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生理学》资料-循环系统b
动脉脉搏的波形
下降支: 射血后期,进入A的血量﹤流向外周的血量,
动脉血压↓,形成下降支前段; 心室舒张,主A瓣关闭,血液逆流(降中峡),
倒流的血液弹回,使动脉压稍有上升,形成降 中波;此后,血液不断流向外周,形成较平坦 的后段。
动脉脉搏的波形
上升支: 斜率和幅度受心排血量、射血速度、外周阻力、 大A的可扩张性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血管生理
血压形成
动静脉血压
微循环
组织液生成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founctional parts of blood vessels)
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
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大分 支。管壁坚厚,含丰富弹性纤维, 故有弹性和可扩张性。(图)
分配血管(distribution vessel)
在封闭的系统中,各截面的流 量都相等,等于心输出量。
Q = △P/R = (P1 –P2) / R = PA / R
整体内 / 各器官
血流速度(velocity of blood flow) 各类血管的血流速度与总截面积成
反比。
各段血管的血压、血流速度、血管总截面积的关 系示意图
层流(laminar flow) 血管轴心处流速最快,血细胞数目最多。
欧姆定律: Q=△P/R Poiseuille law: Q=△P r4/8L
r对R的影响很大
η: 血液黏滞度
R= 8ηL/ πr4
r: 血管半径
L: 血管长度
半径r是决定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小动脉及微动脉是产生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
总外周阻力中: 大、中动脉 小、微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简述大中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大中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1. 引言血管是人体循环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负责输送氧气和养分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血管可以分为大中小动脉和微动脉,它们在结构特点和功能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中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特点,并探讨它们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 大中小动脉的结构特点大中小动脉是人体循环系统中承担主要输送血液任务的血管。
它们具有以下结构特点:2.1 血管壁大中小动脉的血管壁由三层组成:内膜、中膜和外膜。
•内膜:内膜是血管壁最内层,由内皮细胞构成。
内皮细胞具有抗凝、抗炎、调节血流等功能。
•中膜:中膜是血管壁的中间层,由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
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可以收缩和舒张,调节血管的直径和血流量。
•外膜:外膜是血管壁最外层,由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组成。
外膜提供支撑和保护作用。
2.2 弹性质地大中小动脉具有较高的弹性质地,主要得益于其中膜层富含弹性纤维。
这种弹性质地使得大中小动脉能够承受心脏排出的血液冲击力,并将血液稳定地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2.3 厚壁结构与其他血管相比,大中小动脉的血管壁较为厚实。
这种厚壁结构保证了大中小动脉能够承受较高的血压,并保持稳定的输送能力。
3. 微动脉的结构特点微动脉是连接大中小动脉与毛细血管之间的血管。
它们具有以下结构特点:3.1 血管壁微动脉的血管壁相对较为简单,仅由内膜和少量的平滑肌细胞组成。
与大中小动脉相比,微动脉的血管壁较薄。
3.2 平滑肌层微动脉的内膜中含有少量的平滑肌细胞。
这些平滑肌细胞可以收缩和舒张,调节微动脉的直径,从而影响血流量和血压。
3.3 毛细血管连接微动脉通过毛细血管与组织和器官相连。
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细小的血管,其壁只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能够实现氧气、养分等物质的交换。
4. 大中小动脉和微动脉的功能关系大中小动脉和微动脉在结构特点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也决定了它们在循环系统中承担不同的功能。
4.1 大中小动脉的功能大中小动脉主要负责输送氧气和养分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老年人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特点(共7张PPT)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一 、心脏传导系统老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 人心室内传导系统和心脏纤维 支架间发生纤维化、钙化等退 行性变,可导致心脏传导阻滞。
老年人生理结构与机能
3
作者:徐晓峰
第3页,共7页。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老年人生理结构与机能
二、 心肌的老化
一 、心脏传导系统老化 随年龄增加心内膜、瓣膜、瓣环逐渐逐渐发生淀粉样变性和脂肪沉积,使瓣膜变形、变硬,造成关闭不全。 老年人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特点
心 肌 纤 维 随 年 龄 增 加 逐 老年人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特点
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346万,约每两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患有高血压,为什么老年人高血压如此多见? 随年龄增加心内膜、瓣膜、瓣环逐渐逐渐发生淀粉样变性和脂肪沉积,使瓣膜变形、变硬,造成关闭不全。
