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设计与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力学知识和运动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课程,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至关重要,关系到平衡状态、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实现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推理和归纳;(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过程,并理解它的内涵。
难点:经历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4、教具学具准备:斜面、毛巾、棉布、木板、玻璃、小车等学生实验用具多媒体课件二、教法、学法为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目标导学法(即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计划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入与演示实验深入讲解相结合的方式。
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大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学习新课;课堂小结、重温要点;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图片:如关闭发动机的车、自由摆动的秋千、踢出去的足球等一系列运动的物体最终要停下来的画面,让学生思考物体运动是否需要力的维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尽量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观点,以活跃思维。
8.1《牛顿第一定律》复习课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
8.1《牛顿第一定律》复习课教学反思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秉承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这次的《牛顿第一定律》复习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问题驱动法,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主要是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从而加深对这一定律的理解。
同时,结合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含义,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我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运动员百米冲刺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运动员冲过终点后是否会立即停下来。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运动员在冲过终点后还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从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知识回顾: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
3. 实践操作:我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小车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4. 问题驱动:我提出一系列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和问题驱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含义。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学生通过情境教学法和问题驱动法,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
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
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
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
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
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案例反思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本节课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注重以问题引导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在知识处理上: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甚至电学部分的学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习,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
并由此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二、在能力培养上:1.借助伽利略理想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2.对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先观察伽利略实验,然后有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三、在学习方法的养成上:在教学中我采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生产生活实例引出力和运动有密切关系,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猜想后,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把实验方案汇报交流,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再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最后学生动手实验探究。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设计依据: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
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
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
然后引入牛顿第一定律,再引入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
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以及力和运动的关系。
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对惯性的学习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都认为物理速度越大它的惯性就越大。
牛顿第一定律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推理”的科学方法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及对该定律的理解。
(二)教材地位:本节内容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是《力和运动》的开端,是力学的“奠基石”,并为后面学习惯性、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
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在学生已经建立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并为后面惯性和二力平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知识的本身、往往以教师和学科为中心,学生则一味被动地接受,很难有自己的发现;而本节课则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前提下,开展了以学生或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几位科学家们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2、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理解,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惯性,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教育2、通过对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3、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发现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客观公正评价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1、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2、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教学难点】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和理想实验的正确理解【教学用具】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惯性的小车和木块、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提问:在骑车上学过程中,你是怎样使自行车加速的?又是怎样使自行车减速的?学生:用力踩脚踏板时可使自行车加速;刹车时可以使自行车减速。
教师:用力踩脚踏板时,实质是通过链条传动给车轮施加了动力的作用,那么刹车使车子减速的实质又是什么呢?学生:刹车时实质是通过橡皮对轮子施加了阻力的作用。
教师:通过这一生活常识可知:要使物体加速则需对它施加力得作用;同样要使其减速也需对其施加力的作用。
