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和文化交际
HANYU YU WENHUA JIAOJI
第一节:中国人的称呼
1 2 3
姓 名类
身份类
亲属类
4 5
社交类
面 称 和 叙称
1
姓名类
1.姓名类
姓名类称呼一般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姓+名”,例如:
张刚 王明 李自成 刘文元 赵国强
使用场合:用于点名或介绍等。
使用群体:主要是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同龄人和年龄 相仿的人之间,如学校的同学之间、单位的同事之 间。 注意: “姓 +名 ”不能用来称呼父母、长辈、领导等尊 长。
用“先生”“太太”“夫人”,因为这些称 谓都来自于西方,带有文雅的色彩;③农民、 工人喜欢用“老公”、“老婆”,因为这两 个词透着随意和亲切。
4.社交类
“先生、小姐、女士、太太、夫人”等,它们一 般可以直接用来称呼对方,也可以在前面冠上对 方的姓之后来称呼对方。 不过,这种社交称谓在使用时还是有一些条件 的,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面称与叙称
面称只涉及到两个人:称呼人和被称呼人, 因 此面称只有一套称谓。 叙称涉及到人至少是三个:称呼人、被称呼人和 听话人,正因为如此,叙称一般有两套称谓,即对 同一个亲属,由于听话人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称谓。
2.身份类
3.“姓+职业”,例如:
张老师 刘师傅 王大夫
特点:用于称呼的职业比较少,受人尊敬的职业 多用于这种称呼。 注意:“保安”“厨师” “理发员”等职业不能用来称呼
别人,否则是一种歧视。
身份类称呼也存在着泛化的情况,像“老师”, 首先从学校和文艺团体开始。过去学校里,教书 的先生称“老师”,对工人称“师傅”,现在不 管是教书的还是不教书的,都是“老师”。 文艺圈,过去年长的称“老师”, 现在年 轻的、年老的都统称“老师 ”。 有些地方,像山东的济南,发展到见人就 叫“老师”,公共汽车上称售票员为老师,火车 上列车员称顾客为“老师” 真有点像孔子所说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了。
面称与叙称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是很复杂的,尽管如此,我 们仍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面称”,一类 是“叙称”。所谓“面称”是指听话人和被称呼人 是同一个人时用的称谓,比如“父亲”、“母亲”, 面称称作“爸爸”、“妈妈”。 所谓“叙称”是指听话人和被称呼人不是同一 个人时的称谓,如“父亲”、“母亲”,叙称可以 称作“爸爸”、“妈妈”,也可以称作“父亲”、 “母亲”。
2.身份类
身份类用于称呼有地位或权势的人,这类称呼 有以下几种情况:
1.“姓+职务”,例如:
刘部长 赵处长 李科长 周主任 王所长
使用场合: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 使用群体:熟人之间或陌生人之间。
2.身份类
2.“姓+职称”,例如: 赵教授 刘研究员 陈工程师 李技术员 特点:含有尊敬的色彩。 使用群体:很广泛。 注意:“讲师” “助教” 等职称不能用于称呼。
面称与叙称
面称中对一些晚辈或比自己年青的平辈亲属, 常常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来称呼,而用名字称 呼。比如对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孙子、孙女 等都用名字称呼。对夫系和妻系的姻亲亲属,面称 则用从夫、从妻称谓来称呼。比如,对丈夫的姑、 姨,面称中随丈夫称为“姑”或“姨”;对妻子的 哥、嫂,丈夫也随妻子称为“哥”、“嫂”,这种 称呼并不表示二人之间的确切亲属关系,是一种借 用性的称呼。
使用群体:①用于熟人 年龄相仿的人之间;②权 势高的称呼权势低的。 注意:“老+姓”不能用于称呼长辈或者权势高的人。
1.姓名类
4.“姓+老”,例如: 胡老 赵老 刘老 朱老
使用条件:用于德高望重的老知识分子或艺术家等 名人。
1.姓名类
5.“小名”,例如: 毛毛 小红 强强 菲菲
使用群体:①父母、亲属、年长者称呼儿童; ②父母称呼成年子女,长辈亲属也常用来称呼 亲属中的晚辈子女。
1.姓名类
( 2)“名”,例如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文元 国强 家卫 红军 有财
特点:带有亲切的色彩 。 使用群体:①一般用于熟人之间,像朋友、同事 之间; ②有时也用于对权势一方的称呼,像邓小平,人 们也亲切的称作“小平”; ③夫妻之间一般也以称名为主,以示亲密。
