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合集下载

论洋务运动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改革开放的影响11级生科2班林梦霞20111050225洋务运动30年开中国改革开放之先河,它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

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

由于这场运动的失败,中国失去了成为近代列强的机会。

使得中国在今后的几百年苦难里越陷越深。

但它在中国未来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产生重影响。

洋务运动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主要的代表人物,中央的有奕,地方的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这些人物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些都可以反映改革已经存在了,并且存在的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所以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必然会发生的。

而他对现在改革开放的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1、改变固步自封、轻视科技的状态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长期以来沉迷于“天朝上国”的幻境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

洋务派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科学技术落后的悲哀。

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唯一理想,奠定了“科学救国”的根基于基础。

这与如今的改革开放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2、引发思想上的巨大转变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

于是开办民用企业以解决资金等问题。

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几千年来“重农轻商”的观念,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

有了这场运动对人们思想的改变,使得改革开放变得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3、开源广进、人才培养洋务运动首先发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浪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的得与失给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洋务运动的得与失给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洋务运动的得与失给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洋务运动的得失给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19世纪的洋务运动与现在的改革开放有许多相似之处,分析洋务运动的得失对于改革开放的进展有重大意义。

以下,我从几个方面分析洋务运动得失带给改革开放的启示。

历史背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有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为挽救清政府统治,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统治阶级官僚开始主张学习西方,使中国富强起来以维持统治阶级利益。

而文化大革命过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开展的。

刚经历过文革十年浩劫的中国万物萧条、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久旱过后的甘霖,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是当时形势下必要的选择。

由上可看出两者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的开展可看出在中国面临危机时,改革是可行的办法,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是有一定作用的。

经济方面:洋务派为实现经济发展,打出“富国” 口号,放宽民间商业和手工业限制,以求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李鸿章招商筹办轮船招商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等,都展示了洋务派改革发展经济的决心。

这些举措虽然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但其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日后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经验。

改革开放所需要的经济发展就可以从洋务运动中得到借鉴:大力发展各类经济模式,“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提高民众的创业热情。

从另一方面讲,洋务派的经济措施仍存在缺陷,尽管放宽了民间办厂限制,官府对民间企业的压迫仍在,腐败的官僚体系极大地打击了民族产业的发展;况且其改革不够彻底,限制依旧存在,民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改革开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督,避免个别政府从中牟利,对企业进行压榨;改革应彻底,不能半改半留,畏首畏尾。

政治方面:洋务派在政治体制方面并没有做出较大改革,终究是固守“中学为体”,拒绝民主体制,维护封建王权。

正是由于封建体制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才使其余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体制的限制,腐败冗杂的官僚体系极大地抑制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至1894年,晚晴洋务派在中国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自救运动,虽有一定成果,但最终以甲午海战失利宣告失败。

改革开放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运动,至今历时30余年,成果斐然。

两者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大手笔,但其结果、影响却迥然不同,个中虽有诸多时代因素的不同,但并不妨碍我从历史背景、目的、指导思想、以及内容方式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一、社会背景是决定成功的条件洋务运动:“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

这是晚清诗人黄遵宪描写中国近代遭受外国侵略的诗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对外,外国势力不断渗透到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国家,当时俄国、英国、日本都有蚕食中国的野心①,而对内太平天国起义威胁着清朝政府的统治。

可以说时局动荡不安。

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但是,洋务运动毕竟只是少数先进的“洋务派”发起的自救运动。

在闭关锁国了千年的中国,还有更多的未开明的士大夫、官僚主义强烈的反对这种“崇洋媚外”的做法。

洋务派和顽固派曾围绕要不要兴办“洋务”,发生过激烈的论争。

顽固派“痛诋”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使用“用夷变夏”的“洪水猛兽”,使得洋务派“三十年来日在谣瘃之中②”,比如:在奕设立天文算学馆时就遭到了顽固派强烈的反对。

