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智力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智力儿童在互动中提升认知和社交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儿童积极参与训练活动。

难点:根据儿童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三、教学准备
各种颜色的卡片、小玩具。

四、教学过程
老师:“小朋友们好呀,今天我们又要开始好玩的康复训练啦!”
学生:“老师好!”
老师:“那我们先来玩个认颜色的游戏好不好呀?”
学生:“好!”
老师拿出红色卡片问:“这是什么颜色呀?”
学生回答各种答案。

老师:“这是红色哦,记住啦,红色。

”然后又拿出其他颜色卡片重复。

接着老师:“那我们现在来玩找颜色的游戏吧,谁能最快找到红色的玩具呀?”
学生开始找,老师引导和鼓励。

老师:“哇,很棒哦,找到了!那再来找蓝色的吧。


游戏持续一段时间后。

老师:“今天大家都表现得特别棒,我们下次再玩更有趣的游戏哦。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儿童对颜色的认知还需要加强,后续要增加相关训练的频率和方式的多样性。

要更加注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更多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第一章:智力残疾儿童概述1.1 智力残疾儿童的定义1.2 智力残疾儿童的分类1.3 智力残疾儿童的特点1.4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的意义第二章:康复评估与训练目标2.1 康复评估的目的与方法2.2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目标2.3 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的原则2.4 康复训练计划的实施与调整第三章:认知功能康复训练3.1 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3.2 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3.3 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的实践操作3.4 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的评估与反馈第四章:语言沟通康复训练4.1 语言沟通康复训练的重要性4.2 语言沟通康复训练的方法4.3 语言沟通康复训练的实践操作4.4 语言沟通康复训练的评估与反馈第五章:社交技能康复训练5.1 社交技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5.2 社交技能康复训练的方法5.3 社交技能康复训练的实践操作5.4 社交技能康复训练的评估与反馈第六章: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6.1 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的重要性6.2 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的方法6.3 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的实践操作6.4 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的评估与反馈第七章:情绪管理康复训练7.1 情绪管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7.2 情绪管理康复训练的方法7.3 情绪管理康复训练的实践操作7.4 情绪管理康复训练的评估与反馈第八章:感觉统合康复训练8.1 感觉统合康复训练的重要性8.2 感觉统合康复训练的方法8.3 感觉统合康复训练的实践操作8.4 感觉统合康复训练的评估与反馈第九章:创造力与艺术康复训练9.1 创造力与艺术康复训练的重要性9.2 创造力与艺术康复训练的方法9.3 创造力与艺术康复训练的实践操作9.4 创造力与艺术康复训练的评估与反馈第十章:过渡期康复训练10.1 过渡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10.2 过渡期康复训练的方法10.3 过渡期康复训练的实践操作10.4 过渡期康复训练的评估与反馈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智力残疾儿童的定义和特点: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定义,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是制定康复计划的基础。

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小组课教案

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小组课教案

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小组课教案教案标题: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小组课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

2. 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合作能力。

3. 促进儿童的情感发展和自尊心的建立。

教学内容:1. 认知训练: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2. 学习技能: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培养。

3. 社交技能:包括与他人沟通、合作和分享的能力培养。

4. 情感发展:包括情绪管理、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培养。

教学步骤:第一课:认知训练1. 导入活动: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描述其中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2. 认知训练活动:使用游戏或谜题,让学生进行注意力、记忆和问题解决训练。

3.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认知训练活动,并互相帮助和鼓励。

第二课:学习技能1. 导入活动:播放一段简短的英语视频,让学生尝试听懂其中的内容,并进行简单的口语练习。

2. 学习技能活动:通过图片、卡片或游戏,教授学生基本的词汇和句子结构,并进行听力和口语练习。

3.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或对话练习,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和合作。

第三课:社交技能1. 导入活动:观看一段展示团队合作的视频,让学生讨论其中的合作技巧和团队精神。

2. 社交技能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游戏,让学生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和分享。

3.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社交技能练习,鼓励他们互相支持和尊重。

第四课:情感发展1. 导入活动:通过绘本或故事,让学生讨论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技巧。

2. 情感发展活动:通过绘画、写作或角色扮演,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并进行情绪管理训练。

3. 小组分享: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受,鼓励他们互相理解和支持。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完成的活动作品,评估他们的认知、学习、社交和情感发展水平。

3. 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孩子智力低下康复教案

孩子智力低下康复教案

孩子智力低下康复教案教案标题:智力低下儿童的康复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智力低下儿童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

2. 促进智力低下儿童的社交和情感发展。

3. 培养智力低下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生活技能。

教案步骤:1. 评估和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康复需求:- 与学生进行个别会谈,并与家长和医疗专家合作,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康复需求和目标。

- 进行认知和发展评估,以确定学生的强项和需要改进的领域。

2.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认知和学习目标、社交和情感目标,以及自理和生活技能目标。

- 设定具体、可衡量的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小步骤,以便学生能够逐步取得进展。

3. 提供专业的认知和学习支持:-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如视觉辅助工具、口头指导和多感官教学。

