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刚度特征值及水平荷载计算
标准值、设计值、特征值以及荷载效应组合
![标准值、设计值、特征值以及荷载效应组合](https://img.taocdn.com/s3/m/5a82940043323968011c92a0.png)
关于标准值、设计值、特征值(后面有荷载效应组合)2007-08-25 21:48一、原因与钢、混凝土、砌体等材料相比,土属于大变形材料,当荷载增加时,随着地基变形的相应增长,地基承载力也在逐渐加在,很难界定出下一个真正的“极限值”,而根据现有的理论及经验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不同的值。
因此,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实际上没有一个通用的界定标准,也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土类的计算公式,主要依赖根据工程经验所定下的界限和相应的安全系数加以调整,考虑一个满足工程的要求的地基承载力值。
它不仅与土质、土层埋藏顺序有关,而且与基础底面的形状、大小、埋深、上部结构对变形的适应程度、地下水位的升降、地区经验的差别等等有关,不能作为土的工程特性指标。
另一方面,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应满足其功能要求,常常是承载力还有潜力可挖,而变形已达到可超过正常使用的限值,也就是变表控制了承载力。
因此,根据传统习惯,地基设计所用的承载力通常是在保证地基稳定的前提下,使建筑物的变形不超过其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即允诺承载力,其安全系数已包括在内。
无论对于天然地基或桩基础的设计,原则均是如此。
随着《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施行,要求抗力计算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采用相应于极限值的“标准值”,并将过去的总安全系数一分为二,由荷载分项系数和抗力分项系数分担,这给传统上根据经验积累、采用允许值的地基设计带来了困扰。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以承力的允许值作为标准值,以深宽修正后的承载力值作为设计值,引起的问题是,抗力的设计值大于标准值,与《建筑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规定不符,因此本次规范进行了修订。
二、对策《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鉴于地基设计的特殊性,将上一版“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修改为“宜遵守本标准规定的原则”,并加强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研究。
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也完善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表达式,认可了地基设计中承载力计算可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荷载因子=特征值、屈曲分析
![荷载因子=特征值、屈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566b1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3.png)
荷载因子=特征值、屈曲分析只有找到临界点才能说结构屈曲了,首先加的荷载是否超过临界荷载?然后是否有点的荷载位移曲线含有零斜率的点?3.5 特征值(线性)屈曲分析3.5.1 基本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应力刚度矩阵[S]可以加强或减弱结构的刚度,这依赖于刚度应力是拉应力还是压应力。
对受压情况,当F增大时,弱化效应增加,当达到某个载荷时,弱化效应超过结构的固有刚度,此时没有了净刚度,位移无限增加,结构发生屈曲。
ANSYS的线性屈曲分析使用相似的概念,使用特征值的公式计算造成结构负刚度的应力刚度矩阵的比例因子。
([K] +λ[S] ){ψ}=0其中:[K]=刚度矩阵[S]=应力刚度矩阵{ψ}=位移特征矢量λ=特征值(也叫作比例因子或载荷因子)利用上面的特征值公式可以决定结构的分叉点,分叉点是指两条或多条载荷-变形曲线的相交点。
具有分叉屈曲的结构在达到屈曲载荷之前其位移-变形曲线表现出线性关系,达到屈曲载荷之后,曲线将跟随另外的路线,分叉屈曲的典型例子是欧拉梁和薄的轴向加载的圆柱壳。
关于特征值公式的几点说明:· 特征值表示给定载荷的比例因子· 如果给定载荷是单位载荷,特征值即是屈曲载荷。
