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脱节与改革

合集下载

解决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脱节问题的尝试

解决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脱节问题的尝试
教 育课 程 内容 、 革 教 师 教 育 方 法 和加 强教 师 专 业素 养 的 培 养 , 改 实现 教 师 教 育 与 基 础 教 育课 程 改 革 在 理 念 上 的 对 接 、 程 上 课
的衔 接 、 式 上 的 互 动 及 实 践 上 的 融合 。 方
关 键 词 : 师教 育 ; 础 教 育 ; 节 ; 教 基 脱 对接
校 对 新 的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了 解 甚 少 , 太 关 注 课 不 程 改 革 的方 向 和 内 容 , 少 学 生 对 基 础 教 育 新 课 程 不 的 教 育 理 念 标 准 知 之 甚 少 , 的 甚 至 是 盲 点 。第 二 , 有 缺 乏 对 基 础 教 育 中 诸 如 教 育 思 想 、 程 体 系 、 学 内 课 教
高 教 论 坛
21 0 0年 1 O月第 1 O期
Oc . 1 . t 20 0 No. 0 1
H i he g rEdu a i n Fo um c to r
解决教 师教 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脱节问题的尝试
冼 秀 丽 陈锦 山。 黄 友。 , ,
( . 州学 院教 育系 2 钦 州市 教育 局 3 钦 州市 三 中 ; 1钦 . . 广西 钦州 5 5 0 ) 3 0 0
课 程 , 视 教 育 专 业 课 程 , 有 教 师 教 育 特 色 , 程 忽 没 课

教 师 教 育 与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存 在 的 脱 节
问 题
理 念 落 后 ,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理 念 严 重 不 符 甚 至 相 背 与 离 , 能 体 现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精 神 和 要 求 , 能 适 应 基 不 不 础 教 育 新 课 程 带 来 的 挑 战 。 主 要 表 现 在 : 一 , 程 第 课 内容 陈 旧 、 化 , 十 年 不 变 的 “ 三 门 ” 局 , 能 僵 几 老 格 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THANKS
加强督导力度
加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督导力度,推动各地和学校认真 贯彻落实改革方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
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与挑战
对学校管理的影响与挑战
办学理念和模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需要转变传 统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以适应新的要求。
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结构的调整
01
均衡性
课程结构需要均衡,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避免过度偏重某
些学科或领域。
02
综合性
课程结构需要具有综合性,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避免课
程之间的孤立和脱节。
03
选择性
课程结构需要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
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课程实施的创新
多元化教学方法
课程实施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应用
课程实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在线讨论等,以拓展学 生的学习渠道和交流方式。
注重实践教学
课程实施需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 握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角色转变
帮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教育者,提高教师的教育教 学能力和素质。
培训内容与方式
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 供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源自强化督导评估,确保改革成效

高师院校英语教学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衔接方法

高师院校英语教学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衔接方法

高师院校英语教学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衔接方法的探究摘要:高师院校英语教学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阶段,前者培养人才质量的好坏决定后者教学的成败,而后者的实践经验又反过来为前者的改革和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因此,这两个教育阶段关系密切,如果出现衔接不好或脱节的现象势必会影响整个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

本文通过对高师院校英语教学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断裂现状继续描述性分析,旨在找出两个教育阶段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衔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3-329-02引言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教育工程的两个组成部分,也是人才成长过程中受教育的两个重要环节。

因此,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既是新时期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成才的需要。

进入21世纪,高师英语教学改革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高素质、高水平的英语教师,是高师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存在着高师英语教学改革与基础教育新课改需求脱节,缺少对话,甚至出现断裂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高师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等方面。

总之,由于高师英语教学改革没能有效地与基础教育衔接,以及高师院校的封闭性,使得教师职前教育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为师范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教学工作,新教师成长缓慢等,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质量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因此,对高师院校英语教学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有效衔接的研究势在必行。

高师院校英语教学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断裂的现状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学习体系断裂的现象,如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初中。

它们虽属不同阶段,但在管理上是一致的,因此这些阶段的断裂现象比较容易得到协调解决,但分属不同机构管理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沟通和交流上就相对困难得多。