- 创造有结构的学习环境,提供清晰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习惯和技能。

4. 促进社交和情感发展:- 设计小组活动和合作任务,鼓励学生与同伴互动和合作。

- 提供情感支持和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学生处理情绪困扰和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5. 培养自理和生活技能:- 教授基本的自理技能,如穿衣、洗手、刷牙等。

- 引导学生学习日常生活技能,如购物、做饭、使用电子设备等。

6. 定期评估和调整康复计划:- 定期评估学生的进展,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计划和教学策略。

- 与家长和医疗专家保持沟通,分享学生的进展和讨论进一步的康复需求。

教案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记录其进步和困难。

2. 定期进行认知和发展评估,以衡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发展。

3. 与家长和医疗专家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环境中的表现和进展。

教案资源:1. 适合智力低下儿童的教具和辅助工具,如视觉卡片、计数器、拼图等。

2. 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选择。

3. 社交技能培训材料和情绪管理工具。

教案注意事项:1.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儿童康复训练教案(精选5篇

儿童康复训练教案(精选5篇

儿童康复训练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儿童康复训练手册》第5章“感知与运动训练”及第7章“社交技能训练”内容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感知训练中的视觉、听觉、触觉刺激;运动训练中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以及社交技能中的情绪识别、表达和基础沟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感知训练,提升感官敏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

2. 通过运动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身体协调性。

3. 培养学生基础的社交技能,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

教学重点:感官刺激的适度给予,运动的准确指导,社交技能的实践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感知训练:彩球、音筒、触感板等。

2. 运动训练:拼图、积木、穿珠等。

3. 社交技能训练:表情卡片、沟通图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彩色球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本节课内容。

实践情景:将彩色球在学生眼前轻轻移动,引导学生目光追随。

2. 感知训练:视觉:展示不同颜色、形状的卡片,让学生辨认。

听觉:播放不同音调、音量的声音,让学生识别。

触觉:让学生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进行描述。

3. 运动训练:粗大运动:带领学生做简单的体操动作,提高身体协调性。

精细运动:指导学生完成拼图、穿珠等活动,锻炼动手能力。

4. 社交技能训练:情绪识别:使用表情卡片,让学生识别并表达不同的情绪。

基础沟通:通过沟通图卡,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问答对话。

六、板书设计感知训练: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训练:粗大运动、精细运动社交技能:情绪识别、基础沟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感知训练:在家中寻找不同颜色、形状的物品,与家长分享。

运动训练:完成一幅简单的拼图,拍照记录。

社交技能:与家长进行“情绪猜猜”游戏,记录过程。

2. 答案:感知训练:学生找到的物品及描述。

运动训练:拼图完成照片。

社交技能:游戏过程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教案1. 引言这份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教案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案,帮助智障儿童获得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通过针对智障儿童个体差异的考虑,并采用简单而有效的策略,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主生活能力,并促进其社交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2. 背景智障儿童通常面临一系列发展和研究困难,包括认知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的欠缺。

他们需要特殊的训练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本教案将涵盖以下几个核心领域的康复训练:- 认知训练- 运动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 情绪管理训练3. 认知训练认知训练对于智障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认知训练策略:- 使用视觉和听觉辅助工具,如图片、图表和音频材料,帮助智障儿童理解和记忆信息。

- 利用游戏和互动活动,激发智障儿童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专注力和注意力。

- 分解复杂任务为简单的步骤,逐步引导智障儿童研究和掌握新的概念和技能。

4.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智障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肌肉力量和平衡感。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运动训练策略:- 进行简单的体操运动,如伸展、弯曲和转动动作,以帮助智障儿童锻炼肌肉和提高灵活性。

- 利用游戏和戏剧活动,鼓励智障儿童参与体育运动和团队活动,增强他们的合作和竞争能力。

- 提供适当的运动器材和设施,以确保智障儿童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进行运动训练。

5.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帮助智障儿童研究如何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和互动。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社交技能训练策略:- 利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智障儿童研究适应不同社交场合和情境,并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 鼓励智障儿童参与群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帮助他们发展友谊和合作能力。

- 提供清晰和简洁的指导,教授基本的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

6. 情绪管理训练情绪管理训练有助于智障儿童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提高他们的情感稳定和自我控制能力。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情绪管理训练策略:- 教授智障儿童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绘画、写作和口头表达等方式,帮助他们逐步表达情感。

智障学生康复课教育案例(3篇)

智障学生康复课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在我国,智障学生是指智力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并伴有明显的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

这类学生由于智力水平有限,往往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中遇到诸多困难。

康复课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旨在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和干预,帮助智障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案例将介绍一位智障学生在康复课教育中的成长历程。

二、案例描述(一)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小王,男,10岁,来自我国某贫困地区。

由于出生时家庭环境较差,小王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教育和照顾,导致智力发育迟缓。

入学时,小王的认知水平仅相当于4岁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社会交往能力几乎为零。