时任山东道检察御史张胜藻说:天文算学中国自古就之,不必设馆研习。

第二,强之道,在朝廷,莫如整纲纪、明政刑、严赏罚、练兵筹饷牟。

在臣民唯有讲气节。

况且轮船、枪炮制造,都应该由工部选精壮工匠、有心计的武牟,何需用正途出身的士人。

大学士倭仁上述:“夷人称兵犯顺,震惊宗社,焚毁圆明园,残骸众臣民,是大清两百多年来未有的奇耻大辱。

朝廷饮恨议和,当不忘雪耻复仇,岂能师事夷人?”当洋务派准备修建铁路时,以周德润为首的一些大臣不惜以“触犯山川之神”为理由阻挠修路,甚至说乾隆盛世并无火车、伦常,夕阳接卸来朝。

改革开放,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比较

改革开放,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比较

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及改革开放的比较洋务运动: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明治维新: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改革开放: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下面对三者在四方面进行比较:一:主要社会矛盾洋务运动时期:清王朝的衰败开始加速,政治黑暗,国库空虚,财政连年赤字,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农民由于穷困和自然灾害的连年发生,也被迫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

二、领导者和根本目的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地主阶级。

他们主张借用“西法”,谋求清朝封建统治的“自强”和“自立”,即洋务派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定位: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推翻了幕府政府的明治天皇政府,他们采取全新的改革措施以抵御西方势力的压迫,他们完成了从封建制度向天皇制度的转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证。

定位:自上而下、反侵略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改革。

改革开放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

为了为尽快加快经济发展,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定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4.改革与革命明治维新属于革命,洋务运动属于改革,而改革开放则算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并不推翻原有统治阶级的统治,而“只要统治阶级在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作一些让步”。

而革命通常伴随着战争,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变化,一种制度企图推翻另一种社会制度,造成社会较大的变化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变革内容洋务运动局限于军事、工业等几个方面,统治者关心的仍然是“坚船利炮”,殊不知即便军事发展起来,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中国的弊病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比较洋务运动30年与改革开放30年

比较洋务运动30年与改革开放30年

比较洋务运动30年与改革开放30年19世纪中国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包括对经世致用思想对于一国实力的增加有什么帮助,这几乎是每一个对中国近代社会有兴趣的人,都在考虑的问题。

因为不管是以后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或是救亡图存、还是以为找到了进化论的这个改造中国社会的所谓法宝,或是保皇或是君主立宪、或是建立共和等等方式,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并贸易真正引起中央朝庭的重视,而是民间的力量在起作用,中央集权统治者并没有主动自上而下的进行改革。

因而一个维持就有模式的国家机器面前,任何的所谓的改革之路似乎都不能真正找到强盛之路。

而仅仅是上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样是不能奏效的,对于这一点已经被一些国家的发展经历所证实。

在19世纪的80到9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要求系改革的动态,并且浮现出一批系统改革内政的方案设计。

人们基本是比较同意这样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一个竭力鼓吹和推行了这么多年“洋务运动”国家,最终的结局依然是被自己的近邻日本所打败,所以这次失败震动了晚清朝廷。

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下中国向何处去,的确为世人所关注,因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列强对中国觊觎的局面,让感到中华的民族的存亡,仅仅是用所谓纯粹发展经济的方式是不能真正强国的。

中国的强国梦一直在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洋务运动的发展和兴起,在当时并不触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形下,企图依靠洋务运动就能真正改变中国的命运,在今天看来显然是不行的。

但是,向西方学习这毕竟是有积极的思想意义的。

有人曾把中国所谓的“洋务运动”也称之为“自强运动”,自强的思想其实在中国人面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建立起来之初,一些有为之士就有了这样的认识,但是中国的朝廷对于洋务运动与清朝命运的认识并非深刻。

因为当时所谓的“洋务”在中国,不过是一些朝廷重臣和一些外省督抚,以他们个人的能力和眼光,在看到了中国时局的一些弊端,以及睁眼看世界之后提出的主张,但是作为中央集权专制的统治阶级,他们作为既得利益者,是不会放弃自己“家天下”的,这种专制主义,其实正是中国近代化不能真正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谈及改革开放,或会想到清朝末年,始于19世纪60年代,为救亡图存而兴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起,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际,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国家和政府的一些缺陷,提出“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的口号,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向西方学习,西学救国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清朝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同意在保持现有社会体制的原则下,在一定领域内进行改革。