那么力和运动究竟有何关系呢?本节我们就来探索这一问题。
板书: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要用力去推它。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那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这是一个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它进行了研究,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
1、历史的回顾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一个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和意义。
知道什么是惯性,并会正确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处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
在前面已经讲了直线运动——《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和静力学《相互作用》,学生初步掌握了研究直线运动的思想和方法,能初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解决平衡态的有关问题,而对于直线运动中的匀变速运动则在第三章中没有提到,那么,就为我们学习第四章内容《牛顿运动定律》埋好了伏笔。
而牛顿运动定律恰恰是联系物体运动和受力的桥梁。
而这其中,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惯性,它是物理学中一条基本定律。
它是我们学习动力学的开门砖,是研究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一个窗口,在整个第四章中起到开启的作用。
可是,在初中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牛顿第一定律,已经初步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虽然内容表述和高中表述的不太一样,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简单的从受力的角度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但是,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以及内容的真正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不很清楚,这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精神,培养学生质疑、猜想、分析、总结的习惯。
据此,结合本节课标,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即“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课标解读,确定学习目标、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及以上分析,我把“理解”这一能力要求分解为:准确背诵;描述;解释(生活实例);分析判断(习题练习);归纳等行为动词,确定了本节的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内容,能准备背诵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定义,并能复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历史进程。
2.通过习题练习和小组交流,理解并能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肯定律》教学反思一《牛顿第肯定律》位于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开头位置,示意着它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本节内容看似少简洁,其实隐藏着很深的思想。
借助我校的课改,本节课我按三条主线绽开展现。
历史的主线:分析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观点,提出评价。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形成了两个小组之间的对话,还有一组学生通过从胚芽到大树的进展图展现了历史的进展,学生的思维开头翻开。
但惊喜也消失了另一个班级中,学生是以一个学簇为主,一学生主持,把对话发散到全班。
时空穿梭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学生回味着历史,体会着思想。
学生的评价开启了物理思想,打破了课本的局限,但折射着,我对学生的课前辅导不够,特殊是历史资料的给及,与学生的沟通缺乏。
抱负试验的思想主线:学生用自己的理解,通过画图和语言展现了本试验。
由于校安工程,没能动手是圆满之一,更大的圆满是没有和学生一起重新换思路,设计和经受试验。
概念的主线: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几个例子例如:车越快越不易停是不是速度大,惯性大?区分惯性。
在此主线中留意了教师的主导,对概念进展精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惯性惰性:反抗运动状态变化的力量。
对力、质量新的定义学生没有意识,我直接学生提问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士概念的提升。
但效果不太好。
在教学中时间与估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急,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对惯性的概念的教学,感觉例子没有找好,有一种只可意会不行言语的缺乏和思想。
物理学是一曲理性的旋律。
物理教学不应满意于对某肯定律的提醒,而应使他超越自身,使之上升到具有更大普遍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的东西,这样,物理规律的探究就能不断取得进步。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牛顿第肯定律》的预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熬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转变。
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考、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进展,同时能更有效的与高考相结合。
《牛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是关于初高衔接的公开课,牛顿第一定律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三大定律之一,是初、高中力学教学的重点和重要依据。
为了讲好这节课,我用了近一周的时间去准备,如修改课件,练习板书,更多的是精炼我的语言。
与此同时,我也不断去参考旧教材,翻阅高中教材,汲取其中最简练易懂的知识点,避免自己出现专业上的错误。
在指导师傅谢校、廖科长、备课组长伍老师及韩鹏玮老师的帮助下,我很顺利地完成了公开课,并得到了各位评课老师一致好评。
老师们评价课堂中有不少亮点,如:1、遵循“五-四行”高效课堂模式,课堂设计环节紧凑、合理,有深度;2、课堂引入有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度,3、问题设计有层次,能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4、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从课堂回归生活,5、课堂探究实验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亮点等。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归纳如下:1,关于这节课的重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文字解释仍不够通俗易懂,就初中生现有的理解、思维能力来说,解析不够清晰;2,惯性的补充说明不够,没有及时解释清楚惯性与质量、速度的关系,惯性的特点,导致部分学生理解不透彻;3、在选择惯性事例时,应该更多的去挖掘一些学生熟悉的,能理解的,不要过于空泛;4、实验中也存在一点小失误,前后两次实验的鞋面坡度轻微变动,这是物理学科控制变量法所不允许的,5、小组评价不够灵活,应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答题能力,对于很多举手准备发言的同学,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对于问题回答非常好精彩的同学,也该给予更大的激励。
最后,物理专业上的问题,平面光滑和粗糙程度的问题,在高中光滑一般就是指平面没有摩擦,是种理想情况,所以就不会有某平面比较光滑之说。
所以在课堂上这个问题我没有清晰的认识到。
另外有关惯性量度的问题,高中教材中提到:惯性的唯一量度就是质量。
也就说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在此我解析不到位。
举例也不够贴近生活,这也提醒我,专业上还要更深入学习。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
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这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
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
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学习上,注重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运动的起因是什么(一)学生阅读历史的回顾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这块内容中有些知识点学生是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但学生都看得懂,所以就由学生来完成,同学们相互补充,教师只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象:在平路上人推车,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
