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材解析

合集下载

数学高一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

数学高一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

数学高一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数学是一门准确且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学科,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来说,必修一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在高一的学习过程中,数学必修一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会介绍其中的一些。

1. 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必修一中也有详细的介绍。

一元二次函数的标准形式为:$f(x) = ax^2 + bx +c$。

其中,$a$、$b$、$c$为常数,$a\neq0$。

学习一元二次函数,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图像特征、顶点坐标、轴对称等相关概念,并能够运用一元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必修一中也有详细的讲解。

不等式是由不等号连接的数学表达式,可以通过解不等式得到一组解。

而不等式组是由多个不等式组成的方程组,我们需要通过解不等式组确定其可行解的范围。

3. 直线与二次函数的交点直线与二次函数的交点也是必修一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求解直线与二次函数的交点,可以确定二次函数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求解相关问题。

求解交点时,我们需要通过联立直线方程和二次函数方程,使用解方程的方法得出交点的横纵坐标。

4. 平面向量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必修一中也有相应的学习内容。

平面向量由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确定,可以表示为$\vec{AB}$。

学习平面向量时,我们需要掌握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法则,了解平面向量的共线与共面的判定条件,并能够应用平面向量解决实际问题。

5. 空间几何基础知识空间几何也是必修一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学习空间几何时,我们需要了解点、直线、平面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相关的定理解决空间几何问题。

此外,还需要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相关概念。

6. 概率初步概率是高中数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而在必修一中,我们初步接触到了概率的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

学习概率初步时,我们需要了解试验、随机事件、样本空间等相关概念,并能够计算概率,并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高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材全解全析》

