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第八章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28第八章病机:津液失常内生五邪疾病传变
② 特点:阳气亢奋,火热内扰
③ 表现: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
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甚则狂躁昏 迷。还可见某些局部症状如
心火上炎— 口舌生疮。 胃火炽盛 — 齿龈红肿疼痛、口干、
口臭。
肝火上炎 — 目赤肿痛 胆火炽盛 — 口苦、耳鸣、耳聋
(2)火热虚证
① 成因:精亏血少,阴液耗损。
1、地势高而干燥或久晴少雨:
病证易化热、化燥,伤阴耗津。病变 热重于湿。
2、地势低而潮湿,或阴雨连绵
易伤阳气,病变湿盛热微。若湿 盛患者,易转为寒湿病证。
(五)生活状况因素:
饮食、起居、劳逸、 情志、房事等,通过影 响正气而干扰疾病的过 程。
三、疾病传变的形式(规律)
(一)病位传变: 1、含义:在病变过程中,病变部
2、病邪性质影响疾病传变的路径。 如:外感风寒之邪,多六经传变; 温病多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外 感病因多从表传里;内伤病因, 主要是脏腑传变,可表里相及。
3、病邪性质影响病性变化。病 邪的从化主要由体质因素决 定外,病性的变化与病邪属 性亦有一定联系。
如:燥易从热而化,湿易从 寒而化。
(四)地域因素与气候因素:
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 别
• 内生“五邪”由脏腑及精气血津液 功能失常而产生,属内伤病的病机; 外感六淫由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失常 而产生,属于外感病的病因。
• 内生“五邪”病机所反映的病证, 多为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外 感六淫邪气所致的病证,多为表证、 实证。
(一)内风(风气内动)
1、概念:风气内动,即“内风”, 是与外感相对,指脏腑气血失调, 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的病理 变化。 如叶天士所云:“内风乃身中阳 气之变动。”因其病变似风邪动摇、 多变和急骤之性,故以风名之。其 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肝风内 动”。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54
心脏病因病机示意图
病因
禀赋薄弱病后失调 思虑劳心过度
心气不足—心阳虚 心血亏耗—心 蒙蔽心包
实证
气滞
血瘀
瘀血阻络
55
思考题
何谓病因、六淫、内伤七情? 风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何谓病机、正气? 疾病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气机失常包括哪五个部分?
56
42
(三)阴阳偏衰—阴虚
1、病理状态: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导致 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
2、病机特点: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偏盛。 3、临床表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
舌红少苔、脉细数(虚热证)
43
(三)阴阳互损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 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40
(二)阴阳偏胜—阴盛
1、病理状态: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 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
2、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明显 3、临床表现:恶寒肢冷、畏寒、喜暖、脘腹
9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10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易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11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阻遏气机 易袭阴位
损伤阳气
12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内伤因素:内伤七情(喜、怒、 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等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
闭——入 脱——出 1、气闭: 疾病急剧变化中,正气不支,邪气内陷, 脏腑功能闭塞不通。气的外出受阻而致气闭。 临床表现: 无论何因而致,多有神昏、牙关紧闭、两手 紧握等症。以心肺闭阻多见。
1
2、气脱: 疾病过程中,气大量的耗损而致生命垂 危之病机,气不内守而外泄。 临床表现: 每每因大出血、大汗而致。症见汗出如 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 脉细欲绝等。病变涉及全身功能衰竭, 以精气外泄为特点,又称“外脱”。
1
2、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输布障碍
肺失宣发肃降
输布障碍 脾失健运
津液运行迟缓或停留
肝失疏泄
生湿、生痰、成饮
三焦水道不利
其中,以脾主运化水湿和散精功能减退为重 要。《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1
排泄障碍
体内废水排泄的二条重要途径为汗、尿。
肺失宣发——水液不得从肌肤转
排泄障碍
而为汗
肾的蒸腾气化失常——水液不得从
亡阴 亡阳
亡阳 亡阴
阴阳皆亡
死亡
1
重点回顾:
1、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 2、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的病机。 复习思考: 1、阴阳胜衰产生的寒热虚实变化有哪四方面? 其病机各是什么? 2、何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3、何谓“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者产生 的病变是什么? 4、何谓“亡阴”“亡阳”,其产生的临床意义 是什么?
的病变? 2、血瘀与瘀血的概念及关系如何? 3、津液不足的病变有哪些?水液输布与
排泄障碍的病机是什么?
