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个案实践与探索
生态系统服务的科学理论与实践
生态系统服务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生命保障系统之一,提供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许多资源和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指由生态系统向人类和其他生物体提供的可计量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直接的物质、能量资源,以及间接的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的科学理论: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领域,包括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等多个学科。
生态学是人类最早关注的自然科学,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中起着基础作用。
生态学家通过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研究,推动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发展。
环境经济学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在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学和地理学则重视人类与生态系统互动关系的研究,探究人类与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的复杂性与多维性。
生态系统服务的实践:1、水资源服务: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受到工业、农业、城市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水质、水量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水生态系统,使其提供更好的水资源服务尤为重要。
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生物防治与生态监测、自然保护区与水源涵养区建设等都是重要的水资源服务实践。
2、气候调节服务:生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气候变化,同时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生态系统服务可通过调节实现气候调节,减缓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森林的碳吸收、湿地的温室气体吸收等都是现代生态系统服务的实践。
3、自然资源服务:土地、草原、森林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命和经济系统的基础。
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资源稳定供给的基础。
例如,土地的保育、草原的合理利用、森林的多功能保护等都是保持自然资源服务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
4、生态旅游服务:生态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学术、文化、教育、娱乐和健康等多种功能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服务不仅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保护了地方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系统视角下案例分析.
介入方法与步骤
个人层面(心理支持、经济独立、法律意识、正 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支持系统) 小组层面 (妇女小组等)
社区层面(社区教育、社区组织培育等)
政策层面 (政策宣传及倡导)
评估
一般的评估方法: 努力的评估:过程的评估,目的在于评鉴有关达 成程序的活动质与量; 成果的评估:效能的评估,主要检讨程序的成果 是否合乎当初订定的目标; 效益的评估:成本效益成果,在一定成本下提供 服务的成果是多少 生态的评估: 通过运用生态图、家庭关系图与社工介入后案主的 主观感受等方面,来比较介入前后的差异,以判 断所采用的干预方法与策略的成效。
贫困村 教育交通 落后封闭 妇联 扶贫项目 支持
哥哥
罗
丈夫 邻居
计划生育教育 和批评 夜校
大
二
三
四
读小学 和母亲同住
同父亲住 处境堪危
暴力,从第二个 女儿起酗酒。 觉得妻子生女儿 让自己没面子、 无后。拒绝离婚 要报复。
困境
1、基本的安全与生理需求 丈夫拒绝离婚,随时可能被他带回家继续遭受 虐待 在丈夫家的两个女儿的安全难以保障 罗无法长住父母家,没有土地也没有其他生计 出路 自己带的两个女儿的养育问题 2、情感与归属 3、尊重的需求 4、自我实现
探索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教学设计与实践
探索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教学设计与实践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和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教育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教学中,如何设计与实践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教育,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索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旨在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一、教学设计1. 了解学生背景在进行生态环境教学设计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背景情况,包括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对生态系统的了解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态度等。
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或个别面谈等形式,收集学生的信息,有助于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2. 设定教学目标生态环境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认识各种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水平,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
3. 确定教学策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如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学习等。
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变化,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而小组合作学习则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教学资源准备在进行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教学设计时,需要提前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生态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
这些资源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生态环境。
二、教学实践1. 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兴趣。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讲述生态奇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态环境问题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2. 实施生态考察活动生态考察活动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
可以选择一些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自然环境,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生态系统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系统研究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生态系统实习。
