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整理
《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整理
一、中国新闻学的形成1.徐宝璜1919年编写《新闻学》,为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2.邵飘萍1923年编写《实际应用新闻学》,为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3.戈公振1927年编写《中国报学史》,为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
二、《报刊的四种理论》1、集权主义理论(源于16、17世纪的英格兰)主要内容: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报刊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严禁报刊批评政府;封建统治者拥有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的特权,并有权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
2、自由主义理论(被1688年以后的英格兰和美国采纳,并影响到其他地方)主要内容:认为,人的理性是高于一切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人民是统治者的唯一监督者。
3.社会责任论产生于20世纪中叶,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主要内容:首先,社会责任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
其次,社会责任论认为,报刊自由涉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三者的利益。
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公众的自由。
因此,公众的自由应当高于媒介的自由。
其三,社会责任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概念。
所谓“消极的自由”,就是报刊“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这是自由主义理论所追求的自由;而社会责任理论追求的是“积极的自由”,即报刊必须“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
”第四,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
认为,政府不应是报刊自由的旁观者,如果报刊不主动地负起责任,政府将以权力作为最后手段,强制它改正。
显然,社会责任论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和具体措施,在调节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受到了西方国家甚至世界范围普遍重视。
但是,由于新闻媒介的私人占有,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又是这种私有制经济的维护者,因此媒介不能摆脱与实际相脱节的困境。
传播学概论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重点笔记传播学是一门非常广泛的学科,它涉及传播学者,如实验传播学者、新闻传播学者、广播传播学者以及社交传播学者等等。
它探讨传播概念、历史、社会功能、文化效应、机制和实践等。
由于传播学涉及的领域范围非常广泛,关于传播学的重点记录必须有一定的层次和系统,以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传播学的核心内容。
首先,以传播理论为基础,传播学涉及传播过程、传播机制和传播方式等。
传播过程以及传播机制是传播学的基础,它涉及传播发送者、传播媒体和传播接收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传播方式有群体传播、实体传播和多模式传播等。
此外,传播学还研究传播发送者、传播媒介、传播接收者及其影响力等。
其次,传播学的实践涵盖一系列的技术和实践。
这些实践包括信息分析、研究方法和新闻技术、行为学和观点分析等。
新闻技术包括图像处理和技术、记者采访、采编、报道技术等。
行为学指的是研究受众如何接受和反应信息的研究。
观点分析是关于收集受众的观点、看法和反应的研究。
第三,传播学涉及诸多不同的传播形式,如广播、网络媒体、广告、电影等。
广播大多由传统的地面广播播音电台和电视台发射,包括电台节目和电视节目。
网络媒体按照网络形式发布信息,它们可以是新闻网站、论坛、社交媒体等等。
广告是按照一定条件发布消息,以利用传播机制影响消费者行为。
电影是一种以动画和真实形式发布信息的媒介。
最后,传播学还涉及传播的社会功能,如文化建构、信息传输和意识形态塑造等。
文化建构指的是传播如何帮助建构社会现实及其价值观。
信息传输指的是传播如何帮助传播发送者将信息传递到传播接收者,以满足某种社会需求。
意识形态塑造指的是传播如何帮助传播发送者创造、塑造和操纵受众的社会观念,从而影响受众的意识和行为,促进社会变革。
综上所述,传播学是一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学科,它包括传播理论、实践、传播形式和社会功能四部分,为学生们提供了全面系统的传播学知识。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二章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二章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学术源流学习指导:本章是第一章的继续,主要是了解传播学的历史。
重点在五个奠基人和两大派别。
第一节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概念:1.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选择):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
问答:1.传播学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现代西方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
在传播和传播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
(1)媒介背景传播机构或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
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
17世纪末,美国出现报纸;20世纪后,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
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讯社。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的急近而重大的课题。
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传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
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
从社会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充实了人们的余暇。
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
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
(2)学科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
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
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第二节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一、问答1.简述传播学的形成和学术渊源较确切地说,传播学是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20世纪40年代粗具规模。
这克服了其他说法的不足:①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
引起人们对“传播”高度重视的契机,是新闻事业即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②众多相关学科为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术渊源:①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
