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有感
《庚子留痕》读后感
《庚子留痕》读后感
《庚子留痕》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性的探讨,引发了我对人类命运和历史进程的思考。
小说以庚子事变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凄美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
作者通过对主
人公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坚强,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在乱世中,爱情似乎成为了唯一的支撑,让人们在绝望中找到一丝希望和力量。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让我感同身受。
主人
公的坚韧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配角的善良和痴情,让我感叹人性的多样和复杂。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不同选择和表现,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本质和真谛。
《庚子留痕》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关于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庚子事变的再现和对人物命运的描写,作者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也让我思考了人类的命运和未来。
在今天这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地反思历史,思考人性,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读完《庚子留痕》,我深深被其情节和思想所吸引,也被其对历史和人性的深
刻洞察所震撼。
这部小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希望我们都能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坚韧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珍惜眼前的幸福,也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忍听秋雨吟,老尽少年心——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王韬与晚清革命》
忍听秋雨吟,老尽少年心——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王韬与晚清革命》杨默1897年5月,在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一生后,在于其同时代的许多中国人都已预料到的巨变前夜,王韬于暗淡中溘然长逝。
作为一名杰出的历史人物,作为19世纪后几十年的改革推动者,作为两种文明间的调停者,王韬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一个孤独的开创者,在中华世界即将黎明的黑夜里提灯游荡。
读罢此书,心中是压抑不住的汹涌波涛,对于这样一个人,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悠然生爱?捧起从图书馆借来的旧的被钉上厚纸板的书,可以想象多少人点灯熬夜读着它,那是最生动的日记。
面对这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我看到的是仅在七十年代大洋的另一端对我们中国的研究已经取得的发展,在惊叹于作者见地之深刻,眼光之独到,文义之精辟的同时,其对中国的研究学术水准之高不得不让人产生出一种失落和危机的况味.不知道以中国革命家而闻名的孙中山的恐怕不多,知道对其某些思想有直接影响,为孙写引荐信得以见李鸿章的王韬的却为数甚少。
王韬生在自我抉择和完全的自我欣赏而孤立于世的儒教中国,就贡献看来,他似乎没有孙中山的更加辉煌瞩目,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上他却成为游离于古老内陆文化的限制和禁忌之外的知识分子,超越了那个时代整整一大步.有道是: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本书围绕王韬的生平背景,事迹贡献,对晚清改革的影响有详有略的加以叙述,隐含在其中的则是从这个切面反映的鸦片战争以来的文化变革,沿海与内陆文化环境的二分法,沿海地区于晚清作为改革启动者甚至发掘近代中国的大命题。
我无意于再赘述王韬的种种不凡经历,而是想把目光投注在他的魄力和思想上。
在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阶段,王韬经历的是由一种文化世界观向民族世界观过渡的艰难历程,他之所以可以对中西方有一个超越时代的冷静客观的平衡把握,在于其真正的虚心,是书生气十足的偏执或神经质的文人所不具有的,内心毫无成见,思想完全解放。
晚清读后感
晚清读后感《晚清》是导演陈凯歌执导的一部历史剧,该剧以晚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为背景,描述了慈禧太后和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面貌,展现了晚清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通过观看《晚清》,我深刻感受到了晚清时期社会的动荡和腐败。
慈禧太后是一个极端自私和专横的统治者,她占据着权力的顶峰,凭借自己的意志和决策来左右国家的走向。
她忽视了民生疾苦,只顾自己的享乐和权力维持。
而身居高位的官员们则纷纷投机取巧,滥用职权,使得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这些官员不仅贪污腐败,还暴虐无度,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加保护,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同时,《晚清》也生动地展现了人民的苦难。
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人们面临着饥寒交迫、社会不公和无法言喻的痛苦。
无论是农民、商人还是学生和妓女,他们都被迫拼搏生活,为了一口饭吃出了各种心酸的故事。
他们忍受苦难,却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角色性格各异,他们的遭遇和命运唤起了我对晚清时期人民生活的思考和同情。
此外,《晚清》还生动地刻画了一些温暖的人性。
