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物理资料-参照物和古诗词问题赏析

合集下载

与物理参照物有关的古诗

与物理参照物有关的古诗

与物理参照物有关的古诗
以下是与物理参照物有关的古诗: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2、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唐·柳宗元《晨诣超师读禅经》物理原理:“日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在升起,涉及物理知识是相对运动。

“露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译文: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青松宛若沐后涂脂。

古诗中的这些描述,不仅让我们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还能让我们感受到物理学中参照物选择和物理现象变化的魅力。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知识解析。

1. 光的散射与颜色。

- 在“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中,蕴含着光的散射知识。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紫色的烟雾。

这是因为太阳光包含多种颜色的光,当阳光穿过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如香炉峰附近的水汽、灰尘等)时,由于这些颗粒的尺度与光的波长相近,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散射的程度不同。

紫色光的波长较短,散射相对较强,所以在一定的角度下,我们能看到紫色的烟雾效果。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清晨或傍晚看到天空呈现出绚丽的色彩一样,都是光散射在捣鬼。

2. 重力与势能转化为动能。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体现了重力的作用以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瀑布从高处落下,是因为受到地球重力的吸引。

瀑布在高处时,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随着水的下落,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而速度越来越快,动能增大。

就好像一个球从高处滚下来,越滚越快一样。

水的重力势能不断地转化为动能,所以才会有“飞流直下”这种壮观的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解析。

1. 热学中的凝华现象。

- 在“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里,提到了霜。

霜的形成是一种凝华现象。

夜晚气温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霜。

就像我们把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一会儿冰棍周围就会有一层白霜,那是因为冰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冰晶。

而这里的霜满天并不是说天上到处都是霜,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夜晚寒冷,霜很多的感觉。

2. 声音的传播。

-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涉及声音的传播知识。

寒山寺的钟声能够传播到客船上,是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就像一个调皮的小信使,从寒山寺出发,通过空气这个媒介,一路跑到客船上,被诗人听到。

而且在夜晚,周围环境比较安静,声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较少,所以诗人能够清晰地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中国古代诗歌,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文人墨客会通过诗歌写作来表现心中的思绪。

在创作时,他们会巧妙借用物理知识,使作品更加与众不同,千年流芳!在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科渗透”的背景下,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古人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01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02能量能量在自然界中以不同形式存在,而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这里涉及重力势能与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03光学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是中学阶段重点学习的光学知识。

1.高骈《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孟浩然《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牧《盆地》中“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蕴含了平面镜成像;范仲淹的“皓月千里,静影沉壁”蕴含了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3.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蕴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形成倒影。

4.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蕴含光的反射现象。

5.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蕴含了光的色散。

6.吴伟《题饮图》诗句“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是平面镜成像。

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瑰宝,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诗词、俗语、民谚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解析

诗词、俗语、民谚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解析

诗词、俗语、民谚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解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

其中古诗词、俗语、民谚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由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注重“学科渗透”这一新课程理念。

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挖掘诗词、俗语、民谚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尤其是中考题中关于古诗词、俗语、民谚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这类题目也层出不穷。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下面就我搜集的有关古诗词、俗语、民谚归类如下:一、能量知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中能量转化情况是弓弦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从物理角度来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扬汤止沸,釜底抽薪。

”说明沸腾过程要继续吸热。

二、运动和力知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

”其中“坐地”是人相对于地球静止,而“日行”则是地球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行船和岸边。

“春江潮水连海平”、“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隐含连通器的原理。

“绳锯木断”因为细绳与木块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三、分子动理论知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中考物理真题及分析、解答:参照物

中考物理真题及分析、解答:参照物

中考物理真题及分析、解答:参照物1.(2021•天门)小明坐在行驶的小车中,看到路边的树木、房屋、行人都向后运动,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乘坐的小车B.路边的树木C.路边的房屋D.路边的行人【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路旁的树木、房屋、行人是被研究的物体,路旁树木、房屋、行人向后运动,树木、房屋、行人与汽车(或乘客)之间发生位置变化,所以以小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房屋、行人都是向后运动的。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2.(2021•济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描绘了一幅阐述运动相对性的完美画卷,诗中的意境如图所示。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舟中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A.白帝B.江陵C.两岸D.轻舟【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解答】解: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乘船的人是静止的,即人相对于船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故是选择船(轻舟)为参照物的,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同一物体处于同一状态,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状态也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2021•柳州)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将硬币竖立在车厢的窗台上(如图所示),发现硬币能长时间保持静止,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站台B.铁轨C.车厢的窗台D.路边的树木【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分析】探究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参照物。