论地方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脱节问题

论地方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脱节问题
业化水平。与此同时, 中小学教师中的师德标兵、 教学骨
学、 技术、 艺术、 体育与健康和 综合实践活动等八个学习领 域。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 每学期考试次数将根据学生本学期研修的 模块数量而定。 5 基础教育教材内容编排从重理论转向理论与实践 . 的结合
继 续教 育研 究
21 年第6 02 期
论 地 方 高 师 教 育 与 基 础
教 育 之 间 脱 节 问 题
李静 玲
( 陕西理 工学院 物理 系, 陕西 汉中 73 0 ) 2 00
摘 要 : 师教 育与 基 础 教 育 之 间 关 系应 该 最 为 紧 密 , 而 在 基 础 教 育 新 课 程 改 革 不 断推 进 的今 天 , 方 高 师 院 校 高 然 地
1 地方高师教育行动上表现出不积极, . Nhomakorabea伐落后于基
础教育
趋于饱和, 招聘教师的条件也随之提高 , 再加上地方教育
2o 年开始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牵制 系统实行招教考试, 05 大量的研究生毕业后迫于就业压力也 了地方高师教育, 早在这次课程改革正式开始的四五年 充实到基础教育当中, 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前, 全国六所师范大学的课程研究人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 调查, 掌握了当时的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情况。接着, 在教 2 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从单一化转向综合化 . 自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 其课程体系呈现出课程
基础教育之间呈现出脱节的状态。这种状态在阻碍基础 大学生到该校实习, 理由是影响了该校的教学进程。所以 教育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同时, 也严重影响着地方高师教育 地 方高师 教育目 前在教育实习 基地的建立上也遇到了 一
的发展。因此, 地方高师院校就要审时度势地调整 自己的 定的困难。

试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的成因与衔接措施

试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的成因与衔接措施

试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的成因与衔接措施1. 引言1.1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的脱节现象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的脱节现象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升入高等教育阶段时面临着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

基础教育侧重于知识的输入和基础能力的培养,而高等教育则要求学生具备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学生在入学后发现自己并不具备适应高等教育的能力,导致学习困难、适应不良等问题的出现。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脱节还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上。

基础教育阶段往往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学生被迫完成规定教学任务,而高等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

这种差异导致很多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业表现。

1.2 对于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性教育体系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培养人才、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

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的阶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成就。

而高等教育则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是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

教育体系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

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是否健全、有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竞争力、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促进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和顺畅发展,对于推动国家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教育事业和国家发展迈上新台阶。

2. 正文2.1 基础教育的问题导致高等教育脱节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与高等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

很多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而对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往往不够。

这导致了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时,面对更加复杂的知识和问题时出现了困难,无法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的学习要求。

运用双基教学理论指导高等数学教学

运用双基教学理论指导高等数学教学

运用双基教学理论指导高等数学教学作者:姜绍忠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02期摘要: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发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的衔接上和中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上,导致高等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存在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坚持以“双基”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双基教学论;高等数学;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19-01在高等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面对的学生基础严重不牢固,针对高等数学的内容的难度较大的特点,学生表现为学习困难,接受效果难尽人意。

在这种情况下,在高等数学教学工作中,只有坚持以“双基”教学理论为指导,才能保证高等数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对我国“双基教学理论”的综述1963年我国颁布了中国特色的大纲,概括为:“双基+三大能力”,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三大能力包括基本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996年我国的高中数学大纲又把“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原因是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基础部分,但不是核心部分。

由于在“双基”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使我国学生的数学基础以扎实著称。

进入20世纪,在“三大能力”的基础上,又提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提出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双基”教学理论的提出和实践,对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研究和运用双基教学理论对于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做好高等学校的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高等数学教学为例,对实践双基教学理论提出自己的经验和措施。

二、我国双基教学论的特征及其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我国的双基教学理论回答了“记忆与理解的关系”,回答了“运算与思维的关系”,对数学的“逻辑证明提出了标准”,“为避免常规演练提出演练方式方法”。

