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土地的50%-80%仍为地主所有,另有10%-15%为富农所有。
从1950年开始至今,中国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土地制度改革,或者说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1950年代初1950年6月30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了新中国在土地所有制方面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力图通过土地改革,废除民国时期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使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7亿亩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的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形成了自耕农所有制。
在这一时期,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而且对拥有的土地“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土地改革法》第30条)新中国颁布的《土地改革法》真正赋予了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权利,但这个时期比较短。
第二时期:1950年代中-1970年代末1955年夏,随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的提出,为了避免小农经济方式和局限和生产技术落后。
新中国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逐步使得个体农民私有的土地改造为人民公社所有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
从农业合作化运动到人民公社,这一系列的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农民对于土地的产权弱化,并使得土地所有权虚置,土地在运动当中逐步归集体所有,个体农民与土地不再存在法律上的产权关系,所以在这个时期,“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的流转方式已经不可能实施,农村土地也就没有实现流转的可能。
第三时期: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21世纪初1978年,凤阳小岗18户农民搞起了“大包干”,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从单纯集体所有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两权分离模式转变。
在这一时期,农村土地的流转已经开始松动萌芽。
1983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印发农村经济政策的基于问题的通知》,全国农村开始普遍推行包干到户。
到1983年底,98%左右的基本核算单位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7%左右,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土地改革法的意义

土地改革法的意义土地改革法的意义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6.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
三次之间的区别:第一次是民族主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国一致反抗日本侵略。
第二次是阶级斗争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联合贫下中农对抗资产阶级。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农经济,减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为经济恢复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章土地的没收和征收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三条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但对依靠上述土地收入以为维持费用的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事业,应由当地人民政府另筹解决经费的妥善办法。
清真寺所有的土地,在当地回民同意下,得酌予保留。
第四条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
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
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
工商业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
但其在农村中的其他财产和合法经营,应加保护,不得侵犯。
第五条革命军人、烈士家属、工人、职员、自由职业者、小贩以及因从事其他职业或因缺乏劳动力而出租小量土地者,均不得以地主论。
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百分之二百者(例如当地每人平均土地为二亩,本户每人平均土地不超过四亩者),均保留不动。
超过此标准者,得征收其超过部分的土地。
如该项土地确系以其本人劳动所得购买者,或系鳏,寡、孤、独、残废人等依靠该项土地为生者,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虽超过百分之二百,亦得酌情予以照顾。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地,亦予保留不动。
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
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者,应征收其出租的土地。
富农租入的土地应与其出租土地相抵计算。
第七条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第八条本法规定所有应加没收和征收的土地,在当地解放以后,加以出卖、出典、赠送或其他方式转移分散者,一律无效,此项土地,应计入分配土地的数目之内。
土改相关知识介绍

土改相关知识介绍一、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即双减政策)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政策: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朝三化发展)。
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国家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3课 土地改革

5.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一书中写道:“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 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 政治上的。”此材料旨在强调土地改革( D ) A.实现了土地资源公有化 B.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C.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9.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 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 中……1950年,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使约3亿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这次改革的实质是 ( C) A.消除土地私有制,建立土地公有制 B.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C.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 1.436 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1)材料一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有什么消极作用?“A”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什么? (2)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土地改革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材料二中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意义篇——农民翻身巩固政权] [探究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改革有利于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请你再举出两项巩固新生人民民主 政权的措施。
答案:措施: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
1.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土地情况调查表,该表说明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D
阶级成分
占农村人口 比重(%)
占有土地 比重(%)
土地改革教案

土地改革教案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课标精解】1、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2、课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建国初期土改的依据,使我国农民真正获得解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前承新中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地改革是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新中国政权稳定的关键所在。
本课涉及两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情分析】本课理论性较强,对初二学生而言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很抽象,生活在农村的同学他们只懂看到的现象而不懂理论,对城市学生而言更加不理解,所以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变成直观的数据、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革新的必要性及完成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革新法》的公布和土地革新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数据、视频等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分析、归结土地革新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题目的本领,认识土地革新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土地改革取得的成绩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学生热爱XXX和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讲授重、难点解读】1、讲授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革新法》的公布重点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千疮百孔,新解放区农民还没有获得土地,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不可能巩固新成立的国家。
处理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历史剧《分马》让学生了解这次土改的内容,通过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土改分批进行,并在研究中理解土改取得的成效。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难点解读: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
处理方法:通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土地革新完成后土地一切权改变,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巩固政权的影响等方面了解土地革新的意义。
1.3《土地改革》

