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续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宫殿、坛庙、陵墓 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坛庙 3 实例分析:北京天坛 、曲阜孔庙 群体分析注意建筑环境、布局特色等,一般需要总平面图 辅助说明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陵墓
1. 墓
墓。形声。从土,莫声。本义: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 墓。泛指坟墓。
意义: 1 纵深序列的重视 2 空间和仪式的关系 3 门-堂单位
-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宫殿
3、注意:
-三朝五门
宫殿平面秩序的变化:高台中心-纵向“三朝”
-宫阙 -工字形殿 -千步廊 -宫殿和宫苑关系 -宫殿和宫城、都城的关系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朝五门”的传统
周朝诸侯、王的宫室制度,有关“朝”、“门”的记载散见于先秦和秦汉古籍中,以 《三礼》之中为多。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紫禁城 明朝原定都南京.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防御蒙古南扰,把首都迁到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决定营建北京宫殿。曾一度停止,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规模宏大的 北京紫禁宫殿就基本上建成了。第二年明朝正式迁都于北京。 紫禁城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周长3420米,墙高10米。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千多间,多是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 的彩画。 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和官员们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内廷是帝、后 居住的地方。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称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典礼的大殿 后三宫: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乾清宫的“乾”代表天,坤宁宫的“坤”代表地,乾清、坤宁,表达了历代皇帝的愿望陵墓
中国古建筑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续 PPT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战国: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做墓室壁体; 西汉:大块空心砖作为墓顶的盖板,盛行于中小型墓中。由于其
易于折断,拱顶墓室在西汉中叶开始发展。 东汉:拱顶墓室成为墓室结构的主流。
商——西汉:竖穴为主,土圹木椁 东汉——明清:横穴为主,砖石发券
三、陵园建筑
4.3陵墓
1、秦始皇陵——地上陵台
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骊山 北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陵园,总面积约2k㎡。陵园 成长方形,周围有陵墙二道 环绕。
陵台由三级方截椎体组成, 最下一级350m*345m,三级 总高46m,是中国古代最大 的一座人工坟丘,由于风雨 侵蚀,轮廓已不甚明显。
内垣北墙开两门,其余内外垣各面均开一门
4.3陵墓
“墓”:大概是最为原始,正宗的概念了,笼统的说,墓 是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物的固定设施。
更有学者从字音上进行解释,清代乾嘉学派的中坚人物段玉 裁称,“墓”就是“慕”——“孝子所思慕之处”。
凡掘坑穴葬,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方叫“墓”,“墓” 中透露出的是中国人朴素的早期丧葬观念——“不树不封”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石墓的主要类型:崖墓、石拱墓和石板墓等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唐、宋墓中,两拱相交形成的穹窿结构用的比较广泛; 明清两代,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 的地下宫殿,且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于防腐措施。
“陵”的本意是指高大突兀的山丘,后来则逐渐成为皇家坟冢
的专用名词,这非帝王不可为,所以只有帝王才能把墓造的如山 一样高大。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采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证明了夏商两代宫室都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二里头和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米或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不是庭院式建筑,再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西汉武帝时,宫殿与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树木等,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天子宫室设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
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紫禁城中轴线)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一、唐长安大明宫大明宫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宫城周长7628米,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依次坐落着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和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两翼,伸出翔鸾、栖凤两阁,南面正门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之间纵向轴线长约1.2公里。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殿,是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阅兵、受俘、上尊号等重要仪式的场所。
殿身面阔13间,深29.2米,面积为1966.04平方米,与明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面积相近。
内廷部分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有蓬莱山,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中国建筑史】4-10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PPT课件
.
15
.
16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7
.
18
.
19
.
20
.
10
北京太庙前殿室内彩画·中间三间梁坊、斗栱、天花满贴金箔,单线勾勒图案,规 格 高于故宫太和殿。其余各间用金量也很大
.
11
北京太庙前中后三殿
.
12
北京太庙中殿及后殿·后殿另成一院,殿内存放与当政皇帝关系已远的祖宗牌 位
.
13
北京太庙牺牲所六角井亭
.
14
4。太原晋祠
圣母殿 鱼沼飞梁 献殿 金人台 会仙桥
.
1
北京社稷坛棂星 门
.
2
北京社稷坛南门
.
3
北京社稷坛祭殿·现改为中山纪念堂,其身后为拜殿,清改称戟门
.
4
3。北京太庙
.
