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汇编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九大类复习(最详细,最适用)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九大类复习(最详细,最适用)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九大类复习(最详细,最适用)第一部分姓名称谓一、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2020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2020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2020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知识清单
知识 1 称谓常识 知识 3 官职常识 知识 5 地理常识 知识 7 礼俗常识 知识 9 刑罚常识 知识 11 古代音乐常识 知识 13 史传文常见词语汇编
知识 2 文集命名常识 知识 4 科举常识 知识 6 宗法常识 知识 8 历法常识 知识 10 服饰器物常识 知识 12 古籍注释体例常识 知识 14 文学常识
3 / 38
5 .以“字”命名常识 (1)《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 (2)《魏叔子文钞》作者魏禧,字叔子。 (3)《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 6.以“官职”命名常识 (1)《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尚书右丞。 (2)《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 (3)《高常侍集》作者高适,官至散骑常侍。 (4)《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5)《高太史大全集》作者高启,官至翰林院国史编修。
7.以“年号”命名常识 (1)《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2)《嘉祐集》作者苏洵,此集为宋仁宗嘉韦占年间编辑。
知识 3 官职常识
1.常见官职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 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 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 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 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 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 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 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2020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解析

语文备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解析一、文化常识范围(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1天文地理天文历法:古代地理:“中国”的别称②山河地理③五岳④山水阴阳2.纪时纪年:①干支纪时法②年号纪年法③二十四节气④十二时辰⑤五更3姓名字号:①名字号②人物称谓,谦称,敬称,贱称,特殊称谓,年龄的称谓4.礼仪制度:①五礼②座次5..科举制度:①科举前的汉代察举制度②科举制度③官职的任免升降6.生活习俗:①传统节日②十二生肖③生活器具7.音乐文娱:①五声②文房四宝③六书④岁寒三友⑤花中四君子8.文史典籍:①史书编写方式9.古代官职二、备考方法1.记忆方法:举一反三法,对比记忆法,表格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名言引用法,由点及面法,压缩合并法,方位记忆法等等。

2.考试巩固三、做题步骤1.审读选项,勾画易错点;2.由易到难;3.由已知推断未知;4.由合理排除不合理;5.回到原文,关注出处。

四、文言文专题——文化常识学生版+教师版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即名刺,又称“名帖”,拜访时通姓名用的名片,是古代官员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

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名片,在当今社会交往中被广泛使用。

B.父忧,就是父亲去世后要遵守的制度。

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为父亲守丧称丁外艰,为母亲守丧称丁内艰。

丧期一般为三年,其间需要断绝一切娱乐活动。

C.迁授,“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授”指授予官职。

表示升官的词语还有“拔”“擢”“右迁”“除”,表示贬官的词语有“贬”“谪”“左迁”等。

D.侍坐,指位卑者在尊者长者的近旁陪坐;或者指尊者长者坐着,位卑者站立在一旁进行侍奉。

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请谳,指古代下级官吏遇到疑难案件不能决断时,请求上级机关审核定案。

B.服阕,是三年守丧期满除服之意,古代有为父母服孝三年的礼制,期满才可脱孝服。

C.郡国,是郡和诸侯国的并称,汉代分天下为郡与国,都直属中央,国是诸侯王的封地。

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

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

高考复习2020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正文 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高考网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文化常识——山川与地理 1.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 2.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山南水北称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是长江之北。

() 3.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 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6.江表,指长江以东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 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 8.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 9.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 10.“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 古代文化常识——政区与官职 11.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 12.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 13.“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 1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 15.古代“下车”一词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2020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汇总2

2020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汇总2

2019 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二)!三、科举制度1. 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 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 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 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 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 ě)元。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课内+课外)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课内+课外)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高考语文超重点(本资料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课本部分,第二部分为课外部分)本资料根据最新高考考试大纲修订,由一线特级教师亲自整理第一部分:高中语文课本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2020高考语文必备——近三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2020高考语文必备——近三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2020高考语文必备——近三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与进士、科举、选拔人才相关①进士,④古代的各级考试: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普通读书人通过县试成为童生。

童生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秀才通过乡试,成为举度,选拔方式以荐举为主。

⑦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⑧贡、举,“贡”,指贡士;“举”指乡举里选。

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浑称“贡举”。

⑨孝廉,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举孝廉,是一种至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⑩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能之秀异者,是一种泛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与科举制中的“秀才”不是一个概念。