高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材全解全析》

第一章高一数学(上)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本章内容概述【考纲要求】(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关关系;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 (3)掌握二次不等式、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考点剖析】“集合与简易逻辑”是高中数学的起始单元,也是整个中学数学的基础.它的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集合的思想、集合的语言和集合的符号在高中数学的很多章节如函数、数列、轨迹、方程和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中都被广泛地使用;其次,数学离不开变换(等价的或不等价的)和推理,而变换与推理又离不开四种命题、充要条件、逻辑联结词等逻辑概念,因为它们是全面理解概念、正确推理运算、准确表述判断的重要工具.集合与逻辑不仅是中学数学的基础,也是支撑现代数学大厦的柱石之一.高等数学的许多分支如数理逻辑、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统计、拓扑学等都建立在集合与逻辑的理论基础之上.本单元的知识点在集合与逻辑的理论中都是最基本的,但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都很丰富,如集合的思想、函数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总之,集合与简易逻辑是高考中考查基础、考查能力与考查进一步学习的潜力的很好的命题材料. 【知识结构图】§1.1集合 预备知识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实数分类课本知识导学运用课本知识诠解 重要提示1.集合的相关概念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而集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记作a ∈A;如果a 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记作aA(或aA).可见,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间是从属关系.给出一个集合A 和一个元素a ,a 要么是A的元素,要么不是A 的元素,二者必居其一.3.集合的分类按集合元素的个数,集合可分为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有理数 无理数分数 无理数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无限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空集,空集用符号表示.4.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和描述法.重要提示1.集合是现代数学中不加定义的基本概念,它的基本思想已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人、物、数点、式子、图形等.2.列举法的优点是可以明确集合中具体的元素及元素的个数.列举法常用来表示有限集或有特殊规律的无限集.其中表示有特殊规律的无限集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表示清楚后才能用删节号.3.{x∈A|P(x)}有时也可写成{x∈A:P(x)}或{x∈A;P(x)}.4.图示法的使用对象具(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列举法.其特点是:①元素一般是有限个;②元素不重复,不遗漏,不计顺序地列举出来;③元素间用“,”隔开.(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一般格式为{x∈A|P(x)},其中,x是集合的代表元素,A是x的取值范围,P(x)是确定x应满足的条件.{x∈A|P(x)}即表示使命题P(x)为真的A中诸元素之集.例如,{x∈R|x≤5},若从前后关系来看,集合A已很明确,则可使用{x|P(x)}来表示,例如{x|x≤5}.为了形象地表示集合,常常画一条封闭的曲线,用它的内部表示一个集合,这种方法叫图示法(也称韦恩图法).5.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称正整数集,表示成N*或N+.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整数集,记作Z;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记作R.基础例题点拨【例题1】下列各题中,分别指出了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用适当的方法把这个集合表示出来,然后指出它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1)组成中国国旗图案的颜色;(2)世界上最高的山峰;(3)由1,2,3这三个数字抽出一部分或全部数字(没有重复)组成的一切自然数;(4)平面内到一个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l(l>0)的所有的点P.【解析】(1){红,黄},有限集;(2){珠穆朗玛峰},有限集;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处理有关抽象集合问题时,却有着独特作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即自然数集包括数0;(2)Q、Z、R中排除0的集分别可表示为Q*、Z*、R*.随笔:一拖二拖1用适当方法表示下列集合,并指出它们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1)不超过10的非负偶数的集合.答案:{0,2,4,6,8,10},有限集;(2)大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答案:{x∈N|x>10},无限集;(3)方程x2-4=0的解集.答案:{-2,2},有限集;(4)方程(x-1)2(x-2)=0的解集.答案:{1,2},有限集.(3){1,2,3,12,13,21,23,31,32,123,132,213,231,312,321},有限集;(4){p|PO=l}(O是定点,l是定长),无限集.(2){x∈N|x>10},无限集;(3){-2,2},有限集;(4){1,2},有限集.【思路点拨】对于有限集并且集合中的元素比较少时,一般采用列举法表示,并且不必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对于有限集中元素比较多,以及无限集,通常采用描述法表示.【例题2】把下列集合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出来: (1){1,5};(2){x|x 2+x-1=0};(3){2,4,6,8};(4){x ∈N|3<x <7}. 【解析】(1){x|(x-1)(x-5)=0};(2)⎪⎭⎪⎬⎫⎪⎩⎪⎨⎧+---251,251;(3){x|x 是大于1,且小于9的偶数}; (4){4,5,6}【思路点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格式是{x ∈A|P(x )}.因而(2)、(4)是描述法,(1)、(3)是列举法.列举法和描述法是表示集合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可以互相“转化”.重难点突破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方法技巧 重难点1.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以及集合元素的三个性质的重要应用.正确表示集合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知识,解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满足集合的互异性.2.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集合的元素类型多是以数、点、图形或集合等形式出现.对于已知的集合,必须知道集合元素的形式.如集合{y|y=x2+1}表示函数的所有函数值即{y|y ≥1};集合{x|y=x2+1}表示函数 拖2把下列集合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出来. (1){-1,0,1,2};答案:{x ∈Z|-2<x <3=;(2) {x ∈Z|16-x ∈N }; 答案: 由于16-x ∈N*,故x-1必为6的正约数,∴x-1=1或2或3或6,从而x=2或3或4或7,∴{2,3,4,7};(3){x|(x+1)x-32(x2-2)(x2+1)=0,x ∈Q }答案: {-1, 32}.拖3指出下列集合的异同点. A={x|y=x2-1} B={y|y=x2-1} C={(x,y)|y=x2-1}答案: A 与B 均表示数集,其中A=R,B={y|y ≥-1}即B 表示不小于-1的所有实数,而C 表示抛物线y=x 2-1上的点的集合.的所有自变量的取值即{x|x ∈R },它们都是数集;集合{(x ,y)|y=x 2+1}表示抛物线y=x 2+1上的所有点,是点集.易混易错点 1. 易混点(1)数集与点集的区别用描述法表示数的集合时,其一般格式为{x|P(x )},即竖线“|”的前面是一个字母;而用描述法表示点集的一般格式为{(x ,y)|P(x ,y)},即“竖线|”的前面是一对有序实数.(2)元素与集合的区别对于任一个字母a ,没有将其写在大括号内或写在封闭的曲线内,则a 表示元素,而{a }表示含有一个元素a 的集合.(3){a ,b }与{(a ,b)}的区别{a ,b }表示双元素集,即含有两个元素a 和b ,而{(a ,b )}表示单元素集,即点集. (4)0与{0}、0与、与{}的区别0表示一个元素0,{}表示含有一个元素0的单元素集,表示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表示含有一个元素的单元素集.2.易错点(1)忽视集合元素的确定性集合元素有三大特征:(1)确定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元素或者属于这个集合,或者不属于这个集合,二者只能选其一.同时,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所表示的意义是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如“漂亮的花”就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因为“漂亮的花”没有明确的客观标准,也就难以判断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范畴;(2)互异性:一个集合里的任何两个元素是不相同的,相同的元素在集合中只能算一个元素,如{x|x 2-2x+1=0}用列举法只能表示为{1},而不能写成{1,1};(3)无序性: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其元素的排列是不讲次序的,如集合{1,2,3}与{2,1,3}及{3,1,2}均表示同一个集合.随笔: 拖4下列集合表示空集的有( )个 (1){y|y 2+1=0} (2){(x,y)|x 2+y 2=1} (3){x|ax 2+x+1=0} (4){x ∈Q|(x 2-3)(x4-16)=0} A.1B.2C.3D.4答案: A,只有(1)是空集.【例题3】下列所给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 ) A .平面内的所有点B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所有点C .平方小于1的实数D .高一年级个子高的同学【错解】本题容易错选A.因为不知道是指哪个平面.【易错分析】判断所给对象是否构成集合,其理论依据是集合元素所具有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本题选项D.中的对象含糊不清,所谓“个子高”没有明确的客观标准. 【正解】根据集合元素的确定性知选D.(2)忽视集合元素的互异性【例题4】若-3∈{x-3,2x-1,x2-4},求实数x 的值.【错解】依题意有-3=x-3,-3=2x-1或-3=x 2-4,解得x=0,x=-1或x=±1,∴x 的取值为0,-1,1. 【易错分析】利用确定性解出所有的可能值,再要进行检验看是否满足互异性.【正解】依题意有-3=x-3或-3=2x-1或-3=x 2-4,解得x=0,-1,1,经检验当x=-1时,2x-1=-3=x 2-4,不符合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故舍去,∴x=0或1.(3)不能正确表示集合,两种表示方法混淆使用【例题5】可以表示方程组 的解集的是( )A.{x=1,y=2}B.{1,2}C.{(1,2)}D.{(x ,y)|x=1,y=2}E.{(x ,y)|x=1且y=2} 拖5给出下列5种说法: (1)著名科学家组成一个集合; (2)1,32, 46,|21 |,0.5这些数组成的集合有5个元素; 答案: 中集合只有3个元素,((3){0}是空集;答案: 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4)数轴上离原点很近的点可组成一个集合;(5)集合{x|x=2k-1,k ∈Z }与集合{y|y=2s+1,s ∈Z }表示的是同一集合,其中正确的说法的序号是. 拖6求实数集{1,a,a 2-a }中a 的数值.x+y=3x-y=-1答案: 依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有⎪⎩⎪⎨⎧≠≠≠a -a?a 1a -a?1a 解得⎪⎪⎩⎪⎪⎨⎧≠≠±≠≠20251a aa a a 且,故a 的数集是除0、1、2,251±外的一切实数.拖7如图1-1-1(1)和(2)分别给出了集合A 、B,试用除图示法以外的方法给出集合A 、B.答案:图1-1-1(1)给出的集合A 中的元素的共同属性是:它们都是质数,且在小于18的范围内,所以A={小于18的质数}.图1-1-1(2)给出的集合B 是一个无限集,它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3的实数,∴B={x|-1≤x ≤3}. F.(x ,y)|⎭⎬⎫⎩⎨⎧==21y x G.{(x ,y)|(x-1)2+(y-2)2=0} 【错解】答案出现A 、B 或D. 【易错分析】方程组的解⎩⎨⎧==21y x 是一个点,因而解集是一个点集,应注意选项的等价性.【正解】应选C 、E 、F 、G.【思路点拨】C 表示的是列举法,F 表示的是描述法,而E 、G 与F 等价.对于D 中的元素有无数个点,表示常函数x=1及常函数y=2两条直线上的所有点.方法技巧1.正确选用集合的表示法集合有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在使用中各有利弊.列举法使人对集合中的元素及其属性一目了然,但有时较繁,对无限集无法使用,有局限性;描述法虽然简捷明了应用范围广,但对其中元素属性的认识还得借助自己的理解,往往容易出错;图示法形象直观,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题6】试用适当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小于1的所有点;(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二象限角平分线上的所有点; (3)所有非零偶数;(4)所有被3除余数是2的数.【解析】(1){x||x|<1=;(2){(x ,y)|y=-x ,x <0=; (3){x|x=2k ,k ∈Z ,k ≠0}或{x|2x∈Z ,且x ≠0}; (4){x|x=3k+2,k ∈Z }或{x|x=3k-1,k ∈Z }.【思路点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也是数,因而是数集.描述法表示集合有三种语言形式: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因而(3)也可表示为{所有非零偶数},这是描述法的文字语言.当用符号不易表示集合元素的公共属性时,可用文字语言描述集合.图1-1-1随笔:拖8已知集合A={小于6的正整数},B={小于10的质数},C={24和36的正公约数},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1)M={x|x ∈A 且x ∈C }答案: A={1,2,3,4,5},B={2,3,5,7},C={1,2,3,4,6,12}∵x ∈A 且x ∈C ∴x=1,2,3,4,即M={1,2,3,4} ∵x ∈B 且xC ∴x=5,7,即N={5,7}.(2)N={x|x ∈B 且x C }随笔:2.根据“元素在集合中”解题【例题7】已知集合A={-1,2,3,a 2+2a-3,|a+1|},其中a ∈R,(1)若5是A中的一个元素,求a 的值;(2)是否存在实数a ,使得A中的最大元素是12?若存在,求出对应的a 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解析】(1)若a 2+2a-3=5,则a 2+2a-8=0,∴a=2或a=-4;但此时都有|a+1|=3,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相矛盾,∴a ≠2且a ≠-4; 若|a+1|=5,则a=-6或a=4,此时a 2+2a-3=21,符合题意,故所求a 的值为-6或4.(2)若存在这样的实数a,则a 2+2a-3=12,且|a+1|<12或|a+1|=12,且a 2+2a-3<12,由于|a+1|=12时,a 2+2a-3=(a+1)2-4=140,∴后一种情况不存在,由第一种情况解得a=3或a=-5,即这样的a 值存在,且a=3或a=-5.【思路点拨】利用“元素在集合中”这一概念来确定某些待定系数时,一要进行相应的分类讨论,二要对所求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这是由集合中元素的“三性”所决定的,若一旦忽视,将出现错误.名题活题创新探究 例题分析解答【例题8】已知集合A={x|ax 2+2x+1=0,x ∈R },其中a ∈R. (1)若1是A中的一个元素,用列举法表示A; (2)若A中有且仅有一个元素,求a 的值组成的集合B; (3)若A中至多有一个元素,试求a 的取值范围.【分析】集合A表示的是方程ax 2+2x+1=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集,问题由此转化为方程的有解,求解讨论问题. 拖9已知集合A={x|x2+px+q=x},集合B={x|(x -1)2+p (x-1)+q=x+3},当A={2}时,求集合B.答案: ∵A={x|x2+px+q=x }={2},∴方程x2+px+q=x 有两相等实根x=2,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p-1)=2+2q=2×2解得p=-3q=4.∴B={x|(x-1)2+p(x-1)+q=x+3}={x|x2-6x+5=0}={1,5}.随笔:拖10已知集合A={x|ax+b=1},B={x|ax-b >4},其中a ≠0,若A中的元素必为B中的元素,求实数b 的取值范围.答案: ∵A 中的元素是x=1-ab-1,依题意知ab -1∈B ,∴a ·ab -1-b >4,即1-2b >4,∴b <-23. 随笔:【解析】(1)∵1是A的元素,∴1是方程ax 2+2x+1=0的一个根,∴a ·12+2·1+1=0,即a=-3,故方程为-3x 2+2x+1=0,∴x 1=1,x 2=-31,此时集合A={-31,1}; (2)若a=0,方程化为2x+1=0,此时有且仅有一个根x=-21; 若a ≠0,则当且仅当方程的判别式Δ=4-4a=0,即a=1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x 1=x 2=-1,此时集合A有且仅有一个元素,由可知B={0,1}.(3)集合A中至多有一个元素包括两种情况: A中有且只有一个元素,由(2)知a=0或a=1; A中一个元素也没有,即A=,此时a ≠0且Δ=4-4a <0,∴a >1,由此可知a 的取值范围是:{a|a ≥1或a=0}.