本次实习地点位于我国某自然保护区,涵盖了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多种类型。
二、实习目的1. 通过对各种生态系统的实地调查,了解系统的组分组成、结构现状及生态功能。
2. 掌握生态系统的调查方法,提高生态分析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野外实践能力。
4. 深化对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三、实习内容1. 森林生态系统调查(1)样方调查:在森林内设置1010、55、11的样方,测量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胸径、树高、冠幅等数据,并记录物种名称。
(2)植被调查:观察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物种组成、生长状况等,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草原生态系统调查(1)样方调查:在草原内设置1010、55、11的样方,测量草本植物的高度、盖度、密度等数据,并记录物种名称。
(2)土壤调查: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肥力、水分等指标,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3. 湿地生态系统调查(1)样方调查:在湿地内设置1010、55、11的样方,测量植被高度、盖度、密度等数据,并记录物种名称。
(2)水质调查:采集水样,测定水质指标,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的水质状况。
四、实习成果1. 完成各类生态系统的样方调查,收集了大量数据。
2. 编制了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调查报告,分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通过实习,提高了我们的生态分析能力和野外实践能力。
4. 深化了对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五、实习体会1. 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生态系统调查的严谨性和复杂性,需要掌握多种调查方法。
2. 野外实践让我们更加了解生态系统的真实状况,提高了我们的生态意识。
3. 团队合作使我们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团队精神。
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与实践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忽视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导致了一些不可逆转的生态问题。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其理论和实践又是怎样的呢?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提供多种生态系统功能,满足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需求的一种服务。
这些服务可分为四类:支持性、调节性、供给性和文化服务。
支持性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物多样性维护、有机物质生产、土壤形成;调节性生态系统服务则包括调节气候、水循环、土地腐蚀,抵御自然灾害等;供给性服务是指食物、水源、木材、药品的提供;文化服务则包括美学、精神和节日等。
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是一种思想体系,它提出了一种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论。
人类和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一体,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且还具有其他比较抽象和难以精确的服务,如美丽的风景、精神的慰藉等。
理论认为,生态系统的运作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状态,那么我们就能够得到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的实践生态系统服务的实践是指针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和管理的具体实施。
实践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使之为人类提供更加丰富和可持续的服务。
一种常见的实践方式是保护生态系统,例如保持洁净的空气和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境,防止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和过度使用等。
此外,实践还包括改善生态系统的服务,例如通过种植植被和重建生境来提高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清洁的水源和食品,防止自然灾害等。
结语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关键的桥梁,它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生态系统服务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在生态保护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希望将来人类社会能够更好的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状态,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需求。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生态系统实验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生态系统实验案例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需要设计生态系统实验,以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运作。
本文将从实验目的、实验流程、实验结果三个方面,对生态系统实验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高中生物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提供参考。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和物质循环现象,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功能和运作机理;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流程1.制定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目的和教学要求,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确定实验使用的材料和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
2.搭建实验装置:使用透明玻璃容器作为实验船,将水、沙、泥和石头等填充到容器中,模拟生态系统的土壤、水体和岩石等环境要素,并根据所选材料适时添加养料物质。
3.投放生物:先在生态体系中投放植物,让其生长一段时间。
然后在适宜的时候,投放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等各级生物。
观察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捕食关系,记录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
4.收集数据:定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环境参数、生物数量和分布、能量流量和物质流量等,按照表格要求进行记录和分析。
5.分析结果:将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能量和物质循环的规律,并讨论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得到的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表格不在这里列出,此处只作文字描述)从表格可以看出,在生态系统实验中,植物生长良好,动物群落数量不断变化。
实验后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2.物种之间呈现出互利共生、捕食与被捕食等多种相互作用关系。