2.六部职能①兵部,②吏部,③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

④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典礼、学校、科举、宴飨等事宜。

⑤吏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宜。

⑥工部,主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

3.几个常见的中央官职名称①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

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②三公,两汉尤其是西汉的官制延续了秦朝官职,也就是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尤为突出,是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

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东汉至魏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③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

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曰”;从秦朝开始监察官员,并且御史台的长官应为御史大夫。

④宰相,意。

中国的宰相在历代王朝有不同的称谓。

⑤首相,。

如:王安石是北宋神宗时的首相。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与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与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与答案解析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专题复习】 2020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专题复习】 2020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2020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知识点】2020年高考语文-常考文化常识大全

【知识点】2020年高考语文-常考文化常识大全

【知识点】2020常考文化常识大全今天分享的是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类题目,这类题目涉及的知识面宽、记忆量大,成为了学习难点。

更有许多学生基本上靠“蒙”来进行回答。

文化常识的积累没有捷径,靠得就是每天的坚持,坚持下去一定会看到回报的!古代重要作家1.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著称。

教材选其作《观沧海》。

2. 诸葛亮,字孔明,被誉为“智圣”,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我们学过他的《诫子书》《出师表》等。

3. 刘桢,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我们学过他的《赠从弟(其二)》。

建安七子:是东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4.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我们学过他的《饮酒(其五)》《桃花源记》。

5.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

我们学过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

6.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有《陶隐居集》。

我们学过他的《答谢中书书》。

7.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之一,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他的诗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学过他的《竹里馆》《使至塞上》。

8.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

教材选其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其诗想象丰富,语言瑰丽活泼,风格豪放飘逸。

教材选其作《行路难(其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等。

10.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古人纪月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 的称谓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 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夏、 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 冬、季冬
古人纪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 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十五日 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2.名字



人的名称代号
结生三月而加名 ——周礼
公文场合自称蔑称 上对下长对晚等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 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 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 因称字为表字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礼记
他人敬称:下对上平辈间
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
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1不然籍何以至此
吉礼
• 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 礼仪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 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 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 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
凶礼
• 指凭吊各种天灾人 祸的丧葬的礼节
• 如:古代的五服制 度
古人对死的讳称
• 1、天子、太后、公卿 王侯之死:崩、薨、百岁、 千秋、晏驾等
1.朔日 2.晦日 3.望日 4.既望 5.下九 6.初阳
1. 农历每月的第一日
2.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3. 农历每月的十五
4. 农历每月的十六
5. 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农 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 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 段时间例如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 来贵门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

【导语】今天,⽆忧考给⼤家整理了⾼中语⽂知识考点。

看过了这么的⽂⾔⽂,同学们是不是也会对古代官职产⽣了想了解的兴趣,⼀起看看吧。

【爵】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为王,⼜封了七位功⾂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封其⼦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等毅勇侯,左宗棠封⼆等恪靖侯,李鸿章封⼀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官加衔,表⽰恩宠⽽⽆实职,如宋代赵普、⽂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古代⼜称太⼦太师、太⼦太傅、太⼦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的⽼师,太师是太⼦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个虚衔,最后加太⼦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讲过课。

【太傅】 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

⼜指“东宫三师”之⼀,如贾谊曾先后任皇⼦长沙王、梁怀王的⽼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少保亦以悟⼤光明法蝉脱”,⽂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150题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拓展]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

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

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7.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

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18.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9.(2016·全国卷Ⅱ)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20.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

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

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21.(2016·全国卷Ⅰ)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22.(2015·全国卷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拓展]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

23.(2015·全国卷Ⅱ)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24.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拓展]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

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

(三)中央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25.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

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拓展]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唐宋沿用此称。

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26.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27.(2016·全国卷Ⅰ)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28.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29.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

汉时,主管教化。

(√)30.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31.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

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拓展]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

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

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

宋制略同。

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

32.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拓展]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

33.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34.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35.(2017·全国卷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36.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

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拓展]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

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

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

37.我国历代都有史官。

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

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

(√)38.“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

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 [拓展]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

39.“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 40.(2016·全国卷Ⅰ)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四)地方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1.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

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

汉承秦制,把郡守改称“太守”。

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

(√)42.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长官是刺史或太守。

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

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

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

(√)43.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

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44.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

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

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45.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拓展]“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更并管兵事。

明清沿用不改。

46.司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

司马常作为官员的贬降之职。

如《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47.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

宋代州郡多设提辖兵马一官。

(√)(五)官职任免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8.“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拓展]“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指官职晋升或调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