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德育案例
透德育教育的化学案例(3篇)
第1篇标题:化学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以“化学反应与环境保护”为例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化学污染成为其中一大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某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德育教育,以“化学反应与环境保护”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二、案例过程1. 引入话题,激发兴趣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反应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化学污染的危害,激发他们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减少化学污染,保护我们的家园?”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
2. 实验探究,深化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与环保相关的化学实验,如“水质检测”、“土壤污染检测”等。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污染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实验,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反应与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
3. 课堂讨论,拓展视野教师组织学生就“化学反应与环境保护”这一主题进行课堂讨论。
学生从自身做起,提出以下观点:(1)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化学物质的浪费。
(2)使用环保型化学产品,减少化学污染。
(3)提高化学废物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化学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4)加强化学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4. 案例分析,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案例,如“三聚氰胺事件”、“水污染事件”等,让学生了解化学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危害。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提高道德素养。
5. 实践活动,践行环保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在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环保工作,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案例效果1. 学生环保意识显著提高。
通过化学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反应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了环保意识。
2. 学生道德素养得到提升。
学生在实验探究、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中,学会了尊重科学、关爱环境、勇于担当,道德素养得到提高。
3. 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环保工作,践行环保理念,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
高三化学德育教案案例
高三化学德育教案案例——《化学反应原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原理,掌握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尊重科学、关注环保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计算。
2.难点: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反应。
那么,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呢?它包括哪些基本概念呢?2.知识讲解(1)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师:我们来了解一下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原理是研究化学反应的规律和条件的科学。
它包括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
(2)化学平衡师:什么是化学平衡呢?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正反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3)反应速率师:我们来学习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物浓度的增加。
反应速率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实验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问题:1)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反应?2)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3)反应结束后,溶液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4.讨论分析师:请大家分组讨论,针对实验现象和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1)实验中发生的反应: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2)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变化:由蓝色变为浅蓝色。
(3)反应结束后,溶液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不变。
因为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反应物和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1)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正反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2)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物浓度的增加。
反应速率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案例设计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案例设计第一篇: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案例设计关于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一、问题的提示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埋头钻研题海。
而忽视自身心的健康成长于人格品德修养的修炼。
我们的老师也在不断探求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培养解题技能。
应对考试是可以在一段时间通过强化训练来完成,但心理的成熟是不能催热的,学生需要体验;需要感悟,能否利用知识传授的平台来体验人生哲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指导学生将来的人生道路呢?学生对说教式的政治思想工作已不屑一顾,而对于从自然学科知识中感悟的自然法则,规律是有兴趣的,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是相通的,做学问与做人的道理也是一致的,我们亦可用于讲解自然学科中规律的同时浸透人生道路,启迪学生智慧,开培人生。
二、理论依据1.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如何做人。
如何做一位对社会有用之才。
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能力水平。
更要具有为社会服务,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思想境界,要培养自己的技能,要磨练自己顽强的意志,只有树立高远的志向,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创造潜能。
2.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提倡人们在竞争发展自我的同时关心他人。
