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规划(2011-2015年)(简写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年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年修订版)目录1总则 (1)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3城乡用地 (3)4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5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6公共设施 (22)7道路交通 (27)8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3)9景观与环境 (44)10特定区域 (46)11附则 (47)附录一:用词说明 (48)附录二:名词解释 (49)附录三:计算规则 (51)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61)附录五:佛山市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 (66)1总则1.1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依据,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在佛山市“1+2+5”组团的城区及其他镇中心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其他区域参照执行。
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和集镇,可按国家、广东省及佛山市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城市规划编制体系2.1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三规合一”工作指南》等规定执行。
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总体规划的编制2.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
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3~5年。
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佛山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应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分区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强度分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等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佛山“十三五”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佛山“十三五”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佛山市“十三五”配电网规划第六章规划技术原则6.1 总则本原则是以《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十三五”配电网规划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技术指导原则》)为基础,结合佛山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本原则适用于佛山供电局及所属各区供电局110kV及以下配电网“十三五”规划及“十三五”期间年度项目库修编工作。
6.2 规划编制基础及要求配电网规划应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南方电网公司建设方针,满足电力市场发展需要,适度超前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各电压等级电网规划应互相适应,促进电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配电网规划应遵循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关于风险、效益和成本综合最优的原则,进行经济技术分析,注重投资效益,确保电网安全经济运行。
配电网规划应适应新能源发展需求,把握新技术发展方向,积极稳妥应用新技术。
6.3 一般技术原则 6.3.1 配电网供电安全水平1、正常运行方式下,任一交流线路跳闸、任一变压器跳闸、任一段母线跳闸、任一机组故障、任一同塔双回及以上线路跳闸不导致一级事件及以上电网风险。
对于造成一级事件的风险,应在规划期内安排项目解决。
对于造成一般及以上事故的风险,应尽快采取措施解决。
2、高、中压配电网在最大负荷情况下应达到的最低安全水平见佛山市“十三五”配电网规划表6.3.1-1。
表6.3.1-1 高、中压配电网的供电安全水平供电分区 110kV 10 kV A B C D E 必须满足N-1安全准则,有必须满足N-1应满足N-1 应满足N-1 宜满足N-1 条件可满足N-1-1安全准则安全准则安全准则安全准则安全准则 N-1停运发生3小时后,停电负荷必须不超线路应按可转供线路宜按可转供线路可按可转过2MW 电线路规划电线路规划供电线路规划 2、低压配电网的供电安全水平应满足以下要求:1)低压配电网中,当一台配电变压器或低压线路发生故障时,可允许部分停电,待故障修复后恢复供电。
2)对于含有重要负荷的配电站,可采用2台及以上配电变压器或应急电源等方式,满足允许中断供电时间要求。
佛山市南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南海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三月
目录
前 言 ...........................................................................................................................1 第一章 总则 .................................................................................................................2
一、规划调整完善的背景与原因 ....................................................................... 2 二、指导思想 ....................................................................................................... 4 三、规划调整完善的依据 ................................................................................... 5 四、规划调整完善的原则 ................................................................................... 7 五、规划调整完善的任务 ................................................................................... 8 六、规划范围 ....................................................................................................... 9 七、规划期限 ....................................................................................................... 9 第二章 南海区概况 ...................................................................................................10 一、区域概况 ..................................................................................................... 10 二、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13 三、现行规划的实施情况 .................................................................................22 第三章 主要指标调整情况 .......................................................................................30 一、耕地保有量 ................................................................................................. 30 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31 三、建设用地 ..................................................................................................... 31 四、其他指标 ..................................................................................................... 32 第四章 基本农田变化情况 .......................................................................................34 一、基本农田划入 .............................................................................................34 二、基本农田划出 .............................................................................................36 三、基本农田划定结果 .....................................................................................38 第五章 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情况 ...............................................................................41 一、建设用地调出情况 .....................................................................................41 二、建设用地调入情况 .....................................................................................41 第六章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调整情况 ...................................................................46 一、允许建设区 ................................................................................................. 46 二、有条件建设区 .............................................................................................46 三、禁止建设区 ................................................................................................. 47 四、限制建设区 ................................................................................................. 47 第七章 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 ...............................................................................48
计算机网络技术PPT课件(共12章)12云计算与物联网
12.5.2 大数据的基本特征
03
01
02
04
(1)数据量大。目前,我 们对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 至少是 PB(210 TB=1 024 TB ≈1 000 TB)、 EB(220 TB=1 048 576 TB ≈100万TB)或 ZB(230=1 073 741 824 ≈10亿TB)。
(2)种类繁多。数据种类 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 、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 多种类型的数据对数据处理 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2.1 阿里云计算
“阿里云”被视为我国云计算的代名词,在福布斯 中国500强企业中,三分之一的企业都在使用阿里 云。
阿里云的飞天(Apsara)操作系统诞生于2009年2 月,是由阿里云自主研发的、服务全球的、超大规 模的通用操作系统,目前已为全球200多个国家和 地区的创新创业企业、政府、机构等提供服务。它 可以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 机,以在线公共服务的方式为社会提供计算能力, 从而有效解决计算的规模、效率和安全等问题。飞 天的革命性在于将云计算的3个方向进行了高效的 整合,分别是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提供通用的计 算能力,提供普惠的计算能力。
Azure的底层是Microsoft公司全球基础服务系统,由遍布全球的第4代数据中心构成。这是继Wind在 2010年10月的参与式设计会议(Participatory Design Conference,PDC)大会上,Microsoft公司 公布了Windows Azure云计算平台的未来蓝图,将Windows Azure定位为平台服务,一套全面的开发 工具、服务和管理系统。