以史为鉴,虽然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但通过与它的比较,为改革开放提供建议和意见,帮助正确认识改革开放。

历史背景的比较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况中,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有列强虎视。

为维护统治地位,清政府意图加强自身军事实力,建立一支新式海陆军队。

因此在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使中国富强起来,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形势。

变落后为先进、变贫弱为富强,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拯救清王朝,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阶层内部还不是铁板一块。

相当一部分手拥重权的大臣认为只是“奇技淫巧”,而对主张引进西方技术的大臣不断攻讦。

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开放正是在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做出的重要决定。

在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正是拨乱反正的重要时刻;在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是急需大力发展的。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情势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家新一代领导人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可见,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改革开放的提出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不同的是,洋务运动是以维护清政府统治为出发点,意图增强军事实力以撑起已腐朽的政府,而改革开放是年轻的党和国家拨乱反正,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近代史论文——从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看中体西用

近代史论文——从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看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作为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产物,是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挽救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重要手段。

它从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地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体用内容划分上不断改变,成为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工具。

但是,体用之间分属不同文化系统的矛盾冲突依旧不可调和,相互阻碍,最终使得中国近现代文化体系成为一个不和谐的畸形体系,难以带领中国走出严重的历史危机。

一、中体西用的思潮的渊源和发展——中西体用范围之划分中体西用的思潮的渊源和发展——中西体用范围之划分——中华文化可以三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文化者,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晚清之时,中华文明的衰微,是这三方面作为文化体系共同的衰弱,并非如晚清学者所言仅器物较西方为劣而已。

晚清的中体西用仅仅是学者形而上学的解决之道,割裂了体系特点的生硬嫁接自然会产生种种问题,直接浪费了我国宝贵的发展机遇,难以解决救亡图存的根本问题,自然也不可能去实现自强求富的梦想。

最早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冯桂芳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到:“如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而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哉!而稍后的王韬同样认为“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 当躬。

甚至先后做过曾国藩和李鸿章幕僚的薛福成也说“中国之洪荒,以圣人制度文物辟” 之。

“自有天地以来,所以弥伦于不蔽者,道与器二者而已……中国所尚者道为重,而西方” 所精者器为多。

但“彼之利器,可购而得也”“彼之技艺,中学而能也。

” ,”如此,“则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

因而,要“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 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是乃所谓用夏变夷也。

可见,中体西用从诞生起,” 就是在这样一种体用分离而没有系统观的学术认知中付诸实践,自然容易产生问题。

这些学者想当然的以为可以通过西艺来卫其道,却不知他们所谓的道也是衰微之源,如何可以驾驭地了比其先进的多得西方物质文化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试析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之异同