虽然社会环境恶劣,但仍然有那么一些人,保持着良知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他们在黑暗中闪烁着光芒,用自己的善良和正义感感染着其他人。
无论是久不见的青年联义会的志士同胞还是深爱着国家的异类官宦家族的儿女,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为改变社会作出了努力。
总的来说,《晚清》是一部历史剧,但其背后所展现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使其超越了纯粹的娱乐性质。
观看《晚清》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让我反思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我们应当珍视和平的社会环境和伟大的家国情怀,通过积极努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同时,我们也要关心并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读后感
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读后感《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读后感》读《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晚清那个风雨飘摇时代的大门。
读到关于晚清面临列强侵略的部分,我感觉心中满是沉重和无奈。
看到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用武力强轰而开,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赔款巨额白银等,这让我想起高中历史课上老师讲述这段历史时的那种惋惜与愤懑的神情。
特别触动我的是,当时的晚清子民们在这样的变局下所遭受的苦难,普通百姓被战火波及,流离失所,官员们有的卖国求荣,有的虽有心但无力改变。
像林则徐虎门销烟是那般壮烈英勇的举措,但最后还是被腐败的官场和列强的联合打压下去,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在描述晚清中国官场内部的腐朽之时,我很疑惑为何当时即便有部分人清醒地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可整个庞大臃肿的官僚体系就是难以推动自救的改革。
后来我明白了,封建统治延续多年带来的官僚体系僵化,权力阶层的既得利益难以撼动,太多人的心思放在争权夺利上而不是国家的兴盛。
书中描述的那些官员在危机面前还在互相扯皮,我似乎能够想象到当时朝堂之上乌烟瘴气的场景。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晚清在外部列强侵略下的衰败,更是内部结构已经烂到根子里的状况导致无法抵御外来冲击。
对于晚清变革中的洋务运动,我既有敬佩又有遗憾。
敬佩的是李鸿章等洋务派人士能够有向西方学习的意识,创办新式学堂,发展近代海军,发展近代企业。
可是当北洋水师被日本打败的时候,那种遗憾又涌上心头,因为洋务运动只是在表面的器物层面学习西方,没有深入到政治制度等根本层面。
读完这本书,对我未来也有很多启发。
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不断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彻底改革,不能只是粉饰表面。
内部结构健康合理,不断创新发展,才有可能在面临外界巨大挑战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抵御。
同时也明白,群众的力量如果能被合理引导,那在国家变革革新中将会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量,而晚清时期百姓的力量却大多是被压抑被忽视的。
读《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
读《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余青该书是由李细珠先生所写,其试图从地方督抚在新政中的思想与活动的角度,具体考察地方督抚对清政府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以及地方督抚与新政过程中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以期观察清末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的演变态势。
关于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研究的具体方法,大致可以有三个研究视角:一是督抚群体研究,研究整个督抚群体与清末新政的关系;二是分省区域研究,以若干省区新政为专题研究,可能有些省区涉及多个督抚;三是督抚个案研究,以若干督抚与清末新政的关系为专题研究,可能有些督抚涉及多个省区。
该书力图将群体研究、区域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具体采用的方法,不是教科书式的系统论述,而是选点专题研究,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专题研究方面有所深入。
该书具体研究了十三个专题,具体内容就不多加赘述了。
通过十三个专题的研究,具体探讨了有关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的一些重要问题。
需要说明的有两点:其一,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内在关联性。
这十三个专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板块:(1)第一、二章是关于晚清督抚制度与督抚群体的一般研究,具体探讨了清末新政时期有关督抚制度与政区变革问题,以及地方督抚群体结构与人事变迁多方面因素与新政的关系;(2)第三、四、五、六、九、十、十一章,是关于地方督抚对清政府新政决策的参与和影响的研究,具体研究了地方督抚与新政的启动、吏治改革、清廷预备立宪的决策、官制改革、咨议局、国会请愿及平满汉畛域问题的关系;(3)第七、八章是关于督抚应对新政过程中突发事件的研究,具体以秋瑾案与长沙抢米风潮为例,考察地方督抚应对革命与民变的情形;(4)第十二、十三章是关于地方督抚与晚清权力格局变动的研究,具体考察了“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及其对清末民初政局的影响。
这四个板块基本上按时序排列,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角度反映了清末新政的发展进程与晚清权力格局的演变态势。
其二,这些问题只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庚子保皇会的勤王谋略及其失败