(2)美国的定义:将各种 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设备 、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 统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 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 是让所有的物体都与网络连 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
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
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我国物联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成为全球物联网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广泛应用,培育壮大新动能成为国家战略.当前,物联网正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为推动物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定信息通信业"十三五"规划物联网分册.本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与《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编制而成,是指导物联网产业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一、发展回顾与面临形势〔一〕"十二五"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推广、产业协调发展和政策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加强顶层设计,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成立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协调和指导物联网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强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示范等工作,积极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示范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中央财政连续四年安排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物联网被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支持范围.各地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地方物联网发展.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已形成包括芯片、元器件、设备、软件、系统集成、运营、应用服务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7500亿元,"十二五"年复合增长率为25%.公众网络机器到机器〔M2M〕连接数突破1亿,占全球总量31%,成为全球最大市场.物联网产业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以与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聚集发展的格局,无锡、重庆、杭州、福州等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具备较强实力的物联网领军企业,互联网龙头企业成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新兴力量.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初步建成一批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投融资、标识解析、成果转化、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芯片、传感器、智能终端、中间件、架构、标准制定等领域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光纤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高频智能卡、微波无源无线射频识别〔RFID〕、北斗芯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实现批量生产,物联网中间件平台、多功能便捷式智能终端研发取得突破.一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已经建成并发挥良好的支撑作用.物联网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已完成200多项物联网基础共性和重点应用国家标准立项.我国主导完成多项物联网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明显提升.应用示范持续深化.在工业、农业、能源、物流等行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中作用明显,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推动家居、健康、养老、娱乐等民生应用创新空前活跃,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设施管理、管网监测等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物联网应用规模与水平不断提升,在智能交通、车联网、物流追溯、安全生产、医疗健康、能源管理等领域已形成一批成熟的运营服务平台和商业模式,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实现全国联网,部分物联网应用达到了千万级用户规模.我国物联网产业已拥有一定规模,设备制造、网络和应用服务具备较高水平,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取得突破,物联网与行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但仍要看到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和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一是产业生态竞争力不强,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等核心基础能力依然薄弱,高端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原始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二是产业链协同性不强,缺少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引领产业协调发展的龙头企业;三是标准体系仍不完善,一些重要标准研制进度较慢,跨行业应用标准制定难度较大;四是物联网与行业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化,成熟的商业模式仍然缺乏,部分行业存在管理分散、推动力度不够的问题,发展新技术新业态面临跨行业体制机制障碍;五是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设施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十三五"面临形势"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加速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与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深度交汇,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国物联网发展又面临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核心产品全球化、应用需求本地化的趋势更加凸显,机遇与挑战并存.万物互联时代开启.物联网将进入万物互联发展新阶段,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数以万亿计的新设备将接入网络,形成海量数据,应用呈现爆发性增长,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进一步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智能、高效.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窄带物联网〔NB-IoT〕等新技术为万物互联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万物互联的泛在接入、高效传输、海量异构信息处理和设备智能控制,以与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等,都对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需求全面升级.物联网万亿级的垂直行业市场正在不断兴起.制造业成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相关国家纷纷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我国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信息物理系统〔CPS〕为代表的物联网智能信息技术将在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车联网、健康、家居、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等消费市场需求更加活跃,驱动物联网和其它前沿技术不断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热点,物联网是智慧城市构架中的基本要素和模块单元,已成为实现智慧城市"自动感知、快速反应、科学决策"的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支撑.产业生态竞争日趋激烈.物联网成为互联网之后又一个产业竞争制高点,生态构建和产业布局正在全球加速展开.国际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加快互联网服务、整机设备、核心芯片、操作系统、传感器件等产业链布局,操作系统与云平台一体化成为掌控生态主导权的重要手段,工业制造、车联网和智能家居成为产业竞争的重点领域.我国电信、互联网和制造企业也加大力度整合平台服务和产品制造等资源,积极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二、发展思路和目标"十三五"时期是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形成发展新动能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物联网新一轮生态布局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深化物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一〕发展思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促进物联网规模化应用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链开放协作为重点,以保障安全为前提,加快建设物联网泛在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健全标准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生态,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以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坚持创新驱动.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面向智能信息服务的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加快打造智慧产业和智能化信息服务.坚持应用牵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大应用示范为先导,统筹部署,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进物联网规模应用,带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管理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政策措施的协同,促进物联网与相关行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加强资源整合,突出区域特色,完善产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坚持安全可控.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关键安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增强物联网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的安全保障能力,强化个人信息安全,构建泛在安全的物联网.〔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包含感知制造、网络传输、智能信息服务在内的总体产业规模突破1.5万亿元,智能信息服务的比重大幅提升.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公众网络M2M连接数突破17亿.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适应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初步形成,物联网规模应用不断拓展,泛在安全的物联网体系基本成型.——技术创新.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物联网架构、感知技术、操作系统和安全技术取得明显突破,网络通信领域与信息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专利授权数量明显增加.——标准完善.