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2. 教学年级:五年级3. 学科领域:历史与社会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和成就;认识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掌握水稻、粟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推广情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分析古代农业的发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代农业的成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代农业文明的伟大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认识农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增强对农业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和成就;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水稻、粟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推广情况。
2. 教学难点: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农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成就和地位;2. 展示法:展示图片、文献等资料,分析农业技术进步;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4. 评价法:评价古代农业的成就和不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农业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农业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吗?”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学新课:讲解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和成就;分析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介绍水稻、粟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推广情况。
3. 课堂互动: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农业知识;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合作,探讨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
4. 总结评价: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分享感受;教师评价学生表现,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5. 课后作业:编写一篇关于古代农业的小短文;观察身边的农业现象,思考农业的发展前景。
六、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古代农业工具、水利工程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农业的繁荣。
2. 文献资料分析:提供一些关于古代农业的文献资料,让学生分析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2)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3)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分析古代农业的发展;(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古代农业技术的创新与传承;(3)运用比较法,分析中国古代农业与其他文明的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农业文明的尊重和认识;(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认识农业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3)中国古代农业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古代农业技术的创新与传承;(2)中国古代农业与其他文明的差异。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2)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等教学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情况;(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古代农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农业;(2)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情况;(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2)讲解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3)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对后世的影响。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古代农业技术的创新与传承;(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比较分析(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中国古代农业与其他文明的差异;(2)各小组汇报比较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指导设计及反思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指导设计及反思导言: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人类的生存和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在古代社会,教学指导对于农业的发展和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设计一套古代农业教学指导,并对设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
一、农业教学指导的目的和原则农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提高效益。
农业教学指导的原则包括实用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二、农业教学指导的内容和方法1.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包括农作物的种植技术、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家禽、畜牧的饲养技术等。
2.农业生产的管理技术:包括土地管理、水利管理、肥料管理等。
3.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技术:包括农具使用和维护、机械操作技术等。
4.农业生产的市场营销技术:包括农产品的采购、加工、销售等。
农业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讲解、实验、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知识。
三、教学指导的设计与实施1.目标设定:确定教学的目标,明确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制定教学计划和进度表。
2.教学资源准备:确定教学所需的设备、材料和教具,并进行准备和检查。
3.教学方法选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教学过程安排:制定详细的教学过程安排,包括教学的步骤和组织形式。
5.教学效果评估:通过测试、观察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四、教学指导的反思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指导过程中,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农业知识和技术方面还存在欠缺,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农业生产。
其次,我在教学方法方面还有待改进。
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农业技术和知识。
教学设计7: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讲授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思考:A.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B.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推荐下载】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1珠三角洲的学生在改革开放后出生长大,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状况,包括农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等了解不多,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原始社会,对农业的起源有一定认识,但古代农耕经济的各要素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及兴趣相去甚远。
基于此,我在备课时考虑较多的问题是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方法,根据本节课农业方面的专业名词较多,多数概念对于学生来讲较难理解的现实,本课采用深入浅出的讲述法进行,配合提问、史料阅读、条理讲解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意结合课本教学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并且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形成较清晰的脉络,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我只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
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全课突出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变革,而生产工具的进步又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和保障。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篇一:示范教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设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与向往。
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本单元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作出的努力。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
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利于弄清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古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范畴的表现。
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难点是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整体设计本课概述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本课内容分三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
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则从耕作方法、耕作制度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则重点描述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除此之外,本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它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精选3篇)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精选3篇)《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精选3篇)《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篇1【重点讲解】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
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难点分析】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达得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农业起源、发展概况及古代得小农经济,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得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得归纳与总结,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得能力、知识重组得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我国就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得领先地位。