5
北京太庙入口
.
6
北京太庙庙门·明代琉璃 门
.
7
北京太庙戟门·凡宫殿、庙宇、官府内列戟者均可称戟门。太庙列戟24,属最高等 级
.
8
北京太庙东角门
.
9
北京太庙前殿
【中国建筑史】48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PPT课件
18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安
岱
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岱庙)
庙
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庙)
北岳恒山(山西浑源和河北曲阳)
南岳衡山(河南衡山南岳庙)
中岳嵩山(河南登封中岳庙)
西岳庙
南岳庙 中岳庙
5
岳庙基本配置
寝殿 正殿 两庑
正殿门
元代岱庙
6
五镇: 中镇霍山(山西霍县) 东镇沂山(山东沂州) 西镇吴山(陕西陇州) 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北镇) 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
19
7
寝殿 中殿 大殿 御香殿
二山门
山门 牌坊
8
四海: 东海(山东莱阳) 北海(山海关)望祭,无庙 南海(广东番禺) 西海(山西永济)望祭,无庙
·
四渎: – 江渎(四川成都) – 淮渎(河南唐县) – 河渎(山西永济) – 济渎(河南济源)
9
10
4)明堂 明堂辟雍
实测总平面
11
总平 面复 原想 象
12
中心建筑 实测平面
13
中心 建筑 复原 想象
14
15
2、祭祀祖先
– 1)太庙
立七庙或九庙 ; 同堂异室 奉先殿
– 2)官员家 庙
16
3、先贤祠
– 1)文庙 – 2)关帝庙等
17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中国古代建筑史04第四章宫殿PPT课件
13
一、北京故宫
太和殿剖面图(上) 平面图(下)
14
一、北京故宫
15
太和殿正立面图
一、北京故宫
从太和门看太和殿
16
一、北京故宫
17
太和殿
一、北京故宫
太和殿正面全景
18
一、北京故宫
太和殿正吻
19
一、北京故宫
太和殿前陈设
一、北京故宫
50午门
一、北京故宫
51
午门
一、北京故宫
52
从太和门望午门
一、北京故宫
午门及其后身的金水桥
53
一、北京故宫 午门城台下正面有三个门洞,左右城各有 一小门,正门中央的门洞是皇帝专用门道, 除皇帝外,皇后在完婚入宫时可进此门。
54
一、北京故宫
从午门进故宫,首先来到一个横向广场, 广场北面是太和门,太和门、午门和左右 两边门廊形成一个封闭性的广场,面积为 26000m2。在广场的中间,横列着一条金 水河,将广场分为南北两半。河上架着5座 有汉白玉栏杆的石桥,正对着太和门。
12
1.Beijing's Imperial Palace– the Forbidden City
前朝部分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文 华殿、英武殿。
三大殿位于中轴线的前部,他们是皇帝在重大礼仪和节日 召见朝廷文武百官,举行典礼的地方。殿前庭院长宽各 200多米,有8 米多高的白石台基将殿身高高托起。太和 殿后的中和殿是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再后是殿 试进士、宴会用的保和殿。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
宫城称为紫禁城,东西宽760m, 南北深960m,周围有护城河环绕。 城墙四面辟门:南面正门曰午门, 北面神武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 华门,门上都设重檐门楼。城墙四隅 有角楼,3檐72脊,造型华美。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午门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4.1宫殿
(三)清沈阳故宫
西路系乾隆时代 增建,主要有文溯 阁,仰熙斋、嘉荫 堂和戏台等,建筑 风格接近北京故宫。
4.2坛庙
4.1宫殿
概述 北京天坛
4.2坛庙
北京社稷坛 北京太庙
太原晋祠
4.3陵墓
北京曲阜孔庙
4.2坛庙
概述
1、坛庙的起源
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祭祀是对人们向往自然、神灵、鬼魂、 祖先、繁殖等表示一种意向的活动仪式的通称。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东六宫东侧自北 向南还有几组小庭院, 是管理衣食的服务机 构,南端是宫内祭祖 用的奉先殿。 西六宫西侧有两 路院落:紧靠西六宫 的是一些小殿和庭园, 供居丧及游赏之用, 再西侧为喇嘛教佛堂。
