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合集下载

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表现在文化上。

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国家遭遇外部侵略,内部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民众急需改革。

其次,欧洲文化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

再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受到了不同背景的人的关注,这些人提倡自由与平等的思想,呼唤国人理性自觉地对待这些问题。

以上种种因素促使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这场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型,意义深远。

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特点表现为:1、民主思想。

相较于封建思想,民主思想是一种更加强调人权、公平、自由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中,该思想支持者主张民众选举政府代表、平等社会地位,对于财富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呼吁改革,实现幸福平等。

2、科学精神。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极为迅速而且各种新理论纷至沓来,这运动强调了西方知识的传承和学习,认为只有继续革新自己,才能把握未来。

3、真理追求。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强调推翻旧思想、革除迷道,反对传统的儒家思想束缚,真理、理智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以上三个方面的思想特点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激励国人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文化。

三、新文化运动的文化特点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其在文化上也有诸多特点:1、文化形式宽泛。

该运动支持绘画、文学、电影、音乐等形式的文化创造。

在思想创新的基础,提倡借鉴西方艺术潮流,倡导采取多元为文化。

2、文化观念先进。

文化观念意味着不同文化内在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该运动观一直倡导拒绝旧观念,推崇国际先进文化。

3、知识分子地位提高。

知识分子成为了该运动的先锋队员。

由于民主、科技、真理等思想倡导,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了鼓动和推广的主要力量。

一个后知后觉者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

一个后知后觉者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

一个后知后觉者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秋按:关于“五四运动”,其实最应该看看周策纵教授的《五四运动史》。

由于这个运动对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所有的政治力量都会纪念它。

此外,还有在“五四”之前就萌发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也影响巨大,而有时它们往往又混为一谈。

哄娃入睡,忽思约九年前,曾撰一小文,略谈我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可以说是非常自由派了,至今有些地方已修正,有些则一仍如旧。

2018.5.45月4日到家之后,难得正好翻到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会客厅,李小萌傻傻的样子很是可爱,而这一期的嘉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则多少显得有些拘束,大致也没有怎么发挥,以与官方基本同调的“爱国运动”云云收束访问。

当日,在北京,“五四精神”的主流言说,依然以“爱国”为主,以“进步、民主、科学”为辅。

而在台湾,马英九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时,有意抹去自己的政治身份,而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并说“五四精神中的民主科学素养,到现在仍然具有很强而且历久弥新的历史意义”。

“五四”是一个话题,各种政治力量都以不同的方式自觉去继承其传统,并以正统自居。

即使是激烈反对者,也要借助“五四”话题来为自己设立标靶,阐述自身主张。

我不喜热闹,天性对人多之处有排斥心理。

所以,虽然90周年很热闹,官方的,民间的,海外的,但迟至现在,我才决定写作这个帖子。

它也仅仅是一个帖子而已。

一、“五四运动”及其代表的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说法不知出自谁口来自何时,其实,“五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将“五四”生拉硬扯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前缀?难道除了这一场新文化运动之外,20世纪的中国还有另一场新文化运动?最早提出“五四运动”这个概念的北京大学学生领袖之一罗家伦,1919年5月26日以“毅”为笔名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指出“五四运动”表现出三种关系民族存亡的精神: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

到了1967年5月,罗家伦比较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也由五四运动而扩大。

新文化运动实践报告感悟(2篇)

新文化运动实践报告感悟(2篇)

第1篇一、引言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它以彻底反封建、倡导科学、民主、自由为主要内容,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有幸参加了新文化运动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我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新文化运动实践活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正值我国封建王朝的末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呼吁进行思想解放,以推动国家进步。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包括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主张以科学、民主、自由为武器,彻底批判封建文化,推动我国向现代化迈进。

三、新文化运动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1. 倡导科学:新文化运动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国家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2. 倡导民主:新文化运动强调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主张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民生,为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 倡导自由:新文化运动提倡个人自由,主张尊重个性,反对封建礼教。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4. 批判封建文化: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呼吁人们摒弃陈旧观念,追求进步。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先进理论,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