②生产力得发展就是推动社会发展得根本原因,树立正确得发展观。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得发展教学难点:男耕女织得小农经济教学思路:教材从“早期农业得出现、精耕细作得传统农业、男耕女织得小农经济”三个方面叙述、介绍我国古代农业得发展状况,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农业起源、农业耕作技术得进步与小农经济等方面得情况,并分析理解我国古代农业得特点与小农经济得特点,树立生产力就是人类文明进步得核心动力得唯物史观。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本教案设计得思路如下:一、在讲清楚中国农业起源知识点时,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内容,运用谈话法,启发学生归纳出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得特点。
二、通过阅读指导法、演板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古代农业发展简表”,让学生牢固掌握“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基础知识;通过“中国古代,人们如何从迁徙走向定居?”这一问题得探究,突出生产力发展这条线索,培养学生正确得发展观。
三、通过讲述法及对“小农经济产生得原因及特点”与教材得“学思之窗”问题得探究,让学生掌握、理解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等知识,了解古代农民生产生活得状况,增强对社会主义得热爱与对当前生活得幸福感。
教学内容:1、早期农业生产得出现。
①中国农业得起源②刀耕火种得农业。
2、精耕细作得传统农业①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②农业发展使人们由迁徙走向定居。
3、男耕女织得小农经济。
①商周时期得土地国有制与集体劳动②小农经济得形成。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2. 适用年级:五年级3. 课程时长:40分钟4.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使学生掌握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工具培养学生对古代农业的兴趣和好奇心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工具2. 教学难点:古代农业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古代农业的图片、视频、资料等古代农业工具的实物或模型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代农业的知识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农业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古代农业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古代农业知识3. 课堂讲解:讲解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工具展示古代农业工具的实物或模型,并进行操作演示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古代农业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学生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古代农业工具的使用方法5.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古代农业的重要性学生进行课后拓展,深入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历史五、作业布置1. 绘制古代农业工具的图片2. 写一篇关于古代农业的小作文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如绘制的古代农业工具图片和小作文,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知识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简单的知识测试,以评估学生对古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信息的记忆情况。
七、课程反思1. 教师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看法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八、教学拓展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古代农业遗址或博物馆,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农业的工具和耕作方式。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修订稿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农业起源、发展概况及古代的小农经济,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的归纳与总结,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我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
②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思路:教材从“早期农业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个方面叙述、介绍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农业起源、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小农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小农经济的特点,树立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的唯物史观。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本教案设计的思路如下:一、在讲清楚中国农业起源知识点时,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内容,运用谈话法,启发学生归纳出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特点。
二、通过阅读指导法、演板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古代农业发展简表”,让学生牢固掌握“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基础知识;通过“中国古代,人们如何从迁徙走向定居?”这一问题的探究,突出生产力发展这条线索,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
三、通过讲述法及对“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和教材的“学思之窗”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掌握、理解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等知识,了解古代农民生产生活的状况,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当前生活的幸福感。
教学内容: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①中国农业的起源②刀耕火种的农业。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①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②农业发展使人们由迁徙走向定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发达的古代农业”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掌握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演变,以及农业制度的基本情况。
2.理解古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气候、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其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掌握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如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以及农业经济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古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对历史事物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1.通过图片、实物、文献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1.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较浓,但需要激发他们对古代农业知识的兴趣,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驱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存在局限性,需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维度分析古代农业的发展。
4.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有待加强,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比较古代农业制度中的井田制和均田制,阐述它们的异同。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古代农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梳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农业发展的历程、耕作方式、农业制度等方面的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复习和拓展。
3.提醒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培养他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意识。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案例、形象的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古代农业的发展。
2.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使他们对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等有清晰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差异化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针对每个时期的农业特点,详细介绍主要的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如耦耕、铁犁牛耕、曲辕犁等。
3.分析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包括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土地制度等,并阐述其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贡献。
4.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代农业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农耕图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学生们观察图片并积极发言,教师总结:这是古代农耕的场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农业的发展。
2.制作一份关于古代农业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体现出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例如:可以分析古代农业技术革新的原因和影响,或者探讨古代土地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4.结合实际,思考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撰写一篇时事评论,字数在500字左右。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主要耕作技术、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从神话时代到铁器时代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了解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远古人类使用的农具,讲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农业生产情况,引出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二)讲授新课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教师提问学生:早期农业生产出现在什么时期?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原始社会时期。
(2)教师提问学生:早期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刀耕火种。
(3)教师提问学生:刀耕火种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
(4)教师提问学生:什么原因促使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
农业的独立发展(1)教师提问学生: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生产力的发展。
(2)教师提问学生: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主要有哪些表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
