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

合集下载

农村题材_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

农村题材_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

想指引下 ,解放区各方面取得的发展以及整风运动 的成果 ,知识分子中民粹主义的思想倾向已经成为 时代主要的思想流脉 。一方面 ,毛泽东身体力行 ,他 以其思想和文体的魅力 ,证实了将民众作为革命主 体对象的巨大成功 ; 另一方面 ,当主流文化“主要诉 诸传统的 边 缘 文 化 因 素 作 为 自 己 的 思 想 材 料 ”②取 得丰硕成果时 ,知识分子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成为人 民大众的学生 。到了 40 年代末期张申甫提出了“反 哺论”,认为“一个知识分子 ,倘使真不受迷惑 ,真不 忘本 ,真懂得孝道 ,对于人民 ,对于劳苦无知者 ,只有 饮水思源 ,只有感恩图报 , 只有反哺一道”③。这一 表述 ,不仅示喻了知识分子中民粹主义的思想成分 , 而且也证实了“民众崇拜”在文化信念上的完成 。
① 王衮吾《: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人的毛泽东》,载萧延中主编 《在历史的天平上》,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139 页 。
② 萧功秦《: 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 战略与管理》 1994 年第 4 期 。
③ 张申甫《: 知识分子与新的文明》《, 中国建设》第 6 卷第 5 期 , 1948 年 8 月 1 日 。
关 键 词 乡土文学 农村题材 新乡土文学 民粹主义 超稳定文化结构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 ,乡村中国一直是最重 要的叙述对象 。因此 ,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 ,形成 了百年来中国的主流文学 。这个主流文学的形成 , 一方面与中国社会在本质上是“乡土中国”有关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作家几乎全部来自乡村 ,或有过乡 村生活经验 。乡村记忆 ,是中国作家最重要的文化 记忆 。另一方面 ,中国革命的胜利 ,主要依靠的力量 是农民 ,新政权的获得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是 不能想象的 。因此 ,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 ,不仅有 中国本土的文化依据 ,而且有政治依据 。或者说 ,它 既有合理性又有合法性 。但是 ,这个主流文学在中 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左右下 ,出现了两次转折 :一次是 乡土文学向“农村题材”的转移 ,发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 ;一次是“农村题材”向“新乡土文学”的转 移 ,发生于 80 年代初期 。

小说题材分类

小说题材分类

小说(虚构的文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宝清县第二高中黄玉梅编辑整理【虚构与真实】:故事情节——(生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生活的真实)人物形象——(典型)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细节的真实)主题思想——(深刻)以小见大,反映人性、社会(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性善恶、人生哲理、思想观念、社会问题)。

【关注时代、地域、题材】1、时代——民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时期。

(外国小说)。

2、地域——江南水乡、黄河流域、湘西文化、陕北、山东、东北、蒙藏3、题材分类——乡土文学、都市文学、革命文学、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小说的题材与主题(思想情感)】一、乡土文学(乡村文学):1、解放前——多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小说创作主要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二三十年代,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红高粱》“湘西派”《边城》“荷花淀派”“山药蛋派”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

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赞美、热爱,而这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2、城市化进程中——从“传统农业”走向“工业时代”,现代工业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与城市化相伴的往往是享乐主义的盛行和精神家园的失落。

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中国人本来就面临着精神困惑。

作家永远是人类良知良能的守望者。

最新-乡村题材小说概念的厘定透析 精品

最新-乡村题材小说概念的厘定透析 精品

乡村题材小说概念的厘定透析论文关键词乡村题材小说乡土小说农村题材小说概念厘定文学批评论文摘要文章区分了乡土小说、农村题材小说、乡村题材小说这三个概念,主张用乡村题材小说来囊括新时期以来全部的乡村小说创作,这既满足了乡村小说创作的实际需要,使这一文学流派能够科学、稳定、健康地发展下去,还对改变当下乡村小说批评的观念、方法和视角有着警示意义。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就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以农村和农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数量繁多,姿态各异,一经出现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对以农村和农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在我们的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过乡土小说、农村题材小说、乡村题材刁、说这几种不同的称谓,指称的不确定性与当时的文化语境和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使得这一文学流派存在着众说纷纭、界定模糊、各抒己见的现象,不利于这一文学流派研究的深入。

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后,这几个称谓往往被任意使用,很少顾及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

对于新时期以来以乡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笔者认为乡村题材小说这一术语比较适合。

因此,当下有必要对这三个概念进行甄别清理,为新时期以来的乡村小说找到一个合适的称谓,从而使这一文学流派的研究更加科学和规范。

同时,随着中国越来越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文学对乡土文学构成了巨大威胁,大有取而代之之势,甚至有人惊呼乡土小说将会灭亡。

勿寸这一文学流派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厘定,使其科学、稳定、健康地发展下去,眼下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在以农村和农民为表现对象的小说中,在诸多概念中,乡土小说用得最多。

鲁迅与乡土小说的关系是直接的。

首先,他以故乡》、风波》、孔乙已等一大批精美的乡土小说创作对后来者起到了规范和号召作用。

其次,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对乡土文学给以正式命名和对其一系列特点进行的理论概括无疑成为这一范畴的定型化和普遍化的重要依据。

他在称许寮先艾、许钦文、王每彦、裴中文、黎锦明、李健吾等人的小说创作时说‘赛先艾叙述过贵州,裴中文关心着榆关。

试比较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艺术方式上有何变化

试比较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艺术方式上有何变化

试比较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艺术方式上有何变化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创作的乡土小说,与九十年代再度兴起的农村题材小说,虽然都是以农村为主要的描写对象,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本文从思想内容和民间文化两个方面分析乡土小说和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艺术方式上的变化。