5. 推动文化创新: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化创新,倡导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积极参与文艺创作、学术研究等活动,为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新文化运动实践活动的感悟1.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我们认识到,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推动国家进步。

2.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民主、自由等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五四运动中国的新文化与思潮

五四运动中国的新文化与思潮

五四运动中国的新文化与思潮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社会运动,该运动在当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与思潮变革。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新文化与思潮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意义。

一、五四运动背景与起因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背景是《凡尔赛和约》签订后,中国在和平会议中的利益被剥夺,使中国民众感到愤慨和失望。

同时,也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与思想体系。

二、五四运动的核心要求与特点五四运动的核心要求是反对外国侵略和实现国家独立,同时也呼吁民主与科学。

运动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力,无党派的大规模群众性运动。

三、五四运动对中国新文化的影响1. 唤醒民族自信: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民众对民族自豪感的重新认识,唤起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2. 推动文学艺术创新:五四运动时期,一批文学作品体现了新思潮,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提倡现代汉语,探索新的文学形式。

3. 倡导妇女解放:五四运动为妇女解放倡导者提供了舞台,让妇女开始参与社会舆论,并提出平等权利的要求。

四、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潮的影响1. 推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造成了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关注,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这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2. 推动新儒家思想变革:五四运动时期,新儒家开始兴起,他们试图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解构和重建,推动了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对中国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提倡科学思维:五四运动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论,促使科学思维在中国社会中得到推广。

五、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意义1. 新文化与思潮的崛起:五四运动企图推动一场思想文化的大革命,引发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自由化与现代化。

2. 民族觉醒与独立意识的加强:五四运动增强了中国人对民族独立的意识和对外国侵略的抵制,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3.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加速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步伐。

五四运动心得感悟6篇

五四运动心得感悟6篇

五四运动心得感悟6篇心得体会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那你知道五四运动精神心得体会需要怎么写吗?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五四运动心得感悟6篇”,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五四运动心得感悟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是老话说的,意思是手里没有枪杆子,靠嘴嚷嚷管什么用。

但五四运动真是一场伟大的运动,面对国土被瓜分的耻辱,面对北洋政府的软弱屈辱,面对着国耻,手无寸铁的学子们,呐喊出中国人民的心声,为国人作出爱国奋争的表帅,点燃了爱国抗争的烈火。

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爱国心,他们的勇气,是我们现代学子们好榜样,如果现代学子们有良心的话,真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实质。

回顾中国近代、现代的学生运动,在我们的记忆中,竟然总是和北京,和大学,和_有种.种的联系,好象特有姻缘似的。

1919年的五四运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1976年的四五运动,还有198N年的那场运动,都有如此相似之处。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世界是青年人的,他们总是最先接受新思想,总是最先接触新信息,总是最先用热血和激情去国家命运而奋争去呐喊。

学生们有如此想法和行为,说明那时候的大学精神是神圣的,是爱国的,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

五四运动学生们在爱国精神下达成共识,走上街头去_,其实真应该感谢北大蔡元培等许多好校长,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下,学生们通过思想交锋,寻找符合自己的思想,寻找正确的思想和前进方向,而非是靠灌输。

五四运动后许多学生领袖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这也是思想自由的体现,不同的思想追求,并不影响学生们的爱国心。

一个国家,真应该有最起码的体制,容忍学生们宣泄爱国热情,表达自己的心声,如果只想把大学生们培养成建设者而非有思想的建设者,甚至只想培养出不挣四千万元就不配做某位学者的学生的妄想,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

如果学生们都中规中矩了,能有五四运动吗?五四运动中北大的五大学生领袖罗家伦是第一个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的,当年二十三岁的他总结的五四精神很有些见解的:“第一,学生牺牲的精神,第二,社会制裁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目录前言 (1)一、新文化运动 (1)(一) 历史背景 (1)(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二、五四运动 (2)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3)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参考文献 (4)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并为一谈, 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形成一个错觉: 似乎先有五四运动而后才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同一个革命运动。

其实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历史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都不同的运动。

因此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易误导大众,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区别,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1.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2.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3.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在《青年杂志》首篇文章陈独秀就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鼓励青年追求科学和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面旗帜。

