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_非理性与人_对个人的非理性存在的关切
十条非理性信念
十条非理性信念十条非理性信念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认为,每个人都有理性的一面,又有非理性的一面。
一些非理性的信念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然而它们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情绪困扰和行为上的不适应。
以下是十条常见的非理性信念:
1、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有价值的人应该是全能的,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3、任何问题都能找到一个正确或完美的答案,如果不能找到,那是难以容忍的事。
4、不愉快的情绪是由外界引起的,自己无法控制。
5、对于危险或可怕的事情,一个人应该非常小心,而且应该随时顾虑到它可能发生.
6、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面对它们容易的多。
7、人应该依赖他人,并且依赖比自己强的人。
8、过去的历史是现在的主宰,过去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
9、对于别人的行为和处境,我们应当予以非常的关切.
10、对于有错误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理性的非理性
理性的非理性人类一直在寻求真理,不同的文化和时代都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和信念。
有些东西被认为是理性的,有些则被认为是非理性的。
然而,有时候非理性事物中却有理性的元素存在。
理性和非理性是如此相互依存和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它们的区别已经变得相对而微不足道。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理性的非理性的概念,并探讨它在人类行为和思想中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明确理性和非理性的概念。
理性强调的是逻辑、思考和推理,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想应该遵循理性的规则和方法。
而非理性则强调的是基于情感、 intuition和体验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人们通常认为理性是正确和可靠的,而非理性则被视为不可靠和有风险的。
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人类行为和思想中都包含了非理性的元素。
例如,在人际交往中,情感和直觉往往比纯粹的逻辑思考更重要,我们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去做出决策。
此外,在决策和创造性思考方面,美学和哲学等领域,非理性也非常重要和有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人类行为和思想中的非理性元素也常常是有意义的。
首先,非理性可以帮助人类对复杂的信息进行处理。
当面临一些无法用纯粹逻辑思考解决的难题时,非理性帮助我们在混乱和模糊的情况下看到一些模式和联系,这样有助于我们做出决策或解决问题。
此外,非理性也可以帮助我们从创新的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力往往是通过直觉和灵感等非理性方式产生的。
任何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都知道,直觉和非理性思考在发现新思想和解决难题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再者,非理性也可以在人际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
情感和直觉是引导我们与人交往和与他们建立联系的主要因素。
当我们遇到陌生人时,我们往往会先根据对其的直觉和情感做出判断,然后才会考虑其他因素。
总结综上所述,理性的非理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
虽然理性和非理性似乎是对立的,但它们实际上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非理性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信息、发现新思想、和建立联系,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因此,在探讨人类行为和思想时,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理性思考,而应更加注重非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
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两种力量时刻相互碰撞,产生着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
理性代表思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而非理性则包括感情、直觉和个人信仰等因素。
这两种力量之间的冲突和平衡,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也塑造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理性作为人类独特的认知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进步。
它让我们能够推理和判断,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当社会发生变革时,理性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并适应新的情况。
比如,在科学研究中,理性的分析能力使我们能够提出精确的假设和实验方法,推动科学的进步。
在政治决策中,理性的思考能帮助我们权衡利弊,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然而,理性并不是无所不能,有时它可能会受到非理性的干扰。
尤其是在情感和信仰方面,非理性往往在一些决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听从心灵的指引而不仅仅是理性的分析。
这时,非理性的力量会使我们更加关注个人感受和直觉,从而在一些重要选择上产生冲突。
在社会层面,理性和非理性的冲突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文化、宗教和传统等非理性因素常常与理性的分析产生冲突。
一方面,传统和文化的力量提供了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解释和指引;另一方面,理性的发展也使人们开始质疑一些传统观念的合理性。
这种冲突带来了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社会的统一和进步。
此外,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还体现在个人与群体之间。
个人的情绪和直觉往往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当个人的决策与群体的理性思考相冲突时,个人往往会陷入犹豫和困惑之中。
这种集体思维模式也可以解释一些群体行为的非理性特征,如盲目的追从和群体性歧视。
尽管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存在冲突,但二者并非绝对对立。
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态势。
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和管理等领域,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同时,非理性的因素也被认可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个人成长。
理性与非理性
理性与非理性在人类思维的世界中,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力量交相辉映,彼此相互作用。
理性代表着我们的理智和逻辑思维能力,而非理性则代表着我们的情感和直觉。
这两种力量既可以相辅相成,也可以相互对抗。
然而,当我们谈论理性和非理性时,很多人可能会误解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并倾向于将它们看作是对立的二元对立。
理性,作为人类高级智能的表现之一,是我们思考、判断和决策的基础。
它根植于我们的大脑,是我们面对问题时所依赖的有条理的推理和逻辑能力。
理性使我们能够分析和评估信息,并在不同的选择之间做出明智的决策。
我们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目标,做出正确的判断。
理性的力量在科学、哲学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理性并不是万能的。
它有时候也会受到诸如情感、心理偏见和个人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非理性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无法避免的存在,它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和直觉。
非理性可以驱动我们的行为,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有时候,非理性可以导致我们做出冲动的决定,而忽略理性的判断。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非理性视为一种负面的力量,它提供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更加直观和本能的方式,使我们能够感知并体验到更多复杂的情感和意义。
理性和非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两种不可分割的力量。
它们在不同的情景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科学领域,理性占据主导地位,通过精确的实证和系统的推理来揭示事物的真相。
然而,在艺术、文学和哲学领域,非理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作家和哲学家借助他们的直觉和情感创造了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思想。