注意:是在新解放区内开展
1、开始的时间:1950年冬,分期、 分批进行。 2、与以往土地改革的不同之处:
注意保护富农经济,对地主由过去没收其一切 财产改为没收土地、农具、耕畜、多余的粮食 及房屋,保护民族工商业等。
3、完成: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
地区外,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在土改中,农民拔掉地主立的界碑
土地改革-烧地契.
分得土地的农民兴高采烈.
①地主凭借占有 的绝大部分土地 残酷剥削和压迫 农民
②这种封建制度 严重阻碍了农村 经济和中国社会 的发展
土地改革,为什 么把地主家的土 地分给农民?
四、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1)、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 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 为土地的主人。
(3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也大大解放了 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 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巩固练习
1、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B、A、C、D)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它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 封建剥削 的土地所 有制,实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我国彻底废除存在了两千多年的 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 4、到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 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 土地改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
公布
: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主要 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清单全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土地改革的原因(l)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②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地改革的文件:③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⑥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改革的经过:⑦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⑧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⑨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到⑩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⑪封建土地制度,⑫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⑬土地,成为土地的⑭主人(3)这使⑮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⑯生产力,⑰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⑱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基础闯关全练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的地区是()A.中原地区B.山东解放区C.东北地区D.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2.对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 1952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基本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C.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D.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3.右图是建国初期张贴的一幅宣传画,根据它宣传的内容,可以判定它出现的时间应该是()A. 1950年B. 1952年C. 1959年D. 1961年4. 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喜泪涟涟。
请问,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选项直接相关()A.进行了土地改革B.粉碎了“四人帮”C.实行了改革开放D.镇压了反革命5. 1952 年全国的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9.3%,最主要的原因是()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B.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C.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D.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C.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D.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7.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果不包括()A.消灭了地主阶级B.巩固了人民政权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8.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A.地主土地所有制B.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C.农民的土地所有制D.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二、非选择题9.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 土地改革 (1)

1.我国建国初期开展的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运动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A
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A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A.1950年一《中国土地法》 B.1950年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1年一《中国土地改革法》 D.1949年一《中国土地法大纲》
B
4.1949年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④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5.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 正确的是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A
6.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
D.土地改革运动
D
西安杜曲的百姓高举锦旗,在带领下呼喊口号,表达当家做主的激动心情。
课后活动 (1)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土地改革意义?请在右侧的中画√。
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
×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
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2)在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余侨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 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 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 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 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 想一想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什么变化?
第3课 土地改革

革命的任务,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条件
,在华东、中南、西南及西北等新近解放的地区 (所涉农业人口数和土地面积都占全国总数的2/3 以上)继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立即在华东、中南、 西南及西北等新近解放的地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答: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 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占全国三亿多人口 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迫切要求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1949年9月29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第二十七条:“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
的所有权……实现耕者有其田。”为完成这个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着手( C ) A.清除国民党残余势力 B.剿灭各地土匪
进行土地改革,得到土地。
(2)这次土地改革运动的法律依据是什么?该法 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 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 有制。
(3)“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 定心,地主劳动回心”是这次土地改革运动的真实 写照,你认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根据当时政策,贫雇农和中农可以分得部 分土地,而且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同时也分给地主
知识点2 土地改革的意义 5.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历来都把 “ 三农” 问题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1951年,全国
粮食产量比 1949 年增加了26.9% ,达到14000万吨,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 D )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B.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提高与改进 C.工业极大发展,辅助了农业
C.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土地的没收和征收第三章土地的分配第四章特殊土地问题的处理第五章土地改革的执行机关和执行方法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章土地的没收和征收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三条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但对依靠上述土地收入以为维持费用的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事业,应由当地人民政府另筹解决经费的妥善办法。
清真寺所有的土地,在当地回民同意下,得酌予保留。
第四条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
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
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
工商业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
但其在农村中的其他财产和合法经营,应加保护,不得侵犯。
第五条革命军人、烈士家属、工人、职员、自由职业者、小贩以及因从事其他职业或因缺乏劳动力而出租小量土地者,均不得以地主论。
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百分之二百者(例如当地每人平均土地为二亩,本户每人平均土地不超过四亩者),均保留不动。
超过此标准者,得征收其超过部分的土地。
如该项土地确系以其本人劳动所得购买者,或系鳏、寡、孤、独、残疾人等依靠该项土地为生者,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虽超过百分之二百,亦得酌情予以照顾。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堂笔记)第1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法律依据、简要过程、结果及重要意义。
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大部分学生的历史基础比较薄弱,活动探究能力比较弱,注重知识层面的记忆,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
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以周密设计为准备,以教师引导为助力,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基础性目标:能够说出土地改革的时间、范围、法律依据、主要内容、具体做法、特点和结果。
2.拓展性目标:(1)能够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原因,表述土地改革的意义。
(2)能够区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两千多年来,中国农民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而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视频《百年风华——土地改革》(二)工具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同学们,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党和政府在民族关系与军事上分别和平解放了西藏和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对土地改革的学习,了解我国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二、预习检查1.土地改革的时间、范围、法律依据、主要内容、具体做法、特点和结果。
2.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原因,表述土地改革的意义。
第3课 土地改革 讲义-2021年春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土地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地改革的概况时间1950—1952年底开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施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知识点2土地改革的意义3.意义(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3)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1950—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在农村中展开的重要改革,是为了解决农民的( D)A.工资问题B.住房问题C.交通问题D.土地问题2.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发放的土地证,此证得以颁发的主要依据是( B)A.《中国土地法大纲》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知识点2土地改革的意义3.( 兰州中考改编)土地改革中刘少奇的姐姐被定为地主,刘少奇教育她说:“我当了副主席,你们在乡下种田吃饭,那就是我的光荣。
如果我当了副主席,你们还在乡下收租吃饭,或者不劳而获,那才是我的耻辱。
”故事表明当时被消灭的阶级是( A)A.地主阶级B.资产阶级C.农民阶级D.富农阶级4.“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第3课土地改革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土地改革的原因(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__新解放区__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2)全国土地改革前,__封建土地制度__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3)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地改革的过程(1)开始标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__》。
(2)主要内容:废除__地主阶级封建剥削__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农民__的土地所有制。
(3)具体措施: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__地主__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__农民__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结果:到__1952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易混易错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土地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并没有使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发生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仍是私有制,土地由地主私有转变为农民私有。
2.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已经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提示: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问题思考】如何认识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点?类别名称不同点相同点土地占有者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产品分配封建土地所有制__地主__ 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土地归__私人__所有农民土地所有制__农民__地主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农民自己占有劳动成果二、土地改革的意义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__封建土地__制度,消灭了__地主__阶级;__农民__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__生产力__。
3.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工业化__建设准备了条件。
土地革命知识点