1
五、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由 于精气血津液和五脏等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 似风、寒、湿、燥、火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注: 1、与外感六淫之别:一为外因,一为内伤。 2、暑邪无内生之说,纯属外邪。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目的要求】1.了解病机的概念及层次结构。
2.掌握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和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转化的病机。
4.熟悉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运失常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6.熟悉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7.了解疾病传变的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教学内容】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2.虚实变化: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
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二)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三)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四)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六)阴阳转化三、精气血的失常(一)精的失常:精虚、精瘀。
(二)气的失常1.气虚2.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三)血的失常:血虚、血运失常(血瘀、出血、血寒)。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精与气血关系失调;气与血关系失调。
四、津液代谢失常(一)津液不足(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
五、内生五邪(一)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二)寒从中生(三)湿浊内生(四)津伤化燥(五)火热内生:阳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
第二节疾病传变一、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传变: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
(二)病性转化:寒热转化、虚实转化。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
【课时与方法】总课时10邪正盛衰2阴阳失调1精气血失常1津液代谢失常1内生五邪1疾病传变2讨论2。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病机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病机习题集第七、八章发病病机一、选择题型题(一)A11.机体感受病邪,病邪潜伏一段时间之后发病者,属()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2.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称为()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3.外感湿邪致病,其发病多为()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4.肝病胁痛、黄疸,若久治不愈,渐成“癥积”者,应属于()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5.外感六淫邪气致病,其发病多为()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6.血随气逆的病机是因为()A.气能行血B.气能摄血C.气能生血D.血能载气E.血能化气7.津伤化燥病机多见于()A.心B.肺C.脾D.肝E.肾8.与内湿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9.内寒病理的形成,除肾外,密切相关的脏还有()A.心B.肺C.脾D.肝E.肾10.与风气内动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11.血不足病变多见于()A.心肺B.心脾C.心肾D.心肝E.肝肾12.与气不足病变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脾肾B.肝脾肺C.心肺肾D.脾肾肺E.肺肝肾13.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14.气逆病变多见于()A.肝脾肾B.肺脾肾C.脾胃肾D.肺肝胃E.肺肝肾15.急、重病后期,邪已驱除,但正气耗伤,有待恢复的转归称为()A.正胜邪退B.邪胜正复C.正虚邪恋D.邪正相持E.邪去正虚16.“卒发”一般不见于下列哪项()A.中毒B.暴怒C.新感外邪D.思虑过度E.外伤17.下列哪种因素致病多为徐发()A.疠气致病B.六淫致病C.思虑过度D.暴怒E.大悲18.阴阳互损病机多与哪一脏虚损有关()A.心B.肺C.脾D.肝E.肾19.下列动风病变中,属虚实错杂性质的是()A.热极生风B.阴虚风动C.血虚生风D.血燥生风E.肝阳化风20.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导致()A.阴阳偏衰B.阴阳亡失C.阴阳两虚D.阴损及阳E.阳损及阴21.阳气亏损,气化不利的水肿病,若出现日渐消瘦,烦躁不安等,其病机是()A.阳气亏损,水停血瘀,新血不生B.阳气亏损,阴盛逼阳,阳气浮越C.阳气亏损,水气凌心,心神不宁D.阳气亏损,失于温养,经脉不利E.阳气亏损,阴无以生,阳损及阴2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气血运行关系失常的病理()A.气血两虚B.气滞血瘀C.气虚血瘀D.气不摄血E.气随血脱23.真寒假热的机理是()A.阴盛则阳病B.重阴必阳C.阴盛格阳D.阳盛各阴E.阴证转阳24.因热极深伏,阳热内结而出现寒象者,其病理变化属于()A.阳盛格阴B.阳盛则阴病C.阴盛则寒D.阳虚生外寒E.热极生寒25.“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B.气血不足,运行无力C.阴阳衰竭,外邪乘袭D.正气不足,实邪积聚E.实邪内聚,耗伤正气26.阴寒内盛而出现热象者,其病变多为()A.阴盛则阳病B.寒极生热C.阴盛格阳D.阴虚则热E.阳盛则热27.重阳必阴病机是指()A.阳盛格阴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由阴转阳E.由阳转阴28.正气大虚,邪气不盛,疾病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谓之()A.正虚邪恋B.邪正相持C.正虚邪盛D.正盛邪衰E.邪正相争29.本为水不涵木之肝阳上亢,继而出现肢冷面白,脉沉弱者,是为()A.阳盛格阴B.真寒假热C.阳气亏损D.阴损及阳E.阴胜则阳病30.“阴盛则阳病”的病机主要是指()A.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B.阴寒内盛而致阳部受病C.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D.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运E.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升31.