笛卡儿: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即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二)问:以上四位科学家每一位都把人类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试分析每人推进的一步体现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教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指明学生要探究的内容与方向,具体由学生们合作完成,教师只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a)亚里士多德的贡献:通过直觉的观察提出问题为科学家的研究确立了课题。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一个是语速快了,给别人感觉像放鞭炮一样,前面直到牛顿第一定律与学生没什么互动。
你问问题的时候这个实验观察和比较,我觉得应该停下来让学生来回答,引导他思考,比如说第一个第二个现象比较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来分析,然后是第二个和第三个,总结之后再来讲这个实验的理想性,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这个结论的得到,思想是怎样外推的,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
还需要强调,你要把那几个跟牛顿第一定律诞生有关的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心中有数,他们的实验是怎样慢慢推进的,才能得出我们现在公认的结论。
学生将来真正的发展还是需要自己的创造性,要把科学家们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向学生传递,这个点你好像没有讲到。
你前期讲的多一点,一直是自我解说,没有怎么顾及学生。
惯性讲的还是挺好的,最后一块是花了时间的,节奏可以,引入很不错,比较符合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一些好例子提到了很多,实验器材都是身边的瓶子啊水啊,符合生活实际。
课堂上的热度很不错,与学生的
互动、亲和力,关系蛮融洽的,感觉你讲课蛮有热情的,有足够的幽默感。
最后是板书问题,板书只有牛顿第一定律,应该把惯性也板书一下,这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你的科学方法也应该写,这是以事实为基础,不能由实验验证的,这些都可以多提一下,这样学生做题目才更清楚明白。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1在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后,我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针对牛顿第一定律,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设立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进步学生分析^p 、解决问题的才能。
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的时机,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才能。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考虑到假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那只能由老师逐步引导学生去挖掘问题。
没想到同学们踊跃提出了各种问题,有的问题学生能解答的我就让学生解答,有的问题需在老师的点播下由学生解决,有的问提我直接告述学生是以后要继续学习的。
这样把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解决。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2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拟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p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开展抽象思维才能,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1.本节课首先利用详细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展分析^p 考虑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进步。
2.本节课充分表达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
详细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本节课对物理方法的教学表达充分,详细表现为:①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老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对变量的控制,在老师演示实验时又有意忽略对变量的`控制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理解;②在对“推理、概括”这一方法的教学中,表达了循序渐进的思想。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例文.doc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
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
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
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
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虻》读后感范文【读后感范文】一个为意大利的自由而战斗的斗士归来,意味着他此生再无安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牛虻》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牛虻》读后感范文一暑假里读了两本小说,一本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另一本则就是《牛虻》。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牛虻》吧!牛虻是爱尔兰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也是教育各影响了三代中国人的伟大作品!自使至终最突出的是它洋溢着一种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人民为赶走奥地利人,统一祖国而进行反抗与斗争的惊心动魄的战乱年代。
而文中的主人公亚瑟也就是牛虻,是一个生在富裕家庭深信上帝的教徒,直到有一天,他开始怀疑,开始慢慢放弃心中的信仰,他才发现,没有上帝,所谓的上帝只不过是一个思想的束缚者,一个凭空捏造的所谓的崇高的“神”。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引言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物理学的基础定律之一,对于初中物理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我教授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对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问题1:抽象概念的表达牛顿第一定律讲述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这是一个相对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观察到很多学生对此概念存在一定的困惑。
解决方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我采用了以下措施:1.做实际案例分析: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小车运动和飞机飞行等,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并且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3.利用多媒体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具,如动画、模拟实验等,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问题2:实践环节的不足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实践环节上的参与度较低,无法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解决方案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度,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设计实践任务:通过给学生设计一系列实践任务,如制作小车模型实现匀速直线运动、观察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2.分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在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相互启发,激发彼此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3.思维导图和实验报告: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记录观察数据和思考过程,通过思维导图和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和表达,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问题3:教学资源的匮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发现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我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如何?”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思维习惯往往去找实际不受外力的物体:如太空中的物体等,很难提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
我在教学中,直接提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
课后仔细思考发现这种处理并不好,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应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不受外力的物体不存有,我们能否使物体几乎不受外力作用?能否使物体尽可能少受外力?如何将少受外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与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联系起来?然后得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