土地革命知识点一、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地 位: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方案,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原 则:“平均地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进步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局限性: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并未付诸实施。
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 容: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
指的是①“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②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评 价:“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2、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 容: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评 价: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性,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一)土地革命时期1、《井冈山土地法》地 位: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内 容: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
评 价: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2、《兴国土地法》地 位: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
内 容: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评 价: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二)抗日战争时期内 容: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中共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普法小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普法小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是我国的一部重要法律,是为了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保护农民权益而设立的。
下面将从土地管理法的背景、宗旨、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土地管理法的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土地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于1986年1月发布实施,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现已成为我国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基础性法律。
二、土地管理法的宗旨土地管理法的宗旨是保护土地资源,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维护农民权益,维护国家土地安全,构建公平合理的土地利用体系。
三、土地管理法的主要内容1.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国有土地所有权归属于全体人民、土地利用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增值收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等。
2.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与变更: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经过租赁、出让、划拨等方式取得的使用权。
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土地使用权的取得和变更的条件和程序,保障了土地使用权的平等、公平、公正。
3.土地征收与补偿: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土地征收的程序和要求,明确了补偿标准和方式,保障了农民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同时,法律规定了农民的自愿退出土地的要求,保护农民的自愿退出权。
4.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与管理: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城市土地使用规划的制定和调整的程序和要求,保障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科学、公正、合理。
同时,法律规定了城镇集体建设用地的供应和管理,保护了城镇集体建设用地。
5.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制度,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权益的保护。
同时,法律规定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供应和管理,保护了农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建国初期的土地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土地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相应的土地法律规定,为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法律规定入手,探讨其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
二、背景1. 土地问题严重解放前,我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富农手中,广大农民无地或少地,生活困苦。
这一现象导致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仇恨,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2. 政治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政权,需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3. 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为了摆脱外部压力,我国政府需要加强国内稳定,解决土地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三、建国初期的土地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土地改革的法律。
该法规定:(1)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2)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3)保护中农的土地;(4)对富农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整;(5)保护民族工商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1986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土地管理的法律。
该法规定:(1)国家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2)国家依法保护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3)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限制土地的流转;(4)国家实行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5)国家实行土地征收、征用制度,保障国家建设用地的需要。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2年)2002年8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的法律。
《土地改革》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道法