(一)思想内函上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从20世纪初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看,五四这个特殊的时期使得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大转型时期产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矛盾。

乡土文学更多地表现出对往事的怀念,对传统文化消失的叹惋。

而对于外来文化的介入,乡土小说不是一致的排斥和抵制,但也不是完全吸收融合,而是处于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矛盾状态。

而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是乡土小说的历史延续,也是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历史继续,新中国成立是它的历史背景,新政权对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倡导,使得一大批作家参与其中。

在内容上,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紧密反映农村的现实斗争,它与乡土小说的不同在于小说中充满了颂歌意识和理想主义情怀,乡土小说则以民俗表现国民性批判作为核心的思想内容,他要求对创作主体的思想有较高要求,使得与作品主人公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

孙犁的作品追求诗化、散文化重意境和抒情,淡化阶级斗争意识,重表现人性人情美,对艺术性和传统性的保持和弘扬。

重自然风光的描写和民风民俗的艺术写照《铁木前传》写人际关系的变化,但也体现了一定时代的色彩和政治倾向,作品虽没有好、直接描写社会变革,而通过几个生活场景和情节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各阶层精神状态。

思想感情及人际关系的新变化,从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鲁迅小说具有明显批判国民性的特点,话语深刻而不隐晦,摆脱了小说创作的固定模式,质朴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从而也形成了乡土小说创作的特点。

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特点研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特点研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特点研究作者:李丽丽来源:《中学语文·中旬》2021年第07期摘要落叶终要归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对脚下土地有着深厚绵延的感情,因为人民深知泥土的宝贵,懂得“靠种地为生”的智慧。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乡土人口不断减少,城市化发展带来发达的工业文明正不断地冲击着乡土文化。

生活在故土上的老百姓在价值观、人生态度等心理层面,也悄然发生变化,而了解这些变化及原因,将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认知,从而拓宽视野、培养情感。

本文以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由概念界定到价值研究,并对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特点进行多方面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概念界定;价值研究;特点;分析文学作品扎根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的写照或升华,透过作品内容,读者能够了解故事内容、探究故事背景,并从中引发各种有益思考。

而乡土小说则是现实主义文学题材的代表之一,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上世纪末,中国涌现不少优秀的乡土小说作品,乡土小说理论日臻成熟,乡土文化得到充分开发,人们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在逐步加深。

乡土小说是初中语文教材的必选内容,教育部教材编制人员依据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经过多次审核、评选,将几篇富有代表性的作品纳人书本中,如鲁迅的《社戏》《故乡》,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

乡土小说是文化和精神的载体,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乡土的眷恋与深情,对故乡可爱可敬的人的怀念,对童年趣事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叹。

一、乡土小说的概念界定当代作家对乡土小说的界定各有理解,作家茅盾曾提出:“对乡土居民现实生活的思考,应当与乡土文化、风土人情的描绘有机结合起来,从独特民风民俗中感知人类的共同命运。

”这一想法深刻地影响到后人对乡土小说的审思和创作。

现今被普通认同的乡土文学的概念是鲁迅先生提出的,他认为生活在乡村无法催生对故土的热爱和思考,只有当其进人全新环境后,内心的隐约改变往往酝酿出对乡土的怀念与追思。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 是在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
◆ 三十年代乡土小说 沈从文——湘西地域小说 《边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 生的形式”,一种“优美、 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 ——沈从文
◆ 四十年代乡土小说
“山药蛋派”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高度理性的封建文化批判精神,同样从启 蒙和反封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封建文化对农民的精神毒害, 展现了一代农民的精神变化。
拓展:“荷花淀派”
代表人物:孙犁
主要作品:《荷花淀》《白洋淀》(水生嫂)
成就:“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是新 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两 个文学流派。
◆ 三仙姑
不合时宜的打扮—— 好逸恶劳,作风不正 “米烂了”,跳大神—— 装神弄鬼,诈人财物 妒忌女儿的美貌,极力反对其婚姻—— 自私冷漠,心理扭曲
◆ 二诸葛
“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思想落后、迷信 包办儿子婚姻—— 专制落后的封建家长观 “恩典恩典”—— 胆小怕事、奴性心理 为儿子“求官”,救难民为童养媳—— 关爱儿子,善良质朴
当代乡土小说的发展
主要人物及代表作
· 路遥《平凡的世界》 · 贾平凹“商州情结” · 莫言《红高粱》《高粱酒》
高晓声、汪曾祺、刘绍棠、 陈忠实《白鹿原》、 苏童(“苏童存在争议”)
练习:现当代乡土小说归纳
现代时期
作家 作品 作家
当代时期
作品
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1
赵树理
◆ 原名赵树礼,山西人。1970年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 ◆ 被誉为描写农村现实生活的“铁笔”、“圣手”和中国现 代 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的旗手。 ◆ 他首先是个政治工作者,之后才是作家; 他是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产物。 ◆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使他成为“在解放区,除了毛泽东和朱德, 赵树理就是最有名的人物”。

试论_乡土小说_向_农村小说_的转换

试论_乡土小说_向_农村小说_的转换

2004年7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July 2004 收稿日期:2003 - 11 - 20. 作者简介:陈晓涛(1983-),男,江苏如皋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基地班本硕连读生. 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试论“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的转换 陈晓涛,方 霞 (华中师范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20世纪前期的“乡土小说”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

从经济形态之别和基本主题与题材转换,社会关系之别和基本场景与情节转换,价值体系之别和主要人物与主导风格转换这三方面论述“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转换的历程。

 关键词:乡土小说;农村小说;转换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5X(2004)04-0047-04 在一般的使用中,把“乡土小说”称为“农村小说”似乎也说不上有什么不对,乡土小说显然也是以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