高师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对接

高师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对接

ig o e c e s f r t e lt e s amiso . B ti r c i ei i n tS .W i h a i e e o me t0 o ile o o n ft a h r o h a tr a s i n u n p a tc t s o O t t e r p d d v l p n f s ca c n my,i s i — h n t u t
f r t wa d o r h n ie u ie st h o g h x a so fe r l e ta d a d t n l r f s i n 1 o m o r s c mp e e sv n v r iy t r u h t e e p n i n o n o l n n d i o a o e so a .Asa r s l ,h g o — m i p e u t i h c l lg sa d u i e ste r d a l o tt er p o e so a c a a t r tc i l i n tt an n e c e s e e n n v r iisg a u l ls h i r f s i n l h r c e i is ma n y ami g a r i i g t a h r .Th t e d n s t a y s e a t n a ti h t h g c o l e c e d c t n o h o r es ti g a d ta nn d r d a l r a st e c n e t n wih t e b sce u a i n i h s h o a h re u a i n t e c u s e t n r i i g mo eg a u l b e k h o n c i t h a i d c t . t o n y o o Th e u ti h g c o l e c e d c t n f i d t s o t o a i e u a i n r f r e r s l s i h s h o a h r u a i al o e c r rb sc d c to eo m.Th r f r ,t x lr h o k n ta e t e o e f e e o e O e p o et ed c i g s r t —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分析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分析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分析[摘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中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共同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

现实教育中,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为此,要破除重智、轻德的应试化教育模式和重学历、轻成才的功利化思想影响,建立符合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和创新人才需要的教育培养模式,做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合理衔接。

[关键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衔接从系统论角度来说,整体效果是系统的核心思想。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体性、关联性、时序性等构成了教育系统的基本特征。

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基础教育是个动态的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基础教育涵盖了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阶段,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方面,与高等教育构成了教育系统工程中关联紧密、先后有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同的教育培养方式和方法共同服务于培养合格人才这一终极目标。

就目前我国教育系统现状来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培养合格人才带来了极大障碍。

因此,如何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的必要性(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要求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七大”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把素质教育写入教育方针。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涵盖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确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时,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

创新型人才是民族兴旺发达的根基,是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根本。

作为人口大国,如何把劳动力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国内老龄化社会初露端倪的关键时期尤为重要。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脱节与改革探讨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脱节与改革探讨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脱节与改革探讨作者:徐彩玲陈学路徐良德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09期摘要: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明显的阶段划分决定了其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性。

本文通过分析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衔接上的脱节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对现行基础教育的革新要求,对于指导教育体系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大学教育衔接性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02-01自2000年以来,伴随我国高等院校扩招进程,大学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成为平民化、普及化教育,对于国民素质提高有重要意义,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众多国内教育人士的质疑和诟病[1]。

而与此相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却广受赞誉,大批学者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水平远远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

这与国内大学教育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似乎提示我们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向基础教育求教,有必要从更全面、更为深层次的角度去分析大学教育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基础教育与大学需求之间的分析比较,也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帮助我们理清中国教育中存在的某些深层次问题。

1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性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教育体系,而前三者并称为基础教育,这样的划分方式已经决定了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上的不同。

事实上,我国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甚至是基础教育不同阶段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衔接,但同时存在严重的脱节。

1.1 突出传统课程学习,注重应试教育培养中小学教育强调对考试课程的训练,强调学习要以取得优秀课业成绩为目标,从学校、老师至家长、社会均注重学生应试成绩,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2]。

虽然这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基础知识有重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使一部分学生处于“高分低能”的状态。

1.2 灌输式教育多,启发式教育少在中小学教学中,大多以常态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很少鼓励学生发问。

试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的成因与衔接措施

试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的成因与衔接措施

试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的成因与衔接措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之间的脱节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脱节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很多困扰,也给教育体制改革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那么,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脱节的成因是什么,如何进行衔接措施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试论一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的成因与衔接措施。

基础教育是指学生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它为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做好了准备。

而高等教育是指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的学校。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但相互联系的学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脱节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基础教育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为主,学生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接受各类基础学科的知识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

而高等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专业学科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课程设置存在差异。

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根据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进行编排,重点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

而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根据专业知识的深入性和综合性进行设计,重点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的成因在于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的变革缺乏协调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提高,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但改革的方向和步伐却不够统一,这就导致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脱节。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的成因在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匹配。

由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导致了两者之间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匹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无法顺利衔接到高等教育阶段,从而产生了脱节问题。

针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的成因,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衔接措施来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从而实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和持续发展。

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一、背景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及其重要性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和繁荣的基石。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也制约了整个国家在全球竞争中更好地立足。

二、基础教育领域的主要问题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富裕地区和公立学校往往拥有更多优质师资力量和先进设备,而农村地区和私立学校则面临着师资短缺和落后设施的挑战。

2. 教与学脱节: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教与学之间的脱节。

过度注重考试成绩和应试技巧,使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损害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3. 学科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文科至上的问题。

