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脱节与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脱节与改革探讨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明显的阶段划分决定了其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分析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衔接上的脱节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对现行基础教育的革新要求,对于指导教育体系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大学教育衔接性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02-01
自2000年以来,伴随我国高等院校扩招进程,大学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成为平民化、普及化教育,对于国民素质提高有重要意义,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众多国内教育人士的质疑和诟病[1]。而与此相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却广受赞誉,大批学者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水平远远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这与国内大学教育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似乎提示我们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向基础教育求教,有必要从更全面、更为深层次的角度去分析大学教育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基础教育与大学需求之间的分析比较,也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帮助我们理清中国教育中存在的某些深层次问题。
1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性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教育体系,而前三者并称为基础教育,这样的划分方式已经决定了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上的不同。事实上,我国基础
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甚至是基础教育不同阶段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衔接,但同时存在严重的脱节。
1.1 突出传统课程学习,注重应试教育培养
中小学教育强调对考试课程的训练,强调学习要以取得优秀课业成绩为目标,从学校、老师至家长、社会均注重学生应试成绩,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2]。虽然这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基础知识有重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使一部分学生处于“高分低能”的状态。
1.2 灌输式教育多,启发式教育少
在中小学教学中,大多以常态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很少鼓励学生发问。个别情况下,教师不仅不会耐心解决学生的问题,还会对常提问的学生当做是另类、异常而进行所谓的“思想引导”,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态度。中小学课堂也缺少对学生兴趣的启发,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制数十年没有根本变化。
1.3 课业负担重,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少
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之重是世所周知的现实情况。从小学起就广泛存在作业多、补课现象严重的问题。虽然国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减负,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化,此类现象却逾演逾烈,从而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对大学学习的错误看法,使得大量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失去学习的信念,而走向颓废、堕落。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过大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差、社会交往少,也是造成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适应力减退的重要
原因[3]。
1.4 限制个人兴趣发展,艺术和美学教育不到位
在基础教育中,学校、教师为追求学生成绩的最大化,采取补课、加作业的方式,甚至于不惜将音乐、美术、体育课程挪用进行语数外的学习。这种作法将有可能直接切断学生成长后的美学修养途径,造成全民和全社会的艺术缺陷,对学生在大学和未来社会中的发展也将造成很大的限制[4]。
1.5 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律法制教育缺失
作为社会转型期国家,我国的社会传统公德未得到尊重和推广、现代法律法制观念还未得到普及,公德和法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孩子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的成型期——基础教育阶段,两方面的教育残缺不全不成体系,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几十年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而简单的将此类教育延至大学阶段,显然不会取得好的成效。
基础教育在众多方面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我国中小学生培养的先天不足,特别是在创造力、美学理念和法制观念教育方面的大幅缺失,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的质量和步伐。毫不夸张的说,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失职虽然有着自身体制化原因,但是与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众多重要培养环节的缺失密切联系的,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大学教育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以每年近30%的速度增长,教育总投入已
经达到较高水平,教育经费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但要解决好经费分配和落实,才能便于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以建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培养有用人才为根本原则,将基础教育的目标设定为:优秀的道德素养、良好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才艺基础,突出兴趣培养、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那么,基础教育至少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2.1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原则
在我国“一个都不能少”指得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实际上真实的“一个都不能少”是指每个孩子平等享有教育资源的权利。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落实一个都不能少的核心内容,不仅要在形式上达到一致,更要在内容上达到一致,才能将我国人口基数大的负担转化为高层次人力资源。
2.2 加大基础教育师资培育力度,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行列虽然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美德,但国家、国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推崇和尊重,并没有转化成对教师的优选、优配。高等师范院校的招生面临尴尬局面,直接面向基层教育的普通师范院校招生对象往往是能力和素质折中的群体,使得我国现有基础教育师资创造力相对欠缺、拓展力量薄弱,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观念引导和资金投入并举。
2.3 改变全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态度
我国现有的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促使学生对家长、教师依赖性强,难以形成独立解决和思考问题的环境。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和
潜在的危险性影响到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内向型、压抑型、偏执型学生增多。只有全社会每个成员都重视教育、关注教育、宽容教育,共同参与,给予学校、教师充分的办学、教学自由,才能全面铺开素质培养。
2.4 强化基础教育中的德育、体育和美学教育
德育和法制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中必须尽快加入的部分,中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德、法教育得当,才能真正提高全民素养,推动道德法制社会形成。体育和美学教育是决定一个人高层次素养的重要因素,对于个人成长有重要影响。梳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基础教育不同阶段之间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上的一致与不同,将体系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调研提上日程。在教育内容方面加强过渡课程的设置,实现四个培养阶段之间的学习密切相关、层层递进、深浅适度。加强不同阶段过渡期的理念教育和思想引导,促使学生快速适应角色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减少学生因环境因素导致性格缺陷或学习障碍,真正的实现培养思想积极向上,有良好知识水平,有良好适应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具有较强素质能力的现代化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38-40.
[2] 薛以朝.小学校长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常规管理方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