参照物和古诗词赏析

参照物和古诗词赏析

参照物和古诗词赏析在我们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常常会忽略一个有趣且重要的元素——参照物。

就如同我们在生活中判断物体的位置、速度和方向需要参照其他物体一样,古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也常常需要通过参照物来凸显和表达。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参照物。

在物理学中,参照物是被选定为衡量其他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标准物体。

在古诗词里,参照物可以是具体的景物、人物,也可以是某种情感氛围、历史背景。

通过这些参照物,诗人能够更生动、准确地传达他们的所见所感。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的明月和清泉就是一种参照物。

明月的清辉洒在松林之间,清泉在石头上潺潺流淌,通过这两个参照物,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山间夜景。

我们仿佛能看到月光透过松针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影子;能听到清泉撞击石头发出的清脆声响。

这种宁静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再看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在这里成为了引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参照物。

旅居在外的诗人,看到洒在床前的月光,恍惚中以为是地上的霜。

明月的存在,让他的孤独和思念之情更加深沉。

因为在传统的文化中,明月常常象征着团圆,而此时诗人独处他乡,与亲人相隔甚远,明月的明亮与他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诗词中的人物也可以作为参照物。

杜牧的《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成功成为了一个参照。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机遇的感慨,如果没有那场有利的东风,也许战争的结局会完全不同,大乔小乔可能会被曹操掳去,锁在铜雀台中。

这里,周瑜的成功与可能的失败形成了对照,让读者对历史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除了具体的景物和人物,情感氛围也能作为参照物。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凄凉、愁苦的氛围贯穿始终。

通过这种氛围的烘托,后续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等词句,更能让人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寂寞。

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

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

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2019-07-14引言: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来的文化瑰宝,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今天,我们不妨用科学的眼光,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欣赏古诗词吧!课文学习:二千年前的屈原,他在《天问》中感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日出日落也能给他心灵带来深长的震动。

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如何置陈?太阳从天亮走到天黑,经过的路程究竟有几里?万有引力让天体彼此牵挂,运动的相对性让人们感受到太阳的日夜兼程。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挽”,“射”等表现动态的词,十分生动形象。

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这个过程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上一下,一地一天,天空仍是阴云凝聚,而地面却已被坚冰覆盖,从自然景物写寒,由雪压枝条而坚冰覆地,明写景却暗喻时间的推移。

雪的形成是水蒸气发生了凝华,云的形成包含着液化,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前一句说明了月亮在酒中的现象,这是光的反射现象,后一句从物理学角度理解为“人”,“月下影子”,“酒杯中人的像”成三人,“月下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酒杯中人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议一议:你能从以下古诗词中找出相关物理知识吗?你会用物理知识解释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吗?和你的同伴说一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中考物理常见题型—参照物(附答案)

中考物理常见题型—参照物(附答案)

初中物理中考常见题型参照物【知识积累】1、定义:人们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2、特点:①任意性,即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但不能选取被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②不唯一性,参照物的选择不唯一,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若选用了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③状态的判断:当被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则可判断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当位置发生了变化,则物体处于运动状态。

【典型习题】1、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A. 山B. 船C. 流水D. 河岸2、《吕氏春秋·察今篇》记载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当中有这样的文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文中对舟和剑运动状态的描述,可选择的共同参照物是()A. 舟中人B. 舟C. 剑D. 江岸3、如图是我国即将建成的空间站基本构型,随着多个国家合作建造的国际空间站2024年退役后,它将成为地球轨道上唯一的载人空间站。