社会使人如人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要知道没有别人给与你的帮助,没有大的发挥环境,是不可能有你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只有共同向前发展。
才能使整个社会向前迈进。
培养智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情商的培养。
三、可行性分析1.化学这门自然科学充满了辩论法,如元素周期表揭示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体现的对立-统一的规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感悟辩证法,客观对待事物,把握人生的方向是有积极指导作用的。
2.随着“工业化” “现代化”的飞速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化学知识。
教师可利用此平台可对学生进行和谐发展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求真的欲望。
初中化学德育渗透教案案例
初中化学德育渗透教案案例
教学内容:元素的离子化和化合价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元素的离子化过程和化合价的概念,培养
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准备氢氧化钠、氯化铜等实验物质,实验器材,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不同元素之间的化合方式,为后续实验做准备。
2.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氢氧化钠和氯化铜溶液的反应情况,
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3. 结果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元素之间的化合价以及离子生成的原因。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化学习效果。
5. 德育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正
确处理实验物质,注重安全意识。
教学扩展: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操作,深化对元素离子化和化合价的理解,促进学生对
化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元素离子化和化合价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学
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帮助。
注:本教案范本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精选五篇]
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精选五篇]第一篇: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德育是教育教学的灵魂。
正确开展德育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兴趣,开发智力,也有利于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九年级学生面对毕业升学的压力,决定了九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且学习时间较短的困难局面。
而且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为一年,内容多,学时少,不可能安排专门的课时进行德育,因此初中化学中德育重在“渗透”,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地适时地加入德育,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潜移默化,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德育的效率和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化学学习中,从而达到促进化学教学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我国青铜器的制造、铁和钢的冶炼与应用、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都是举世闻名的。
……”在阅读这一段文字后,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想,与学生一起探讨科学发展对社会、国家的影响,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经过短短的几分钟,得到了了共识,主要有:“落后就会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不容质疑的客观事实,“科教兴国”——势在必行,继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继续谈谈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师生交流后得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里,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发奋学习,以适应时代并努力去创造时代,做个时代的弄潮儿。
二、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实验中,除了训练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也应积极融入德育因素。
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教师常采用以下方法:先请学生介绍各自实验内容的注意事项和分工情况(其他学生补充),实行知识的共享和完善,再开展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这样做不但要求学生熟悉内容,勤动手,勇实践,还要求每组学生要团结协作,采用最佳合作方式,追求质量和速度双丰收,如此一来,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以往的学生实验中的“看、慢、乱”的现象,效果相当好,如学生实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大多数的组在15分钟内完成操作。
高中化学德育渗透教案
高中化学德育渗透教案高中化学德育渗透教案篇一: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渗透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渗透探讨摘要: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到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而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也已成为一大问题。
因此,本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本人所教高中化学教学实际进行探讨,分析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最后提出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希望能为优化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之德育渗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教学德育渗透一、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分析化学这门自然科学充满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元素周期表揭示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感悟辩证法,客观对待事物,把握人生的方向是有积极指导作用的;化学实验贯穿于整个化学课程,体现了以事实为依据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化学家们为科学发展矢志不渝钻研到底不放弃的精神鼓舞着学生们执着追求真理??;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化学知识,教师可利用此平台对学生进行和谐发展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求真的欲望;另外化学发展史,化学家带给人类的精神财富等等都能给学生更多的启示。
因此,本人认为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可行的。