能量从植物、草食动物、食肉动物等生物体中流转,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大。
3.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案例分享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案例分享标题:运用实践案例提升高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效果引言:生态系统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教学中,仅通过图表和文字讲解,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复杂的运作机制。
因此,为了提高高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效果,本文将分享一个实践案例,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案例背景:案例教学地点为学校附近的一片湿地公园,该公园拥有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
根据学生所学知识,湿地是一个由水域和陆地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且生态功能显著。
本案例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对湿地生态系统有更深刻的了解。
案例步骤:第一步:实地考察在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考察之前,教师应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对学生介绍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功能。
接下来,学生将组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观察一个特定部分的湿地并记录所见所闻。
学生可以观察湿地内的水质、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以及陆地上的植物和动物等。
第二步:观察和记录学生们在小组内观察生物群落的组成、数量和分布情况,拍摄照片和录制视频以备后用。
同时,学生还需要根据观察结果,分析不同生物在湿地中的适应特点,如水生植物的根系结构、水生动物的呼吸方式等,加深对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的理解。
第三步:小组合作讨论回到教室后,学生需要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记录资料,并相互讨论交流。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包括食物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基本概念。
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各自观察到的湿地生物数量和分布情况,讨论湿地内的生态平衡状况。
第四步:知识总结与评价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并回顾与之相关的生态学知识。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湿地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是什么?”等,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巩固。
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体和环境因素互相作用而构成的自然系统。
在人类活动中,生态系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破坏,这些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环境退化和社会不稳定。
因此,进行生态系统管理已经成为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生态学,环境科学和资源管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科学,它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科学,它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理论支持。
资源管理是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科学,它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资源利用和管理策略。
在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中,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核心。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整体,它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位等方面。
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生态系统管理需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以满足人类需求,保护并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和管理。
二、实践案例生态系统管理的实践是建立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的,需要对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估。
以下是几个生态系统管理的实践案例。
(一)澳大利亚沙漠生态系统管理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但是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不合理的用地和过度的开采,导致了许多生态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生态系统,制定了“沙漠保护计划”,并组织了多种生态恢复措施,如防治荒漠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逐步使沙漠生态恢复和改善。
(二)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管理中国是一个草原占有面积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草原生态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如草地退化、过度放牧和滥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如生态保护补助、草原退化改善和草原生态补偿等方面,积极地推进草原生态系统管理工作。
(三)南极生态系统管理南极是世界上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使生态系统面临威胁。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儿童个案实践及反思_冯丽婕
2010年第9期下【作者简介】一、接案与建立关系案主小星,今年8岁,小学二年级。
在小星刚满两岁时,父母都离家到城里务工,因为儿子太小,没办法带在身边,就留给家里的奶奶带着。
现在父亲王明(化名)在工程队里做木匠,由于技术不错,收入还算满意,但工作量很大,每天收工回到家,已经是夜里了。
母亲李娟(化名)在超市做清洁工作,赚些钱贴补家用。
生活逐渐平稳以后,王明和李娟商议,把儿子从老家接过来,好一家人团聚。
这样,小星在小学二年级的暑假里,就和一个他已经不认得的叫爸爸的男人,到了一个到处是高楼的地方,并为小星办理了在属地公办小学随班就读的手续,开学几个月后,问题就出现了,小星开始不完成作业,王明狠狠打了他好几次也没有效果,有一次下手太重,李娟还带小星去看过急诊,父子间关系十分紧张。
过了不久,学校的老师就把李娟叫了去,原来小星在学校里不但学习成绩不好,与同学关系也不好,还出现很多行为问题,已经影响到了老师的正常教学,如果不能改正的话,学校就要请家长把小星带回去了。
在母亲李娟的主动求助下,社区工作者于一个周末到小星家了解小星的家庭情况,在三次和小星的交往后,工作者获得小星的信任,并与小星建立了专业关系。
二、预估与问题界定(一)预估在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以及儿童生活的社区是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三个子系统,因此本案例采用社会生态图的预估方法。
1.生态系统图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图又称社会生态图,是根据生态理论发展出来的。
生态学关注生物因应环境而做出的“适应”,及其生物在这个过程中所运用的、与环境达致“动态均衡”及“互惠”的手段和方法。
生态学理论认为个人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交流互动。