以上内廷部分周围有内宫墙环绕保护,墙外还有长巷相隔,以加强 警卫。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太和殿:① 十一间,重檐庑殿②它和明长陵棱恩殿并列为我国 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③ 皇宫一律用黄色琉璃瓦是明代开始的规矩。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中和殿:是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攒尖顶。 保和殿:殿试进士、宴会等用。重檐歇山顶。
这三座殿宇 共立于白石台 基上,一律用 黄琉璃瓦,色 调鲜丽,同时 顶部的变化使 建筑体型主次 分明,富于变 化。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续
凡掘坑穴葬,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方叫“墓”,“墓” 中透露出的是中国人朴素的早期丧葬观念——“不树不封”
4.3陵墓
概述
陵墓的缘起
“坟”则是与“墓”相对的,虽然现在大家通常把“坟墓”放在一 起使用,但在先秦以前,两者区别明显:葬穴积土成堆,才叫坟。
《说文》称,“冢者,高坟也”,即封土高大的坟。
“丘”本来指坟堆,即堆在葬穴上的封土。
4.3陵墓
宋代皇帝死后营陵,限7个月完成,因而规模远不及汉、 唐。又受阴阳堪舆术的影响,茔地都自南向北坡下,陵台处 于低处,不利于排水,也缺乏庄严气势。但北宋诸陵(除徽、
钦)集中一区,便于保护,宋时此处专设一县,名永安,负
责护陵。
4.3陵墓
各陵布局大体是:陵台为方锥平顶土台,四面有陵墙、门、 角阙,南面为神道,神道两侧有阙两对以及石望柱、石人、石 兽相对而立。陵台到神墙南门中间的空地为献殿的遗址,也称 之为上宫。陵的西北,是皇帝死后供其灵魂衣食起居的地方称 为下宫。整个陵区遍植松柏枳桔,并以荆棘为篱。
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 神圣功德碑”
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
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
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墓道 四出羡道,“亚”字形平面;二出羡道,“中”字形平面; 一出羡道,“甲”字形平面;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第一节、宫殿
宫殿是宫城及殿堂的总称,是帝王生活起 居和听政理事之所,具有居住和行政建筑 双重特征。
一.宫殿形制演变 什么是宫殿形制?
– 内容—生活区(寝),办公区,政令所出(朝) – 布局—朝和寝的关系; – “朝”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掌握形制演变的三个线索,三对关系:
首次发现的前朝后寝分立的宫 殿遗存。
F1、F2、F3三块建筑遗迹南北 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
F1、F2为宫殿,F3为北廊庑。 F1:一座檐廊环绕的四室寝殿。 F2:一个大空间的厅堂,为处
理政务的“朝”。
宫殿总复原
F1复原
F2复原
3、商都亳的宫城——偃师乡商城Ⅰ号址
(1)紫禁城
长:960米,宽:760米,
内廷
面积:72万平方米
紫禁城正门为午门,后门 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 西为西华门。
以乾清门为界,前为“外
外朝
朝”,后为“内廷”。
午门前广场:130米×600 米
设端门(重檐庑殿顶)
天安门(重檐歇山顶)
午门
由门楼、东西廊庑及四角亭组成的复合式建筑,是中 国宫城标志的阙门。
太和门
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 宇式的宫门,位于二米 高的白石须弥座上,绕 以白石雕栏杆,正门前 摆放铜狮及陈设。
曾作为御门听政处。 在举行御门听政时,皇 帝和侍臣侍卫在宫门上, 百官立于门前丹墀内, 呈奏听旨,庭院就成为 露天的会场。
– 殿前 有五 门
明南京故宫复原平面
总结: 1.朝和寝:
– 前朝后寝 – 朝:东西堂制—三朝前后相重
2.宫殿和官署:
– 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中外建筑史4中国宫殿陵墓坛庙宗教民居建筑PowerPoint演示文稿
42
3.故宫的人力物力消耗
1406年准备,1420年建成,前10年备料,四 年施工. (1)工 (2)木 (3)砖 (4)石
43
5.几处重点庭院的设计手法 (1)太和殿庭院 (2)太和门廊院
44
(1)太和殿庭院 • 位于组群中最重要的位置,突出、显要。 • 最大的廊院尺度,可容纳万余人举行仪式。 • 单体建筑的最高等级——太和殿,九开间,
• 商代,宫殿建筑由单体变为群体。 • 西周,从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反映的情况来看,当时的