渐 发 生 脂 褐 质 沉 积 , 使 心 肌 老年人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室内传导系统和心脏纤维支架间发生纤维化、钙化等退行性变,可导致心脏传导阻滞。 心肌纤维随年龄增加逐渐发生脂褐质沉积,使心肌呈棕色萎缩,同时心肌ATP酶活性下降,使得心肌收缩力下降。
呈棕色萎缩,同时心肌ATP 一 、心脏传导系统老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室内传导系统和心脏纤维支架间发生纤维化、钙化等退行性变,可导致心脏传导阻滞。 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346万,约每两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患有高血压,为什么老年人高血压如此多见?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老年人生理结构与机能
老年人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特点
1
作者:徐晓峰
第1页,共7页。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老年人生理结构与机能
简述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简述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血管是人体中输送血液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如下:
1. 动脉:
结构特点:动脉壁较厚,由三层组成。
内层阿米尔乃单列扁平内皮细胞,中层主要由平滑肌细胞构成,外层是结缔组织。
功能特点:动脉承受心脏的心脏的强大脉搏,具有较高的弹性和收缩力,可以维持持续的血流量,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给全身组织。
动脉还具有调节血流量和血压的功能。
2. 静脉:
结构特点:静脉壁较薄,由三层组成,与动脉相比,静脉的中层平滑肌较少,外层结缔组织较丰富。
静脉内有瓣膜,帮助保持血液向心脏方向的流动。
功能特点: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处输送回心脏,具有较低的血压和收缩能力。
静脉还具有贮存血液的功能,能够迅速调节体循环中的血量。
3. 毛细血管:
结构特点: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细小血管,直径只有红细胞的一个角质层,壁薄,只有一层扁平内皮细胞。
毛细血管的形态和分布因人体不同而异,其密度最高的部位是肌肉和内脏器官。
功能特点: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氧气和养分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扁平内皮细胞扩散到组织细胞中,而废弃物和二氧化碳则从组织细胞中通过扁平内皮细胞
扩散到毛细血管中,然后再被动脉和静脉输送出体外。
毛细血管的壁薄且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交换。
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不论体循环(systemic circulation)或肺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由心室射出的血液都流经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相互串联构成的血管系统(vascular system),再返回心房。
在体循环,供应各器官的血管相互间又呈并联关系。
这种并联的排列方式有利于机体对不同器官的血流量进行调节以适应生理活动的需要。
根据血管的生理功能,可将血管分为以下几类:1.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
这些血管的管壁厚,壁内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故有较大的顺应性和弹性。
当心室射血时,大动脉血压升高,一方面推动大动脉内的血液向前流动,使一部分血液进入毛细血管和静脉;另一方面使动脉被动扩张,使另一部分血液暂时储存,缓冲收缩压过高;当心室舒张时,被扩张的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将射血期贮存的这部分血液在心舒张期继续推向外周血管,同时维持一定的舒张压。
大动脉的这种功能称为弹性贮器作用,它可以使心脏间断的射血变为血管系统中连续的血流,并减小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
2.分配血管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其管壁主要由平滑肌组成,收缩性较强。
其功能是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故称为分配血管。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直径≤1 mm)和微动脉(直径20~30 μm)的管径小,管壁富有平滑肌,后者的舒缩活动可使局部血管的口径和血流阻力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影响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约占总的外周阻力的47%,故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在真毛细血管的起始部常有平滑肌环绕,称为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它的收缩和舒张控制了其后真毛细血管的关闭和开放,同时也决定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面积。
5.交换血管 是指真毛细血管,其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通透性高,且血流速度最慢,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一、学习目标:1、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4、通过制作血管模型,提高动手实验的能力二、重点和难点重点: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难点:1、组织好实验,达到理想效果。
2、能够在镜下分辨静脉和动脉血管。
课前检测:三、同桌对话自主先学(在下文及课本中画出重要的语句)甲:平日里,当我们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有时医生会让我们验血,必要时还需要输液治疗。
是否注意到验血或输液时,针刺的部位一般在哪里?乙:我化验过血,是在手指尖上取血,好象是无名指。