在人与环境这个着眼点的前提下,要满足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的需要,环境必须有足够资源,环境必须鼓励人与环境做“正面积极的互动”。
生态学的观点是以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的社会功能”,强调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与他们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互动,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必须致力于改变环境,并使之能更有效地回应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的需要。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个案实践与探索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个案实践与探索作者:张晓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10期[摘要]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将抽象的理论与实践性极强的社会工作联系起来,强调从人所处的环境出发来评估问题、解决问题。
以下个案正是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从案主生活的具体环境入手,改变案主的不合理认知与行为,为案主寻找社会支持,促进案主与环境的互动,提升案主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此案例,探索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个案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期能够推动生态系统理论在个案实践中的恰当应用。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个案实践社会工作[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27-02一、接案与建立关系案主林静,今年22岁,弟弟21岁,林静的父亲跑运输经常在外,母亲在林静读大二时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弟弟在外打工,但是每个月仍要向家里要钱,父亲由于要承担林静和弟弟的日常花销,因此家里经济比较紧张。
林静一直无法接受母亲去世的事实,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
现在大学毕业了,同学们都积极地在找工作,但是林静每天都很萎靡,把自己关在家里,不与外界接触,朋友打电话给她,她觉得自己现在工作没有着落,一事无成,在朋友面前没面子,因此总是三言两语敷衍了事,从不愿多聊。
父亲劝她去找工作,她觉得是父亲嫌她不做事,只会花钱,厌烦她了,因此与父亲大吵了一架,再不与父亲交流。
最近,林静发现自己的父亲与一个中年女人来往密切,经常通电话,并且自从和父亲吵架后,父亲也不像以前那样关心自己了,林静感到非常害怕,担心那个中年女人会把父亲从自己身边抢走。
社区工作者了解了此事之后,想与林静谈一谈,但被林静拒绝了,因为林静觉得大家都是想看他们家笑话才这么做的,根本就不是想帮她。
社区工作者通过居委会的协助以及对林静和父亲生活上的帮助,终于取得了她的信任,并与林静建立了专业关系。
生态系统实习报告
生态系统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提高我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我校组织了一次生态系统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亲身感受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基本的生态调查和研究方法,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多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草原等。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
1. 森林生态系统我们首先参观了校外的一个人工森林。
在森林中,我们观察到了丰富的植被和动物种类。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了解了森林的结构层次,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人工森林中的一些植物出现了病虫害,我们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并讨论了防治措施。
2. 湿地生态系统接着,我们来到了一个 nearby 的湿地。
湿地被认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
在湿地中,我们观察到了许多水生植物和动物,如莲花、水鸟等。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了解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如水分循环、沉积作用等,并探讨了湿地对水质净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3. 草原生态系统最后,我们来到了一片草原。
草原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生态稳定性和抗旱能力。
在草原上,我们观察到了丰富的植被和动物种类,如草本科植物、兔子等。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了解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如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循环等,并探讨了草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掌握了基本的生态调查和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自己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然而,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发展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
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发展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破坏自身的生存环境。
因此,生态学在当代人类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发展生态学。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发展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并探讨如何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相互作用和干扰的复杂系统,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演化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主要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大方面,旨在揭示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最大贡献是将生态学从个体物种、种群、群落的层级推广到生态系统的层级,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生态环境的功能和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它涉及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之间、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过程的循环运转。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闭合性和有限性,一旦受到污染或者过度捕捞、采矿等活动的影响,就会对生态系统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表征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转换过程。
能量的来源主要是来自太阳能,能量的传递通常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级别。