理性和非理性的平衡是一种智慧。
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运用我们的理性能力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时也需要倾听我们内心的声音和感受。
理性可以帮助我们从事实和逻辑的角度看待问题,而非理性则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只有理性和非理性相互协调和平衡,我们才能做出符合自己内心需求和外在环境要求的决策。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一、引言在人类思维和行为中,理性与非理性是常常出现的两个极端。
理性代表着客观、逻辑和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而非理性则代表着情感、直觉和超验主义的思维方式。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而微妙的关系,对于人类的思考和决策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并探索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二、理性的力量与限制理性思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基于逻辑和证据的推理过程。
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而明智的决策,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和困难的问题时。
通过理性思维,我们能够分析各种信息,权衡利弊,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它是科学、技术和人类进步的基石。
然而,理性思维也有其局限性。
它假设人类是冷静、理智和自私的,忽视了情感、价值观和道德因素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
例如,在道德领域,理性思维无法提供具体的道德指引,而需要借助于价值观和情感来指导。
此外,理性思维也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和偏见,忽视了直觉和灵感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三、非理性的洞察与盲目非理性思维强调情感、直觉和体验,它赋予了人类独特的创造性和洞察力。
非理性思维是艺术、音乐和文学等创造性领域的源泉,它能够超越逻辑和常规思维,带来新的见解和启示。
同时,非理性思维也能够帮助我们在信息不完整或不可靠的情况下做出快速反应和决策。
然而,非理性思维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容易受到个人偏见和情绪的影响,导致主观性的判断。
其次,非理性思维缺乏逻辑和推理的严谨性,容易产生错误和偏差。
例如,在决策过程中,情感和直觉可能导致人们做出非理性的选择,而忽略了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四、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理性和非理性并非完全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的。
理性和非理性互补的关系可以使我们的认知和决策更加全面和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的性质,灵活运用理性和非理性思维。
对于复杂问题,我们可以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分析和推理,但也需要倾听内心的直觉和感受。
人本主义关心的主要命题
人本主义视角中的弱势群体权利弱势群体保护是人本主义的诉求与回应。
人本主义倡导人类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将每一个人的自由、平等、幸福作为最高价值,主张对自我以合理的保护和提高,对社会弱者施之以爱。
拉蒙特说,“不论称作什么,人本主义不外是这样一种主张,即认为人生只有一次,人们应当充分利用它去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和追求幸福,人的幸福本身就是对它自身的确证,而不必通过超自然的途径去寻求许可和支持;通常以上帝或天神的形式想象出来的超自然的东西,无论如何是不存在的;人类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相互间的自由协作,在这个地球上建立起和平美好的永久城堡”。
[1]赫尔达认为,“人类的一切机构,所有科学和艺术——如果它具有合理性——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使我们人类人道化”。
[2]在人本主义者看来,人不应区分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人是统一不可分的,所有人在肉体结构和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得到社会和人类的共同关爱,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权利和自由,因此,鼓励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人道主义的基本目标。
我国古代“仁爱”思想要求每个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而建立起相互爱护、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
本文认为,对于现实的社会弱势群体,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以帮助和保障他们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是平等的,不应因财富的差异而否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一、人本主义思想源流“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来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意思是“人性”、“人情”和“万物之灵”。
[3]现代“人本主义”通常与“科学主义”在相对的意义上使用,指一些西方哲学理论、学说或流派,亦泛指“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和以人为尺度的思潮”。
[4]“人本主义”一词虽未在古希腊、罗马文献中出现,但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初步奠定了人本主义传统,如从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开始,哲学本体论就发生了由“自然”向“人”的重大变化,古希腊哲学也很早就有关于“自然哲学”和“人本哲学”的划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传统正是在这种“人本哲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人类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
人类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一、引言人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生物,我们的思维与行为常常呈现出理性与非理性的两面。
本文将探讨人类行为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体现,并尝试解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二、理性行为理性行为是指人类能够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有条不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这种行为常常是基于合乎逻辑的思考和推理而产生的,它使人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并追求自身的利益。
在经济学中,人们常常被认为是理性的经济人。
理性的经济人会明确地权衡自己的利益与成本,并选择最能使其获益的方式进行行动。
这种理性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另外,理性行为还表现在人们对待科学事实和证据的态度上。
科学方法基于理性的推理和观察,因此理性的人往往会相信科学事实和证据,并根据它们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非理性行为然而,人类行为中也存在着非理性的一面。
非理性行为指的是人们在决策和行动过程中不完全基于理性思考,而受到情绪、偏见甚至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曾经发现,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常常受到心理学上的诸多偏见的影响。
比如,人们更容易相信与自身观点一致的信息,被称为确认偏见;人们在决策时更注重已经拥有的东西,被称为保守偏见。
这些非理性偏见可能导致人们做出不明智的决策,损害自己的利益。
此外,在消费行为中,人们也经常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
消费者常常受到广告、社交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做出非理性的购买决策。
这种非理性消费行为不仅导致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对个人的财务状况造成负面影响。
四、理性与非理性的原因理性与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人的思维和决策并非总是经过深思熟虑,而是取决于大脑的自动机制。
在一些情况下,人们可能受到情绪和本能的影响,产生非理性的反应。
其次,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对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野蛮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常常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不那么注重理性决策。
随着社会的进化和文明的发展,人们的行为开始出现理性的一面,但非理性因素仍不可忽视。
人类行为和决策的理性和非理性、偏见和选择如何展现?