1917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在中国古代虽然家族制度势力强大, 但 是私有经济毕竟还存在着, 战国时期的连年 征战实际上对于家族制度有着强烈的冲击, 杨墨的批孔就是对儒家所代表的家族制度的 挑战。 魏晋以迄隋唐间对于儒家思想的批判, 实质上也是与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有着极 为密切的关系。 至于, 晚明以降, 中国社会 的结构经历着更大的变化。 尤其是鸦片战争 之后, 西方文化、 经济、 军事、 政治等的全 面入侵, 使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 的变革, 出现了二千年来未见的大变局。 西 方的坚船利炮、 声、 光、 电、 化使国人意识 到自己的器物不如人, 随后国人认识清楚不 但自己的器物不如人, 即便我们的行政制度 也同样不如人, 所以需要进行变法。 辛亥革 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这场革命表 明我们的政治制度也是落后的, 需要借鉴西 方的民主宪政。 更为重要的是, 新文化运动 使人民进一步认清我们的人生论似乎也应该 随着时代的潮流做相应的调整。
文化视点
家族制度, 而家族制度反过来也巩固了国家 制度。 这样, 家族高居政坛之上, 家即国, 国即家, 家国同构, 二者融为一体, 和谐并 存。 由于是由家族而进入国家, 所以家族关 系的宗法血缘关系因此进入了国家制度之中。 儒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形成的。 可 以说,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产物, 带有宗法血缘的特性。 所谓的宗法制, 就是 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大、 小 宗之间的统辖隶属关系, 并以宗族形式管理、 统辖族人。 孔子所向往的周礼实质上就是建 立在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整套典章、 制度、 规矩和礼节。
陈独秀、 吴虞等人在 《新青年》 上所发 动的对儒家思想传统的猛烈抨击, 在客观上 激发了儒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如梁漱溟就是 在 《新青年》 反孔声浪中异军突起的, 感觉 自己的使命即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讲明儒 家思想的价值及其意义。 尽管如此, 他也受 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 他的代表著作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 处 理的主题就是为什么西方文化滋生出法治、 人权、 自由、 科学、 民主等思想, 而中国传 统文化却没有形成自由、 人权、 法治、 民主、 科学等观念。 他指出, 接受西方的上述观念 是不可避免的, 否则就断难生存在这个充满 激烈竞争的世界上。 后来的冯友兰、 贺麟也 大致循着这样的理路研究儒家思想新发展的 可能途径, 主张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去接纳 西方的种种思想精华。 怎么样在中国文化的 基础上去接纳西学一直是新文化运动之后新 儒家着重考虑的主要课题。

新文化运动理解

新文化运动理解

新文化运动的理解1915年8月,袁世凯授意拼凑起所谓的“公民请愿团”,要求改共和制为君主立宪制。

此后,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的步伐。

仇视封建军阀统治,要求实现真正民主和自由的进步知识分子反对复古尊孔,要求思想自由,发动了一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史称“新文化运动”。

研究新文化运动,绕不开“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其为分水岭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其突出特点就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主要斗争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肇始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随后,《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分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活动基地。

从它产生的背景来看,袁世凯的尊孔逆流是导火索;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只改变经济政治而不改变人们思想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必须通过思想领域的运动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以期推动经济政治改革;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则在于它所处的时代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上升期,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他们对于实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呼声越来越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根本原因。

(此外的其他背景不再一一赘述)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主张新文化,反对旧文化,作为世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切中时弊的;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批判不仅是极其勇敢的,也是充满理性的,他们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也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反对孔学定于一尊而主张思想自由,他们所要打倒的并不是孔学,而是对孔学的教条主义和狂热迷信;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改造思想,而它也的确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就其局限性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

一是有破无立:新文化运动破除了人们对于封建主义的迷信,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并未能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现代化道路。

五四运动中国的新文化与思想解放

五四运动中国的新文化与思想解放

五四运动中国的新文化与思想解放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运动。

它不仅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斗争,更是中国思想解放和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新文化和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起因是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利益被瓜分的抗议。

然而,五四运动很快演变成一场更广泛的运动,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五四运动催生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是一场旨在推动中国文化变革的思潮。