宫殿也应采用合院的形式,且已由前堂后室演变为前朝 后寝。
6
7
(2)、发展中的宫殿形制(春秋至南北朝) 使用高台建筑 前朝后寝(汉) 东西堂制(汉) 宫殿前设阙
阙,最初是供守望、显示威严的建筑。 春秋时宫殿正门开始建阙。
渎,建庙祭之
61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东镇山东沂山、西镇陕西吴山、北 镇辽宁医巫闾山、南镇绍兴会稽山、中镇 山西霍山 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 四渎:江渎/淮渎/河渎/济渎
62
第二类 祭祀祖先 太庙:皇帝祭祖 家庙:平民祭于“祠堂”
· 北京太庙(“左祖右社”,规定布置的) ----似为宫寝建筑的原型,等级高,用色 简单。 实例: A.北京历代帝王庙(最多时100余位帝王) B.其它
·凶礼:对丧葬的有关礼制------陵墓建筑 ·军礼:指出征、命将、狩猎、行军等方面的礼仪规定 ·宾礼:指朝觐、聘使、君臣相会时的礼节 ·嘉礼:日常服饰、车仗等规定
54
②吉礼建筑分为两大类:坛与庙----“敬天 法祖”思想的具体体现:
· 属于祭祀自然保护神的称之为坛,祭 坛
4-4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宁寿门前铜狮
宁寿门旁八字墙
宁寿宫正殿——“皇极殿”
宁寿宫正殿近景
宁寿宫正殿旁垂花门及隔墙
宁寿宫正殿屋角彩画仰视
宁寿宫西庑门窗及彩画
畅音阁戏台
宁寿宫御苑
宁寿宫御苑古华轩内
太和殿前陈设
中和殿及保和殿
保和殿山花结带,外三 殿第一层台基,保和殿 后踏道及陛石
乾清门
乾清宫内彩画
乾清宫前铜鼎
交泰殿格 扇
钦安殿
钦安殿石栏杆
御花园
后苑万春亭
后苑万春亭藻 井
东路宁寿宫外门——“皇极门”
东路宁寿宫九龙壁
东路宁寿宫院门—宁寿门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优秀课件
二。实例
(一)唐大明宫
建筑群的处理:
– 突出主体建筑, 强调纵轴
– 巧妙利用地形
布局
– 前朝后寝,三朝 南北相重(含元、 宣政、紫宸)
宣政殿 含元殿 龙尾道
丹凤门
52
大明宫——俗称“东内”(太极宫称“西 内”),始建于太宗贞观八年(634年), 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再度兴建大明宫。
改造:北部收回5华里,南 部扩1华里,后又向南扩大, 清没有较大变化。
66
金中都
金中都宫城
67
元大都
68
69
70
明清北京城
71
72
73
2.布局
(1)紫禁城 (2)外朝 (3)内廷 (4)其它
27
28
29
30
31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
出土当时这座陵园的规划图——《兆域图》 《兆域图》是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代表作。
32
33
34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M1享堂
二层回廊平面图
台顶平面图
35
36
37
(三)秦汉
西汉长安未央宫已发掘遗址位置图
前殿
椒房
38
规划布局
42
(四)魏 晋南北朝
曹魏洛阳 北宫
– 三重城, 南北轴 昭阳殿
线 东西 式乾殿
堂制
太极
殿
– 骈列制
尚书省朝堂
宫内 广场
43
东晋南朝建 康宫
魏晋南北朝 时的宫殿形 禁 制
– 1。从多宫 并置到只有 省 一宫
– 2。宫省禁 三重宫墙
– 3。东西堂 宫 制
– 4。骈列制
4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确实和强化。 1、墓“不树不封”,地面无留痕迹,子孙也找不到,所以当早期 是没有扫墓、祭祀概念的。 2、“墓”的概念有变化,墓的形制也同步被强调了,如帝王陵寝, 由“封土为陵”逐步发展为“因山为陵”。 3、墓址的选择,不再像早期那样,随便找个地方安置,而是讲究 “风水”
唐陵布置继承汉代陵门四出的格局,但陵前神道加长,门阙及
石像生增多,是宋、明神道布置的蓝本,又仿汉制,陵区内多设 陪葬墓。
4.3陵墓
3、唐乾陵——因山为陵
4.3陵墓
3、唐乾陵——因山为陵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 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
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
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 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
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
4.3陵墓
概述
陵墓的缘起