研究制定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满足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物联网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基本确立,我国在物联网国际标准领域话语权逐步提升.——应用推广.在工业制造和现代农业等行业领域、智能家居和健康服务等消费领域推广一批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形成一批规模化特色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形成跨领域的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产业升级.打造10个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培育和发展200家左右产值超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以与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和创新载体,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安全保障.在物联网核心安全技术、专用安全产品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制定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响应等机制基本建立,物联网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的安保能力大大增强.三、主要任务〔一〕强化产业生态布局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集中力量,构建基础设施泛在安全、关键核心技术可控、产品服务先进、企业梯次协同发展、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业态融合创新的生态体系,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加快升级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低功耗广域网技术的商用部署,支持5G技术研发和商用实验,促进5G与物联网垂直行业应用深度融合.建立安全可控的标识解析体系,构建泛在安全的物联网.突破操作系统、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低功耗广域网、大数据等关键核心技术.在感知识别和网络通信设备制造、运营服务和信息处理等重要领域,发展先进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优势品牌.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探索,推广成熟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业态融合创新.支持互联网、电信运营、芯片制造、设备制造等领域龙头企业以互联网平台化服务模式整合感知制造、应用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完整解决方案并开展服务运营,推动相关技术、标准和产品加速迭代、解决方案不断成熟,成本不断下降,促进应用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200家左右技术研发能力较强、产值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大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筑企业协同发展产业生态体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加快物联网产业集聚.继续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发展,提升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水平和应用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无锡作为国家示范区先行先试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示范区.加快推动重庆、杭州、福州等物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提升和规范发展,增强产业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加强统筹规划,支持各地区立足自身优势,推进差异化发展,加强物联网特色园区建设,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联网产业集聚区.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完善对产业集聚区的科学、规范管理,推动产业集聚区向规模化、专业化、协作化方向发展,促进集聚区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物联网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推动物联网创业创新.完善物联网创业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协同与模式创新结合,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总结复制推广优秀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和解决方案,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各类孵化器、创业创新基地、科技园区等建设物联网创客空间,提升物联网创业创新孵化、支撑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第三方创业创新平台,建立基于开源软硬件的开发社区,设立产业创投基金,通过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和投融资等方式,推动各类线上、线下资源的聚集、开放和共享,提供创业指导、团队建设、技术交流、项目融资等服务,带动产业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协同创新.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创业创新,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与物联网企业进行对接和合作,搭建产业新型融资平台,不断加大对创业创新企业的融资支持,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鼓励开展物联网创客大赛,激发创新活力,拓宽创业渠道.引导各创业主体在设计、制造、检测、集成、服务等环节开展创意和创新实践,促进形成创新成果并加强推广,培养一批创新活力型企业快速发展.〔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统筹衔接物联网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制造、应用部署等环节工作,充分调动各类创新资源,打造一批面向行业的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融合创新载体,加强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继续支持各类物联网产业和技术联盟发展,引导联盟加强合作和资源共享,加强以技术转移和扩散为目的的知识产权管理处置,推进产需对接,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建设一批物联网研发机构和实验室,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鼓励企业与高校、科技机构对接合作,畅通科研成果转化渠道.整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跨国兼并重组,与国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进行联合开发,引进高端人才,实现高水平高起点上的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低功耗处理器技术和面向物联网应用的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开展面向重点领域的高性能、低成本、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传感器技术和产品研发,提升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装与集成、多传感器集成与数据融合与可靠性领域技术水平.研究面向服务的物联网网络体系架构、通信技术与组网等智能传输技术,加快发展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和网络虚拟化技术.研究物联网感知数据与知识表达、智能决策、跨平台和能力开放处理、开放式公共数据服务等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支持物联网操作系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研发和产业化,进一步完善基础功能组件、应用开发环境和外围模块.发展支持多应用、安全可控的标识管理体系.加强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集成创新,重点研发满足物联网服务需求的智能信息服务系统与其关键技术.强化各类知识产权的积累和布〔三〕构建完善标准体系完善标准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物联网标准体系,发布物联网标准化建设指南.进一步促进物联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协调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标准制定,积极将创新成果纳入国际标准,加快建设技术标准试验验证环境,完善标准化信息服务.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制定.加快制定传感器、仪器仪表、射频识别、多媒体采集、地理坐标定位等感知技术和设备标准.组织制定无线传感器网络、低功耗广域网、网络虚拟化和异构网络融合等网络技术标准.制定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管理与交换、数据分析与挖掘、服务支撑等信息处理标准.制定物联网标识与解析、网络与信息安全、参考模型与评估测试等基础共性标准.推动行业应用标准研制.大力开展车联网、健康服务、智能家居等产业急需应用标准的制定,持续推进工业、农业、公共安全、交通、环保等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建立标准制定、实验验证和应用推广联合工作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标准化组织联合制定跨行业标准,鼓励发展团体标准.支持联盟和龙头企业牵头制定行业应用标准. 〔四〕推动物联网规模应用大力发展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应用.围绕重点行业制造单元、生产线、车间、工厂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深度感知、动态监控、数据汇聚和智能决策.通过对现场级工业数据的实时感知与高级建模分析,形成智能决策与控制.完善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提升工业大数据开发利用水平,实现工业体系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转型,加快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开展信息物理系统、工业互联网在离散与流程制造行业的广泛部署应用,初步形成跨界融合的制造业新生态.加快物联网与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面向农业、物流、能源、环保、医疗等重要领域,组织实施行业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支持物联网与行业深度融合.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深化物联网在仓储、运输、配送、港口等物流领域的规模应用,支撑多式联运,构建智能高效的物流体系.加大物联网在污染源监控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推广应用,提高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水平.深化物联网在电力、油气、公共建筑节能等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等环节应用,提升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物联网技术在药品流通和使用、病患看护、电子病历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积极推动远程医疗、临床数据应用示范等医疗应用.推进物联网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创新.鼓励物联网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促进车联网、智能家居、健康服务等消费领域应用快速增长.加强车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发展车联网自动驾驶、安全节能、地理位置服务等应用.推动家庭安防、家电智能控制、家居环境管理等智能家居应用的规模化发展,打造繁荣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物联网应用,开展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健康管理、老人看护等健康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和服务发展.深化物联网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结合市政设施、通信网络设施以与行业设施建设,同步部署视频采集终端、RFID标签、多类条码、复合传感器节点等多种物联网感知设施,深化物联网在地下管网监测、消防设施管理、城市用电平衡管理、水资源管理、城市交通管理、电子政务、危化品管理和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建立城市级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建立数据开放机制,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等开放和交易数据资源,深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利用.