(二)康复课教育实施过程1. 初期阶段:建立信任关系,评估学生情况康复教师通过与小王多次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家庭背景,与小王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同时,教师对小王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2. 中期阶段: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实施针对性训练根据评估结果,教师为小王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能力训练: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具,帮助小王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提高他的认知水平。

(2)语言能力训练:通过模仿、重复、问答等方式,提高小王的语言表达能力。

(3)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教授小王穿衣、吃饭、洗漱等基本生活技能,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4)社会适应能力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小王的社会交往能力。

3. 后期阶段:巩固训练成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康复课教育的后期阶段,教师重点关注小王各项能力的巩固和提升。

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小王的学习兴趣,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小王在康复课教育中的表现,共同促进小王的发展。

三、案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课教育,小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 认知能力方面:小王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认知任务。

小儿康复课堂教案模板范文

小儿康复课堂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小儿康复训练课适用对象: 4-6岁发育迟缓儿童课时安排: 40分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儿童了解基本的康复训练知识,掌握简单的康复训练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注意力集中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儿童自信心,提高对康复训练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1. 基本动作训练: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的练习。

2. 精细动作训练:拼图、穿珠、绘画等精细动作的练习。

3. 注意力训练:遵循指令、观察图片、完成任务等注意力集中能力的练习。

教学重点:1. 基本动作的规范性和协调性。

2. 精细动作的熟练度和准确性。

3. 注意力集中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1. 基本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2. 精细动作的复杂性和准确性。

3. 注意力集中能力的持久性。

教学方法:1. 演示法:教师通过示范动作,使儿童直观地了解训练方法。

2. 指导法:教师对儿童进行个别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3. 游戏法:将康复训练融入游戏中,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互动,如问候、自我介绍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 向儿童介绍本次课程的内容和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基本动作训练1. 教师示范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动作练习,教师个别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3. 组织简单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捉迷藏”等,提高儿童的基本动作能力。

三、精细动作训练1. 教师展示拼图、穿珠、绘画等精细动作的样品,讲解操作方法。

2.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精细动作练习,教师个别指导,纠正操作不规范的地方。

3. 组织竞赛活动,如“穿珠比赛”、“绘画比赛”等,提高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

四、注意力训练1. 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儿童进行注意力集中能力的练习。

2. 组织简单的游戏,如“找不同”、“猜谜语”等,提高儿童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关于儿童康复教案范文

关于儿童康复教案范文

一、教案名称:儿童康复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儿童康复的定义、意义和目的。

2. 让学生掌握儿童康复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儿童康复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教学重点】1. 儿童康复的定义和意义。

2. 儿童康复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儿童康复的具体实践操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儿童康复的定义、意义、目的和方法。

2.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实践。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儿童康复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康复的对象和范围。

2. 新课导入:讲解儿童康复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儿童康复的具体方法和操作。

二、教案名称:儿童康复评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儿童康复评估的概念、意义和流程。

2. 让学生掌握儿童康复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儿童康复评估的关注和能力。

【教学重点】1. 儿童康复评估的概念和意义。

2. 儿童康复评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儿童康复评估的具体实践操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儿童康复评估的定义、意义、流程和方法。

2. 准备相关评估工具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实践。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儿童康复评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评估的目的和范围。

2. 新课导入:讲解儿童康复评估的意义和流程,让学生认识到评估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儿童康复评估的具体方法和操作。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儿童康复评估,并提出评估报告。

三、教案名称:儿童康复治疗【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儿童康复治疗的概念、内容和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儿童康复治疗的原则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儿童康复治疗的关注和能力。

【教学重点】1. 儿童康复治疗的概念和方法。

2. 儿童康复治疗的原则。

【教学难点】1. 儿童康复治疗的具体实践操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儿童康复治疗的概念、内容、方法和原则。

2024年儿童康复训练教案范例

2024年儿童康复训练教案范例

2024年儿童康复训练教案范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儿童康复训练教程》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儿童运动康复基本原理、儿童运动能力发展概述以及针对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儿童运动康复的基本原理,掌握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针对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儿童运动康复的基本原理及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的概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儿童运动康复训练模型、示范视频、PPT课件。

学具:感觉统合训练器材、儿童运动康复训练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了解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儿童的生活现状,引发学生思考。

2. 理论讲解:讲解儿童运动康复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的概述。

3. 示范演示:播放示范视频,展示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4. 课堂练习:分组进行感觉统合训练,让学生实际操作体验,提高康复训练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儿童运动康复基本原理2. 儿童运动能力发展概述3. 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一名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儿童设计一套康复训练方案。

2. 答案要求:包括训练目标、具体方法、训练周期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儿童康复领域的最新研究,关注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儿童的康复教育。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2. 教学过程:实践情景引入、示范演示、课堂练习、课堂讨论。

3. 作业设计:针对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儿童设计的康复训练方案。

一、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1. 个性化训练方案: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目标、方法、周期等。

智力低下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低下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低下儿童康复训练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为智力低下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的指导。

通过综合运用认知、语言、社交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训练方法,帮助儿童提高认知能力、促进身心发展。