下列不属于“风气内动”病机的有()A.肝阳化风B.阴虚动风C.风邪上扰D.血虚生风E.热极生风32.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水湿痰饮内生的主要因素是()A.肺气宣降失职B.肝气疏泄失常C.脾气运化失健D.三焦水道不利E.小肠清浊不别33.气的升发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A.气滞B.气闭C.气逆D.气陷E.气脱34.由于阴阳的制约消长,阳偏胜的同时必然导致()A.重阳必阴B.热极生寒C.阳盛则外热D.阳盛则阴病E.阳盛格阴3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指以下哪种病理变化()A.气不摄津B.气不化津C.津停气阻D.气随津脱E.津不化气36.阳盛格阴病机系指()A.邪热内盛,复感外寒,内热外寒B.阳热内阻,气机不达,胃浊上逆C.热毒内盛,气随汗泄,阴气不守D.阳热内盛,乘袭阴位,逼阳于外E.热邪深入,阳气被遏,格阴于外3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A.劳复B.正气C.食复D.药复E.复感新邪38.“大实有羸状”是指()A.虚中夹实B.因虚致实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E.由实转虚39.脾气虚损,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内停,其病理变化多属()A.虚中夹实B.实中夹虚C.由实转虚D.因虚致实E.真虚假实40.五脏之中,最易出现阳气亢逆的是()A.肝B.心C.肺D.脾E.肾41.亡阳迅速导致亡阴的主要病机是()A.阳不生阴B.阳损及阴C.阳不摄阴D.由阳转阴E.重阳必阴42.从虚实角度看,“阳胜则阴病”属于()A.由实转虚B.真实假虚C.大实有羸状D.至虚有盛候E.虚实错杂43.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属气机失调()A.气虚B.气陷C.气滞D.气脱E.气闭44.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阳偏胜的病理变化()A.阳胜则阴病B.阴虚则阳亢C.阳胜则热D.寒极生热E.阳盛格阴45.亡阴之后迅速亡阳的主要原因是()A.阴不生阳B.阴损及阳C.重阴必阳D.由阴转阳E.阳失依附46.“阳胜则阴病”的病机是指()A.阳热亢盛,热极生寒B.阳热亢盛,损伤阴液C.阳热偏盛,阴寒内生D.阴液亏虚,阳气上逆E.阳热亢盛,外感寒邪47.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阴偏胜的病理变化()A.阴胜则阳病B.阳虚则阴盛C.阴盛则寒D.阴盛格阳E.阴证似阳48.持续高热,面红目赤之实热病变,若突然出现肢厥面白,脉微欲绝,其病机当属()A.阳盛则热B.阳损及阴C.阳虚则寒D.阳盛格阴E.重阳必阴(二)B型题1A.心B.肺C.脾D.肝E.肾1.气陷病变多见于()2.阴阳互损病变多与哪脏阴阳亏损密切相关。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
第八章病机【目的要求】1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 •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6 •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7 •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知识点表解】、病机含义: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意义: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到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含义: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
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I理论基础。
]六气病机《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挥了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
《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发展〈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邙日有余、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机传变规律与三焦传变机理。
《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血证论》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r基本病机一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系统病机经络、脏腑病机等主要内容」疾病病机一一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等病证病机一一感冒、哮证、痰饮等的病机'症状病机一一疼痛、发热、健忘等的病机特点立足整体联系的病机观整体观。
寸小[_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病J辨证观。
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
A本教材介绍基本病机。
•疾病传变。
1. 虚实病机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虚的病机 (精气夺则虚)2. 虚实变化、“亡阳”第一节基本病机、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水湿不运:痰饮水肿。
现在三十三页,总共五十五页。
2、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而致的病理变化。 (1)气滞:气机阻滞不畅。
情志刺激 气滞
瘀血、痰食阻滞
气血不畅:胀满疼痛 血行不利:瘀血。
水湿不运:痰饮水肿
主要影响肺、脾胃、肝。如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
现在三十四页,总共五十五页。
(2)气逆
正胜邪
不发病
邪胜正
发病
2.正邪相搏决定证候类型
现在六页,总共五十五页。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
生活工作、社会环境
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部因素)
3.精神状态
体质:形成于先天,定
型于后天的个性在形态结 构、代谢和生理机能上相
对稳定的特性。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阳盛格阴,简称格阴。
现在二十八页,总共五十五页。
1、阴盛格阳
概念:阴寒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真寒假热” 性病理变化。 阴盛于内—内真寒: 四肢厥泠,面色苍白。
格阳于外—外假热: 身热(欲衣被)
口渴(不欲饮) 面红(非正常,戴阳,面红如妆, 游移不定) 戴阳:阴阳上下格拒,下元虚寒,真阳浮越于上之病理状态。
形成:感受温热阳邪,阴邪化热,五志化火,气滞、血 瘀、食积等化热。
病机:阳邪亢盛,机能亢奋,临床表现出一系列阳热亢盛 之证。
临床表现:阳盛则热:壮热、面红目赤。
热则伤津,“阳盛则阴病”:口渴尿少。
现在二十三页,总共五十五页。
2、阴偏胜
概念:阴邪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