新文化运动主张“救国必先救典故”,呼吁摒弃旧传统,接受西方文化的启示。

自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批判传统文化、追求新思潮的时代。

二、思想解放的追求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运动呼唤民主和科学,标志着中国年轻人对封建传统的反叛。

他们渴望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思想环境,开始大胆地批判旧有文化和制度。

思想解放的追求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

他们通过新文化运动传播新思想,拓宽知识视野。

许多人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相信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西方文化的影响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西方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中国社会各个领域。

许多中国学生前往欧美留学,接受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民主理念。

西方文化的引进为中国注入了新的思潮。

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民主思想在中国得到推广。

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得到广泛应用。

四、文化创新的探索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创新探索。

在思想和艺术领域,许多新概念和新风格涌现出来。

文化创新成为了许多知识分子的主要关注点。

文学方面,五四运动催生了新文学运动。

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们用现实主义笔触揭示社会的问题,呼吁改革和进步。

他们的作品震撼了读者,促使他们思考现实和未来。

艺术方面,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文艺复兴的进程。

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形式的融合创造出了新的艺术风格。

此外,五四运动也推动了电影的起步和发展。

论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论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论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论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摘要: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亲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领导开始。

1919年5月4日,以北大学生为代表,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发起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

本文旨在阐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给先进意义和弊端。

关键词:新文化五四倡导思想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今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

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着的救过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想,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这个运动后来别称为新文化运动。

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学生,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以及北京政府准备在“和约”上签字的卖国行径,集会游行,烧毁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的宅子。

这个事件得到全国很多城市和其他阶层的响应,最终迫使北京政府妥协,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这就是五四运动的由来。

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的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陈独秀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为此,“一切枕骨的压迫,社会的工国际笑骂,就是断头留学,都不推辞”民主的科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陈独秀看来,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科学,则有广狭二义:“狭义的事指自认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

二,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新时代的先声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新时代的先声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 如何才能确立一种新人生论,陈独秀在《新 青年》说,那就是要办四件事,或者说坚持 四个主义,这就是:
• • • •
改造国民思想、 讨论女子问题、 改革伦理问题、 提倡文学革命。
改造国民思想
• 改造国民思想,晚清的梁启超、孙中山他们一路提倡下来。陈独 秀他们继承了这个内容,继续提倡改造国民思想。改造国民思想 是个总纲,改造的依据是法国大革命和卢梭的“天赋人权说”。 在政治上就是要反对君主专制。他们最初打的大旗就是“人权平 等说”,当时还没有直接打出民主这个旗号来,后来因为反对袁 世凯称帝,反对张勋复辟,感觉到政治上的民主与君主的对立是 当时的中心问题,所以就把口号改成了民主。 • 现在有的学者认为,我们传播的卢梭的人权观念是伪民主,真正 的民主是在英国、美国。卢梭的人权学说是提倡用公众的意志来 压迫个人自由,让个人自由必须服从公意,因而引起了一连串的 法国大革命中的暴力革命。这说法如何,尽可以讨论。 • 但是在民国初年,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卢梭的学说绝对是一种启 蒙的思想原则。今天看来,仍然如此。当时的自由、平等、博爱 的学说,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的观点,实现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 呼吁,所有这些内容,不管怎么说都是法国大革命传来的。当时 的条件,不可能很深入地研究卢梭的学说,但基本点是明确的, 旗帜是鲜明的,这是总纲。
• 这样一来,新的社会秩序,新的政治秩序就没办法建 立,民主平等的体制就很难形成。所以在当时提倡伦 理革命是很有必要的,是抓住了一个根本性的要点。 所以,陈独秀才说,“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是伦理革 命”。他说的这个伦理革命,内容比较宽泛,就是要 把旧的一套伦理纲常的观念和秩序彻底改变。 • 进行伦理革命,把旧道德打倒,是不是旧道德就都没 有用了呢?陈独秀很冷静,他认为,“温、良、恭、 俭、让、信、义、廉、耻”,这些是公认的道德,什 么时候都能用,中外古今都能用,这些不在要打倒的 旧道德的范围之内,可见他不是简单地反对一切道德 的虚无主义者。而且他还主张建设新道德,新道德还 是用了旧的概念,比如“勤、俭、廉、洁、诚、信”, 当然他对这六项的每一项都进行了新解释。有人说陈 独秀主张的“伦理革命”不对,是反对一切道德的伦 理虚无主义。显然这个指责是不公正的。伦理革命起 的效果很大,但是它需要长时间使人的思想发生变化, 因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的。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中国近代史】邵芳分享《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论文标题】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论文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学术名家218——229共11页【论文作者】耿云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分享者】湖北邵芳【论文提纲】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的再认识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1文学革命运动造成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利器2新教育渐臻成熟3在中西文化沟通中产生民族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和必要的精神条件4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进一步扩展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影响【摘要概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 不时出现相关的争论。