支持建立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提供面向公众、行业和城市管理的智能信息服务.〔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物联网综合公共服务平台.针对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各区域、各行业已有的物联网相关产业公共服务资源,引导多种投资参与物联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依托现有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创新载体,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开源社区建设,促进资源流动与开放共享,提供物联网技术研发、标识解析、标准测试、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充分发挥物联网各类联盟的作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促进产需对接和成果转化.鼓励龙头企业强化产业生态布局,提供第三方开发能力和解决方案,带动物联网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继续推进科技金融、投融资担保、政策咨询、知识产权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认定一批物联网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探索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实现平台自我造血,促进公共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物联网统计监测和发展评估.建立物联网统计监测平台,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产业运行分析,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优化产业相关政策,指导和统筹全国物联网发展.建立物联。
佛山紧抓机遇 十年磨剑 打造完整的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链
地市样本佛山:紧抓机遇 十年磨剑 打造完整的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链文/潘慧完善氢能产业链 成效卓著围绕氢能源产业发展,佛山市成立了“佛山市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佛山市氢能产业发展暨氢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联席会议”,统筹推进全市氢能产业发展工作。
积极引进培育氢能产业项目,致力打造氢能产业平台、产学研平台和展示平台,推进加氢站建设,形成了涵盖从富氢材料及制氢设备研制、制氢、加氢,到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动力总成和整车生产,以及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等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和成果。
一是率先出台一系列产业规划和政策。
在规划方面,市区两级出台了《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佛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的通知》(佛府函〔2018〕191号)、《佛山市南海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等文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年度氢能产业发展工作要点、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加氢站规划等具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政策方面,出台了省内首项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和氢能产业的扶持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全国首项加氢站建设运营及氢能源车辆扶持政策——《加氢站建设运营及氢能源车辆运行扶持办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对生产、研发、建设、运营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扶持,引导氢能产业要素集聚发展。
二是以仙湖氢谷为核心建设国际一流的氢能产业园区。
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规划8200亩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围绕丹灶仙湖规划47.3平方公里建设仙湖氢谷,以仙湖为核心区域,以氢能目前,广东省正在以佛山市为核心节点,着力打造完整的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链。
佛山市作为科技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项目”四个示范城市(北京、上海、郑州、佛山)之一、全国首座商用加氢站的诞生地和广东省唯一的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核心部件产业基地,自2010年开始便高度关注氢能产业发展,出台了《佛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布局了仙湖氢谷、现代氢能有轨电车修造基地等多个氢能产业基地,集聚了重塑科技、爱德曼、广顺新能源、泰罗斯、长江汽车、海德利森等多家加氢设备、氢燃料电池及系统、核心部件、氢能整车制造企业和一批氢能源研发机构,在构筑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体系和氢能汽车应用示范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佛山产业年终盘点
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近年来,佛山加大工业技改投入,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以陶瓷行业为例,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行业通过引进海外生产线,实现了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极大提升。
如今,佛山陶瓷行业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2. 工业技改成效显著:2023年前10月,佛山工业技改投资总量居珠三角九市第一。
最新数据显示,佛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已达54%,比去年提升了近15个百分点。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1. 新能源汽车产业:2023年上半年,佛山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63.5%,成为同期增长幅度第二大的主要工业产品。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佛山积极布局,吸引了众多优质项目落户。
2. 新型储能产业:我国最大电网侧储能电站已落地佛山南海,年可向粤港澳大湾区输送4.3亿度清洁电能。
截至2023年底,佛山已建成新型储能项目超100个,总投资超1500亿元。
3. 氢能产业:佛山是国内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集聚了超过170家氢能企业及项目,基本覆盖了制、储、运、加、用”全链条。
南海区还被授予“中国氢能产业之都”称号。
4. 高端装备制造:佛山积极布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
例如,世界500强企业ABB在佛山设立了研发中心,专注于智能制造领域。
5. 医药健康产业:佛山正努力打造“成药之乡”,吸引了一批医药健康产业项目落户。
目前,佛山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三、产业新秀涌现1. 机器人产业: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佛山打造出蓬勃发展的机器人集群产业。
报道显示,佛山工业技改不仅重塑了旧行业,还裂变出了新赛道。
2. 高端软件产业:佛山正积极布局高端软件产业,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和企业落户。
目前,佛山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软件产业集群。
3. 云上经济:佛山积极发展云上经济,推动产业升级。
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佛山得到了快速发展。
抢抓机遇蓄势待发
抢抓机遇蓄势待发广东高明迈入发展快车道作者:陈赞亮谭杰才来源:《中国报道》2024年第05期进入2024年,佛山市高明区迎来多重发展利好。
从佛山西进计划出台实施,到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将动工建设,再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深走实,佛山市高明区迎来全域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
在佛山《关于实施西进计划支持高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佛山将围绕加快建设佛山西部现代化产业高地、坚持科技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建设珠江西岸交通枢纽新门户、建设高品质山水田园城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5个方面推出16项具体举措,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建设佛山西部经济新中心,为佛山创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實验区提供坚实支撑。
该计划以高明为重点,围绕打造机场空铁经济带、建设佛山西部经济新中心,从市级层面推动更多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产业布局高明。
乘着政策红利的春风,当前,高明正加快构建“机场空港+国铁城际+城市轨道+高快速路+港口航运”多层次立体化交通体系,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将于今年动工建设,将至少汇集广湛高铁、珠肇高铁、深南高铁三条高铁。
随着“水陆空铁”交通体系逐步成型,高明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从而加速人流、物流、资金、信息和各类项目要素汇聚。
多重新利好的叠加,以及原有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助推高明迈入发展快车道。
搭平台是推动高明全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
高明将全力推进园区环境品质综合整治提升和“两湾一区”建设,大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能级。
其中“两湾”之一的总部经济湾便是位于西江新城三期综合开发范围内,规划占地面积4068亩,包括区域总部集聚区、综合配套区、文化赋能区。
作为高明未来城市的核心区域以及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战略平台,西江产业新城牢牢把握机遇,通过规划总部经济湾、加快推进交通对接、深耕产城人文融合等,实现产业的迅速崛起、交通的显著提速、城市品质的提升,不断释放城市发展潜力。
佛山市南海区“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规划检讨
佛山市南海区“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规划检讨发表时间:2017-10-12T17:14:54.0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作者:蔡耀基[导读] 摘要:1996年南海市启动千灯湖规划建设,2007年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将佛山市南海区千灯湖金融商务区冠名为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以下简称金融高新区),至今总面积发展为约18平方公里。
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摘要:1996年南海市启动千灯湖规划建设,2007年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将佛山市南海区千灯湖金融商务区冠名为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以下简称金融高新区),至今总面积发展为约18平方公里。
但目前南海区面临着商业办公建筑同质化严重、容量相对过剩的客观形势,金融高新区近两年商业用地建设有所放缓。
另一方面国家鼓励培育租赁市场,出台商业用房土地用途调整的意见,商业办公类建筑规划调整诉求强烈。
本次规划检讨将根据南海区发展实际,结合国内外中央商务区发展经验,提出若干建议,以回应近期调整诉求以及保障远期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规划检讨;中央商务区;南海区。
1规划演进1.1中心城区确立(1996-2002)《南海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1996)确立桂城片区为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现千灯湖片区布置全区性商务中心、行政办公中心,结合大型公园构成南海“心脏”。
将现千灯湖板块3.4平方公里规划为南海城市中心区,利用虫雷岗山与千灯湖公园创造南北向城市景观主轴,通过开敞空间以及配套设施引领城市发展,以超前的眼光定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由于当时片区缺乏产业发展的明确方向,开发强度较低,商业用地容积率普遍在2.0左右,公共开敞空间用地与建设用地比例约为1:1.5。
