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五大寄生虫病诊断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寄生虫病诊断研究进展
当前寄生虫学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寄生虫学向现代寄生虫学过渡的知识更新时期,寄生虫的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抗寄生虫新药,疫苗和诊断技术及新的有发展前景的媒介防治技术是寄生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这里,我想就我国流行最为严重的五大寄生虫病的诊断现状进行讨论,归纳总结了目前研究人员对这五种寄生虫病诊断所取得的进展,以及一些临床检测技术,由于一些诊断方法正处于研究中,因此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中,但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方法终将成熟适用。
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诊断
寄生虫种类繁多,据记载,可以感染人体的寄生虫在我国有229种,其中线虫35种,吸虫47种,绦虫16种,原虫41种。血吸虫病、疟疾、幼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列为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根据2001年6月~2004年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感染人数显著减少;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区、市)明显上升;包虫病和黑热病在西部地区流行仍较严重。全国31个省(区、市)共检查356629人,查出感染于人体的蠕虫26种。蠕虫总感染率为21.74%,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钩虫6.12%;蛔虫12.72%;鞭虫4.63%),带绦虫感染率为0.28%,流行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40%。2005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寄生虫病调查结果与1990年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蛔虫、钩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了63.65%,推算感染人数比1990年减少了4.07亿人。
寄生虫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以下几种方式,病原学诊断技术,免疫学诊断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测。
一、病原学诊断技术:1)粪便检查:a:直接涂片法
b:厚涂片透明法
c:浓聚法
d:毛蚴孵化法
e:肛门拭子法
f:钩蚴培养法
g:定量透明法
h:淘虫检测法
i:带绦虫孕节检查法
2) 血液检查:a:检查疟原虫
b:检查微丝蚴
3)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检查: a:痰液
b:十二指肠液和胆汁
c:尿液
d:鞘膜积液
e:阴道分泌物
4)其他器官组织检查:a:骨髓穿刺
b:淋巴结穿刺
c:肌组织活检
d:皮肤及皮下组织活检
e:直肠粘膜活检
二、免疫学诊断技术:1)一般免疫学诊断技术:a:皮内试验e:对流免疫电泳法
b:免疫扩散电泳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c:间接红细胞凝集g:免疫酶染色试验
d:间接荧光抗体试验h:免疫印迹
2)染色实验
3)沉淀实验
4)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1)DNA探针技术
2)PCR技术
四.临床表现
五.其他检查:如超声检查、CT检查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诊断进展
(一)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因此血吸虫病的诊断在其防治过程中举重若轻。病原学检查是确诊血吸虫病的依据,但对轻度感染者和晚期病人及经过有效防治的疫区感染人群,病原学检查常常会发生漏检。
1)病原学诊断进展:
1. 粪便取卵法:(1)直接涂片法,此法检出率低适用于重度和急性病人
(2)尼龙袋集卵法,适用于大规模普查
(3)卵化法,利用虫卵中的毛蚴在适宜条件下可破壳而出在水中运动
此法可提高粪便检查法的检出率
(4)加藤法改良加藤法及集卵定量透明法,此法可用作虫卵计数
2. 组织内检查:直肠镜活组织检查,肝活组织检查法,(1)组织钳夹取粘膜法,(2)
刮检法,(3)直肠显微镜检
2)免疫学诊断进展:
1. 常规检查方法:随着技术发展和对寄生虫病研究的进展,一些传统的常规的免疫学
检查方法由于其自身各种不足和条件的不成熟而显得不再适用于目
前的寄生虫病诊断,如皮内试验(ID)和尾蚴膜反应因其会出现假
阳性和假阴性与其他吸虫病产生较高的交叉反应因此在现场已基本
不适用此法,环卵沉淀法因其操作复杂,强度较大,检测耗时长目
前在疫也基本不再使用,而间接凝集试验(COPT)操作简便,快
有效,并且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在临床检测中广泛应用,但
其诊断抗原的稳定性较差,交叉反应率较高且致敏红细胞之间存在