墓中的更高等级,则是“山”和“陵”。“秦名天子冢曰 ‘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北魏郦道元《水经 注•渭水》 “陵”的本意是指高大突兀的山丘,后来则逐渐成为皇家坟冢 的专用名词,这非帝王不可为,所以只有帝王才能把墓造的如山 一样高大。
4.3陵墓
概述
陵墓的缘起
茂陵——汉武帝陵寝,汉武帝在位53年,营陵时间最长,死 时陵区树已成荫,殉葬品多至无法容纳。
4.3陵墓
2、汉武帝茂陵和汉宣帝杜陵——地上陵台
宣帝杜陵因位于秦汉时“杜县”以东而得名。根据汉代帝陵附 近设置陵邑的制度,在营造杜陵的同时还修建了杜陵邑。孝宣王
皇后陵距宣帝陵东南575m。同时其南和北面还分布着一些陪葬坑。
下马坊:即孝陵的入口处,是一座二
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 下马”
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大金门:明孝陵外郭正门,正式进入 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顶单檐歇山,
覆黄色琉璃瓦,已毁。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碑亭:明成祖朱棣为其
总体构成 分两段,三个部分 前段:引导部分——神道(宫前序列) 后段:主要建筑群——墓冢区(外朝)
献享区(内廷)
明清陵墓定制从明孝陵开始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前段:前导部分结合地形, 采用弯曲的神道,陵墓数十里内 有松柏包围。 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 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环绕 建有三国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 个弯曲的形状。由卫岗的下马坊 至文武坊门的神道长达2400米左 右。
天。
4.3陵墓
3、唐乾陵——因山为陵
布局特点:
(1)地形特点
依陕西省乾县的梁山而建,梁山前有 双峰对峙,高度低于梁山。乾陵墓藏于 梁山之中,而利用双峰建为墓前的双阙, 使整个陵区显得崇高雄伟。选极为成功。
4.3陵墓
3、唐乾陵——因山为陵
布局特点:
(2)承前启后
继承:秦汉——四周神墙,正中开门。 南北朝——神道,并加长 开创:合葬制 因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重视绿化,利用自然
4.3陵墓
2、汉武帝茂陵和汉宣帝杜陵——地上陵台
杜陵封土形如“覆斗”,高29m,底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边长为 172m和50m。封土夯筑,顶部平坦,无建筑遗迹。
陵墓四面正中各有一条墓道,四条墓道的大小、形制基本相同, 陵园四面墙中各辟1门,4门与陵墓封土正中的墓道相对。帝陵的 寝园位于陵园东南,包括寝殿和便殿。
南北神道有阙两对,一称雀台, 一称乳台,现仅存夯土台,轮廓 已不清,难以推测原貌。乳台之 北为望柱一对,再北依次为各种 石像生。
后陵在帝陵之后,规制稍小, 下宫及陵台前献殿已无遗迹。
4.3陵墓
明代陵墓继承唐宋而又有创新: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 远,遍植松柏,都是传统做法:但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 且致祭区形成院落二进或三进,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 性。明楼是明代陵墓的独创,始于安徽凤阳皇陵,皇陵内有内外
4.3陵墓
二、陵墓的发展——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4.3陵墓
二、陵墓的发展——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4.3陵墓
三、陵园建筑
4.3陵墓
三、陵园建筑
4.3陵墓
1、秦始皇陵——地上陵台
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骊山 北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陵园,总面积约2k㎡。陵园 成长方形,周围有陵墙二道 环绕。 陵台由三级方截椎体组成, 最下一级350m*345m,三级 总高46m,是中国古代最大 的一座人工坟丘,由于风雨 侵蚀,轮廓已不甚明显。 内垣北墙开两门,其余内外垣各面均开一门
4.3陵墓
宋代皇帝死后营陵,限7个月完成,因而规模远不及汉、 唐。又受阴阳堪舆术的影响,茔地都自南向北坡下,陵台处 于低处,不利于排水,也缺乏庄严气势。但北宋诸陵(除徽、
钦)集中一区,便于保护,宋时此处专设一县,名永安,负
责护陵。
4.3陵墓