1.2金融高新区挂牌(2003-2008)2007年7月,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在南海区千灯湖畔设立“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是广东建设金融强省战略七大基础性平台之首,也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唯一省级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2015物联网(EXCEL版)
汉字首拼音WLWZWGDXSSWSZNYR YJSSFBSBXSDJSKXGNDSYSX RWXLWWXLSWLWDJBYQZY SZWLWJSDJKAQWTBRCWZYWLWQMFZDZYYS WYDZBQDZYJLYBSm XJDDZXXJSYJSTDRMSHDGFM DECKJGMYDCXWBZ MGZNJJDDXYYSJJTDLY XLSYRKJYLZGKCXFZQDDKCXFZFMDY MQYJCWMGWLWFZDZDLY NMCLDSZGNMJSDJCYJSSDFZ WLWTXJGZWLCXDYRD WLWTXJGZGZCXDYRD WXCGQJDTCYDMKZC WLWSFZWDSXMBZYSFZWFZGCZD XLSYCGSBDS XLTRJZYJTSWLWDGJBK WLWDWLCBK YYDTJXZWXCGWLDJSHCCNLJR ASPIREDJJBFS NCABMZTJZHJLWZXJJDLDWQ WXCGQWLTCFWDBF CPDZDMYJDZYNRBK WBXMZYXTJCNGBNRWLWDFW WXCSWLZFZSJCLDBK YBCYDCZHYLGZDDZBQS GJDZBQNRSFYDCJNLLYKJQFWDLX OMXXSHHMTSNYRGBDBGZCOZZMLDTZ NMKXJSSJDXKJSBK BCWXXJSDSDZZ NWGTCDSWYJJCJJHZYY MQWGWLWCYJQYJCBXCDRGQYJJFZDZTGJ WLWDCSWLTGXYDDSXSJCS SBDZYRWSDJGCLXXJX ZNDWSDDXJHSWLWJSDGMFZYYDDXAL RGZNDYJBKSJWJYBFWSJWJDZL ZNDWDLYHXJSYJJDCCBZYHCSDYDLD XLSYZTXXPJTXMKSJZZSQQLXDMGQYY NMJSXGDXDJSBK DLYYWZWGWLWFZZLXSY WLWDTZZYDDJ ZZNDWDDWCDWYXJSX WLWDCTJSAQTZBK SPSBJSBKLYXDFMMMKYBJSCWXLRTNDGJHDYJLZCYDS NYTCLYTCPDZDMBZJGWLWDGNYJJFA WLWJYZNSXKJXWLWCYLKYXFWDHJ MQWLWYLYDJSCBZDFMYLYXCGDYYAL NCXCDWJDMGZFDYDKJGS RGZNMQDZYFFBKDYCKJGMYDCXWBZ XLSYWLWWLCJRWDJRFSDY WLWDSXBFJJSJSWTJSGCZSJDGFMDWT YBCYDCFSYLGZDDZBQS ZYWLWLZDXGDDZJSZHXSYJJDWT IBMDZHDQGNZZHDQDYZH WLWTXJGZDWLCBK DQWGWLWCYDZYKHRSSJGLXTDZYGNS WLWDZNCLBFZYLYDJSSXDWPDZDKZHZNGL DXMZJXFWTXDZCBFBK WLWDGZBFZYYDWZ GJGZPDKYJDZBQHFWDBTZL MQZLDWLWZJJBK SJWJSCDSYSJZWJCYJZSJDGCZHDQDTZBKGJDLTCDWLWGJYYJSY GJSEWGHWGWLWCYJZDFMJJKZYYSF XLSYSPSBJSTCTDDY WLWGZCJJDJSDSJHQWT MQWLWTXJGZYFWDCC SWLWHLXXCSJHDJCWLWZYYDBFZC ZNDWDHXNRSYXJDDWJCSXDWDZNH XLSYRGZNXKYJDZYNRDBK XLSYWLWJGGZCDS WLWMLDTSJSAQTZBKSPSBXTTCYZC YYJDSWLYLXXXTFZDLDQSDZBQTCSYZC WLWZDSZWLSJDSTZBSJYYDDQRSXPHRJSZCWZNWT SXZHDQYJDGJJSBKXLSYWLWJBTZDS RGZNSJFTZXDXKCSZXGZDRBXDD GZCYBFWDBFXLSYWLWGJJSDY XLSYCGJGYJDTCDZDXXFZZLDY WLWGZCCSSJDYQSBCWXYGWYJDXXCYZWWLWFZDPTBJSSSCZWGZDJS DMGLYQZYXDTPXJSSYFBDZNJZNBPTJZJYNYZYSWLWZJKYYLFMZDDYYWLWDHXHJCRRSSMSDXWJJSFMYNWLWTXJGZYYCXDYRD GSYJEXTGSDTrurOnEJJFAXJHWYHTGDXJDSJHPCSPJKYY YJSZTGZYDWLBCW MQWXCGQWLDDBFYYJZZJDDFZDDXXHQSZNHQ SCTCWLWGNDZZS DXDKXJSYWXDCGQCJLYGZNCLJZZSMTZDXT SPSBXTDLYGZYXNZBS NWGTCDSWYJJCJJHZYYDZZQZJDBZZD JBNLRLSHZGJLLCLCBSDKJGMWLWZGJDXLMZXC RGZNYCZCSZNDArtmouthXHSTCD NMKJZYYJJGCCZNMFWNCLDXZHYY YYBQYYDQTXSXDSPNLYTG CLGNWXSDFZXQZWYTDLWLWKSFZ YJSTGGXDFFJJDDXTCLJZYQGPDZBQDGZPDSSMARTDUSTLSYTXMDSYSJNDGZCSWLWTXJGDC SPSBJSSYZSPXHTGSXXXCDDJSMMJSDHXLNSOMFBLXSQXWLWDXDJH DCMDRSTDWGWLWFZDZQDL ZDPKHzHMHzPDSYBCYNSCTCWLWGNRYWWYWZJDTXBRWSDTCTD NMJSSYYZFZZZWZDKXJS CFSXGDKTXXTSCDXXDZDXYDXXLCTCLZHDQZL SOMEUFPYJJHZZDDYJXMRBZNTCLUJAPANZL JSSZGCSHTJDYDSPDBRCWZXTCWLWDGNSWLWDJCSCTCIBMZHDDQGNDS NFBDLYFSGLDTXDDLSPSBJSDLLJC RKJYLZGKCXFZJHFBYNXXGSGLJHSYZFTCDWLWBRLSHLWWCLRDTL SXJDWLWPBDYYXSSSXWLWDDYB WLWDQQFZXSKNTQTDRLJRZNSDYCDSCKJGMJSYJSWDBDKJGM IBMDZHQSXZXGGBLZHDDQDZXCL HGZNTCLUKOREAZLIBMTCZHDQGN SPSBJSSYWLWCYLDHJ DXDYJRYFXLRTXBSWCGQFZDJZZNJJYWPTASPIREDZZJRFIDYYSTD NWJBZLTCLDFZZLNIBMTCGJWPBMXHDYWJCSTXMZNGSYYLY JQDCTTXMCWWPBSDZYXSD ZSPJSHHLWJSJHFMZYDBXDYJSYWCD NBCWGZZGDFZYN WLWZDWKZWLZGXBSBDBH WLWSJYHLWZSDYZGJWLXT ZWLWTXJGZGCZJDXXSDXCDD YSAQSYWLWMLDCTAQTZ WBDZBQDGZPDZKHzKHzZJ WLWDJZZYRWTYYYLZH WLWWLCSDDZXJGD WLWTCYYNYYXCTYMXDDY WLWZDWNBKYQSW FMDLLDDLSPSBJSDLLJC CGPDZBQDGZYLYBSDCZH MMJSDMBJSSSYJQSBDJBLWHTXNL WLWQJFCGKJJDGBWMMQDSHFS YBQKXXCGWLZDHJJDSSHCQDYCGJSFCBRYD CGQSYWLWCYLDBSHJDNR CYHJJFZDXQDWLWDFZSSYZGDDTDL MQWGWLWCYYJXCLSCPBXFMS NMJSDFZJYDLXHPTX MYCDWJDHCSYXXJSXJSSCJSHJJZCWJDTDL WLWSZHLWJCSDYSHTZ WLWDXXAQWTBJJSJSWTHSJHDFJSYS ZCWLWCPDZDMDDXMZFWQDBKNCYJZSDFWQHSJK HLWDCZDSDYDTSIPW CGYSJWLWYGZWGCYSJBXT WXCGQWLMYZXJD SJZHYWJBSYZHDQSXDGJJS ZWLWZSJWJZSYGDBXGN NSPSBJSZDDXQSCGMCGLY WLWDBZZDSYGTYAPDGCBSJBZJZ SPSBJSBNTSSBDGDX SPSBJSBNSBGSYDDWT ZZNDWDYDCYHWFSXYDWJXSXTXNWLWKSYQQQFWNDGZ RFIDSYZMQBJXJDJCSSBJS IBMSSTCZHDQDJHMBDYHDDORX WYBQDGZDYWQYQNBDCGG ZDHBSYWLWDJBTZ YJSKYWGZBTDWLWYYTGTYDFWJFPT TXMBJNGSXTMGZHGCGYLQGC WGWLWCYLRBGSC IBMQXMYJZDSKYZZHDQDJSSXLYCYT FZWBHLWLWCGWHLWDSYSX NMJSDJBYDZXDXJKXJSWJC ASPIREJCLXYRFIDYYKFDMS CZYHLWZDAQYHDWLWBGCSZWX WLWYJCWYJSZDDYH WLWDZYJZZYWEBZYW WLWAQSSJDGJFZHSHWDDZYYS FZGZDDYSSZSDFZHJSJBEBHD DZBQZBZSSYZWPBSDSD HLWZCZDSTGTCPIPXYJYJZJSJLJQLDWLJS ZRYYLJBSYRGZNXKYJDZYNR CGPUHFYSPDDXTYBCYWYBQ TXMSKSCBJS ZHDQDTGYYJZJYXDXGDCYAQ WLWDCZDHHLWYYYSDYDCZW QQDSZHDQHGLDQSYXJJSZGGCCDBSHYY MGZWLWCYSDYSZZJQHKD WXCGWLJDSZCWXCGWLDJBDY YXDSWLWFCDWLWSJCSDGN ZNGYBSYSEWGHZDSFDWLWCYXG GZCCYWLWTXJGDDEC ZHDQDJJJCBRDFZZGJLSBJCSXDJJTZ TXMKYSBDP YWRZBSYWLWMLDTSJSAQTZ WLWZJJDZYZYZYJSTDXZHWXNDX WXCGQWLHYGDDWLJCSS JSNDYXSHXQQLDCWKSFZSBR WYBQDZYJLSZKYDDmZY WLCSWLWTXJGDDSC DZBQJYGZXZQRYXZDNMZYDJLDYQ ZNDWKYZCDYHDDY WLWSDLYHLWDCZ ZNJJYJCWSHXXHFZDZYZCBF。
佛山高新区概况
佛山高新区概况发布时间:2013-08-25 来源:佛山高新区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佛山国家高新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现辖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园、高明园五个园区,总协调面积596平方公里。
历经20年开拓创新,锐意发展,佛山高新区现已形成光电显示、汽车制造及零部件、新光源、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家电等多个产业集群,佛山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基地等5个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有77个项目入选广东现代产业500强,26个项目入选《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5个,上市企业13家。
目前已有一汽—大众、IBM、神州数码、世纪互联云计算南中国总部、松下电子、海尔电器、旭瑞光电、本田波箱、奇美电子、彩虹集团、台湾普立华、丰田纺织、香港新鸿基集团、浦项制铁等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落户,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超过260多家,2012年佛山国家高新区“一区五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6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6%,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50.72亿元。
佛山高新区已成为佛山市提升产业竞争力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
2011年底,经向科技部火炬中心、省科技厅汇报,佛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发展方案》,决定把南海中部片区(包括南海高新区)与三水乐平园区作为佛山高新区的核心园区(南海中部片区远期规划约400平方公里,其中南海高新区约7.5平方公里,规划协调范围包括狮山镇、罗村街道办、以及大沥镇和丹灶镇的部分区域,三水乐平园区远期规划85平方公里),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优势互补”原则进行建设,通过核心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佛山高新区的整体发展,并于2012月1月12日举行了核心园区建设启动仪式。
内部资料——精选推荐
研究报告 .............................................................02 ◆ 热点推介:2013-2018 年云计算产业园区定位规划及招商策略咨询报告 ◆ 机构介绍:博斯管理咨询公司
·重点介绍·
书名:《解惑大 数据》,出版时间:2013年9月
作者:丁圣勇,出 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大数据的技术普及读物,可帮助读者 迅速了解大数据的情况。全书共 120 个问题,内容涵盖大数据概念、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应用等各个方面。第一章为大数据概 述篇,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技术特点及应用方向等;第二 章为分布式平台篇,介绍了大数据 的核心计算平台;第三章为分布式数据库篇章,介绍大数据 中广泛使用的分布式数据库;第四 章为大数据与数据挖掘篇,介绍经典的数据挖掘算法以及大数据如何实现规模化和并行化处理。 本书可作为对大数据技术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 行业管理人员、大数据系统的设计 开发人员的技术参考资料。
·详尽内容登录院 OA·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中国通信服务福建设计院
科技情报导刊
(2013.11) 信息中心主办
产业月刊............................................................. 01 ◆ 竞争对手监测:4G 时代:中移动抢先发力移动游戏主战场 ◆ 趋势观察:未来三年 4G 投资达 3000 亿 运营商资金链承压
陶瓷产业发展规划 范文
佛山市现代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来源: 时间:2011-06-11一、前言(一)现代陶瓷产业的概念、外延中国古称陶瓷之国,陶瓷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陶瓷不仅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材料和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孕育勃勃生机的新材料产业。