知识链接集合论起源于康托尔,是从最简单的概念出发,利用纯粹的推理而建立起来的重要数学分支.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组成集合的每个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研究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的数学分支称为“集合论”.康托尔:(1845~1918)德国数学家,集合论创始人,函数三角级数表示惟一性的研究引发他对无穷点集的探索,于1872年提出以柯西序列定义无理数的实数理论,1874年提出集合概念,证明有理数集可列而实数集不可列;1878年建立势(基数)概念,提出连续统假设,指明无穷集自身与真子集间有一一对应.能力达标检测1.下列条件所指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A.与2接近的数B.著名的足球运动员C.大于2而小于3的有理数D.旦夕祸福与不测风云答案: C 提示:“接近”、“著名”、“旦夕”、“不测”均是模糊概念.2.对于关系①32{x|x ≤17},②3∈Q,③0∈N,④0∈,⑤{π}与{3.1415926}表示同一集合,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个.随笔: A.4B.3C.2D.1答案: C 提示:①中32=18>17,②中3是无理数,④中没有元素,0,⑤中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故只有①与③正确.3.集合A={x ∈R|x 2+x+1=0},B={x ∈N|x(x 2+6x+10)=0},C={绝对值小于2的质数},D={(x,y)|y 2=-x 2,x ∈R,y ∈R }其中是空集的有( )个.A.1B.2C.3D.4答案: B 提示:A=,B={0},C=,D={(0,0)}.4.下列表示同一个集合的是( ).A.M={(1,2)},N={(2,1)}B.M={1,2},N={2,1}C.M={y|y=x-1,x ∈R },N={y|y=x-1,x ∈N }D.M=(x ,y)21--x y =1,N={(x ,y)|y-1=x-2} 答案: B 提示:A 中M 、N 都是点集,但是不同的点;C 中M=R,N={-1,0,1,2,…};D 中M={(x,y)|y-1=x-2且x ≠2}即(2,1)M,但(2,1)∈N.5.设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a ,b ,c ,若它们能构成集合A={a ,b ,c },则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答案: D 提示:由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知a 、b 、c 两两不等.6.由实数x ,-x ,|x|,2x ,33x -所组成的集合中,最多含有( )个元素.A.2B.3C.4D.5答案: A 提示:2x =|x|=()()00<-≥x x x x ,33x-=-x 当x=0时只有一个元素0,当x ≠0时,只有x 与-x ,故最多含2个元素.7.集合A={一条边为1,一个角为40°的等腰三角形}中的元素个数为( ). A.2B.3C.4D.无数个答案: C 提示:分四种情况:(1)底边为1,顶角为40°;(2)底边为1,底角为40°;(3)腰为1,顶角为40°;(4)腰为1,底角为40°,故选C.8.已知集合M={(x,y)|x+y=2},N={(x,y)|x-y=4},那么,集合{x|x ∈M 且x ∈N }为( ). A.x=3,y=-1B.(3,-1)C.{3,-1}D.{(3,-1)}答案: D 提示:方程组的解集是点集.9.设a,b,c 为非零实数,则A=||||||||abc abc c c b b a a +++的所有值组成的集合为( ). A.{4}B.{-4}C.{0}D.{0,-4,4}答案: D 提示:按a 、b 、c 的正负分类讨论.10.集合{3,49,37,25 ,…}可表示为( ). A.{x|x=nn 212+,n ∈N*}B.{x|x=n n 32+,n ∈N*}C.{x|x=n n 12-,n ∈N*}D.{x|x=nn 12+,n ∈N*}答案: D 提示:取n=1,2,3进行排除.11.集合A={(x,y)|y=-1+x-2x2,x ∈R,x ≠0},若点P 的坐标(x,y)∈A,则( ). A.P 在第一象限或第二象限B.P 在第三象限或第四象限 C.P 在第一象限或第四象限D.P 在第二象限或第三象限答案: B 提示:y=-1+x-2x 2=-2(x 2-x 21+161)-87=-2(x-41)2-87≤-87,其图像落在第三、四象限.12.集合A={x|x=2k,k ∈Z },B={x|x=2k+1,k ∈Z },C={x|x=4k+1,k ∈Z },又a ∈A,b ∈B,则有( ). A.a+b ∈AB.a+b ∈B C.a+b ∈CD.a+bA 、B 、C 中任何一个答案: B 提示:A 表示偶数集,B 表示奇数集,C 表示被4整除余数为1的集合,奇数与偶数之和必为奇数.13.集合{2x,-x+x 2}中x 的取值范围为.答案: x ≠0且x ≠3提示:由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知2x ≠-x+x2.14.设M={x ∈Z|x-512∈N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M=. 答案: {-7,-1,1,2,3,4}提示:由x-512∈N 知5-x=1,2,3,4,6,12.15.定义A-B={x|x ∈A 且xB },若M={1,2,3,4,5},N={2,3,6},则N-M=.答案: {6}提示:在N 中排除又属于M 中的元素2、3,故只剩下6.16.n 是正整数,若不超过n 的正整数中质数的个数与合数的个数相等,这样的n 称为“怪异数”,则“怪异数”的集合是.答案: {1,9,11,13}提示:当n=1时,质数与合数的个数都为0;当n ≥3时,每增加一个质数至少增加一个合数;当n=9时,质数与合数的个数都为4;当n=11时,质数与合数的个数都为5;当n=13时,质数与合数的个数都为6;当n=17时,合数增加了14、15、16三个数,即合数有9个,而质数只增加1个;当n >17时,每增加1个质数必至少增加1个合数,所以质数与合数个数不会相等.故“怪异数”为1,9,11,13. 17.已知{x|x2+ax+b=0}={3},求a 2+b 2+ab 的值.答案: ∵{x|x 2+ax+b=0}={3},∴3是方程x 2+ax+b=0的相等实根,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a=3+3,b=3×3,解得a=-6,b=9,∴a 2+b 2+ab=36+81-54=63.18.设A={(x,y)|21x y - =1},B={(x,y)|y=1-x 2},若集合C={(x,y)|(x,y)∈B 且(x,y )A },用列举法表示C.答案: 依题意知B 是抛物线y=-x 2+1上所有点的集合,而A 是抛物线y=-x 2+1上除去点(-1,0),(1,0)外的所有点的集合,故C={(-1,0),(1,0)}.19.已知集合A={x|mx 2-3x+2=0,m ∈R },(1)若A=,求m 的取值范围;(2)若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m 的范围.答案: (1)若A=,即方程mx2-3x+2=0无解,∴Δ=9-8m <0,即m >89. (2)A 至多有一个元素,包括A 为空集和A 中只有一个元素两种情况,若A=,3x+2=0,即x=32,当m ≠0时,方程mx 2-3x+2=0有两相等实根,∴Δ=0m=89综合可知m ≥89或m =0. 20.已知A={a-3,2a-1,a 2+1},其中a ∈R,(1)若-3∈A,求实数a 的值;(2)当a 为何值时,集合A 的表示不正确?答案: (1)由-3∈A 知a-3=-3或2a-1=-3或a 2+1=-3∴a=0或a=-1,经检验可知a=0或a=-1均可.(2)要使A 的表示不正确,则a-3=2a-1或a-3=a 2+1或2a-1=a 2+1或2a-1=a 2+1=a-3,分别解得a=-2或a 2-a+4=0或a 2-2a+2=0,而a 2-a+4=0和a 2-2a+2=0均无解,故a=-2.21.设集合A={x|x=m 2+n 2,m,n ∈Z },若a,b ∈A,证明:①ab ∈A ②ba=p 2+q 2,其中b ≠0,p 、q ∈Q. 答案: ①∵a,b ∈A,∴可设a=m 21+n 21,b=m 22+n 22,其中m 1,m 2,n 1,n 2∈Z,∴ab=(m 21+n 21)(m 22+n 22)=(m 1m 2)2+(n 1n 2)2+(m 1n 2)2+(m 2n 1)2=(m 1m 2+n 1n 2)2+(m 1n 2-m 2n 1)2∵m 1,m 2,n 1,n 2∈Z,∴m 1m 2+n 1n 2,m 1n 2-m 2n 1∈Z,∴ab ∈A. ②由①知a,b ∈A,∴ab=m 2+n 2,m 、n ∈Z∴222222⎪⎭⎫ ⎝⎛+⎪⎭⎫ ⎝⎛=+==b n b m b n m b ab b a ,∵b ∈A,∴b ∈Z,∴b n b m ⋅∈Q 令p=bm ,q=b n ,∴p,q ∈Q,∴ba=p 2+q 2,b ≠0,p,q ∈Q.22.集合A={x|x=3n+1,n ∈Z },B={x|x=3n+2,n ∈Z },C={x|x=6n+3,n ∈Z },(1)若c ∈C,求证:必有a ∈A,b ∈B 使c=a+b;(2)对任意的a ∈A,b ∈B,是否一定有a+b ∈C ?证明你的结论.答案: (1)设a=3m+1,b=3n+2,m,n ∈Z,则a+b=3(m+n)+3,显然当m+n=2k,k ∈Z 时,a+b=6k+3∈C,令a+b=c ∈C,则a=3m+1,b=3n+2时c ∈C. (2)由(1)可知,当m+n 为偶数时,a+b ∈C,当m+n 为奇数时,a+b=3(2k -1)+3=6k C,可见对任意的a ∈A,b ∈B,不一定有a+b ∈C.参考答案【一拖二】1.(1){0,2,4,6,8,10},有限集;(2){x ∈N|x >10},无限集;(3){-2,2},有限集;(4){1,2},有限集. 2.(1){x ∈Z|-2<x <3=;(2)由于16-x ∈N*,故x-1必为6的正约数,∴x-1=1或2或3或6,从而x=2或3或4或7,∴{2,3,4,7};(3){-1, 32}. 3.A 与B 均表示数集,其中A=R,B={y|y ≥-1}即B 表示不小于-1的所有实数,而C 表示抛物线y=x 2-1上的点的集合. 4.A,只有(1)是空集.5.(5).其中(1)中“著名”和(4)中“很近”均是模糊概念,没有明确标准,(2)中集合只有3个元素,(3)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6.依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有⎪⎩⎪⎨⎧≠≠≠a -a a 1a -a 1a 2解得⎪⎪⎩⎪⎪⎨⎧≠≠±≠≠20251a aa a a 且,故a 的数集是除0、1、2,251±外的一切实数.7.图1-1-1(1)给出的集合A 中的元素的共同属性是:它们都是质数,且在小于18的范围内,所以A={小于18的质数}. 图1-1-1(2)给出的集合B 是一个无限集,它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3的实数,∴B={x|-1≤x ≤3}. 8.A={1,2,3,4,5},B={2,3,5,7},C={1,2,3,4,6,12} ∵x ∈A 且x ∈C ∴x=1,2,3,4,即M={1,2,3,4} ∵x ∈B 且xC ∴x=5,7,即N={5,7}.9.∵A={x|x2+px+q=x }={2},∴方程x2+px+q=x 有两相等实根x=2,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p-1)=2+2q=2×2解得p=-3q=4. ∴B={x|(x-1)2+p(x-1)+q=x+3}={x|x2-6x+5=0}={1,5}. 10.∵A 中的元素是x=1-ab-1,依题意知ab -1∈B ,∴a ·ab -1-b >4,即1-2b >4,∴b <-23. 【能力达标检测】1.C 提示:“接近”、“著名”、“旦夕”、“不测”均是模糊概念.2.C 提示:①中32=18>17,②中3是无理数,④中没有元素,0,⑤中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故只有①与③正确.3.B 提示:A=,B={0},C=,D={(0,0)}.4.B 提示:A 中M 、N 都是点集,但是不同的点;C 中M=R,N={-1,0,1,2,…};D 中M={(x,y)|y-1=x-2且x ≠2}即(2,1)M,但(2,1)∈N.5.D 提示:由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知a 、b 、c 两两不等.6.A 提示:2x =|x|=()()00<-≥x x x x ,33x-=-x ,当x=0时只有一个元素0,当x ≠0时,只有x 与-x ,故最多含2个元素.7.C 提示:分四种情况:(1)底边为1,顶角为40°;(2)底边为1,底角为40°;(3)腰为1,顶角为40°;(4)腰为1,底角为40°,故选C. 8.D 提示:方程组的解集是点集. 9.D 提示:按a 、b 、c 的正负分类讨论. 10.D 提示:取n=1,2,3进行排除. 11.B 提示:y=-1+x-2x 2=-2(x 2-x 21+161)-87=-2(x-41)2-87≤-87,其图像落在第三、四象限.12.B 提示:A 表示偶数集,B 表示奇数集,C 表示被4整除余数为1的集合,奇数与偶数之和必为奇数. 13.x ≠0且x ≠3提示:由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知2x ≠-x+x 2. 14.{-7,-1,1,2,3,4}提示:由x-512∈N 知5-x=1,2,3,4,6,12. 15.{6}提示:在N 中排除又属于M 中的元素2、3,故只剩下6.16.{1,9,11,13}提示:当n=1时,质数与合数的个数都为0;当n ≥3时,每增加一个质数至少增加一个合数;当n=9时,质数与合数的个数都为4;当n=11时,质数与合数的个数都为5;当n=13时,质数与合数的个数都为6;当n=17时,合数增加了14、15、16三个数,即合数有9个,而质数只增加1个;当n >17时,每增加1个质数必至少增加1个合数,所以质数与合数个数不会相等.故“怪异数”为1,9,11,13.17.∵{x|x 2+ax+b=0}={3},∴3是方程x 2+ax+b=0的相等实根,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a=3+3,b=3×3,解得a=-6,b=9,∴a 2+b 2+ab=36+81-54=63. 18.依题意知B 是抛物线y=-x 2+1上所有点的集合,而A 是抛物线y=-x 2+1上除去点(-1,0),(1,0)外的所有点的集合,故C={(-1,0),(1,0)}. 19.(1)若A=,即方程mx2-3x+2=0无解,∴Δ=9-8m <0,即m >89. (2)A 至多有一个元素,包括A 为空集和A 中只有一个元素两种情况,若A=,3x+2=0,即x=32,当m ≠0时,方程mx 2-3x+2=0有两相等实根,∴Δ=0m=89综合可知m ≥89或m =0. 20.(1)由-3∈A 知a-3=-3或2a-1=-3或a 2+1=-3∴a=0或a=-1,经检验可知a=0或a=-1均可.(2)要使A 的表示不正确,则a-3=2a-1或a-3=a 2+1或2a-1=a 2+1或2a-1=a 2+1=a-3,分别解得a=-2或a 2-a+4=0或a 2-2a+2=0,而a 2-a+4=0和a 2-2a+2=0均无解,故a=-2.21.①∵a,b ∈A,∴可设a=m 21+n 21,b=m 22+n 22,其中m 1,m 2,n 1,n 2∈Z,∴ab=(m 21+n 21)(m 22+n 22)=(m 1m 2)2+(n 1n 2)2+(m 1n 2)2+(m 2n 1)2=(m 1m 2+n 1n 2)2+(m 1n 2-m 2n 1)2∵m 1,m 2,n 1,n 2∈Z,∴m 1m 2+n 1n 2,m 1n 2-m 2n 1∈Z,∴ab ∈A. ②由①知a,b ∈A,∴ab=m 2+n 2,m 、n ∈Z∴222222⎪⎭⎫⎝⎛+⎪⎭⎫ ⎝⎛=+==b n b m b n m b ab b a ,∵b ∈A,∴b ∈Z,∴b n b m ⋅∈Q 令p=bm ,q=bn,∴p,q ∈Q,∴a 〖〗b=p 2+q 2,b ≠0,p,q ∈Q. 22.(1)设a=3m+1,b=3n+2,m,n ∈Z,则a+b=3(m+n)+3,显然当m+n=2k,k ∈Z 时,a+b=6k+3∈C,令a+b=c ∈C,则a=3m+1,b=3n+2时c ∈C. (2)由(1)可知,当m+n 为偶数时,a+b ∈C,当m+n 为奇数时,a+b=3(2k -1)+3=6k C,可见对任意的a ∈A,b ∈B,不一定有a+b ∈C.【课本习题】 练习P5 (略)1∈N ,0∈N ,-3N ,0.5N ,2N ; 1∈Z ,0∈Z ;-3∈Z ;0.5Q ,2Z ; 1∈Q ,0∈Q ,-3∈Q ,0.5∈Q ,2Q ;1∈R ,0∈R ,-3∈R ;0.5∈R ,2∈R.练习P6页(1){x ∈N|x >10},无限集;(2){1,2,3,6},有限集; (3){-2,2},有限集;(4){2,3,5,7},有限集.(1){x|x 是4与6的公倍数},无限集;(2){x|x=2n ,n ∈N*},无限集; (3){x|x2-2=0},有限集;(4)x|x <11〖〗4,无限集. 习题1.1 1.(1);(2);(3)∈;(4).2.(1){红,黄},有限集;(2){珠穆朗玛峰},有限集;(3){1,2,3,12,13,21,23,31,32,123,132,213,231,312,321},有限集; (4){P|PO=l }(O 是定点,l 是定长),无限集. 3.(1){x|(x-1)(x-5)=0};(2)-1-5〖〗2,-1+5〖〗2; (3){x|x 是大于1且小于9的偶数};(4){4,5,6}.§1.2子集、全集、补集预备知识1.集合的概念: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合.2.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课本知识导学运用 课本知识诠解 重要提示1.子集的概念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包含集合A ,记作A B(或B A).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记作A B(或B A).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A B,并且A≠B,我们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用图形语言可表示为:图1-2-11.子集的概念用数学符号表示为“AB若a∈A,则a∈B”.也可用,也可以用;也可用,也可用.2.用数学符号表示集合相等的概念为“A=B若a∈A,则a∈B;且若a∈B,则a∈A”A B且B A.A是B的真子集用符号语言表示为“ABk若a∈A,则a∈B,且至少存在一个元素b∈B,但b A”.4.当A=时,A的表示是错误的.5.A在S中的补集CSA可用图表示为:4.子集与真子集的相关结论(1)任何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故有,A,A A成立;(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集合与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与相等关系满足传递性,即:若A B,B C,则A C;若A B,B C,则A C;若A=B,B=C,则A=C.5.全集与补集的概念(1)全集:如果一个集合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2)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A S),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CSA,即CSA={x|x∈S,且x A}.(3)补集的特殊性质:CSS=,CS=S,CS(CSA)=A.基础例题点拨【例题1】写出集合{a,b}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解析】集合{a,b}的所有子集是,{a},{b},{a,b},其中,{a},{b}是{a,b}的真子集.【思路点拨】若集合A有n个元素,则它的子集有2n个,真子集个数有2n-1个(即去掉与集合A本身相等的那一个).写出子集时,可通过含有0个元素(即空集),1个元素,2个元素,…n个元素的子集依次写出.【例题2】填空:(1)如果全集U=Z,那么N的补集C U N=;图1-2-2随笔:随笔:拖1写出符合条件{1}A{1,2,3,4}的所有集合A。