训练目标1. 提升智力低下儿童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2. 培养智力低下儿童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3. 促进智力低下儿童的社交技能,包括和他人合作、理解他人情感和处理人际关系。

4. 加强智力低下儿童的运动协调和精细动作能力。

训练方法1. 认知训练:- 利用游戏方式进行观察、分类、比较等认知能力的训练。

- 使用图片和物体进行记忆力的训练。

- 提供问题和谜题,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语言训练:- 使用简单的图画和动作指示,帮助儿童理解和表达意思。

- 通过故事讲解和角色扮演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提供与儿童相关的主题词汇,扩展儿童的词汇量和语言能力。

3. 社交训练:-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儿童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 使用角色扮演和情感教育,帮助儿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 组织情景练和模拟社交场景,提高儿童的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

4. 运动训练:- 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锻炼儿童的身体协调和运动能力。

- 利用精细动作训练器材,提高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

训练计划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每次训练的时间应适中,避免过于紧张和疲劳。

每周进行3-5次的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间不超过45分钟。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训练,智力低下儿童可以得到全面的康复培训,提高自身认知、语言、社交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此教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智力低下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低下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低下康复训练教案教案标题:智力低下康复训练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智力低下的定义、原因和分类。

2. 理解智力低下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目标。

3. 掌握智力低下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 能够设计和实施适合智力低下学生的康复训练活动。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入智力低下的概念,与学生一起讨论智力低下可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解释智力低下的定义和分类,例如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智力低下。

2. 分析智力低下的常见原因,如遗传因素、产前和产时因素、疾病和意外等。

3. 介绍智力低下康复训练的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步:康复训练原则和方法(20分钟)1. 解释智力低下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如个体化、适应性和循序渐进。

2. 介绍智力低下康复训练的常用方法,如认知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和生活自理训练。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康复训练活动中。

第四步: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提供一些智力低下学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如何设计适合他们的康复训练活动。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五步:活动设计与实施(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之前的讨论和学习,设计一个适合智力低下学生的康复训练活动。

鼓励学生考虑活动的目标、方法和评估方式。

第六步:总结与反思(5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他们反思自己在康复训练方面的收获和困惑。

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活动设计环节的积极程度。

2.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对智力低下康复训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活动设计:评估学生设计的康复训练活动是否符合康复训练原则和方法。

教案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活动的实施和观察,进一步了解智力低下学生的需求和进展。

2. 邀请专业康复训练师或专家进行讲座或指导,加深学生对智力低下康复训练的理解和实践。

3. 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智力低下康复训练的期望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教学教案模板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教学教案模板

教案名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教学活动名称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次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在康复训练中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对象智力残疾儿童,年龄范围:9岁(含)以下。

三、教学内容1. 康复训练领域: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精神、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

2. 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内容。

四、教学时间每次康复训练时间为2小时,每周至少一次。

五、教学环境1. 教室:宽敞明亮,地面平坦,无障碍设施完善。

2. 康复训练器材:运动器材、感知训练器材、认知训练器材等。

六、教学步骤1. 准备阶段(1)教师检查康复训练器材,确保安全、完好。

(2)学生进入教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

2. 导入阶段(1)教师简要介绍本次康复训练的主题和目标。

(2)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名组长。

3. 教学实施阶段(1)教师针对每组学生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

(2)教师进行示范,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康复训练。

(3)学生分组进行康复训练,教师巡回指导。

4. 互动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康复训练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5. 总结阶段(1)教师总结本次康复训练的成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学生进行简单的放松活动。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康复训练过程中的表现。

2. 学生康复训练后的进步情况。

3. 家长对康复训练的满意度。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备注: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智力残疾是指儿童在智力发育上与同龄儿童存在明显差异或有障碍,影响其学习和适应能力的一种脑功能障碍。

为了帮助智力残疾儿童提高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我们需要为他们设计合理的康复训练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综合运动和认知训练,促进智力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功能提升。

二、教学目标1.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和肌肉力量;2.提升智力残疾儿童的平衡能力和灵敏度;3.增强智力残疾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4.培养智力残疾儿童与他人的交流能力和社交技巧。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康复训练内容:(1)动作协调训练:通过参与各种动作游戏,如球类运动、跳绳等,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

(2)肌肉力量训练:通过力量训练器材,如哑铃、橡皮带等,进行肌肉力量训练,提升智力残疾儿童的肌肉力量。

(3)平衡能力训练:通过平衡器材,如平衡木、平衡球等,进行平衡训练,提高智力残疾儿童的平衡能力。

(4)注意力和认知训练:通过认知训练游戏,如记忆卡片、智力拼图等,提升智力残疾儿童的注意力和认知能力。

(5)社交技巧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和团体活动,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交流能力和社交技巧。

2.教学步骤:(1)入门活动: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如跳跃、旋转等,以激活智力残疾儿童的身体。