使学生明白“不受外力作用”是一种理想状况,我们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得到理想状况。
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猜测后,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把实验方案汇报交流,从中选出最正确方案,再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最后学生动手实验探究。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只起组织者、协助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课后我感到,还没做到完全放手,比方,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是老师直接提出的(为了节省时间),假如教师提供给学生提出问题的舞台,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会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认为
学生提出问题是顺利探究的开始,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不要否认。
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力争完全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几点缺乏:1、情感目标没有充分表达。
2、实验结果学生交流的不充分。
3、价值观教育表达的不明显,让学生尤其是暂差生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效果会更明显。
4、有些内容和讲法有待改进,有些内容细节注意不够。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录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录与反思关于《“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录与反思》,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录与反思作者:未知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的第二节,学生已经学了第八章《力》,对力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由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比较抽象,所以研究过程属于推理、归纳的复杂高级的思维过程,这对刚步入物理领域的初中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根据经验,学生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至今一直成为学习难点的原因。
要转变错误认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活动过程。
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严密推理,把复杂的思维分解成为学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各个层次的简单推理,使思维的难点分散,难度降低,将原来难以想象的牛顿第一定律转变成学生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思维必然结果。
在教学中,以斜面小?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为中心,逐项逐层通过一系列问题展开思维活动。
惯性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有困难,所以只能借助于演示实验多引导、多体会。
二、教学实录1.导入师:如何使桌上的书运动起来,如果你撤去了力,会发生什么结果?以上体验你是否可以说出力和运动的关系?(有力就会运动)历史上曾经就有力和运动关系的争论,2000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当时提出这个观点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师: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如果不同意,你是否能举出反例?刚才有同学提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这句话是否正确呢?如果是正确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的思维体现2.新课教学师:老师演示推小车,老师用力,小车的确如大家所说的开始由静止变为运动感,当老师的手离开了小车后,发现小车继续前进,当撞击前面的障碍物后,发现小车停下了,小车受到障碍物的弹力由运动变为静止,这正与大家的观点有矛盾。
师:不受力的物体运动情况是如何的?如何做到不受力?生:放在水平桌面上进行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篇一: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位于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开始位置,暗示着它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本堂课的教学,我采用演示实验为主,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通过学生分析和讨论、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大部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让学生以推木块为例,体会亚里士多德是怎样得出他自己的观点,时空穿梭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学生回味着历史,体会着思想。
概念的主线: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几个例子例如:车越快越不易停是不是速度大,惯性大?辨别惯性。
在此主线中需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对概念进行准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惯性: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
对“力、质量”新的定义学生没有意识,我直接学生提问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士概念的提升,但效果不太好。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物理学是一曲“理性的旋律”。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
篇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一.备课得之要上这堂课的时间是星期六上午,而我呢,幸运的被安排在了第二个星期二上午去上课,也就意味着我有将近三天的时间去做充分的准备。
在课前我也一直努力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参考了多份成熟的教案以及ppt教材,还下载了网上的一些前辈的课去认真的听,因此,在教案上又吸取一些新的思想,对于一些有疑惑的方面,在星期天又抽空请教了下钱老师,最后觉得差不多了定下初稿,由于这堂课演示内容比较多,需要用到ppt,于是又在电脑上下载了多份ppt,把可以引用的内容引用进来,根据自己的教案做了一份配套的ppt,当然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还在星期一的时候自己找了个空教室自己给自己讲了两遍,感觉语言组织方面应该没啥问题了,时间把握也差不多,而且在准备过程中,我也没有忘记学生是活的,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总有你意想不到的,于是在我的教案中也有一些预设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反思
牛顿第必然律的授课反思
本堂课的授课,我采用演示实验和科学的推理,学生思虑、解析谈论的授课方法,让学生知道力不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
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讲解牛顿第必然律时,仍以实验演示为主,学生们观察、解析、谈论,教师再指导的授课方法,学生大部分知道牛
顿第必然律的内容。
本课的重点是给学生供应大量、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下节课做好知识、技术和感情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同时在讲惯性的时
候让学生从身边发现物理问题,很好的浸透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
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本堂课的优点是充分发挥了演示实验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
学习激情,表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授课中主导的授课理论,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好。
而且经过合理的推导,使学
生认识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好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牛顿第必然律不
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而是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
在解析惯性
时,让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解析问题、理解问题。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是,没有真切调动学生,学生可是观看,自己着
手的机遇少,应该创立更多的机遇让学生参加实验,如设计实验、操作、记录等等。
还可以多一些个别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在讲牛
顿第必然律时,牛顿第必然律怎样得出的过程应该多注意,因为思想
过程更重要。
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在讲惯性的理解时没讲到适用惯