试析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之异同

试 析 洋 务 运 动 与 改 革 开 放 之 异 同
王 颖
( 警 广 州 指 挥 学 院 政 治 理 论 教 研 室 , 东 广 州 5 0 0 ) 武 广 10 0 摘 要 :洋务 运 动 和 改 革 开放 都 是 政 府发 起 的 自上 而 下 的 改 革 ,但 洋务 运 动 成 效 不 大 ,而 改 革 开  ̄ 3 多年 却 成 果 显 J0 c 著 。两 者 之 间 有何 异 同 ?本 文 对二 者加 以 比较 , 结规 律 并得 总 出结 论 : 须 继 续 坚持 改 革 开放 。 必 关 键 词 : 务 运 动 改 革 开放 以 史 为 鉴 洋 古 人 云 :以 铜 为 镜 , 以 正 衣 冠 ; “ 可 以人 为 镜 , 以 知得 失 ; 可 以 史 为 镜 , 以知 兴 替 。 这 句 话 深 刻 地 揭 示 了一 个 道 理 : 生 可 ” 在 活 水 平 E益 提 高 , 质 文 化 要 求 得 到 极 大 满 足 的 今 天 , 们 t 物 我 在 继 续 大 步 向 前 发 展 的 同 时 , 当 回顾 历 史 , 中学 习 经 验 . 应 从 吸 取 教 训 , 而 更 好 地 发 展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 本 文 要 探 从 而 讨 的 话 题 . 是 洋 务 运 动 和 改 革 开 放 这 两 件 在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就 上 引 起 过 世 人 瞩 目的 大 事 件 。它 们 都 是政 府 发 起 的 自上 而 下 的改革 , 洋务 运动成 效不 大 , 但 甲午 战 争 宣 告 了 洋 务 运 动 的 彻 底 失 败 。 而 改 革 开 放 3 多 年 成 果 显 著 , 民 生 活 水 平 普 遍 0 人 提高 , 国家 实力 大 大 增 强 。都 是 政 府 主 导 发 起 的 改 革 . 果 却 结 大 相 径 庭 . 是 由 于 两 者 有 着 本 质 的 区 别 。 结 果 和 意 义 也 这 其 就截 然不 同。 根 本 目的 1洋务 运 动 . 1 世 纪6 年 代 初 , 内忧 外 患 的清 朝 统 治者 受 到 来 自外 国 9 0 侵 略势 力 和 国 内太 平 天 国 农 民起 义 的双 重 威 胁 ,此 时 的 清 政 府 虽 未 到 穷 途 末 路 的 绝 境 ,但 也 认 识 到 了继 续 故 步 自封 的 危 险 , 图 加 强 自 己的 军 事 力 量 , 立 一 支 新 式 的海 陆 军 。 在 一 力 建 部 分 开 明官 员 的 主 张下 , 政 府 开 始 学 习 西 方 国 家 的 “ 技 ” 清 长 , 以使 中 国 富强 起 来 , 应 变 化 的 世 界 形 势 。 “ 落后 为先 进 , 适 在 变 变 贫 弱 为 富强 ” 变 革 思 潮 的历 史 背景 下 . 务 派发 动 洋 务 运 的 洋 动 的根 本 目的仅 仅 是 拯 救 病 人 膏 肓 的 清 政 府 .维 护 地 主 阶 级 的统 治 。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和列强的侵略下,清朝内外交困。

从外部看,刚刚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但仍然面临再度被侵略的危险;从内部看,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提倡引进西方技术,富国强兵,巩固和维护清朝统治。

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时间:1861开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性质:1.从生产制度上来说他是采用封建制度,官员化的管理,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具备一定的封建性和垄断性;采用机器生产,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经济上甚至是教育上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西方列强的牵制,所以又具有对外依赖性,所以并没有达到“求富”“自强”的口号。

洋务运动是清朝的一场生产技术改革运动,同时具有先进性和保守性。

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主要内容:第一阶段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第二阶段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民用企业。

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

总的来说是:①从西方引进生产技术、设备、人才;②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围绕军事工业也发展了民用工业;③建立近代海军、陆军;④建立学校,派留学生出国。

结果:失败失败原因:根本原因:只学习到西方国家的器物层面,没有学习到其先进的政治制度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2.洋务运动对外国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有腐朽性。

教训:变革要从根本上进行,要变革到制度层面上,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学习别人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只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1.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制压下充分地发展起来的,故要发展近代企业,要维护民族资本.要想培养洋务人才,要改变封建制度。

2.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故不可一切仰赖外国,需自己独立自主,新式企业需要新的管理体制,给与商人一定的发言权,政府干预不要太多。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与1978年改革之教学比较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与1978年改革之教学比较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与1978年改革之教学比较摘要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与1978年改革开放,虽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改革,其改革的目的、指导思想、性质、过程及其结局有很大不同,但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类似之处。

教学中若能关注这些方面,就能增强学生认识问题的全面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1978年改革教学比较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历史的比较是常常用到的方法,它可以为我们研究某个领域内相关问题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正如印度著名学者巴底亚那在《印度哲学》中所说:“历史的比较常常投射出非常有意义的光芒,照亮我们理解中的幽暗角落”。