输液是在手背上扎针。
乙:我见过在耳垂上取血化验的。
有的小孩子输液扎针是在脚上或头上。
甲:想过为什么要在这些部位取血或输液吗?乙:疑惑甲:你不妨抬起手,看看手背以及手臂内侧的“青筋”,这些被人们称为“青筋”的结构是什么?乙:这是血管。
甲:对,这是我们人体内的血管——血液流动的管道,本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认识它。
(血流的管道——血管)甲:刚才提到化验取血和输液,为什么要选择不同的部位?这与我们人体内的血管有没有关系?乙:身体内的血管粗细不同:手指尖和耳垂里面的血管比较细,手臂上的血管比较粗。
甲:好,结合下面的事例作进一步推测,我们人体内的血管类型及其特点:中医诊脉时不是把手指放在“青筋”这样的血管,而是放在手腕处(示意位置),这里用肉眼看并没有清晰的血管;输液或抽血时用橡皮筋扎紧针刺部位上方,管内有回血立即松开橡皮筋,并且输液时针总是朝向上臂等等。
乙:血管的搏动情况不一样,有动脉、静脉之分。
乙:血管里面的血液流动有方向性,手背上隐约能看见的这些血管(称为“青筋”的)里的血液是从手向肩膀方向流动的。
甲:你根据提供的事例和各自的经验,对人体内血管的情况进行了推测,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血管是构成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担着输送血液的任务,并通过内膜、中膜和外膜的结构以及血管壁的弹性和收缩能力来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了解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对于理解循环系统的运作和血管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血管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形态和功能,血管可以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动脉是从心脏中输送氧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管道。
动脉壁相对较厚,有较强的弹性和收缩能力,以适应心脏泵血的压力和频率。
动脉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逐渐细分为小动脉和微动脉。
静脉:静脉是将血液从组织和器官输送回心脏的管道。
相比于动脉,静脉壁较薄,没有动脉那样的弹性和收缩能力。
静脉内含有瓣膜,起到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静脉分为大静脉、中静脉和小静脉,逐渐细分为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细的血管,其直径约为红细胞的两倍,使红细胞在其内部形成单层排列。
毛细血管负责输送氧气和养分到组织细胞,并收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将其带回到静脉系统。
二、血管壁的结构血管壁由三层不同组织层构成。
内膜:内膜是血管壁最内层,由内皮细胞和基底膜构成。
内膜光滑且富含弹性纤维,以防止血液凝结和防止细菌和异物附着。
内膜还能分泌一些物质,如一氧化氮,具有扩张血管和抗血栓的作用。
中膜:中膜位于内膜和外膜之间,由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
中膜的组织密度和厚度在动脉和静脉中有所不同。
中膜起到支撑血管和调节血管直径的作用,同时参与调节血压和血流的平衡。
外膜:外膜是血管壁最外层,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血管的作用。
外膜还包含一些血管周围的神经和淋巴组织。
三、血管功能血管不仅仅是输送血液的通道,它们还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输送血液:血管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动脉和静脉的结构和功能使得血液得以顺畅流动,确保细胞和组织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实现。
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结构和功能特点
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不论体循环(systemic circulation)或肺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由心室射出的血液都流经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相互串联构成的血管系统(vascular system),再返回心房。
在体循环,供应各器官的血管相互间又呈并联关系。
这种并联的排列方式有利于机体对不同器官的血流量进行调节以适应生理活动的需要。
根据血管的生理功能,可将血管分为以下几类:1.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
这些血管的管壁厚,壁内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故有较大的顺应性和弹性。
当心室射血时,大动脉血压升高,一方面推动大动脉内的血液向前流动,使一部分血液进入毛细血管和静脉;另一方面使动脉被动扩张,使另一部分血液暂时储存,缓冲收缩压过高;当心室舒张时,被扩张的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将射血期贮存的这部分血液在心舒张期继续推向外周血管,同时维持一定的舒张压。
大动脉的这种功能称为弹性贮器作用,它可以使心脏间断的射血变为血管系统中连续的血流,并减小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
2.分配血管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其管壁主要由平滑肌组成,收缩性较强。
其功能是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故称为分配血管。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直径≤1 mm)和微动脉(直径20~30 μm)的管径小,管壁富有平滑肌,后者的舒缩活动可使局部血管的口径和血流阻力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影响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约占总的外周阻力的47%,故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在真毛细血管的起始部常有平滑肌环绕,称为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它的收缩和舒张控制了其后真毛细血管的关闭和开放,同时也决定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面积。