若以核心舱为参照物,下列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是()A. 地球B. 实验舱C. 对接过程中的货运飞船D. 出舱行走的宇航员4、疫情期间利用无人机给居民送包裹,如图所示,无人机在空中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以无人机为参照物,包裹是运动的B. 以包裹为参照物,无人机是静止的C. 以地面为参照物,无人机是静止的D. 无人机在空中飞行时不受力的作用5、小明和家人在玄武湖划船游玩,若认为小明是静止的,所选参照物是()A. 岸上的亭子B. 水边的柳树C. 飞过的白鹭D. 小明划的船6、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红坐在车厢向另一列火车观望。

突然她觉得自己乘坐的列车开始前进了,但是“驶过”对面列车的车尾时,小红发现她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原来是对面的列车向反方向开去了。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知识点汇总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典型例题: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里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约 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完整版)参照物

(完整版)参照物

力的基础知识几个难点【牛顿第一定律考点透析】1.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①一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成直线运动状态。

④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物体,如果受到力的作用,这些力一定是彼此平衡的。

3.“匀速直线运动”“静止”是判断物体是否受平衡力的依据,也是判断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依据。

4.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5.惯性与惯性定律区别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惯性定律是一条规律,它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

惯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与物体的形状、速度、受力与否都没有关系;惯性定律中揭示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必须以“不受外力”为先决条件。

惯性现象在物体发生状态变化时就会表现出来,但不能认为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时就没有惯性;惯性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的结论,即由“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状就越难以改变”推出“如果没阻力,物体运动状态就改变不了”而逐步总结出惯性定律的。

6.惯性现象解释步骤①明确研究的是哪个物体,它原来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

②当外力作用在该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外力作用与该物体有关联的其他物体上)时,这一部分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③该物体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④最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摩擦力考点透析】1.定义:互相摩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要产生或已经产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接触、接触面粗糙、物体间有压力、物体间要产生或已经产生相对运动。

3.方向:假设接触面光滑,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种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相对运动(但还未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习题赏析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习题赏析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习题赏析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时出现了一些学科渗透题。

由于语文中的一些古诗词,甚至歌词等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因此,借古诗词来考察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的题型是经常出现的,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下面对本人搜集到的一些此类习题进行解析,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一、诗词与光学例1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文中()A.“皓月”是人造光源B.“皓月”是自然光源C.“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D.“静影沉璧”是折射形成的虚像解析:“皓月”即月亮,月亮是靠反射太阳光为人类服务的,它本身不发光,不属于光源;“静影沉璧”中的“影”指的是“倒影”这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所以,答案是:C。

例2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B.桃花吸收红光C.桃花反射红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桃花看上去是红色的,是因为它能吸收其它色光,只反射红色的光。

因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答案是:C二、诗词与声现象例3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中的“乡音无改”主要是指没有改变的是()A.音调B.音色C.响度D.方言、土话解析:离开家乡多年,乡音未改,这里的“音”指的是音调、响度还是音色呢?我们知道,音调有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而频率和振幅是随时可以改变的,所以"乡音无改"主要是指没有改变的是音色。

答案是B。

例4 请欣赏下面的一首诗并回答声学问题()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

衣叠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

小弟沿河踏歌来,见景一事费思量。

棒打衣服悄无声,举空中何其响。

请问在这首诗的哪几句中包含了声学道理,并分别包含了什么声学道理?参考答案:(1)“棒打衣物响四方”,是说湿衣物与木棒接触面间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因独自一人洗衣物,所以听起来较响,“响四方”是说空气振动产生的声波向四周传播。

中考物理专题探究--成语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专题探究--成语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3. 诗句“一叶遮目不见泰山”的 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光不能在不透明的物质传播)
4. 古籍《淮南万毕术》记载了一种光学 现象“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 见四邻………”这是利用_________原理 来视察周围的景物,且类似于_______的 装置。
(参考答案:光的反射、潜望镜)
(参考答案:磁体、不完全重合)
(参考答案:势能、动)
1.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词“故苏城 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的 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 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 而产生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 “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 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来判别的。
(参考答案:振动、音色)
(参考答案:A)
2. 有位诗人坐在船上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 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 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和 _____。
(参考答案:船、山)
3. “水涨船高”这句成语中“船 高”这一机械运动的参照物是 _______,如果以___为参照物,则 船是静止的(船在湖水中)
(参考答案:气压、降低)
6. 古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从物理学角度看滚滚奔流 的长江水具有巨大的________。
(参考答案:动能)
7.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 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 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___能转化为____能。
(参考答案:小孔成象、光的直线传播)
2. 成语:⑴“吹糠见米”、⑵“镜花水 月”、⑶“坐井观天”、⑷“海市蜃楼”、 ⑸“潭清疑水浅”、⑹“池水照”其中属 于可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______,属 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______,属于光的折射 现象的是_______。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课件:参照物知识讲解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课件:参照物知识讲解