庚子保皇会的勤王谋略及其失败作者:桑兵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549 更新时间:2007年11月29日历来论及保皇会的勤王运动,都以唐才常和自立军为主。
但近年来陆续发掘的资料,动摇了这一常规看法。
由于以函札为主的新资料夹有大量隐语代号,且内容杂乱,解读相当困难,迄今未能有效应用。
我在仔细研读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已见资料认真考校参证,力图勾画出保皇会勤王战略的轮廓及其发展变化,进而探讨各派趋新势力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勤王计划初为唐才常所倡议,且湘鄂又最具规模,但在保皇会看来,自立军只是“数路大举”中的一路,而且不是主力。
康有为等本不排除武力手段,戊戌政变前夕,曾密谋发兵围颐和园捕西太后,此后又屡次策划行刺清廷要人。
其弟子罗润楠(伯雅)素与广西山贼及南海西樵巨盗区新、傅赞开有交,曾鼓动任教于万木草堂的田野橘次赴桂,率“同党四百人,将合湖南之大队以进中原”,“一试其屠龙之技”(田野橘次:《最近支那革命运动》第三章第五《万木草堂之奇青年》。
)。
后又派区新“潜行入京谋刺大臣”。
事不果,区“改易洋装回粤”,与李昭、傅赞开等组织“新广东志气军”,“声势甚大”,致清廷于光绪二十五年七月专旨拿办(《署两广总督岑春煊奏剿办新广东志气军首要区新等情形折》,《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40页。
)。
1900年初,清廷加紧迫害维新派,悬赏银10万两捕杀康梁,并阴谋废光绪立新储。
康有为等人感到非速以武力大举,不足以救燃眉之急,遂在澳门设立总局,加快行动步伐。
按照唐才常的设想,长江、珠江应同时起兵,而后者由保皇、兴中两会共同发动。
康有为否决了这一计划,另行制定了一套“以全力取桂、袭湘、攻鄂,而直捣京师”的战略部署(《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页。
)。
为实现该计划,保皇会全体动员,由康有为坐镇南洋,率梁铁君、汤觉顿等组成指挥中枢,倚靠侨商丘菽园的资助;梁启超、梁启田主持美洲、澳洲华侨捐款;罗普(孝高)、黄为之、麦孟华(孺博)、麦仲华(曼宣)等驻东京、负责购械运械,兼向日本朝野寻求援助;容闳办理外交;徐勤(君勉、雪庵)、王觉任(镜如)、叶湘南(觉迈)、陈士廉(介叔)、韩文举(树园)、欧榘甲(云樵)、邝寿民、何树龄(易一)、何廷光(穗田)等驻澳门,与港商何东(晓生)合作,协调内外;梁炳光(子刚)、张学璟(智若)经营广东,陈廉君经营梧州;长江流域由唐才常、狄平在上海主持调度,从湘鄂到江淮全线发动。
庚子国变的读后感
庚子国变的读后感庚子国变,是指发生于1900年的一场由义和团发起的反外国势力的暴动。
庚子国变席卷了中国各地,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混乱和不安。
在阅读相关资料和回顾这段历史之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这次庚子国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
它不仅仅是一场暴动,更是中国社会对于列强侵略的一次反抗。
作为中国人,所感受到的是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和屈辱。
从这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政权的衰败和对外政策的错误。
我们的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而人民则在这其中遭受着最大的痛苦。
庚子国变的发生不仅让我感叹历史的无情,更深入思考国家力量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力量上,更是要素养和国民素质的提升。
在这场变乱中,我们看到了满清政府无力遏制和平息,也看到了一些志愿军和爱国人士自发组织起来的抵抗。
这是一种对于国家的责任与使命感,也是对于统治者失职的质疑。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国民素质应该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回顾庚子国变,许多令人痛心的事实浮现在脑海中。
在这次暴动中,无辜百姓的生命和财产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屈辱和国家经济的衰落。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经济的繁荣,更需要政府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庚子国变是我们历史上的一次警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保护我们的国家。
通过阅读庚子国变的相关资料,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历史对于不同群体的影响和反应。
无论是政府、民众还是外国势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和理性,并从中汲取教训。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并且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抉择。
庚子国变使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也更加珍惜和平的时代。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和稳定的社会里,应该感恩并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读后感
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读后感
今天放学回家,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嘿,这名字可长啦,我念了好几遍才记住!我坐在小椅子上,翻开书,哗啦哗啦地读了起来。
书里讲的是清朝最后那些年的事儿,天哪,原来那时候咱们国家可真有点儿糟糕啊!外国人欺负咱们,啥都要抢,皇帝和大臣们光想着自己高高在上,管也不管百姓的苦。
看到这儿,我“哎呀”一声,心里好气呀!不过书里还提到了好多想让国家变强的人,比如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说要学习外国的东西,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一步一步儿追上去。
看完书,我直拍脑袋,心里扑通扑通跳个不停。
老师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原来就是这个意思吧!我觉得,我们现在日子过得这么好,是因为那些人不怕累、不怕难,把国家一步步儿救回来了。
我得好好学习,以后也为国家做点儿事儿!