近年来有人提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启蒙运动, 也不是文艺复兴。

文章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既具启蒙运动的性质, 也带有文艺复兴的意味, 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

同时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作用作了切中实际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 文化转型【精彩摘抄】1.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 当时躬与其事的人们, 有过“新思想”、“新思潮”、“新文化”等不同的提法。

后来, 人们渐渐地都习惯于使用“新文化运动”的提法。

2.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早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还是近年来在争论中否认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的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都是拿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作比较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的。

3.“当十五六世纪时, 欧洲诸民族间发生一种运动, 起源于意大利, 传播于英、法, 而终极于日尔曼。

是为中古时代与近世时代之蝉蜕, 历史家名之曰Renaissance, 意者再生也, 东人则译为文艺复兴。

”——蒋百里4.我觉得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最主要的性质和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它的人文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思潮分析

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思潮分析

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思潮分析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次大规模群众运动,它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为基本目标,同时也带动了一股强烈的新文化思潮。

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的新文化思潮凸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在这一思潮中,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封闭性,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

他们对传统封建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提倡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

这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其次,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引入了西方文化的先进理念。

五四运动前后,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和理论进入中国,这些思想内容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等新理念深入人心,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不再盲目崇拜西方,而是开始积极思考如何将西方的科学、文化和哲学融入到中国的现实中。

第三,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思潮推动了文学和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在这一时期,以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相继涌现,他们摒弃了以往的文学艺术形式,开始开展创新实践。

鲁迅以其犀利的语言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胡适则通过翻译和批评工作,将西方文学引入中国,并倡导“白话文运动”。

这些文化人士的努力为中国文学艺术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新文化思潮对女性解放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五四运动中,女性开始参与到社会运动和文化活动中,并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口号。

新文化思潮给予了女性更多的自由和平等,激励她们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解放。

一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崭露头角,为中国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权益和地位。

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思潮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现代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新文化思潮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引入了西方文化的先进理念,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催生了女性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新文化运动是怎么开始的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新文化运动是怎么开始的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新文化运动是怎么开始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五四运动的概念及其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结论,一般认为,五四运动其实包括新文化运动。

笔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其实不可以简单地以1915年为开端,并且结束于1923年,他认为应该可以再详细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且他重点分析了这场运动究竟是怎么开始的。

“五四”运动其实是两场“运动”的组合:一场是政治运动,亦即学生爱国运动;一场是文化运动,习称“新文化运动”。

前者是突发性的,急风骤雨,暴起暴跌,前后持续不过一个多月。

后者是渐进性的,其兴也缓,其衰也慢。

一般的看法,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初名《青年》)为开端,1923年左右结束。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主张将新文化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1915~1918年为酝酿期;1919~1923年为鼎盛期;1924~1927年为后续期。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如何“混为一谈”的在1918年以前,《新青年》杂志的影响还十分有限,或者说,它所提倡的“新文化”,还没有形成为一场全国性的“运动”声势。

历史学者在考察《新青年》杂志的时候,每每看到《新青年》杂志后期的巨大声势,难免会有意无意放大它前期的影响。

实际上,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时候,很难说有多么高远的理想。

最初只是一个面向青年,提倡“德智体”,要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之类的一般性刊物。