传统意义上的陶瓷产业主要指建筑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和工艺美术陶瓷,其市场规模大,种类多,技术成熟,但利润薄、技术含量低、能耗和资源消耗高。
现代陶瓷产业是指:一是采用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的、赋予新功能或新用途的建筑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等;二是高技术陶瓷,主要指结构陶瓷(工程陶瓷)和功能陶瓷(电子陶瓷),也可拓展到陶瓷粉体、陶瓷纤维、陶瓷薄膜、陶瓷基复合材料等;三是与陶瓷产业相关的原料、装备、创意、服务等产业。
传统陶瓷是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经过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工业产品,现代陶瓷工业可外延至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
相对传统陶瓷,高技术陶瓷在材料的制备工艺、品种要求、应用领域等方面都有极大提升,成为陶瓷产业新的增长点。
工程陶瓷又称结构陶瓷,主要利用陶瓷的高硬度、高熔点、耐磨损、耐腐蚀性能;功能陶瓷又称电子陶瓷,主要利用它们的光、声、电、热、磁等物理特性。
近年来,高技术陶瓷产业发展迅速,在航空航天、通讯技术、电子工业、汽车工业、交通运输、国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规划编制的意义佛山陶瓷制造业已有五千年历史,有“南国陶都”之誉。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陶瓷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建筑陶瓷,已成为佛山市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佛山少有的几个具有国际品牌和影响力的产业。
陶瓷已融入佛山的历史、文化,成为佛山城市之魂和对外交流的名片。
随着产业发展壮大,佛山陶瓷业出现了一些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的问题,比如生产能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过分追求产业规模,技术创新相对薄弱;陶瓷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内涵需要拓展等。
发展现代陶瓷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于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是实现佛山陶瓷产业节能减排和结构升级从而实现陶瓷产业与城市、环境、资源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修编
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修编第一部分前景与目标1、项目概况 (1)2、上轮规划评估及实施情况 (2)3、目标与策略 (3)第二部分广佛一体打造湾区西部枢纽城市4、航空:与广州共建航空设施,形成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 (8)5、铁路:依托广佛铁路枢纽,形成服务于全国的铁路枢纽城市 (8)6、城际:形成服务于区域一体及广佛同城的城际轨道交通枢纽 (10)7、高速公路: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强化广佛一体融入湾区发展 (10)8、港口及货运:完善综合货运体系,强化与粤西及西江流域产业协作 (12)第三部分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塑城9、轨道:优化网络布局,支撑“强中心、多组团”城市空间格局 (13)10、中运量:引入“1+2+5”的中心区,增强公交覆盖、提升品质 (15)11、TOD:围绕轨道站点推进用地建设,引导交通出行方式改变 (15)12、路网:优化网络、提升功能,适应区域融合及城市调整 (16)第四部分运营导向的公交行人优先13、体制:打破行业和行政壁垒的大TC,促进公交整合 (20)14、场站:采用“配建+挖潜”手段,加密核心片区场站设施 (21)15、廊道:加强公交路权优先保障,实现公交提速目标 (22)16、慢行:强化区域、廊道慢行设施建设,鼓励绿色出行 (23)第五部分侧重调节使用的交通管理17、需求管理:利用多元化、市场化手段,调节小汽车使用 (25)18、停车配建:基于轨道公交发达程度,差异供应配建泊位 (26)19、智慧交通:紧抓“互联网+”机遇,变革运输服务模式 (27)20、交通管理:通过公共政策调节空间关系,引导资源使用 (27)第六部分近期行动与保障21、近期行动 (29)22、保障措施 (30)第一部分前景与目标1、项目概况1.1规划背景珠三角向南沙、前海和横琴等湾区集聚发展,佛山成为珠三角湾区向粤西沿海辐射的门户枢纽;新城市总规明确“强中心、多组团”战略,中心城区“一老三新”快速崛起,顺德新城、西站枢纽新城、三水新城和西江新城等副中心及组团新城建设快速推进,外围城镇发展明确特色和重点镇街,打造示范街镇带动周边发展。
!佛山物流园说明(总体规划)
编 制 单 位: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设计证书号: 〔建〕城规编第(021074)号 院 长: 王富海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总 规 划 师:王富海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项 目 名 称: 南海三山国际物流园区规划项 目 编 号:2004G04主 管 总 师:牛慧恩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编制部门负责人:朱旭辉 (所长、高级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范 嵘 (项目主任、规划师) 南海三山国际物流园区规划 总规说明书 目 录前 言 3第一章 规划理解 4一、规划目的与意义..........................................................4二、规划预期目标............................................................4第二章 规划原则与技术路线 6一、规划原则................................................................6二、技术路线................................................................6三、编制程序................................................................6第三章 区域经济与物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7一、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综述..................................................7二、区域物流业发展趋势与特征................................................9三、三山物流业发展前景.....................................................11第四章 三山港发展现状与港口规模预测 13一、港口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13二、港口定位研究...........................................................14三、港口规模预测...........................................................17第五章 园区现状发展条件评价 18一、区位交通条件分析.......................................................18二、园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20三、园区现状用地与建设条件.................................................22四、园区基础设施条件.......................................................231. 电力现状................................................................24第六章 规划依据及上层次规划指导 26一、规划依据及相关参考文件.................................................26二、上层次规划指导.........................................................26第七章 规划范围及期限 30一、规划范围...............................................................30二、规划期限...............................................................30第八章 园区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31一、发展目标与构想.........................................................31二、总体定位与功能分解.....................................................31三、发展规模预测...........................................................32第九章 园区总体发展战略与发展策略分解 33一、园区总体发展战略.......................................................33二、物流发展策略...........................................................33三、交通发展策略...........................................................34四、配套及基础设施发展策略.................................................34五、旧村拆迁安置策略.......................................................34六、生态及环保发展策略.....................................................35第十章 园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36一、相关物流园区案例分析...................................................36二、初步方案思路与比较.....................................................36三、物流园区用地构成分析...................................................37四、物流流向与用地功能的关系...............................................37五、空间结构...............................................................38六、用地功能组织模式.......................................................38第十一章 园区土地综合利用规划 40一、规划目标与原则.........................................................40二、居住用地(R)..........................................................40三、公共设施用地(C)......................................................40四、物流配套产业用地(M)..................................................40五、物流仓储用地(W)......................................................40六、对外交通用地(T)......................................................41七、道路广场用地(S)......................................................41八、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41九、绿地(G)..............................................................41十、水域和其他用地(E)....................................................41第十二章 园区综合交通规划 42一、规划目标...............................................................42二、园区对外集疏运交通规划.................................................42三、园区内部交通规划.......................................................48四、实施计划与交通管理措施.................................................55第十三章 园区公共设施规划 56一、规划原则...............................................................56二、行政管理设施...........................................................56三、商业服务设施...........................................................56四、文娱体育设施...........................................................56五、医疗卫生设施...........................................................56六、教育科研设施...........................................................56第十四章 园区城市设计导引 57一、设计目标与原则.........................................................57二、城市设计总体控制.......................................................57三、城市设计控制因素.......................................................57第十五章 