高一数学教材的分析与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教材的分析与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教材的分析与教学设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和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高一是学生接触高中数学的开始阶段,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一数学教材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内容分析高一数学教材主要涵盖了初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包括代数与函数、几何与图形、数据与统计等。

具体而言,教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代数与函数高一数学教材从代数与函数的基础开始,包括函数与方程、数量关系与函数、一元二次函数、指数与对数、三角函数等内容。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对代数和函数的直观理解。

1.2 几何与图形几何与图形是高一数学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相似与全等等。

通过几何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几何思维,加深对图形性质的理解。

1.3 数据与统计数据与统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高一数学教材中,学生将学习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概率的基本概念、统计图表的制作和解读等内容。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意义和统计的应用。

2. 教学设计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2.1 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高一数学是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阶段。

在教学中,我们应重点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可以通过讲解、练习和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基础知识。

2.2 引导学生的实际应用高一数学的教学应该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可以通过实例分析、情境设计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除了传统的讲解和练习外,可以运用教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2.4 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高一数学学习的核心能力之一。

高一数学学科教材分析

高一数学学科教材分析

高一数学学科教材分析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而高一数学学科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一数学学科教材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

一、高一数学学科教材的特点高一数学学科教材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知识结构合理有序:高一数学学科教材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进行编排,从基础知识到高级知识逐步展开。

每个章节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知识点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 突出基础知识的讲解:高一数学学科教材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为后续更高级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并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 强调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高一数学学科教材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引入真实生活问题和应用场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高一数学学科教材的优点从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两个方面来看,高一数学学科教材具有以下优点:1. 知识系统全面:高一数学学科教材涵盖了数学的各个基础知识点,内容丰富、系统全面,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难度分层次:高一数学学科教材难度逐级递增,从浅入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逐步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

这样的分层次教学有助于学生的渐进性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 应用导向性强:高一数学学科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通过大量的实际问题和应用例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一数学学科教材的不足之处虽然高一数学学科教材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知识呈现方式单一:高一数学学科教材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进行讲解。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材全解

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材全解

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材全解一:必修3的主要内容与结构框架。

(1)主要内容。

本书的玉要内容是算法、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和苯本思想,算法思想和统计思想也是货穿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的数学思想,(2)内容与误,全l5分为二章,共36课时.具体内容是:第一章算法初步。

12课时;第二章统计,16课时:第三章松率,8课时,二:分单元解读教材第一爷,是算法的初步知识。

1.l教学内军及误时分配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3必修》A版教材中,《算法初步3一章由三小节构成,配的教师用书中姓议讲授12课时:第一节:法与程序框图算法的概念1误时:程序框图、算法的三种逻辑结构和框图表小3误。

第一节:基术算法语句赋住、输入和输出语句1课时;条件语句l课时:循环语句l课时。

第一节:算法案例算法案例4课时;小结复习1以时。

1.2絮课标对算法的驶求1.2.1识程日标算法模块中,学生的算法学习应达到以下日标;在学牛义务教育阶段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其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得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模仿、操作、探案,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约过程:学生.能体会算法的基本感想以发算法的宜要件和有效性,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逻排思维能力。

1.2.2教学日标第一:穿法与程序框图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和与步费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约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通过模仿、操作、荣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这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具依问题的锋认过荐中(如三元一次方释细求解等问题),理解程序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沟、循环结构。

第二节:恭本算法语句经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儿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木思想:第二节:算法案词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1.3在教学中贯彻算法思想对于算法而言,一步一步的程产化按骤,即“算则”州然重要,但这些步骤的依据,即“第理“有着更基本的作用。

高一数学第二册教材分析

高一数学第二册教材分析

高一数学第二册教材分析
1、教材形式上的相异处
1)新教材课本中每一面都留出了三分之一的旁批空白位置便于学生学习时旁批注记使用.
2)新教材一改过去教科书严谨、抽象的味道
在每章均有章头图和引言作为本章内容的导入使学生对该章学习的内容产生悬念从而初步了解学习该章内容的必要性。

另外新教材每章内容的后面均安排有小结与复习还有阅读资料以供复习全章时参考最值得一提的是从第二章函数部分出现的“探究与实践”部分趣味性与发散性实足显示出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3)新教材每章都附有一至二篇不作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以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2、教学内容上的相异处
1)集合和命题
(1)集合部分在保留原有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作了一些小的调整。