本文以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与1978年改革比较为例,努力探索、发现问题,加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三者不同之处(一)历史背景不同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成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坚船利炮入侵)而引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新的强大的民族危机迫在眼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碰撞中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变法,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的新思维;而1978年改革开放,是在“十年文革”耽搁,中国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华民族在获得了民族独立后,面临再次被世界淘汰危险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改革指导思想不同洋务运动的目的与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

戊戌维新变法是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民权、设议会、废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改造“中体”。

洋务运动 与改革开放

洋务运动 与改革开放
目的ຫໍສະໝຸດ 维护清王朝统治内容
“自强”-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求富”-创办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建立三支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等 失败,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西 方先进思想、技术在中国的传 播
由计划经济转变为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 开放沿海城市、建立经济特区、经济开 放区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等 成果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国 家实力大大增强
+ 洋务运动限于科学技术、 + 改革开放开始前进行了
军事领域,很少关注其 思想并且只是对技术的 模仿很少创新。这导致 很多洋务派创办的新式 企业虽具有资本主义性 质,但没有资本主义的 管理方式,内部人事关 系复杂腐败,产品质量 低下。也最终导致了北 洋水师的战败。
“关于真理的大讨论”, 一定程度解放了思想。 对西方的学习也是关于 技术、制度、思想各个 层次全方位扬弃的学习。
封建的制度 社会动荡不安
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生 产关系的改革,生产关系适应生 产力,促进制度的改革 促进政府 的廉洁,获得人民的支持. 巩固国防,保障国家安全和社 会稳定
严重依懒性
保持国家政治、经济的独立, 重视科技的创新
思想停滞不前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洋务运动: + 中国已经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清政
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已经历两 次鸦片战争和多次农民起义,社会都是 无序的状态又怎么能保证改革的有序进 行呢? + 改革开放: + 虽然经历“十年浩劫”,但仍旧是独立 自主的国家,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 洋务派本想“师夷长技
以制夷”但在过程中机 器、资金、技术、大部 分都要依靠西方列强, 对列强产生了严重依赖 性。 + 改革开放,同样引进了 大量外资,但也形成了 多样化的经济体制,既 利用了外资,也保证了 自身的独立和发展。

30年改革开放与30年洋务运动的比较

30年改革开放与30年洋务运动的比较

30年改革开放与30年洋务运动的比较改革开放和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二者在各方面的方式方法却是有相似也有不同。

下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二者的异同。

首先,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兴起的根本出发点相似却又不尽相同。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内外大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但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要求和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改革,而这个改革是从国情出发,从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出发,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为了个别派别或是个人利益。

而洋务运动的兴起首先是为了购买军火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趁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等意图,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虽然都是为了挽救危机,但它们的出发点不同,一个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一个却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再者,二者在发展的方式方法上面也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经济方面,二者都采取了一定的有效措施。

改革开放从国情出发,开展经济建设,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讲究实效,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不断总结经验付诸实践,保证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经过努力,经济形势很快好转。

洋务运动采取的方法则是兴办近代工业,包括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一样的发展了经济。

不同的是,改革开放的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重大突破,从农村经济开始改革。

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省委支持下,开始试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又进一步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受到农民的普片欢迎,也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古代的中国在世界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近代的中国有着100年屈辱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各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为中国迈入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以引发的历史原因也不尽相同。

洋务运动是因为内忧外患,改革开放主要是因为内忧。

但是无论是运动还是改革,都是为了发展,所以有着都积极的意义。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成果显著,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社会取得了全面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向着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标迈着坚实的步伐。

改革开放是十分成功的,没有改革开放,一切都没有可能。

论述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异同

论述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异同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刚好30年,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国家面貌都发生了用语言难以形容的变化,但在经过井喷式的发展后,一些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也开始显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100多年前洋务运动半途而废的历史教训值得借鉴。