1.姓名类
( 3)“老/小+姓”,例如: 老刘 老李 小王 小张
4.社交类
要特别注意的是,“小姐”这一称谓近些年来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由一种尊敬的社交称谓变成了让人
厌恶的称谓。因为现在“小姐”带上了色情味,是“三
陪女”或“卖淫女”的一种委婉说法。目前年轻女性一 般忌讳被人称作 “ 小姐 ” ,特别是在我国的南方一些
地区,像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
2 面称和叙称
“老师”的发展变化如下图:
(学校教书的、文艺圈年长者)→(学校教书的、 文艺圈的年长者、学校的工人)→(学校教书的、 文艺圈年长者、学校里的工人、售票员、顾客等)
3.亲属类
1.据有人统计,约有50%左右的年轻人同时使 用“大爷”“大妈”和“叔叔”“阿姨”这两 套亲属称谓称呼比自己父母年龄大或小的上一 辈非亲属熟人。 2.约有20%的青年人只对文化程度较低着(如 居民、农民、小商贩)这样称呼,而对文化程 度较高者,如知识分子、工人、军人则用“伯 伯”“伯父”“阿姨”和“叔叔”这两套新的 称谓。
4.社交类
(1)在商店、银行等服务性机构中,顾客对年青 的职员称为“先生”或“小姐”,但对上了年岁的 职员一般不用这种称呼。 (2)以上机构中的职员对年青的顾客一般称为 “先生”或“小姐”,对上了年岁的男性顾客有时 也称为“先生”。
4.社交类
(3)年青工人之间一般不互称为“先生”、 “小姐”,但学生之间却常称“先生”或“小 姐”。
3.亲属类
3.约有30%左右的青年人只使用“伯伯”“阿 姨”和“叔叔”、“阿姨”这两套新的称谓。
“大爷”“大妈“ “叔叔”“阿姨” 50%
“伯伯”“阿姨 ”和“叔叔”、 20% “阿姨”
30%
“爱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亲属 称谓,知识分子最开始使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倡男女平等,“爱人”这 个不分男女、年龄的称谓开始风行全国,但主要是 年轻夫妻间使用,老年夫妻觉得不好意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爱人”称谓开始萎缩, 人们喜欢用“先生”、“太太”、“夫人”、“老 公”、“老婆” 称呼配偶。 使用群体:①多流行于年轻人当中,年岁较大 的人一般不习惯这种称谓;②知识分子更倾向于使
HANYU YU WENHUA JIAOJI
第一节:中国人的称呼
1 2 3
姓 名类
身份类
亲属类
4 5
社交类
面 称 和 叙称
1
姓名类
1.姓名类
姓名类称呼一般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姓+名”,例如:
张刚 王明 李自成 刘文元 赵国强
使用场合:用于点名或介绍等。
使用群体:主要是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同龄人和年龄 相仿的人之间,如学校的同学之间、单位的同事之 间。 注意: “姓 +名 ”不能用来称呼父母、长辈、领导等尊 长。
用“先生”“太太”“夫人”,因为这些称 谓都来自于西方,带有文雅的色彩;③农民、 工人喜欢用“老公”、“老婆”,因为这两 个词透着随意和亲切。
4.社交类
“先生、小姐、女士、太太、夫人”等,它们一 般可以直接用来称呼对方,也可以在前面冠上对 方的姓之后来称呼对方。 不过,这种社交称谓在使用时还是有一些条件 的,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面称与叙称
面称只涉及到两个人:称呼人和被称呼人, 因 此面称只有一套称谓。 叙称涉及到人至少是三个:称呼人、被称呼人和 听话人,正因为如此,叙称一般有两套称谓,即对 同一个亲属,由于听话人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称谓。
2.身份类
3.“姓+职业”,例如:
张老师 刘师傅 王大夫
特点:用于称呼的职业比较少,受人尊敬的职业 多用于这种称呼。 注意:“保安”“厨师” “理发员”等职业不能用来称呼
别人,否则是一种歧视。
身份类称呼也存在着泛化的情况,像“老师”, 首先从学校和文艺团体开始。过去学校里,教书 的先生称“老师”,对工人称“师傅”,现在不 管是教书的还是不教书的,都是“老师”。 文艺圈,过去年长的称“老师”, 现在年 轻的、年老的都统称“老师 ”。 有些地方,像山东的济南,发展到见人就 叫“老师”,公共汽车上称售票员为老师,火车 上列车员称顾客为“老师” 真有点像孔子所说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了。