第3课土地改革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历史意义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看过相关的影片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生:(思考并讨论)师:?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的肆意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方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山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辛,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
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
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
)师:同学们在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旧社会,地主是如何剥削广阔农民的?生(思考并答复):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大量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
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出〞的手段巧取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华美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
师:其实,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农民,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生(思考并答复):土地。
师: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
总之,农民从始至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
到了毛泽东这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局部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同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的法令。
共6章40条。
明确指出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等在农村的土地。
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不得侵犯,其出租的少量土地一般也予以保留。
土改中团结中农,保护农民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受侵犯。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材料,除依法收归国家所有的外,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所有。
对地主同样分给一份土地,使其自食其力,在劳动中改造成为新人。
该法对土地分配的方法,土地改革中特殊问题的处理,以及土改的执行机关、执行方法等,也都作了具体规定。
全文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章土地的没收和征收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三条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学、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但对依靠上述土地收入以为维持费用的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事业,应由当地人民政府另筹解决经费的妥善办法。
清真寺所有的土地,在当地回民同意下,得酌予保留。
第四条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
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
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
工商业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
但其在农村中的其他财产和合法经营,应加保护,不得侵犯。
第五条革命军人、烈士家属、工人、职员、自由职业者、小贩以及因从事其他职业或因缺乏劳动力而出租小量土地者,均不得以地主论。
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百分之二百者(例如当地每人平均土地为二亩,本户每人平均土地不超过四亩者),均保留不动。
超过此标准者,得征收其超过部分的土地。
如该项土地确系以其本人劳动所得购买者,或系鳏、寡、孤、独、残废人等依靠该项土地为生者,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虽超过百分之二百,亦得酌情予以照顾。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
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者,应征收其出租的土地。
富农租入的土地应与其出租的土地相抵计算。
第七条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第八条本法规定所有应加没收和征收的土地,在当地解放以后,如以出卖、出典、赠送或其他方式转移分散者,一律无效。
此项土地,应计入分配土地的数目之内。
但农民如因买地典地而蒙受较大损失时,应设法给以适当补偿。
第九条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及其他农村社会阶级成分的合法定义,另定之。
第三章土地的分配第十条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第十一条分配土地,以乡或等于乡的行政村为单位,在原耕基础上,按土地数量、质量及其位置远近,用帛补调整方法按人口统一分配之。
但区或县农民协会得在各乡或等于乡的各行政村之间,作某些必要的调剂。
在地广人稀的地区,为便于耕种,亦得以乡以下的较小单位分配土地。
乡与乡之间的交错土地,原属何乡农民耕种者,即划归该乡分配。
第十二条在原耕基础上分配土地时,原耕农民自有的土地不得抽出分配。
原耕农民租入的土地抽出分配时,应给原耕农民以适当的照顾。
应使原耕农民分得的土地(自有土地者连同其自有土地在内),适当地稍多于当地无地少地农民在分得土地后所有的土地,以使原耕农民保持相当于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的土地为原则。
原耕农民租入土地之有田面权者,在抽动时,应给原耕者保留相当于当地田面权价格之土地。
第十三条在分配土地时,对于无地省地人口中若干特殊问题的处理,如下:一、只有一口人或两口人而有劳动力的贫苦农民,在本乡土地条件允许时,得分给多于一口人或两口人的土地。
二、农村中的手工业工人、小贩、自由职业者及其家属,应酌情分给部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但其职业收入足以经常维持其家庭生活者,得不分给。