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病机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病机习题集第七、八章发病病机一、选择题型题(一)A11.机体感受病邪,病邪潜伏一段时间之后发病者,属()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2.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称为()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3.外感湿邪致病,其发病多为()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4.肝病胁痛、黄疸,若久治不愈,渐成“癥积”者,应属于()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5.外感六淫邪气致病,其发病多为()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6.血随气逆的病机是因为()A.气能行血B.气能摄血C.气能生血D.血能载气E.血能化气7.津伤化燥病机多见于()A.心B.肺C.脾D.肝E.肾8.与内湿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9.内寒病理的形成,除肾外,密切相关的脏还有()A.心B.肺C.脾D.肝E.肾10.与风气内动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11.血不足病变多见于()A.心肺B.心脾C.心肾D.心肝E.肝肾12.与气不足病变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脾肾B.肝脾肺C.心肺肾D.脾肾肺E.肺肝肾13.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14.气逆病变多见于()A.肝脾肾B.肺脾肾C.脾胃肾D.肺肝胃E.肺肝肾15.急、重病后期,邪已驱除,但正气耗伤,有待恢复的转归称为()A.正胜邪退B.邪胜正复C.正虚邪恋D.邪正相持E.邪去正虚16.“卒发”一般不见于下列哪项()A.中毒B.暴怒C.新感外邪D.思虑过度E.外伤17.下列哪种因素致病多为徐发()A.疠气致病B.六淫致病C.思虑过度D.暴怒E.大悲18.阴阳互损病机多与哪一脏虚损有关()A.心B.肺C.脾D.肝E.肾19.下列动风病变中,属虚实错杂性质的是()A.热极生风B.阴虚风动C.血虚生风D.血燥生风E.肝阳化风20.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导致()A.阴阳偏衰B.阴阳亡失C.阴阳两虚D.阴损及阳E.阳损及阴21.阳气亏损,气化不利的水肿病,若出现日渐消瘦,烦躁不安等,其病机是()A.阳气亏损,水停血瘀,新血不生B.阳气亏损,阴盛逼阳,阳气浮越C.阳气亏损,水气凌心,心神不宁D.阳气亏损,失于温养,经脉不利E.阳气亏损,阴无以生,阳损及阴2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气血运行关系失常的病理()A.气血两虚B.气滞血瘀C.气虚血瘀D.气不摄血E.气随血脱23.真寒假热的机理是()A.阴盛则阳病B.重阴必阳C.阴盛格阳D.阳盛各阴E.阴证转阳24.因热极深伏,阳热内结而出现寒象者,其病理变化属于()A.阳盛格阴B.阳盛则阴病C.阴盛则寒D.阳虚生外寒E.热极生寒25.“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B.气血不足,运行无力C.阴阳衰竭,外邪乘袭D.正气不足,实邪积聚E.实邪内聚,耗伤正气26.阴寒内盛而出现热象者,其病变多为()A.阴盛则阳病B.寒极生热C.阴盛格阳D.阴虚则热E.阳盛则热27.重阳必阴病机是指()A.阳盛格阴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由阴转阳E.由阳转阴28.正气大虚,邪气不盛,疾病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谓之()A.正虚邪恋B.邪正相持C.正虚邪盛D.正盛邪衰E.邪正相争29.本为水不涵木之肝阳上亢,继而出现肢冷面白,脉沉弱者,是为()A.阳盛格阴B.真寒假热C.阳气亏损D.阴损及阳E.阴胜则阳病30.“阴盛则阳病”的病机主要是指()A.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B.阴寒内盛而致阳部受病C.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D.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运E.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升31.下列不属于“风气内动”病机的有()A.肝阳化风B.阴虚动风C.风邪上扰D.血虚生风E.热极生风32.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水湿痰饮内生的主要因素是()A.肺气宣降失职B.肝气疏泄失常C.脾气运化失健D.三焦水道不利E.小肠清浊不别33.气的升发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A.气滞B.气闭C.气逆D.气陷E.气脱34.由于阴阳的制约消长,阳偏胜的同时必然导致()A.重阳必阴B.热极生寒C.阳盛则外热D.阳盛则阴病E.阳盛格阴3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指以下哪种病理变化()A.气不摄津B.气不化津C.津停气阻D.气随津脱E.津不化气36.阳盛格阴病机系指()A.邪热内盛,复感外寒,内热外寒B.阳热内阻,气机不达,胃浊上逆C.热毒内盛,气随汗泄,阴气不守D.阳热内盛,乘袭阴位,逼阳于外E.热邪深入,阳气被遏,格阴于外3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A.劳复B.正气C.食复D.药复E.复感新邪38.“大实有羸状”是指()A.虚中夹实B.因虚致实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E.由实转虚39.脾气虚损,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内停,其病理变化多属()A.虚中夹实B.实中夹虚C.由实转虚D.因虚致实E.真虚假实40.五脏之中,最易出现阳气亢逆的是()A.肝B.心C.肺D.脾E.肾41.亡阳迅速导致亡阴的主要病机是()A.阳不生阴B.阳损及阴C.阳不摄阴D.由阳转阴E.重阳必阴42.从虚实角度看,“阳胜则阴病”属于()A.由实转虚B.真实假虚C.大实有羸状D.至虚有盛候E.虚实错杂43.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属气机失调()A.气虚B.气陷C.气滞D.气脱E.气闭44.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阳偏胜的病理变化()A.阳胜则阴病B.阴虚则阳亢C.阳胜则热D.寒极生热E.阳盛格阴45.亡阴之后迅速亡阳的主要原因是()A.阴不生阳B.阴损及阳C.重阴必阳D.由阴转阳E.阳失依附46.“阳胜则阴病”的病机是指()A.阳热亢盛,热极生寒B.阳热亢盛,损伤阴液C.阳热偏盛,阴寒内生D.阴液亏虚,阳气上逆E.阳热亢盛,外感寒邪47.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阴偏胜的病理变化()A.阴胜则阳病B.阳虚则阴盛C.阴盛则寒D.阴盛格阳E.阴证似阳48.持续高热,面红目赤之实热病变,若突然出现肢厥面白,脉微欲绝,其病机当属()A.阳盛则热B.阳损及阴C.阳虚则寒D.阳盛格阴E.重阳必阴(二)B型题1A.心B.肺C.脾D.肝E.肾1.气陷病变多见于()2.阴阳互损病变多与哪脏阴阳亏损密切相关。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西医结合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中药药理研究、针灸治疗
机理研究等,这些研究为病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病机研究展望
跨学科合作