②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上海市考研新闻传播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上海市考研新闻传播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新闻传播学是一门涵盖广泛内容的学科,旨在研究和分析消息传播的原理、方法和效果。
作为一门重要的社科学科,在上海市考研中占据着一定的篇幅。
本文将对上海市考研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考生全面了解该学科的相关内容。
一、新闻传播学基本概念和理论1. 新闻定义和特征新闻是指对社会大众产生重要影响的事实、观点或信息的传递方式。
新闻的特征包括真实性、时效性、公众性、传播性等。
2. 新闻价值判断和伦理规范新闻的价值判断是指媒体对新闻事件的价值评定和选择。
伦理规范指新闻从业人员在报道和传播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3. 传播模型和传播效果传播模型包括传播源、信息内容、传播渠道和接收者等要素,用于分析和描述信息传播的过程。
传播效果是指信息传播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4. 媒介融合和新媒体发展媒介融合是指不同传播媒介相互渗透和结合的过程。
新媒体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媒介形式。
二、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历程1. 新闻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对象的转变和研究方法的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2. 中国传媒改革与发展近年来,中国传媒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市场化和国际化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同时,媒体融合和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新闻传播实践与案例分析1. 新闻采访与报道新闻采访和报道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内容,包括采访技巧、写作要点、新闻报道的结构和风格等。
2. 公共关系和媒体管理公共关系是指企业、政府和组织通过媒体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传播的活动。
媒体管理是指对媒体资源和媒体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和协调的工作。
3. 媒体与社会问题媒体在社会问题报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环境问题、社会公益、公共危机等。
分析媒体对社会问题的影响和作用,可以帮助提升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四、国际新闻传播研究与比较1. 国际新闻传播理论体系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新闻传播理论体系,如西方的四大理论范式、拉丁美洲的解释学传播理论、东亚的文化传播理论等。
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篇一:新闻学概论笔记新闻学概论学习参考:一.专业著作:《报刊的四种理论》——韦尔伯·斯拉姆(著),人大新闻系翻译,1980新华出版社《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李良荣,1994福建人民出版社《公众舆论》——(美)沃尔特·李普曼,2006 上海人民出版社《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2000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论出版自由》——弥尔顿《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二.延伸阅读:《聚焦焦点访谈》——郭镇之、赵丽芳,2004清华大学出版社《冰点故事》——李大同,2005广西师大出版社《新闻道德评价》——罗恩·史密斯(著),李青藜(译),2001新华出版社《美国自由的故事》——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2002商务印书馆《报纸的力量——世界十二家大报》——马丁·沃克《创新的扩散》——埃尔三.教辅:《新闻学原理》——何梓华,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新闻学概论》——李良荣,2006复旦大学出版社《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寿四.学术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中国记者》《新闻战线》《当代传播》课程目录:一.绪论二.新闻本质论三.新闻价值四.新闻传播五.新闻事业六.新闻记者七.新闻受众八.新闻自由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第一章绪论绪论是写在正文前的话,起概括总结的作用。
一.什么是新闻学1.新闻传播现象:口语、口耳相传→文字、纸张、印刷术。
2.纸是承载信息的载体——威尼斯的手抄报是最早承载新闻信息的表现。
3.最早的新闻学是报学,新闻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社会科学。
4.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新闻载体| ||出现后开始有了新闻学研究→大众传播学出现——→社会信息学5. 新闻学包含范围:(1)广义上的新闻学包括: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新闻史;(2)狭义上的新闻学包括:理论新闻学。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重点复习资料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重点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1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传播:指人际间,群体内以及社区内直接的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及意见相互传受的过程。
3群居说和好奇说:是唯心主义者对新闻传播起源的两种解释。
唯心论者认为:人们的好奇的本能是形成报刊的最根本的心理条件,交往是基于群居本能的反映而产生一种派生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群居本能和心灵交流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而提供经验正是基于群居本能的产物。
所以形成报刊的最根本条件是好奇本能和群居本能。
4.新闻传播的本源:指新闻的基本来源,即新闻是从哪里来的,人们传播与受收的新闻信息产自哪里,来自何方。
5.新闻传播者:是新闻传播的主体,他将事实转变为新闻,制成符号,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传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起着积极能动的“桥梁”和“纽带”的中介作用。
是新闻信息的推动力、传播活动的守门人。
6.社会化:个体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在某种程度上被引导着去适应他所在社会或群体的规范,从而使自己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7. 角色期待:群体中的成员期望站在某个地位上的人有某种应有的行为方式或实现角色(角色扮演)的有效手段。
8. 角色冲突:扮演一个或几个不用的社会角色时,内心发生冲突与矛盾。
9. 角色行为:属于某特定角色人的实际行为。
受多种因素影响,被期待的角色行为即指定角色,与真正的角色行为是有区分的。
10. 角色规定:对扮演某种角色的资格、条件及行为规范并为该角色群体认同的共识,角色规定的明确程度与可操作性,对与角色期待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11. 角色规范:角色群约定俗成和明文规定的扮演该角色的标准,是角色规定的一部分,即角色群内人的自我规定、自我约束与自我执行对行为规范的一致理解,自觉执行与对违反规范行为的严厉制裁,是实现被期待的角色行为的有利保障。
12. 道德规范: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逐渐形成的,调整新闻传播者之间以及新闻传播者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称。
湖北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传播学理论重点梳理
