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

3.1.1复习笔记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勒温传统所代表的研究范式

勒温传统主要是指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之后,他与同事、学生及其后继者围绕着场论的思想和方法所进行的研究。

1.勒温传统的主要理论假设

勒温传统的假设前提:

(1)认知一致性假设,即人们有一种最大限度地提高内在认知一致性的行为倾向,因此人们在群体中也是按照尽可能提高人际关系的内在一致性的方式去行动的;

(2)格式塔心理学的信仰,即整体与部分存在这样一种前后关系,即不能用分离的部分事物的特征来推论整体的特性,但与此相反,整体中部分的情况则明显地是由其整体的内在结构的规律性来决定的。

2.该范式的主要研究方法与课题

(1)勒温传统所倡导的仍然是实验的社会心理学,但是实验不单是像过去那样仅仅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手段,它还包括了态度、观点和方法论意义,勒温传统的实验已经走出了实验室,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实地研究。

(2)勒温传统所研究的主要课题有:紧张系统理论与蔡加利克效应,奥芙散金娜的确证实验,利斯纳和马勒关于替代价值的实验,抱负水平研究,群体氛围的实验研究,群体压力的实验研究,多伊奇的合作与竞争理论,费斯廷格关于认知失调的研究,海德关于人际关系认知理论的研究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

1.基本假设

该范式在研究假设方面不同于勒温传统的认知一致性假设,它认为人类和动物的全部行为完全可以从刺激—反应模式中得到解释,这正如行为主义的奠基者华生所说的,行为主义者完全可以重写一部客观的心理学,但决不用诸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灵、内容和在内省上可证实的意象等术语;相反,这部心理学可以用刺激和反应、习惯形成、习惯整合等术语来加以表述。

2.该范式的主要研究内容

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经过斯金纳、赫尔、米勒、多拉德、班杜拉等人的不断修正与完善,更加强调对于学习和模仿的研究,提倡社会学习说,从而它们在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构建出新行为主义的潮流。

三、精神分析的研究范式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是该研究范式的首创者。

(1)他通过里比多的唯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的构建,丰富了本能驱动论的社会关系内容;

(2)他又通过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位一体的人格模式框架,架起了精神分析理论中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桥梁。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深入到原始文化的深层心理,分析了图腾制和外婚制这两种原始社会常见的禁忌现象,成就了未来学者关于文化与人格现象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研究计划。

2.精神分析范式走向社会和文化心理学

(1)在精神分析范式走向社会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

认为集体无意识有别于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其内容主要是原型,原型是人的心理经验先在的决定因素,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

(2)霍尼、沙利文、阿德勒等人继续对精神病行为进行了文化心理学方面的分析。

①霍尼指出,精神障碍是一种社会—心理表现。她断言,在文化和精神病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质的关系,文化条件的性质决定着精神病冲突的强度和行为的特性,情感疏远、敌意、恐惧和衰减的自信等态度都会导致精神病。

②沙利文提出了精神病的人际理论,指出了人际关系在精神疾病尤其在精神分裂症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③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通过分析个体的反社会行为及其影响,指出除非个人能够表达社会性态度,一种对他人所怀的情感,一种社会性反应,否则他就难以进行良好的顺应。一个人要成为正常的人,他就必须以一种社会能够接受的并由社会构建的方式表现自己。

④弗洛姆则通过社会潜意识、社会自恋、社会性格等概念构建,完成了其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全面展开了对于社会的精神分析。

(3)20世纪40年代,又有许多人继续沿着精神分析范式的理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诸如阿多尔诺等伯克利的研究者们提出了权威与人格理论,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同一性理论,卡茨和萨诺夫提出了关于态度的精神分析理论,拜昂提出了群体体验论等,他们被社会心理学家萨哈金统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四、符号互动的研究范式

符号互动论滥觞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社会学意义上的符号互动范式却形成于芝加哥学派。

(1)帕克、库利、托马斯、杜威、G·米德等人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既反对行为主义范式的刺激—反应模式将人的内心活动完全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外,又反对精神分析范式所使用的潜意识、原型等概念工具中隐含着的浓厚的宿命论主张,他们要求恢复对人类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的研究,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创造了一系列概念范畴,诸如符号、自我、互动、角色等来阐述符号互动范式的基本思想。

(2)当代社会学家布鲁默、戈夫曼、库恩等人则在原有思想上推陈出新,从而使得源于芝加哥学派的符号互动范式的生命力延续至今。该范式在当代较有影响的思想有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另外还有人将加芬克尔的日常生活方法论(又译为常人常理方法学、本土方法论)也纳入到了符号互动的范式之中。

第二节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社会态度的含义及其特征

社会态度是人们对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看法和具有内在结构的心理准备状况。从社会态度的内在结构来分析,社会态度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图因素三部分组成。

社会态度最重要的特征有三点:社会性、稳定性和内隐性。

社会态度的社会性是指社会态度的形成和发挥作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社会态度的稳定性是指社会态度一经形成后在一定时间内不易改变,相对比较稳定。

社会态度的内隐性是指社会态度是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准备,它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只能从人们的言论、表情和行为中间接地进行分析、推测或判明其社会态度。

二、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社会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也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准备状态,而社会行为是社会态度的外显,是在社会态度的导引下对对象表现出来的具体反应。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在论述社会行为的形成时曾经指出,社会行为是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的函数,其数学表达式为:B=f(P,E),其中B是社会行为;P是个人因素;E是情境因素。

决定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是否一致的因素有两类,一是以社会态度为核心的个人因素,二是具体社会环境的运动变化情况。这两大类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呈现一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又不相一致。

三、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