由于能量不可逆转,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在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实践中,生态系统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评价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干扰机制,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生态系统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估和质量评估两种。
定量评估主要是通过系统模型等方法来定量评估生态系统,例如利用营养盐平衡模型、碳循环模型等定量评价系统的稳定性,了解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趋势。
质量评估主要是评价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和空气质量等因素,以评价该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
教育生态理论学案例(2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生态理论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原因,教育生态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以我国某农村小学为例,探讨教育生态理论在小学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某农村小学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处偏远山区,自然环境优美,但教育资源匮乏。
学校占地面积较小,教学设施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质量低下,学生升学率较低,导致学生流失严重。
三、教育生态问题分析1. 自然环境因素该农村小学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自然环境因素限制了学校与外界交流,导致学校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相对滞后。
2. 社会环境因素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居民收入普遍不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此外,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校难以引进优秀师资,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3. 文化环境因素农村地区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较低。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教育效果不佳。
4. 教育内部因素学校内部管理不善,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此外,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四、教育生态理论学应用实践1. 构建农村教育生态网络学校积极与周边学校、企业、政府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农村教育生态网络。
通过网络合作,学校可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善教学条件。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重视教师培训,通过送教下乡、远程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学校积极引进优秀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3. 改善教学条件学校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改善教学设施。
通过新建校舍、更新教学设备等措施,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
4. 创新教育模式学校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育模式。
生态系统和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生态系统和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组成的复杂而脆弱的系统,包括许多互相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生物群落和环境因素。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繁衍和生存的基础。
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和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
资源管理是一种管理和优化各种资源的过程,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自然资源等。
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管理需要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平衡利益分配,确保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生态系统和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学理论的发展有利于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也是资源管理的基础。
生态学理论始于19世纪末,桑东是最早提出生态学概念的人。
20世纪初,美国的库尔特博士提出了生态学的第一个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它们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不断发展,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环境质量评价、生物多样性等。
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也与生态学密切相关。
1926年,阿米迪提出了资源管理概念。
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综合资源管理和可持续资源利用的理念。
20世纪80年代,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结合,提出了可持续资源管理的概念,在资源管理中强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平衡。
生态系统和资源管理的实践生态系统和资源管理的实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政府还应推广可持续资源管理和生态旅游等形式,为保护生态系统和资源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支持。
企业应遵守环保和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和绿色发展。
企业也应尊重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生态系统和资源保护的行动。
社会各界也应互相协作,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责任心,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系统和资源管理工作。
生态系统理论介入个案工作的应用与研究
生态系统理论介入个案工作的应用与研究作者:鲁金乐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65期【摘要】生态系统理论源于生物学的概念,而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则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人在情境中”的观点一脉相承。
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试图通过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间的功能失调的处理,来强化能力、整合治疗和改变问题。
本文对生态系统理论进行概述,通过分析其在个案工作中的介入应用,浅析生态系统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性。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案例;介入一、生态系统理论概述生态系统理论关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具有综融式特点,与自我心理学、赋权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等都有很大关联性,并能有效融合这些理论的部分观点和元素。