湖北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传播学理论重点梳理一、引言考研是一项重要的考试,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准备复习资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而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传播学理论作为核心内容,是考研复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本文将针对湖北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重点梳理传播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考试。
以下将详细介绍传播学理论的重点。
二、传播学理论的分类及概述传播学理论是关于信息传播和传媒运作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传播过程理论、传播效果理论、传播媒介理论等,并且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中。
其中,传播过程理论关注信息的传递和传播过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信息传播的影响和效果,而传播媒介理论则关注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下面将对这三种理论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1. 传播过程理论传播过程理论是研究信息传播过程的核心理论,其主要包括传播模型、传播者与接受者、传播渠道等多个方面。
传播模型是传播学的基础,常见的有线性传播模型、环形传播模型、网络传播模型等。
传播者与接受者研究信息传递双方的角色与关系,包括传播者的特征、受众的特点等。
传播渠道则关注信息传播的路径和传递方式,比如口口相传、媒介传播等。
2. 传播效果理论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信息传播的影响和效果,主要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等。
认知效果关注信息对受众认知的影响,如知名度、理解程度等。
态度效果则关注信息对受众态度和观点的影响,如态度转变、观点改变等。
行为效果则研究信息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如购买行为、行动参与等。
3. 传播媒介理论传播媒介理论关注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主要包括媒介功能理论、传播技术理论等。
媒介功能理论研究媒介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和功能,如媒介的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等。
传播技术理论则关注传播媒介的技术特点和使用方式,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网络传播的特点等。
三、传播学理论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传播学理论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领域,更是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新闻传播领域,传播学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新闻报道、媒体管理、舆情研究等方面。
传播学概论(第三版)(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新闻传播系列
传播系列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类型
模式
世纪
部分
过程
传播
法
高职高 专
传播学
人类
传播
控制
规划
研究பைடு நூலகம்
特征
大众传播
认识
理论
效果
内容摘要
第一节组织与 组织传播
第二节几种重 要组织学派及 其组织传播
第一节认识大 众传播
第二节大众传 播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认识受 众
第二节受众研 究经典理论
第二节传播的社会 控制
第一节几种重要的 媒介控制理论
第三节传播中的 “把关人”
第一节几种主 要媒介的传播
特征
第二节麦克卢 汉的媒介理论
第一节超强效 果论阶段和有 限效果论阶段
读书笔记
1957年霍夫兰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的表达程序存在以下特点:(1)首先提出的论点有利于引起受传者 的注意;(2)最后提出的论点有利于被受传者记住;(3)如果信息内容是受传者赞同或可能接受的,那么首先 提出来比较有利;(4)如果正反两种观点都由一人提出,那么,先提出的观点容易导致“先入为主”的印象; (5)如果所传播的问题是受传者不熟悉的,那么就应当先提出问题的要点;(6)如果信息内容是为了唤起和满 足受传者的需求,最好的办法是首先唤起需求,然后再提出问题。
目录分析
第一节传播的 定义
第二节人类传 播的历史
第一节传播学 的起源
第二节传播学 的源流及发展
《新闻传播学》课程笔记
《新闻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传播的定义及特征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分享、接收和理解。
以下是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的详细解释:1. 传播者(Sender):信息的发起者,负责编码信息并将其传递出去。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他们的目的、意图和知识水平都会影响信息的传播。
2. 信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可以传递意义的符号。
信息必须被编码,以便通过特定的媒介进行传递。
3. 媒介(Medium):信息传递的渠道或工具,如空气(口语传播)、纸张(书面传播)、电子信号(数字传播)等。
媒介的选择会影响信息的传播速度、范围和效果。
4. 受传者(Receiver):信息的接收者,负责解码和理解传播者发出的信息。
受传者的背景、经验和态度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解读。
5. 反馈(Feedback):受传者对信息的回应,它返回给传播者,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传播的特征1. 社会性(Sociality):传播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它存在于人类的所有社会互动中,是连接个体和集体的纽带。
2. 互动性(Interactivity):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涉及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互动。
有效的传播往往需要双方的参与和响应。
3. 心理性(Psychology):传播不仅是信息的物理传递,还包括心理层面的交流,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
4. 目的性(Purposefulness):传播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无论是为了教育、娱乐、说服还是其他目的。
5. 文化性(Culturalism):传播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传播活动也会塑造和反映文化特征。
1.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它涉及多个层面的研究:1. 传播的本质和特征:探讨传播是什么,它的基本要素和过程,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传播学,听起来是不是感觉挺高深莫测的?其实啊,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隐形小伙伴”,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点点滴滴。
先来说说“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传播呢,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就像我那天在公园里看到的一幕,一个小朋友兴奋地拿着自己刚画好的画,跑到妈妈面前,眉飞色舞地描述着他画里的故事。
小朋友的讲述,妈妈认真的倾听和回应,这就是一种传播呀!传播的类型有很多,像人际传播,就比如朋友之间聊天分享八卦;群体传播,像是一群球迷聚在一起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加油呐喊;还有大众传播,像我们每天看的电视节目、刷的新闻。
再讲讲“传播的模式”。
有个线性传播模式,就好像是一个人在台上讲话,下面的人只是被动地听。
这让我想起了上学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我们在下面乖乖地做笔记。