论述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异同洋务运动:⒈性质;资本主义⒉主要策划者:清政府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有李鸿章左宗棠等人⒊时间:好象是1888年左右开始的⒋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抵制列强入侵,有复兴民族的意图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改革开发:⒈性质:社会主义⒉主要策划者:共产党人,有邓小平等领导班子⒊时间:从1978年开始⒋目的: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因为十年文革,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要复兴经济,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技术,同时为了振兴中华.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基本都是不同的,但为了民族,这是相同点.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创造了世界农耕文明的辉煌,中国以天朝大国自居,在明朝后期逐步走向封闭。

十九世纪中叶两次鸦片战争给处于闭关锁国的中国人当头棒喝,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在清朝晚期产生了洋务运动。

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意识到自己到现代社会的差距越行越远,所谓的天朝只不过是一块腐朽的破屋,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因此,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和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南洋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广纳人才,使中国的现代工业、教育、政治体制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经过30年的洋务运动后,试点地区南洋和北洋都基本具备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功能,特别是现代工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迅速缩小,很多方面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洋务运动的发起:从乾隆后期开始,清王朝的统治就日趋衰落,危机四伏。

与此恰恰相反的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为掠夺原料和开拓商品倾销市场,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疯狂的侵略和扩张,而积贫积弱的中国自然难逃此劫。

洋务运动与当今改革开放

洋务运动与当今改革开放

洋务运动与当今改革开放洋务运动是清政府部分统治者为了抵御西方入侵和镇压人民起义,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一次改革。

洋务运动与当今改革开放是中国在不同时代的两次现代化尝试,虽然二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也存在一些相似点。

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启示着我们,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今后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

标签:洋务运动;改革开放;现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洋务运动是清政府部分统治者为了抵御西方入侵和镇压人民起义,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一次改革。

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引进西方技术的举措,其初期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期口号是“自强”、“求富”,核心思想为“中体西用”。

它的本意是掌握新技术以实现“富国强兵”和维护旧体制,但最后结果却适得其反。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是中国在不同时代的两次现代化尝试,虽然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也存在一些相似点。

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今后的改革开放有着重大的启迪意义。

一、洋务运动与当今改革开放历史背景的比较19世纪,两次鸦片战争给了清政府当头棒喝,中华民族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骄傲自大的大清帝国第一次面临比自己更先进文明的入侵,中国人第一次痛苦地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天朝上国”,闯进国门的也不是蛮族边夷,而是在各方面都优于中国的西方列强。

一部分先进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从林则徐、魏源到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始向西洋人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人民政权的建立,民族自尊心空前增强,加上安定团结的国内局面,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中国再次形成了迈向现代化的契机。

然而,政治上的反右扩大化,经济上的“大跃进”,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再加上两大阵营对立和与苏联决裂造成的恶劣国际环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挫折,再一次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精选文档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精选文档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谈及改革开放,或会想到清朝末年,始于19世纪60年代,为救亡图存而兴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起,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际,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国家和政府的一些缺陷,提出“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的口号,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向西方学习,西学救国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清朝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同意在保持现有社会体制的原则下,在一定领域内进行改革。

以史为鉴,虽然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但通过与它的比较,为改革开放提供建议和意见,帮助正确认识改革开放。

历史背景的比较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况中,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有列强虎视。

为维护统治地位,清政府意图加强自身军事实力,建立一支新式海陆军队。

因此在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使中国富强起来,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形势。

变落后为先进、变贫弱为富强,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拯救清王朝,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阶层内部还不是铁板一块。

相当一部分手拥重权的大臣认为只是“奇技淫巧”,而对主张引进西方技术的大臣不断攻讦。

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开放正是在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做出的重要决定。

在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正是拨乱反正的重要时刻;在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是急需大力发展的。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情势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家新一代领导人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可见,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改革开放的提出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看待洋务运动

如何看待洋务运动

如何看待洋务运动(从洋务运动看当今的改革开放)关键词:洋务运动,改革开放,制度变革引言: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山上比较重要的一个重大事件。

