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627d747d647d27284a73514e.png)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采集 狩猎
栽培农作物 和饲养动物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1)时间:
①约2万年前,先民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
②约1万年前,出现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栽培水稻;北方栽培粟、黍;中 国是世界是最早栽培水稻、粟、黍的国家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有石铲、石镰、石 斧等,这些属于新石器,半坡居民处于新石器时代。
石磨及磨棒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居民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人面鱼纹陶盆
鱼纹彩塑陶盆
半坡的彩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尖底瓶
鱼纹陶 盆
原始符号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原始居民 会纺线、织布和制衣
半坡出土的纺锤
骨锥
问题思考:
三 、
黄河
半
坡
居
民
的
生 活
半坡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生活年代 发现地区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房屋样式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 磨制石器、骨器等 种植粟和蔬菜(我国是世界 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猪、狗等家畜 彩陶、纺织、制衣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Biblioteka A.北京人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4.下列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的是
D ( ) A.农作物的种植
B.家畜饲养
C.磨制石器
D.火的使用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的房屋:干栏式建筑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提优训练课件1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提优训练课件1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ee342576a20029bc642d63.png)
(4)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乐器。
(5)半坡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 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知识归纳】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干栏式房屋 房屋类型
原因
半坡人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居住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河姆渡人
干栏式房屋
江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居住 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通风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大致说来, 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 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稻作农业大发展的时期,新石器时 代末期是稻作农业的成熟时期。正是在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国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才产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显 示出史前稻作农业的辉煌成就,并最终从史前时期走向了文明时期。
劳动工具
骨耜
手工业
制作陶器、玉器、骨哨
半坡人 距今约6 000年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粟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
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
“课后活动”(教材第12—13页)
1. 参考答案: 农作物的出现; 家畜饲养; 聚落; 磨制工具; 城市的出现。
2. 参考答案: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如果我们使用骨耜, 要在骨耜上加一把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 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将土掀起来。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点一 原始农业的发展
1. 发展概况 (1)大约20 000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帮助植物更好地 生长。 (2)距今10_000年左右,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 始栽培粟和黍。
七上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新人教版
![七上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c38cd92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d.png)
干栏式房屋
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呢?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干栏式建筑能通风防潮、防虫蛇猛兽; 房屋下面还可以饲养家禽家畜;
河姆渡人的水井和井架复原图
这件文物来自河姆渡遗址。从这 件文物上你可以知道哪些历史事实?
动脑筋: •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
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食物来源;居住条件;生产工具、生 活用具;
半坡
三、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 2.地点: 3.生产工具: 4.农耕作物:
约6000年前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磨制石器(石刀) 耒耜
5.原始饲养业:
粟和蔬菜(世界上最早种粟)
6.定居生活: 7.原始手工业:
猪狗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 纺织、制衣
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C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B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
6.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 ① 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 ② 普遍使用A磨制石器
③ 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④ 会制作陶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7.我们说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主要判断依据是 ( )。
人面鱼纹陶盆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生活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8f1a251a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8.png)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 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 暖。
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新授
2.生产工具z.x.x.k
石刀
半坡遗址出土的鱼钩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生产力大大进步了
新授
半坡原始居民 使用磨制石器和 骨器进行生产。
;推 。
• 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你知道了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什么 重要方法?
•考古发现。
•通过上述活动,你认为作为一名考 古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科学的 头脑……
磨制石、 骨、角器 种植粟
河 姆 渡
约
7000 年
长江流 域浙江
磨制石器 耒耜耕地
种植水稻
饲养猪狗 等家畜
饲养家禽 以猪狗和 水牛为主
制陶、 纺织
制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 原始乐器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 的物质基础。
原始居 自然地 房屋样 种植主
民
理环境 式
要作物
制造的 陶艺艺 术风格
问题思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并分析形 成差异的原因?