人类行为和决策的理性和非理性、偏见和选择如何展现?人类行为和决策涉及众多因素的影响,理性和非理性、偏见和选择的展现时而混合,时而纠缠。
探究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决策的本质,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一、理性和非理性的交互理性和非理性的交互是指人类行为和决策中智力和感觉两种机制相互交织影响的现象。
这种机制具有某些互补性,一方面理性能够为决策提供必要的逻辑思维,另一方面非理性则可以通过直觉、情感等方面产生启迪和帮助。
在人类的日常活动中,理性和非理性的表现经常交错出现。
例如,当我们进行金融决策时,理性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各种可能利润,而情感则可能让我们倾向于选择和我们有亲近感的投资对象。
小点内容:- 理性和非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两个主要机制,有机的融合和平衡,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思考和决策方法。
- 大多数决策都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时较多的非理性成分有时会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隐喻和情趣细节来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决策。
-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知识结构的升级,非理性元素的作用和价值也在不断发展,很多时候它们会对我们的思维和决策带来巨大的提升。
二、偏见和选择的相互影响偏见是我们对某个事情或现象出现错误的看法,可能偏离事实真相,也可能受到自身经验和环境的影响。
在行为和决策中,偏见的存在往往会阻碍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尽管我们无法完全排除偏见,但我们可以从选择入手来减少其影响。
在做出选择时,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对事物的评价是基于什么,是否真实可靠。
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偏见,对我们避免错误的决策有重要的作用。
小点内容:- 偏见倾向是文化、环境和生命经验的产物,它会影响我们的选择和思考方式。
- 个人和集体偏见可能会导致巨大的损失和错误的决策,警惕这种趋势对于我们的思考和行动至关重要。
- 在选择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并采取更合理的方式来分析事实和评估情况,偏见只会带来后悔。
三、选择和社会压力的冲突作为社会成员,每个人都面临不同的选择,并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期望。
理性与非理性的哲学思考
理性与非理性的哲学思考在我们生活中,理性和非理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过程中,并对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理性和非理性的哲学思考,并提供一些对于如何平衡它们的思考。
理性思维是一种以逻辑、证据和推理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对事实和信息的分析和评估,以作出理性决策。
理性思维通常考虑各种选项,并依据事实和逻辑来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
在科学、数学和工程等领域,理性思维被广泛应用。
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创新和取得进步。
然而,人类的思考并不完全由理性决定。
非理性思维是基于情感、直觉和信仰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人经验,对于情感和情绪的影响更为敏感。
非理性思维经常出现在艺术、文学和宗教等领域。
它可以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
理性和非理性思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但有时也会导致冷漠和无动于衷。
相反,非理性思维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满足,但有时也会导致冲动和不理智的行为。
理性和非理性并非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互补的两种思考方式。
如何平衡理性和非理性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一种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兼顾理性和情感。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加入非理性因素,例如考虑个人感受和情感反应。
这样,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问题,并做出更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选择。
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理性和非理性思维。
在一些需要快速决策的情况下,非理性思维可能更为适用,因为它能够迅速激发直觉和想象力。
而在一些需要深思熟虑的情况下,理性思维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提供有逻辑性和证据支持的决策。
总之,理性和非理性思维是我们思考和决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它们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平衡理性和非理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问题,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提升我们的情感满足感。
因此,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并整合这两种思维方式,以实现我们的个人和社会目标。
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与联系(1)
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与联系(1)
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与联系
理性和非理性是人类思维和行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它们本质上是对立的,但又是互不可缺的。
下面从定义、区别和联系三个方面,探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关系。
一、定义
理性是指能够进行逻辑思维、行动总结的思维能力,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而非理性则指人类思维中的冲动、情感、直觉等不同于理性推理的思考方式,是人类身体和心理的本能反应。
二、区别
1.思维方式不同:理性是基于思考、推理、验证等“头脑工作”的结果,而非理性则是基于人类的身体、感知和情感等本能反应的结果。
2.适用条件不同:理性通常适用于可以定量分析,符合逻辑的问题。
例如,数学问题等。
而非理性适用于难以预测,无法用逻辑解决的问题。
例如,人际关系、个人情感等。
3.表现形式不同:理性表现为合乎逻辑和原则的表达,而非理性则偏重情感体验和直觉感知。
三、联系
1.互为补充:理性和非理性在个体生活中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没有
理性的决策通常是盲目的,没有非理性则生活将失去情感体验和愉悦。
2.相互影响:理性和非理性相互影响,但同时又不是单向的,他们的
互动是复杂多层次的。
即使是最理性的决策,也往往涉及非理性因素
的影响。
3.相互制约:适当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平衡,与满足对事物的察觉和感
知的需求是有关系的。
双方要有所制约和平衡,避免过分的极端。