5.交换血管 是指真毛细血管,其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通透性高,且血流速度最慢,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管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血管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血管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将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以供养分和氧气。
根据其结构和功能,血管可以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1. 动脉
动脉是一种将血液从心脏输送至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血管。
它们的结构特点是壁厚、弹性好、收缩力强。
动脉壁由三层组成:内层为内皮细胞,中层为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外层为结缔组织。
其中,中层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具有收缩和扩张的功能,可以调节动脉的管径和血压,并保证血液的正常流动。
2. 静脉
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个器官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它们的结构特点是壁薄、弹性差、扩张性好。
静脉壁也由三层组成,但相比动脉,静脉中层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较少,外层的结缔组织较为发达。
这使得静脉具有较高的容积和扩张性,能够存储大量的血液,并保持相对恒定的血流速度。
3.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血管,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
毛细血管壁极其薄,由一层内皮细胞和一层基底膜组成,不具备平滑肌和弹性纤维。
这使得毛细血管能够更好地实现气体和营养物质的交换,满足组织细胞的生理需求。
总之,血管的分类及结构特点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壁厚、弹性好、收缩力强;静脉壁薄、弹性差、扩张性好;毛细血管壁极其薄,不具备平滑肌和弹性纤维。
这些结构特点使得不同类型的血管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特定的生理功能。
人体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人体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管按照组织学结构可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小静脉、中静脉和大静脉,而按生理功能的不同则分为以下几类:1.弹性储器血管弹性储器血管是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其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弹性和可扩张性。
当左心室收缩射血时,从心室射出的血液一部分向前流入外周,另一部分则暂时储存于大动脉中,使其管壁扩张,动脉压升高,同时也将心脏收缩产生的部分动能转化为血管壁的弹性势能。
在心室舒张期,主动脉瓣关闭,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回缩使得储存的弹性势能转变为动能,推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流向外周。
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使心室的间断射血转化为血液在血管中的连续流动,同时使心动周期中血压的波动幅度减小。
2.分配血管分配血管是指中动脉,即从弹性储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
分配血管的功能主要是将血液运输至各器官组织。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包括小动脉和微动脉,其管径较细,对血流的阻力较大。
微动脉是最小的动脉分支,其直径仅为几十微米。
微动脉管壁血管平滑肌含量丰富,在生理状态下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它们的舒缩活动可明显改变血管口径,从而改变对血流的阻力及其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对动脉血压的维持有重要意义。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指环绕在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属于阻力血管的一部分。
它的舒缩活动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开放或关闭,因此可以控制某一时间内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
5.交换血管毛细血管位于动静脉之间,分布广泛,相互连通,形成毛细血管网。
毛细血管口径较小,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其外包绕一薄层基膜,故其通透性很高,是血管内、外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故又称交换血管。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是指微静脉,其管径较小,可对血流产生一定的阻力,但其阻力仅占血管系统总阻力的一小部分。
微静脉的舒缩活动可影响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比值,继而改变毛细血管血压、血容量及滤过作用,影响体液在血管内、外的分配情况。
简述大中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大中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引言动脉是人体中的一类重要血管,负责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根据其直径和结构特点的不同,动脉可以被分为大中小动脉和微动脉。