它把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二、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社会工作的实务目标是使个人能够适应环境的要求。
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案主被看做是通过与环境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发展和适应,人们并不是被动地对他们的环境做出反应,而是主动地与这些环境相互作用。
因此生态系统理论主张,要理解个人在家庭、团体、组织及社区中的社会生活功能发挥,则需由个人和其所在环境中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联系统切入。
三、生态系统理论介入案例分析(一)案例介绍案主李女士70岁,丧偶,是一家商业公司退休职工,独居在某社区。
李女士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且腿脚不灵活。
李女士性格要强,时而沉默,时而焦虑,且认为自己性格较好,爱说话,但身边邻居对其却有别样评价。
李女士育有三子一女,女儿在几年前患病去世;大儿子已退休,原为某医院医生;三儿子在某中石油公司上班;小儿子现在某银行上班。
三个儿子均在李女士所在城市安家,偶尔回家看望李女士。
李女士目前独居,本想请保姆,但因每月退休金仅2800元,不足以请保姆,且又不愿去儿子家住,认为不习惯,想自己一人居住,但日常生活的自我照料对案主来说又是一件难事,这导致案主很是烦恼。
探索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教学设计与实验方法课程设计与实践活动
探索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教学设计与实验方法课程设计与实践活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提高生态环境教学的效果和实践能力,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
本文将探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教学的设计与实验方法,以及如何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活动。
一、课程设计为了设计一门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教学课程,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步骤:1.明确教学目标在设计课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设定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的目标,如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等。
2.制定课程大纲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清晰的课程大纲,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3.选择教学资源生态环境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生物样本、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等。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
4.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
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评估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等方式来评估教学效果。
二、实践活动除了课程设计,实践活动也是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践活动示例:1.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
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的地区进行考察,如森林、湿地、草原等。
在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变化等。
2.实验操作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测量水质、观测空气污染等。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探索和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
3.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方式。
生物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生物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元素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生态学家使用模型来理解生态系统如何工作。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机制。
生态学可应用于环保和农业等领域。
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种子学科,研究生物本身情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生物生态学的理论研究生物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系统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
消费者吃生产者,然后被更大的消费者所消费。
生产者是获得能量的环节,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作用将不同的元素变成有机物。
消费者在消费生物时会将能量一步步向更高级消费者传递。
食物链显示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食物网则更加完整的描述了食物链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生态学家使用食物网来描述整个生态系统中每个生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交错和复杂的关系让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微妙和重要。
生物生态学也涉及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动态平衡、生殖生态学和生态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并探讨生态恢复和保护等生态学应用。
二、生物生态学的实践研究1、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环境和在这个环境下生活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海洋生态学家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调查它们所居住的海域以及那些控制它们生存的因素。
研究还包括海洋生态系统中与全球环境影响相关的因素,例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2、林业学林业学涉及树木和森林中的生态系统。
林业学家研究森林的结构、组织和生物地理学分布,研究森林的生态过程和树木的生长。
林业学家制定森林计划,以确保森林的可持续利用。
林业学家还研究森林与建筑、空气质量、水文学和土壤学之间的关系。
3、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城市地区的生态系统。
这个学科探索城市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城市化的影响等方面。
城市生态学家致力于保护和提高城市人口的健康和福利。
研究包括城市干扰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地的价值以及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因素。
《生态系统》教学案例及反思
《生态系统》教学案例及反思《生态系统》教学案例及反思《生态系统》教学案例及反思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支撑。