例如:
①把老教材中的两个小节交集、并集、补集合并成了一节51.3集合的运算
②将0划归为自然数集中的元素故自然数集即为非负整数集它含有0元素,而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内排除0元素的数集称为正整数集
③特别地提示了集合的图示法即画一条封闭的曲线用它的内部来表示一个
④关于补集的符号与老教材不同
集合U中子集A的补集记为CU全集的符号改用来表示(原来老教材惯用I表示)而真子集用符号或来表示例如集合是集合的真子集
(2)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在新教材中直接用绝对值在数轴上的表示通过几何
意义归纳出的解集公式
(3)将老教材在高三才教授的不等式的证明提前到了52.5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4)增加了简易逻辑部分。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二章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二章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再强调
不搞“一步到位”; 删减的内容不要随意补充; 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辅材料不能作为教学的依据; 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核心概念、主干知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上; 找好的问题; 追求通性通法,不追求“特技”……
加强学法指导
加强备课组活动
加强例习题研究
再强调
1.上好高中起始章节课—激发兴趣 2.切忌补充过多的内容—保持热情 3.严格控制考试的难度—树立信心 4.做好期末学情况调查—师生交心
③指数函数定义中对底数a(a>0,且a≠1)规定的合理性要做出
解释(也是一种正难则反的数学策略和意识). ④能熟练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加深对其性质的理
解与掌握. ⑤结合教材中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
加深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的渗透与应用. ⑥进一步渗透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 5.能通过函数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
具体的问题.
Hale Waihona Puke 集合与函数概念--教学建议
1.①教学中应注意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 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 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 交流的能力. ②通过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直观了解集合的涵义和有关概念, 对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的教学不宜编制 繁、难、偏、怪的问题进行过分的训练。 ③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感悟、领会集合的几种表示方法;如 借助数轴表示数的集合,借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有序实数 对的集合. ④逐渐熟悉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
人教A版必修一教材解 读及 章教集合学与函建数议概念

高一高等数学上册教材

高一高等数学上册教材

高一高等数学上册教材高一高等数学上册教材是一本为高中一年级学生编写的教材,主要涵盖了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本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将以适当的字数展开介绍本教材的特点和内容。

第一章:函数与映射本章介绍了函数和映射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学生将学习如何表示函数、如何求解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了解不同类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对函数的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如何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数列与数列极限数列与数列极限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

本章介绍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与运算规律,并教授如何计算数列的通项表达式和前n项和。

此外,本章还引入了数列极限的概念,通过讲解数列收敛与发散的判定方法,学生将深入了解数列极限的性质和意义。

第三章:导数与导数应用导数是微积分中的核心概念,本章首先介绍了导数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常见函数的导数,并通过导数的应用问题来加深对导数的理解。

本章的内容还包括极值问题、曲线的切线与法线以及曲率等,这些内容将使学生更加熟悉导数的应用和相关概念。

第四章:不定积分与定积分不定积分与定积分是微积分的重要内容,本章首先介绍了不定积分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常见函数的不定积分,并掌握不定积分的运算法则。

随后,本章还讲解了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以及定积分的应用,如计算曲线下的面积和求解定积分方程等。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深入理解积分的概念和应用。

第五章:空间解析几何空间解析几何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本章介绍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和空间点、直线、平面的表示方法与性质。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空间点的距离和中点,以及平面的方程和距离。

此外,本章还引入了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并教授如何解决空间几何问题。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掌握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技巧。

总结:高一高等数学上册教材是一本涵盖了函数与映射、数列与数列极限、导数与导数应用、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空间解析几何等内容的教材。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与逻辑教材分析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与逻辑教材分析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材分析本章安排的是“集合与简易逻辑”,这一章主要讲述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两部分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是现行高中数学教科书中原来就有的内容,这部分主要包括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的表示及集合同集合之间的关系.简易逻辑知识则是新增加的内容,这部分主要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充要条件等有关知识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学科,如数学中的数理逻辑、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统计、拓扑等,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数学,需要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推理和判断,这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广泛地说,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基本的逻辑知识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人们文化素质的组成部分.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这就是把它们安排在高中数学起始章的出发点.本章共编排了8小节,教学时间约需22课时:1.1 集合约2课时1.2 子集、全集、补集约2课时1.3 交集、并集约2课时1.4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约2课时1.5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约4课时1.6 逻辑联结词约2课时1.7 四种命题约2课时1.8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约2课时小结与复习约4课时说明:本章是高中数学的起始章,课时安排得相对宽松一些,像小结与复习部分安排4课时,其中考虑到了对初中内容进行适当复习、巩固的因素.一内容与要求大体上按照集合与逻辑这两个基本内容,第一章编排成两大节.第一大节是“集合”.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数学中,已经接触过集合,对于诸如数集(整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点集(圆)等,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这一大节首先结合实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介绍了集合的表示方法.然后,从讨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关系入手,给出子集的概念,此外,还给出了与子集相联系的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接着,又讲述了属于集合运算的交集、并集的初步知识.鉴于不等式的内容目前初中数学只讲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考虑到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又考虑到下一章讨论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需要,第一大节最后安排的是绝对值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此外,在这一大节之后,还附了一篇关于有限集合元素个数的阅读材料.这一大节的重点是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集合的初步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出现的集合语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使用集合语言表述数学问题,并且可以使学生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题,这里,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这一大节的难点是有关集合的各个概念的含义以及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是从本章才正式开始学习集合知识的,这部分包含了比较多的新概念,还有相应的新符号,有些概念、符号还容易混淆,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第二大节是“简易逻辑”.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包括原命题与逆命题)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推理方法(包括对反证法的了解).由此,这一大节首先给出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意义,介绍了判断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真假的方法.接下来,讲述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然后,通过若干实例,讲述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这一大节的重点是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大节的难点是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判断.初中阶段,学生只是对简单的推理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并且,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几何课的学习获得的,初中代数侧重的是运算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像对代数命题的证明,学生还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规定,本章的教学要求是:⒈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掌握带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⒉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了解反证法,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二本章的特点⒈注意初中与高中的衔接近年来,在与本章有关的内容上,按照教学大纲,初中的教学要求有哪些变化呢?先看有关集合的部分.初中适当渗透一些集合思想,这一点基本没有变化.此外,初中去掉了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绝对值不等式的内容.再看有关逻辑的部分.1996年以前的初中毕业生,应该达到以下要求:⑴了解命题的概念;⑵初步掌握逆命题和逆定理的概念,能正确叙述题设与结论都是简单命题的命题的逆命题,了解正确命题的逆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正确;⑶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⑷理解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思路,能用反证法证明一些比较简单的几何题.从1996年起,对于高一新生,初中的要求又有进一步调整.上述⑵改为:了解逆命题和逆定理的概念,原命题成立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成立,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⑶删去.⑷改为:了解反证法.基于以上情况,考虑到学习高中数学的需要,新教材一方面补充了一些必要的知识点,例如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另一方面对一些初中相对薄弱的内容,适当予以加强,例如关于反证法等.例如,关于交集、并集的概念,教科书先从图形表示入手,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给出定义,再用实例加以说明,并且,引出概念的图形也只是采用了一种简明的形式,而没有画出全部可能出现的情况.又如,本章是对比初中学过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且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讲述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⒉重视集合与逻辑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本章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学习本章,主要目的是为了理解后续章节出现的集合与逻辑语言,会用集合与逻辑语言描述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像对一些性质、定理的理解,对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描述,对推理方法的掌握,等等.本章在集合与逻辑内容的编排上,既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又照顾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且始终围绕着集合与逻辑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这一基本出发点.在集合这部分,有关集合运算的内容,就注意在解方程和不等式方面的应用,在数学概念的分类方面的应用.在逻辑这部分,有关命题的内容,突出的是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理解和对复合命题真值的认识,而不过多地涉及对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的判断.此外,像关于复合命题的否定,对近期学习影响不大,学生学习又比较困难,本章基本未涉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教科书中介绍了“或门电路”、“与门电路”,这是两个应用的实例.实际上,计算机的“智能”装置就是以数学逻辑为基础进行设计的.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⒈教学要求的把握要适时、适度本章是高中数学的起始章,适当地把握本章的教学要求是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集合与逻辑的初步知识是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学习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作基本语言、基本方法的准备,相应地,对知识系统性、严谨性的要求一定要适度.学习有关集合的初步知识,其目的主要在于应用.具体说,就是在学习其他知识时,能读懂其中的简单的集合概念和符号;在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时,能根据需要,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述.在安排训练时,要把握一定的分寸,不要搞偏题、怪题.集合有关性质的证明,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有些可能混淆但在实际问题中并不多见的关系,就不必故意编排在一起,让学生去一一进行辨析.本章安排的是集合与逻辑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的讲述,是以初中数学的内容为基础的.从引出有关知识的实例,到具体应用的问题,基本都属于初中数学的范围,这种局限自然会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造成一定影响.随着后续章节的学习,对集合与逻辑知识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相应地,对集合与逻辑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水平也就越来越高了.因此,本章的教学要求,应该避免一步到位.关于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真值表,在开始时,教学重点还是借助三个真值表,加深对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了解,而不必急于让学生掌握对一般复合命题的真假的判断.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本章对教学要求的尺度,还是控制在对初中代数、几何的有关问题的理解上为宜.⒉提高集合与逻辑的教学效益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学效益不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学生用在数学上的时间比较多,像与美国比,是美国学生的好几倍;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中表现良好,但创造性能力和应用能力有一定欠缺,个性发展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为了后续章节的学习,在本章必须给学生打下适当的集合与逻辑基础,限于学生的预备知识与接受能力,在本章又不能过多地追求理论的完整,只有处理好这个关系,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因此,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怎样把握本章的教学重点呢?一是要有助于对初中数学的理解,二是要能为高中数学的学习扫除障碍.换句话说,学习集合与逻辑,要着眼于用集合与逻辑的知识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而不要在概念的严谨性、知识的系统性上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像逻辑中有不少问题,在学术界内部都有争论,在高一数学课上,就完全没有必要去涉及了.⒊使用数学符号要规范本章教材有不少集合与逻辑的数学符号,这些符号的采用,依据的是新的国家标准,其中有些符号与原教科书不同,在教学时应该注意.。