对一个历史事件的研究,对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考究评价都是从两方面展开的,当然此处的对洋务运动的研究也不例外。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一分为二的矛盾观点来看,任何事件都是存在一个利,也存在一个弊或者叫做局限性的。

洋务运动在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道路上扫清了障碍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当然它也有局限性,便是它的制度或者叫思想问题,当时还是腐败无能的清王朝的天下,还在延续着已经僵硬不化的孔孟之道封建礼仪教化的制度,清王朝也是采用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也就是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社会性质还未改变,帝国主义一边对中国欺压另一边大肆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便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作“洋务派”。

洋务派兴办洋务的目的:首先,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惨败与西方帝国主义不费一兵一卒的胜利的鲜明对比让中国的昏暗的统治阶级开始反思开始想方设法地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当然,除此之外,昏庸的清政府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便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镇压起义就要从国外购进先进的武器弹药,这股潮流为洋务运动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就要学习西方兴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李鸿章的奏折中已经明示了“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武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到了90年代,“洋务派”又打着“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洋务运动转入一个新的层次。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民以为,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有很多可比性,而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改革开放的“改革”是除了政治以外的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坚持天下为公的政体。

所属各项改革,有的比较“成功”,有的已经失败,其中最大的失败是教育改革的失败。

改革开放的“开放”主要是指向发达国家开放,开放的内容主要是将低附加值的产品卖给发达国家,用换回的外汇购买外国的武器、飞机、高档轿车等高附加值产品。

洋务运动是晚清的改革开放。

主张改革开放的洋务派,只学习西方船坚炮利的政策和某些先进的技艺,他们坚持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至善至美,反对学习西方的社会科学,未考虑任何政治上的改革。

那时的开放内容,也只限于经济、贸易,其内容和形式与现在的开放差不许多。

我们的改革开放之初,统治者把国家经济推向了面临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饥寒交迫、贫苦不堪。

改革开放是为了挽救和维护D的统治。

清朝的改革之初,由于虚假的康乾盛世制造了泡沫经济,使整个清王朝成为一个化了装以后容光焕发的垂危病人,轻而易举地先后惨败于英国和英法联军。

洋务运动是为了挽救和维护奄奄一息、毫无生机的帝王统治。

改革开放和洋务运动之初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如出一辙。

改革开放在经济上是有成绩的,洋务运动的经济成绩不比改革开放差多少。

改革开放搞了快30年了,越往后越难搞了,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政治方面的制约。

洋务运动大约搞了30年多一点,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只学技术、只学皮毛,无法挽救腐败的统治。

洋务运动失败以后,一些人认识到了只搞经济改革不能救国,所以就有了后来的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与17年前的事情有一定的可比性,遗憾的是两者都非常短命,都以流血和失败告终。

等到慈禧醒过神来,也想搞宪政的时候,已经晚了。

有人以为,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有本质上的区别,即领导者不同。

其实,谁来领导,与事件的本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苏东的革命、朝鲜的革命都是打着马列旗帜的领导,这些领导的性质,与大清没有多少不同。

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姜铎著《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评介

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姜铎著《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评介

作者: 胡显中
作者机构: 吉林《经济纵横》杂志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
页码: 75-76页
主题词: 洋务运动;改革开;中国近代化;鸦片战争;学术人格;文以载道;国民经济近代化;历史唯物主义;学术园地;洋务派
摘要: 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姜铎著《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评介胡显中当今商潮滚滚,席卷神州大地,冲击学府和书斋。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潜心做学问者真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

尤其是搞历史的,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与与耐心,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胸怀与情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晚清洋务运动和新中国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都是中国历史上为了救国、富国、强国的重要改革运动,但他们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一个走向了失败的深渊,另一个大步踏进了成功的光明大道。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就让我们一一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中的异同吧!
首先,要比较的是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的异同。

先来讲讲较前开始的洋务运动,它从1861开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那时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和列强的侵略下,清朝内外交困。

从外部来看,刚刚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但仍然面临再度被侵略的危险;从内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

在这种危及的情况下,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提倡引进西方技术,富国强兵,巩固和维护清朝统治。