这就是我看完《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的感受,怎么样,我说得还不错吧?嘿嘿!
—— 1 —1 —。
晚清的政治生态.doc
晚清的政治生态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因为文化的力量总是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中,孕育无形的凝聚力、向心力及亲和力。
晚清政治史向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点内容,经过20世纪的风雨历程,业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分支学科。
上个世纪末,姜涛先生曾经就19491999年50年间学界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做了系统的评述,[1]总结了以往研究的得失利弊,明确了该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新世纪以来,随着近代史研究的重心逐渐下移与社会文化史等新学科的勃兴,晚清政治史的研究逐渐有所冷落。
同时,又因为晚清政治史研究已相对成熟而起点较高,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实属不易。
即便如此,时代在前进,学术在发展,当然晚清政治史研究也不例外。
本文拟对近五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最新进展略做述评,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革命史研究的淡化与边缘化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运动,曾经以三次革命高潮为名,不仅是晚清政治史而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随着研究范式的转换与研究方法的更新,关于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在逐渐由政治史向社会史、文化史等研究领域渗透与扩展,为认识这些重要的政治事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关于太平天国与晚清政局研究太平天国史研究虽然已成冷门,但仍然有一些具体的考证性研究成果值得注意。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初冯云山所创建的宗教组织,一般认为其名叫拜上帝会,这似乎已成不易之论。
夏春涛通过考证发现,冯云山创建的宗教组织其实名为上帝会,而不是拜上帝会。
同时,他还指出,太平天国对其宗教没有正式命名,间或称为天教,根据拜上帝会这一所谓的宗教组织名称推演为拜上帝教,也有欠妥当。
[2]天朝田亩制度历来被视为太平天国主张平均分配土地,使耕者有其田,反映农民土地要求的农民革命纲领。
王国平通过考察太平天国起义酝酿过程的宣传活动及其主张,探析上帝教的教义,并与中国历史上曾使农民获得私有土地的均田制比较,认为所谓平均分配土地其实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误解。
值得一读 二十家最有影响力杂志主编或主笔的书单
值得一读|二十家最有影响力杂志主编或主笔的书单摄影:Wolfgang Tillmans今天是4.23世界阅读日。
周刊君精心准备了名家读书心得,如杨绛的《读书苦乐》,还有精彩书单,当然,必须有图书好礼相送。
回--------------------------------------------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理想国(lixiangguo2013)理想国曰:这是理想国首次尝试邀请我们认为当下最有影响力的杂志推荐一本作品。
推荐书这事儿,也不知有多大作用,或许遇到那么几个读者对某书产生兴趣,就值得了吧。
不同推荐人,不同的喜好,所以,各位看到的这份书单,涉及作品类型多种。
而到底都是“人与书的相遇”。
杂志按拼音排序1.《博客天下》微信号:bktx2012推荐人:执行主编张伟推荐书:《设计中的设计|全本》原研哉著──────────────────────────看似松散的世界,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的缝隙里藏有许多秘不可察的逻辑和本质,大到天体运行,小到一束插花的花朵间或一本书的纸页间的互相依存,都由这些本质的逻辑所统治。
然而,由于敏感和洞察力可遇不可求,难于后天习得,能意识到这些规律存在的人本就是少数;能捕捉到一些模糊的痕迹并寻踪访迹将其找到的更加稀少;那些不但能发现本质,还能用准确的言辞将其传达的人,则可以说是我们这种凡夫俗子的珍宝。
原研哉是这样一个人,这本书完成了清晰传达幽微本质的任务。
2.《财经》微信号:mycaijing推荐人:主笔马国川推荐书:《蹉跎坡旧事》沈博爱著──────────────────────────现在终于有了一本中国底层百姓写自己一生的书!最近一口气读完了沈博爱先生的《蹉跎坡旧事》,感到莫名的激动和感慨。
作为湖南乡下的一名普通农民和教师,沈先生将自己近80年的人生经历详细而生动地记录下来。