高一教材人教版数学

高一教材人教版数学

高一教材人教版数学1. 教材简介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是高中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教学工具之一。

该教材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融入了现代教育理念和学科发展趋势。

以下将从教材结构、内容特点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材进行介绍。

2. 教材结构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材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包含若干个单元。

每个单元由主题引入、基础知识、典型例题、综合应用和拓展延伸等内容组成。

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感知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内容特点(1) 知识体系完整:教材内容贯穿了高中数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函数、三角函数、向量、概率等。

它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有针对性地涉及一些拓展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 理论与实践结合:教材中的例题和应用题旨在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创新能力。

(3) 强调数学思想培养: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强调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分析。

通过教材中的启发式问题和思维导图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4. 教学模式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材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 合作学习:教材中很多活动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互助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探究学习: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通过启发式问题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3) 技术支持学习:教材中通过引入计算机和数学软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使用数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像绘制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5. 总结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材以其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深度解析数学高一课程浙教版特辑

深度解析数学高一课程浙教版特辑

深度解析数学高一课程浙教版特辑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数学课程的学习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浙教版数学教材中,高一的数学课程设计得非常精细,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对浙教版高一数学课程进行深度解析,探讨其中的特点和重点内容。

一、课程框架及目标高一数学课程浙教版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分为四个模块:函数与方程、空间几何、数列与数学证明、概率统计。

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逐步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点内容解析1. 函数与方程函数与方程是高一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浙教版高一数学教材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含义和性质,掌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方程的解法。

课程通过深入剖析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空间几何空间几何涉及到点、线、面等概念,是高中数学中较为复杂的一部分。

浙教版高一数学课程通过几何图形的构造、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判定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几何概念,学习几何性质和判定方法,对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进行分析和证明。

通过空间几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证明能力。

3. 数列与数学证明数列与数学证明是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数列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数学中的规律和模式,培养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浙教版高一数学课程通过数列的定义和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等重要知识,并进行数学证明的练习。

通过数学证明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严谨性。

4. 概率统计概率统计是高中数学的一部分,是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之一。

浙教版高一数学课程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统计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概率统计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概率的定义和性质,掌握事件的计算方法和统计分析的技巧。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教材分析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教材分析

第四章 三角函数教材分析三角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角的概念由静态到动态的推广,它的研究由几何中的相似形和圆的静态的关系拓展到代数变形和图象分析的动态变换,因此三角函数的研究已经初步把几何与代数联系起来了,本章所介绍的知识,既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具,又是学习中学后继内容和高等数学的基础。

一、 内容与要求 6π3π2π23π56ππ76π43π32π53π116π2π2π-π-32π-2π- (一)本章主要内容是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等。

(二)第一大节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教科书首先推广了角的概念,介绍了弧度制,接着把三角函数的概念由锐角直接推广到任意角(都用坐标定义),然后导出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基本关系式及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教科书在本大节的各小节中,都安排了许多实例以及知识的应用。

第二大节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教科书先引入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只通过画图说明公式的正确性,不予严格证明),用距离公式推出余弦的和角公式,然后顺次推出(尽量用启发式)其他公式,同时安排了这些公式的简单应用和实际应用,包括解决引言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半角公式、和差化积及积化和差公式让学生有所了解。

第三大节是“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科书先利用正弦线画出函数x y sin = ,x ∈[0,π2]的图象,并根据“终边相同的角有相同的三角函数值”,把这一图象向左、右平行移动,得到正弦曲线;在此基础上,利用诱导公式,把正弦曲线向左平行移动2π个单位长度,得到余弦曲线。

接着根据这两种曲线的形状和特点,研究了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然后又研究了正弦函数的简图的画法,简要地介绍了利用正切线画出正切函数的图象以及正切函数的性质。

最后讲述了如何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引进了arcsinx 、arccosx 、arctanx 等记号,以供在后续章节中遇到求角问题时用来表示答案。

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材中的应用题解析与解题技巧

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材中的应用题解析与解题技巧

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材中的应用题解析与解题技巧应用题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对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材中的应用题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解题技巧。

一、直接应用题直接应用题是指把实际问题通过数学的方式进行求解的题目。

这类题目常常涉及到面积、体积、速度等实际量的计算。

解这类题目时,首先需要理清问题的思路,然后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材中,有一道题目如下:甲乘坐汽车从A地到B地,全程80千米,乙骑自行车从B地到A 地,全程100千米。

如果甲每小时比乙快5千米,那么甲骑自行车,乙乘汽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小时?解题步骤如下:1. 设甲乘坐汽车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乙骑自行车的速度为y千米/小时;2. 根据题意可得到甲每小时比乙快5千米的等式,即x = y + 5;3. 根据题意可得到甲行驶时间与乙行驶时间之和等于总时间的等式,即80/x + 100/y = 3;4. 解方程组,得到x = 30,y = 25;5. 因此,甲骑自行车的速度是30千米/小时,乙乘汽车的速度是25千米/小时。

通过这道题目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直接应用题中,理清思路,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二、几何应用题几何应用题是指把实际几何问题进行数学抽象和求解的题目。

这类题目常常涉及到图形的性质、相似关系、三角形的面积等内容。

解这类题目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几何知识和运用几何定理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材中,有一道题目如下:已知△ABC,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D = AE。

若BD= CE,且角BAE = 30°,则△ABC是否为等腰三角形?解题步骤如下:1. 根据题意,画出△ABC,连接DE;2. 由题目可知,AD = AE,BD = CE,则△ADE ≌△BCE;3. 由AD = AE,BD = CE,角BAE = 30°,得到角BCA = 30°;4. 由△ADE ≌△BCE,角DAE = 角BCE,得到角DAC = 角DBE;5. 所以,由角DAC = 角DBE,角BCA = 30°,可以得知△ABC为等腰三角形。

高一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材分析

高一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材分析

高一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材分析高一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是集合的初次学习,主要涉及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集合的特征等内容。

从同学们熟知的地理知识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集合,易于让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接受,由浅入深理解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式。

符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充分的考虑到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过多的依赖于教师的教,自学能力较差,能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较弱,而高中知识的容量较大,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时奠定良好的基础积累学习高中数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因此在教学时应考虑到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差异,引导学生自读、自学、交流、讨论等方式掌握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式,会用集合的方法表示一些数学内容,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学、交流讨论集合概念、表示方式的过程,让学生感悟集合的特点及解决数学问题的优越性,体会集合蕴含的分类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式(2)会应用集合的语言表示数学问题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交流、探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都能听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吗?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划分标准的不同,可以导致很多种的划分可能。

比如:我们教室里的所有男生,我们教师里的所有女生,我们学校所有的男教师等等。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在数学上,它们都能构成一个集合。

你知道什么是集合吗?今天就我们来学习集合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

(二)讲解新知,探索交流1.请同学们自己读P3的内容设计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掌握阅读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什么是集合呢?什么是元素?举例说明生:划分标准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表示,如按湖面的面积的大小划分,按咸水湖和淡水湖划分等生:水面积在3000km2以上的有:青海湖、鄱阳湖;其中青海湖、鄱阳湖就是这个集合的元素。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数学教材解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数学教材解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数学教材解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要求极高。

而苏教版高一必修一的数学教材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而设计的。

本文将对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数学教材进行解析,探讨如何通过该教材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一、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与组织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非常合理,由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拓展知识三个部分构成。

其中,基础知识部分重点讲解了数学的概念、性质和常用方法,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基础技能部分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拓展知识部分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引导学生走向数学的前沿。

二、逻辑思维的培养逻辑思维是数学学习的关键,而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数学教材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首先,教材中通过构建逻辑性强的例题和习题,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并通过详细的解答过程,让学生了解到解题思路的合理性和严密性。

其次,教材中设置了一些需要进行分析和推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此外,教材还通过引入数学证明,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逻辑结构和推理规律,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水平。

三、数学素养的提升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领域内的综合素质,包括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数学思维的灵活性等。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数学教材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方面有以下几点特点。

首先,教材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和现实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材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引入函数、线性方程组等抽象概念,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抽象思维方式。

此外,教材还通过一些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技能与应用的结合数学学习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数学教材非常注重技能与应用的结合。

高一高等数学教材

高一高等数学教材

高一高等数学教材高一高等数学教材是一本资深的数学学科教材,旨在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提供扎实的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内容涵盖了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学科的扎实基础。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本章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以及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包括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并能够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本章还介绍了极限的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的极限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本章主要介绍了数列的概念和数列的性质,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了解数列的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应用数列解决问题。

同时,本章还介绍了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证明能力。

第三章:三角函数本章主要介绍了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图像变化规律,并能够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几何问题。

同时,本章还介绍了三角函数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推导能力。

第四章:导数与微分本章主要介绍了导数的概念和性质,包括导数的定义、导数的计算法则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掌握导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导数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本章还介绍了微分的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的微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不定积分与定积分本章主要介绍了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包括积分的定义、积分的计算法则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掌握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积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本章还介绍了定积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每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材还配备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供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知识。