高中化学德育渗透教案篇二: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廉江市第一中学周琴新的课程标准中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求教师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下面我就如何利用化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一点本人的认识。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课例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课例研究性学习”是新版教材增加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内容,它要求学生去观察周围,关注社会,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试着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里当然也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
在第三章第一节中首次出现调查水污染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就趁机让学生用一周时间去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报告要写清调查地点,污染情况,污染原因,最后提出建议),在学生的报告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德育教育的无声无息渗透,如“以前清澈见底的小河如今穿上花花绿绿的…外套‟,一到夏天老远就闻到臭味,现在人们都不愿去河边洗衣服了”,“水中欢快的鱼儿现在翻着白眼永远的休息了,似乎告诉人们活在这样的水中真没意思”等很有感触的话;“一升90号汽油2.25元,一瓶600ml的纯水也要卖2元,为争夺石油曾出现战争,将来会不会为了水也爆发战争呢?”“如果再不保护水的话,人类最后看到纯净的水就只能是眼泪水!”等发人深思的语句;在针对污染原因谈建议中,大家的各抒己见,如常规性措施“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监测和管理”,创造性构想“发明出更多的…绿色‟物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教师阅读后都为之一震,亲自调查并撰写报告的学生又怎能不为之震撼呢? 教师在课堂上朗读1-2篇筛选出来的较好的报告和出色的语句再去进一步感染学生,在表扬大家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同时又指出: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更应该切实拿出行动,从校园卫生、个人卫生习惯等小事实事做起,使我们的环境日渐好起来。
这样一来,将德育教育向深度进一步发展,让学生的心灵也进一步"净化",使环保意识进一步烙在了学生的思想中。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利用相关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善于挖掘,再如候氏制碱法中穿插爱国主义教育,家庭小实验中渗透废物利用的创新精神,测验考试前后进行心理辅导等,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明白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德育教育的渗透,使得化学课“活”起来,学生也“活”起来,教学起来事半功倍,可以说是“以智寓德、以德促智”双赢。
初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案例
初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案例(一)燃烧与灭火【案例导读】1.案例背景本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
本单元属于“化学与生活”主题中的家用燃料部分,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意识、从化学科学角度认识燃料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密切联系的重要载体。
本案例片段力求呈现以下多元教育价值。
2.学科育人价值追溯燃烧理论的发展史,在感受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形成。
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落实情感目标于无痕。
教学活动过程育人价值解读片段一【师】你们知道最早使用火的中国古代先民是谁吗?【师】燧人氏。
人类开始驾驭火之后,出现了陶器、火药和冶金等很多发明。
人类逐渐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接着进入了铁器时代,人类对燃烧的利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更加迫切地想知道燃烧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燃烧?【生】面露困惑,期待发现燃烧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的本质。
【师】在300多年前出现了一种解释燃烧现象的学说,燃素说。
它这样解释燃烧:可燃物中都含有燃素,燃烧是一种分解反应,分解的产物即为“燃素”和“灰”。
并且“灰”的质量远小于可燃物的质量;可燃物点燃=燃素(变为光和热)+灰【师】你们同意燃素说吗?为什么?你们能不能用学过的实验事实推翻燃素说?【生】铁丝燃烧质量会增加。
【师】燃素说最不能自圆其说的就是金属煅烧以后会增重的事实。
拉瓦锡的想法与大家是相同的,他做了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这个曾经一统天下近一百年之久的燃素说,燃素说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拉瓦锡提出了新的燃烧理论——氧化学说。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实验【生】得知集气瓶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时,感到非常惊讶【视频】钠在氯气中燃烧【师】(呈现神七升空推进剂中的一个反应)与通常的燃烧相比,这三个燃烧反应哪里与众不同?人们发现能够支持燃烧的物质并非氧气一种。
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案例(化学)
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案例(化学)青山中学梁冰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在学习的个性发展中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把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在学校里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无论哪个科目。
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同时又要注意德育渗透。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关系德育教育做了明确规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可行,也是必要的。
下面谈谈笔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渗透国情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跟国情教育结合起来,以国情教育为基础。
化学课的教育内容很丰富,但它不像政治那样直接,它要通过“化学”的形式来进行。
化学教学中与中国国情相关的知识比比皆是。
具体表现在:①化学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②化学元素及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③化学化工生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④我国古代、近代在化学化工方面的重大贡献及其对社会文明的影响;⑤新中国在化学科学研究与石油化工等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和新发展;⑥化学家的生平、成就及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等。
【案例一】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在讲完甲烷的化学性质后,针对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现实及能源消费结构,我们提出了下述问题:问题l: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国为何频繁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问题2:参考国外的经验,试提出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方法。
关于德育的化学故事
关于德育的化学故事作者:孙广成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7年第03期化学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很密切的学科,在漫长的发展史中,不仅有无数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同时化学现象本身也给人以启迪。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者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有时我会把一些化学现象和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比生硬直接地说教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同学们不仅对相关的化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同时在思想上也受到触动和启发。
