是哪几年十二五计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时间跨度为2011年至2015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纲领。
在这个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资源环境保护、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
首先,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目标,力争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同时,还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此外,“十二五”规划还提出了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最后,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投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同时,还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监管和管理,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稳定。
总的来说,“十二五”规划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和调整,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关注形势政策发展
学习形势与政策已经三年了,老师分别从民族问题、国内总体形势、国际形势和外交、我国的文化战略、灾难、十二五计划、建党90周年、和谐社会的政策与安排等方面,以此做了概述。
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对现在的形势了解了很多。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最大的感悟就是要时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动态,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从各方面完善自己,既要做形势的观察者,又要做政策的执行者。
通过对形势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下面从老师授课的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悟。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形势政策观。
我们要客观面对每一个形势,要看当时的决策者在大环境背景下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不能主观一段某一项政策对某一利益集体或个体所产生的结果好与不好,或站在某个角度评判某项政策的好与不好。
在对于民族问题方面,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还将长期存在下去。
社会主义社会是各民族发展繁荣时期,而不是民族消亡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以往在民族问题中存在的民族对抗因素基本消失,然而由于历史遗留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状况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举国上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发日期:2011-09-10 14:29作者:来源:农业部农垦局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休闲农业发展形势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发展休闲农业意义重大。
休闲农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市场需求、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是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
一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
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成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
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必将在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集聚了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对于适应我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二)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丰富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产业规模逐年壮大。
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
二是产业类型丰富多样。
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
三是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
四是产业品牌影响扩大。
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一批服务能力好、休闲功能强、顾客认同度高的休闲农业品牌初步形成。
五是产业效益初步显现。
休闲农业年经营收入超过1200亿元以上,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已成为一些地区壮大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三)休闲农业发展机遇难得。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开展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
地方党委政府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其快速发展。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新增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这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三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4000美元,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持续高涨,个性化休闲体验渐成新宠;我国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广大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恬淡的生活环境,必将成为休闲消费的主阵地。
四是休假增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
国民休闲纲要、带薪休假制度以及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优化,居民休闲时间明显增多,这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拉力。
五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农业服务体系的健全,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势头强劲,大量农民已经从繁重的农业劳作中解脱出来,这为农民依托农业产业、依靠农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了条件保障。
(四)休闲农业发展任重道远。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迅猛,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休闲农业企业迅速壮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从产业内部看,主要存在布局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差、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外部环境看,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规划引导不到位、行业管理不规范、政策扶持滞后、融资渠道不畅、企业运行负担重等问题。
这些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大政府扶持和规范的力度切实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变化,顺应城乡居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推进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快速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为重点,立足“富裕农民、改造农业、建设农村”,按照“夯实基础、加快转变、提升水平、引领发展”的思路,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完善设施,打造品牌,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推动我国休闲农业快速持续发展。
夯实基础,是通过强化政策引导、项目倾斜和财政支持,充分发挥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强化休闲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设施基础、队伍基础和平台基础,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
加快转变,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产业组织模式和市场服务模式,促进联合与协作,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从根本上实现休闲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休闲农业发展能力。
提升水平,就是以科技为支撑,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发展基础好、素质高、自我发展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重点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增强休闲产品科技含量、文化特色和转化增值能力,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整体规模、层次、素质和水平。
引领发展,就是以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为动力,通过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休闲农业的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效益,促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变,引领农村新型产业和新型消费业态发展。
(二)基本原则以农为本,科学规划。
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按照统一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一、二、三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分类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各地有序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强化服务,规范管理。
加大教育培训、宣传推介、营造环境力度,制定规范标准,创建示范典型,引导行业自律,实现休闲农业基地建设、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服务、环境保护的标准化、规范化。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形成休闲农业发展良好局面。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休闲农业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成为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成为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休闲农业点数量稳步增长,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点增长20%,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服务完善、特色明显、管理规范的休闲农业产业带、产业群基本形成,产业地位明显提升。
产业类型丰富多元。
创新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民俗文化和农事节庆等模式,新颖性、趣味性、体验性进一步增强。
增收贡献显著提高。
在休闲农业聚集地区,休闲农业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50%以上,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比本地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高一倍。
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通过拓展农业功能,大幅度提高就地就近吸纳农民就业的容量,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一)优化产业结构,扩大规模经营。
以规划为先导,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加大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园区。
遵循休闲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以需求为导向,突出区域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科学配置种、养、加、销比例,鼓励产业间联合与协作,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
农家乐和小型休闲农业企业要主动与附近的大型旅游场所加强联合,形成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的格局。
(二)创新发展模式,塑造产业特色。
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利用农业与生活资源,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
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发展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
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
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园,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丰收景象。
挖掘包装民俗文化,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推进民俗村发展。
全面提升农事节庆活动内涵,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
(三)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地位。
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以诚信经营、提升内涵、保障质量为重点,积极弘扬“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着力创建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形成一批休闲农业特色品牌;扩大农村消费,使休闲农业成为“十二五”期间扩大内需、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显著提升休闲农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