生产以农业为主 同 生活是盖房定居
磨制石器和陶器
农耕文明的 特征
房屋的结构不同 异 种植农作物不同
干栏式 半地穴式 水稻 粟
因 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
新授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 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河姆渡 长江流 干栏式 水稻
人
域(浙 房屋
江余姚
河姆渡)
初中历史 七年级上册 试卷讲义 02-全练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初中历史 七年级上册 试卷讲义 02-全练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2333fe3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6.png)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基础过关全练知识点1原始农业的发展1.(2023福建晋江期中改编)粟具有耐旱、自生能力较强等特点,因此我国北方早期先民首先从粟下手栽培种植;而几乎同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
粟和稻的种植说明(H7101002)()A.农业开始精细化发展B.原始农业兴起C.农业适应了定居生活D.北方农业较南方发达2.【历史解释】(2023山东东明二中第一次月考)中国是农业大国,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史,那么原始农业产生的重大意义是()A.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B.远古先民开始定居生活C.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D.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3.(2022山东蒙阴期中)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房屋的出现④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知识点2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4.【跨学科·音乐】(2023山东莒南期中)有学者研究河姆渡遗址当时居民的生活状况时,认为河姆渡居民懂得音乐,会时常开个“party”。
以下该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H7101003)()A.炭化稻谷B.猪纹陶钵C.骨哨D.象牙雕刻品5.(2022湖南娄底中考)如图是某远古人类遗址地当时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图。
该地最有可能是(H7101002)()A.元谋人遗址B.河姆渡人遗址C.半坡人遗址D.北京人遗址6.【新情境·文物图片展】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中国故事”图片展,如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
据此推测(H7101002)()①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游地区②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③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④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新独家原创】有学者认为,我国今天北方建筑中的传统风格无不受着半坡建筑文化的影响。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基础+提升)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基础+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3a93743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6.png)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基础巩固】1.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有“天下谷源,人间陶本”之称的远古人类遗址是()A.玉蟾岩遗址B.高庙遗址C.彭头山遗址D.城头山遗址2.CCTV-4《远方的家》栏目于2020年10月26日来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带着网友“穿越”数千年,感受璀璨的中华文明。
他们所能感受到的“中华文明”包括()A.骨器、陶器、玉器、稻遗物B.弓箭、长矛、渔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迹C.两颗门齿化石、粗糙石器D.灰烬、烧石、烧骨、石锤、石砧3.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A.饮食习惯B.劳动工具C.自然环境D.劳动技术4.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
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过着定居生活③种植粮食作物水稻④会制造陶器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5.生产工具的演变,反映出了生产力的发展。
下列能代表原始农耕时期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工具是()A.B.C.D.6.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带领科研团队研制出杂交水稻,后又研制出超级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粮食危机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考古发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与此对应的远古居民是()A.河姆渡人B.山顶洞人C.半坡居民D.北京人【能力提升】1.穿越时空,假如你来到浙江余姚河姆渡聚落,下列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A.有几个老年人在一口木结构水井前汲水B.一个小孩骑着水牛吹着骨哨C.几个妇女在一起用纺轮、陶埙做手工活D.一位老人正在精心雕刻象牙2.下列文物所存在的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②元谋人的牙齿化石③河姆渡人骨耜④北京人使用的石器⑤半坡彩纹陶盆A.④①③②⑤B.②①③④⑤C.②③④①⑤D.②④①③⑤3.某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大量的稻谷、稻叶、木屑、纺织工具(如骨针、纺轮、梭形器)及纺织品(如编织的苇席),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975982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f.png)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原始农耕生活》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课。
本节课堂的主要特点有:1.积极创设问题和活动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课堂中,我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小组模拟等多种活动开展学习,把学生始终置于问题情境中、活动中,师生始终处在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想象、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在引入新课前的提问和观看图片,充分考虑了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和好奇心,课中把学生分成两组扮演原始居民的角色,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下就把远古历史展现到了眼前,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的趣味,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课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历史课学习,为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和谐求真,启发学生勤思考,积极参与。
以前任教历史学科时,为了教学效果,我常常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在讲历史课时照本宣科,或生硬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照书回答,学生学习时感觉历史离他们太远,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启发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不高.这堂课,我注重体现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课堂上注意了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4.注重指导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这堂课无论是学生角色扮演,还是师生、生生的互问、学生的小组内、班级内讨论,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随时随地引导学生把历史同学生自身的观点结合起来,认真引导对问题的探究并及时点拨。
比如课堂结束时,教师阐述和总结上升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高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知识点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897e66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9.png)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1.中国历史:主要研究中国的历史。
2.世界历史:主要研究世界共同的历史。
3.各国历史:主要研究各个国家的历史,方式和中国历史相同。
初中和高中阶段,我们只研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不研究各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研究的都是中国历史,所有的时间线都是中国的历史,比如中国历史的原始社会起止时间和世界历史还有各国历史就都不一样。
