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中考试题集锦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阅读下列古诗,完成15-17题。
(共7分)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②。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5.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诗句。
(2分)16.《关雎》《蒹葭》是《诗经》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诗经》的艺术特色。
在刻画形象上,两首诗共同展现了一个①_的女子形象。
在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关雎》以“__②__ ”两句首先起兴,写出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恋思慕;《蒹葭》每章的前两句都以秋景起兴,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③的心情。
(3分)17.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每章只是对几个文字略加改动,在变化之中包涵稳定,同时又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请你在两首诗中任选一组句子,说一说重章叠句的效果在这组句子中的具体体现。
(2分)答:答案:(二)(共7分)15.①辗转反侧②在水之涘16.本题考查起兴手法分析。
①寻而不得;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③惆怅。
17.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示例一:《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突出了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美好姿态,也表达了主人公的爱慕之情及强烈的思念。
示例二:《蒹葭》“苍苍”“萋萋”“采采”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表达了古代人民追求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诗经二首》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12.《诗经》两首:关雎、蒹葭一)《关雎》一、理解性默写:1、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二、选择题:1、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
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具不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分析:D、“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是错误的。
2、对《关雎》中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分析:A、不是比喻手法,而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3、下列对《关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开篇写河洲滩头睢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荐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解析】D.有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男子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蒹葭中考题和答案9篇
蒹葭中考题和答案9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蒹葭中考题和答案的资料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苇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1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涣。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浊。
1、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2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能力提高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黄鹤楼》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黄鹤楼》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1.小语读这两首诗感到极富有音韵美,请你结合两首诗句,举例说明它们的音韵特点。
12.小语发现《蒹葭》开头和《黄鹤楼》结尾描写的景物都很凄清,但作用并不相同。
请你帮他说明这两处写景句作用有何不同?【答案】11.示例一:这两首诗都使用双声叠韵词,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比如“蒹葭”“黄鹤”均是双声词。
示例二: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如“苍苍”“悠悠”“历历”“萋萋”等词。
示例三:诗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
如《蒹葭》押“ang”韵,《黄鹤楼》押“ou”韵。
12.《蒹葭》开头以景起兴,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出所思不见的怅惘之情;《黄鹤楼》结尾句情景交融,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添浓浓乡愁。
【解析】11.本题考查炼字。
这两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
如“蒹葭”“黄鹤”。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如“苍苍”“萋萋”“采采”“悠悠”“历历”这样的叠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使得诗句声调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另外,结合“苍”“霜”“方”“长”“央”的韵脚,可知《蒹葭》押“ang”韵,结合“楼”“悠”“洲”“愁”的韵脚,可知《黄鹤楼》押“ou”韵。
诗句押韵,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便于人们记忆、诵读和吟唱,也便于相互传诵。
12.本题考查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思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意思是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意思是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蒹葭》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兼葭》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涧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垠。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滨。
溯涧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扯。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主题思想】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兼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诗经・兼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颠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
《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一)2018年贵州安顺卷阅读《蒹葭》,完成9‐11题。
(7 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3分)(二)、【2016·河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
(5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5.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分)译文: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三)(2016年苏州市中考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8题。
(5分)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埃。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6.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1分)7.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用。