鲁迅就说过:《新青年》在开始的两三年里,“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

”张国焘晚年的回忆亦可参证。

张说:《新青年》创办后的一两年间,北大同学知道者非常少。

当时,张国焘正在北大读书。

杂志主编陈独秀,开始也谈不上有多大知名度。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陈独秀与蔡元培很早就认识。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想聘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

这件事必须经过北京*** 教育部的批准。

蔡元培担心陈独秀的资历和学历不够,怕教育部通不过。

于是在向教育部申报的时候,不但替陈独秀编造了一个“日本大学毕业”的假学历,还替他编造了“曾经担任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的假履历。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和文化上的准备,五四运动以新文化运动做了行动上的基础,促进新文化运动发展与继续。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是1915年~1923年。

前期是从1915到1919年,后期是从1919年开始,大概于20年代结束,通常没有明确的结束时间。

结束的原因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思想潮流,新文化运动宣传的资本主义思想已经落伍。

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之交发生的一次以启蒙为显著特征的文化启蒙运动。

这次启蒙运动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无论从性质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显著的不同。

新文化启蒙运动前期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开展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先秦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那么,五四运动就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源头。

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文革时期对学术的摧残,关键词:五四运动研究;回顾;前瞻;新方法:新视野;五四;一、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早期维新派冯桂芬、王韬、马建忠、薛福成等就率先提出了变法主张。

但1898年“戊戌六君子”的鲜血证明: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政治,只进行制度改良是行不通的。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把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也搬到了国内,但是在民主政制的外壳下却潜藏着封建的意识形态。

北洋军阀窃取国家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对外不断出卖国家主权以迎合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屡遭挫折。

国内政治局面极为混乱,连“民国”的招牌也岌岌可危。

(二)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历史分期关于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历史分期,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笔者认为,根据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内容流变、性质转化,以把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分为前后两期为宜,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自1915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兴起,至五四运动为前期;自五四运动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结束为后期。

(三)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特征外源性1、外源性当中国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文明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就导致了传统文化本能的抗拒、工商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争来概括“五四” ,那么它是否在以不同形式写作的人物身上都
同样存在?近年来这句话渐渐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同,比较容易
被理解了。倘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这方面去衡量“五四”人
物,
那么褒贬的标准会有很大不同,一些被我们的教科书或思想
史所赞扬的人物,
将难以保持其荣誉和威名于不坠了。自然一
般所强调的民主与科学是重要的。但什么是民主和科学?那时
想,康有为破九界倡大同说,谭嗣同申言“无对待”等等,莫不如
此。所以我以为这是当时的时代思潮,而它的产生是有具体历
史背景的。过去我不理解五四时期为什么要主张非孝而反对家

,我感到奇怪,五四时期主张非孝的人如胡适、
鲁迅在行为中
却是信守孝道的。中国旧社会的家庭,也并不都像五四时代所
描写的那么黑暗可怕。那时只有梁漱溟对中国的家庭比较肯
化思潮是我国第二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前者历时千年
,而
后者倘从晚清算起仅百余年。我不认为五四时期对待西学的态
度及吸收西学的方式都是天经地义不可更改的。我认为那时以
西学为坐标?不是为参照系%来衡量中国文化,是和国外那时盛行
的西方文化中心论有着密切关系?五四时期陈独秀即称西学为
“人类公有之文明” %。二战后西方批判了西方文化中心论,而提
千年未有的奇劫巨变,他们那时,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
救亡图存是这几代人所面临的重要间题。中国要御侮、要富强,
首在精诚团结,克服所谓“一盘散沙”的现象。柳治徽在?学衡》
上撰文称+ “爱国合群之名,洋溢人口,
诚实者未尝不为所动。”即
是指此。章太炎早年曾撰?明独%
,阐明大独与大群的关系。他
说+ “夫大独必群,不群非独也。”这里说的大独近乎鲁迅早年说
四”的再认识、再估价亦应如此。
!?