4.远古时代:中国的远古时代又叫上古时代,指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至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之间的历史,也就是从人类出现到建立奴隶制国家开始的历史,这段时间没有相关的文字史料记载,所以又叫史前时期,这一时期没有国家,所以社会形态属于原始社会。
5.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又叫社会模式,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最终会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最高的社会意识形态。
6.生产关系:划分社会形态的依据是生产关系,也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分工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出现阶级和剥削,奴隶主阶级剥削奴隶阶级,生产资料归奴隶主所有,奴隶为奴隶主劳动,分配由奴隶主说了算。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消灭阶级和剥削,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其最高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7.生产力:生产力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会逐渐向更高的意识形态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8.旧石器时代: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从大约170万年前至大约1万年前结束。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背记手册)-七年级历史上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背记手册)-七年级历史上](https://img.taocdn.com/s3/m/7061706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6.png)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背记手册】一、单元整合早期人类文明起源(1)政治:中国进入原始社会,并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2)经济:原始农业出现并不断的发展,原始农耕文化产生,成为向文明过渡的里程碑。
二、知识梳理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知识点一、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点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知识点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距今约3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3.体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4.生产生活状况:①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②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③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④过着集体生活,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5.地位及意义:山顶洞人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的中国早期氏族的代表。
★★研究远古人类的方式:考古发掘【易错警示】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但不是世界最早的古人类。
2、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及保存火种;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
4、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指出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
【重点突破】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1)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骸或遗迹经过地质作用变成石头,称为“化石”;(2)元谋人遗址中的石器、炭屑和烧骨反映元谋人能够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3)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古人类化石和石器,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96c71af8c75fbfc67db27a.png)
课时教学设计学段:七年级学科:历史道展示图片资料:教师讲述: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
老师展示的三个图片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
通过观察考古资料我们知道了当时的西安半坡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那我们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呢?寻找证据。
我们刚才使用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习史前历史的方式:提出猜想或质疑,找到证据,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就运用这样的方式,去解读文字诞生以前的无字之书,走进《原始农耕生活》。
思考:通过观察文物,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提出猜想或质疑→找到证据→得出结论教师引领、拓展:学生思考、讨论、展示、识你感受到的这些,不仅是我们先民具备的优良品质,正是这些优良品质激励着传承者,才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完成评价任务三,达成学习目标三。
达标检测评价任务一:古为今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材料一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材料二黄河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斜坡或台阶的窄长门斗,室内中央均设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
材料三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生活着哪一原始居民?他们使用的陶器如图2、图3所示,请对号入座,写出陶器所属类别。
(2)材料一中水稻和粟分别是由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种植的?(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可知,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哪幅图片反映了该房屋的结构特点?(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可知,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哪幅图片反映了该房屋的结构特点?(5)由材料可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的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6)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掘出了船型彩陶壶如图5所示,由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评价任务二: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工具有悠久的历史。
2022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习题课件人教
![2022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习题课件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b6702f1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6.png)
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
文化类型的对象( C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7.【2020·恩施】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 是( C )
8.【唐山路北区期中】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了 200多个贮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如图), 这表明半坡人过着以__A____为主的定居生活。( )
A.彩陶 B.白陶 C.黑陶 D.青铜器皿
【点拨】本题应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半坡出土”“陶器” 分析,半坡居民制作的是彩陶,符合题意的是A。
【答案】A
12.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 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1)请指出图一、图二分别是什么原始人类或原始居民使用的 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图二是河姆渡人使用的 生产工具。 图一是打制而成的;图二是磨制而成的。
洞穴中的祖先 定居时代的祖先
②④⑤ ①③
任务二【分析论证】 (2)根据下列图文资料,结合史实,完成探究问题。(两个问题
须分别作答)
材料 在北京人居住的岩洞里,科学家们所获的大量化石和 石器,为古人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极高的研究资料, 有助于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北京人的劳动和生活。
问题一:结合上述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体质特征、使 用工具、用火、人与人的关系等多角度举例说明北京人是怎样 向现代人进化的。
【答案】A