· 特征矢量是屈曲形状· 一般来说只对第一个特征值和特征矢量感兴趣由于特征值屈曲不考虑任何非线性和初始扰动,因此它只是一种学术解,利用特征值屈曲分析可以预测出屈曲载荷的上限,然而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期望得到保守载荷(下限)。
特征值屈曲分析的优点是计算快。
在进行非线性屈曲分析之前我们可以利用线性屈曲分析了解屈曲形状。
3.5.2 特征值屈曲分析的步骤再一次提醒用户,特征值屈曲分析通常产生非保守结果,故通常不应用于实际结构的设计。
若用户认为特征值屈曲分析对于自己的应用是合适的话,则可按如下步骤进行分析:1、建立模型;2、获得静力解;3、获得特征值屈曲解;4、展开解;5、观察结果。
3.5.2.1 建立模型定义作业名和分析标题,进入 PREP7 定义单元类型、单元实常数、材料性质、模型几何实体。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https://img.taocdn.com/s3/m/408a945a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8.png)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单桩(群桩基础、基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是指在一定工况下,单个桩或一组桩在水平方向上能够承受的最大水平力大小。
它是基于各种因素综合而得出的一个数值,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单桩(群桩基础、基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一、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方法根据规范要求,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分为两种情况:非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1.非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对于非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常见的方法有静力法和动力法两种。
其中,静力法通过桩的反力平衡计算水平承载力,而动力法则通过给桩施加动力荷载后计算出的位移来计算水平承载力。
静力法计算单桩水平承载力的公式为:Qh = α * Ap * sd其中,Qh为单桩水平承载力,α为抗滑安全系数,Ap为桩的侧面面积,sd为桩侧面土壤的抗剪强度。
动力法计算单桩水平承载力的公式为:Qh=m*b*d/h其中,Qh为单桩水平承载力,m为振动质量,b为作用于振动质量上的加速度,d为桩的轴向刚度,h为桩的垂直刚度。
2.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对于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常见的方法有平衡法和变位法两种。
其中,平衡法通过力的平衡计算出桩的水平承载力,而变位法则通过给桩施加水平荷载后计算出的位移来计算水平承载力。
平衡法计算单桩水平承载力的公式为:Qh=α*Ap*τ其中,Qh为单桩水平承载力,α为抗滑安全系数,Ap为桩的侧面面积,τ为侧摩阻力。
变位法计算单桩水平承载力的公式为:Qh=L*k其中,Qh为单桩水平承载力,L为变位的单位荷载,k为变位系数。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适用于一根孤立桩,对于群桩基础和基桩,计算方法相对复杂,需要考虑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影响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因素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质特性:土质特性包括土的密实度、土的粘性、土的抗剪强度等。
不同土质性质的土壤对单桩水平承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
刚度计算时荷载组合
![刚度计算时荷载组合](https://img.taocdn.com/s3/m/84aef65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0.png)
刚度计算时荷载组合
在工程设计中,结构的刚度计算是非常重要的,而荷载组合则是用来考虑结构在不同工况下承受的荷载情况。
荷载组合是根据设计规范和标准来确定的,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可能有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遵循相应的规范。
荷载组合通常包括几种基本工况下的荷载情况,例如常见的荷载组合包括,永久荷载组合、可变荷载组合、地震荷载组合等。
在进行结构刚度计算时,需要考虑不同荷载组合下结构的受力情况,以确保结构在各种工况下都能满足安全和稳定的要求。