个体化治疗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 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通 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入探讨疾病 的发病机制和病机变化。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关注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详细描述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病机 ,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感 冒可以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者的病 因和症状不同,治疗时应分别采用辛温解表 和辛凉解表的方法。同病异治原则要求医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和
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人制宜原则
要点一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扶正是指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有助于祛除邪气。祛邪是指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 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扶正祛邪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扶正药和祛邪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 行药物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病异治原则
总结词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 区、患者机体状况的不同,或病情发展阶段 不同,或病因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
病机在中医中的地位
核心地位
病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指导意义
通过对病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促进 中医现代化发展。
病机与证候的关系
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而病机则是疾病的本质和规律。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表现,病机则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课件
• 发病机理—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因 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邪正斗争与发病
•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 酒、葱、蒜等可通过酒精或挥发刺激物质直 接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使原 有的皮肤病病情加重或病情迁延。
医学课件
30
• 药复——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运用 失当,而致复发者。
• 情志致复——因情志因素引起疾病复发者。 如癔病、癫狂、梅核气。
• 环境变化而复发——因自然环境变化而导 致旧病复发,如肺胀(肺气肿)、荨麻疹 等
•
宋、金元时期病机的丰富:
宋·钱乙在《小 儿药证直诀》 中详细论述小 儿疾病病机特 点为:“易虚 易实”,“易 寒易热”及小 儿五脏病机。
刘完素,补充了燥气为病的病机特点,并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
热甚”的著名论点,论述了火热机。
李东垣提出“阴火”的病机概 念
朱丹溪倡“相火论” 提出: “阴虚火旺”的病机。 “六郁”病机。 即气、血、湿、火、痰、食六郁学 说
•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实际上 是指临床症状的轻重交替,如哮喘。
医学课件
28
复发的诱因
• 复感新邪——因感受外邪致疾病复发者。其 机理是新感之邪助长体内病邪,或引动旧病 病机,从而干扰或损害了人体正气,使原来 的病理过程再度活跃
• 食复——因饮食不和而致复发者。饮食不节 可致脾胃病复发,鱼虾海鲜可致瘾疹和哮喘 病复发,饮酒和过食辛辣之品可致痔疮、淋 证复发 (发物)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 虚”。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虚的病机
精气夺则虚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主要指正气不足, 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 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 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 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 气损害等。 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 疼痛喜按,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 虚无力等。
如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 病。
并病是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或一个部位
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个部位证候。临床常见气血两燔、胃 脘痛并发大出血等。
复 发
邪未尽除
基本条件 诱发因素
正虚 未复
复发
疾病少愈及复发
多见较重的外感 热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
如哮喘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
(3)气陷
概念: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多由脾气
虚转化而来。 清气不升:眩晕,倦怠。 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 垂,久泻脱肛。少腹重坠,便意频频。
(4)气闭:气机突然闭阻不通的病理变化。 情志刺激 气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浊邪过胜
(5)气脱 概念:阳气突然大量脱失,人体机能衰竭的病理变化。 正不敌邪 慢性病 大出血、汗吐下太过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 开,全身软瘫,手撒,二便失 禁,脉微欲绝
2、阴偏胜
概念:阴邪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 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形成: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 病机:寒滞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临床表现: 阴盛:恶寒、寒战、脘腹冷痛,拒按,吐泻物清冷。 “阴盛则阳病”:见畏寒肢冷。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1.经络的气血逆乱可见A.眩晕跌仆B.咽痛目赤C.咯血、衄血D.腹部剧痛2.导致心的阳气偏盛的主要原因有A.邪热内郁B.瘀血化热C.劳心过度D.五志化火答案:1、AC 2、ABD津液代谢失常01津液不足津液不足指津液亏损,脏腑组织失于滋养,表现一系列干燥枯涩征象的病理变化。