各陵布局大体是:陵台为方锥平顶土台,四面有陵墙、门、 角阙,南面为神道,神道两侧有阙两对以及石望柱、石人、石 兽相对而立。陵台到神墙南门中间的空地为献殿的遗址,也称 之为上宫。陵的西北,是皇帝死后供其灵魂衣食起居的地方称 为下宫。整个陵区遍植松柏枳桔,并以荆棘为篱。
4.3陵墓
4、宋永昭陵——地上陵台
北宋陵区南对嵩山,北俯洛水,低处黄土
平原,较集中的分布在东西约10km、南北约
15km的地段里。
永昭陵为宋仁宗赵祯的墓,陵台为正方形 截椎体,成阶级状,底宽55m,南北长57m, 高22m。四周有神墙围绕,神门四出,四隅 有角阙,门外各置石狮一对。
4.3陵墓
4、宋永昭陵——地上陵台
4.3陵墓
3、唐乾陵——因山为陵
布局特点:
(3)采用上下宫制
献殿——庙,即供奉灵位,祭祀亡灵的 大殿,也泛指陵墓的地上建筑群。是陵宫内 最为重要的祭享殿堂。 寝殿——起居之所,供食。
4.3陵墓
3、唐乾陵——因山为陵
陵前共有三对阙,最外一对阙 在山下神道南端,中间一阙在双乳 峰,最后一阙在朱雀门前,阙的形 制是夯土台上立木构的“观”。
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和汉宣帝杜陵、 唐乾陵、宋永昭陵、明孝陵和明十三 陵、清西陵和清东陵
4.3陵墓
概述
陵墓的缘起
魂魄观念导致保存尸体的需求 礼制:A.事死如事生,礼也; 魂——阳气也 魄——阴神也 B.等级;
—《说文》 —《说文》
庙以栖魂,墓以栖魄
4.3陵墓
概述
陵墓的缘起
“墓”:大概是最为原始,正宗的概念了,笼统的说,墓 是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物的固定设施。 更有学者从字音上进行解释,清代乾嘉学派的中坚人物段玉 裁称,“墓”就是“慕”——“孝子所思慕之处”。
凡掘坑穴葬,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方叫“墓”,“墓” 中透露出的是中国人朴素的早期丧葬观念——“不树不封”
4.3陵墓
概述
陵墓的缘起
“坟”则是与“墓”相对的,虽然现在大家通常把“坟墓”放在一 起使用,但在先秦以前,两者区别明显:葬穴积土成堆,才叫坟。
《说文》称,“冢者,高坟也”,即封土高大的坟。
“丘”本来指坟堆,即堆在葬穴上的封土。
陵墙,内陵墙四面辟门,其上有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 谥“孝慈”,故名孝陵。 明孝陵:结合地形,采用弯曲的神道,陵墓数十里内有松柏 包围。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4.3陵墓
概述
陵墓的缘起
“墓”与“坟”、“冢”、“丘”意思上的不同,反映的是中国古
代早期人类的等级差别。普通人家的葬处可说是墓,也可说是坟, 但“丘”则非下层民众可用。
《周礼▪春宫》称,“以爵等位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大概意思 是,死者下葬后,墓上封土的高低和植树的多少,与其生前的地 位相一致,否则是越礼。王公级别的才叫“丘”,如苏州著名的 “虎丘斜塔”即因吴王阖闾之冢所在而得名。
西汉以前,帝王、贵族用木椁作墓室,其构造有两种: 一为用木枋构成箱形椁室一至数层,内置棺; 一为用短方木垒成墓的“黄肠题凑”,内置棺及其葬品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黄肠题凑: 黄肠——柏木芯;题——头;凑——聚 椁的一种做法,用剥去树皮的黄心柏木枋,平铺叠垒构成大型 墓室,枋端头部指向室内,与同侧椁壁垂直。
4.3陵墓
概述
陵墓的缘起
墓:本义:盖土与地平,不植树者称墓,泛指坟墓。 坟:土堆。 冢:高起的山顶。 陵:本义:大土山,引申为帝王陵。 寝:本义:卧。灵魂坐卧起居之所。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母系氏族——埋到本氏族公共墓地: 父系氏族——夫妻合葬或父子合葬——出现墓穴和棺椁
商周时期——作为奴隶主阶级高规格的墓葬形式,已出现墓道、 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如安阳殷墟中的“武官村大墓” 和“妇好墓”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在这条长1.6公里的神道上布置 门、柱、桥、兽、和文臣武将相当 于宫前的仪仗和门阙。 孝陵神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随地形而弯曲所经地形较平坦,起 伏小,便于行走。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易于折断,拱顶墓室在西汉中叶开始发展。
东汉:拱顶墓室成为墓室结构的主流。 商——西汉:竖穴为主,土圹木椁 东汉——明清:横穴为主,砖石发券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石墓的主要类型:崖墓、石拱墓和石板墓等
4.3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