(2)动作协调训练:组织动作协调游戏,如传球游戏、抛接游戏等,让智力残疾儿童学会协调肢体动作。

(3)肌肉力量训练:引导智力残疾儿童使用哑铃、橡皮带等器材进行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4)平衡能力训练:使用平衡木、平衡球等器材进行平衡训练,提高智力残疾儿童的平衡能力。

(5)注意力和认知训练:通过认知游戏,如记忆卡片、智力拼图等,训练智力残疾儿童的注意力和认知能力。

(6)社交技巧训练: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鼓励智力残疾儿童与他人互动,提升交流能力和社交技巧。

(7)结束活动:进行放松训练,如伸展运动、深呼吸等,以缓解智力残疾儿童的紧张情绪。

家庭康复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家庭康复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一、教案名称:儿童言语康复家庭康复活动二、教学目标:1. 提高家长对儿童言语康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帮助家长掌握家庭康复活动的设计方法,提高康复效果。

3. 培养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言语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1. 儿童言语康复概述2. 家庭康复活动设计原则3. 家庭康复活动案例分享4. 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技巧四、教学对象:家长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家长分享自己在孩子言语康复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

2. 介绍本次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二)讲解(20分钟)1. 儿童言语康复概述:介绍儿童言语康复的定义、意义和重要性。

2. 家庭康复活动设计原则:讲解家庭康复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如针对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等。

3. 家庭康复活动案例分享:分享一些成功的家庭康复活动案例,让家长了解如何设计适合自己孩子的康复活动。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家长分组,每组设计一个针对自己孩子的家庭康复活动。

2. 各组汇报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活动方案,其他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互动交流(10分钟)1. 家长就自己在设计康复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2. 教师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家庭康复活动的重要性。

2.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家庭康复活动,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康复环境。

七、教学评价:1. 家长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

2. 家长在课程结束后设计康复活动的质量。

3. 家长在实施家庭康复活动过程中的反馈。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儿童言语康复家庭康复活动指导手册》2. 教学视频:儿童言语康复家庭康复活动案例3. 教学课件:儿童言语康复概述、家庭康复活动设计原则等九、课后作业:1. 家长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个针对自己孩子的家庭康复活动。

2. 家长记录孩子在实施康复活动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

注:本教案模板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家长和孩子的需求。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目标:帮助智力残疾儿童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促进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展。

一、活动介绍和目的:
这个训练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有趣且适合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强肌肉力量,并且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活动内容:
1.视觉训练:
- 图片匹配游戏: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些不同的图片卡片,要求他们根据指示将相同的图片放在一起。

- 颜色识别: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物品,让孩子用手指或者眼睛指出相同颜色的物品。

- 景物找对游戏:给孩子准备一些图片,然后放置一些相应的小物品,要求孩子找到相应的物品并贴到正确的图片上。

2.运动训练:
- 捡球游戏:将一些彩色的小球放在地面上,让孩子使用双手逐个捡起球,并将其放入相应的颜色桶中。

- 绳子跳绳:给孩子准备一条适合身高的跳绳,教他们如何正确地跳绳,并逐渐提高跳绳的难度。

- 平衡练习:让孩子尝试站在一个脚上,并保持平衡。

随着训练的进行,逐渐增加站立的时间和难度。

3.认知训练:
- 数字计数:给孩子准备一些带有数字的卡片,让他们按顺
序数出数字,并将相应的卡片排列出来。

- 动物辨识: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并给孩子展示,要求他
们辨认出正确的动物,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 形状拼图:给孩子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拼图,让他们根据
形状和颜色将拼图完成。

三、活动结语:
通过这些康复训练活动的开展,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智力残疾儿童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认知能力。

同时,我们也鼓励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到运动和学习的乐趣,并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

智力缺陷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智力缺陷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智力缺陷综合训练课程适用对象:智力障碍儿童课时安排:每周2课时,每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如厕等。

2.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与人交往、团队合作等。

3.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认知。

4. 促进学生的感官统合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内容:一、生活自理能力训练1. 目标:学会独立穿衣、进食、如厕等。

2. 方法:分步骤示范、个别辅导、小组练习。

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1. 目标:提高学生与人交往、团队合作的能力。

2. 方法:角色扮演、小组游戏、户外活动。

三、心理素质训练1. 目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

2. 方法:心理疏导、正面激励、成功案例分享。

四、感官统合能力训练1. 目标:提高学生的感知觉、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2. 方法:感觉统合训练、音乐疗法、游戏互动。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互动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教师示范穿衣、进食、如厕等动作,学生跟随模仿。

- 个别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困难进行针对性指导。

- 小组练习,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3. 感官统合能力训练:-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感官统合游戏,如拼图、捉迷藏等。

- 通过音乐疗法,提高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

第二课时1. 复习:复习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巩固学生的技能。

2. 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想法。

- 小组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心理素质训练:- 分享成功案例,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 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4.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其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