下面是我曾遇到的几个教学故事。
第一个故事:在我曾经任教的班里,有一个叫刘文伟的学生,刚开学的时候觉得他是一个除了偶尔会迟到和较有个性的男生之外,在其他方面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课堂上也能够认真听讲,作业也能较好地完成。
后来发现他慢慢变了,头发越来越长,越来越乱,仔细看的话,还有染色,迟到也开始变得频繁起来,上课时精神涣散,时而睡觉,时而发呆,作业也不交,考试成绩也退步很多,与先前相比判若两人,各科老师也都在议论他。
于是,我开始暗暗地观察他。
有几次,我站在校门口旁边比较隐蔽的树旁,想观察他跟什么样的同学在一起,结果发现,他经常跟两个不爱学习、个性张扬、发型怪异的学生在一起玩。
找到原因之后我没有马上责备他交友不慎,而是用化学的现象和知识,对他进行开导。
我对他说:“每个青少年都像某种金属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一些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生锈’现象。
金属的生锈对金属的主体有很大的危害,应该想办法不让它生锈;如果已经生锈了,要查出原因,阻断生锈的条件,阻止锈蚀的继续恶化。
那怎样才能有效的‘防锈’或者阻止锈蚀的继续‘恶化’呢?”“你们的家长会经常性地在你们的表面刷上新的‘油漆’,以隔绝与‘水分和空气’的接触,试图保护你们不被锈蚀;而学校也会经常性地在你们表面镀上一层更耐腐蚀的金属——这就是不断更新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试图增强你们抵抗外界锈蚀的免疫力;而社会这个大环境也在尽量给你们提供一个健康阳光的环境,让你们生活中的空气更加干爽和清洁,减缓生锈的速度。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五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五篇)第一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
“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是目前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初中化学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双基,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
所以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要渗透德育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才能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根据化学学科特点,结合实际,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不失时机的渗透德育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从而让新课改的预期目标得以完美实现。
一、通过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目标正确确立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创设情境激趣;利用化学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运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设计趣味实验,保持学习兴趣;利用趣味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发展学习兴趣;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分组合作学习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该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
如在教序言引入时,为学生表演神奇的“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空瓶生烟”等魔术,同时欣赏北大校长周其凤的《化学之歌》,一下就点燃了孩子们学习化学的热情,使他们产生了想要学习、学好化学的强烈的愿望。
高中化学德育渗透教案
2. 在探究活动中强调团队协作和 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 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总结词:化学探究活动中的德育 教育,通过开展化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3. 通过探究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 值观。
05
德育渗透效果评价与反思
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观察法
调整。
改进教学方法
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 析、小组讨论等,以更好地融入德
育教育。
加强师生互动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提 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 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拓展课外活动
组织课外活动,如化学实验、社会 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德育 教育的重要性。
THANKS
3. 通过化学史实中的德育教育,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2. 介绍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如火药、 造纸术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 国情怀。
详细描述
1. 介绍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如门 捷列夫、居里夫人等,讲述他们的科学 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案例二:化学实验中的德育教育
详细描述
2.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
介绍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 响,如食品添加剂、化妆品成 分等,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
人的健康。
03
社会责任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如义务讲解、社区服务等,培 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
神。
04
德育渗透实践案例
案例一:化学史实中的德育教育
总结词:化学史实中的德育教育,通过 介绍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科学精神培养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案例一:环保意识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并提醒他们如何正确处理和使用这些物质。
同时,可以组织参观当地的环保设施或者邀请专家来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讲座,以增强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和重视。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案例二:科学道德的培养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
例如,在进行实验前,可以向学生强调实验的目的和安全注意事项,并要求他们签署实验守则。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同时注意他们的实验操作是否准确和规范。
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和分析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重申科学研究应该是诚实、公正
和负责任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
通过以上案例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道德,我们能够使他们在学习
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
希望这
些案例能为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案例设计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案例设计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摘要】教育德为先,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化学教学大纲》提出化学教学必须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