面对全球经济竞争和科技创新的挑战,科技类、工程类等实用型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三、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困难1. 就业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导致一部分学生选择逃避或放弃高等教育。

与此同时,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也发现自己在专业技能和职场适应力方面存在缺陷。

2. 学术研究水平相对较低:中国一些高校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这可能与过于注重论文数量而忽视质量、缺乏真正开放和国际化合作等因素有关。

3. 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高等教育重视理论、学术知识,但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面临职业能力不足、适应市场需求的困境。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 资源公平分配:加强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提供更好的师资和设施条件,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2. 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过度应试导向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改革的挑战

基础教育改革的挑战

基础教育改革的挑战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我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本文将就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资源分配不均衡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挑战是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贫富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城市的优质学校普遍拥有更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则相对匮乏。

为解决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确保这些地区的学校能够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持。

其次,我们可以倡导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通过城乡学校的结对帮扶,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访,同时也可以引入远程教育等现代科技手段,扩大资源的覆盖范围。

二、教育内容与时代要求脱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代要求保持同步,但是当前的基础教育仍然存在着与时代脱节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解决教育内容与时代要求脱节的问题,我们需要更新和调整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实践性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三、应试教育压力过大目前,基础教育过度依赖应试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

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背诵大量的知识点,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种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也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要改变应试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一方面,我们可以提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改变评价制度,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的评价。

试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的成因与衔接措施

试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的成因与衔接措施

试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的成因与衔接措施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两个主要阶段,二者的衔接关系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和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现实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常常存在脱节的问题,导致高等教育输出的人才并不符合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从教育的本质、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三个方面来分析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衔接措施。

一、教育的本质不匹配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然而,在目前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仅注重学生的知识输出和成绩,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这就导致了学生学到了知识,但是缺少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当这些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时,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是相对较差的,导致高等教育阶段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补充这部分缺陷,使得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降低。

二、教育内容不连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之间的教育内容并不是连贯的,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重复学习和遗漏学习的现象。

这就导致出现两个结果:一是学习速度慢,二是知识不连贯。

因此,需要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之间建立更加流畅的教育曲线,使得学生在升入高等教育阶段时能够自如地融入,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三、教育制度不适应需求当前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制度的考试制度和教育内容设计同样需要改进。

当前的基础教育阶段往往的教育内容、考试制度和高等教育阶段相比差异较大,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升入高等教育阶段时需要重新适应考试和教育模式。

因此,在制度设计上需要更加注重连续性和衔接度,使得学生在升入高等教育阶段时可以自如融入,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消除脱节问题,提高我国教育质量: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应该相对连续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应该相对连续,给予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够适应高等教育阶段的考试和学习模式。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70年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70年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70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走过了70年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不断追求创新,为培养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回顾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探讨当前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我国教育体系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1966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我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标志着高考制度的逐步完善。

同时,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国家教委于1993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该计划首次将“课程设置”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国教育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缺乏创新和实用性。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本次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新课程内容,加强与科技发展、社会实际的,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主体的多元评价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的差距。

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加强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扶持力度,实现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双提升;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教育经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走向世界。

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维普资讯
10 论 基础 教育新 课 程 改革对 高师 教 育的挑 战与对 策 谭 辉 旭 2
中图分 类号 :G 4 . 62 0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6 4 2 0 )2— 1 0— 7 1 7 9 8 (0 6 0 0 2 0
于基 础 教 育课 程 改 革 和 高 师 教 育 自身发 展 都 具有 现 实 意 叉 。
关键词 : 基础教育 ; 改; 课 高师 ; 育 教
REFoRM oF NEW Co URS oN ES BASI C EDU CATI N GI o VES A CH AL.
LENGE To ADVANCED TEACHERS EDUCATI oN AND oUR CoUNTER.
b sc e c t n a d t e d v lp n fa v n e e c r d a in is l. a i du a i n h e e o me to d a c d t a he s e uc to tef o
Ke r s h eo m fn w c u s so a i e u ai n ; e e o me to d a c d ta h r e u a in y wo d :t e r f r o e o re n b sc d c t o d v lp n fa v n e e c e s d c t o
论 基 础 教 育 新 课 程 改 革 对 高师教 育 的挑 战与对 策
谭 辉 旭
( 南大 学 , 庆 北碚 西 重 40 1 ) 0 7 5