但把解放区到新中国以来写农村生活的小说称为“农村题材”以区分于二三十年代 “乡土文学”,这其中肯定有它的道理。

人们或许可以在直感上意识到“乡土”与“农村”是有区别的。

 费孝通先生在1947年出版过一本《乡土中国》,在近40年后重印时他解释说:“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乡土”就应该是指中国广大乡村的基层传统社会了。

这是一个植根于土地,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和传统礼俗来维系的“自然”村社:其经济形态是以土为生、以农为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社会关系是以血缘为基础、以家族为纽带的自然关系,其文化观念是在传统礼俗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

这个自然村社用费孝通的话来说,属于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2](p.5)。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32
3、为农民的写作: 1)通俗化、大众化的风格:
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农民语言的书面化。 充满生活气息的幽默。
十七年作家的集体追求。 “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 发,学到一些窍门儿。”(老舍)
Page
33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 不识字人听的,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得多一些。”(赵树理) 故事体小说和口语化叙述。
Page
25
乡土习俗、方言乡音,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在他的短篇创作中,乡风民俗更是为作品提供了基本场景、 故事发端或者矛盾聚焦。 如《禾场上》、《桐花没有开》、《腊妹子》、《下放的 一夜》、《胡桂花》、《张润生夫妇》、《山那面人家》 等。
“每逢这样的时候,人们围坐在倒满茶籽的楠盘的旁边, 在梦幻般的朦胧的摇晃的煤油灯亮的光圈里,古代和现代 的智慧、幻想、悲怆和欢喜,由老人的口,一辈一辈传下 来,一直到将来,一直到永远。” (《翻古》)
Page
17
Page
18
“干部”和“游子”的双重视野:周立波《山乡巨 变》及其短篇小说
周立波的独特性
首先,周立波的小说创作生涯时间长,跨度大。 第一篇短篇小说《牛》 (1941年)——收笔之作《湘江一夜》 (1978年) 其次,他经历了从农村(湖南益阳)到城市(上海),再到农村(延安、东 北),再到城市(北京),最后又回到农村(湖南益阳)的一个漫长过程。 他既是左联作家,又是延安作家;既是最早写农村土改的作家之一(《暴风 骤雨》),又是新中国最早写大工业建设的作家之一(《铁水奔流》),最 后以写合作化运动的《山乡巨变》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位置。 再次,他除了小说创作,还是学者。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乡土小说指的是以乡土风貌为题材的小说作品。

乡土小说通常以农村为背景,描绘农民的生活状况、社会制度、道德观念等,并反映农民的愿望、情感和心理变化。

以下是对乡土小说中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农村(乡村):农村是指相对城市而言的人口稀少、以农业(或农牧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乡土小说的情节一般发生在农村,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反映出农村社会的特点、问题及农民的思想、生活状态。

2. 农民:农民是指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他们依赖农业种植和养殖来维持生活。

乡土小说常通过农民的描写,深入反映他们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辛勤劳动、生活困境以及思维方式等等。

3. 社会制度:指的是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统治阶级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

在乡土小说中,社会制度主要指的是封建社会的农民生活,如封建地主的统治、苦役制度、土地私有制度等。

4. 道德观念: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所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乡土小说中常常涉及到农民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勤劳、善良等,通过对农民的道德观念的描写,揭示出他们的人性特点和社会价值观。

5. 生活状况:指农民的物质生活、家庭关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情况。

乡土小说通过对农民的生活状况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困境、贫困、劳动条件、生活方式以及面对灾难和困境时的人性美等。

6. 愿望:乡土小说中的农民也有他们的愿望,如过上幸福的生活,摆脱苦役的统治,找到真爱等。

通过对农民愿望的描写,乡土小说揭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7. 情感:乡土小说中也有许多描写农民的情感,如对家人的关爱、对土地的深情、对生活的希望等。

通过对农民情感的描写,乡土小说表达了农民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美好。

乡土小说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和思想感情的展示,呈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农村社会形象,并通过对乡村种种问题的反映,展示了这一时期社会风貌和农民群体的内心世界,对于了解农村社会现状、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反思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第二节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第三章农村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二、两个主要的创作群体


陕西作家群(柳青、王汶石《风雪之夜》、《新结识的 伙伴》、《沙滩上》); 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烽、西戎、胡正、束为)
第三章农村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二者的区别
1、表现内容:
陕西 —“新人新 事新世界”, 重视刻画先进 人物,追 求 表现时代的本 质,有浪漫主 义色彩。
第一节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一、由乡土小说到农村题材小说的转变
鲁迅所开创的乡土文学传统—— 乡土写实:20年代乡土文学-30年代叶紫、茅盾-40年代 沙汀、赵树理; 乡土抒情:20废名-30年京派作家

1、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差异: (1)内容—— 五四:乡村日常生活,乡村风土人情占重要部分; 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运动成为中心,农村的乡风乡俗、 日常生活退出叙述领域,偶尔出现也是为了证明或者补充 现实斗争的合理性或者成果
第三章农村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2)与农民的关系—— 五四:启蒙、俯视,不论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哀其 不幸,怒其不争”还是一“乡下人”自诩的沈从文、 京派作家; 当代:向农民学习为农民服务,要求深入生活,与 农民在观点、立场、感情一致。事实上不可能,只是 一种假想,并且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作家是带着国 家政权的规定话语去体验生活、叙述农民。这种要求 也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视野和艺术表达。
第三章农村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差异 陕西作家群和山西作家群之间的区别
第三章农村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农村小说
2、山西—既写新人, 又写老一代农民,注 重描写“中间人物”, 看重现实依据,坚持 写“我看到、我听到 的”。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与五四乡土小说的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与五四乡土小说的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同”在于:(1)两者内容都取材于中国农村,描述的主体对象都是中国的广大农民。

