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就业结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增加;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工农 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10
四、西方劳动力市场结构理论 (一)托宾的劳动力市场技术结构理论
• 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是指劳动力市场可以按工
人的技术状况细分为若干个局部市场,每一个局
部市场主要代表一定的技术工种、一定技术水平
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由于局部市场的不 可替代性发生失业和职位空缺的并存。职位空缺
存在时,会导致工资上涨。
• 解决结构性失业最重要的对策即人力政策。
11
(二)希克斯劳动力市场部门和区域结构理论
1、对劳动力市场部门结构的分析
• 劳动力市场结构是按部门的经济状况和劳动生产
率状况所做的划分;
• 在一个社会中,劳动力市场部门结构变动的原因 在于行业经济的发展状态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 度。 • 调整产业结构,使各部门协调发展。
数值越大,表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力就会流向
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
17
2009年我国GDP和从业人员的构 成
项目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GDP
从业人员
10.3
38.1
46.3
27.8
43.4
34.1
根据2010年统计年鉴计算
18
9
三、就业结构规律的内容
• 工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
• 每一产业的产值份额与劳动力分额不等,且二者间的差额 也不等;随着经济发展,同一产业的产值份额与劳动力份 额下降的速度也不等; • 三次产业间就业份额变化是相互联系的。第一产业是变化
的起点,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业劳动力减
8
二、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变动
——配第-克拉克定理 1、内容: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 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 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 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呈现出第一次产业人数减少、 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增加的格局。 2、主要形成机制: • 收入弹性差异 • 投资报酬(技术进步)差异
2
二、就业结构的意义 • 就业结构在国民经济全局运动中和在就 业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 反映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反映社 会劳动力资源投入方向的总体状况,其 变化也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
3
第二节 就业结构规律
一、工业化阶段与就业结构变化
1、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 • 随着现代经济的增长,即在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和人均 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各产业不论是产值 结构,还是劳动力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其变动的一般趋势 是农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下降;而工业 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上升, 但在这两个部门中,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的变化趋势略 有区别,工业部门在产值份额持续上升的同时,劳动力份 额处于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业部门在产值份额处于 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的同时,劳动力份额上升幅度较大。
第六章 就业结构
• 就业结构的概念
• 就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 我国的就业结构
1
第一节 就业结构的意义
一、就业结构的涵义
1、概念
所谓就业结构,指的是社会劳动力的分布状况。 即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与部门、各个地 区、各种职业等方面的就业比例及其相互联系。 2、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就业人员作出不同的分类, 因而就业结构就包含若干方面。
12
2、对劳动力市场区域结构的分析
• 一国的劳动力市场可以按不同地区划分为若干地
方性劳动力市场; • 由于劳动力供求的地区差异,在全国范围内会产 生失业和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 办法:减少和消除劳动力区域流动的障碍,需求 劳动力的地区以较好的条件吸引劳动力流入,以 工厂的迁移代替劳动力的迁移。
13
教育、科研和政府部门的相对份额趋于上升。
5
• 产业结构的上述变化趋势,主要是由经济增长过程中科学
技术进步引起的。
• 科学技术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 科学技术进步带来新材料的使用、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工艺 的采用,从而带动新的产业部门出现; • 科学技术进步带来工业化,引起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 促进了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引起产 业结构的变化。 •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往往同需求的改变交织
在一起。
6
2、钱纳里等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多国模型、钱纳里标准结构
•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
结构与之相对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7
• 通常表现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演进,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 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同时拉动第 三产业比重提高。 • 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20%或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 升至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构成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 化就进入了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到10%以 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至最高水平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 下降,第三产业成为GDP构成中最大比重时,工业化就 到了成熟期,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即发达经济过渡。这是 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 • 工业或制造业比重的上升就是工业化进程最直接的表现。
第三节来自百度文库我国就业结构状况分析
一、就业的产业结构状况
1、三次产业间从业人员份额
2、三次产业就业弹性
14
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
(1)结构偏离度
• 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
业比重之比与1的差。 • 用公式表示为:结构偏离度= 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 百分比-1。
15
• 结构偏离度可以反映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GDP比
4
• 不仅如此,这三大部门各自内部也会发生显著的
结构性变动,其变动趋势是:制造业上升幅度最
大,大约占工业部门份额上升的2/3;在制造业
内部,与现代技术密切联系的新兴部门增长得最 快,其在整个制造业总产值和劳动力中占的相对 份额都是上升的,相反,一些传统生产部门的产 值和劳动力的比重则是下降的;在服务部门内部,
重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程度。运用这一指标可以判
断劳动力就业状况是否协调。它的绝对值越大, 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不对称。结构偏离度 大于零时,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结构偏 离度小于零时,产业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额;等
于零则表明二者均衡。
16
(2)分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 •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 • 用公式表示为:相对劳动生产率= 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 •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分 析,表明每1%的劳动人口对应能创造百分之几的产值。