三、家居农村的烈士家属(烈士本人得计算在家庭人口之内)、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战斗员、荣誉军人、复员军人、人民政府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包括随军家属在内),均应分给与农民同样的一份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但人民政府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得视其薪资所得及其他收入的多少与其对于家庭生活所能维持的程度,而酌情少分或不分。
四、本人在外从事其他职业而家属居住农村者,其家属应酌情分给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其职业收入足以经常维持其家属生活者,得不分给。
五、农村中的僧、尼、道士、教士及阿訇,有劳动力,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无其他职业维持生活者,应分给与农民同样的一份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六、经城市人民政府或工会证明其失业的工人及其家属,回乡后要求分地而又能从事农业生产者,在当地土地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分给与农民同样的一份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七、还乡的逃亡地主及曾经在敌方工作现已还乡的人员及其家属,有劳动力,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生活者,应分给与农民同样的一份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八、家居乡村业经人民政府确定的汉奸、卖国贼、战争罪犯、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及坚决破坏土地改革的犯罪分子,不得分给土地。
其家属未参加犯罪行为,无其他职业维持生活,有劳动力并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者,应分给与农民同样的一份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第十四条分配土地时,得以乡为单位,根据本乡的土地情况,酌量留出小量土地,以备本乡情况不明的外出户和逃亡户回乡耕种,或作本乡土地调剂之用。
此项土地,暂由乡人民政府管理,租给农民耕种。
但所留土地最多不得超过全乡土地的百分之一。
第十五条分配土地时,县以上人民政府得根据当地土地情况,酌量划出一部分土地收归国有,作为一县或数县范围内的农事试验场或国营求救农场之用。
此项土地,在未举办农场以前,可租给农民耕种。
第四章特殊土地问题的处理第十六条没收和征收的山林、鱼塘、茶山、桐山、桑田、竹林、果园、芦苇地、荒地及其他可分土地,应按适当比例,折合普通土地统一分配之。
为利于生产,应尽先分给原来从事此项生产的农民。
分得此项土地者,可少分或不分普通耕地。
其分配不利于经营者,得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原有习惯,予以民主管理,并合理经营之。
第十七条没收和征收之堰、塘等水利,可分配者应随田分配。
其不宜于分配者,得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原有习惯予以民主管理。
第十八条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荒地、大荒山、大盐田和矿山及湖、沼、河、港等,均归国家所有,由人民政府管理经营之。
其原由私人投资经营者,仍由原经营者按照人民政府颁布之法令继续经营之。
第十九条使用机器耕种或有其他进步设备的农田、苗圃、农事试验场及有技术性的大竹园、大果园、大茶山、大桐山、大桑田、大牧场等,由原经营者继续经营,不得分散。
但土地所有权原属于地主者,经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得收归国有。
第二十条没收和征收土地时,坟墓及坟场上的树木,一律不动。
第二十一条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应妥为保护。
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及其他公共建筑和地主的房屋,均不得破坏。
地主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不合农民使用者,得由当地人民政府管理,充作公用。
第二十二条解放后开垦的荒地,在分配土地时不得没收,仍归原垦者耕种,不计入应分土地数目之内。
第二十三条为维持农村中的修桥、补路、茶亭、义渡等公益事业所必需的小量土地,得按原有习惯予以保留,不加分配。
第二十四条华侨所有的土地和房屋,应本照顾侨胞利益的原则,由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或省人民政府依照本法的一般原则,另定适当办法处理之。
第二十五条沙田、湖田之属于地主所有或为公共团体所有者,均收归国家所有,由省以上人民政府另定适当办法处理之。
第二十六条铁路、公路、河道两旁的护路、护堤土地及飞机场、海港、要塞等占用的土地,不得分配。
已划定线路并指定日期开辟的铁路、公路、河道及飞机场等应保留土地者,须经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七条国家所有的土地,由私人经营者,经营人不得以之出租、出卖、或荒废。
原经营人如不需用该项土地时,必须交还国家。
第五章土地改革的执行机关和执行方法第二十八条为加强人民政府对土地改革工作的领导,在土地改革期间,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经人民代表大会议推选或上级人民政府委派适当数量的人员,组织土地改革委员会,负责指导和处理有关土地改革的各项事宜。
第二十九条乡村农民大会,农民代表会及其选出的农民协会委员会,区、县、省各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农民协会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
第三十条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
第三十一条划定阶级成分时,应依据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按自报公议方法,由乡村农民大会,农民代表会,在乡村人民政府领导下民主评定之。
其本人未参加农民协会者,亦应邀集到会参加评定,并允许其申辩。
评定会,由乡村人民政府报请区人民政府批准。
本人或其他人如有不同意见,得于批准后十五日内向县人民法庭提出申诉,经县人民法庭判决执行。
第三十二条为保证土地改革的实行,在土地改革期间,各县应组织人民法庭,用巡回审判方法,对于罪大恶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痛恨并要求惩办的恶霸分子及一切违抗或破坏土地改革法令的犯罪,依法予以审判及处分。
严禁乱捕、乱打、乱杀及各种肉刑和变相肉刑。
人民法庭的组织条例,另定之。
第三十三条在土地改革完成以前,为保证土地改革的秩序及保护人民的财富,严禁一切非法的宰杀耕畜、斫伐树木,并严禁荒废土地,破坏农具、水利、建筑物、农作物或其他物品,违者应受人民法庭的审判及处分。
第三十四条为保障土地改革一切措施符合于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及意志,各级人民政府应负责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农民及其代表有在各种会议上自由批评及弹劾各方各级的一切工作人员的权利。
侵犯上述人民权利者,应受法律制裁。
第六章附则第三十五条本法适用于一般农村,不适用于大城市的郊区。
大城市郊区的土地改革办法,另定之。
本条所称的大城市,由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按城市情况决定之。
三十六条本法不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
但在汉人占多数地区零散居住的少数民族住户,在当地土地改革时,应依本法与汉人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