园区绿地系统规划 58一、规划目标与原则.........................................................58二、绿地系统布局结构.......................................................58三、城市公共绿地规划.......................................................58四、城市防护绿地规划.......................................................58第十六章 园区环境保护规划 59一、规划原则...............................................................59二、环境影响分析...........................................................59三、环境保护规划...........................................................59四、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60第十七章 园区环卫设施规划 61一、规划依据...............................................................61二、规划目标...............................................................61三、生活垃圾成分分析及垃圾量预测...........................................61四、环卫设施规划...........................................................61第十八章 园区给水工程规划 62一、规划原则...............................................................62二、规划目标...............................................................62三、用水量预测.............................................................62四、供水管网规划...........................................................63第十九章 园区污水工程规划 64一、规划原则...............................................................64二、规划目标...............................................................64三、污水量预测.............................................................64四、污水系统规划...........................................................64五、污水处理厂规划.........................................................64第二十章 园区雨水工程规划 65一、规划原则...............................................................65二、规划目标...............................................................65三、规划标准...............................................................65四、雨水系统规划...........................................................65第二十一章 园区排涝及防洪工程规划 66一、规划原则...............................................................66二、规划目标...............................................................66三、规划标准...............................................................66四、排涝规划...............................................................66五、河道规划...............................................................66六、河道及堤围管理规划.....................................................67第二十二章 园区电力工程规划 68一、规划依据...............................................................68二、设计原则...............................................................68三、负荷预测...............................................................68四、110KV变电站规划.......................................................68五、高压线路规划...........................................................68六、10KV电力系统规划......................................................68七、电力电缆沟规划.........................................................68八、道路照明...............................................................69第二十三章 园区电信工程规划 70一、规划原则...............................................................70二、市话量预测.............................................................70三、邮政规划...............................................................70四、电信规划...............................................................70五、有线电视规划...........................................................70六、通信管道规划...........................................................70第二十四章 园区燃气工程规划 71一、规划依据...............................................................71二、规划原则...............................................................71三、气源规划...............................................................71四、规划基础参数...........................................................71五、用气量计算.............................................................71六、管网规划...............................................................71七、燃气场站...............................................................72第二十五章 防灾系统规划 73一、消防系统工程规划.......................................................73二、抗震系统工程规划.......................................................73三、防空系统工程规划.......................................................73第二十六章 园区近期建设计划 74一、园区建设时序...........................................................74二、近期建设计划(2005—2010).............................................74三、园区建设投资预测.......................................................75 前 言 南海三山国际物流园区位于广佛都市圈的中部,佛山市的东部地区,园区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佛山市唯一的区域性国际物流园区。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规划任务一、规划整合的背景1、国家对开发区建设提出新要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做出批示,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更加注重引进技术和开发创新,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水平。
(“温家宝要求进一步办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规划》规划信息2005.1)2、区域竞争形势日益激烈随着以城市为代表的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也正进行着区域整合,这不仅为城市群的分工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增强了广佛都市圈的辐射力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
但就珠江三角洲的内部各城市而言,其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更加剧烈,为努力打造“大佛山”——广东省第三大城市,佛山也需要优化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整合产业资源,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
3、佛山“产业强市”战略的具体实施佛山市委市政府以“产业强市”作为佛山市发展战略之一,并编制了《佛山市工业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纲要的核心内容就是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强调通过资源整合,提高工业整体素质,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发展集约化、簇群化。
针对目前佛山各个园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坚持环保优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大力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提高工业的文明化水平,把工业发展与“蓝天、碧水、绿地”的环保工程紧密结合起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了城市新的增长点,并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因此被视为未来战略产业的摇篮。
因此要加强对高新园区的规划整合,为其健康发展、做大做强创造条件,也为城市空间发展进行合理引导。
4、国家对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近年来,国务院相应出台了对城市土地宏观调控的政策,使城市新的发展用地扩张受到很大限制,这就要求应当节约使用用地并合理利用存量土地、整合各类资源、集聚产业用地,同时也要求加强对产业的转型、提升或重新定位。
再造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
再造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作者:朱伟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13期佛山是一座以传统产业为主、实体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为主的城市,机械装备、家电、陶瓷、金属加工、家具等传统优势行业基础雄厚。
2015年,佛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03.92亿元,增长8.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8万亿元,增长7.9%。
“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传统产业对佛山经济稳增长、调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一、突出“互联网+智能制造”,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建设中国“互联网+智能制造”试点城市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促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一)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顺应制造业企业对“互联网+”的迫切需求,佛山于去年5月就出台了《佛山市“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1022家企业开展“互联网+”应用推广,带动1万家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于去年9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456家海内外知名企业参展。
今年10月将举办第二届,重点推动互联网项目、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在佛山集聚,为传统产业拥抱“互联网+”搭建平台。
佛山市还打造了“中国在线制造”云制造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发展O2O、柔性制造等新模式,目前已有2万多家企业上线开展业务。