比起那些“伟人”的回忆录来,浸满血泪的个人苦难更让人感动。
中国流行的是宏大叙事,底层民众在社会巨变中的挣扎很少受到关注。
2024年重读晚清六十年读后感简洁版
2024年重读晚清六十年读后感简洁版重读晚清六十年,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段时间是晚清历史的关键时期,是中国人民经历了巨大变革和磨难的时期。
首先,我被晚清六十年中所展现的民族困境所震撼。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外国侵略,国家疆土遭到了严重损失,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无论是中英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还是义和团运动,都使我深感中国当时的民族危机。
这种危机不仅来自国外列强的入侵,还来自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
晚清时期,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腐败、社会矛盾的激化、政治体制的僵化等问题,都使中国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
其次,我深刻认识到晚清六十年的种种痛苦和挣扎。
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庚子拳战争,中国百姓都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我无法忘记那些被洋炮轰击的城市,那些因为战争而无家可归、饥饿和疾病肆虐的百姓。
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社会秩序几乎崩溃,人民的生活水平急速下降,社会矛盾激化。
这种经历让我深感现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努力奋斗。
最后,我对晚清六十年中涌现出的一些杰出人物和重要事件印象深刻。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从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每一个事件都展现了晚清时期人们的追求和努力。
我对慈禧太后的印象也发生了改变,她不再是一个铁面无私的残暴女人,而是一个聪明而被困于时代的女性。
另外,李鸿章、康有为、严复等人的形象也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他们是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者,他们的努力和牺牲为中国的新时代铺平了道路。
在重读晚清六十年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和警示。
晚清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发展,才能摆脱危机和困境,实现国家的强盛和繁荣。
同时,晚清的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外部力量的压制和侵略,更取决于国内问题的解决和国家体制的改革。
重读晚清六十年,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这段历史是中国人民的痛苦和努力的见证,也是我们奋发向前的动力和启迪。
帝国落日晚清大变革读后感
帝国落日晚清大变革读后感《帝国落日晚清大变革读后感》读《帝国落日晚清大变革》这本书,就像是在撕开晚清那层厚重且斑驳的历史帷幕,去窥探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读到书中描述晚清面临列强侵略时的种种场景,我感觉特别压抑和愤怒。
像鸦片战争时期,英国的舰队如入无人之境,晚清的军队却一触即溃。
那时候,中国在军事、科技等方面的落后让人痛心疾首。
这让我想起现代的中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石,而晚清却连基本的抵御外敌侵略的能力都很欠缺。
特别触动我的是晚清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发起的变革运动。
例如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试图在器物层面进行改革,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
他们建立了工厂,发展近代海军。
读到这里,我一开始觉得他们很厉害,终于开始觉醒了。
但后来我明白了,在那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大环境下,单纯的器物变革难以救中国。
就好比在一个被陈旧观念捆绑的躯体上,给它安上先进的机械手臂,躯体本身的毛病不解决,这双手臂难以发挥最大功效。
书中还描述了戊戌变法的过程。
康有为、梁启超想要变法图强,从政治制度上进行革新。
光绪皇帝想要有所作为,支持变法。