总之,理性和非理性在人的生活中是互为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类的价值。
认识的理性与非理性
●文史哲园地认识的理性与非理性刘文洲摘要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思维科学,非理性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正确揭示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将有助于认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为人类社会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南。
关键词认识理性非理性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界定可忽视。
非理性的本质含义是指不能用逻辑思维概认识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的认识能力,狭义上包括进行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然而,作为认识主体人类的情感、意志、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和本的人,能否准确客观地反映客体,其影响因素是十分能等众多因素;广义上还包括幻想、想象、猜测、顿众多的。
其中理性与非理性是一对重要因素。
悟、直觉和灵感等非逻辑因素,这些因素各自以不同理性是人类经过漫长历程发展起来的高级属的方式,在人类认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性,它积淀着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和人类千百年来人类认识的全面发展。
积累的各种各样使社会有序化的规范。
人的思维、人的活动中普遍有效的认识方式,构成人类理性的二、理性、非理性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框架。
故理性是一种逻辑地分析认知世界,把握事理性是人类独有的特质。
理性使人在认识活动物本质,深入地进行独立探究,并进行设疑、判断和中用观念把握认识客体的本质。
人对客体从现象到选择的能力。
它追求普遍有效性和事物的完整性、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不能脱离人的能动思维操作,而合理性。
它不仅是人运用智力去理解和应付现实的思维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方法和逻辑程序,认能力,更是人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以及自身诸种复识活动中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逻杂而对立素质中的一股整合力量。
辑思维方法的运用,都以其理性的严密程序性和规非理性与理性有同样长的历史,与理性对立而范性使人从客体的表面深入到客体的本质。
为了准存在。
非理性,从字面上看就是“不是理性”之性,由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此引而常常被理解为“不要理性”、“否定理性”,甚至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从而使认识客体以“丧失理性”,从而与理性一样发展为价值评判词,被观念的形式内化在认识主体的大脑中,完成对客体认为与低贱、野蛮、疯狂等同义。
理性的非理性
理性的非理性理性和非理性是人性的两个方面,两者并存并不矛盾,而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
理性是指人们通过思考、推理、分析等方式,对事物进行客观认识和处理的过程。
而非理性则是指人在情感、感性、本能、直觉等方面的表现,不受理性思维的控制。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理性的非理性。
首先,理性的非理性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方面。
我们所谓情感,是指人们情绪和心境上的变化和感受。
情感是人的非理性表现,不是由理性思维所控制或规划的。
在某些场景下,人们可能会因为特殊的原因而失去理智,从而做出非理性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评价的是自己的好友或家人时,可能会因为感情的因素而失去了客观性,从而对他们进行过度的赞美或抵制。
其次,理性的非理性还表现在人们的偏见和判断力的缺陷。
人的思维在特定条件下会受到偏见的干扰,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经验和人际关系等条件都可以影响人的决策过程,同时还有一些不同的心理因素,例如注意力分散、情绪困扰等都会影响人的思维和判断力。
这时候,非理性的因素就会介入到人的行为中。
第三,理性的非理性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信仰方面。
人们喜欢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与团体和社会的想法保持一致,这就是人们的社会信仰和行为习惯的体现。
社会信仰可以尝试坚定人的信念、信心和信仰,鼓舞人们前进。
但是,人们的社会信仰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盲从,甚至是非理性的行为。
例如,如果某个群体中的一部分人物盲从某种理念,可能面临被蒙蔽思路的风险,这种行为就充满了非理性的因素。
第四,理性的非理性表现在人们的直觉和灵感方面。
人的直觉和灵感是一种独特的产物,不受我们主观意愿、思维或规划的控制。
当灵感和直觉触发,人们可以产生跨越创意和重大发现的思路和想法,推动了一个领域或方向的快速进步。
但是,这些非理性的因素却常常缺乏具体的逻辑和证据支持,这时候理性思维就有必要介入,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
综上所述,理性和非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理性和非理性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没有理性就难以冷静处理出现的问题,没有非理性则就难以跨越思维和实践上的局限。
西方哲学史中理性与非理性主义
代序:“百姓酒馆”老板娘的本职工作是在“天涯别院”开黑店,业余爱好是读洋书。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虽然这年头读洋书读不出名堂来,但总归是个爱好,说不定将来有用也未可知。
人有爱好,心就不老。
看到老板娘十年前这篇心得体会写得还不错,就把它贴到这里来。
谁要是对老板娘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想论战一把,胡扯奉陪到一半。
管你对错,在胡扯笔下,你肯定不对。
因为老板娘总是对的。
正文如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整部西方哲学史就是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相互对立冲突的历史。
在这场长达两千多年的明争暗斗中,或许是由于作为西方哲学之源头的古希腊哲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基于对史前神话世界观的理性否定,理性主义虽一度遭遇了中世纪神学的钳制,从总趋势上说仍是占上风的。
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理性主义的至上地位愈加巩固。
但是被几番放逐的非理性主义却从未甘于沉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串不和谐的音符骤然响起,非理性主义以狂飙突进之势席卷而来,继人们摧毁了上帝的祭坛,理性的祭坛也终于开始瓦解了。
这不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事实上,非理性主义的重新崛起给整整一个世纪的哲学思维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免产生疑问:如果说,非理性主义的滥觞植根于人类的愚昧顽劣,那么在自然科学经历了历史性变革的二十世纪,它又为什么得以沉渣泛起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非理性主义的崛起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然而,仅凭一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把这一广阔而深刻的文化现象看的不言而喻,又未免失之笼统。
