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ppt课件

二、新文化运动 内容: 民主 与_____, 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1)提倡_____ 打倒孔家店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为此,提出了“___________” 的口号。 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3)提倡_______, 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①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新青年》第2卷
材料二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
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
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 学。 ——陈独秀 材料三 本杂志于国学则主以切实之功夫,为精确之研究„„
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本杂志„„以吾 国文字,表西来之思想„„吾国文字,自可适时达意,固无须更
2.(2013·福建学业水平测试)曾任北大校长并提出“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的人物是( A.梁启超 B.陈独秀 ) C.蔡元培 D.李大钊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新文化运动时
期,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3.(2013·四川学业水平测试)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 ( A.民族独立 C.民主与科学 B.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
张其一定之文法,摧残其优美之形质也。
——《学衡杂志简章》(1922年)
请分析: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政治 革命”之外,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提出什么主张?其旗帜是什么?
提示:(1)原因:三次革命都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制度;中国人在
思想领域中封建意识根深蒂固。
(2)主张:进行思想解放运动。

人教历史必修3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人教历史必修3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人教历史必修3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将、主要阵地;蔡元培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及原因。

 3.探究: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室等收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体现有效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分析历史史料并提出问题总结答案。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本课重点,对比历次思想解放运动,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意,
 探究本课难点问题。

 3.师生互动,学生全面参与,教师讲解为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理解新。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四、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新文化运动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的反封建的思想 启蒙运动; 2、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 空前的解放; 3、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4、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5、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五、后期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材料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
时间 1895--1911 1912--1918 平均投资 687万 2300万 平均办厂 17家 29家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根本 原因
80 60 40 20 0 纱厂 纱锭 资本(百万 1911年 1919年
纺织工业: 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个工厂,资本3254万元, 经济:从地区分布、规模、数量、资金上 到1920年增至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纺纱也1913年纱 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锭比1919年增加180%。1919年厂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
四、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材料一 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 ‚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 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 材料二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象 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 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 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 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 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中华民国
《刀大杀人多》 猿(袁)家之天下
材料一 民国初建,百姓起初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门口上都 政治: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政治 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对联。 …… 旋即,军阀混战,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 黑暗,中国两半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生,对联遂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39张PPT)

3、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应考者三 百余人,皆中小学生也。在300多名应试者中, 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1924年,北 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
“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结果
孙文(孙中山)占近二分之一。出现这种变化的 原因是 :
A、 戊戌变法
1918年后 传播马克思主义
1、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内在一致性是:
A、坚持反封建
B、消除清朝残余
C、反对尊孔复古
D、开展文学革命
2、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 里的“新”,指的是:
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C.开始宣传十月革命 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请各组选派代表发言!
1.运动兴起的背景
政治: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 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政治黑暗
经济: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
思想: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
2.运动兴起的概况
(1).
兴 起 的 标 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 年》,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 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 后期
李大钊首先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
(德先生)
科学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
主制度。
神、科学方法。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目标】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学习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学习方法】自主复习,问题探究,高考链接【学习过程】一、考情分析,备考策略:(一)考情分析: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从内容上看,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高考的命题重点;从命题的侧重点来看,多以某一具体的事件切入,考查该事件的历史影响;从考查的角度来看,一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对所处历史背景的分析,并同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世界形势相联系,二是与当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联系。

(二)备考策略:注意关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守旧和革新之间的博弈以及各种思想之间的继承、吸收和发展关系。