(3)教师提问学生:农作物种类的丰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两汉时期,种植作物品种丰富。
(4)教师提问学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耕地面积小,农作物种类单一,耕作技术落后,劳动效率低下。
耦犁和牛耕的出现(1)教师提问学生:什么是耦犁和牛耕?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耦犁是一种双牛牵引的犁,适用于深耕土地;牛耕是一种畜力耕作方式,逐渐取代人力耕作。
(2)教师提问学生:耦犁和牛耕的出现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作物种植、水利工程及经济特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学习心得。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加强课后复习。
4.布置课后作业,如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的背景,如地理环境、人口增长等。
2.讲解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如耦耕、牛耕等,以及曲辕犁等农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
3.分析古代农业的主要作物和栽培技术,如粟、稻、麦等作物的种植,以及轮作、间作等栽培方法。
4.阐述水利工程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灌溉、防洪等。
3.设计一份关于古代农业发展的知识问答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求试卷结构合理,难度适中,能够有效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古代农业的手抄报,内容包括耕作方式、作物种植、水利工程、经济特点等。要求版面设计美观,内容丰富,能充分展示古代农业的繁荣景象。
5.观看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纪录片,如《大国农业》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观后感,字数不少于600字。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古代农业的优良传统,为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思考性文章。
1.完成作业时,要注重查阅相关资料,确保内容的准确性。
7.创新评价,激励进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互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拓展延伸,提升素养: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如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古代农业,提升他们的历史学科素养。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3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3【复习要求】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试说明》: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本课主要内容】1、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本课能力要求】解读材料,获取材料信息,解决问题一、发展概况——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1、中国农业的起源:(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2)表现:①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考古发现②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民间传说(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七八千年前已经有较发达的原始农业。
(参见教材P“历史纵横”提及的世界三个农业起源中心)4;2、生产工具:(1)原始社会: 石刀、石犁、石斧;(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常用的工具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4)两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后出现犁壁;东汉时期: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5)隋唐时期:完善——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
3、农作物品种:(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西周农作物: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4、耕作方法及技术:(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商周时期: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3)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4)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出现播种用的耧车(5)魏晋南北朝时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5、耕作制度:①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
6、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 :都江堰(战国)、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发展初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达的古代农业不仅满足了人类温饱需求,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性和发展过程。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掌握古代农业的基本知识,包括种植、养殖、农具工具、农田规划等。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模拟实验等方式加深对古代农业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加深对古代农业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加深对古代农业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古代农业产生兴趣和好奇。
2.理论讲解(30分钟)a.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介绍古代农业的起源和技术发展,从原始农业到奴隶社会农业、封建社会农业,强调古代农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b.古代农业的重要性解释古代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讲解古代农业在人类温饱需求、人口增长、文化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实地考察(4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农业遗址,如中国的汉代农田遗址、印度的印度河流域古代农田遗址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农田规划、灌溉系统、农作物种植等情况,并记录和总结所见所闻。
4.模拟实验(40分钟)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古代农业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如古代种植技术或养殖技术。
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和教师指导,进行现实世界的模拟实验,并通过实验结果和分析总结古代农业技术的优缺点。
5.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顾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导他们思考古代农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与现代农业进行对比和思考。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5.掌握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如自给自足、家庭为单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古代农业的特点。
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古代农业的认识,提高合作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生动的古代农业场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互动探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古代农业的认识。
3.比较学习: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比较思维,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代农业的定义,了解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农具的使用以及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
3.了解古代农业的主要作物及其分布,认识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了解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利工程、肥料使用、农作物种植技术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古代农业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农民的辛勤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培养勤劳、朴实的品质。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篇: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农业起源、发展概况及古代的小农经济,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的归纳与总结,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我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
②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思路:教材从“早期农业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个方面叙述、介绍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农业起源、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小农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小农经济的特点,树立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的唯物史观。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本教案设计的思路如下:一、在讲清楚中国农业起源知识点时,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内容,运用谈话法,启发学生归纳出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特点。
二、通过阅读指导法、演板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古代农业发展简表”,让学生牢固掌握“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基础知识;通过“中国古代,人们如何从迁徙走向定居?”这一问题的探究,突出生产力发展这条线索,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
三、通过讲述法及对“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和教材的“学思之窗”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掌握、理解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等知识,了解古代农民生产生活的状况,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当前生活的幸福感。
教学内容: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①中国农业的起源②刀耕火种的农业。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①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②农业发展使人们由迁徙走向定居。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农业起源、发展概况及古代的小农经济,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的归纳与总结,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我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