(2)两者根本上都不会脱离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围绕土地问题展开故事情节。

(3)两者创作时都基本遵循了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塑造了一批有时代特色的人和事。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异”在于:(1)作品创作者社会地位的不同导致对小说主体认识的差异。

简单地说,五四乡土小说属于“知识分子写农民”,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属于“农民作家写农民”;所以前者有思想深度,但对农民的缺点有片面放大的趋势,而且语言“文绉绉”,有着独特的书卷气,并非为当时广大社会百姓所能理解,而只是“留给精英去阅读”;后者语言相对要通俗易懂,但处理问题容易简单化理想化,对农民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分析不够辨证。

(2)作品矛盾冲突内涵的区别。

五四乡土小说主要揭露的是农民的悲惨生活,揭示的是当时农民与地主、土豪、兵匪等的矛盾;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主要反映的时五六十年代农村的新生活、新风尚,矛盾主要集中于农民群体中新旧思想的冲突(属于农民自身认识问题),即使后来有“两条路线斗争”的内容,那也和五四乡土小说揭示的矛盾有区别,即“敌人”是暗藏而非公开化的,不像五四乡土小说反映的矛盾那样尖锐、赤裸裸。

(3)作品创作时所受思想指导的区别。

五四乡土小说,主要是在文学研究会“写实化”、“血与泪的文学”等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的,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是在当时“体制化”的思想引导下进行创作的,所以五四乡土小说显得要更有时代特色与鲜明性,出现了不少有作家个性特色的作品(因为社团内部可以存在不同认识的缘故),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单看每一部作品会觉得不错,但总体看起来有千人一面的感觉(“体制化”的桎梏所致)。

“五四乡土小说”开始于鲁迅的创作。

像他的《故乡》、《祝福》都属于乡土小说的代表作。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是指建国以后到1966年这段时期的作品。

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但应注意的是和谐容易导致优美和平,但也会泯灭深刻与尖锐。
汪曾祺的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一方面:他把被曾 经中断的散文化小说传统延续了下来,这个传统上可以追溯到废名、沈从 文、萧红。另一方面他又开启了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更新了小说观念,启 动了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和语言感觉,这在阿城、何立伟等一系列小说家 那里可以看到汪曾祺的影响。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
追求语言的整体性和口语美。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曾说:“语言的美不 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 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象树,枝 干内部汗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象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 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好的语言应当是每一句单独拿出来都平淡无奇,但 放在整体中,在前后的文气相接中,却每一句都如嚼橄榄。
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翠翠、外祖父、天保、傩送)
何立伟《白色鸟》(七月、河边、白皙少年、黝黑少年、白色水鸟、 “斗争会”)
4、邓友梅与“京味市井小说”
邓友梅(1931——),原籍山东平原,生于天津。1942年参加北路军,后因 年龄太小被精简,1943年在天津做工时被强招到日本做劳工,1年后回国。1945 年重新参加八路军,当过文工团演员。1948年开始写散文。1956年写出了著名 短篇《在悬崖上》,赢得了一定的声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沉入 生活底层,在体味人间酸甜苦辣的同时,也了解了北京民间的风土人情。新时期 重新复出后,先是创作革命斗争题材的小说,写出了《我们的军长》、《追赶队 伍的女兵们》等作品,随后就转向了描写老北京的京味市井小说,从而成了继老 舍之后又一位描写老北京的著名作家。
这篇小说采用的是复线交迭式的结构,在有限的篇幅内,融进了清朝贵族、八 旗子弟、市井子民、三教九流等四十多个人物,真正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清 明上河图”。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汪曾祺小说旳整体美学和文学史意义:
汪曾祺小说旳整体美学趋向于友好与唯美。这种友好既是人与自然旳相 融相洽,也是人与人之间旳真纯质朴。他旳小说文本中,没有把环境作 为异质性旳力量进行描写,写人在充斥异化旳环境里出现旳精神分裂与 心灵冲突,而要点写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旳内心旳 友好。
但应注意旳是,友好轻易泯灭深刻与锋利。
冯骥才旳“津门小说”钟情于津门重地,一般经 过挖掘清末民初天津卫旳闲人杂事和奇谈怪事, 再现带有浓厚“津味儿”色彩旳津门生活重新审 阅民族老式文化,或歌颂中华民族老式文化中伟 岸深厚、博大精深旳一面,或批判民族老式文化 中俗陋粗鄙旳一面。
《神鞭》经过傻二不断进取旳行为,歌颂了中华民族不 愿落后旳进取精神。(傻二、“玻璃花”)但是也有人 从中读出了抨击自古以来中国老式永远不败旳正统意识。
出目前1980年代前期,几乎与改革小说同步出现。它旳出现, 标志着小说在突破了社会政治层面旳新旳文学启蒙后来,开 始进入一种文化旳层面,并由此引出了文化寻根小说。
市井乡土小说和文化寻根小说有联络,但又有区别。前者以 风俗民情为主要体现对象,社会人生故事就在风俗民情中展 开,后者以风俗民情为窗口,主要体现风俗民情中蕴含旳文 化原因。
“好旳语言应该是每一句单独拿出来都平淡无奇,但放在 整体中,在前后旳文气相接中,却每一句都如嚼橄榄。”
如《求雨》写大旱时节孩子们敲锣打鼓求雨旳事。写到人们 因为大旱而望云霓时:“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 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旳颜色把人旳眼睛都映蓝了。雨呀, 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背面一句话看似闲话,读 后却觉得有意味。
写到孩子们求雨回来后:“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 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苞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 睡着了。”后一句是地道旳口语,却很有味。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一、乡土小说的特点乡土小说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性强:乡土小说主要关注农村生活,着重反映当地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作品中不仅呈现出农民的生存状态,还展现出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2.情感真挚:乡土小说常常以农村为背景,讲述农民的生活遭遇和情感故事,情感真挚、充满人情味。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语言真实,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