10
四、西方劳动力市场结构理论 (一)托宾的劳动力市场技术结构理论
• 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是指劳动力市场可以按工
人的技术状况细分为若干个局部市场,每一个局
部市场主要代表一定的技术工种、一定技术水平
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由于局部市场的不 可替代性发生失业和职位空缺的并存。职位空缺
存在时,会导致工资上涨。
• 解决结构性失业最重要的对策即人力政策。
11
(二)希克斯劳动力市场部门和区域结构理论
1、对劳动力市场部门结构的分析
• 劳动力市场结构是按部门的经济状况和劳动生产
率状况所做的划分;
• 在一个社会中,劳动力市场部门结构变动的原因 在于行业经济的发展状态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 度。 • 调整产业结构,使各部门协调发展。
数值越大,表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力就会流向
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
17
2009年我国GDP和从业人员的构 成
项目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GDP
从业人员
10.3
38.1
46.3
27.8
43.4
34.1
根据2010年统计年鉴计算
18
9
三、就业结构规律的内容
• 工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
• 每一产业的产值份额与劳动力分额不等,且二者间的差额 也不等;随着经济发展,同一产业的产值份额与劳动力份 额下降的速度也不等; • 三次产业间就业份额变化是相互联系的。第一产业是变化
的起点,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业劳动力减
8
二、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变动
——配第-克拉克定理 1、内容: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 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 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 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呈现出第一次产业人数减少、 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增加的格局。 2、主要形成机制: • 收入弹性差异 • 投资报酬(技术进步)差异
2
二、就业结构的意义 • 就业结构在国民经济全局运动中和在就 业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 反映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反映社 会劳动力资源投入方向的总体状况,其 变化也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
3
第二节 就业结构规律
一、工业化阶段与就业结构变化
1、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 • 随着现代经济的增长,即在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和人均 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各产业不论是产值 结构,还是劳动力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其变动的一般趋势 是农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下降;而工业 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上升, 但在这两个部门中,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的变化趋势略 有区别,工业部门在产值份额持续上升的同时,劳动力份 额处于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业部门在产值份额处于 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的同时,劳动力份额上升幅度较大。
第六章 就业结构
• 就业结构的概念
• 就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 我国的就业结构
1
第一节 就业结构的意义
一、就业结构的涵义
1、概念
所谓就业结构,指的是社会劳动力的分布状况。 即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与部门、各个地 区、各种职业等方面的就业比例及其相互联系。 2、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就业人员作出不同的分类, 因而就业结构就包含若干方面。
12
2、对劳动力市场区域结构的分析
• 一国的劳动力市场可以按不同地区划分为若干地
方性劳动力市场; • 由于劳动力供求的地区差异,在全国范围内会产 生失业和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 办法:减少和消除劳动力区域流动的障碍,需求 劳动力的地区以较好的条件吸引劳动力流入,以 工厂的迁移代替劳动力的迁移。
13
教育、科研和政府部门的相对份额趋于上升。
5
• 产业结构的上述变化趋势,主要是由经济增长过程中科学
技术进步引起的。
• 科学技术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 科学技术进步带来新材料的使用、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工艺 的采用,从而带动新的产业部门出现; • 科学技术进步带来工业化,引起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 促进了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引起产 业结构的变化。 •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往往同需求的改变交织
在一起。
6
2、钱纳里等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多国模型、钱纳里标准结构
•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
结构与之相对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7
• 通常表现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演进,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 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同时拉动第 三产业比重提高。 • 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20%或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 升至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构成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 化就进入了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到10%以 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至最高水平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 下降,第三产业成为GDP构成中最大比重时,工业化就 到了成熟期,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即发达经济过渡。这是 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 • 工业或制造业比重的上升就是工业化进程最直接的表现。
第三节来自百度文库我国就业结构状况分析
一、就业的产业结构状况
1、三次产业间从业人员份额
2、三次产业就业弹性
14
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
(1)结构偏离度
• 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
业比重之比与1的差。 • 用公式表示为:结构偏离度= 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 百分比-1。
15
• 结构偏离度可以反映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GDP比
4
• 不仅如此,这三大部门各自内部也会发生显著的
结构性变动,其变动趋势是:制造业上升幅度最
大,大约占工业部门份额上升的2/3;在制造业
内部,与现代技术密切联系的新兴部门增长得最 快,其在整个制造业总产值和劳动力中占的相对 份额都是上升的,相反,一些传统生产部门的产 值和劳动力的比重则是下降的;在服务部门内部,
重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程度。运用这一指标可以判
断劳动力就业状况是否协调。它的绝对值越大, 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不对称。结构偏离度 大于零时,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结构偏 离度小于零时,产业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额;等
于零则表明二者均衡。
16
(2)分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 •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 • 用公式表示为:相对劳动生产率= 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 •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分 析,表明每1%的劳动人口对应能创造百分之几的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