本文将就这四类动脉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它们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功能的关系。
1. 大动脉大动脉是人体内直径较大、能够承受高压的血管。
它们起源于心脏,将富含氧气的血液分配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1.1 结构特点•内膜层(内层):由内皮细胞构成,表面光滑,减少血液流动时的摩擦阻力。
•中膜层(中层):由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构成,能够保持血管的弹性和耐受性。
•外膜层(外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提供结构支撑和保护。
1.2 功能由于大动脉直径较大,内膜光滑度较高,中膜层富含弹性纤维,大动脉能够承受心脏射血时的高压力和高血流速,将血液迅速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2. 中动脉中动脉是连接大动脉和小动脉的一类中间型血管。
2.1 结构特点•内膜层(内层):与大动脉类似,由内皮细胞构成,表面光滑。
•中膜层(中层):较大动脉稍薄,含有较少的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细胞。
•外膜层(外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提供结构支撑。
2.2 功能中动脉在连接大动脉和小动脉的过程中起到平缓血液流动以及调节血压的作用。
其中膜层相对比较薄,中动脉相对于大动脉而言对血流动态的调节能力较弱,但仍然能够适应一定程度的血流变化。
3. 小动脉小动脉是连接中动脉和微动脉的一类较小的血管。
3.1 结构特点•内膜层(内层):与大动脉、中动脉类似,由内皮细胞构成,表面光滑。
•中膜层(中层):较中动脉更薄,主要包含平滑肌细胞。
•外膜层(外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提供结构支撑。
3.2 功能小动脉对血流变化的调节能力比中动脉更强。
其中膜层的平滑肌细胞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控制血管的直径,从而调节血流量和血压。
小动脉在细分到更小的血管——微动脉之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4. 微动脉微动脉是血管系统中最小的动脉,将血液输送到组织和器官的毛细血管。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①
②
③
血压低; 重力和体位对静脉血压的影响大; 静脉充盈程度受跨壁压的影响较大;
右心房和腔静脉压力 :4~12cmH2O 反映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关系 : (1)中心静脉压降低 ; (2)中心静脉压增高; (3)中心静脉压正常。
(二)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Q∝ΔP / R 1.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 2. 心脏收缩力量: 左、右心衰的不同表现 3. 体位改变: 4.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泵 5. 呼吸运动: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吻合支
2、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1) 迂回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功能: 营养性通路 真毛细血管网交替开放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微静脉
局部代谢产物的作用
(2) 直捷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3) 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 血流量的相对恒定 少量物质交换
微循环血量调节的一个分闸门
(3)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precapillary sphincter)
对代谢物敏感,是微循环的又一分闸门
(4) 真毛细血管(capillary)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5) 微静脉(venule) 微循环的后阻力血管 (6) 通血毛细血管(thoroughfare channel) 连接后微动脉和微静脉的较粗的毛细血管 (7) 动-静脉吻合支(arteriovenous shunt):
四、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的生理意义: 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调节循环血量 ;
1.微循环的组成
(一)微循环的组成与通路
(1)微动脉(arteriole): 控制微循环血流的总闸门 (2) 后微动脉(metarteriole):
血管
1) 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搏出量: 2)心率:对舒张压影响较大 心率: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舒张压高 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 低反映外周阻力大小 4)主大A的弹性贮器作用: 主大A的弹性贮器作用: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 6) 血液粘滞度 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意义 保证组织、器官的正常血供及代谢需要。 保证组织、器官的正常血供及代谢需要。
(二)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正变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反映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指标。 反映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指标。 2、心脏收缩力量:正变 (左右心衰) 左右心衰) 、心脏收缩力量: 起抽吸作用。 起抽吸作用。 3、体位改变: 、体位改变: 体位:平卧位,站立位, 体位:平卧位,站立位, 高温、久卧) 卧位变立位 反变 (高温、久卧)