3.社会意义深刻:乡土小说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写,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内涵。

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常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4.语言质朴:乡土小说的语言常常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语言质朴朴实,富有地方色彩。

这种语言风格既符合农民的语言特点,又能够展现出所处地域的独特魅力。

5.人物塑造真实: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乡村生活中的普通人物,他们的生活遭遇和情感故事具有普遍性和共鸣力。

作品通过真实的人物塑造,展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态。

二、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包括以下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1.《茶馆》作者: 郁达夫这部小说以一个老茶馆为中心,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清朝末年乡村社会的真实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细腻真实,语言质朴朴实,富有地方色彩。

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生活困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家》作者:巴金这部小说以作者家乡的农村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生活遭遇。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

作品语言质朴真实,情感真挚,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善恶。

3.《鹿鼎记》作者:金庸这部小说以明朝为背景,以江湖为舞台,讲述了一个孤儿韦小宝的传奇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充满了江湖风情和武侠气息。

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明朝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的悲喜。

4.《茶花女》作者:小仲马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风尘女子的感人故事,她与一个富有青年的爱恋纠葛。

[精品]新时期乡土小说

[精品]新时期乡土小说

专题五新时期乡土小说教学要求:1、了解新时期乡土小说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联系与区别;2、重点了解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主要作家和主要成就以及发展和影响;3、掌握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贾平凹《浮躁》《废都》《秦腔》,张炜《古船》,莫言《红高粱》的创作特点;4、重点掌握陈忠实《白鹿原》,莫言《红高粱》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特点。

教学方法:点拨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时期乡土小说与“十七年”时期文学的联系与区别 P88联系:作家相传承;作品具有继承性的影响力区别:时代变化带来创作主题和风格的变化二、新时期乡土小说的阶段性发展 P89鲁迅:乡土文学的开拓者,《故乡》《闰土》《阿Q正传》《祝福》《风波》等赵树理“山药蛋派”:马烽、孙谦、西戎、束为、胡正孙犁“荷花淀派”: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四大名旦”:柳青、周立波、赵树理、孙犁“四小名旦”:李准、浩然、马烽、刘绍棠“十七年”两大系小说:以战争题材为中坚的革命历史小说和以农业集体化进程为主旨的农村题材小说(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反思文学,对文革十年造成的巨大创伤的揭示,对极左思潮的追索和清算,作为反思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展道路之艰难曲折的重要内容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汪曾琪:高邮水乡故事,《受戒》《大淖记事》《故里三陈》刘绍堂:“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蒲柳人家》《京门脸子》《瓜棚柳巷》《花街》《鱼菱风景》《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二)80年代中期:P90寻根文学,探索传统文化,其精神指向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在世界文化纷纷涌入打开大门的中国之际,寻找与之进行对话的本土资源;二是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对传统文化予以辨析,激浊扬清。

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李准:《黄河东流去》(三)80年代末:P91新写实小说,从80年代对农村的热情讴歌和对改革前景的乐观展望,向90年代以揭示干群矛盾和权力运作方式的乡村叙事的变化,以及城市的扩张对乡村中的青年男女产生极大的诱惑、召唤和迷茫。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陈坪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都习惯于把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笼统地称之为“农村题材小说”。

其实这种说法的出现是相当晚近的现象,它所指称的本来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样式。

在我看来,并不是凡以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都可纳入这一范畴的。

比如说,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创作的乡土小说,与九十年代再度兴起的乡土小说,就与一般的“农村题材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乡土小说发源于五四时期。

当时正值启蒙的时代、思考的时代。

在西方的科学、民主观念影响下,渴望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已涤荡了整个中国社会和思想界,它所引发的文化、思想革命,使传统的伦理教条、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都受到猛烈的抨击。

在知识分子中,“提倡学习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设一个新中国”⑴的热情普遍蔓延,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面对思想观念上的陈规陋习和诸多社会的、人生的问题,一批文学青年有无数的“为什么”要寻求表达。

他们在忧患中饱含着探索的热情,并希望在这些问题的哲理探索过程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新青年》和文学研究会倡导的“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影响下,“问题小说”一时蔚为风气,反映出此一时期知识青年、文艺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

鲁迅、罗家伦、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冰心、胡适、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都写过此类小说。

如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和《药》,就提出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及“改造国民性”、启发人民觉悟的重大问题。

但作为“新文学运动初年的产物,它看重思想,较多地从思想观念出发,除了少数优秀的作品外,多数作品存在着‘思想大于形象’这一类毛病,尚未摆脱实践‘为人生’的主张时那种幼稚而有点蒙昧的状态,多少带有梁启超把小说当作工具的味道”。

⑵因此,随着“五四”潮的消退,“问题小说”也很快失去了轰动效应。

本来,这批有志于改造中国社会的青年作家中就有不少人是从乡村中走出来的,那里有他们难以割舍的故土之情,孕育了他们生活感情的根。

鲁迅、萧红创作中的“故土情结”比较

鲁迅、萧红创作中的“故土情结”比较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鲁迅、萧红创作中的“故土情结”比较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12-04摘要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人,在当时及其后,许多乡土题材的写作者,都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响。

萧红是深受鲁迅关注与提携的作家,在她漂泊的岁月里,呼兰河,她的故乡,一直是她泪眼回眸的苦难记忆,也是她诗意栖居的温馨家园。

本文即从“故土情结”切入,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探讨鲁迅、萧红在“故土情结”书写上的异同。