教材中的例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2019(A版)_《指数》教材分析

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2019(A版)_《指数》教材分析

4.1指数一、本节知识结构框图二、重点、难点重点:实数指数幂的运算及其性质.难点:用有理数指数幂逼近无理数指数幂.三、教科书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指数函数是以指数为自变量的一类函数,其定义域为实数集.为研究指数函数,需要把指数幂运算的范围进一步推广.类似于先把整数推广到有理数,然后把有理数推广到实数一样,本节教科书也是将指数幂由整数指数幂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然后推广到实数指数幂,进而为指数函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指数幂运算的推广过程中,“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在有理数指数幂、实数指数幂中仍然成立”是核心思想.对此,学生在初中学习整数指数幂时,在由正整数指数幂到负整数指数幂的推广过程中已经有所体会,本节教学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指数幂的运算,必须解决无理数指数幂的问题.与对无理数的理解一样,对无理数指数幂的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对此,教科书通过“用有理数指数幂逼近无理数指数幂”的思想引入无理数指数幂.教学中,可以类比初中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教学,让学生通过经历从“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两个方向,用有理数指数幂逼近无理数指数幂的过程;然后在数轴上表示这些“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的对应点,发现这些点逼近一个确定的点,其对应的数就是这个无理数指数幂.由此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极限思想,并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到.4.1.1n次方根与分数指数幂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整数指数幂,在幂函数的学习中,接触过形如12S的以分数为指数的幂,那么这种以分数为指数的幂的意义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运算性质?它和整数指数幂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都是自然而然要研究的问题.教科书就是从这样的问题出发引入本节内容.平方、开平方以及立方、开立方是学生熟悉的运算,它们两两互为逆运算.为了一般化,教科书首先把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推广到n次方根,介绍n次方根的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n次方根与分数指数幂的关系,说明分数(有理数)指数幂的意义,并把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的情形.1.n次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初中阶段,我们由平方、立方的运算,引入了平方根、立方根.类比平方根、立方根与平方、立方之间的关系,因为4(2)16±=,所以把2±叫做16的4次方根;同样,由于5232=,所以把2叫做32的5次方根.以此类推,就可以得出n次方根的概念.这种推广以具体的例子为载体,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通过n次方根的概念,也容易得到其性质,即(1)当n是奇数时,正数的n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n次方根是一个负数.这时,a的n.(2)当n是偶数时,正数的n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这时,正数a的正的n负的n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n次方根与负的n次方根可以合并写成0)a>.(3)负数没有偶次方根.(4)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0=.进一步,根据n次方根的意义,可以把实数的n次方根推广到n次根式,实现数到式的推广,而且数的性质可以自然地推广到式,这就是数式通性在n次根式中的表现,由此我们容易得到教科书105页探究栏目中问题的答案:当n a=;当n为偶数时,,0, ||,0.a aaa a⎧==⎨-<⎩2.例1的设计及教学例1的作用是巩固n次方根的概念,.前3个小题涉及的都是具体的数,第4小题涉及字母.解决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当n 为偶数时最后结果的准确表示以及化简.例如对于最后一个小题,由于涉及字母a,b,其结果要用绝对值的形式表示,所以需要对这两个字母的大小关系进行分类讨论之后再化简.3.n次方根与分数指数幂的关系以n次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为基础,教科书进一步研究了n次方根与分数指数幂的关系.对于根式的被开方数的指数与根指数,存在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教科书首先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当根式的被开方数,如10a(看成幂的形式)的指数10能被根指数5整除时,可以表示为分数指数幂105a的形式.这样,就把10a的5次方根与分数指数幂105a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非常自然的.整除的情况研究清楚了,自然就会提出“当根式的被开方数的指数不能被根指数整除时,根式是否也可以表示为分数指数幂的形式”的问题.这也就是教科书105页的“思考”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突破了,分数指数幂的推广就顺理成章了.教科书仍然是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根据n次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当根指数不能整除被开方数的指数时,为了使整数指数幕的运算性质,如()n k kna a=仍然成立,根式可以表示为分数指数幂的形式,如23(0)a a=>12(0)b b=>54(0)c c=>.在将n次方根表示为分数指数幂的过程中,核心思想是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仍然成立.这种兼容性为运算带来极大的方便,这同时说明了n次方根表示为分数指数幂的合理性.至此,关于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0,,,1mna a m n n=>∈>N.就顺理成章了.于是,在条件0a>,m,*n∈N,1n>下,根式都可以写成分数指数幂的形式,指数由整数推广到了正分数.类似正整数指数幂到负整数指数幂的推广,根据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可以规定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10,,,1mnmna a m n na-==>∈>N.负分数指数幂的规定,是完全类比负整数指数幂的规定.这种规定是合理的,它保持了正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同样地,与0的整数指数幂的意义相仿,我们规定: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以后,指数幂x a中指数x的取值范围就从整数拓展到了有理数.由上可知,教科书通过具体实例的归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建立了分数指数幂与n次方根的关系:分数指数幂是n次方根的一种表示形式,两者是统一的.同时这种表示为后面的运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另外,通过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互化,可以巩固、加深对于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理解.4.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下面通过n次方根与有理数指数幂的关系给出证明.我们以(1)为例.首先考虑0r>,0s>的情况.由于r ,s 是有理数,所以n r m=,s p q =,其中m ,n ,p ,q 都是正整数,且m 与n 互质,p 与q 互质,所以q np mq np mqn q nr s r s p mp mp mp m p m a a a a a a a a a +++========.对于0r <,0s <的情形,可以转化为正分数指数幂的情形进行证明.5.例2~例4的设计及说明例2通过具体的数字运算,巩固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意义以及分数指数幂中指数的运算性质.例3通过一般表达式的运算,巩固分数指数幂和n 次方根的互相转化,特别是把n 次方根转化为分数指数幂进行运算,把结果表示为分数指数幂的形式.例4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综合运用n 次方根、分数指数幂的概念,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以及式的加减乘除等进行运算,目的是巩固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例3与例4中,为了考虑问题的方便,而且主要是理解有关概念及运算性质,我们假定作为被开方数的字母均为正数.实际上,考虑到后面学习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字母为负数有时没有意义.4.1.2无理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1.如何理解无理数指数幂指数幂中的指数由整数推广到有理数,比较自然,理解起来也不难.但是,指数是无理数时,这个指数幂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意义,其意义是什么?有理数指数幂的意义比较明显,它可以看成n 次方根,但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就没有那么明显.在有理数扩充到实数的过程中,无理数的产生既有实际的背景,又有数学背景,如单位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但是幂的指数由有理数推广到实数,指数变为无理数,很难有实际背景,这完全是数学理性思维的结果.不过这种推广,从思维的角度看,也是自然的.在有理数推广到实数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有理数的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得出它的近似值,并说明它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的证明.同样,对于无理数指数幂,可以运用有理数推广到无理数的经验,通过有理数指数幂逐步逼近无理数指数幂的方法,认识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对于无理数指数幂的认识,教科书安排了一个探究栏目,从具体的.假设的不足近似值x (有理数)和过剩近似值y (有理数),根据有理数指数幂的意义,利用计算工具,计算相应的5x ,5y 的值,并填入表中.可以发现,的不足近似值x 和过剩近似值y 时,相应的近似值都趋向于同一个数.这时,从差55x y -趋向于0,也可以进一步说明5x ,5y 都趋向于同一个数,这个数就是也就是说, 1.4 1.41 1.414 1.41425,5,5,5,和另一串逐渐减小的有理数指数幂 1.5 1.42 1.415 1.41435,5,5,5,逐步逼近的结果.由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这一过程也可以在数轴上标示出来(如教科书图4.1-1).逐步逼近后,根据我们的想象和推断,这个点在数轴上存在,而且是唯一的,它是一个确定的实数,这个数就是还是为了认识这些数的意义,我们在数轴上先选取这个数附近一个小区间内的数,通过不断缩小区间的长度,让区间端点的值从区间的左右两个方向——不断增大的方向(单调递增)和不断减小的方向(单调递减),逐渐向中间逼近,在“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的基本事实支持下,,不仅在数轴上确实存在,而且是唯一的.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现代数学中常用的方法:选取点所在的一个邻域,运用无限分割的方法,将点所在区间不断缩小,得到区间套,然后运用极限,得到研究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在后面学习导数、积分等内容时,学生会感受得更加深刻.教科书通过“探究”中的表格和图4.1-1的数轴这两种方式展示逐步逼近的过程.用表格展示数据,呈现具体的数值,非常醒目;用数轴表示数值,可以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变化的趋势,两者结合,相得益彰.这样逐渐逼近的过程,比较直观,学生不难理解.通过逼近,使学生认识任何正数的实数次幂都是确定的实数这样一个结论.教学时,可以利用计算工具计算,近似值逐步精确,从而更好地看到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图,在数轴上将程,加深学生对于无理数指数幂的理解.教科书接下来安排了一个思考栏目,让学生类比.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教科书给出结论:一般地,无理数指数幂(0,)a a αα>为无理数是一个确定的实数.这个结论使得以后能在实数范围内定义指数函数,在区间(0,)+∞内定义对数函数.这样,我们把指数幂(0)x a a >中指数x 的取值范围由整数拓展到有理数,并进一步拓展到实数,即任何正数的实数指数幂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应当注意的是,在指数幂x a 中,通常要限定0a >这个条件.这是为了保证后续的指数函数x y a =对于任意实数x 都有意义.因为只有正数的任何实数次幂才都有意义,如果底数是0,那么指数就不能为0或负数,否则就没有意义;同样地,如果底数是负数,指数为12n,仍然没有意义.因此我们限定0a 这个条件.本节中,无理数指数幂的理解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高中阶段只需知道任何正数的实数指数幂都是确定的实数即可,只要求能通过逼近的方法直观认识它,并不要求严格的证明.但是逼近的思想、用有理数近似表示无理数的方法,则需要学生掌握.2.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我们也可以进行推导,推导的基础是把任何一个实数表示为有理数序列的极限,通过极限运算和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证明,这里从略.。