7.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 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今天,我们 就进行一次“远古祖先的拜访”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 列探究任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成都三十七中《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成都三十七中《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693c7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5.png)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我国原始农业的主要情况,包括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
2.认识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比较归纳法,简述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地的原始农耕文明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观察历史文物图,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先民们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观察法、图表法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想一想:原始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将采集业演变为农业,狩猎演变为饲养业议一议:采集回来的谷物种子在周边的地里发芽生长——有意识地去管理、收获——更广泛、有组织地保存和播撒种子——促进植物更好地生长——更丰盛的收成。
狩猎后带回野生动物幼崽——喂养、生长、生育——有目的地养殖动物——有意识地研究动物的养殖与繁殖二.课前预学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表格《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概括表》三.讲授新课阅读教材第6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初步感受一下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板书或多媒体显示)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6页正文“半坡居民的生活”一目,掌握半坡居民生活状况,归纳出半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
(1)半坡居民的生活在约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2)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居住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3)半坡居民使用了哪些生产工具?生产状况及原始手工业具体状况如何?学生依次发言,总结自学收获,根据回答上述问题。
时间:距今约6000年。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0cf0927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d.png)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设计说明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这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课重在让学生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知道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理解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阅读材料、归纳概括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原始农业和人类文明的形成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基本史实,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3.通过研读教材,并结合考古遗址,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中国简史》(书目)。
2.影视作品:《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纪录片)。
(二)工具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让学生观看纪录片《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有关河姆渡大发现的片段,使其初步了解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知道河姆渡、半坡、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文明形成产生的影响。
二、预习检查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有哪些?2.说说稻作农业的代表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3.说说粟作农业的代表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4.说说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呈现的特征。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古人类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食物的?学生回答:采集、狩猎、渔猎。
教师提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人,仅靠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生存,作为食物的“采集者”,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回答: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很大;食物不充足,采集的食物数量有限;打猎时,生命常常受到威胁;没有固定的住所,经常要为了获取食物而搬家;等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f68a546b3169a4517623a313.png)
七年级文科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学习目标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
2.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二、自主预习1.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和。
2.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其中,距今约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最具代表性。
3.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的木构水井。
4.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
距今年,定名为半坡遗址。
三、合作探究1.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式样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2.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式样是怎样的?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3.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四、随堂演练1. 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A.①B.②C.①②D.③④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C.甘薯、玉米 D.水稻、粟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4. 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A.元谋人遗址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6. 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A. 自然环境不同B. 使用的工具不同C. 生活习惯不同D. 思想意识不同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稻粟黍2.70003.最早4.约6000三、合作探究1.(1)房屋建筑—半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22七年级文科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82b1fd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1b.png)
答案:陶器的发明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1.陶器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储存食物和水,改善了食物的保存条件。
2.陶器的发明促进了烹饪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使用陶器煮食,提高食物的烹饪效率。
3.陶器的发明和演变使得人类能够制造更加精细的工具和容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4.陶器的发明和演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例题5:请列举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中的三个共同点和三个不同点。
答案:共同点:
1.都过着定居生活,有一定的房屋居住。
2.种植粮食作物,饲养家畜。
3.会制作陶器等。
不同点:
1.半坡聚落种植的是粟,河姆渡聚落种植的是水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耒耜耕地的基本原理。