性和无用惯性。
还有就是授课时课堂练习较少,学生的应用理
解程度不够。
课堂活跃程度不好控制,有些学生的思想发散出去后没能及时的拉回来,造成思想中止,影响了学习。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这节课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这节课重点放在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和结论的推理上,给学生展现了伽利略理想实验法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教育。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注重实验探究,体现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础。
通过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科学的事实求是的严谨态度,又让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得到了培养。
该实验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光滑木板的平面上。
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交流他们的发现。
然后控制一些条件,并思考:一是为什么要用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二是毛巾、棉布、木板这些不同表面对同一小车的摩擦阻力有何影响?并指明让学生观察的内容,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再进行探究,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就会十分清楚,也就能把握关键抓住要害,取得预期的实验效果。
实验是桥梁,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若表面逐渐光滑,直到摩擦非常小时,小车速度的改变及前进的距离将如何?学生会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作者:————————————————————————————————日期: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是沪科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运动和力,第五章主要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也就是动力学的内容。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同时由于本学期前几章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所以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能够运用分析力的知识来对运动情况进行分析,这也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考虑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看似矛盾的两个实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进而按照历史的线索共同学习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得到的结论。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是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实验,进而分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得到结论,纠正错误观念。
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小球在实验中不能上升到与释放位置的相同高度”,进一步思考如果斜面水平放置,小球在水平面滚动时会不会加速或减速,进而得出小球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从而证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使物体加速或者减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还通过flash演示理想斜面小球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深化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领悟。
最后通过观看现实中的冰壶在冰面的运动,来体会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方面体现了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特性,也就是惯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关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状态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出来就是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在这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关于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部分同
学不易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如认为和物体的速度以及受力有关。
关于这一点,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来证明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
此外,生活中很多情况我们要利用惯性为咱们服务,同时,很多时候我们要避免惯性造成的危害,这时候一方面让学生举例,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播放视频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践的意识和分析能力。
本节课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有一些比较好的地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1)按照新课标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渗透教育较为成功。
本节课包含大量的物理学史内容,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提高之外,同时牛顿第一定律在研究过程中,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课堂上我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具体操作实验,从而经历科学研究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
同时提问学生为什么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经历了2000多年时间错误的观点才得到纠正,进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质疑精神的重要。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中,一方面突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意义,另外,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会牛顿的人格魅力,同时以前人的知识为基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自信心。
(2)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较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好,同时能够认真思考分析问题。
对于随机的问题,例如抛糖给学生让学生分析糖运动的几个阶段,分析受力情况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反映较好,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对该问题留下深刻印象。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1)在课堂中教师的声音还是不够洪亮,而且缺少阴阳顿挫,情感不够丰富。
(2)学生在前半节课时间表现明显紧张,课堂气氛略微有些紧张,缺乏活力。
(3)学生在课堂中缺乏自信,体现在回答问题往往都是集体回答较好,声音较大,但是要求他们举手发言的时候往往举手的学生人数很少。
(4)本节课的导学案设计有些地方过于详细,造成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生成,而成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学案和老师在课堂的教案。
(5)在课堂中,由于怕时间不够,所以在让学生阅读导学案或思考问题的时候多次使用“快速浏览”,“快速阅读”等词语,这样造成学生在应该认真思考的地方缺乏足够的时间,可能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会不够深入。
(6)针对知识的练习题设置不够合理和完善,例如,在讲到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的时候,由于惯性是固有属性是一个难点,因此应该在这个地方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摆脱错误的观点,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
(7)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述没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学生出现不准确的表述之后,没有及时在课堂上纠正,这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思维习惯和物理语言表达习惯。
总之,《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总体上有一些成功之处,但同时也让我发现了很多平时在课堂中没能注意到的问题,这节课的结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的一个起点和动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有很多需要提高、进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