但是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太过于天真和理想化,使得变法最终失败。
这让我看到改革的艰难,想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个积重难返的社会结构谈何容易。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晚清大变革是时代的必然,然而失败也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
从传统思想的禁锢,到既得利益群体的抵制,再到变革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从晚清的变革中,我们也可以联系到现在。
在如今的社会改革或者企业变革中,一定要统筹规划,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要让广大民众参与进来,这样变革才能成功。
而且要有坚定的决心,不能在遇到一点阻力的时候就退缩,晚清的变革者们很多时候就是输在了不够果敢坚毅这一点上。
再说回晚清的大变革,那时候的中国错过了太多发展的良机。
晚清政府忙于应付内部的勾心斗角,没有全心全意去思考如何让整个国家富强。
而现在的中国,自上而下团结一心向着发展的目标前进,晚清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家需要统一的意志,稳定的内部环境才能更好的发展。
戊戌、庚子年间的《申报》评论与晚清政治
关键词 : ; 年间;申报》 戊戌 庚子 《 评论 ; 晚清政治
中图分类号 : 2 65 K 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9 8 6 (0 90 — 0 8 0 A 10 — 66 2 0 )9 0 7 — 5
戊戌 、 子 年 间的 晚清 , 局 变幻 , 庚 政 社会 动 荡 , 封建 王朝 已病人 膏肓 。戊戌 政变后 , 旧派 反攻倒 守 算、 镇压 维新 派人 物 、 实行 高压 统治 以至 导 引义 和
黄 庆 林
( 东工业 大学 文 法 学院 , 东 广 州 50 来自 ) 广 广 100 摘
要: 戊戌政变至庚子事变期间 , 中国政 局风云迭起 ,申报》 《 对该时期的内政、 外交等诸多重大事件都有所评论 , 反
映 了其 主办 者 的 思 想 立 场 和政 治 态 度 , 评 论 的 内 容也 受 到 了 当时 特 定 的政 治 氛 围 的 影 响 。 而
7 8
败可立 而待 ” “ ,盖将者 军士 之司令 、国家 之安危 寄 之、 民生之休戚 系之” 将帅 的智勇 双全和 品行 对军 。 队来 说 同样 重要 ,智 以运 谋 、 以作气 、 以服人 , “ 勇 廉 此 三者缺一 不可 ” 。因此 , 刚毅在 江南 筹饷 时将 嘲 对
人焉 。” 国家之 败 由官邪 ” , 中国致 贫之 道在 于 咧“
强 纷纷觊觎 的局势下 , 只有 自强 才能消 除列强 的侵 略野 心 , 自强则需要从 以下几个方 面人 手 : 而
收 稿 日期 :0 8 1— 5 2 0 — 2 1
作者简介 : 黄庆林(9 7 )女 , 17 - , 湖南宁 乡人 , 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 史学博士 , 究方 向: 历 研 中国近现代史。
读《庚子勤王和晚清政局》有感
读《庚子勤王和晚清政局》有感晚清时期,即以乾隆皇帝乾隆三十一年(1796年)至他正式逝世之日“咸丰三十八年(1908年)”为界线,有着悠久的历史。
晚清时期的人们在新式政府的领导下克服了多种困难,使中国在新疆地区和西方国家之间建立起新的外交关系,更重要的是,晚清时期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庚子勤王”。
“庚子勤王”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庚子勤王理念强调仁政。
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仁政,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得到政治上的权利,促进民间的和谐发展。
此外,庚子勤王理念还强调廉洁。
它要求官员在执政时,要克制自己的贪婪,严肃纪律,公正处理各种事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实现政府的有序管理。
此外,庚子勤王理念还强调多部门共同治理。
由于晚清政局不太健全,政府往往无力为民,尤其是在危机时期,更加无力。
因此,庚子勤王理念倡导通过官员和民间团体的协作,以及官民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在重大的政治决策中达到协商一致,进而推动政府的运作,有效地维护各种角色之间的利益和平衡。
最后,庚子勤王理念还强调效率和科学。
晚清时期实行庚子勤王政策,多次推行“一口气”、“一处重建”,以及由清政府直接参与民间职能的改进,这些都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民生的实用之路。
总之,庚子勤王理念是晚清政局的中心理念,它倡导仁政、廉洁、多部门共同治理、效率和科学的政治原则,为晚清政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晚清政局,庚子勤王理念是晚清政局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参照系。