佛山维尚家具依托互联网建立消费导向型制造模式,实现个性化定制大规模生产,连续多年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保持逆势高速增长,目前已在全国拥有加盟店800多家;佛山林氏木业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将家具生产商与市场需求端有效对接,9年时间从淘宝新手卖家发展成为有600多家代加工生产商的中国家具电商龙头企业。
(二)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建设中国智能制造先进城市为目标,实施“百企智能制造提升工程”,今年计划在陶瓷、纺织、家电等传统行业建立100条机器人示范生产线,打造柔性化生产、场景化应用的示范工厂。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佛府办[2003]30号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正文:----------------------------------------------------------------------------------------------------------------------------------------------------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佛府办[2003]3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为加强和规范我市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保证我市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2002]17号文件精神以及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市信息化建设情况,对信息化建议项目管理特作如下通知:一、强化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一)信息化建设项目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管理系统、信息资源开发系统以及其它应用集成系统。
(二)佛山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信息办)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全市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监督和协调工作。
凡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纳入市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由市信息办统一协调和管理。
(三)市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建设方案须报市信息办审核,发现问题需要协调的,由市信息办协调,重大问题报领导小组协调解决。
(四)信息工程项目,应当按照国家、省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行业垄断。
(五)市信息办要对项目建设进行跟踪检查,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如实向市信息办提供相关资料。
二、规范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建设管理根据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年度管理,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年安排实施。
(一)申请市信息化建设项目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项目建设的目标明确,用途、功能清晰;2、要有具体的用户需求,能解决实际问题;3、符合全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标准;4、具有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5、经有关主管部门同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规划(2011-2015年)(简写版)
发表时间:2011-08-04【打印】【关闭】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城市概况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
城市面积3848.49平方公里,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和三水五个区。
常住人口719.4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70.89万人,港澳同胞80多万人。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佛山已成为以工业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制造业名城,“佛山制造”品牌享誉海内外。
2010年,佛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51.52亿元,增长14.3%,增速位居珠三角各城市前列。
二、基础条件及优势分析
(一)政策基础
珠三角发展规划的加紧落实、广佛肇经济圈打造进入实质性阶段和“智慧佛山”的建设为佛山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创造了难得机遇。
(二)配套基础
佛山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1991年-2009年,佛山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出口额的年增长率均保持在20%以上。
佛山市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能保障并推动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三)平台基础
佛山已拥有多个产业平台或中心,运营状况良好,作用发挥充分,能够为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载体。
(四)信息设施基础
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五)应用基础
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以及深厚的工业基础为物联网和云计算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三、产业基地建设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一)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二)是把握发展方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突破
(三)是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水平、推动市场开拓的重要基础
(四)是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四、产业基本情况
佛山市具有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的良好产业基础和应用基础。
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从无到有,飞速发展,广东省无线射频识别产业(佛山)基地、云计算及软件公共服务中心、世纪互联云计算总部基地、富士通华南数据中心相继崛起,为产业提供良好载体。
三大运营商也为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五、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一)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
物联网是信息产业继互联网之后的新一轮革命,它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节约生产成本,也可为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制造业发展层次提升提供技术动力。
佛山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基地,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家具制造、食品饮料、陶瓷建材、商贸物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及“智慧佛山”的建设都能够为大规模应用物联网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从而有望推动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
云计算作为一种IT资源交付和应用模式,将为信息产业带来广阔市场空间。
佛山作为云计算先行先试的城市之一,具有掌控产业未来发展的多方面优势。
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工业也需要借助云计算在全省产
业分工体系中向高端发展,能够为云计算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国家和广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以全面推动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发展应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以产业基地为载体,以应用为导向,探索并确立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聚集发展模式,将佛山打造成为我国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重要技术创新区、产业集聚区和应用先行区,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划引领,注重区域特色发展
(二)突出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三)开展试点示范,创新应用推广模式
(四)注重节能环保,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三、主要目标
基本建立有利于佛山市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覆盖物联网和云计算全产业链的产业体系,形成广东乃至全国的技术创新区、产业集聚区和应用先行区。
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群,扶持和聚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占领技术高端的专业企业。
到2015年,规模以上的物联网和云计算企业达到100家以上,综合配套率达到70%以上。
第三章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一、发展重点
1.RFID产业
2.传感器产业
3.集成电路产业
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5.信息安全产业
二、产业布局
1.禅城区
依托广东省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佛山)基地,发展以无线射频识别为代表的物联网产业,进一步加强产业基础建设,构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
2.南海区
依托广东省物流信息化试点镇,将物流作为物联网应用的重点领域,推动物联网技术发展。
3.顺德区
以华南家电研究院、顺德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一批骨干企业为应用载体,加快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加速产业化进程。
4.三水区、高明区
依托通信天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RFID芯片制造、封装、电子标签、读写器等物联网相关的硬件研发制造产业,重点推进物联网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推进产业应用化。
5.东平新城
依托广东省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在东平智慧新城建设中构建城域物联网,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公共管理、民生服务和生产管理各个领
域的智能应用。
通过城域物联网的应用,谋求智能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新商业模式的创新。
第四章保障措施与支撑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市协调部署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基地工作的全面推进。
二、强化政策扶持
积极争取国家、省云计算及物联网重大科技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
三、加强人才培育
根据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规划,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需求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各类人才培训机构建设。
四、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建立技术联盟、标准联盟、产业联盟等形式,联合攻关,突破云计算与物流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五、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的专业化建设。
六、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
鼓励和引导以财政性资金安排和设立的各类产业投资机构加大对物联网和云计算企业的投资力度,研究、制定吸引风险投资与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企业的政策措施。
本文来自网络,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