2. 定期进行技能测试,评估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 通过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1.帮助智力残疾儿童增强身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2.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动作协调和平衡能力;3.促进智力残疾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4.提高智力残疾儿童的社交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徒手操活动:操纵手臂,头部、躯干、四肢活动,提高身体协调性;2.平衡练习:踩高低不同高度的踏板,练习平衡调节能力;3.手部和眼部协调:玩具拼图游戏,练习手眼协调能力和注意力集中;4.感觉统合训练:触觉和视觉训练,通过触摸不同物体和观察图像,促进感觉统合发展;5.社交技巧培养:进行角色扮演和模仿游戏,学习基本的社交技巧。

三、教学过程:1.徒手操活动:首先,教师身体示范头部、躯干、四肢的动作,要求智力残疾儿童模仿;然后,逐步增加动作复杂度,要求儿童完成更加复杂的动作;最后,进行全身协调训练,让儿童跟随音乐进行自由活动。

2.平衡练习:提供高低不同的踏板,让儿童踩上去,并保持平衡;逐步增加难度,让儿童在踏板上进行跳跃、转身等动作;通过游戏性方式进行,增加儿童的参与度。

3.手部和眼部协调:提供具有形状和颜色的拼图或积木,让儿童进行拼装;引导儿童观察图案,找到正确的拼图或积木;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

4.感觉统合训练:提供不同触感的物体,如粗糙、光滑、软硬等,让儿童触摸并进行辨别;使用图片卡片,让儿童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内容;通过感觉训练,促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5.社交技巧培养: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儿童扮演家庭成员、朋友等角色;指导儿童模仿和表达不同情绪;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培养儿童的社交技巧。

四、教学评估与反思:1.根据儿童的情况,设置不同的难度和挑战,以保证儿童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2.经常观察儿童的进展和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适应;3.鼓励儿童的参与和努力,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4.配合家长和其他康复人员进行协同5.教学之后,进行小结和评估,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改进。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针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帮助他们在身体、认知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升。

通过综合运用身体运动、认知训练和社交互动等方法,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全面发展。

训练目标1. 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

2. 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增强智力障碍儿童与他人的社交互动能力。

训练内容身体运动训练- 运动项目:适应智力障碍儿童特点的身体运动项目,如简单的跑步、跳跃和平衡训练等。

- 训练频率:每周进行3次,每次30分钟。

- 训练重点: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灵活性。

认知训练- 训练项目:通过简单的认知活动,如拼图、记忆游戏和问题解决任务等,开发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

- 训练频率:每周进行4次,每次20分钟。

- 训练重点: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社交互动训练- 训练项目:组织智力障碍儿童进行一些简单的社交活动,如角色扮演、团体游戏和合作项目等。

- 训练频率:每周进行2次,每次40分钟。

- 训练重点:增强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

训练评估为了确保训练效果和进展,每月进行一次训练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身体协调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交互动能力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结束语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教案旨在为智力障碍儿童提供全面的康复训练方案,帮助他们在身体、认知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升。

通过综合运用身体运动、认知训练和社交互动等方法,让智力障碍儿童享受到高质量的康复训练,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教案标题: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智力残疾儿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

2. 促进智力残疾儿童的身体协调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3. 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社交和情绪管理技能。

4. 增强智力残疾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技能。

教案步骤:第一步:评估和目标设定1. 进行智力残疾儿童的综合评估,包括认知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等方面。

2. 根据评估结果,为每个儿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目标。

第二步:认知能力训练1. 使用简单的认知游戏和活动,如拼图、配对游戏等,帮助儿童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

2. 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促进儿童的感知和认知发展。

3. 引导儿童进行基本的数学和语言活动,如数数、识字等,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第三步:运动能力发展1. 设计适合智力残疾儿童的体育活动,如简单的球类游戏、平衡训练等,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协调和运动技能发展。

2. 引导儿童进行基本的大肌肉运动,如跑步、跳跃等,以提高他们的体能水平。

3. 结合音乐和舞蹈活动,让儿童通过音乐的节奏和动作的配合,提高他们的动作协调性。

第四步:社交和情绪管理技能培养1. 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儿童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2. 教授儿童基本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情绪表达、冷静下来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情绪问题。

第五步: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技能训练1. 教授儿童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衣、洗手、刷牙等,以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

2. 引导儿童学习简单的家务活动,如整理房间、洗碗等,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第六步:评估和调整1. 定期评估儿童的进展,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2. 与家长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共同制定儿童的康复计划和目标。

教案评估方法:1. 观察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

2. 与儿童进行简单的测验,评估他们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3. 与家长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改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一、什么叫家庭康复训练系统家庭康复训练指在康复机构和训练员指导下,家长在家庭中直接对智残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家庭康复训练的主要特点有两个:(1)家长成为直接的训练者。

(2)家庭成为天然的训练场所。

系统康复训练要求家庭康复训练从计划、实施到评估全过程实现规范化的运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家庭康复训练的质量。