要: 高师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支持 系统。消除高师教育与基础教 育 的脱 节现 象 , 以教师专业化 为取 向改革教 师 角

我国目前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上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目前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上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目前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上的问题与对策[摘要] 目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上存在问题: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现象;专业理论课程重复;专业技能实习课程有“倒挂”现象;其他课程的衔接不对称。

目前状况下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的对策:学习英国的做法,制定统一的标准教学单元;以高中阶段教育为依据, 制仃统一的课程标准。

[关键词] 课程衔接课程标准众所周知,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

然而,长期以来,中、高职课程衔接始终存在震荡,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降低了整体的办学效益。

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震荡的根本原因,从实质上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已势在必行。

本文试就我国目前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上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目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现象中职毕业生升人高职学习,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上比较困难,而且主要集中在数学和外语两门课程。

上高职院校也由此抱怨“中职学生素质差”,甚至导致部分高职院校不欢迎中职毕业生现象的产生。

例如,某一所学校从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当年即规定重点专业只招普高生,但是,中职毕业生在高职学习专业课方面普遍较为理想,有的甚至感到轻松。

因此中职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困难的问题,一方面确实反映了中职要加强文化基础课教育,重视打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的中高职教育在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

这种脱节现象的存在反映了中高职课程结构设计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中职教育按其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根本组织课程内容体系,文化基础课的安排遵循了“必要”“够用”的原则。

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在普通高专的思维惯性作用下,文化基础课以普通高中为参照。

第二,专业理论课程重复专业理论课程还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类。

健全衔接教育机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健全衔接教育机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1 ・ 0
樊志瑾 : 健全衔接教育机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和民族发展的高度 , 拓展融合教育资源 , 同铺实学生 的 l 听教诲 , 共 聆 拜访学友 , 互通情况 ; 再次 , 中应 充分利 用大 高
来越差 , 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 , 很容易 突破道德 的防线 的功能。 为使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 国建立 我
而走 上 犯 罪歧 途 :
了较为完善的国民教 育体系 。 罔《 我 教育法》 规定的“ 学前
4社 会 和 同伴 群体 方 面 。由于 市 场 经 济 的负 面 影 响 , 教育 、 . 初等教育 、 中等教育 、 高等教育 的学校教育 制度” ,
《 教学 与管理 》
20 0 9年 9月 1日
健全衔接教育i 制 l i 几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⑧江 苏如东高级 中学 樊志瑾
近 年来 ,不少 高 中毕 业 生 进 入 大 学 后 不 能顺 利 度 过 度 去 评 价 个 人 得 失 , 刚 刚 进入 大 学 后 , 对 各 种 诱 惑 和 在 面
心理 健 康 教 育 ,这些 都 会 对 学 生 的健 康 成 长 带 来 负 面 的 爱情 , 另一方面又容易处事 失当 , 行为失控 。 由此可见 , 高
影响。
中生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有 区别但也有共 同 3高等教 育方 面。在当代大学教育中 , . 学校相对重视 之处 ,这就要求不论大学和 中学教育者都要遵循学生身
“ 磨合期” 出现了~系列心理障碍甚至偏激行为 。自杀 、 丑恶 现象 , , 心理失 衡 , 把持 不住 自己, 甚至走上违 法犯罪 犯罪 、逃学等不 良现象 日益增多 ,已成为社会关 注的话 之 路 。
题 。震惊 之 余 , 我们 更 需 要 反 思 出 现这 些 问题 的 原 因 。究 发 展 的一 个 重 要 因 素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脱节与改革探讨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明显的阶段划分决定了其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性。

本文通过分析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衔接上的脱节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对现行基础教育的革新要求,对于指导教育体系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大学教育衔接性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02-01
自2000年以来,伴随我国高等院校扩招进程,大学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成为平民化、普及化教育,对于国民素质提高有重要意义,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众多国内教育人士的质疑和诟病[1]。

而与此相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却广受赞誉,大批学者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水平远远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

这与国内大学教育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似乎提示我们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向基础教育求教,有必要从更全面、更为深层次的角度去分析大学教育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基础教育与大学需求之间的分析比较,也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帮助我们理清中国教育中存在的某些深层次问题。

1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性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教育体系,而前三者并称为基础教育,这样的划分方式已经决定了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上的不同。

事实上,我国基础
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甚至是基础教育不同阶段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衔接,但同时存在严重的脱节。