所以清政府这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便发起和主持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运动————洋务运动。

而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也不容乐观,其历史背景也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看,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整个政治局面是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因此在这同样危及的情况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党和国家提出了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通过对比,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与改革开放背景其实都非常的类似,两场运动同样是在内忧外患下,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想要富国、强国必须要进行的。

既然它们的背景是相类似的,那么看来,它们迎来不同结局的原因并不在这里,接下来我们深入一点比较,来比较一下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中的差别。

还是来先说说洋务运动,它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第二阶段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民用企业。

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

总的来说是:①从西方引进生产技术、设备、人才;②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围绕军事工业也发展了民用工业;③建立近代海军、陆军;④建立学校,派留学生出国。

洋务运动凭借“自强“,直接提升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想用武力来抵抗从外部来的列强们的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威胁,并且凭借“求富”,提升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再来说说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的改革开放,它的主要内容当然如它字面上的意思分为“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对外开放简单来说就是针对国外,要与他国进行思想和技术的交流,还与他国进行贸易往来。

对内开放,大概是为了摆脱“十年文化大
革命”的腐朽思想,解放人民的思想。

这是我自己的理解。

从这两场运动的主要内容来看,都有对经济实力进行提升,都有对外界进行学习,但是洋务运动的做法却看起来是在做表面功夫,军事不足就兴办军事工业,买新的军事武器,钱不够就经商,办民企,向西方引进的也只有技术、设备、人才,然而,改革开放就不同了,经济不行,改革经济体制,国家不安定,改革政治体制,对外开放也不单只引进物质方面的,还学习国外精神、思想、体制,改革开放才是从根本上干实事。

到这里我们大概就对这两场运动,不同结局的原因有点眉目了,应该就是和它们一个只在表面耍耍功夫,一个是从根本上改革干实事,它们这点的不同有关,但是现在又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洋务运动只做表面功夫,而改革开放则从根本上干实事呢?这大概和它们的发起人、指导思想和实质有所关联。

讲背景的时候说过,洋务运动的发起人是清政府一些开明的官员,在中央以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奕欣、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及沈葆桢、丁汝昌等为代表,他们被称为“洋务派”。

这些人是官员,是封建制度的产物,是封建卫道士。

所以,他们首先提出的思想是“中学为体“,他们并不想改变中国当时的封建制度体系,因为一旦改变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他们要维护它。

但是他们又不想看到国家衰微,落后于其他国家,所以他们还提出了“西学为用”的思想,学习他国技术强化自己国家。

然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就变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了。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的实质也可以得出了,从生产制度上来说他是采用封建制度,官员化的管理,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具备一定的封建性和垄断性;采用机器生产,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经济上甚至是教育上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西方列强的牵制,所以又具有对外依赖性,所以并没有达到“求富”“自强”的口号。

洋务运动是清朝的一场生产技术改革运动,同时具有先进性和保守性,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改革开放,由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提出来的,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它以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指导思想,以解放思想为核心观念,其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真正为新中国强大,为新中国走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进行的一场运动。

因此,很明显洋务运动这种为了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没有从根本改变的运动注定失败,而改革开放是为了中国真正的强大,从体制、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不做表面功夫的运动当然会成功。

所以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没有废除封建制度,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洋务运动是封建性的,对西方有依赖性,没有真正的“自强”,管理由官员进行,有腐朽性。

但洋务运动也不是一无是处,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促进了中国军事、经济、教育的发展,也有警醒中国人民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为接下来的运动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所以改革开放也受到了洋务运动的教训的影响,改革不再停留在物质层面,改革制度,开放思想,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摘要:
洋务运动是1861年晚清由清政府内部官员发起的一场救国运动。

改革开放是1978年开始由邓小平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一个强国政策方针。

此论文目的是,通过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指导思想及实质等,研究这两场运动走向不同结局的原因,还有比较它们对我国的影响。

得出结论是改革要从根本出发。

关键字:
洋务运动改革开放比较原因影响根本
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百度文库《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