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徽宗时期画院试题看宋代院画的诗境-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宋徽宗时期画院试题看宋代院画的诗境
诗画结合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著名诗画评论,[1]古人也早有“诗画同源”的说法。但我觉得,这种思想在宋代的画院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一
宋代绘画的发达人所共知。宋太祖篡周后即建翰林图画院。不仅宋太祖,宋代的许多皇帝也均有较深的绘画艺术修养,他们对绘画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到徽宗朝,画院的繁荣更是到了顶点。画院不仅仅是供养画家的地方,还建制设学,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家美术学院。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当时这所学院有一套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还有一定的招生制度、考试制度,以及寄宿安排。
这首先是因为徽宗本人重视艺术,他本人即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他自称:“万机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他本人也极丹青之妙,“笔墨天成,妙体众形,兼备六法”。其作品很多,“至累千册”,这些作品“冠绝古今之美”。[2]其次是因为徽宗亲自策问考试画院学生,并多以古诗为题,以提高绘画生的文化修养。
画院试题很有意思,常以古人诗句命题。“政和中,徽宗立画博士院,每召名公必摘唐人诗句试之。尝以‘竹锁桥边卖酒
家’为题,众皆向酒家上着工夫,惟李唐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上喜其得‘锁’字意。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众皆画马画花,有一人但画数蝴蝶飞逐马后,上亦喜之。又一日试‘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有画杨柳楼台一美人者,有画桑园一女者,有画万松一鹤者,独刘松年画万派海水,而海中一轮红日,上见之,大喜。喜其规模阔大,立意超绝也。凡喜者,皆中魁选”。[3]从“竹锁桥边卖酒家”这个题目可以看出,“锁”字是最关键的一个词,既要体现酒家,又不能让它直接出现在画面中,李唐之画用一面酒帘来体现酒家,正是巧妙地诠释了“锁”字。从“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个题目看,“香”字最难以表达,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画家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来加以表达,中魁者用蝴蝶绕着马蹄飞舞来表达香气,确属高明。“万绿丛中一点红”这个题目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桃红柳绿、红男绿女之类的意象,而刘松年却能以万顷碧波中的一轮红日来表现,不但不落俗套,而且意境开阔。
另外,徽宗“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醺停?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4]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个题目包含的内容就更加丰
富了,该句出自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从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化出,诗句主要表达的是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所以如果画上一只空舟,只能说明船上没有船夫,并不能很好地表现没有人过渡,也就不足以表现出此地的空旷荒凉。而中魁者画出船夫卧于舟尾,横一孤笛,足见因为长久无人渡河,所以船夫甚为空闲。
这种方式以古诗名句来考试画师,不仅直接以诗句作为画题,而且让画师画出诗句的意境。这种考试方法集中地表现了中国画的诗画合一的审美意趣,成为宋代画院的一种主流美学思想。
二
诗歌讲究含蓄,不直接道出主旨,而是让它们蕴含在艺术形象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绘画是造型艺术,通过视觉获得审美享受,本应“露”,而画家为了调动读画人的丰富想象,便采用“藏”的手法,以追求画境的含蓄美。画家往往将人物深细的、抽象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在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中流露出来,努力实现画面具象含蓄蕴藉的诗境。因此,绘画艺术也讲究含蓄,辩证处理“藏与露”的关系,含意于形,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美。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唐诗人祖咏的那首著名的试贴诗《钟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当时规定,这样的试贴诗应该写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只有四句,他说:“意尽。”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更深层的意思也表达了景色虽好,不知又有多少寒士受冻。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的确可以说是语言简练而意思丰富。
再来看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只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而且隐隐地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和“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平心而论,徐凝的诗场景也不算小,但总给人一种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显得很实、很板,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差别就比较明显了。难怪苏轼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评价:“帝遗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
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阮恶诗。”(《戏徐凝瀑布诗》)
根据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画院绘画推崇诗画结合,引导诗画合一的审美旨趣,就像诗歌一样,讲究意蕴的含蓄而丰富。这就对画家提出了比较高的文学修养的要求。所以宋代画院在课程的设计上,也颇有讲究,通常分专业课和公共课两类。“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艺观其能通画意与否”。[5]也就是说专业课包括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门,公共课为《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这种课程设置思想与现代美术教育也很有相似之处。
三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指导思想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说它限制了艺术家创造性的发挥,特别是对生活感受深层次的表现。由“主题先行”的创作方法鼓励画家去卖弄一时的巧智,也容易带来空洞抽象的画风。但是不可否认,它对于拓展绘画的表现力,提高绘画的文学艺术内涵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最有意思的就是光宗朝被称为“马一角”画家马远,其山水师法的就是徽宗朝画院的画家李唐,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特别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