总体而言:绪论部分首先对“乡:t文学”与“农村题材小说”的概念加以厘定,明确“故土情结”在本文中的所指。

综述有关鲁迅、萧红故土情结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探讨中心及其研究方法。

jF文部分,第一章,从故土批判这一叙事主题展开,分三个方面对比分析鲁迅与萧红的国民性批判。

第二章,由故土怀恋情结展开叙述,主要从童年叙事和民俗描写两个方面探讨分析。

第三章,探讨故土情结的叙事策略,分析其叙事视角及叙事的诗意性特点。

全文通过鲁迅、萧红故土情结的对比,着眼于揭示萧红对于鲁迅精神的承继及其独特的自我书写方式,继而探讨故土情结叙事在当下的意义和价值。

在城乡二元体制、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当代故土叙事应当有效的触及社会现实问题,坚持文学的自我品格与批判视角。

关键词:故土情结;批判;怀恋:叙事视角;诗意性AbstractLuXunisthefounderofthemoderncountrynovels,andatthattime,manyIocal.thethemeofthewriters.areallmoreorlessunderhisinfluence.XiaoHongiSattentionandSUpportbyLuXun.intheyearsofthedrift,HuLanHe,herhometown,iSalwaysintheeyesofthesufferingofthememory.alsoherpoeticoccupationwarmhome.Thisarticleisfrom”thenative1andcomplex”tocut.throughtheanalysisofconcreteworks.thispaperdiscussesLuXun.XiaoHongin”hisnativecomplex”writingonthesimilaritiesanddifl、erences.0verall:firstintheintroductionof”local1iterature”and”ruralnovels”theideatosetclear”hisnativecomplex”referredtointhisarticlein.ReviewtheLuXun.andhiscurrentresearchstatusofXiaoHong’Scomplex,putforwardthispaperdiscussescenteranditsresearchmethods.Bodyparts,thefirstchapter,fromhisnatirecriticalthisnarrativetopics.inthreeaspectsLuXunandcomparativeanalysisofXiaoHong’Snationalcharactercriticism.Thesecondchapter,nostalgiacomplexnarrativeOUtbyhisnative.mainlyfromchildhoodnarrativeandfolkdescribingtwoaspectsdiscussesanalysis.Chapterthree.discusseshiSnativecomplexnarrativestrategy,analyzesitsnarrativeperspectiveandnarrati、7echaracteristicofpoeticflavour.FulltextthroughtheLuXurl.thecontrastofXiaoHong’Snativelandcomplex.focusingonLuXUll’Sspirittorevealhersuccessorsoftheselfandtheuniquewriting.andthendiscussesthecomplexnarrativeinthelandofthesignificanceandvalue.Intheurbanandruralsystem.thewaveofmarketeconomv’thecontemporarynativelandshallbeeffectivetouchnarrativesocialrealityproblem.1iteratureofselfcharacterandcriticalperspective.Keywords:Nativecomplex;Judgment;Nostalgia;Narrativeperspective;PoeticII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故土是永远言说不完的话题,对于故土的怀恋是大多创作者无法摆脱的情结。

农村题材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一、小说概念农村小说是以农村的现实、历史和农民的生活为题材范围的小说。

这类小说通常描写独具特色的农村环境,农民的劳作、斗争、心理和民间生活习俗,刻画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而有典型意义的农民形象,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农民的命运、理想和追求,揭示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动向、经济形势、阶级对立和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凸显农村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某些本质、歌颂农民的优秀品质和艰苦创业精神,也暴露其特定生产方式和认识范围的局限性。

二、产生时间大致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时,值土地革命之后,农民思想较为开放,并结合上山下乡知识分子的创作灵感讴歌农村生活,由此创作长成了独树一帜的农村小说。

三、兴起原因自“五四”以来就相继出现了鲁迅、沈从文等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创作家,他们或以俯视的目光,冷静的描摹芸芸众生的麻木、愚昧、落后的生存状态,或以恣情的笔调、怀旧的心态,记叙记忆中温馨、神秘的故乡山水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题材小说在描写对象、作品主题、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有意识地摒弃了早期“乡土小说”的路数,直接秉承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特色,紧跟时代步伐,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编年史。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的文化和文艺政策:毛泽东《讲话》精神的广泛传播和巨大影响。

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文学的要求是“写工农兵”,是知识分子向农民的趋附和对自我的改造。

这一要求完全不同于“五四”的文化和文学精神,却促进着那些来自乡村、对乡村怀着浓厚兴趣和情感关系的作家们对乡村的进一步亲近,为乡村而写作。

可以说,正是有了政治政策和思想观念上的支持,作家们才敢于逆“五四”文学传统而行,表现出乡村生态更多的质朴和喜悦,呈现出另一种乡村风情。

这是曾经接受过西方文学影响的周立波的创作体会:“我喜欢农民的语言。

在乡下工作时,曾经记录过一些农民生动的语言,在读书看报时,也很留心别人怎样运用农民的口语。

我以为农民的语言比知识分子的语言生动得多了。

……学会运用劳动人民的语言必能改革我的文体。

《《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题材与乡土文学研究》

《《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题材与乡土文学研究》

《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题材与乡土文学研究一、引言《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由中国作家路遥所著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着重探讨该小说中的农村题材以及如何通过这个题材去研究乡土文学。

二、《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题材《平凡的世界》以中国陕北农村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孙少安和他身边人们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细腻的农民家庭形象。

小说刻画了农民勤劳朴实、忍受艰辛、追求幸福和机会等主题,让读者对农民阶层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乡土文学研究1.定义:乡土文学指以乡村社会为背景,以农民或广大农村群众为主要创作对象和表现内容的文学形式。