!#世纪的启蒙先驱者,将任何问题,不管是宗教的、自
然的、道德的,都摆在理性的法庭上重新认识。如果不重新估价
那些已被接受的既定观念,那就根本谈不到启蒙。今天不是简
单地完全按着“五四”的道路走。“五四”未完成的任务应当继
承,但是“五四”思想需要深化,而不是重复
,这就是我对“五四”
期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值得注意的是,
玄类译出的佛
典如法相唯识都是佛书中的精华,可是并未传播开来,广为流传
的却是经过中国化了的佛典,直到宋代佛学才被中国文化所吸
收。一种外来文化为本土文化所融化,往往是要经过漫长曲折
过程的,这里面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总结。佛学传人是
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而五四时期介绍西方近代文
反动派对革命的危害还要大。文艺界也伤害了一些不应伤害的
文学家。
?比如施蛰存当时就被当作第三种人,魏金枝也被当作
第三种人的同情者而遭批评%。如果鲁迅当时不是基于政治信
仰,而是以自己的独立思想来明辨是非,分清曲直,他也许不会造
成这种失误。此外
,同样由于政治信仰,鲁迅在答托洛茨基派陈
某的信中,也作出了错误的判断,怀疑他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金
用历史走错了房间来解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些倡导自由平
等的人,往往会从他们幻想绝对的集体主义为终极目标的主张
中,导致出专制主义。这在过去是并不奇怪的。古希腊斯巴达
的集体主义,卢梭契约论中的集体主义,以及乌托邦社会主义的
集体主义等等? ?都是自以为播下了龙种,而长出来的却是跳
蚤。最后有一点需要说明,上面说的集体主义,是有特定涵义
来的。五十五篇?韩非子%就是一个明证。今天韩非在大陆仍被
视为融法术势为一炉、
集法家之大成的人物。秦王朝以法家学
说来治国。二世而亡后,汉代总结了秦代筱灭的原因,采取了杂
王霸政治
,以后各朝大致沿袭此制。五四时期反儒
,认为封建王
朝是利用儒家来统治人民,所以竭力攻击儒家。可是他们没有
看到历代统治者所行的杂王霸政治乃是外儒而内法,儒不过是
的个人独立。而大群则近乎今天所说的集体主义精神。可见在
那时个体与群体是不矛盾的。“五四”前,卢梭思想已介绍到中
土,卢梭?社约论》中对当时的改革思想、革命思想起了很大的作
用。章太炎所谓“大群” ,正是卢梭包括全民在内的集体,他像卢
梭反对“众意”而主张“公意” ,从而反对小团体
、小宗派一样,他
也反对亲缘宗族的所谓“小群”。这不仅是章太炎一个人的思
用来掩盖实际所行的法家残酷之术。但五四时期不但不反法,
反而对法家加以讴歌,这是令人奇怪的。比如胡适在当时是代
表自由主义思想的人物,但他对待韩非的态度就是如此。胡适
曾经批评黑格尔因为生在达尔文之前,所以不懂进化论。可是
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谈到韩非时,引?五盆篇》中的几句话,
竟说活在达尔文一两千年前的韩非是“一个极相信历史进化的
历史地位和他在文化上作出的贡献都比李斯重要。他年轻夭
折,是一位才华横滋的人物。他写的?过秦论%
,是探讨秦王朝覆
灭的原因。但章太炎不喜欢过秦,称这篇文章为“短识”。鲁迅
书中曾列举贾谊的名篇甚多,独对此文不置一词,而且连篇名也
不列举。这是不是受到章太炎的影响呢?不论自觉或不自觉,
普迅受章太炎影响处甚多。如太炎继顾炎武、钱大听、朱彝尊等
势者
、压迫者的命令,和那些奴颜媚骨的投机家有着根本区别,显
示了一贯的正直与骨气。但这并不能使他不犯错误,因为一旦跨
入遵命文学,就难免会使自己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不蒙受伤害。
哭年代
,他参与批评文艺自由与第三种人运动,是受到极左路线
的影响。当时第三国际提出了反对中间派的口号,中国党在左倾
路线的影响下,同样把中间派作为主要打击对象,认为中间派比
定,这几乎是唯一的例外。我觉得他所作出的好坏两方面分析,
倒是实事求是的。近来我读了一些材料,再考虑这个问题感到
可以理解了。用上面所援引的章太炎的说法,这个问题似乎不
难解决。这就是他说的“大独必须大群,无大群即无大独” ,这句
话是直接指引到集体主义的。因为照章太炎来看,要实现大群,
首先必须大独。所谓大独,即是从小团体、小宗派中解放出来,
的,它相当于卢梭消融个体性和பைடு நூலகம்殊性的“公意”这一概念。
三、关于“五四”民主精神
我认为思想和学术是不可硬分开来的。谈论民主问题,如
果不涉及社会性,又离开历史过程中的教训,还成什么学术性的
研究,岂不是变成了戏论?反过来,如果不吸取前人民主学说和
理论研究的成果,难道每个问题都要单枪匹马、一个人从头做起
吗?试问,有这种可能吗?纵使是概念的探讨也是有针对性的,
在口号式的层面上%
。我说的理论钻研,包括对前人学说和理论
的探索,也包括对新问题的揭示和新观点的提出。有对原理的
思考,也有对现实政治生活的联系和检讨。我觉得“五四”后长
不是什么书都焚的。章太炎著的?秦献记%