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2019(A版)_《基本不等式》教材分析

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2019(A版)_《基本不等式》教材分析

2.2基本不等式一、本节知识结构框图二、重点、难点重点:基本不等式的定义、证明方法和几何解释,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难点: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三、教科书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本节在前面研究不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展开了对一种具体的不等式——基本(,0)2a b ab a b +的研究,研究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几何解释、证明方法与应用.基本不等式与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乘法公式有类似的作用,乘法公式能够简化某些特殊形式的代数式的恒等变形,而基本不等式使解决满足一定条件的代数式的最值问题有路可循.1.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可以通过许多有趣的方式建立起来,本节从不等式222a b ab +(上一节由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中抽象得出)说起.取这个不等式的特殊形式,即令a ,0b >,分别代替上式中的a ,b ,2a b ab +.基本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与不等式222a b ab +相同,教学中可以借助上一节的会标图形,帮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a 与b 是否相等与不等式222a b ab +取什么符号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教科书阐述了基本不等式的代数解释,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而且与学生已有的平均数概念建立了联系,便于学生记忆这个不等式.事实上,基本不等式就是均值不等式“链” ()121212·,,,0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n +++中的一环,而它之所以被称为“基本不等式”,主要是因为“它可以作为不等式论的基本定理,成为支撑其他许多非常重要结果的基石”,同时它也是解决许多最值问题的有力工具.2.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基本不等式有许多证明方法,学生可能最先想到“作差法”,教科书介绍了两种:一种是上一节借助完全平方公式证明的基本不等式的变式;另一种是本节介绍的“分析法”,这也是一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证明的方法,这样编排不仅把基本不等式与初中学过的完全平方公式建立了联系,进一步研究了如何利用不等式性质进行证明,而且介绍了分析法,为学生高中阶段的推理和证明提供了更丰富的策略.分析法是一种“执果索因”的证明方法,即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能够用分析法证明的命题的证明过程必须具有推理的可逆性和推理结果的唯一性,基本不等式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分析法常用于证明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直接,证明中需要用哪些知识不太明确具体的情况.这时可以尝试从结论出发,结合已知条件,逐步反推,寻求使当前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 2a b ab+出发,逐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出能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20这个显然成立的事实,从这个不等式中也更容易发现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学生可能对分析法证明的格式和为什么可以这样证明难以理解,在证明过程中可能容易出现“充分条件不充分”的错误.教学中可以结合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对分析法的原理和过程进行充分的剖析,帮助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理解分析法,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证明.3,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在证明了基本不等式后,教科书再次研究了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与从“赵爽弦图”中的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中抽象出基本不等式的变形形式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已知基本不等式,寻求它的几何解释,但无论是哪种呈现顺序,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都直观地展示了基本不等式“从不等到相等”的变化过程.教科书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从建立过程、证明方法和几何解释多个角度认识基本不等式,从而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这个几何解释可以简单地叙述为“圆的弦长的一半小于或等于圆的半径长,当且仅当弦过圆心时,二者相等”.2a b +与图中的几何元素建立起联系,从而将基本不等式与几何元素的大小关系之间联系起来.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点C 在线段AB 上移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线段CD 的长度与圆的半径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2a b +之间的关系随着a ,b 大小关系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同时体会基本不等式中蕴含的“等式”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4.基本不等式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本节共安排了4道基本不等式的应用问题,都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例1和例2是在数学中的应用,例3和例4是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确使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2a b ab +中,a ,b 只能是非负数;在222a b ab +中,a ,b 可以是任意实数),以及“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的两层含义(一是当a b =时,不等式取等号;二是不等式取等号时,必有a b =).例1是用基本不等式求代数式最小值问题中的最简情形.教科书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解释了求代数式最小值的含义,在本例之后,还强调了代数式的最小值必须是代数式能取到的值.本例的解答则从所求代数式与基本不等式在形式上的联系入手:1x x +是x 与1x的算术平均数的2倍,所以利用基本不等式可得当且仅当1x x =时,1x x+取得最小值2.教学中可以用“一正、二定、三相等”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的特点.例2让学生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两类最值问题.教科书设置例2的目的,一是在例1的基础上再给出一道直接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数学问题的例题;二是借此题的题干给出了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的两个数学模型:已知x ,y 都是正数,如果积xy等于定值P ,那么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如果和x y +等于定值S ,那么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214S .根据这两个数学模型可知,有两类最值问题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即“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当这两个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和“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当这两个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这就为解决例3,例4埋下了伏笔.此外,教科书在本课时的练习和习题安排了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变式练习,如第46页“练习”的第4题,习题2.2的第1题的第(1)小题,是通过变形构造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或积为定值的问题,教学中可以根据给定代数式的形式,结合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引导学生对代数式进行变形.对于这类问题,教科书有意控制了这种变式问题的难度,设置的问题都是通过简单变形就符合基本不等式应用条件的问题.教学中也要注意本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能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不要刻意加大变形的难度.5,基本不等式的实际应用通过例2,教科书提出了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接下来,教科书安排了两道例题,研究了如何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对这两道例题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基本不等式模型理解和识别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判断它们是否属于用基本不等式能够解决的两类最值问题,如果符合,就可以转化为基本不等式的数学模型解决.例如,例3的问题可以简化为:当矩形的面积为定值时,长与宽取什么值时周长最短;当矩形的周长为定值时,长与宽取什么值时面积最大,由于矩形的面积是两条邻边的积,周长是两条邻边的和的2倍,所以第(1)小题实际上是已知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求当这两个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可以用数学模型“如果正数x ,y 的积xy 等于定值P ,那么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解决;第(2)小题实际上是已知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求当这两个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可以转化为数学模型“如果正数x ,y 的和x y +等于定值S ,那么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214S ”解决. 在例3之后,教科书设置了另一道求最值的问题(例4),本题的背景更加复杂,不容易将其归结为基本不等式模型.因此,对于像例4这样的问题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先将问题进行简化,再分析它符合什么数学模型.例4可以简化为“池底的边长取什么值时,水池的总造价最低”,若设池底的相邻两条边的边长分别为x m ,y m ,水池的总造价为z 元,则240 000720z x y =++(),这样求z 的最小值的问题,就转化为了求两个正数x ,y 的和的最小值的问题;而x ,y 的积为定值,于是本例实际上是已知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求当这两个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以及最小值是多少,可以转化为数学模型“如果正数x ,y 的积xy 等于定值P ,那么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解决.教科书在练习和习题2.2中编排了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些题目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除了“拓广探索”中的两题,其他题目的难度与例3,4相当,教师在进行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也要注意把握实际问题的难度,把重点放在用基本不等式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应用上.。

高一数学教材解析与评价

高一数学教材解析与评价

高一数学教材解析与评价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而高一数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教材,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对于高一数学教材的解析与评价,将有助于我们对该教材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判断。

本文将对高一数学教材进行解析与评价。

首先,从知识体系角度来看,高一数学教材的内容包含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从高一数学的学习目标来看,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先修知识的。

同时,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也注重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入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定理,掌握基本技能。

其次,从教学方法角度来看,高一数学教材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

例如,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通过引入证明和推理等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在教材的编写中,还注重了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再次,从题目设计和难度安排来看,高一数学教材的题目既有应试性的题目,也有拓展性的题目。

教材中的题目既能够巩固基本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题目的难度也逐步增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阶段性复习。

此外,高一数学教材还注重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中穿插了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问题和应用案例,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高一数学教材在知识体系的选择和安排、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题目设计和难度安排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方面都做得比较好。

教材内容的编写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然而,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某些知识点的讲解不够清晰、题目的难度有时不够恰当等。

因此,希望教材编写者能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教材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数学各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改}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1)列举法:{a,b,c……}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4)Venn图: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包含”关系—子集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注意:B⊆/B或B⊇/A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A⊆A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三、集合的运算 运算类型交 集并 集 补 集 定 义 由所有属于A 且属于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交集.记作A B (读作‘A 交B ’),即A B={x|x ∈A ,且x ∈B }. 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并集.记作:A B(读作‘A 并B ’),即A B ={x|x ∈A ,或x ∈B}).设S 是一个集合,A 是S 的一个子集,由S 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 中子集A 的补集(或余集)记作A C S,即C S A=},|{A x S x x ∉∈且韦 恩 图 示A B图1AB图2性质 A A=A A Φ=Φ A B=B A A B ⊆A A B ⊆B A A=A A Φ=A A B=B A A B ⊇A A B ⊇B(C u A) (C u B)= C u (A B) (C u A) (C u B)= C u (A B) A (C u A)=U A (C u A)= Φ.例题: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A 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B 著名的艺术家C 一切很大的书D 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 2.集合{a ,b ,c }的真子集共有 个3.若集合M={y|y=x 2-2x+1,x ∈R},N={x|x ≥0},则M 与N 的关系是 . 4.设集合A=}{12x x <<,B=}{x x a <,若A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5.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 人。

6. 用描述法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点(含边界上的点)组成的集合M= .7.已知集合A={x| x 2+2x-8=0}, B={x| x 2-5x+6=0}, C={x| x 2-mx+m 2-19=0}, 若B ∩C ≠Φ,A ∩C=Φ,求m 的值SA二、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注意:1.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②定义域一致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见课本21页相关例2)2.值域 : 先考虑其定义域(1)观察法(2)配方法(3)代换法3.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 ∈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2) 画法A、描点法:B、图象变换法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1)平移变换2)伸缩变换3)对称变换4.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5.映射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记作“f (对应关系):A(原象)→B(象)”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1)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2)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3)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6.分段函数(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补充:复合函数如果y=f(u)(u∈M),u=g(x)(x∈A),则 y=f[g(x)]=F(x)(x∈A) 称为f、g 的复合函数。

二.函数的性质1.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1)增函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增区间.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 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2)图象的特点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A) 定义法:○1任取x1,x2∈D,且x1<x2;○2作差f(x1)-f(x2);○3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4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5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同增异减”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 ,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8.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1)偶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2).奇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确定f(-x)与f(x)的关系;○3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 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 或 f(-x)+f(x) = 0,则f(x)是奇函数.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由 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 . 9、函数的解析表达式(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 1) 凑配法 2) 待定系数法 3) 换元法 4) 消参法10.函数最大(小)值(定义见课本p36页)○1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2 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3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 ,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 ,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 处有最大值f(b);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 ,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 ,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 处有最小值f(b); 例题: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⑴y =⑵y =2.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01,,则函数f x ()2的定义域为_ _3.若函数(1)f x +的定义域为[]-23,,则函数(21)f x -的定义域是4.函数22(1)()(12)2(2)x x f x x x x x +≤-⎧⎪=-<<⎨⎪≥⎩,若()3f x =,则x =5.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⑴223y x x =+- ()x R ∈ ⑵223y x x =+- [1,2]x ∈(3)y x =y 6.已知函数2(1)4f x x x -=-,求函数()f x ,(21)f x +的解析式 7.已知函数()f x 满足2()()34f x f x x +-=+,则()f x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