我认为,若想真正做到深刻而完整地把握非理性主义的精神实质,我们首先必须用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非理性主义产生的根源,这应该是一种更为直接却也更为深刻的视角。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代思想史的中心事实便是宗教的没落,它结束于人们亲手埋葬了上帝的世纪之交。
或许可以这么说,二十世纪是自由人的世纪,而真正自由的个体是不需要任何关于终极真理、超越原则的神话的,不论它是神性还是理性--这是否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呢?现代人这种孑然独立、无依无靠的自我意识与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是否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在全球各民族形成之初,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心理特质,并进而影响其思维方式的形成。
浅析人性发展过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浅析人性发展过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摘要:理性与非理性不仅对人的认识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而且在人性的健康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理性同非理性的协调统一,人性的完满发展仍旧需要理性同非理性的协调统一。
对此,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理性为主导,强化非理性的积极作用,弱化其消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性和谐,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人性人类绝不仅仅靠理性活着。
作为感情的存在,人类的行动都势必与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情绪性的东西还会控制人类的行动。
就生活本身而言,它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情绪化的方式,没有一个人完全遵循理性而机械地生活,我们自己的人生也就是一种情绪化的体验。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要求,一切事物均是矛盾的统一体,规定事物性质的矛盾的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由此促成了事物的发展,推进了事物的进步。
这种要求在认识上形成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及反思事物的具体方法。
在人性的发展中,理性与非理性又是共存并互为联系的。
一、关于理性与非理性1.理性与非理性理性是我们在漫漫的历史长流中逐渐确立起的高级属性,它凝聚了全人类创造的文化结晶和成年累月形成的社会范式。
在人类的思维、行动中,最为普遍适用的认知方法构成了理性的基本框架。
理性,即一种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认识世界,深入地独立探寻事物的本质,并采取设疑、判别及选择的能力。
理性寻求事物的合理性、准确性和普遍适用性,它不但是人类自身运用智力去认知和应对现实的能力,而且是人类把握自身的能力加之诸种复杂对立因素中的一股整合力量。
相反,理性的对立面是非理性。
它的内在含义是指无法用逻辑思维概念所囊括的一切主体心理形式的认知能力,狭义上通常包括人类的情感、欲念、毅力、信念、动机、习性和本能等多种因素;广义上来看一般也还包含了想象、猜忌、幻念、顿悟、直感及灵感等非逻辑因素,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凭借着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推动了人类认知能力在整个认识活动中的全面发展。
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人
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人一、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之所以使所有人感兴趣,因为所有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都仿佛感到,这正是在问他自己:我是谁?于是,一个沉重的事实立刻就会提醒你它的存在:作为一个“人”的自由与责任。
的确,我们都知道我们是人,而且在整个宇宙中,只有我们是人。
但是,这么一个离我们最近的问题,其答案却好像离我们最远。
因为我们宁愿不去想它,而是用日常生活的繁忙和娱乐把它打发到某个阴暗的角落。
这个问题之所以有趣,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任何一个答案都是不完全的。
完全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废话:人就是除了不是人的东西之外的东西。
恰恰是因为所有有意义的答案都是不完整的,“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客观的提问方式,也不能要求得到一个客观的答案。
任何人给出的回答,其实都不过是“人应该是什么”,并且,都只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处境中的临时的解决方案。
二、谁会问这个问题?人自己。
更具体地说,是哪些人、在什么时候会问这个问题?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人认为人是永恒的谜。
苏格拉底借用德尔菲神庙的神谕,首先问道:我是谁?苏格拉底由于他的喋喋不休和诲人不倦,最终触犯众怒,被雅典人民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曾宣称自己是一只牛虻。
牛虻即使被打死,也会紧紧地叮着人的皮肉。
苏格拉底确实是这样一只牛虻。
在这之后,人们不再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这么痴迷了,而是自己试着去给出独特的、有说服力的答案。
最经典的定义是亚里士多德给出的: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还说,人只有在有闲暇的时候才会去想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整天为了生计而疲于奔命的人不会去想这些问题,因为这种问题是需要高于实用智慧的理论智慧才能加以思考的。
但是在今天,我们看到,恰恰是那些前途未卜、迷茫彷徨的年轻人,或者是那些被排挤到社会底层、边缘的人们才会真诚地质疑:人是什么?也就是说,那些并不显示出有很多实用智慧的人,才最容易去玄想。
他们想通过质疑和幻想,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社会枷锁,并摆脱他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理性的非理性
理性的非理性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一直有着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复杂关系。
在人类的心理世界中,有时候理性会主导着人类行为和决策,但有时候又会在理性的基础之上融入一些非理性的因素。
这些非理性因素并不全然是贬义词,因为它们可能是一些情感、直觉、习惯等人类情感与生物进化的表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在理性的基础之上融入“非理性”的因素,从而更好地进行人类行为和决策。
1.情感的重要性人类有情感这一优秀的生物特征,情感能够带来一些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引导人类的行为、决策和学习。
当我们面对决策时,往往是在我们的情感反应与理性分析之间进行权衡。