它为晚清君主政体提供了蓝图和构想,为中国政治文化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庚子勤王理念中学习到很多,比如重视仁政、维护和谐、廉洁、多部门共同治理、效率和科学的重要性,深思熟虑,把它们融入到现代政治体系中,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健全,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
庚子勤王运动的再认识
A Re-thinking on the'Geng Zi Qin Wang'Movement
作者: 沈寂
作者机构: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出版物刊名: 安徽史学
页码: 86-91页
主题词: 自立会;兴中会;会党;唐才常
摘要:庚子勤王是一次晚清主张清廷体制内改革的高峰,也是其终结.以前学术界有将其革命化的倾向.本文将自立会的横向关系作一疏理,以说明唐才常是以湘系力量为核心,以长江流域为基地,联络各方的一次勤王运动.自立会发动会党的深度与规模是空前的,与北方义和团适成鲜明对照.这次运动的失败与内部的不协调、会党的素质及地方大吏的派系有关,都是值得注意的历史教训.。
读书报告——百年后再识李鸿章 (1)
百年后再识李鸿章刘琳1120110514 班级03011101摘要:作为李鸿章的政敌,曾欲致李于死地,策划了庚子年间刺杀计划的特殊人物,梁任公鄙弃私见,不以个人主义为立场,而是站在时代、历史的多维角度,还原李鸿章的本色,客观地叙说李鸿章带领清王朝走过的风雨,嘉其才,鄙其弊,直言其才又不掩其过,具陈其事而详究其实,梁先生决无想让人喜欢或者厌恶李鸿章,而是让人们无限接近他以及那段深刻的、不堪回首的年月。
关键词:不学无术、不敢破格,不避劳苦、不畏谤言百年后再识李鸿章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九月二十五日,在代表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两个月后,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的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走完了他的辉煌而又曲折,艰辛而又酸楚的一生,时年78岁。
时隔2月,流亡在外的“戊戌变法”维新派首领、国学大师梁启超就洋洋洒洒10万字来为这个倍受争议、饱受评说的权臣作传——《李鸿章传》。
作为李鸿章的政敌,曾欲致李于死地,策划了庚子年间刺杀计划的特殊人物,梁任公鄙弃私见,不以个人主义为立场,而是站在时代、历史的多维角度,还原李鸿章的本色,客观地叙说李鸿章带领清王朝走过的风雨,嘉其才,鄙其弊,直言其才又不掩其过,具陈其事而详究其实,梁先生决无想让人喜欢或者厌恶李鸿章,而是让人们无限接近他以及那段深刻的、不堪回首的年月。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梁任公和李少荃在青梅树下相遇,会不会又是一个煮酒论英雄的季节?英雄惜英雄,那时候,会不会是中国的未来的一个转机呢?要想读懂晚清那一百年的历史,有一个人是万万跳不过的,他就是李鸿章。
从187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修好条约》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字,30年的屈辱和艰辛,30年的酸楚和苦痛,到处都是李鸿章的影子。
因此,人们冠他以卖国误国的恶名。
年前,我自己也是多倾向于这般的立场,觉得他必然也是取悦洋人,谋取个人利益的权臣,可是当我知道,辛丑条约上签的三个字竟然要了这位耄耋老人的生命时,当我知道,李鸿章在与列强的谈判斡旋中最大化保护国家利益的时候,我哭了。
庚子年读后感
庚子年读后感庚子年读后感很多的父子关系都没有父女关系融洽,社会学家认为是“雄性动物”的排他性所致。
儿子们年幼时尚可,待羽翼饱满后,面对强势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闪出“欲与父亲试比高”的念头。
当然,这念头或长或短,待到父与子同时成长,终会血浓于情,毕竟老古有话“打仗还得父子兵”。
我始终认为一个好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性情中人,否则只能玩弄一些风花雪月虚无缥缈的东西。
自从听了一向不苟言笑的麦家老师在“朗读者”中的《给儿子的一封信》,又看了他发表于南方周末的《致父亲》,欣赏并理解他深藏已久的真性情,我决定买几本他的书来读。
麦家的谍战类小说得益于他曾经有过军队情报处工作的经历,知己知彼的他为此开辟了谍战类小说的新天地。
《风声》《暗算》《解密》是其谍战小说著名的三部曲,目前已被翻译成众多外文版本畅销海内外,其中因《暗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曾创过国内剧本收视率新高。
我首选的是这本《风声》。
《风声》分为东风,西风,静风三部分。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书中描写了特殊环境下种种复杂的政治势力。