(4)鲁迅说:“老屋离我越来越远了。”以谁为参照物

答案: 船(我)
方(法5:)古诗中写到答:案“:看船山恰似走来迎。”以谁为参照物 ? (1)找动词或动作(2)确定研究的物体(3)判断研究的
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位置发生改变,这个物体就是参照物。
动画:电子游戏中的运动
想一想: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么拍摄的?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课件: 参照物
视频:缓慢爬行的蜗牛
视频:列车开动了吗
参照物:
双人自行车
树木向后退
பைடு நூலகம் 例题
(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
物呢?
答案: 地球
(2)而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 为参照物呢? 答案: 太阳
(3)歌曲中唱到:“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以 谁为参照物? 答案: 云朵

与机械运动有关的诗词习题分析及练习

与机械运动有关的诗词习题分析及练习

与机械运动有关的诗词习题分析及练习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苇莲苏学区中心校赵洪伟中国是一个诗词的王国。

诗词不仅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而且在一些作品中还包含有一定的物理知识。

借助古诗词学习物理知识,能起到一石二鸟的特殊效果。

1、有一首诗这样写道:“自卧竹杖顺水行,卧看两边万重山。

疑是青山往后走,原是竹舟顺水流。

”“青山往后走”这是以为参照物,“竹舟顺水流”这是以为参照物。

分析:“青山往后走”是说青山向后运动,这是以竹杖为参照物的;“竹舟顺水流”是说竹舟随水前流,这是以岸边的青山为参照物的。

答案:竹杖(竹舟)、岸边的青山(树木)2、有这样一首诗:“我自仰头朝天望,天高月色照我面。

忽然月羞躲云中,原是晚云遮明月。

”其中“月羞躲云中”是以为参照物,“晚云遮明月”是以为参照物。

分析:“月羞躲云中”说月亮是运动的,这应以云为参照物;“晚云遮明月”说云是运动的,这是以月亮为参照物的,答案:云、月亮3、唐朝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为参照物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是以为参照物的。

分析:“两岸青山相对出”,研究的对象是青山,青山是运动的,相对于船来说的;“孤帆一片日出来”,研究的对象是孤帆,孤帆是运动的,相对于地面(或两岸、青山)来说的。

答案:船、青山4、唐朝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结合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可算出船从白帝城行到江陵的平均速度大约是km/h。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描写轻舟处于运动的条件下,所选的参照物不能是()A、河岸B、山C、山上的树D、轻舟上的人分析:(1)从白帝城到江陵约1200里,即600千米,假设船行驶的时间为12小时,根据公式υ=s/t得υ=600km/12h=50km/h。

运动和静止的物理探究——以古诗为例学习参照物知识

运动和静止的物理探究——以古诗为例学习参照物知识

运动和静止的物理探究——以古诗为例学习参照物知识
运动和静止的物理探究——以古诗为例学习参照物知识
黎新平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
【年(卷),期】2013(000)018
【总页数】2
在我国的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内容与物理课文中的参照物知识有着一定的联系。

首先来看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句意境开阔,气象雄伟的诗,暗含着物理学中参照物的知识。

青山“出”说明青山在运动,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诗人走来,可是山为什么会运动呢?很显然,这里是因为作者选取了“帆船”作为参照物,才感觉到山是运动的。

再看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会运动,是以文中的青山作为参照物的。

有不少学生往往把帆船的运动参照物选取成太阳,这是错误的,太阳只能显示了帆船开来的方向,判断不出帆船是运动或静止的。

到了初中阶段,不少同学在学习“运动”与“静止”的时候,与生活中理解的“运动”产生混淆。

不少学生感到困惑:树木,明明是静立不动的,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又说它是运动的呢?对此,同学们感到难以置信。

如何正确理解,并且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这就需要同学们全面学习和理解、运用参照物。