二、家庭康复训练的意义和作用(一)利于儿童早期干预的开展智残儿童早期的异常行为表现往往是由家长首先发现的。

母亲是最先看到新生儿的人之一,儿童任何外表的异常和动作发展的落后都会引起她的高度重视。

另外幼小的儿童,尤其是幼小的智残儿童更需要得到父母的照顾,开展家庭康复训练顺应了这种特点和需要。

(二)亲情关系使家庭康复训练变理可能孩子与父母的骨肉之情,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尽管家长的文化程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观念不同,但如果他们都爱孩子,关怀孩子,不论孩子潜能大小,总是期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可以对家长进行指导、示范和鼓励,让他们学会做自己孩子的老师。

(三)家庭康复训练使训练内容更实用、更有效家庭康复训练将训练由教室搬到了家庭。

在家庭自然环境中进行训练,家长最能体会到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教会孩子做什么。

在家庭环境中,由父母教会孩子的行为,更有利于巩固并慢慢养成良好习惯。

而对一些只发生在家里的不良行为,例如,孩子在家中乱发脾气,每天晚上睡觉前在床上乱爬等坏习惯只有在家庭中才有矫治的可能。

(四)在家庭中对智残儿童不能进入到康复站接受训练,而这部分孩子也因为他们智力残疾不能到正常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去学习接受教育,只能闲散在家庭中,由父母或他人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

如果家庭不仅承担起看护照料的责任,还应该担负起康复训练的任务,那么将有一大批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康复训练条件的智残儿童便能在家庭中接受训练了。

(五)家长在康复计划中的重要作用经验证明,一个再好的康复训练计划,没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其收效都是有限的,而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家长本身就是该计划的制订者、实施者,测评者,他们最了解孩子的训练计划和需要。

家长在对孩子实施康复训练的同时自己也会受益匪浅,自身也会有很大的提高,会积累起许多成功的做法,另外还会成为计划的积极推广者。

(六)家庭康复训练节约经费家庭康复训练可以为家庭节省一定的费用,使得家长更好地合理使用有限的经济收入,孩子从中也会有很大的收益,家长也会因此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三、智残儿童家长的心理需求分析家庭康复家长是关键,做好家长的工作是开展家庭康复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家长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对于开展家庭康复大有裨益。

(一)智残儿童家长心理特点智残儿童家长在得知孩子有智力缺陷时,起初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而产生无助、怨恨、失望、负疚等情感。

当渡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家长接受这一事实,情绪基本超于平静,开始理解思考问题。

许多家长首先是希望能够通过医疗方法,使孩子恢复正常,经过多方浓度效果不尽如意时,便开始考虑康复训练,然而这个决定的时间越晚,孩子失去的康复训练机会就越多,因此家长越早作出早期干预的决定对智残儿童发展越有利。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家长的心理特点:1、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智残儿童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影响康复训练、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态度表现:溺爱: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有缺陷,本来就很可怜,同时负疚地认为是自己造成了孩子的不增,所以百般溺爱,迁就孩子,孩子要啥给啥,本来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也不要他做,事事父母代劳,溺爱、袒护孩子到了缺少理性的地步。

岐视:与上面正好相反,由于孩子有缺陷,家长将其视为累赘而生厌恶,养育中视孩子为仇,虐待、摧残。

忽视:认为孩子反正有缺陷,没了希望,听之任之,许任自流。

对孩子的早期干预不积极、不主动,缺乏信心和行动。

羞辱:认为家中有智残孩子是莫大耻辱(家丑不可外扬),将孩子置于家中,尽量避免与外界接触。

严厉:认为孩子有缺陷,今后要入学,参与社会将会比常人困难多,所以必须严格训练。

教子极严,刻板、难见笑脸,常常表现出急躁,恨铁不成钢,甚至动辙就打骂孩子,使孩子心理压力太大。

不承认:明知自己孩子落后于其他孩子,而不愿意承认,不能面对现实,拒绝接受康复训练。

合理:能以较为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教育当中宽严相济,家庭教育能坚持有目标、方法,能主动学习,了解各种康复训练的知识与方法,家长与孩子关系协调,尊重孩子,又有要求与引导。

2、家长对康复训练的期望家长让孩子进入康复机构或进行了家庭教育训练,总企盼着孩子有所长进,家长对康复训练的期望有:高期望:期望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后,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态度可能在一段时间里促成家长的信心,能很积极地、主动地投入。

但在训练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孩子进步不大时就感到失望,还会对孩子、训练人员不满,而表现出烦躁、后退,热情冷却等。

低目标:对孩子不抱太大希望,对康复训练信心不足,看孩子缺陷方面多,对孩子能力估计不足,对康复训练关照有限,也缺乏要求。

适度目标;当对孩子的缺陷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和前途有了信心和恰当的要求,既不过高要求,也不放弃努力,与训练员一起订出孩子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家长和训练员共同训练,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有了切实的希望,既看到前途,又对困难有充分的准备。

3、家长对训练员的态度家庭训练需要家长与训练员密切的配合,训练和可能有更好的质量,家长对训练员的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尊重、配合:家长能够尊重训练员,信任他们的为人和训练能力,能够按要求积极主动地与之员配合,双方交往愉快。