而互动传播模式呢,更像是一场热闹的讨论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想法,碰撞火花。
“传播的要素”也很有意思。
信息源就像是一个故事的创作者,比如我那个爱讲故事的爷爷,他肚子里总有讲不完的稀奇古怪的事儿。
信息呢,就是爷爷讲出来的那些精彩情节。
而信道,就是爷爷的声音传递到我耳朵里的这个过程。
接收者,那自然就是我这个听得津津有味的小听众啦。
还有“传播效果理论”。
比如“魔弹论”,感觉信息就像一颗威力无比的子弹,一发射就能击中目标,让人立刻改变想法。
这让我想到了广告,有时候那些广告语真的很有魔力,像“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还真有可能影响购买决策。
“受众研究”也蛮重要的。
受众可不是一群毫无个性的人,他们各有各的想法和需求。
就像我和我的闺蜜们一起看电视剧,有人喜欢爱情线,有人喜欢悬疑线,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一样。
“媒介的发展”更是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从以前的报纸、广播,到现在的手机、互联网,传播的速度和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订的报纸,每天早上爸爸都会坐在桌前认真地看。
而现在,我们随时随地掏出手机就能获取各种信息。
传播学概论部分内容笔记
九、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一)作为技术手段和工具的传播媒介(载体,其属性决定着信息的物理形式、时空范围、速度快慢和量的规模)A、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自身的作用和影响)1、媒介的双重含义是什么?信息传递的载体。
传媒机构2、为什么要研究传媒的载体含义?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包括什么观点?媒介即讯息。
媒介:人的延伸。
热媒介与冷媒介。
(1)、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媒介是传播的基础,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相应带来的社会变革。
此观点表现出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来看待。
(2)、媒介:人的延伸,如何理解其含义?任何媒介都是人类感觉和感官的延伸。
人类感官能力的发展是“统合—分化—再统合”。
麦乐卢汉通过此观点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3)、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含义是什么?(麦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活动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且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此观点的提示在于: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反应也有所不同,研究媒体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4、麦克卢汉的理论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1)、理论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手段发现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唯物论观点---信息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的媒介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
地球村的语言符合了世界发展的趋势(2)、局限性(强调了人的生物延伸性,而不是人的社会延伸性)强调技术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社会因素的作用其理论强调人被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
新闻概论笔记
一、名词解释: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2、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又可称之为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真实和新鲜是新闻的两大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
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
(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4.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5、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6、知情权:又称知晓权(获知权、知悉权、知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得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
在新闻传播领域,知情权特指受众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7、表达权:又称话语权、表达自由。
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8、新闻自由:是公民拥有新闻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现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法律明确规定,每位公民都具有新闻自由权。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
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10、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上海市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传媒理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上海市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传媒理论重点知识点总结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内容广泛且复杂。
在准备上海市考研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传媒理论的重点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传媒理论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媒介效应理论1. 魔力弹道理论魔力弹道理论是新闻传播学中最早的传媒理论之一,由拉斯维尔·肖(Elise Rogers Noelle-Neumann)提出。
该理论认为,媒介对于公众舆论的形成和变化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一旦抛出,媒介的影响力就像子弹一样,很难被撤回。
2. 路德·纽曼意见领袖理论这一理论由路德·纽曼提出,认为社会上总会有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且备受大众尊敬的人成为意见领袖。
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可以对公众的意见产生重要影响。
3. 渐增渐减理论渐增渐减理论是弗兰克·斯坦福所提出的,它认为媒介对于观众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刚开始时,媒介对于观众的影响程度会逐渐增强,但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就会开始减弱。
4. 大规模传播理论大规模传播理论由保罗·拉托曼和里斯·波尔斯提出,认为媒介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普遍而广泛的。
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能够在社会中迅速传播,形成舆论热点,进而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传媒效应理论1. 第一和第二步骤理论第一和第二步骤理论是弗雷德里克·姆克尔和弗兰克·斯坦福提出的,认为传媒对于个体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步骤是媒介对于个体的影响,第二步骤是通过个体对于其他人的影响。