二、自主复习——夯实基础:(一)阅读教材,构建知识体系:1、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影响)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情况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二)检测练习(见课件)(三)想一想: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这里所说的民主与科学、新道德与旧道德各指的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4、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5、陈独秀和胡适对待新文学有何不同的态度?6、新文化运动有何局限性?三、问题探究——突破重难点:1、《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基地
2、兴起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1915年《青年杂志》
陈 李 胡 鲁 《新青年》
北京大学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 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 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敬告青年》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 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 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 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 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 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4、评价:
①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①政治: 袁世凯复辟帝制,实行专制 ②经济: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 ③思想:A.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Hale Waihona Puke 鲁迅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思 想 自 由
兼 容 并 包
蔡元培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后期)
1、传入:
十 月 革 命 胜 利
1、传入:
①内容:宣传十月革命,介绍社会主义 ②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 大旗之第一人
③发表文章:
《法俄革命之比较》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李大钊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②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 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③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④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有计划宣传马克思主义。 ⑤1921年,中共诞生。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鼓励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 C.吸收消化尊孔复古思想
D.使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5.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的“新”, 指的是 ( )
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C.开始宣传十月革命
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向西方学习
所属阶级 主张 实践活动 学习层面 特点 地主阶级 技术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渐 洋务派 进 资产阶级 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 制度 的 发展资 改良派 过 资产阶级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思想 程 激进派 与工人运动 结合国情,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进行社会主 相结合,建 指导革命 立中共 义革命
新旧思潮激冲突,青年杂志运动起, 陈李胡鲁做代表,民主科学摇大旗, 十月革命炮声响,马克思主义新时期,
人们思想大解放,文化运动载史册。
民主
(德先生)
科学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和民主制度。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 精神、科学方法。
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 C.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维持统治 2.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 续,其主要含义是指 ( )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
(1)国内: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 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 (2)国际: 2、表现: (1)五四运动前:
①人物:李大钊 ——在中国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 ②成就: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和《布尔什维主义》等文章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4、新文化运动影响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标点击: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新青年》的诞生:1、诞生的背景:(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二、新文化运动:1、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是()A.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维护其统治 B.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C.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D.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直接影响2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B.“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3.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其中“民主”的含义是指() A.三民主义的”民权”思想 B.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C.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思想 D.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4.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主要是由于()A.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C.儒家思想落后于资产阶级文化 D.儒家思想阻碍资本主义发展5.导致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屡史事件是()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一C.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6.在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兴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A.陈独秀 B.蔡元培 C.鲁迅 D.李大钊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8.简要叙述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点总结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点总结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识点*总结)一、背景1、政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制度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3、思想:辛亥革命促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而袁世凯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二、兴起概况1、标志:1915年,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口号:民主与科学3、代表: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资产阶级激进派)4、阵地:新青年5、基地:北大三、主要内容(前期)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评价进步性:1.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4.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5.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条件局限性:1.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未与工农结合)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五、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后期)1.背景(1)外因(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2)内因(国内):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问题与主义之争2.表现:(1)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五四运动的爆发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推动与促进(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4)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5)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6)与工人阶级相结合(办学校、做宣传与出刊物)3.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重难点解析:1、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及原因(1)态度:①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讲解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讲解

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点要求: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点梳理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1)代表人物:、、、蔡元培和鲁迅等人。

(2)主要内容:前期:提倡,反对专制;提倡,反对愚昧、迷信;提倡,反对旧道德;提倡,反对旧文学。

后期(十月革命后):等人宣传,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时期。

(3)“民主”,指的是和;“科学”,是指和。

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胡适的《》和陈独秀的《》的发表;旧道德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的道德。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等小说,揭露了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性质:前期是的新文化反对的旧文化的斗争。

(2)积极作用:它猛烈的冲击着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也为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性: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或绝对的片面性。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器物层次一一制度层次一一思想文化层次。

3、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开始传入:第一位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人是。

1918年,李大钊的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和《》等文章,在中国率先举起的旗帜。

(2)广泛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为《》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其中,李大钊的《》,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认为只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因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5课__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课__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作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1、传播过程
开始
主李 义大 大钊 旗第
一 次 举 起 社 会
促进
马五 克四 思运 主动 义进 的一 传步 播促

扩大
早 期 党 组 织 有 计 划 宣 传

建党
1、传播过程
开始 促进
主李 义大 大钊 旗第
一 次 举 起 社 会
马五 克四 思运 主动 义进 的一 传步 播促
推倒…贵材旧料文2.4学,建 设…新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 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 自治的国材民料政治3.1。”
--陈独秀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打倒“孔家店”-吴虞
“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 斜斜的每页材上料都3.写3 着‘仁义 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 夜, …满本都写着‘吃人’”
凯又穿起特制 的古怪祭服, 率文武百官拥 到天坛,举行 祭天大典。
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政治 经济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资产 阶级强烈要实行民主制度;列强 侵略;袁复辟帝制。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 步发展
(根本)
思想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文化 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
⑶没有提出反帝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传播过程
开始 促进 扩大
建党
北方传来十月的风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列宁
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之 第一人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1、传播过程
开始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程标准与课本内容对照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三、重点难点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思想活跃,对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北京大学旧址和蔡元培的照片,提问:中国之大学,首推清华、北大,对北京大学你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时称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促进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

她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

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特别是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求实创新的学风生生相息,代代相传。

15.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班级姓名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有了进一步发展。

政治方面: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

思想方面:后,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梦想,掀起一股的逆流。

阶级方面: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2、兴起兴起标志:年创办代表人物:主要阵地:活动基地:3、内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