批间差异,反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循环抗原的检测: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进步,血吸虫循环抗原循环检测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目前检测循环抗原的技术基本上类同与检测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胶体金具有肉眼可观察到的颜色,这为制备不需要任何试验仪器的诊断试剂提供了可能。目前,利用胶体金标记技术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方法主要是快速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ot immunologist filtration assay,DIGF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chromatography assay,GICA)(2)有学者采用血吸虫重组蛋白SVLBP作为抗原捕捉抗体,用胶体金标记兔抗SEA-IgG作为探针检测SEA抗原,对30份急性血吸虫病循环抗原检出率达100%,对慢性
血吸虫病的阳性检出率为52.6%,同时与ELISA法进行比较。结果两法符合率达97.4%(沈丽英等,2000),而且具有反应快、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结果易于观察等优点。标记好的试剂盒可以长期保存,随时使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汤益等(2000)曾以抗谷胱甘肽-S-转移酶(rSj26GST)的多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DIGFA检测循环抗原,并与SEA-DIGFA及ELISA检测循环抗体作比较。结果表明,rSj26GST-DIGFA与另两者的特异性无差异,但敏感性只有76.4%,且与肺吸虫病的交叉反应较高。但因rSj26GST抗原的制备比SEA容易,所以利用rSj26GST抗原检测日本血吸虫病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此外,据报道,朱荫昌等用D-1胶体染料标记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和可溶性尾蚴抗原建立了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快速诊断试纸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样肖祥等以
R3胶体染料标记SEA建立了双抗原夹心的免疫渗滤法试剂盒检测抗日本血吸虫抗体,其敏感性高于环卵沉淀试验法。
(二)疟疾病
疟疾诊断是疟疾控制的基础,只有及时准确的对疟疾病例做出诊断,才能对疟疾病做出及时准确,规范的治疗。目前疟疾病的诊断包括1.临床病例诊断2.实验室诊断依据WHO的标准,实验室诊断是疟疾病确诊的标准。根据卫生部和全国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所制定的疟疾诊断标准凡符合以下一点即为疟疾1).血液中查到有疟原虫2).临床症状典型3).抗疟药物治疗有效。临床表现不甚典型的病人,需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1. 病原学检查:厚,薄血膜染色镜检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从外周血液中检出疟原虫是确诊的可靠依据,最好在服药前取血检查。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完整,典型,容易识别和鉴别虫种,但疟原虫密度低时,容易漏检。厚血膜由于原虫比较集中,易检获,但染色过程中红细胞溶解,原虫形态有所改变,虫种鉴别较困难。因此,最好一张玻片上同时制作厚薄两种血膜,如果在厚血膜查到原虫而鉴别有困难时,可在检查薄血膜。恶性疟疾在发作始时,间日疟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小时采血能提高检出率。
2. 免疫学检查:
2.1.循环抗体检测,临床应用于辅助诊断,常用的方法有(1)间接荧光抗体实验(IFA),2001年选择桂东等35个县(市)为调查点,新化等5县(市)为纵向监测点。以食蟹猴疟原虫作抗原,1:20稀释样本血,用IFAT对疟疾的免疫诊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进行了观察。结果间日疟抗体阳性符合率99.08%,GMRT62.34,假阳性率0.82%。佳东等35个县(市)疟疾年发病率降至0.1‰以下4—18年以后,IFAT平均阳性率1.65%(670/40676)。新化等5县(市)纵向监测点平均阳性率2.11%(511/24211),结果显示IFAT在间日疟诊断、血清流行病学监测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高。(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原理是将抗体与底物结合,把标记的抗体与被包被于固相载体上的配体结合,与底物作用显色,依据显色深浅测定OD值。1982年采云南省不同疟区162份干血滴,包括恶性疟51例与间日疟111例,采用由当地分离的恶性疟原虫可溶性抗原进行ELISA试验,并用食蟹猴疟原虫替代抗原作对比,结果显示使用两种抗原的阳性符合率基本一致。
2.2.循环抗原检测
2.3.生物分子检测技术,核酸探针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其敏感性可达感染红细胞内0.0001%的原虫密度。国内学者采用PCR技术扩增间日疟原虫SSU rRNA基因120bp的特定片段,其敏感性达0.1原虫/µǀ血。2013年湖南省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评价巢式PCR方法用于输入性疟疾病例检测的应用价值试验。方法引用Snounou an Perandin F等人描述的引物,对本实验室所冻存标本进行巢式PCR检测,并与厚薄血膜显微镜镜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似然比χ2=21.801,P=0.010,且在分型上较厚薄血膜显微镜镜检方法容易被操作者接受。结论在当前应对输入性疟疾的特殊时期,采用巢式PCR对输入性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