《关雎、蒹葭》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诗经二首》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12.《诗经》两首:关雎、蒹葭一、《关雎》【原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2020福建中考《蒹葭 》鉴赏练习(带答案)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分)译文: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D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3.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答: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4.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1分)答:苍、霜、方、长、央。
(1分,漏一字不得分)5.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6.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答: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7.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8.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感情基调;忧郁、缠绵、怅惘、感伤的。
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的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9.在《蒹葭》一诗中多次用到“宛”字,他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答:“宛”是犹如仿佛的意思。
《蒹葭》中考赏析题合集
《蒹葭》中考赏析题合集《蒹葭》是《诗经》中一首优美的诗歌,它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水乡画卷。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在中考中,该诗歌也经常被用作赏析题目,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这些题目及答案。
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蒹葭(jiān)B.溯洄(shuò)C.从流(cóng)D.伊人(yī)答案:A解析:B项应为溯洄(sù);C项应为从流(cóng);D项应为伊人(yī)。
2、下列对诗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飘逸迷人、若隐若现、姿态优雅的形象。
B. “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美好的理想。
C.全诗流露出诗人对伊人的思念、追求及寻觅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D.这首诗是诗人对《诗经》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光大和发展。
答案:D解析:D项中“现实主义传统”应为“浪漫主义传统”。
二、填空题3、请默写诗中的名句“_________,白露为霜”。
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
答案:请默写诗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句诗的意思是:河边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了霜。
3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以_________起兴,写出了_________的景色,给人以清新明丽的艺术感受。
诗人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点,巧妙地将情感逐渐渗透到景物之中,做到了寓情于景、寓景于情。
答案: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以蒹葭起兴,写出了晚秋的景色,给人以清新明丽的艺术感受。
诗人抓住蒹葭和霜露的特点,巧妙地将情感逐渐渗透到景物之中,做到了寓情于景、寓景于情。
311、这首诗中表现主人公情感步步深入、由迷惘而执着抗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中表现主人公情感步步深入、由迷惘而执着抗争的句子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9-2019)(附答案)
《诗经·蒹葭》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9-2019)(附答案)一、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市2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兼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
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去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焦灼。
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
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
答案:21.A 考查点:此题是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中心、意境、写法、修辞等方面的理解,但设计得很巧妙,容易出错。
解题思路:《蒹葭》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没有写求之不得的情感,所以A是错的。
二.(2010四川省眉山市,11,3分)《蒹葭(节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蒹 葭-中考题精选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是正确的,但并没有体现主人公绝望的情绪)(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选文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表现内心的情感。
答案B 解析这是"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
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蒹葭中考试题
蒹葭中考试题蒹葭中学将于6月份进行期末考试,为了帮助同学们充分复习并适应考试形式,特编制本套蒹葭中考试题,希望能够对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考试题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每个科目的题量、题型和难度均与蒹葭中学实际考试相符,请同学们认真对待,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以获取最佳的考试成绩。
一、语文【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从每题所给的选项中选择最佳答案填空。
1.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一组是:A. 刀刀见血B. 望洋兴叹C. 隔岸观火D. 无庸讳言2. 以下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他经过了一个艰苦卓绝的战斗。
B. 他参与了一个惊险的空中冒险活动。
C. 他听说了一个不援引的笑话。
D. 他乘坐了一艘豪华的游艇。
3. 下列成语中,意思与“一刀两断”最接近的一组是:A. 打草惊蛇B. 欲擒故纵C. 数见不鲜D. 落井下石4. 下列词语中,注音无误的一组是:A. 汉斯B. 昆子C. 皑皑D. 粤剧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法错误的一项是:A. 因为他不好学,所以成绩一直很差。
B. 尽管天气很热,但他坚持锻炼身体。
C. 爸爸让我把作业五点前写完。
D. 姐姐买了一条漂亮的连衣裙。
6. 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标注无误的一组是:A. 倒立B. 正规C. 民族D. 皇族7.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的题目通常为()。
A. 多项选择题B. 判断正误题C. 口头回答题D. 开放作答题8.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体现了以下哪种修养?A. 文学修养B. 艺术修养C. 人文修养D. 思想道德修养9.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天天喝粥来充饥。
B. 我正在给作业做最后的润色。
C. 别人都说她的画非常有创意。
D. 他用力划了一下船,看见了一道惊艳的彩虹。
10. 某人对自己的行为或言语表示不满,可用以下哪种成语?A. 自相矛盾B. 志同道合C. 眉开眼笑D. 叹为观止【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70分)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作文。
《蒹葭》习题及答案
《蒹葭》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蒹葭》选自《诗经·()》。
2、《蒹葭》的中心意象是()。
3、《蒹葭》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诗歌意境的作用。
4、《蒹葭》中的“伊人”象征了( )5、除了借景起兴、整体象征外,《蒹葭》还用( )艺术手法主要二、简答1、《蒹葭》一诗的中心意象所蕴涵的象征寓意是什么?2、《蒹葭》一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3、《蒹葭》一诗采用重章叠句形式的作用是什么?三、论述题1、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2、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有何看法。
一、填空题1、秦风2、伊人3、层层推进、步步深化4、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5重章叠句二、简答题1、人世间各种渴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遇。
2、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3、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三、论述题1、《蒹葭》的中心意象:伊人。