“汪伪政权”,“重庆的人”,“共党”,“军统局”等,官官相扣,官兵相依,官商结合…。
他们中的很多“同志”,冒着时刻被捕杀的危险,乔装改扮深入虎穴,为组织搜集重要情报,在革命生死攸关的时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故事的节奏从一开始就紧锣密鼓地进行。
有人说麦家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叙事严谨,推理性极强,果然如此。
为了突显真实历史下“假故事”的真实性,《风声》中所描述的每一细节都没有语焉不详,敷衍了事,而是举例力证,步步为营,让事态的发展有条不紊地缓慢推进。
西子湖畔这一群人,顾小梦,白小年,李宁玉,各个都像是传说中的“老鬼”。
他们在“裘庄”的大院中,面对严刑拷打,镇定自若、口齿伶俐;夜深人寂之下又换作另外一幅面孔,各个孤独无助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然而信念就是使命,新的一天刚来到,各路人马又重新粉墨登场,斗智斗勇。
往往这边刚落井下石,那边又假装济困扶危;这边尚如鲠在喉,那边立马开始谆谆教导……没看此书时,真不知道自己还会有侦探的兴趣,但随着惊心动魄的悬念迭起,“老鬼”们的神秘感与日俱增,我便开始愈发唏嘘紧张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有感
余青
庚子勤王运动是以保皇会为主角发展起来的,但是也并不是其一枝独秀,还包括其他很多派别,比如孙中山主持的革命派,还有台湾各派势力,甚至还牵涉到外国,其中牵涉到的人是非常广的,各界对于庚子勤王的运动是相当支持的,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想改变当时清王朝的腐败政局而发动的,但是由于各界追求的利益不同,所以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康有为和梁启超主持的保皇会是反对慈禧太后的专权,想慈禧还政于光绪帝,依旧支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支持皇帝的统治,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则与其相反,他是主张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新国度,除了国内各派的差异外,庚子勤王运动还涉及到国外,他们的态度也是根据各自的利益而有所不同,如日本因害怕俄国在中国的势力发展,支持康有为等人的保皇派,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因戊戌变法失败而被慈禧追杀时日本人就保护他们从中国去日本,才会有后来的保皇会的出现。
虽然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庚子勤王运动的内容是相当匮乏的,但是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还是相当强的,作者截取历史的一个断面,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同一事件的多方位、多层面探究,相关人事错综复杂,无论从任何一面入手,均须牵涉其他各面。
同时作者在写这本著作时提出两种观点,一是支持学术分科的细化,二是恰当把握新旧材料的关系。
作者批判现今史学的研究很多人都注重材料的新,只是追求在新的材料上得出新的观点,但是忽视了旧材料的运用,所以作者提出新旧材料是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合理运用旧新材料得出新的观点,促进史学的发展。
同时作者是相当重视原始材料的,依旧坚持着“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观点。
作者在这本书中不仅从多个角度对庚子勤王问题加以详细的阐释,深入分析了趋新各派以及海外华侨、外国来华势力、地方督抚、秘密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确证了以康有为为主导的保皇会在“庚子勤王”这一晚清政局重要事件中的历史作用,细致描述了保皇会的组织状况、活动过程及结果,全面、生动地阐释了“庚子勤王”运动之于晚清政局变化的深刻影响。
同时还教导我们原始材料的运用和判断,提醒我们不能盲目的迷信和崇尚史料,还必须从客观上判断其真实性和可利用性,如在文中作者提到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位重要人物时,坐这儿运用当时他们的书信和文章,但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各方面史料的对比后,作者认为就算他们是当时的参与者,但是也不能完全相信他们说的话,因为他们会受自己情绪及各方面私人情感的影响而降低了他们说的话的客观性,所以在运用材料方面我们必须了解当时的语境和形势,结合当时各方面的材料来判断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这样才能得出更接近史实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