情感可能会损害人类的判断力,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然而,情感不一定总是负面的,有时候它还能够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所以,我们需要在理性的基础上,学会正确地使用情感。
2. 直觉的价值人类具有非常灵敏的直觉,直觉能够用来帮助我们快速地判断不同的情况。
然而,直觉经常会被理性所忽略,往往被认为是“没有依据的脑裂”,这就可能使人类错失一些机会。
直觉是基于我们过去所获得的经验、感受和情绪,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直觉都是正确的,但依据我们已有的判断经验和洞察力,直觉有时候可能在我们的判断中发挥关键作用。
3. 习惯所带来的影响习惯是长期的积累,稳定而影响深远。
人们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些习惯,这些习惯有时候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说优化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当我们处理常见事务时,这些已经形成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介入到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中,扮演着目的明确和效率提升的重要角色。
4. 设计良好的决策当我们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做决策,但是万一我们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呢?为了尽可能减少错误决策的风险,我们可以尝试设计一个良好的决策流程,在这个流程中融入一些“非理性”的因素,比如说情感、直觉、习惯等等。
这种设计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双向流程”,就是从“非理性”向“理性”的反馈循环,通过不断优化各个环节,最终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决策。
理性的非理性
理性的非理性人类是理性的生物,但是我们的行为却经常被非理性驱使。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被称为“理性的非理性”。
理性的非理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对逻辑思维的追求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它为人类手握着世界的首要力量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逻辑思维能够帮助我们作出准确的、明智的决策,它也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和处理复杂的事物关系。
我们将逻辑思维看作是一种符合规律的、纯粹的行为方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还需要依据一些情感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来决策和行动。
以亲情为例。
亲情是一种人类的本能,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行为。
我们在处理亲情的问题时,通常不会仅仅根据要素分析机会成本,而会更多的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最后做出的决策也可能不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这种情况说明了人类的行为与逻辑分析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决定,而是相互拟合地共同作用。
在商业和金融领域,人类的非理性表现尤为显著。
许多研究表明,人类的情感和信仰往往能够左右市场行为的走势,甚至有时候完全颠覆历史数据的局势。
比如,股市的情绪波动大约占整体的60%~70%,而经济与财经理论却不能充分解释市场的非理性行为。
这也启示我们,在市场行为中只有运用多维度的、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分析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洞察市场变化的规律。
理性的非理性在社会问题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些社会风险问题中,比如气候变化和疫情防控等,尽管科学证据和逻辑分析都在告诉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是明智之举,但人类的习惯和信仰却仍旧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选择。
比如,对于气候变化问题,我们有时候仍然存在“以个人获益为主”的思维模式,忽略了整个人类文明面临风险的危机。
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控,公共卫生战略讲求的是高效、集中的采取措施,然而有些人却坚持“不戴口罩”的信仰,从而延误了疫情的防控工作。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否定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有时候,逻辑分析和科学证据确实会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论理性和非理性辩证统一
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非理性是辨证统一的,理性在二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人的各种活动都需要理性的指导,同时也不能忽视非理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处理问题解决事情时,既要重视理性也要重视非理性。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有认识能力,而认识能力主要有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两部分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非理性是辩证统一的。
弄清楚二者的关系对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要弄清楚二者的关系,首先要要清楚理性和非理性的内涵。
首先就理性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它进行阐述:第一,在存在论意义上,理性或与物质性相对应,或与动物性相对应,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具有非凡的特质。
第二,在认识论意义上,理性思维是摆脱了对象的感性具体性和形象性,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感性认识相对应而存在,作为高级的认识形式,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征。
第三,在人的行为方式意义上,理性表现为人的自我约束能力。
对于非理性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在存在论的意义上,非理性与人们的理智性灵魂或理性实体相对应的,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具有理智无法穿越的神秘性质。
第二,在认识论意义上,所谓非理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狭义地说,精神要素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的因素。
广义的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非理性因素中。
