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屈原节选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戏剧相关知识。
2.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3.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学习、主题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瘦削,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密布愁云。他腰系博带,佩长剑,着玄服,在瑟瑟秋风中踱步,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预习检测
1.展示屈原相关资料。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被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其传世作品,都保存在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中。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
2.展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
《屈原》是五幕话剧剧本。郭沫若作于1912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落入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人士,掀起反共高潮。面对这样的政治局面,郭沫若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3.学生展示搜集来的有关戏剧知识,老师给予补充。
明确: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广播剧、电视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从时代方面,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的基本特点:①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②矛盾冲突尖锐集中;
③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
三、讲授新课
1.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
明确: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屈原略略点头,郑詹尹走入左侧门”):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密谋欲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二部分(从“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到文末):这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也是课文的主体。这部分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坚固”的黑暗、阴惨的宇宙中,他不能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于是,他热切地呼唤和祈求咆哮的风、爆炸的雷、闪耀的电这些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间的长剑化作自己“心中的剑”。在呼喊声中,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屈原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心声。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明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屈原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它们“只有晓得播弄人”,它们是无德无能的、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的象征。这样,屈原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
2.阅读课文舞台说明部分,谈谈其作用。
明确:
第一处:写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提供了自然背
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二处: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外貌等进行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屈原震天撼地的呼喊做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虽受到奸佞残酷迫害但仍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形象。虽然他手足皆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
3.阅读屈原内心独白部分,完成以下题目。
(1)屈原的内心独白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
明确: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借指斥神明偶像来诅咒、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文中写到了哪些意象?结合写作背景,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写到了风、雷、电,洞庭湖、长江、东海,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土偶木梗”的群像等意象。
这些意象的象征义:
①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②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人民群众。
③无形的长剑:象征屈原坚定的信念。
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的象征。
⑤“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3)屈原的这部分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
①拟人兼呼告——爱憎表达最直接有力:热切地呼唤和歌颂风、雷、电,愤怒地斥责众神,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