7.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8.评价量表:制定评价量表,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成果展示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原始农耕生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农耕吗?”(举例说明:比如农民种植庄稼的过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原始农耕生活的奥秘。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2)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2)](https://img.taocdn.com/s3/m/b30ff5245acfa1c7aa00cc98.png)
历史
历史图片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 建筑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返回
历史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返回
历史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返回
历史
解题技巧
★“曩(náng,以往,从前)古之世,无君无臣,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古书里讲述我国
远古人类生活情况的一段话。你觉得和下列哪一时期的人
返回
历史
2.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别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 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距今约250万—1 万年。 新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 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5 000多年至2 000多年 不等。
返回
历史 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不再只依赖大自 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农业与畜牧 业的经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人类生活 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人类开始出现文明。
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业。 活。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
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返回
历史
知识要点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产生: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
人工栽培 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 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
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 粟
和黍。
2.发展:经过2 000多年的发展, 稻作 和粟作农业在
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 刀耕火种 ,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
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目录导航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1到12课简答题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1到12课简答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003a1edccbff121dc36836b.png)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1到12课简答题汇总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元谋人云南元谋县约170万年2、北京人距今时间?体貌特征?用什么工具?用火情况?怎么生活?约70—20万年与现代人相似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群体生活3、山顶洞人掌握了什么技术?有什么意识?磨光和钻孔技术爱美意识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原始农业发展的标志?(①②③④)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聚落④磨制石器的发展2、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是哪个居民?用什么工具?住什么房子?种什么农作物?河姆渡人磨制石器干栏式建筑水稻3、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是哪个居民?用什么工具?住什么房屋?种什么农作物?半坡居民磨制石器、耒耜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粟第3课远古的传说1、分别说出部落之间两次大的战役、交战双方、结果?阪泉之战:黄帝PK炎帝黄帝胜结成炎黄联盟涿鹿之战:炎黄PK蚩尤炎黄胜形成日后的华夏族2、谁被尊称为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3、分别列举三个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炎帝:耕种、五谷、蔬菜、陶器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4、部落联盟时期的主要首领有哪几位?实行什么制度传递首领之位?选拔标准是什么?尧、舜、禹禅让制德才兼备之人5、大禹治水的精神有哪些?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6、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区别:远古传说难免有虚构夸张的成分;真实历史是可靠的;联系:神话传说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一些有价值的内容。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建立者?继承者是谁?夏朝禹禹的儿子启2、新的王位传递制度?夏朝的亡国之君是谁?世袭制桀3、商朝的建立者?商朝中期的迁都事件?暴君是谁?汤盘庚迁殷商纣王4、西周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通过哪次战役?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镐京(今西安)牧野之战5、西周开创了什么制度?分封的对象?分封制宗亲和功臣分封制的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为了巩固统治)诸侯的权力?诸侯的义务?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食用……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
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
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
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项目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不
同
点
地理位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距今年代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
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干栏式
生产工具骨器、角器等骨耜
种植作物粟水稻相
同
点
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③
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等
5.合作探究:阅读教材《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回答问题。
(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2)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作物种植的?
提示: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
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粟等旱地作物生长;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3)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提示: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
目标导学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图片展示:西安半坡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1)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生产工具—磨制石器;(3)种植作物—粟;(4)饲养家畜—猪和狗等;(5)生活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农耕时代居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通过学习大家可以看出,不同
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河姆渡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居民是以种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他们的居住房屋分别是干栏式建筑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围绕“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这一重点进行。
结合已有知识,通过讨论的形式,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