我浏览了很多资料发现目前学界对于理性和非理性的探讨的方法大体上是相似的,他们都没有纯粹的对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概念进行纯概念的探讨,而是把他们放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个哲学思潮中去探讨二者的关系,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斗争中去研究理性和非理性,在对二者关系探讨之后得出的结论中也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不管是提倡理性的价值还是重视非理性的价值,他们都没有把二者绝对的对立起来,都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都认为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 Institute(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0年第6期第16卷(总第62期)理性、非理性与人对个人的非理性存在的关切陈永力(贵州民族学院社会科学部,贵阳 550025)[摘要]个人的非理性存在主要强调内心中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存经验感受。
中国的哲学应从根本上关注人的存在与人的命运,为当代21世纪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提供一种文化价值观念。
[关键词]非理性;存在;原始动力中图分类号:B023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83(2000)06-0053-05进入20世纪后,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问题成了当代哲学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
故而西方哲学出现了回归人的生活世界的潮流,中国也出现了人学思潮,第18、19和20届世界哲学大会都把 人 作为主题。
这里的 人 主要的是个人。
因为在当代西方哲学,人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由独立的个人向具有类意识的健全的个人。
在当代中国,人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由依附性的个人走向有独立人格的个人。
也突出了对人的非理性存在的关切。
一对人的研究涉及到理性存在与非理性存在的问题。
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一种理性存在,理性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
表现在认识上,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
在西方哲学中,对于理性的本质和作用,各种哲学流派有不同的看法。
斯多葛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质。
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最可靠的,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源泉。
18世纪法国唯物论认为凡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就是理性,把理性变成了一面反封建的旗帜,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标准,建立一个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理性同知性相对,是认识的一种能力或阶段。
与之相对立的是非理性的存在。
非理性从认识论上讲是指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的,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
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
西方哲学中的人学思潮特别强调个人的存在和自由,强调内心中每人独一无二的生存经验感受,即非理性方面。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哲学以及现代的 存在主义 等都属于非理性主义。
进入20世纪以后,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碎了人类理性至上的美梦,引起人类的惊诧和震动,进而促发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意识,迫使人们去思考人们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关收稿日期:2000-08-31作者简介:陈永力,(1960-),贵州民族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
系,人性中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人的内心在心理结构以及人的活动价值准则和人道主义等问题。
的确,以往用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现象把社会性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它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
但是,社会现象毕竟不同于自然现象。
用实证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会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可观察和可检验的现象上,而许多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主观世界往往会因为缺乏可观察和检验的特性而被排除在科学研究的大门之外。
它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真理与价值的二元分裂。
事实上,人的存在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到了科学的解决。
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第一次将实践观点引入认识,同时也就用实践的观点去剖析人的现实活动,从而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
他指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第78页)不可否认,作为从自然界分化来的人,当然有其饮食男女之类的自然属性,但仅仅从这方面,还不能把人同动物界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在于它的社会性。
人的生产劳动、自觉能动性和追求自由等方面的特质,充分体现了人以及人的活动的社会性。
任何人都必须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总是活动于一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之中。
而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因而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所以,马克思认为 特别的人格 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第270页)。
不过,在坚持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这一观点的前提下,我们还得承认人性的多维性,认为现实的人,不仅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而且是个体性和群体性、个性和共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性还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这就把人的本性具体化了。
二对于人的存在的思考,西方学者提出了很多理论,突出其非理性的一面,西方哲学中的人学思潮特别强调个人的存在和个人自由,认为科学对此是无能为力的,传统的理性主义所强调的那些普遍性的规律,社会生活里的那些普遍性规范,不但不足以表达个人的存在状态和自由,恰恰是对它的威胁、抹杀、否定或异化。
如现代存在主义哲学最早的奠基人素伦 克尔凯戈尔,在哲学上反对笛卡尔、斯宾诺沙以及黑格尔等人的理性主义,认为他们的哲学体系从概念到概念,抽象思辨,玄而又玄,远远脱离人生,对人的现实生活没有意义。