4、意义1)冲击了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

2)中国知识分子受到。

3)为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材料一:从1912至1915年,中国民族工业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

……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复孔教,立国之根本。

”—1914年《大总统祭圣告令》结合教材认识新文化运动爆发的背景。

☆2.北京大学为何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3.教材73页历史纵横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对此,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怎样的口号?☆ 4.材料: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国内:迅速发展。

国际: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表现1)五四运动前:人物:成就:他先后发表了《》《》《》等文章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率先举起。

2)五四运动后:理论:李大钊的《》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组织: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并建立了。

实践:向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

3、影响:在中国广泛传播;建立了以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现在我们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产党的诞生 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返回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 的影响。其中①发生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前,与 题干不符,排除含①的选项。④较难判断,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 取得的,因此符合题意。 答案:B
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
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
动的主要功绩是
()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返回
解析:分析陈独秀在材料中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解放运 动指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功绩有:新文化 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 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 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最主要的功绩选B项。 答案:B
返回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及特点、意义 1.原因 (1)国际因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 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国内因素: 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资 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 织有计划地宣传。
返回
返回
返回
[典题例析]
[例1] (2011·天津高考)《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
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影响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2)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师夷长主立宪
民主共和
制度
科学与民主
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
END
文学革命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
陈独秀
鲁迅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狂人日记》
议一议:推广白话文的好处
《敬告青年》节选 科学这兴,其功不 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 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 异,举凡一事之兴,一 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 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 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 为,一遵理性,而迷信 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 息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北大红楼
思考: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915年张裕葡萄酒获得 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1915年的新式纺织厂
(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进入山东的日军
袁世凯称帝标准像
(2)政治上: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蔡元培
(3)活动基地和阵地
活动基地
活动阵地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无论何种学 派,苟其言之成 理,持之有效, 尚不达自然淘汰 之命运,即使彼 此相反,也听他 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
《敬告青年》
青春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1)五四运动前:
①代表:李大钊 ②成就: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 的胜利》和《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等文章来宣传马克思 主义。 ③意义: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如春雷一般……
惊醒了无数青年……
影响了一代人…… 也影响了一个时代……
(2)五四运动后:
①理论:李大钊的《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全面介
20世纪初期中国的国民
关键词:小脚、贞节牌坊
用什么来拯救???
近代自然科学法 则和精神
资产阶级民主思 想和民主制度
民主 科学
新道德
专制
愚昧 旧道德
封建传统纲常道德
资产阶级自由、平等、 个性解放的思想
3.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 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 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敬告青年》
主要内容
2.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法语:青年
请仔细观察
图片,从中找出
陈独秀创办此杂
志的用意?
美国:卡内基
1915
上海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 科学法则……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 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 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2)代表人物
1915年《青年杂志》1卷1号
《吃人与礼教》节选
我们不是为君主而 生的!不是为圣贤而生 的!也不是为纲常礼教 而生的!甚么‘文节公’ 呀,‘忠烈公’呀,都 是那些吃人的人设的圈 套,来诓骗我们的!我 们如今该明白了!吃人 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 教的就是吃人的呀!
1919年《新青年》6期6号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孔教与共和是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 一必废其一。 ——陈独秀
打倒 “孔家店”
结合图片,谈谈 该如何正确对待 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摘自《中共十七大报告》
1915年袁世凯祭孔 (3)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 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自主学习
填写表格,并在课本上标注表格所列的知识要点。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⑴提倡__ __与__ __,反对__ __与___ _; ⑵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 ⑶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 “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 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 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 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 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 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 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文化运动时期旧道德和新道德各指什么?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 内容是三纲五常。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思考: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思想,为什么要把矛 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
材料一:“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李大钊
陈独秀(1879—1942)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
1915年《青年杂志》1卷1号
20世纪初期中国的国民
关键词:袁世凯、普通百姓
袁世凯复辟
辛亥革命后某百姓门前的对联
20世纪初期中国的国民
关键词: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 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 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 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 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包 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 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 包好!”
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组织: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并建立 了一些 中国共产党 的早期组织。 ③实践: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工人刊物。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一
图二
图三 中共“一大”会址
关键词: 李大钊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
结合课本知识,运用以上三个关键词,请用最简短文字 分别表述出它们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联系。
4.新文化运动影响
(1)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作用: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③是一场文化转型运动,有利于推广使用白话文。
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局限性: 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 (1)国内: 新文化运动 开展得如火如荼。 (2)国际:俄国 十月革命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