2.特点:注重描写地域特色和生活细节、关注社会变迁和农民命运、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农村文化。

3.发展历史:乡土文学起源于古代田园诗,经历了西方乡村小说的影响,发展至现代中国,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流派。

4.重要作品与作家:《红岩》(贾平凹)、《白鹿原》(陈忠实)等一系列作品及其作者都对乡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平凡的世界》对乡土文学研究的意义1.农村题材的挖掘:《平凡的世界》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呈现了陕北农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特点,为乡土文学提供了新颖而丰富的素材。

2.农民形象塑造: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形象鲜明并充满个性特征的角色,将农民从被边缘化的群体转变为思想感情丰富、多维立体化的人物形象。

3.社会问题探讨:通过小说中呈现的农村社会问题,如贫困、文化沟通障碍、农民命运等,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提出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总结《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乡土小说,以其真实而细腻地塑造了农村题材,并为乡土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对该小说中农村题材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进乡土文学的发展,并为深入探讨乡村社会与文化提供更多思考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坪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都习惯于把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笼统地称之为“农村题材小说”。

其实这种说法的出现是相当晚近的现象,它所指称的本来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样式。

在我看来,并不是凡以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都可纳入这一畴的。

比如说,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创作的乡土小说,与九十年代再度兴起的乡土小说,就与一般的“农村题材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乡土小说发源于五四时期。

当时正值启蒙的时代、思考的时代。

在西方的科学、观念影响下,渴望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已涤荡了整个中国社会和思想界,它所引发的文化、思想革命,使传统的伦理教条、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都受到猛烈的抨击。

在知识分子中,“提倡学习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设一个新中国”⑴的热情普遍蔓延,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面对思想观念上的规陋习和诸多社会的、人生的问题,一批文学青年有无数的“为什么”要寻求表达。

他们在忧患中饱含着探索的热情,并希望在这些问题的哲理探索过程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新青年》和文学研究会倡导的“为人生”的文学主影响下,“问题小说”一时蔚为风气,反映出此一时期知识青年、文艺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

鲁迅、罗家伦、叶绍钧、汪敬熙、振声、冰心、胡适、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都写过此类小说。

如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和《药》,就提出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及“改造国民性”、启发人民觉悟的重大问题。

但作为“新文学运动初年的产物,它看重思想,较多地从思想观念出发,除了少数优秀的作品外,多数作品存在着‘思想大于形象’这一类毛病,尚未摆脱实践‘为人生’的主时那种幼稚而有点蒙昧的状态,多少带有梁启超把小说当作工具的味道”。

⑵因此,随着“五四”潮的消退,“问题小说”也很快失去了轰动效应。

本来,这批有志于改造中国社会的青年作家中就有不少人是从乡村中走出来的,那里有他们难以割舍的故土之情,孕育了他们生活感情的根。

现在漂泊于大城市,他们既受到了先进文化之风的熏,开阔了精神视野,也经历了情感的失落和理想的幻灭,心头难免弥漫着一种感伤的怀乡情绪。

当他们从理性的狂热中降温,重新回到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现实的客观描写上来后,就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中国社会最广大、最基础的部分正是乡村,那里才是他们真正了解和熟悉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情感积累、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

于是,“乡土小说”就很自然地诞生了。

一、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表现为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远与近鲁迅作为乡土小说的倡导者和开先河的作家,写了如《风波》、《阿Q正传》、《社戏》、《故乡》等一系列乡土小说。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很多作家写自己的故乡,写故乡的农村生活,形成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小说群。

鲁迅也是最早点明乡土小说特性的人。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⑶中,转引蹇先艾在其小说集《朝雾》中的自我介绍文字:“我……从老远的跑到来,灰沙之中彷徨了也快七年,时间不能说不长……”,“每一回忆,终不免有点凄寥撞击心头”;是在有所失落的心境和“空虚与寂寞”中写作,“借以纪念从此阔别的可爱的童年……”鲁迅说蹇先艾的作品里能读出“他心曲的哀愁”。

并进而指出:“凡在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鲁迅又补充说,“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

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眩耀他的眼界。

”鲁迅这些话的意思,是想说明,乡土小说,是受城市文明的吸引而长时间远离故土、漂泊于城市又难以完全融入侨寓地之精神生活的游子以乡村回忆作题材写就的。

由于是“侨寓文学”,所以必取城市文化视角;由于所写的生活触动了作者最熟悉、最令其动情的深层记忆,是作者的情感复归之旅、精神还乡之旅,所以又并不像一般侨寓异地的人写文章那样,会以展示异域情调来取悦读者或唤起读者如观光客似的新奇感,而是“隐现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的眷恋与焦虑的“乡愁”。

在谈到许钦文的短篇小说集《故乡》时,鲁迅特别点明作者是“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他只好回忆‘父亲的花园’,而且是已不存在的花园,因为回忆故乡的已不存在的事物,是比明明存在,而只有自己不能接近的事物较为舒适,也更能自慰的”。

这仿佛也是鲁迅的夫子自道。

他的同名小说《故乡》,也是对已经不复存在的情感“花园”的回忆。

就是说,乡土小说描写的是曾给予作者最鲜活生动的情感记忆,而这些事物如今已经逝去或正在无可挽回地濒临消失。

由于回忆的抒写与被描写的对象之间保持了距离,就有一种冷静的深刻孕育其中。

人在他乡,情系故乡,用了真情实感来描写心中的故乡,把情感上的不舍和理智上无可奈何的清醒揉合在一起,使作品的调子蕴含着一种悲愤和绝望的美学力量,以寄托那颗实际上已无可归依的心,给予读者以强力的撼动。