导致津液不足的原因:一是热邪伤津,如外感燥热之邪,灼伤津液;二是耗失过多,如吐泻、大汗、多尿或久病耗津等;三是生成不足,如脏腑机能减退,津液生成不足。
轻者,常见口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少色黄及口、鼻、皮肤干燥等。
重则可出现目眶深陷、小便全无、精神萎顿。
甚至大肉尽脱、手足震颤、舌光红无苔等。
0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输布障碍,指津液转输、运行失调,津液停滞体内某些部位的病变。
津液排泄障碍,指津液化为汗、尿的作用失调,导致水液贮留体内为患。
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均导致痰饮水湿形成,且两者常相互影响,导致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等多种病变。
0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1) 水停气阻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
因水湿痰饮的形成,可因气滞而水停,而痰饮等有形之邪停滞,又易阻碍气的运行,故水停与气滞常常并见。
(2) 气随津脱指津液大量耗失,气失其依附而出现暴脱亡失的病理变化。
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
如《金匮要略心典.痰饮篇》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3) 津枯血燥指津液亏损,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变化。
多因高热伤津,或烧伤导致津液耗损,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而致津枯血燥。
(4) 津亏血瘀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变化。
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血行通畅的重要条件。
若因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致使血中津液大量亏耗,则血液循行滞涩不畅,从而发生血瘀之病变。
(5) 血瘀水停指因血脉瘀阻,血行不畅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的病理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八章病机
二、阴阳失调
概 说 1、阴阳失调的概念: 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之间失 去平衡协调的简称。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 在根据。是各种病变最基本的病机, 是病机的总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阴阳偏 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 格拒、阴阳亡失等病理状态。 3、阴阳失调与疾病的关系:阴阳 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是 脏腑、经络、气血、营卫关系失 调及气机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失 常的概括。
壮热、恶热、烦渴 面红、目赤、失眠 实热证
便干、尿黄 舌红绛、脉洪数
(4)形成原因:
感受温热阳邪或其它外邪从阳化热;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气滞、瘀血、痰湿、食积等邪郁化火;
恣食辛辣肥甘或过用、误用温补壮 阳之品。
2、阴偏盛
(1)含义: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 的一种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热 量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性代谢产物积 聚的病理状态。
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总结了外感病的 六经病机及其传 变规律,并对脏 腑、气血、经络 等 病机理论有 很大发挥。
隋· 巢元方等著成的《诸病源侯论》 是现存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
宋、金元时期病机的丰富:
宋· 钱乙在《小 儿药证直诀》 中详细论述小 儿疾病病机特 点为:“易虚 易实”,“易 寒易热”及小 儿五脏病机。
清· 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及其 传变规律的温热病病机理论。 清·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发挥了瘀 血病机。
中医病机学说的起源与发展,是随 着中医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而日臻 完善。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病机的 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只有认真辨析 其病机的所在,才能抓住疾病的本 质,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以取得 满意的治疗效果,如唐代·王冰说: “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 而功深”。
中医学基础教学课件:第八章 病机
1.导致生理功能失常 2.脏腑形质损害 3.体质类型改变
发病原理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外环境与发病 (二)内环境与发病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二节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机体正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 发生的盛衰变化。
(二)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即内寒,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 不能制约阴,导致虚寒内生所产生的一类证候, 是脏腑临功能减退所致。临床表现具有冷、痛、 收引的特点。
(三)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即“内湿”,多因脾胃运化水液 的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停聚而产生。故《素问· 至真要大论》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四)津伤化燥
(一)阴阳盛衰
1.阴阳偏盛 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过 于亢盛,多由于外感病邪的侵袭而引起。
(1)阳偏盛 (2)阴偏盛
2.阴阳偏衰 指人体阴阳二气中某一方虚衰 不足的病机变化。
(1)阳偏衰 (2)阴偏衰