安全环境保护教育、人生观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等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本篇文章以氯气的性质教学为载体,介绍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渗透德育氯气实验探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氯原子的结构特点和氯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氯气与水、金属和非金属反应的化学性质。
3.以氯原子的结构特点作为切入点,分析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通过氯气与水反应,以及其中化合价变化的情况分析氯气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4.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的实验操作技能,提升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氯气性质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和理解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通过对氯水成分的探究,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了解使用科学探究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德育目标)1.通过对氯水成分的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主动理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
2.协助学生树立“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等科学思想,并逐步对学生实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教育。
3.对学生实行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气与水反应,氯气的强氧化性【教学难点】氯水成分的探究。
【教学方法】老师引导,实验探究【教学用具】试管、集气瓶、针筒、胶头滴管、酒精灯等仪器;氯气、铁丝、铜丝、红纸、硝酸银、稀硝酸、蒸馏水、新制氯水、石蕊等药品;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播放京沪高速公路氯气泄漏事件录像,引发学生思考氯气的物理性质。
在观看录像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相关细节,回答学案上的第一部分问题。
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案例(化学)
【案例三】以事件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中有关酸雨的教学中让学生课前先自行调查二氧化硫气体的来源及其危害。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的结果做一个汇报。
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案例(化学)
片断,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全人工合成;近年在高温超导研究方面一直在世界前列。实践表明,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上是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二、进行积极的、成功事例教育渗透德育
化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化学家,他们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但是很多科学家在小时候的处境比现在的许多学生要差得多,但是通过自身努力最终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树立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识。
【案例二】以人物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
在介绍氯气的性质中,当介绍到氯气的发现者,英国化学家戴维时,让学生阅读有关戴维的资料:(节选)
从学徒到科学家
1778年12月17日,亨弗利·戴维出生在英格兰彭赞斯城附近的乡村。父亲是个木器雕刻匠。他5岁入学,是个淘气、贪玩的学生。他衣服的两个口袋,常常是一个装着钓鱼的器械,另一个装满了各种矿石,这是在离家不远的矿区拣的。 1794年他父亲去世,家境更加困难了。为了谋生糊口,作为长子的戴维被送到当地一位名叫柏拉兹的医生那里当学徒。这项工作很符合戴维的志趣。他一方面充当医生的助手,护理病人,学习行医的本领,另一方面他必须天天调配各种药物,用溶解、蒸馏的方法配制丸药和药水,真正地操作化学实验仪器。这时他才明白自己的知识大浅薄了,于是开始勤奋地学习,抓紧空隙认真阅读拉瓦锡的《化学概论》等化学著作。通过学习,他做实验的内容和目的明确了,凡是著作中讲过的实验,他尽可能地一一试试。凡是好书他都设法借到,如饥似渴地阅读。遇到学识渊博者,他就主动求教……。
初中化学德育优质课教案
初中化学德育优质课教案目标:1. 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认识到它对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品德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1. 化学的定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和实验守则。
3. 化学废物的处理与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化学产品和工具的图片,引出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化学与我们的生活”这一主题。
二、发散(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意识和实验守则,让学生了解到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三、探究(2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化学实验废物的处理方法,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废物进行环保。
2. 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共同探讨化学废物处理的环保意识。
四、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探究活动,强调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和废物处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德价值观贯穿在日常生活中。
五、拓展(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观察并记录化学产品的使用和废物处理方式,写出一份关于化学废物处理的小结。
六、反思(5分钟)学生进行反思,思考今天课堂上所探讨的化学道德问题对他们自身的影响。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课后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化学实验室进行参观,了解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和实验守则。
2. 制作一份关于化学废物处理的海报,宣传环保意识。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主动参与讨论、团队合作精神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对化学产品的观察记录和小结的书写质量。
高中化学德育案例一等奖例文高中
高中化学德育案例一等奖例文高中小肖同学是班级的劳动委员,他做事认真负责,在初中阶段也一直担任班级的劳动委员,所以他的工作一直很令我满意。
有一次,他所在的寝室接连几天卫生扣分,问题是出在他们的抽水马桶上。
于是我就在班级里批评了他们寝室,还说再出问题我就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这时,班上的一个男同学在下面说了几句嘲笑的话。
在我还没有反应前,就听见小肖用一种很愤怒响亮的声音说:“最讨厌你这种人,幸灾乐祸!”全班同学都愣住了。
我当时就说了几句,转了个话题。
下课后,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开始并不说话,可不久,他哭了起来。
我说:“你有什么委曲,都说出来吧。
我们心平气和地谈谈。
”他抬起头来说:“我现在成绩不好,寝室卫生也不好,同学们好像都在嘲笑我,我不想做班级干部了。
我想等我把成绩弄上去了再做班干部。
再说,我们也很用心努力地打扫了,我也搞不懂怎么还老是扣分。
有些人嘴上说得很好听,唱高调,但班级的事情什么也不管,这样的人读书却比我好,我真想不通。