长期的远离和城市文化的视角,体现的是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远”;这后一种距离更值得注意,往往含着错杂的情感容:“其中有怨恨、有眷恋、有冲突、有隔膜。

没有这种距离,或许对故乡也不可能产生新的感情和认识。

”⑷总之,乡土小说,产生于远离故乡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是作者生活在别处而心仍有所系的产物。

无论是乡愁中那批判眼光的审视,还是审美观照中的诗意,都依赖于这两种距离;前者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⑸中谈及蹇先艾的作品《水葬》时所说,《水葬》“对我们‘展示了老远的’的乡间习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爱的伟大,——很远,但大家的情境是一样的。

”后者如从文对湘西沅水流域自然风貌、生活习俗以及为这一方山水所冶的人们的精神面貌的田园牧歌式的描写。

而农村题材小说,基本上是一个伴随着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进程而来的概念,是在一大批作家自觉地接受政治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社会历史发展观和思想信仰来表现合乎其乌托邦想象图景的农村变革的。

它主要涵盖了中华人民国成立后到文革前的17年并兼及粉碎“四人帮”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间段。

在前一时间段——17年时期的作品中,农村题材小说“描写了农民从个体私有制向集体公有制转变的全过程,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一大批作家对农民的历史道路的探索所作的努力”。

⑹在后一时段的作品中,农村题材小说则主要反映了拨乱反正时期、以落实土地承包责任制开始的理想化的农村变革图景。

之所以说农村题材小说不能与乡土小说等量齐观,是因为其主题基调是近距离地描写现实的重大题材的,是“站在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政治运动的立场上观照农民、描写农民、要求农民”的,是“为了指导农村工作而从事文学创作,在创作时关注农村社区的重大社会矛盾,旗帜鲜明地阐释作家的政治评价和道德倾向”的。

⑺因此,尽可能地拉近甚至消弭掉作者与所描写的生活之间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就势所必然了。

有人在论及五十至七十年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时指出,当时令意识形态批评不满意的是,在《山乡巨变》一类作品中,农业合作化运动只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地给带进乡村的,是由党的形象作为“外来者”的进入来植入并完成的,而不是“这些经历过土地改革的风暴和受到过党的教育和启发的庄稼人从无数痛苦的教训中必然得出的结论和坚决要走的道路”。

这实际上是要农村题材小说“在展现历史发展过程中凸显出作为行动者的农民自觉的选择”,通过描写农村基本群众对农业合作化如饥似渴的要求来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以期来附和是农民自发地选择了合作化的历史进程这一“建构和证明现实秩序的合法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用“人民的选择”当然更能有效地证明历史和现实存在的法理依据。

柳青对此心领神会,在《创业史》中创造了本人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又身兼党员身份的“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这一代表“整个国家的形象”,“完成了意识形态对新中国文学长久的期盼”,也使以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写作模式得以成型。

⑻犁也认为,“真正能反映社会主义改造下的农村生活斗争和变化的伟大作品,只有求诸认真的、长期的、在农村工作的同志”。

⑼这也就是后来被广为提倡的作者以下乡蹲点、“深入生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体验方式来求得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消除的创作态度和立场。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乡村生活中发掘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延续至80年代中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仍可视为17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回声,它仍然是反映一种意识形态观念理解中的农村社会变革的,是为其现代化想象目的。

段崇轩在论及这一时段的农村题材小说时虽一并将之视为“乡村小说”,但所论及的特点恰好非农村题材小说莫属:它们“同农村改革同步前行,及时地表现变革运动的矛盾和走向,刻画了走向觉醒和自主的农民形象。

”这正好说明了农村题材小说“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⑽可见,这一时段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走的仍然是尽量缩小空间和心理距离、为改革的“主旋律”服务、并与国家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的乐观展望保持同步的路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农村被日益卷入整个市场经济体系。

在现代工业文明对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强势冲击下,“农村成了城镇工业的原料供应地和成品倾销地,土地的重要性遭到质疑。

……做着发财美梦的新一代农民开始逃离村庄,土地意识在淡化,乡村情感越来越稀薄。

”⑾在这种背景下,经典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已无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是乡土小说的再次复兴。

此时的乡土小说作家们,面临的仍是发源于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家大致相同的困境,只不过这困境比那时的更为深重罢了。

现代工业文明的大趋势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冲击,不仅推动了农村的现代化转型,也带来了人心的变动。

“在全球化语境甚嚣尘上的90年代,面对铺天盖地的外来文化,面对都市日益膨胀的物质文明和自我精神的逐渐丧失,栖居城市的乡村作家陷入了双重困境:一方面,他们对乡村的风俗传统和农民的处世心态有着骨子里的理解与认同,并试图以世界性的眼光来谋求一种有效的阐释途径,摇摆于传统与现代的两端。

另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人性异化与自然环境的被破坏,使现代都市神话在民间温情的观照下暴露出狰狞的面目,感伤的怀旧情绪普遍萌生,作家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野地’,力图营造一个精神的家园。

”⑿只可惜,“在通往现代化的路途之中,乡村社会完全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

为作为现代化代表的城市的繁荣,乡村社会贡献了自己最优秀的智力支援,最强壮的劳动力,甚至包括青春也献给了城市的享乐。

他们获得了什么?他们获得的只是生存与温饱之间的挣扎。

在与城市现代化被动接轨的过程中,乡村不可避免地边缘化。

”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边缘化,还导致了乡村文化的边缘化。

“乡村文化秩序处于迅速瓦解之中,更为关键的是乡村文化价值体系的解体,利益的驱动几乎淹没一切传统乡村社会文化价值,而成为乡村社会的最高主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