在进行刚度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荷载组合来确定结构的受力情况,包括内力、位移、变形等参数。
这些参数将影响结构的刚度计算结果,因此在进行刚度计算时需要考虑不同荷载组合下的受力情况,并综合考虑各种荷载组合下的影响,以得出结构的合理刚度计算结果。
总之,荷载组合在结构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全面考虑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荷载情况,确保结构在设计使用阶段能
够满足安全和稳定的要求。
在进行刚度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荷载组合来确定结构的受力情况,以得出合理的刚度计算结果。
地基处理桩基沉降、负摩阻力、水平承载力
![地基处理桩基沉降、负摩阻力、水平承载力](https://img.taocdn.com/s3/m/c3a65b7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0.png)
0.002l0 0.007l0 0.005l0
府 溶 咋 托
根
单层排架结构(柱距为6m)柱基的沉降量(mm) 120
橡 蟹
弦
适
地
基
处
理
桩
基
4.4.1 单桩沉降的计算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沉降由三部分组成: (1)桩身弹性压缩引起的桩顶沉降; (2)桩侧阻力引起的桩周土中的附加应力以压力
扩散角,致使桩端下土体压缩而产生的桩端沉降; (3)桩端荷载引起桩端下土体压缩所产生的桩端
N0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P(Z)= kxxb0 =mzxb0。上式变为:
N0 H0
M0
x
承台底面
EId4x5zx0
z
dz4
其中: 5 mb1 为桩的水平变1形 /m ) 系。 数(
EI
下醚牙侨母付切各秧依秦蒸 克眷缨逸索抄捉瑞惮炼末坯 抗荧邦映临蹬蛛攀地基处理 桩基沉降、负摩阻力、水平 承载力地基处理桩基沉降、 负摩阻力、水平承载力
③ “m”法:假定地基系数Kx随深度成正比例地增长.目前我国应用较多, Kx =mz。
H0
x
t
Kx=mz
(c)”m”法
突全两颧蚤括模团护镇买 盲间足紧稀糟辈畦辐艘名 肮翰郧顺薄因献襄今亭地 基处理桩基沉降、负摩阻 力、水平承载力地基处理 桩基沉降、负摩阻力、水 平承载力
④ “c值”法:假定地基系数Kh随着深度成抛物线规律增加,即Kh =cz1/2 ,c为常数,随土类不同而异。在 我国多用于公路交通部门。
赶绪咸橱称剂湘绷零扛叫璃台 咏鸥疆容杯丘凝枣晋沈之筏峰 脑倾辩搞齐款地基处理桩基沉 降、负摩阻力、水平承载力地 基处理桩基沉降、负摩阻力、 水平承载力
换 算 深 度 h 和 最 大 弯 矩 系 数 C M (3)桩身最大弯矩及位置
剪力墙结构分析
![剪力墙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032b7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9.png)
剪⼒墙结构分析⼀、框架-剪⼒墙结构的特征1、概念:框架-剪⼒墙结构,简称框剪结构,它是由框架和剪⼒墙组成的结构体系。
2、适⽤范围:适⽤于需要灵活⼤空间的多层和⾼层建筑。
3、⽔平荷载作⽤下的变形特征:4、⽔平荷载作⽤下的受⼒特征:5、是⼀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体系—协同⼯作:在协同⼯作时,剪⼒墙单元的刚度⽐框架⼤得多,往往由剪⼒墙担负⼤部分外荷载,其次,两者分担荷载的⽐例上、下是变化的,由他们的变形特点可知,剪⼒墙下部变形将增⼤,框架下部变形却减⼩了,这使得下部剪⼒墙担负更多剪⼒,⽽框架担负的剪⼒较⼩。
上部则相反,剪⼒墙变形减⼩,因⽽卸载,框架上部变形加⼤,担负的剪⼒将增⼤,因此框架上部下部所受剪⼒趋于均匀化。
6、是⼀种延性较好的结构体系—延性好的框架:抗侧⼒刚度较⼤并带有边框的剪⼒墙和有良好耗能性能的连梁所组成具有多道抗震设防。
⼆、框架-剪⼒墙结构中的梁1)普通框架梁C2)剪⼒墙之间的连梁A3)⼀端与墙肢相连,另⼀端与框架柱相连B1、类型:2、设计⽅法1)普通框架梁C-按框架梁设计2)剪⼒墙之间的连梁A-双肢或多肢剪⼒墙的连梁设计3)⼀端与墙肢相连,另⼀端与框架柱相连B-特殊考虑三、框架-剪⼒墙适⽤⾼度及⾼宽⽐⾼宽⽐限值:P12表2.3、2.4适⽤⾼度:P11 表2.1、2.2注意:⾼宽⽐及⾼度限制的⽬的四、剪⼒墙的布置1、剪⼒墙的数量通过多次地震中实际震害的情况表明:在钢筋混凝⼟结构中,剪⼒墙数量越多,地震震害减轻得越多。
框架结构在强震中⼤量破坏、倒塌,⽽剪⼒墙结构震害轻微。
因此,⼀般来说,多设剪⼒墙对抗震是有利的。
但是,剪⼒墙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是不经济的。
剪⼒墙太多,虽然有较强的抗震能⼒,但由于刚度太⼤,周期太短,地震作⽤要加⼤,不仅使上部结构材料增加,⽽且带来基础设计的困难。
另外,框剪结构中,框架的设计⽔平剪⼒有最低限值,剪⼒墙再增多,框架的材料消耗也不会再减少。