2、血流速度: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血流速度: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与血流量成正比, 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截面积成反比 1)层流(laminar flow): 血液各质点流动方向 平行流动, )层流( 流动方向,平行流动 ) 血液各质点流动方向 平行流动, 与血管长轴平行,但流速不一 阻力小。轴心处快, 但流速不一, 与血管长轴平行 但流速不一 阻力小。轴心处快,靠血 管壁处慢, 无振动,无声. 管壁处慢 无振动,无声 2)湍流(turbulence): 血液质点流动方向不一,阻力大。 )湍流( ) 血液质点流动方向不一,阻力大。 流速加快到一点程度时产生,此时血流量与( 流速加快到一点程度时产生,此时血流量与(P1-P2)2 成正比,振动,有声,浪费能量.与 、 、 成正比,振动,有声,浪费能量 与V、 ρ、 η、及D有 有 关。 雷诺系数( 临界Re值 雷诺系数(Reynold,Re)= ρV D / η, 临界 值:2000 , Re<2000 →层流;> 层流;> < 层流;>2000 →湍流 湍流
血管解剖概述范文
血管解剖概述范文血管解剖是医学解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血管的种类、分布、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了解血管的解剖特征对于诊断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概述血管解剖的基本内容。
血管是人体循环系统的组成部分,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
动脉是将氧和养分输送到组织器官的血管,静脉是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排除体外的血管,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负责氧和养分的交换。
在人体中,动脉与静脉的走行路线通常是相互平行或者相交的,形成了一张复杂的血管网。
动脉和静脉的壁结构有所不同。
动脉壁由三层组成,分别是内膜、中膜和外膜。
内膜主要由内皮细胞构成,其内质薄而光滑;中膜是由平滑肌、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等结缔组织构成,具有较高的弹性和收缩力;外膜主要由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构成,起到固定和保护血管的作用。
而静脉壁相对较薄,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与动脉相比,静脉中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的含量相对较低。
人体中最大的动脉是主动脉,它从心脏的左心室发出,经胸腔和腹腔分为不同的分支,最后供应到全身各个器官。
腔静脉是最大的静脉,它由身体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静脉汇合而成,最后注入心脏。
主动脉和腔静脉的大小和结构对于维持心脏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主动脉和腔静脉,其他的动脉和静脉在解剖上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例如,肺动脉和肺静脉分别与肺部相连,起到将血液氧化和脱氧化的功能;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负责供血和回血心脏;肾动脉和肾静脉负责肾脏的血液供应和排泄等。
人体中还存在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络,包括毛细血管网和毛细血管床。
毛细血管网是由细小的血管组成,连接动脉与静脉,用于氧和养分的交换;毛细血管床则是由毛细血管组成的集合体,分布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起到提供氧和养分的作用。
血管解剖的研究对于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血管的解剖结构,可以帮助了解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指导治疗和手术操作。
同时,血管解剖也对于研究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于血管一些描述
关于血管一些描述
血管是动物体内的管状结构,用于输送血液和维持机体的循环系统。
以下是关于血管的一些描述:
1.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氧和营养物质的富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回输到心脏,毛细血管则起到连接动脉和静脉之间的桥梁作用。
2. 血管的结构包括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
内膜是血管内部的内层,由内皮细胞组成,具有平滑表面,以减少血液流动时的阻力。
中膜是血管的中间层,由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组成,可以调节血管的直径和血压。
外膜是血管的外部层,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起到保护和支持血管的作用。
3. 血管的直径可以通过收缩和扩张来调节血流量和血压。
收缩血管会增加血流阻力,降低血流量;扩张血管则相反。
这种调节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实现。
4. 血管内膜表面有一层细胞称为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可以调节溶质和水的交换,同时也参与血液凝固、炎症反应和血管舒缩等过程。
5. 血管的任务是输送氧、养分、激素和细胞等物质,并清除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
血管的功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压力、荷尔蒙、血液粘度和血管壁的状况等。
总的来说,血管是维持机体循环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输送血液和调节血流量和血压,确保氧气和养分能够有效地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淋巴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有何异同?