2. 多层次理论多层次理论由康姆斯基和基廷格沃特共同提出,认为传媒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多层次的。
传媒的影响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通过其他因素的介入间接产生影响。
3. 互动效应理论互动效应理论是新闻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媒介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个体不仅是被动接受媒介信息的对象,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媒介进行反馈和互动。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与热点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与热点总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理解和应对信息传播的种种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考研的学子来说,掌握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点与热点是备考过程中的关键。
以下将对新闻传播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热点进行总结,希望能为考研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帮助。
一、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点(一)新闻学1、新闻的定义与特征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其特征包括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
2、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
3、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如保护消息源、避免虚假报道、尊重隐私权等。
(二)传播学1、传播的模式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2、传播效果研究包括魔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等不同阶段的理论。
3、受众研究受众的类型、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以及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媒介研究1、传统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特点、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
2、新媒体新媒体的定义、类型(如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移动媒体等)以及新媒体带来的传播变革。
二、新闻传播学的热点(一)社交媒体与舆论引导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舆论生态。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传播迅速,舆论容易形成和扩散。
如何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防范网络谣言和负面舆论的传播,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短视频与信息传播短视频以其简短、生动、直观的特点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
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传播机制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都是研究的重点。
(三)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采集、写作、编辑、分发等环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自动化新闻写作、智能推荐算法等。
然而,人工智能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算法偏见、新闻真实性的挑战等。
新闻传播学概论考点
新闻传播学概论考点新闻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新闻(定义):新闻是高度组织化的传播者向社会公众报道事实新近变动状态的信息。
(第一章:新闻的界定和类型P13)2.硬新闻(概念):硬新闻也被成为纯新闻,是指“对已发生的或24小时内被发现的当前公众关注的事件的报道”,尤其是对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利益、题材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的及时报道,其特点是时效性强、制作严谨规范。
软新闻(概念):软新闻是指那些时效性不强而人情味浓厚、容易激发阅读视听的兴趣的新闻。
(第一章:新闻的界定和类型P43)3.新闻信息守门人(概念):新闻传播者是指专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机构及其从业人员。
(第二章:新闻传播者P51)4.组织报道(概念):组织报道,首先是指编辑部通过对报道方案的设计,在报道的主要内容范围、报道重点、报道过程、发稿计划、版面地位和版面形式、报道人员等方面做出具体细致的安排。
调控报道(概念):调控报道是指在报道进行过程中随时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调整报道计划,控制报道进展,以达到最好的报道效果。
(第三章:新闻的采访、写作与编辑P124,125)5.稿件处理:包括组稿、选稿、改稿。
组稿(意思):编辑根据拟订的选题计划与发稿意图以及读者对象,物色作者撰写相应的稿件,这就是组稿。
选稿(意思):新闻编辑每天要从众多的新闻稿中挑选出具有新闻价值、符合编辑部制定的编辑方针的新闻稿件,对新闻稿件作出第一次评价。
改稿(意思):面对已经决定留用的新闻稿件,新闻编辑进一步的工作是对稿件进行必要的修改,去芜存菁、修正润饰、琢玉成器,从而保证新闻传播的高品质。
工作包括:立主脑、校差错、修饰辞章。
(第三章:新闻的采访、写作与编辑P126)6.三个原则(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时效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含义):新闻要求的真实是以事实的真实为基础和参照标准,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必须符合事实的实际状况,是把“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
关于2025考研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关于2025考研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充满活力且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
对于准备 2025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系统掌握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全面总结。
一、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它具有隐蔽性、内省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传播方式。
其特点包括双向性、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等。
群体传播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大众传播则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传播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包括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一模式明确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方面,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香农韦弗模式描述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概念,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