”没想到,他一下子倒了这么多苦水,在他的心里有这么多矛盾,我想这是三言两语化解不了的。
我说:“小肖,请你静下心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搞好班级卫生到底为什么?学习与班级工作是相互矛盾的吗?你愿不愿意做一个自私的人?你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我们再来谈。
”回到办公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其实小肖的学习成绩并不算差,回想小肖的话,我明白他一定是给自己定下了很高的目标,我想发生刚才那件事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学习成绩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工作又不顺利,使他有了挫折感而导致自信心的缺乏继而愤世嫉俗。
认识到这点之后,我给他写了封信,在信中,我首先请他打消老师、同学看不起他的念头,我我把我平时看到的他的优点,如在学习很努力,每次大扫除时都能将任务分配好,自己挑脏活干等等,我还把平时我听到的同学对他的好的评价也写下让他知道,希望他不要妄自菲薄,要鼓起信心。
其次,我介绍了一些学习方法,尤其是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议将卫生委员工作细化,将全班同学发动好劳动;最后鼓励他在身处困境的时侯要勇敢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越战越勇。
高三化学德育教案案例
高三化学德育教案案例教学设计之所以被重视,被强调,是由于与教案相比,它更多地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特点。
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根据。
今天作者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高三化学德育教案,期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三化学德育教案最新案例1一、教材分析《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到达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渐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别地位,肯定以下的教学目标:㈠知识目标: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1、使学生逐渐知道从个别到一样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进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谊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样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以下设计: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取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照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2、通过提问、摸索、议论(讨论)、讲授、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说明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进程设计教学进程是特别的认识进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进程是学生认知进程和情谊活动的有机结合。
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进程作以下的设计:㈠整体思路:⑴导入→⑵回想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产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本课的整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初中化学德育渗透教案案例
初中化学德育渗透教案作课人姚巧荣课题:化石燃料的利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化石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②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少的燃料;③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及开发新能源的意义;④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查阅资料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②通过与其它学科或已有知识联系,小组合作并参与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③通过猜想和研讨,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化石燃料为载体来辨证地认识物质;②通过化石燃料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③使学生树立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坚定学好化学为保护环境和解决能源问题做出贡献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学习难点:探讨减少化石燃料对环境污染的方法,树立环保意识【课前准备】学生:①查阅地理教材有关我国煤石油天然气分布及主要矿区;②查阅化石燃料的用途,以及新能源及调查当地的燃料结构和燃料价格。
教师:①准备预习提纲发放给学生;②课件制作;③煤和石油的部分产品的实物标本。
【课前预习】1.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_____适用于冶金的重要原料。
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教学过程】导入: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燃料的燃烧给我们带来的能量,常用的燃料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化石燃料?【德育评析】本章的课题是《燃烧燃料》,在前面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燃烧,所以这样导课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从已有知识进入新的学习主题——化石燃料。
通过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概括化石燃料的形成简单、明了。
(一)化石燃料的形成引导学生回顾自然课已学知识:煤和石油的形成大屏幕展示:化石燃料形成的文字说明和煤、石油、天然气的图片师生活动:回顾和交流(二)化石燃料的组成元素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化学理论和已有知识猜测化石燃料的主要组成元素?学生讨论:提出猜想及猜想根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学科德育教学案例
永和中学王庚文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
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
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
求真理,顽强不屈。
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
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
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
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
“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
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
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
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
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
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
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病、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
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
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学科德育教学案例
永和中学
王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