伊人的象征意义: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诸如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惆怅,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
2、本诗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不是眼前所见的实景实事,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人某事的追忆,而是一种由诸多类似人事、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而成的心理幻象。
“在水一方”就是这样一种由特定感情外化而成、具体事实完全被虚化了的心理幻象。
在这种心理幻象中的一切事物,无论是河水、伊人,还是逆流、顺流,无论是险阻、宛在,还是河岸边、水中央,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作何山何水、何时何地、乃至何人何事的考究;否则,就会产生许多自相矛盾之处。
正因为如此,《蒹葭》的意境也就呈现为一种不粘不滞、似花非花、空灵蕴藉、含蓄多藏的朦胧美。
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这种朦胧的美感是由读者的阅读期待视域和文本的召唤结构所造成的。
一方面,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思想情趣、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等个性特征,对同一文本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定向性期待和交流思路,最终必然形成不同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如王夫之在《诗绎》中所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蒹葭》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蒹葭》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主题思想】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蒹葭》《黄鹤楼》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蒹葭》《黄鹤楼》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小语读这两首诗感到极富有音韵美,请你结合两首诗句,举例说明它们的音韵特点。
10.小语发现《蒹葭》开头和《黄鹤楼》结尾描写的景物都很凄清,但作用并不相同。
请你帮他说明这两处写景句作用有何不同?【答案】9.示例一:这两首诗都使用双声叠韵词,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比如“蒹葭”“黄鹤”均是双声词。
示例二: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如“苍苍”“悠悠”“历历”“萋萋”等词。
示例三:诗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
如《蒹葭》押“ang”韵,《黄鹤楼》押“ou”韵。
10.《蒹葭》开头以景起兴,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出所思不见的怅惘之情;《黄鹤楼》结尾句情景交融,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添浓浓乡愁。
【解析】9.本题考查炼字。
这两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
如“蒹葭”“黄鹤”。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如“苍苍”“萋萋”“采采”“悠悠”“历历”这样的叠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使得诗句声调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另外,结合“苍”“霜”“方”“长”“央”的韵脚,可知《蒹葭》押“ang”韵,结合“楼”“悠”“洲”“愁”的韵脚,可知《黄鹤楼》押“ou”韵。
诗句押韵,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便于人们记忆、诵读和吟唱,也便于相互传诵。
10.本题考查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思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意思是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意思是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蒹葭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蒹葭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 “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的意思是()A. 奇怪B. 异乡C. 异族D. 异兽答案:A2. “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它指的是()A. 道路交错B. 运输业C. 通信业D. 社交活动答案:A3. 根据文意,桃花源中的人与外界隔绝了多久?A. 几百年B. 几千年C. 不可考D. 几十年答案:C4. 文中“黄发垂髫”指的是()A. 老人和小孩B. 男人和女人C. 富人和穷人D. 官人和百姓答案:A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B. 渔人最终没有找到回到桃花源的路。
C. 桃花源中的人生活富足,与外界无异。
D. 桃花源的存在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讽刺。
答案:C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6-10题。
《荷塘月色》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蒹葭》历届中考赏析题合集
《蒹葭》历届中考赏析题合集《蒹葭》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思想内容】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
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喜爱之情。
【艺术特色】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年中考试题汇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⑴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 分)⑵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答案】⑴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⑵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是正确的,但并没有体现主人公绝望的情绪)【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蒹葭中考考试题目及答案
蒹葭中考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关于《蒹葭》一诗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蒹葭》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B. 《蒹葭》出自《诗经》,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
C. 《蒹葭》是一首描写夏天景色的诗。
D. 《蒹葭》是一首描写冬天景色的诗。
答案:B2. 《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描绘的景象是:A. 春天的景象B. 夏天的景象C. 秋天的景象D. 冬天的景象答案:C3. 《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伊人”指的是:A. 诗人自己B. 诗人的朋友C. 诗人所思念的人D. 诗人的敌人答案:C4.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喜悦B. 悲伤C. 愤怒D. 无奈答案:D5. 下列哪一项不是《蒹葭》一诗中所表达的主题?A. 思念之情B. 离别之痛C. 重逢之喜D. 追求之苦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蒹葭》一诗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溯洄从之,道阻且长7. 《蒹葭》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描述的是__________的景象。
答案:清晨8. 《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溯洄从之,道阻且右9. 《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跻”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10. 《蒹葭》一诗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描绘的景象,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此句描绘了秋天清晨,蒹葭茂盛,白露凝结成霜的景象。
在全诗中,这一景象不仅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而且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了诗人对远方伊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
12. 分析《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蕴含的意境,并说明其在诗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