(三)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受双方互动的结果。
3、适度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
二、新闻学的基本概念(一)新闻的定义与特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其特点包括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
考研新闻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总结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热门的考研学科,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
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系统地掌握这些常考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新闻传播学考研中一些常考知识点的总结。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
2、信息信息是传播的内容,是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消除。
信息具有共享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和相对性等特点。
3、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2、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指出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前会先观察周围的意见环境,如果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派”,则倾向于保持沉默;而这种沉默会进一步导致“少数派”意见的影响力减弱,“多数派”意见的影响力增强,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
4、知识沟理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三、新闻学的基本概念1、新闻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特点。
2、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这些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
3、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一般包括五个“W”和一个“H”,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因)、How(如何)。
新闻学传播学的重要知识点归纳
新闻学传播学的重要知识点归纳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新闻学的形成1.徐宝璜1919年编写《新闻学》,为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2.邵飘萍1923年编写《实际应用新闻学》,为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3.戈公振1927年编写《中国报学史》,为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
二、《报刊的四种理论》1、集权主义理论(源于16、17世纪的英格兰)主要内容: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报刊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严禁报刊批评政府;封建统治者拥有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的特权,并有权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
2、自由主义理论(被1688年以后的英格兰和美国采纳,并影响到其他地方)主要内容:认为,人的理性是高于一切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人民是统治者的唯一监督者。
3.社会责任论产生于20世纪中叶,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主要内容:首先,社会责任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
其次,社会责任论认为,报刊自由涉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三者的利益。
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公众的自由。
因此,公众的自由应当高于媒介的自由。
其三,社会责任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概念。
所谓“消极的自由”,就是报刊“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这是自由主义理论所追求的自由;而社会责任理论追求的是“积极的自由”,即报刊必须“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
”第四,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
认为,政府不应是报刊自由的旁观者,如果报刊不主动地负起责任,政府将以权力作为最后手段,强制它改正。
显然,社会责任论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和具体措施,在调节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受到了西方国家甚至世界范围普遍重视。
但是,由于新闻媒介的私人占有,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又是这种私有制经济的维护者,因此媒介不能摆脱与实际相脱节的困境。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集权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的集合体。
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党和国家的工具来使用的,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由和责任不可分的连在一起。
因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因此书中对此部分颇有偏见,一般为后人所遗弃。
三、新闻的含义资产阶级报人对新闻的解释:猎奇,反常、趣味、刺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20世纪30年代初《纽约先驱论坛报》采编主任斯坦利•瓦利克尔)•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美国堪萨斯州《阿契生市环球报》主编爱德华•贺)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提出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四、新闻的基本特点(一)新鲜“新鲜”的事实要具备两个基本因素:•它是人们未知的事实。
•它是人们欲知的事实。
(二)及时新鲜事实的传播必须迅速及时。
所以新闻传播,时效性特别强。
新闻总是及时地报道那些新近发生的事情。
(三)真实(四)事件性(五)广泛关注性五、新闻与宣传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2.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六、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定义新闻客体的属性、功能对新闻主体的效应。
此处的新闻客体主要是指新闻事实,新闻主体主要是指新闻传播主体。
对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1)时新性(2)重要性(3)显著性(4)接近性(5)趣味性3.新闻价值的实现被打上多重折扣①从意识形态角度,相当多的宣传性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②从市场角度,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与其不厌其烦地解释事实,不如报道一个轰动的案件;费劲地报道远处的一个重要事实,不如报道一件身边的花絮。
有价值的新闻需要投入,大信息大投入,小信息小投入。
③发生时间和传媒工作特征。