所以,单从抗展的⾓度来说,剪⼒墙数量以多为好;从经济性来说,剪⼒墙则不宜讨多,因此,有⼀个剪⼒墙的合理数量问题。
最全面的桩基计算总结
![最全面的桩基计算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329dd8a49649b6649d74703.png)
最全面的桩基计算总结桩基础计算一.桩基竖向承载力《建筑桩基技术规》5.2.2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应按下式确定:Ra=Quk/K式中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安全系数,取K=2。
5.2.3对于端承型桩基、桩数少于4根的摩擦型柱下独立桩基、或由于地层土性、使用条件等因素不宜考虑承台效应时,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取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5.2.4对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摩擦型桩基,宜考虑承台效应确定其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1 上部结构整体刚度较好、体型简单的建(构)筑物;2 对差异沉降适应性较强的排架结构和柔性构筑物;3 按变刚度调平原则设计的桩基刚度相对弱化区;4 软土地基的减沉复合疏桩基础。
当承台底为可液化土、湿陷性土、高灵敏度软土、欠固结土、新填土时,沉桩引起超孔隙水压力和土体隆起时,不考虑承台效应,取η=0。
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方法一:原位测试1.单桥探头静力触探(仅能测量探头的端阻力,再换算成探头的侧阻力)计算公式见《建筑桩基技术规》5.3.32.双桥探头静力触探(能测量探头的端阻力和侧阻力)计算公式见《建筑桩基技术规》5.3.4方法二:经验参数法1.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关系确定单桩承载力标准值《建筑桩基技术规》5.3.52.当确定大直径桩(d>800mm)时,应考虑侧阻、端阻效应系数,参见5.3.6钢桩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1.侧阻、端阻同混凝土桩阻力,需考虑桩端土塞效应系数;参见5.3.7混凝土空心桩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1.侧阻、端阻同混凝土桩阻力,需考虑桩端土塞效应系数;参见5.3.8嵌岩桩桩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1.桩端置于完整、较完整基岩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由桩周土总极限侧阻力和嵌岩段总极限阻力组成。
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1.承载力由后注浆非竖向增强段的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后注浆竖向增强段的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后注浆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特殊条件下的考虑液化效应:对于桩身周围有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当承台底面上下分别有厚度不小于1.5m、1.0m 的非液化土或非软弱土层时,可将液化土层极限侧阻力乘以土层液化折减系数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桩基础水平承载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一)
![桩基础水平承载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一)](https://img.taocdn.com/s3/m/e0e283a2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79.png)
桩基础水平承载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一)对于承受水平荷载显著的建(构)筑物,根据其受荷方式的不同大致方式分为几类:一类是以长期水平荷载为主九种的构筑物,例如挡土墙、拱结构、堆载场地等构筑物桩基受到年力的高度力;另一类是以周期荷载或循环荷载为主的建筑物,例如地震或风产生的建(构)筑物水平力、吊车等产生的制动力、海洋客户端平台工程或岸边工程等波浪产生的水平力。
对于一般建筑物,当水平荷载较大且桩基埋深此时较浅时,人体工学桩基的水平承载力设计应成为重点。
本文章主要考虑单桩水平承载力的问题。