淋巴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有何异同?一、结构1. 淋巴管的结构特点淋巴管是一种细长且透明的管道,由内皮细胞组成,其内部形成复杂的管腔系统。
与血管相似,淋巴管也具有内皮层、平滑肌层和外层结缔组织层。
然而,淋巴管比血管更薄且壁面较光滑,内部没有明显的弹性纤维。
此外,淋巴管还有许多瓣膜,使得淋巴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防止其逆流。
2. 淋巴结的结构特点淋巴结是淋巴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结构特点与淋巴管有所不同。
它由结缔组织囊样结构包裹,外观呈豆状或囊状。
淋巴结内部有许多分隔结构,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淋巴小室,其中富含淋巴细胞和淋巴上皮细胞。
此外,淋巴结还有包绕着淋巴小室的网状网,有助于过滤和阻止病原体的传播。
二、功能1. 淋巴管的功能淋巴管主要负责淋巴液的搜集和运输。
淋巴管内部的平滑肌层具有周期性收缩和松弛的功能,通过这种蠕动运动,淋巴液能够顺利地流向淋巴结。
淋巴管的瓣膜可以确保淋巴液在流动过程中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防止其倒流。
2. 淋巴结的功能淋巴结具有过滤和免疫功能,是淋巴液中淋巴细胞和抗原的重要站点。
淋巴流经淋巴结时,淋巴细胞会识别和吞噬其中的病原体和废弃物,然后通过免疫反应对其进行消除。
除此之外,淋巴结还可以产生和储存抗体,对抗侵入的病原体。
三、异同对比1. 结构上的异同淋巴管和淋巴结在结构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淋巴管内部的管腔更为简单,壁面较光滑,主要起到搜集和运输淋巴液的作用。
而淋巴结则由一系列淋巴小室组成,内部富含淋巴细胞和淋巴上皮细胞,主要起到过滤和免疫功能。
2. 功能上的异同淋巴管主要负责将淋巴液从组织间隙搜集起来并运送至淋巴结,以进行后续处理。
而淋巴结则起到了过滤和免疫的重要作用。
淋巴细胞通过吞噬和识别淋巴液中的病原体,对其进行消除和抗体的产生,达到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侵害的效果。
3. 异同的重要性淋巴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同的存在,使得淋巴系统能够协同工作,更好地维护机体的内环境平衡。
淋巴管通过搜集淋巴液,将废弃物和外来病原体从局部组织带走,避免发生组织水肿;而淋巴结则能够对淋巴中的病原体进行识别和消除,增强机体免疫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血流动力学
(四)血流量、血Q =ΔP/R
2. 血流速度(velocity of blood flow);
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
Q1=Q2
S1V1=S2V2
血流速度与血管横截面积成反比。
3. 血流阻力 (resistance of blood flow)
Q =ΔP/R =πΔPr4/8 ηL
R =ΔP/Q=8 ηL /πr4
影响血流阻力的因素: (1) 血管长度 (2) 血液粘滞度 (3) 血管口径:
4. 血压 (blood pressure)
1kPa=7.5mmHg;1mmHg=0.133kPa 血压的形成: (1) 血液充盈程度 (2) 心室射血和血液遇到的阻力
功能: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营养性通路
真毛细血管
真毛细血管网交替开放
微静脉
局部代谢产物的作用
(2) 直捷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
血流量的相对恒定 少量物质交换
微静脉 (3) 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
动-静脉吻合支
非营养性通路 参与体温调节
微静脉
( 二)微循环的生理特点
1. 血压低 有利于血液与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第三节 血 管 生 理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血管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 1. 弹性贮器血管 :主动脉和大动脉 2. 分配血管:中动脉 3. 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和毛细血管
前阻力血管 4. 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5. 容量血管:静脉系统和毛细血管后阻力
血管 6. 短路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间的吻合支
(1)每搏输出量 收缩压明显升高;
增加时: 舒张压增加较少; 脉压增大;
(2)心率
舒张压明显升高;
增加时: 收缩压的升高不显著
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舒张压明显增加
增加时: 收缩压增高较少
脉压减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 缓冲动脉血压 维持血液的持续流动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循环血量改变 血管容积改变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滤过: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重吸收: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渗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10mmHg 静脉端有效滤过压为-8mmHg 滤过的动力略大于重吸收的动力 淋巴系统回流
2. 血流慢 为物质交换提供充分的时间
3. 潜在血容量大 为物质代谢提供巨大的贮备量
4. 灌流量易变 受动脉血压和血流阻力的影响
( 三)微循环的调节 1. 神经体液因素对微循环的调节 2. 局部代谢产物对微循环的调节