他很厌恶黑格尔哲学,认为他建立了解释一切事物的体系,却完全忘记了各个人有其独特的内心主观性。
他认为对于人的存在不能有理性的提导,存在是非理性的。
他这种人本主义、非理性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为存在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料。
另外,对实证主义给予有力批判的,当数海德格尔。
他完全改变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哲学思考方式,即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的模式,抛弃先验意识的优先性,而以人的在世存在为出发点。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上一切东西之所以存在,并且成为什么样子,纯粹由于我是我自身,以 我的存在 为条件。
人的存在先于其他存在。
人的特征是,人首先存在,然后才规定自己。
人在有任何规定之前,或者我成为什么样的人还不清楚之前,我的 在 已经明明白白地显示出来。
人的存在的基本状态是烦恼、畏惧、死亡的状态,个人只有处于这种状态,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存在。
再有就是20世纪里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他说: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 是使人生成为可能的一种学说;这种学说宣称任何真理和行为都包含着环境和人的主观性。
并宣称 只有这个学说才和人的尊严相容,它是唯一的一个不使人成为物的学说。
他强调人的主体原则,把它称作 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原则 或出发点,用 存在先于本质 这个命题加以阐述。
他认为 人就是自由 。
因为人并没有固定的现成人性来说明他的行动,他总要为自由的行为作出选择,塑造自由,所以就不是用决定论可以限定的。
人要从道德选择中塑造自由。
无论现实环境和群众是怎样的,每个人永远要自己作出决定,并承担行为后果的责任。
我们提醒人,除了他自己以外别无立法者。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哲学家都强调了人的非理性存在的一面,如弗罗姆、弗罗伊德等。
以上可以看出,萨特的以及其他现代西方人学哲学,都有一种重主体性、重个人、重人的自由的意志选择的观点,并且都不满意于仅仅把人视作理性生物的见解,要求深入到人的存在的深层感受和能动性的冲动本质中去。
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实际上在大多数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所要求的是超越以追究世界的物质或精神本源为目标、以心物相互独立和主客完全分离为理论前提的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从而除了反对唯物主义以外,也明确要求反对唯心主义。
他们反对唯物主义,并不是为了宣扬唯心主义,而是使哲学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唯物唯心之争,而转向具有自主个性的人及其所牵涉的世界;转向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
这种转向并不意味着笼统地否定外部世界(自然界)自在地存在,而只是认为这个世界不与人发生牵涉,就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所及的对象(客观)世界。
哲学应当成为研究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学问,而不应当成为超越这个界限的形而上学。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走超越唯物主义的唯心主义的道路行不通的。
三从希腊文明起,对人的理解就是,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
兽性是人性一个必不可少的、回避不了的部分。
所谓兽性就是自发性、攻击性、情绪性、所谓天使性就是预定的、理性的和克制的特性。
在这一点上埃及文化和希腊文化倒是相通的,许多动物,都是人所崇拜的图腾。
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典型地表现了人对动物的亲善和借助其力量的希望。
到了近现代,这种人兽相通的意识,滋生出两个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学说,一个是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一个是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心理学说。
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动物是人性的基础。
离开动物性考虑人性是无法想象的,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是人和动物的共同法则。
弗洛伊德的精神心理学说试图证明,人的行为绝大部分并不是人的理性支配的结果,而是原始动力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驱使的。
就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 学说来看,突出了人的 无意识 方面。
就人的问题研究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揭示了人格中的一个根本矛盾,即本我和超我的矛盾。
它表现在社会上,是人的欲望、需求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法律之间的矛盾。
要使一定社会的道德、法律同人们的欲望、需求相协调,社会的统治集团必须注意道德、法律具有稳定性,而人的希望、需求是具有超越性。
制定和维系某种道德、法律,如果不考虑人的欲望、需求的不断增长变化,社会就很难实现长治久安。
这一矛盾表现在个人身上,是人的欲望情感与理智之间的矛盾。
人的理智对欲望、行动有指导调节,又是理智的存在物。
同时,理智对人的欲望情感的指导调节,又是有限的。
人并非什么事物都认识清楚了才行动,人的欲望、需求总要给予必要的满足,并不断适当增长变化,否则再有力的法律、道德、理智都将成为挡车的螳臂。
从这个角度看,弗洛伊德重视人的本能欲望冲动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历史作用不无道理。
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以保持动物原始力的冲动,即非理性;而又纳入人类文明的轨道,即理性的存在物。
原始动力的第一个基本特点是自发性,是自由自在的放纵。
人的原始动力的自发性,实际上在潜意识深处经常决定和改变着我们的行为、经常促使我们不断打破自己建立的规范,不断引导人类走向尚处无知的领域。
这种自发性需要一个释放的途径,体育活动就是一个最恰当途径,它使得原始动力的自发性得到释放又不至于产生破坏性。
任何激动人心的体育活动,都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原始的奔放、自由、无拘无束的特征。
人类的这种不受命定的野性,也许正是突破陈规、不断创新的精神来源之一。
原始动力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攻击性。
这种攻击性表现就是打击、就是搏斗,这种攻击性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竞争,表现在军事战斗中就是征服,表现在政治生活中就是霸权。
如一个民族长期缺乏必要的攻击力,能够相信这个民族会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吗?20世纪风云变幻的世界历史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回答。
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更是有了深切的感悟。
攻击并不是孤军奋战,攻击的力量越强大、就越需要协作。
现代动物社会学的研究生动地告诉我们,越是战斗力的动物群体,越具有协调性和良好的分工。
原始动力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情绪性的,非理性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