?秦政记%等,对秦始
皇取肯定态度。“文革”评法批儒将这两篇文章重印作为学习资
料。鲁迅著的?汉文学史纲要》在这方面也透露了一些消息。人
称秦无文,鲁迅不同意此说,认为李斯为秦始皇出巡作的碑铭就
很好。他在书中将李斯单列一章,给予很高规格,相形之下书中
将贾谊与晃错合为一章就显得体例上有些畸轻畸重了。贾谊的
边”还可以做些工作
,恐怕也是同样心情的流露。
我觉得有一个问题至今还很难解释+为什么五四时期的一
些代表人物多半激烈地反儒,而不反法。实际上儒家还有着民
本主义思想和诛独夫的革命思想,可是法家却站在君主本位立
场上,
实行彻底的专制主义。“五四”时期反对旧道德旧伦理,而
作为封建伦理观念集中表现的三纲,不是儒家,而是法家所提出
就很难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这可以
举佛学在中国的传播为例。最初传播佛法是依附道术,采取以
外书比附内典的办法,用和佛经比较接近的老庄术语来翻译佛
经的专门名词,这就是所谓的“格义”。到了道安时期,认为“格
义”于理多违,遂废止“格义”不用,而采取直译和音译,使佛经得
以更准确地保持它的原来面目。这种求信求真的办法至玄奖时
然肯定秦始皇,但他也是反对专制主义的。直至民国后他还以
大勋章为扇坠,跑到总统府去垢骂袁世凯称帝。这事曾使鲁迅
感动。在此之前,章发表过不少反专制的文章,我曾在文章中提
到《馗书》的反专制统治之文,这些文章真是令人展卷方诵
、血脉
已张。但是他为什么又去赞扬秦始皇呢?这种矛盾看来似乎是
思想的任意倾斜,其实是有时代的历史背景的。神州大地经三
人”。鲁迅也是一样,他曾自称受到传统的两种影响,一个是庄
周的随便,另一个就是韩非的峻急。他对秦始皇的态度则是受
了章太炎影响。??)年代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中日两国有些论
者将希特勒的焚书比之秦始皇。鲁迅撰?华德焚书异同论》,说
这种比喻不当,秦焚书而不焚医书

农书等,是和希特勒焚书不
同的,和阿拉伯人焚毁亚历山大图书馆也不同。其实希特勒也
出多元化的主张。其实就在当时西方有些人已经对中国的文化
传统采取了薄重态度,比如五四时期来华讲学的罗素
、杜威就是
如此。有人提出继承“五四” ,这自然是对的。可是他们把继承
“五四”解释为完全按照“五四”一模一样走下去,而不许反思,不
许扬弃“五四”的缺点和局限。我以为这种看法是不足为训的。
二、
对“五四”精神不能用
去写“五四”思想史很少涉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
话是陈寅格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来的,很少被人注意,倒是
表现“五四”文化精神的重要遗产之一。王、
陈等一向被视为旧
营垒中人,被划在“五四”范围之外
,我觉得这是一种偏颇。问题
在于这句话是不是可以体现五四时期出现的一种具有时代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