(二)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指由于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在 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后,病变发展影 响到相对的另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变化。 包括“阴损及阳”与“阳损及阴”。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的生 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机变化;二是 气的某些功能障碍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 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机变化 。
1.气虚 2.气机失调
(二)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一是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过 多,致血的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血虚;二是血 液运行失常而出现的血瘀或出血等病机变化。
第八章 病机
2 基本病机
发病原理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脾阳-水肿)(实热-阴伤)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由虚转实
(肝热-脾虚)(气虚-血瘀)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34
(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2 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正气
邪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5
(五)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3)影响病情变化
21
(二)饮食失宜
1 饮食不节 过饥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22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2、过逸
23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24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25
病因病机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19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20
3、七情的致病特点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1
病因、病机的概念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2
病因病机
病因
Pathogenic Factor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水液代谢失常 水液代谢失常,主要是其生成、输布、排 泄发生障碍,病变涉及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与 气化功能失常,与?、?、?、?、?等脏 腑关系密切。
1、津液不足(生成障碍) 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失去濡 润滋养作用,导致病变产生。
轻——伤津,孔窍、 皮毛 失其濡养(渴、 咽干,唇、鼻、皮肤干燥,大便结、 津液不足 小便短赤等) 重——脱液,内脏失养,提示全身性 阴 液亏损(除伤津症外, 伴全身状况 差, 形体 消瘦、毛发枯槁、目眶凹 陷,舌苔光剥等)
阴阳亡失
亡阳——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全身 机能突然衰竭
注:1、二者为物质与功能的衰竭 温煦、推动 亡阳 兴奋、卫外 机体属阳的功能衰竭 气 宁静、滋润 亡阴 机体属阴的物质衰竭 内守、精血津液
2、亡阴、之阳的最终结果是阴阳双亡 依据:阴阳彼此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四)阴阳格拒 格拒:排斥格拒 系不能维系
阴阳 格拒
阴阳之间的关
阴盛格阳:体内阴寒太盛,拒阳于外 阳气越于外(内真寒、外假热)
阳盛格阴:体内阳热过盛,郁闭于内,不 能外达, 阴气格拒于外(内 真热、外假寒)
(五)阴阳亡失 是生命衰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阳之间的关系彻底分离决裂。
亡阴——机体阴液大量消失或丢失,全身 机能严重衰竭
(四)气血关系失调 气病与血病相互影响而气血同病。
气滞血瘀——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1、气病及血 气虚血瘀——气虚而无力行血
气不摄血——气虚而固摄无能
2、血病及气 气随血脱——血为气之载体,血脱则气无 所依附,随血外泄。 3、气血两虚 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而致 人体机能衰退的病理状态(以气虚为主导)。
结论:正虚邪实则病进、正胜邪衰则病退。
注: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仅产生单纯的 虚或实病理变化,还可出现多种复杂的变化, 如虚实错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等。在《中 医诊断学》中将详细介绍。
重点回顾: 1、虚证与实证的界定、特点及临床表现。 2、邪正斗争与疾病的转归。 复习思考: 1、何谓虚证、实证?二者病机特点是什么?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有何关系?
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 特点 脏腑功能减退 抗病能力下降 正气衰退、无力 抗邪,反应不明显
临床表现:病理性反映不剧烈的虚弱和不足 证候。各种生理机能衰退,多见于疾病后期、 慢性病,病程长。
症状举例:身体瘦弱、神疲体倦、面容 憔悴、声低气微、或疼痛隐隐喜按、二 便失禁、脉虚无力等。常见于寒证、阴 证。
阳虚阴盛、温煦失职——寒象
寒从中生
阳气不足,气化功能低下,人体 代谢功能减退——病理性产物滞留
《内经》: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 寒”
(三)湿浊内生(内湿) 由脾之运化失职,津液的生成与输布功能 障碍,而水湿内停所致。 《内经》: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四)津伤化燥(内燥) 体内津液耗伤而出现干燥失润特征的病理 变化,就其与内脏的关系:?燥、?燥、?燥 常多见。 但推究其根源,上述脏腑的燥皆起于阴液 不足,故终与肾水亏乏密切相关,治疗上也当 补其源。
第八章 病 机
重点: 1、掌握病机的概念。 2、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 失调、津液失常之基本病机。 3、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什么是“病机”?
由《内经》提出。 机:枢机、机要、关键。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是 疾病之病因、病性、病位、邪正斗争及转归的 概括。 病机学说:是研究和阐明病机变兼 伤津,且多见于温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者。