一、参照物的认知
1.参照物的定义
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也就是说要判断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要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是参照物。

物理考点参照物附解析

物理考点参照物附解析

物理考点:参照物1.“五一”劳动节,小华一家自驾游新宁崀山.在小车行驶过程中,小华觉得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A.小车的车厢B .对面驶来的小车C.路旁的小树D .沿途的建筑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小华相对于小车的车厢,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 A 符合题意;小华小明相对于对面驶来的小车,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 B 不符合题意;小华相对于公路两旁的树木,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C 不符合题意;小华相对于沿途的建筑物,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D 不符合题意;故应选A。

【考点定位】参照物及其选择2.如图所示为一商场运行中的自动扶梯.某一顾客站在上行的自动扶梯上.当我们说该顾客“静止”时.所选的参照物是()A.顾客本身B .扶梯C.大楼地面D .随相邻扶梯下行的乘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故 A 错误;自动扶梯上的顾客相对于扶梯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顾客相对扶梯是静止的,故B 正确;站在上行的自动扶梯上的顾客,相对于大楼地面、随相邻扶梯下行的乘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相对于大楼地面、随相邻扶梯下行的乘客运动的,故CD错误;故应选B。

【考点定位】机械运动3.当甲车突然向前开动时,与之并排停放的在路边的乙车中驾驶员感觉自己在后退,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甲车B .乙车C .路灯D .地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停在车站上的两辆汽车,以甲车为参照物,当甲车开动时,乙车(包括乘客)相对于甲车(参照物)位置不断变化,乙车的乘客觉得自己坐的这辆汽车在后退,故选A。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4.甲乙两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当于地面()A.甲上升,乙下降B.甲下降,乙上升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甲、乙两人均看到楼房在匀速上升,说明甲、乙相对于地面都是匀速下降的,甲同时也看到乙在匀速上升,说明甲的下降速度比乙快.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5.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右图乙所示时,以“天地分界线”为参照物,飞机可能在()A.斜向上爬升B.斜向下俯冲C.竖直向上爬升D.竖直向下俯冲【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战斗机水平飞行时,竖直方向上,地面相对于飞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就会出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是因为飞机竖直方向上,地面相对于飞机的位置在向下移动,发生了变化。

初中物理与古诗词

初中物理与古诗词

物理1、千里江陵一日还:运动速度大2、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是以山为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3、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4、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5、沉舟侧畔千帆过:相对运动的描述,由于自己的船没有动,旁边的船相对于自己都在运动中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我国,东方比西方地势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

(物理+地理)7、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由于月亮离地球远,所以月光照射的范围大。

(物理+地理)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1、声音的传播不会互相干扰;2、声音可绕过障碍物传播。

9、五月天山雪,无风只有寒:说明纬度高的地方,由于接受阳光的热量少,寒冷的天气时间长。

(物理+地理)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草黄了,动物由于没有了保护色的伪装,让天空中的鹰看得更清楚了,这是光现象;由于地上没有了雪,马跑得更快了,这是力学现象。

1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前一句说明大地(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空气强。

1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看起来像雪(白色),但是通过味道的辨别,知道物质的本质,并且暗香的来是因为分子的运动产生的。

(物理+化学)1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前一句是说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各处的连接大海的江水的水平面与海平面在同一高度。

1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物理现象同第6句诗。

1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发出声音的物体。

1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拉满的弓含有弹性势能。

17、飞流直下三千尺:从高处落下的水中,包括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1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运动的空气(风)具有动能。

19、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通过犬吠,知道有人回来。

2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才能远望。

(物理+地理)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精心整理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中国的很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真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我们在赏识这些诗词时,不单要发掘诗词的思想内涵,并且应商讨诗词所描绘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

请看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首诗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残阳铺水中”是因为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

“半江红”是因为红光的波长长,简单发生显然的衍射现象,使彩霞呈红色。

“九月初三夜”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季。

“露似珍珠”说明露水呈球形且晶莹透亮。

呈球形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液面拥有缩短到最小面积的趋向(在体积相等的各样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

露水特别光亮是因为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由。

“月似弓”是光沿直线流传而形成的。

唐朝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中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单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露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说明浪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亲密的关系。