面称与叙称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是很复杂的,尽管如此,我 们仍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面称”,一类 是“叙称”。所谓“面称”是指听话人和被称呼人 是同一个人时用的称谓,比如“父亲”、“母亲”, 面称称作“爸爸”、“妈妈”。 所谓“叙称”是指听话人和被称呼人不是同一 个人时的称谓,如“父亲”、“母亲”,叙称可以 称作“爸爸”、“妈妈”,也可以称作“父亲”、 “母亲”。
2.身份类
身份类用于称呼有地位或权势的人,这类称呼 有以下几种情况:
1.“姓+职务”,例如:
刘部长 赵处长 李科长 周主任 王所长
使用场合: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 使用群体:熟人之间或陌生人之间。
2.身份类
2.“姓+职称”,例如: 赵教授 刘研究员 陈工程师 李技术员 特点:含有尊敬的色彩。 使用群体:很广泛。 注意:“讲师” “助教” 等职称不能用于称呼。
面称与叙称
面称中对一些晚辈或比自己年青的平辈亲属, 常常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来称呼,而用名字称 呼。比如对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孙子、孙女 等都用名字称呼。对夫系和妻系的姻亲亲属,面称 则用从夫、从妻称谓来称呼。比如,对丈夫的姑、 姨,面称中随丈夫称为“姑”或“姨”;对妻子的 哥、嫂,丈夫也随妻子称为“哥”、“嫂”,这种 称呼并不表示二人之间的确切亲属关系,是一种借 用性的称呼。
使用群体:①用于熟人 年龄相仿的人之间;②权 势高的称呼权势低的。 注意:“老+姓”不能用于称呼长辈或者权势高的人。
1.姓名类
4.“姓+老”,例如: 胡老 赵老 刘老 朱老
使用条件:用于德高望重的老知识分子或艺术家等 名人。
1.姓名类
5.“小名”,例如: 毛毛 小红 强强 菲菲
使用群体:①父母、亲属、年长者称呼儿童; ②父母称呼成年子女,长辈亲属也常用来称呼 亲属中的晚辈子女。
1.姓名类
( 2)“名”,例如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文元 国强 家卫 红军 有财
特点:带有亲切的色彩 。 使用群体:①一般用于熟人之间,像朋友、同事 之间; ②有时也用于对权势一方的称呼,像邓小平,人 们也亲切的称作“小平”; ③夫妻之间一般也以称名为主,以示亲密。
1.姓名类
( 3)“老/小+姓”,例如: 老刘 老李 小王 小张
4.社交类
要特别注意的是,“小姐”这一称谓近些年来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由一种尊敬的社交称谓变成了让人
厌恶的称谓。因为现在“小姐”带上了色情味,是“三
陪女”或“卖淫女”的一种委婉说法。目前年轻女性一 般忌讳被人称作 “ 小姐 ” ,特别是在我国的南方一些
地区,像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
2 面称和叙称
“老师”的发展变化如下图:
(学校教书的、文艺圈年长者)→(学校教书的、 文艺圈的年长者、学校的工人)→(学校教书的、 文艺圈年长者、学校里的工人、售票员、顾客等)
3.亲属类
1.据有人统计,约有50%左右的年轻人同时使 用“大爷”“大妈”和“叔叔”“阿姨”这两 套亲属称谓称呼比自己父母年龄大或小的上一 辈非亲属熟人。 2.约有20%的青年人只对文化程度较低着(如 居民、农民、小商贩)这样称呼,而对文化程 度较高者,如知识分子、工人、军人则用“伯 伯”“伯父”“阿姨”和“叔叔”这两套新的 称谓。
4.社交类
(1)在商店、银行等服务性机构中,顾客对年青 的职员称为“先生”或“小姐”,但对上了年岁的 职员一般不用这种称呼。 (2)以上机构中的职员对年青的顾客一般称为 “先生”或“小姐”,对上了年岁的男性顾客有时 也称为“先生”。
4.社交类
(3)年青工人之间一般不互称为“先生”、 “小姐”,但学生之间却常称“先生”或“小 姐”。
3.亲属类
3.约有30%左右的青年人只使用“伯伯”“阿 姨”和“叔叔”、“阿姨”这两套新的称谓。
“大爷”“大妈“ “叔叔”“阿姨” 50%
“伯伯”“阿姨 ”和“叔叔”、 20% “阿姨”
30%
“爱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亲属 称谓,知识分子最开始使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倡男女平等,“爱人”这 个不分男女、年龄的称谓开始风行全国,但主要是 年轻夫妻间使用,老年夫妻觉得不好意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爱人”称谓开始萎缩, 人们喜欢用“先生”、“太太”、“夫人”、“老 公”、“老婆” 称呼配偶。 使用群体:①多流行于年轻人当中,年岁较大 的人一般不习惯这种称谓;②知识分子更倾向于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