平淡、少交流;家长对训练员表现出平淡、无所谓的态度,对他们的为人和训练能力评价一般,不愿与训练员作进一步交流,双方处在一般性的礼节性交往上。

苛求:家长对训练员有一些不合情理甚至过于苛刻的要求,导致双方关系紧张,影响对孩子的训练。

对抗:家长与训练员出现对抗情绪,双方均对对方有过多否定与指责,且互不相让,造成关系紧张。

(二)训练员与家长怎样协调家庭教育培训,首先要做好家长工作,协调好训练员和家长的关系,双方相互配合,共同训练好孩子。

1、尊重孩子训练员要尊重家长,对家长平等相待,切不可居高临下,以恩赐式、救济式的态度对待家长,同时还应该明确,在家庭康复训练中最直接的训练者就是家长,所以训练员和家长必须携手,才能达到目的。

2、理解家长智残儿童家长较一般儿童家长有更为艰难的心理历程,他们的生活不容易,训练员对家长有时出现急躁,提出不太合理的要求等等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3、帮助家长提供家长需要的各项服务。

如:定期家长会、家庭访谈、家长联络、家长培训、家长咨询等。

了解智残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的身心及学习状况,解答家长养育孩子中的疑难,提高家长素质,增进了解,传达双方需求。

给家长必要的关心与支持。

如果能在家长需要关心与支持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给予恰当的帮助,对建立双方良好关系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使家长明白康复训练对孩子的重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家庭康复训练。

为儿童提供切实有效的训练服务。

一是尽职尽责,工作态度端正,不马虎不敷衍;二是有正确的训练策略与方法,让孩子通过一段时间康复训练,有明显的成效。

四、家庭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一)转变家长的态度,树立家长信心转变家长的态度,树立家长的信心是开展家庭康复最首要的工作。

家庭康复首先是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心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上建立其科学的态度。

相信通过康复训练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改善,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孩子立足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家庭教育训练应把目光放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言语、社会交往能力上,这些能力是孩子将来立足社会、自食其力的基础。

一般来说,孩子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劳动技能,成人后能独立即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帮助家长将信心建立在一个实在的目标基础上,并通过脚踏实地地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向这一目标前进。

(二)尊重孩子智力发育迟缓,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缺陷的孩子与健全儿童、与成人一样也有被尊重的心理要求。

尊重孩子,不仅仅是表现在尊重孩子的兴趣、愿望和要求,不强硬地让孩子绝对服从。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进步,及时对孩子提出表扬,进行鼓励,以激发孩子的兴趣,甚至有时在孩子没有进步时,切忌批评指责他们的无能,更不能把“你怎么这么笨?”、“你真无能”、“真没本事”、“你怎么教都教不会!”这样消极的话挂在嘴边。

家长永远不应对孩子说消极的话,而要说:“你行,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如一个行走能力上有障碍的孩子自己推着一辆童车往前走时,就不应该阻止他,在注意保护的同时,加以鼓励,让他走得更快、更远、更稳。

在家庭康复训练中有许多例子说明,信任和鼓励的话语,就会给孩子增添信心、提高兴趣。

相反,轻视、责骂孩子,有时尽管是大人无意识的,或者是口头语,也会使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留下深深的阴影。

如果孩子经常处在这种氛围中,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使他们自己从心底里感到自己不行,最终使家庭训练的效果收效甚微,导致康复训练走向失败。

(三)有计划、有测评的原则系统家庭康复训练强调个别训练计划,家庭训练计划的拟定促使家庭训练有目标、有步骤、有阶段地进行,并且强调对训练全局的掌握。

测评将使家庭康复效果得到证明,并且为以后的训练提供依据,变随意的、难于坚持的家庭训练为较为规范的、有明确目的、有检查督促的、真正有效的康复过程。

(四)充分利用生活情景进行训练利用生活情景训练是家庭康复训练的一个特点,也是正确实施家庭康复训练必须遵循的原则。

家庭康复是在家庭自然的生活条件下和环境中进行,有很多内容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这就需要我们能善于利用情景,随时随地地对孩子进行训练。

例如“礼貌”作为社会交往的一个方面,是必须要对孩子进行训练的内容,切不能正襟危坐对孩子说上半天,而是利用客来客往遇见熟人打招呼等不同的场合,教会或提醒儿童做到与人交往时要有礼貌,并且不断反复地强化;再如带智残儿童外出的时候,可以告诉他很多知识,如认识交通工具、商品、建筑物等认知方面的内容,都可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在这种状态下所学习的东西,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无意注意明显占优势,基于这些特点,家长应该随时利用各种机会、场合,有意识地对智残儿童提出要求,进行训练,他们往往会记得住、说得出。

当然这些知识的掌握也都需要家长进行不断的重要。

家庭是儿童接受社会生活、人际交往最佳场所之一,所以,家长应作有心人,充分利用生活情景,让智残儿童在生活当中学习生活。

智障儿童家庭康复训练的主要环节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家长承担了康复训练的主要任务。

康复训练效果如何关键在家长。

应该确定一位家长(最好是母亲)长期稳定的参与康复训练,并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与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