2、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输布障碍 肺失宣发肃降 输布障碍 脾失健运 津液运行迟缓或停留 肝失疏泄 生湿、生痰、成饮 三焦水道不利 其中,以脾主运化水湿和散精功能减退为 重要。《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排泄障碍 体内废水排泄的二条重要途径为汗、尿。 肺失宣发——水液不得从肌肤转 排泄障碍 而为汗 肾的蒸腾气化失常——水液不得从 膀胱转而为尿 古人治水肿提出“发汗、利小便”之法,实 乃 开通水液排泄道路之意。而发汗重在宣肺气, 利小便重在温肾阳。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疾病过程中,机体抗病能 力与致病因素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疾病的过程,即邪正斗争的过程。 (一)、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 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虚 实变化。 1、邪气盛则实: ●实:指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 化。
邪气亢盛
特点
正气未衰
势均力敌,相互搏斗,反应明显
临床表现:
肺气虚——呼吸无力、气短乏力、声音低怯 脾气虚——食不知味、食后腹胀、四肢倦怠 据脏腑功能不同 心气虚——心悸气短、面色白光白、自汗 表现形式各异 肾气虚——腰酸膝软、小便频数,滑精遗精、 白带清稀 卫气虚——自汗恶风、易感冒
总以?、?、?三脏为要。
2、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是一个总的病机概念,包括气的 多种病变在内。 总言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而致病。 气滞 指气的流通障碍,郁滞不畅 气滞以肺气壅滞、肝气郁结、脾气壅遏为 多见,而其中又与?的关系最为密切。
治疗:以扶正为主(补)
(二)邪正斗争与疾病的转归 疾病过程中的邪正斗争,双方力量的对比 不断产生消长盛衰变化,这种变化对疾病的发 展趋势与转归起决定性作用。 总体趋势一般可见以下二方面:
正胜邪退:正气战胜邪气 病好转 痊愈 (注意:邪去正伤的情况) 转归 邪胜正衰:邪气亢盛、正气抗邪无力 恶化 病发展
治疗:健运脾胃
2、精的施泄失常 精的施泄: 一是提供给人体全身,化为脏 腑之精(先、后天之精) 二是适度外泄,化为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 注意:精为人体生命活动最宝贵的物质, 尤其是肾乃“封藏之本”,故精气应严密固藏 于内,不宜外泄。病变状态下的施泄异常,以 失于封藏、不得固摄的“失精”为多见。
先天之精丢失:肾气失于固摄、精关开泄 过度 滑精、遗精、早泄等
特点:寒热症状不明显、不剧烈,阴精或 阳气衰弱不足。
(三)阴阳互损 生理: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病变:阴阳虚衰相互影响,乃至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在阴虚基础上,
阴阳互损
继而导致阳虚 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在阳虚基础上, 继而导致阴虚
注:由于肾阴、肾阳为全身阴阳之根本, 故:某脏腑阴或阳虚损到一定程度可损伤肾 阴或肾阳,致肾之阴阳失调 发生阴损及 阳或阳损及阴之病机。
(五)火热内生(内火) 由脏腑阴阳失调而致。
阳气过盛:气有余便是火(病理之火、壮 火)六淫之邪从火而化 邪郁化火:痰、瘀、食、虫积等郁而化火 火热内生
五志郁而化火:情志过激或抑郁,气机郁 遏,久而化火 阴虚火旺: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生而 化火
结论: 总体而言,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疾病多 为实证,内生五邪致疾病多为虚证;治 疗上,前者以祛邪为主,后者以补益阴 阳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为主。 另,外感六淫与内伤五邪之间相互影 响,要注意其间的联系。
亡阴 亡阳 亡阳 阴阳皆亡 亡阴 死亡
重点回顾:
1、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 2、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的病机。 复习思考: 1、阴阳胜衰产生的寒热虚实变化有哪四方面? 其病机各是什么? 2、何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3、何谓“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者产 生的病变是什么? 4、何谓“亡阴”“亡阳”,其产生的临床意 义是什么?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人体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阴阳失 去相对平衡协调所出现的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总病机。 (一)阴阳偏胜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胜 阴胜则寒——实寒证 特点:寒、热症状明显剧烈,阴或阳邪胜而有 余。
(二)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虚热证
重点回顾:
1、气虚与气机失调的病机。 2、血虚与血瘀的病机。 3、气病及血与血病及气的病变。 4、津液不足的两种状态。 5、水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与脏腑的关系。
复习思考: 1、何谓气虚?气机失调包括哪几方面 气的病变? 2、血瘀与瘀血的概念及关系如何? 3、津液不足的病变有哪些?水液输布 与排泄障碍的病机是什么?
五、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由 于精气血津液和五脏等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 似风、寒、湿、燥、火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注: 1、与外感六淫之别:一为外因,一为内 伤。 2、暑邪无内生之说,纯属外邪。
(一)风气内动(内风) 病机: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以风动 之症为基本特征的病理变化,病多与?有关。 特征:眩晕、抽搐、昏仆、口眼歪斜、两 目上视等。
气逆 指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升之太过。 以?气、?气与?气上逆为多见。 气陷 指气无力升举的病理状态 常为气虚病变的一种,是气虚证的进一步发 展。其病多责之于?,以?气不升而下陷为主。 气闭与气脱 以气的出入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厥 证与脱证,病情严重。
闭——入 脱——出 1、气闭: 疾病急剧变化中,正气不支,邪气内陷, 脏腑功能闭塞不通。气的外出受阻而致气闭。 临床表现: 无论何因而致,多有神昏、牙关紧闭、两 手紧握等症。以心肺闭阻多见。
三、精气血失常 精气血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 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精气血失常 因脏腑功能病变而产生 又可影响脏腑功能,使之失常而 产生病变
结论:精气血的病变不离脏腑。
(一)精的失常 1、精虚 说明: ●此处所论精虚,仅指先天生殖之精与后 天水谷之精,不含血虚、津虚。 ●人体精气的病变,只有虚与不足的概念, 而无实与有余的概念。 ●联系到五脏以脾、肾两脏为要。 古人云:“治脾治肾,治虚之道矣”
病理 变化
肝阳化风: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而化风 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燔灼 实证 肝阴,筋脉失养 阴虚动风:阴血(津)亏损,筋脉失养 血虚生风:营血耗损,肝血不足,筋脉 虚证 失养
《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二)寒从中生(内寒) 人体阳气虚衰,脏腑功能不足而阴寒 内生,其病多与?、?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