(四)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1. 扩散 2. 吞饮 3. 滤过 4. 重吸收
五、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中; 呈胶冻状; 不能自由流动;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
1. 动脉血压的形成 (1) 循环系统足够的血液充盈
血量和循环系统容积的相对关系 (2) 心室射血
(3) 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 R =8 ηL /πr4 外周阻力主要来自小动脉和微动脉
1. 回收蛋白质 2. 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 调节体液平衡 4. 防御和免疫功能
七、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1. 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
① 血压低; ② 重力和体位对静脉血压的影响大; ③ 静脉充盈程度受跨壁压的影响较大;
右心房和腔静脉压力 :4~12cmH2O 反映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关系 :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和高血压标准
① 正常成人: 收缩压≤140mmHg ,舒张压 ≤90mmHg 。
② 成人高血压: 收缩压≥160mmHg 及/或舒张压≥95mmHg。
③ 临界高血压指血压数值在上述二者之间。
(3)动脉血压的生理性变动 性别; 年龄; 不同生理状态; 不同的动脉段
4.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循环系统的血液充盈程度
(1)中心静脉压降低 ; (2)中心静脉压增高; (3)中心静脉压正常。
(二)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Q∝ΔP / R 1.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 2. 心脏收缩力量:
左、右心衰的不同表现 3. 体位改变: 4.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泵 5. 呼吸运动:
① 上升支 射血速度和阻力及心输出量的影响
② 下降支:降中峡和降中波
反映外周阻力及主动脉瓣的功能状态
3.动脉脉搏波的传播速度 与血管的顺应性有关
四、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的生理意义: 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调节循环血量 ;
(一)微循环的组成与通路
(4) 弹性贮器(windkessel)
2.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
3.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其生理性变动 (1)动脉血压的指标: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脉搏压(pulse pressure)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脉压= 收缩压 - 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 舒张压 +1/3脉压
(5) 微静脉(venule) 微循环的后阻力血管
(6) 通血毛细血管(thoroughfare channel) 连接后微动脉和微静脉的较粗的毛细血管
(7) 动-静脉吻合支(arteriovenous shunt):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吻合支
2、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1) 迂回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1.微循环的组成
(1)微动脉(arteriole): 控制微循环血流的总闸门
(2) 后微动脉(metarteriole): 微循环血量调节的一个分闸门
(3)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precapillary sphincter) 对代谢物敏感,是微循环的又一分闸门
(4) 真毛细血管(capillary)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5. 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动脉血压过高或过低的影响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影响因素
搏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大动脉弹性↓ 循环血量↓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
↑
↑
↑
↑↑
↓
↑
↑↑
↓
↑
↓
↑↑
↓↓
↓
↓
平均动脉 压 ↑ ↑ ↑ ↓或不变 ↓↓
(二)动脉脉搏 动脉脉搏(arterial pulse), 脉搏 1.动脉脉搏形成的机制 2.脉搏波的描记及其波形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1. 毛细血管血压 毛细血管动脉端血压升高 毛细血管静脉端血压升高 2. 血浆胶体渗透压 3.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4. 淋巴回流
六、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一) 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组织液(蛋白质和微粒)→毛细淋巴管→ 集合淋巴管→右淋巴管和胸导管→静脉
(二) 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