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发生、记者是否在场、值班主任个人的偏好、照片的清晰度和文字的容量、信息等级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4.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事实,并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事实所包含的新闻内涵的一种能力。
七、新闻真实1.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与哲学真实、文学真实性质不同),与法律真实也有所不同。
2.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
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能真实到什么程度。
马克思用“有机的报纸运动”概括了这种现象。
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3.新闻突出的是只是事实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一面,相当程度上只是真相的一部分。
传媒不是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按照世界本来的多样性反映社会现实,而是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选取事实加以报道。
传媒造就的“媒介世界”,它与“现实世界”并不等同。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世界”里。
最具传播力的新闻,往往不是最复杂的新闻,而是被简化了的新闻。
新闻失实的常见原因(1)文学性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2)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3)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4)“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一种变相的假新闻)泛滥(5)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有意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6)套话、套路描写造成的不真实(7)故意不报道公认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是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八、新闻客观性原则新闻的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有具体的内涵:(1)诚实;(2)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3)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4)不牵扯个人利益;(5)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
新闻的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应做到(1)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
(2)以超脱情感的中立态度表述事实(原则上不使用形容词、副词和其他明显褒义或贬义的词)(3)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给受众提供全面的信息“客观”更是一种职业理念,一种职业立场。
只有从这种“立场”出发报道事实,在形式上又采取客观报道的方式,才可能做到较为客观(完全客观难以做到)。
九、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传播的定义: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特点:、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交流、交换、扩散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体现一定社会关系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有共通的意义空间4、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十、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1.符号(sign),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是形式,信息是内容。
2.“讯息”与“信息”的差别讯息的对应词是message,指具体的信息,例如一条简讯(包括声像形态)、一封电报、一项通知、一个公告、一句含有信息的重要的话、一张照片等等。
“信息”的概念相对抽象,或相对宏观。
信息概念在讯息概念之上。
十一、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指信源,信息的发出者受传者:指信宿,信息的接受者。
讯息:传播的内容。
媒介:传播渠道,联系的纽带。
反馈: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一)传统的线性模式拉斯维尔的5w模式优点:该模式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
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是由这一模式发展而来。
不足:将传播过程视为单向直线运动的过程,忽视了受众的主动性和反馈作用。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优点:①导入“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
②香农一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了。
不足:①由于香农一韦弗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②将影响简单地归为噪音,没有认识到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
线性传播模式的共同缺陷:I.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化;II.它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终于另一点的直线,未能注意到反馈这一人类传播活动中极为常见的因素,因而也就忽视了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优点: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另外,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不足:1、把传播双方放在平等的地位;2、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传播模式的特点:A.明确地提出了反馈;B.此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它集编码者、译码者和释码者于一身,它们可以从受众处获得推测性反馈;C.该模式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趋向.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意义:①突出了反馈的机能。
②拓展了噪音的影响。
③表现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
不足:将影响简单地归为噪音,没有认识到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
(三)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于1959年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大众传播是各种系统中的一个系统。
把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确实是赖利夫妇的一大创举。
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把握。
该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传播系统既与社会中其它系统相联系。
个体、群体又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总是在社会中运行,因而又与总的社会系统有着互动关系。
马莱兹克系统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将社会系统与传播系统中各因素及其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对那些可能对传播各环节构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