新课标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这种理念,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为此我在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态系统》一节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一、身临其境,实例分析,导入新课电脑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大自然图片,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就在学生沉迷于自然美景时,教师用沉重的语气说到:“的确,大自然太美丽了,然而在自然界中也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下面是我精选的三个小资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注:资料1:狼与鹿的故事,资料2:娱乐带来的灾难,资料3:新闻调查播放的节目《河流与村庄》——河南省沈丘县周营乡癌症多发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资料、最后得出:在一定区域内一种生物的出现或消失以及环境的改变都会引起其它生物发生变化,甚至死亡。
老师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描述生物与环境是什么关系,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导入新课。
二、自学探究,说成组成师说:“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同学们请列举几个生态系统”学生列举后,教师评价:“仅由动物和植物就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吗?”教师电脑出示自学提纲[1、动物自己能制造有机物吗?2、这个腐烂的苹果最终会消失吗?3、植物又“吃”什么呢?4、如果你的父母在方便面厂上班,他们是生产者吗?]学生自学,教师就此要鼓励学生:“自学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要会学就要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把你不知道的提出来。
”学生自学讨论后,收集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并解决。
最后得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教案的教学实践案例分享
生态系统教案的教学实践案例分享生态系统教案教学实践案例前言生态系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的生存离不开它的存在,研究和探索生态系统的知识对我们认识和保护环境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分享我在生态系统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及体会,并希望能对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提供帮助。
一、教学背景本次生态系统教学计划是在高中二年级生物课堂上进行的。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具有对生态系统的基本认知,并能够对实际生态系统进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了解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征,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
(2)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太阳辐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3)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植物群落,动物落,生物多样性等。
(4)生态系统的稳态:生物多样性维持稳定,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2.教学方法(1)讲授在教学中,我通过PPT及实物图片,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了深刻的认知和了解。
(2)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我带领学生们亲自参与生态系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例如进行野外调查活动、植物拔取示范、观察水和土壤的化学物质基础、小组分享等,让学生们从实践中探索出关于生态系统的规律和自然法则,进一步加深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及理解。
(3)兴趣课堂在教学中,我在生态系统的内容上设计一些兴趣课堂,如进行游戏式的知识竞赛、开展小组PPT设计比赛等,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们兴趣的提升和交流。
三、教学效果从学生们的观察实验,课堂表现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课程设计的生态系统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及认识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同时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四、教学体会1.合理规划教学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设置教学目标及节点,充分发挥不同课程环节的作用,确保教学过程紧密相连,达到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个案实践与探索[摘要]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将抽象的理论与实践性极强的社会工作联系起来,强调从人所处的环境出发来评估问题、解决问题。
以下个案正是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从案主生活的具体环境入手,改变案主的不合理认知与行为,为案主寻找社会支持,促进案主与环境的互动,提升案主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此案例,探索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个案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期能够推动生态系统理论在个案实践中的恰当应用。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个案实践社会工作[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27-02一、接案与建立关系案主林静,今年22岁,弟弟21岁,林静的父亲跑运输经常在外,母亲在林静读大二时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弟弟在外打工,但是每个月仍要向家里要钱,父亲由于要承担林静和弟弟的日常花销,因此家里经济比较紧张。
林静一直无法接受母亲去世的事实,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
现在大学毕业了,同学们都积极地在找工作,但是林静每天都很萎靡,把自己关在家里,不与外界接触,朋友打电话给她,她觉得自己现在工作没有着落,一事无成,在朋友面前没面子,因此总是三言两语敷衍了事,从不愿多聊。
父亲劝她去找工作,她觉得是父亲嫌她不做事,只会花钱,厌烦她了,因此与父亲大吵了一架,再不与父亲交流。
最近,林静发现自己的父亲与一个中年女人来往密切,经常通电话,并且自从和父亲吵架后,父亲也不像以前那样关心自己了,林静感到非常害怕,担心那个中年女人会把父亲从自己身边抢走。
社区工作者了解了此事之后,想与林静谈一谈,但被林静拒绝了,因为林静觉得大家都是想看他们家笑话才这么做的,根本就不是想帮她。
社区工作者通过居委会的协助以及对林静和父亲生活上的帮助,终于取得了她的信任,并与林静建立了专业关系。
二、预估与问题界定(一)预估个人发展是成长中的个人与其环境间长期交流的结果。
个人与环境的调和程度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受到个人生活环境中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所影响的。
在本案例中,案主林静是一个处在家庭、同期群体以及社区之中的个体,因此本案例采用社会生态图的预估方法。
1.生态系统图的理论依据。
社会生态系统图也简称为生态系统图,是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发展出来的。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有机体或有生命力的系统和其所处环境间维持着持续且交流的关系。
个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也被视为相互依赖且彼此辅助的一个整体,任何环境在这个整体里互为对方进行持续的改变和塑造。
许多现实的案例指出个人与家人、朋友、亲戚、邻居、工作机构以及所在社区的互动所产生的支持网络,能够减轻压力对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帮助个人走出困境,提升自身能力。
社工工作者必须致力于为案主搜寻有益的支持网络,改变案主所处的环境,增强环境对个人需求的回应度,促进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调和程度。