②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思路:教材从"早期农业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个方面叙述、介绍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农业起源、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小农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小农经济的特点,树立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的唯物史观。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本教案设计的思路如下:一、在讲清楚中国农业起源知识点时,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内容,运用谈话法,启发学生归纳出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特点。
二、通过阅读指导法、演板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古代农业发展简表”,让学生牢固掌握“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基础知识;通过"中国古代,人们如何从迁徙走向定居?"这一问题的探究,突出生产力发展这条线索,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
三、通过讲述法及对“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和教材的“学思之窗”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掌握、理解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等知识,了解古代农民生产生活的状况,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当前生活的幸福感。
教学内容: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①中国农业的起源②刀耕火种的农业。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①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②农业发展使人们由迁徙走向定居。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①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②小农经济的形成。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教学方法:讲叙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展示稻米、粟米的实物,并结合《历史地理图册》第3页的图,指出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稻的国家,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农业的起源。
师:我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课文引言中介绍了神农的传说。
请问:神农传说能不能作为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证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去了解历史?生:不能,因为传说不是史实。
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去了解历史。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的“历史纵横”,并讨论分析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有什么特点?生: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师:原始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刀、石斧;主要的耕作技术是刀耕火种。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古代农业发展的概况。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五页至第六页的相关内容,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制作“古代农业发展简表”介绍古代农业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和水利灌溉等方面的情况。
生:在黑板上演示简表:年代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2.农业发展使人们从迁徙走向定居。
师: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灌溉工具等方面,也就是说主要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从迁徙走向定居,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思考“人们是如何从迁徙走向定居的?”刀耕火种时期为什么要迁徙?(生:土地肥力下降)。
要定居就必须解决什么问题(生:提高土地利用率)。
如何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呢?(生:改进生产工具、耕作技术。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改进实质就是什么的发展?(生:生产力)师:对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们从迁徙走向定居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此可得到印证。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
师: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这将在本单元第四节讲到,这里就不详细介绍。
在井田上,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请问:当时为什么要集体耕作?有什么意义?生:生产力水平低下,可提高劳动效率。
2.小农经济的形成。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按小组分别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探究:第一组,什么是小农经济?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第二组,土地私有制代替土地国有制是不是倒退?为什么?第三组,个体农耕取代集体农耕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什么?第一组(生):小农经济是指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男耕女织为主要内容的个体经济。
它产生的原因一是生产力发展,二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它具有以下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第二组(生):不是倒退。
因为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将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组(生):有。
因为个体农耕形式下,劳动者拥有一定的劳动成果,生产积极性提高。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师: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为了生活而精耕细作,辛勤劳动,是国家赋役承担者,时常因为封建剥削和各种灾害威胁而破产、流亡,生活十分艰难。
请同学们看到“学思之窗”,并请两位同学演唱这段戏词。
生:演唱。
师:请同学们回答课本中的问题,并思考在当时的现实世界里,董永和七仙女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现在我国农民生活状况如何?对此,你有什么感受?生:戏词反映了他们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因为封建剥削的沉重和各种灾害的威胁,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
现在我国农民种粮有补贴,治病有医保,子女义务教育还免费,相对于古代而言,真是过上了“天堂般”的好日子,因此我们要热爱社会主义,应为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为开创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小结:经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小农经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知识,归纳出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注:本教案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高一年级,必修ii)《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的反思:在设置教学目标之前结合了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课教学重难点,主要希望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理论,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分析、比较能力。
但由于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统一以及高估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以及缺乏教学机智,导致本课部分教学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得以实现。
教学前的反思:教学前主要是备课阶段、教学设计阶段,本课由于对单元整体以及学情分析不够到位,没有能够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应当课后深入到学生当中去,通过特定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找出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制定出相应的教学预案。
教学思想的反思: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师生观以及我校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本课题改革的实际情况,课堂上更多地应该由学生讲,老师只做辅助,但是本课设计多以问题呈现,在一节课的实践过后发现部分问题意义不大且层次不够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的“历史纵横”,并讨论分析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有什么特点?生: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就意义不大,在课堂上的呈现就是学生翻书之后异口同声的回答,看似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其实只是一些不经思考的问题,没有能够掌握到问题式教学法的精髓。
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教学机智的反思: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在本课教学当中,我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性的东西不是学生的难点,难点在于学生难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上能看出学生有疑问,但是我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计划,没有过多的花时间给学生讲解,只是告诉学生记住并且以后会继续涉及到。
这我认为就是缺乏教学机智,没有在看到学生表示疑惑的时候及时的展开讲解和梳理。
学生的优点:虽然前面说到我的问题式教学法部分问题设置不合理,但是有些问题也显示了学生的创新和表达能力。
师: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为了生活而精耕细作,辛勤劳动,是国家赋役承担者,时常因为封建剥削和各种灾害威胁而破产、流亡,生活十分艰难。
请同学们看到“学思之窗”,并请两位同学演唱这段戏词。
由于我上的是艺体班的学生,个个多才多艺,所以这个时候学生们都表现的非常积极,我也在之后及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所以学生的良好表现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在以后的课堂上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再设计:首先,教学目标改的更切实际,以提高学生阅读、归纳材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经济理论知识水平为核心目标。
辅之以材料和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着重讲述和理解以达到其目标。
其次,将教学环节做一个交换,把学生最喜欢的,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演唱《天仙配》的片段放在课文开头,让之发挥最大的效果,而我会在这个环节以后设计问题:你们知道戏里面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具体是什么吗?它产生于什么时候?它之前是什么?它之后是什么?有这样将整棵连接成一个整体,而以小农经济为出发点。
再次,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方法,根据本节课农业方面的专业名词较多,多数概念对于学生来讲较难理解的现实,再设计将采用深入浅出的讲述法进行,配合提问、史料阅读、条理讲解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意结合课本教学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并且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形成较清晰的脉络,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我只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
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全课突出一条主线一一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变革,而生产工具的进步又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和保障。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