1.1 突出传统课程学习,注重应试教育培养
中小学教育强调对考试课程的训练,强调学习要以取得优秀课业成绩为目标,从学校、老师至家长、社会均注重学生应试成绩,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2]。

虽然这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基础知识有重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使一部分学生处于“高分低能”的状态。

1.2 灌输式教育多,启发式教育少
在中小学教学中,大多以常态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很少鼓励学生发问。

个别情况下,教师不仅不会耐心解决学生的问题,还会对常提问的学生当做是另类、异常而进行所谓的“思想引导”,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态度。

中小学课堂也缺少对学生兴趣的启发,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制数十年没有根本变化。

1.3 课业负担重,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少
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之重是世所周知的现实情况。

从小学起就广泛存在作业多、补课现象严重的问题。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减负,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化,此类现象却逾演逾烈,从而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对大学学习的错误看法,使得大量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失去学习的信念,而走向颓废、堕落。

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过大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差、社会交往少,也是造成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适应力减退的重要
原因[3]。

1.4 限制个人兴趣发展,艺术和美学教育不到位
在基础教育中,学校、教师为追求学生成绩的最大化,采取补课、加作业的方式,甚至于不惜将音乐、美术、体育课程挪用进行语数外的学习。

这种作法将有可能直接切断学生成长后的美学修养途径,造成全民和全社会的艺术缺陷,对学生在大学和未来社会中的发展也将造成很大的限制[4]。

1.5 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律法制教育缺失
作为社会转型期国家,我国的社会传统公德未得到尊重和推广、现代法律法制观念还未得到普及,公德和法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在孩子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的成型期——基础教育阶段,两方面的教育残缺不全不成体系,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几十年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而简单的将此类教育延至大学阶段,显然不会取得好的成效。

基础教育在众多方面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我国中小学生培养的先天不足,特别是在创造力、美学理念和法制观念教育方面的大幅缺失,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的质量和步伐。

毫不夸张的说,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失职虽然有着自身体制化原因,但是与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众多重要培养环节的缺失密切联系的,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大学教育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以每年近30%的速度增长,教育总投入已
经达到较高水平,教育经费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但要解决好经费分配和落实,才能便于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以建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培养有用人才为根本原则,将基础教育的目标设定为:优秀的道德素养、良好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才艺基础,突出兴趣培养、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

那么,基础教育至少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2.1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原则
在我国“一个都不能少”指得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教育。

实际上真实的“一个都不能少”是指每个孩子平等享有教育资源的权利。

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落实一个都不能少的核心内容,不仅要在形式上达到一致,更要在内容上达到一致,才能将我国人口基数大的负担转化为高层次人力资源。

2.2 加大基础教育师资培育力度,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行列虽然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美德,但国家、国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推崇和尊重,并没有转化成对教师的优选、优配。

高等师范院校的招生面临尴尬局面,直接面向基层教育的普通师范院校招生对象往往是能力和素质折中的群体,使得我国现有基础教育师资创造力相对欠缺、拓展力量薄弱,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观念引导和资金投入并举。

2.3 改变全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态度
我国现有的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促使学生对家长、教师依赖性强,难以形成独立解决和思考问题的环境。

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和
潜在的危险性影响到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内向型、压抑型、偏执型学生增多。

只有全社会每个成员都重视教育、关注教育、宽容教育,共同参与,给予学校、教师充分的办学、教学自由,才能全面铺开素质培养。

2.4 强化基础教育中的德育、体育和美学教育
德育和法制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中必须尽快加入的部分,中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德、法教育得当,才能真正提高全民素养,推动道德法制社会形成。

体育和美学教育是决定一个人高层次素养的重要因素,对于个人成长有重要影响。

梳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基础教育不同阶段之间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上的一致与不同,将体系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调研提上日程。

在教育内容方面加强过渡课程的设置,实现四个培养阶段之间的学习密切相关、层层递进、深浅适度。

加强不同阶段过渡期的理念教育和思想引导,促使学生快速适应角色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减少学生因环境因素导致性格缺陷或学习障碍,真正的实现培养思想积极向上,有良好知识水平,有良好适应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具有较强素质能力的现代化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38-40.
[2] 薛以朝.小学校长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常规管理方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3).
[3] 王小宁.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4):27-29.
[4] 王鑫.美学教学对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实效性分析[j].美育学刊,2012(2):4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