2.林静的生态系统图。
(二)问题界定依据社会生态理论发展而来的“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视角和认知行为理论来看,林静个人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其与环境的不恰当互动,对环境产生错误认知而产生的,环境因素是林静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本案例中,环境因素包括微观(个人)、中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宏观(社区)三个方面。
综合人在情境中、认知行为理论以及生态系统图,我们可以诊断出林静的问题主要有:1.亲子关系问题。
案主林静在毕业后由于情绪持续低迷而无心找工作,其父劝其工作,林静便与父亲发生争吵,从而导致父女关系紧张。
2.行为偏差问题。
案主林静在母亲去世后便陷入低迷,把自己关在家中,不与外界接触,毕业后也不去找工作。
3.社会交往问题。
朋辈群体对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必要时能为个人提供情感及物质上的支持。
本案例中案主林静在朋友打来电话时,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而感到没面子,因此与朋友交流不多,甚至逃避交流。
4.心理情绪问题。
在母爱突然缺失以及林静在之后出现的拒绝与外界交流的现象表明,林静的心理遭受了极大的创伤,极有可能对感情的需求会更高。
林静对于父亲找女友一事,表现出担心与焦虑,更说明在周围环境的变化中所遭受的感情创伤对林静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情绪影响。
三、介入目标(一)缓解父女间紧张关系帮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强化父亲对林静的支持作用,加强父女之间的相互理解。
(二)改变偏差行为帮助案主改变拒绝与外界沟通的情况,鼓励其外出找工作。
(三)促进案主的社会交往鼓励案主与朋辈群体、邻居等进行交流。
从而加强案主的社会支持。
(四)消除案主不良情绪,建立积极正面的情绪帮助案主接受母亲去世以及父亲需要异性感情依靠的事实,增加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抗逆力。
四、理论基础(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要有掌握资源的机会,否则将无法建立自己的生活空间。
个人的发展是成长中个人与其所处环境间长期交流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个人特征的产物。
个人的行为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指的是社会性的环境,持续对处于系统中的个人产生影响。
个人所在的各个系统层次是一个层层相扣的巢状结构,大致分为三个系统:微观系统,是指个人在亲密情境下的人际关系活动形态与角色扮演,它包括影响个人的生活、心理和社会系统;中观系统,是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家庭、工作群体和社会群体;宏观系统,是指比家庭等中观系统更大的群体和系统,包括组织、机构、社区和文化。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个案时,应该从微观、中观及宏观三个层面对案主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综合的评估。
生态系统理论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之中加以考虑,并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
①社会工作者需要从案主的社会系统中找出各个系统产生作用的方式以及这些系统是如何影响案主本身的。
(二)abc人格理论abc人格理论是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a代表“行为事件”;b代表“信念系统”;c代表“情绪结果”。
该理论认为行为事件会使个体产生一种信念系统,这一信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歪曲的,消极的情绪结果就是由于歪曲的信念所导致的,因此只要使个体认识到自身不正确的信念,就有改变偏差行为的可能性。
社工在介入时,需要对案主的歪曲信念进行干预,使案主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产生质疑,进而通过社工的帮助,产生新的合理的信念,这样就会引导案主产生积极的情绪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社工要清楚案主的不合理信念是如何产生的,并且要辨识这种不合理信念与不良情绪结果是否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五、介入策略(一)微观系统(案主个人)1.对案主进行情绪疏导,可以带案主进入情绪发泄室,做适当的情绪发泄活动。
在发泄过程中,社工可以引导林静将人形充气玩偶想象成某个让自己有受挫感的人,鼓励林静将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在人偶的身上。
通过情绪发泄,可以帮助林静更加理性、平静地看待所发生的事,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
2.叙事治疗法的运用。
由于案主的问题与困扰并不是一直都存在的,而是出现在母亲去世之后,并且在父亲有了女友后有加重的趋势,社会工作者引导案主将事情外化,即把问题和案主本身分离,并通过案主对事件的叙述与解构来重塑生活,唤起案主的能力意识,最终重构主流故事,引导事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在介入过程中,社工要倾听和了解案主的故事,以叙事的方式帮助案主辨识挑战并一起寻求这些挑战对于案主的意义,让案主提升对自身应对挫折能力的认知度,协助案主外化他们的挑战,促使案主重构具有能力和优势的个人主流故事,社工可以通过适当的自我表露来鼓励案主对故事的重塑。
(二)中观系统(家人、朋友)1.家庭书信。
鉴于案例中案主已经与父亲发生冷战,所以不宜让父女两人面对面的交流,但可以通过比较婉转的书信方式沟通。
具体措施:林静与父亲每周要写一封信给对方并且要回信,内容可以是这周所做的事情,也可以是想对对方说的话。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进父女间的了解和沟通,缓和矛盾。
2.家庭活动。
在一段时间的书信沟通后,社会工作者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家庭活动,最好能有林静弟弟的参加。
例如可以全家一起吃饭,看电视或出游,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3.朋友聚会。
社会工作者与林静的朋友取得联系,进行定期的朋友聚会,如果确实难以做到,也可以定期地进行电话或网络联络。
(三)宏观系统(社区)社会工作者联系当地的就业服务中心,帮助林静获取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动用社区力量(居委会等)开展大学生就业培训及宣讲会等活动,为案主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促进案主的改变与成长。
六、评估(一)基线测量在介入初期,对林静的行为、社会关系与社会环境等信息进行记录,每周通过与林静访谈更新这些记录,并反思介入过程的有效性,及时改进介入策略。
(二)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由本案例中服务对象林静用口头形式表达对介入的看法,并表述自己在介入过程中的变化,然后社工需要区分哪些变化是由于介入带来的,哪些变化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
七、结案评估整个服务过程,介入目标已经达成,林静与父亲和朋友的关系已经得到缓和、提升,同时林静也正在努力的寻找工作,经常参加社区内组织的一些就业宣讲会。
社工帮助林静回顾了介入初期林静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策略,巩固林静在服务过程中所取得的改变和成功,巩固林静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告知林静结案后,社工表达了积极的支持态度,强调之前的进步是由林静完成的,鼓励林静今后自己解决问题,强化林静的信心。
注释:①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27.【参考文献】[1]冯丽婕等.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儿童个案实践及反思[j].社会工作理论探索,2010,(9):21.[2]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3]马尔科姆·派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4]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中心.社会工作实务[m].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5]隋玉杰.个案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