1.缸穿裙大雨淋。

( 缸为何穿裙子呢 ?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表面面上。

同时也示意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

(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因此霜后暖;大雪事后要消融从固态变为液态属于消融过程要从四周空气中吸热因此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因为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因此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因此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 连通器的原理 )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拥有流动性因此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因此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磨铁成针。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踊跃小,产生的压强极大,因此绳能够把木块锯断,水能够把石头滴透。

诗词与物理知识

诗词与物理知识

诗词与物理知识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物理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诗词与物理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诗词与物理知识:参照物知识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地轴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

井被吹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5.唐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从物理学角度看,诗中的“月落”是以地面作为参照物的。

诗词与物理知识:热学和分子动理论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5.唐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凝华)。

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诗词与物理知识:光学知识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平面镜成像知识。

3.“潭清疑水浅,池水映明月”──光的折射和反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资料-参照物和古诗词问题赏析
例1.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解析: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是不一定相同。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

本题中研究的是桥的运动状态,“桥流”说明桥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状态,那么所选参照物与桥之间的位置应该发生了变化。

诗人在桥上走,以流动的水为参照物,水是相对静止的,桥就是运动的,所以会感觉“桥流水不流”。

故选C。

点评: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具体选择什么物体做参照物,应根据研究的对象来定,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例2.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以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参照物是()
A.船和山 B.山和船 C.都是船 D.都是山
解析:“看山恰似走来迎”说明山是运动的,而山相对地面是静止的,所以肯定是以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因此是以船为参照物,“是船行”说明船是运动的,所以是以山为参照物,故选A。

点评:这是一道经典题目,对于这类参照物的题,一定要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凡是选作参照物的物体都认为其是静止的,而参照物的选取又是任意的,注意灵活选择参照物。

例3.诗句“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中“远树来”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行船 B.远树 C.河岸 D.山峰
解析:以行船为参照物,行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远处的树和行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树是运动的,所以会感到“远树来”。

故选A。

点评:此题中“不疑行船动”和“唯看远树来”两句研究的对象不同,所选的参照物也不相同,应注意区分,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物体运动状态的辨别之间的关系。

例4.诗句“枯藤老树昏鸦”中,以老树为参照物枯藤是______,诗句“小桥流水人家”中,以小桥为参照物,________是运动的。

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月亮相对于地面上的山来说它是_______的。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诗句“枯藤老树昏鸦”中,老树和参照物枯藤之间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以老树为参照物枯藤是静止的;诗句“小桥流水人家”中,小桥和流水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以小桥为参照物流水是运动的;“月落”指天将破晓,月亮落下山,以山为参照物,月亮相对于山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说月亮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流水;运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例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和______。

解析: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两岸青山相对出”,研究的对象是“青山”,运动状态是“出”,青山是运动的,相对于船来说的;“孤帆一片日出来”,研究的对象是“孤帆”,运动状态是“来”,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地面(或两岸、青山)来说的;故答案为:船、岸边。

点评: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跟参照物的选择有关系,参照物选择不同,结论就不同。

例6.诗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话是以______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的,这是以______为参照物;若以太阳为参照物,这个卫星是______的。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以“青山”为参照物,“舟”与“青山”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舟”是运动的,所以说“轻舟已过万重山”;因为“地球”与“卫星”同步,以地球为参照物,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的;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它与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它又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青山;地球;运动。

例7.“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为迎接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经改建后,姑苏城内外河畔的景色更加秀丽迷人,对于坐在行驶于河中游船上的游客而言,若以河岸为参照物,他是_____的;以游船为参照物,他是______的。

解析:坐在行驶于河中游船上的游客,若以河岸为参照物,他与河岸之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是运动的;以游船为参照物,他与游船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游客与游船保持相对静止,所以他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例8.晋朝的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月之东驰”是因为选_____为参照物。

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是_____的。

解析:“月之东驰”是说月亮在运动,而月亮正是相对于“游云西行”来说的,它们之间的位置在发生改变,故此时所选参照物为云;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月亮与云的位置都在发生改变,所以它们都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云;运动。

点评:中国的古诗文中很多都包含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在理解时首先要明确诗文的含义,再与相应的知识进行对号入座,并用现代的物理知识对古文中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