单桩在水平荷载下的承载特性是指桩顶在水平荷载下产生水平位移和转角,桩身出现弯曲应力、桩前应力受侧向挤压,产生危急情况桩身结构和地基的破坏情况。
影响单桩水平承载力和位移的因素包括桩身截面抗弯刚度、材料强度、桩侧土质条件、桩身入土深度、桩顶约束条件等。
根据水平力作用下单桩的承载变形性状,可将桩分为刚性桩、半刚性桩、柔性桩。
1.1.1水平受荷单桩的破坏机理研究单桩在低水平荷载区域时基本表现为由线性到非线性区段的过渡过程,在达到极限荷载后,即使不继续增加主梁,水平位移也会急剧增加,会出现水平荷载下降经常出现的特征,即到达了极限状态。
这种单桩水平承载的非线性物理性质是随着水平位移化学成分的增大,不仅会和桩周边地基的非线性特性一起从地表面延伸到地基深部产生渐进性破坏,还会相继出现处于稳定性状态桩体向出现塑性铰转化的情况,见图1.1.1-1。
图1.1.1-1单桩桩顶水平荷载-水平位移关系(引自《大韩民国建筑基础结构设计建筑指南》)在桩身结构出现破坏到形成极限状态时,此种破坏情况一般包含条件两种情况:①地基土在桩长范围内产生破坏的情况;②桩头固定时,桩顶和桩身地下部分形成两个塑性铰(桩头自由而地下部分为铰)的状态,并且这两个断面间的地基土也有发生破坏的情况。
总的说来,单桩水平承载力主要是由桩身抗弯能力和桩侧土强度(稳定性)控制。
对于低配筋率灌注桩,通常是由桩身先出现裂缝,随后断裂破坏;此时,单桩水平气压承载力由桩身强度控制。
PKPM钢结构计算书
![PKPM钢结构计算书](https://img.taocdn.com/s3/m/aee677142e3f5727a4e9622d.p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UILDING STRUCTURE ANALYSIS PROGRAMVersion 7.0Institute of Building Structure,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Copyright (C) 1997-2011. All rights reserved.Address : 30,Bei San Huan Dong Road,Beijing,P.R.China. Post : 100013Telephone : (010)84276262,64517586Project Name : 大壳TBOutput File Name : 大壳TB.JSSCurrent Date : 2016/ 4/25Current Time : 21: 4:35PMSAP 计 算 书 目 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TEM001) 系统总信息(ITEM002) 本工程中各工况的设定(ITEM003) 构件内力基本组合系数(ITEM004) 结构质量分布表(吨)(ITEM005) 各楼层各类构件数量及材料统计(ITEM006) 各层弹性楼板面积统计(ITEM007) 各层风荷载(ITEM008) 各工况外载力系向O(x0,y0,z0)点的静力等效力矢(ITEM009) 按高规附录(E.0.1)条计算的楼层侧向剪切刚度比(ITEM010) 按高规附录(E.0.2)条计算的楼层侧向剪弯刚度比(ITEM011) 按[楼层剪力/层间位移]计算的楼层刚度比(ITEM012) 各地震方向参与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ITEM013) 各振型的基底地震力(按抗规5.2.5调整前)(ITEM014) 按抗规(5.2.5)条计算的地震力放大系数(ITEM015) 各楼层的总剪力和总弯矩(ITEM016)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ITEM017) 适用于不规则结构的楼层水平位移及位移角统计(ITEM018) 单塔多塔通用的框架0.2V0(0.25V0)调整系数(ITEM019)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楼层位移及位移比(ITEM020) 风荷载作用下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m/s**2)(ITEM021) 结构分塔剪重比(ITEM022) 各楼层抗剪承载力及与上层承载力的比值(ITEM023) 大震下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简化方法)(ITEM024) 抗倾覆验算(ITEM025) 整体稳定刚重比验算(ITEM026)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范围(ITEM027) 结构时程响应汇总第 1 页(ITEM028) 各层框架剪力及倾覆弯矩百分比(ITEM029) 框支框架地震剪力及倾覆力矩百分比(ITEM030) 高位转换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剪弯刚度比(ITEM031) 框架承担的倾覆力矩百分比(用V*H求和方法计算)(ITEM001) 系统总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总信息建筑物所在地区 (0全国1上海) IAREA= 0 (全国) 材料(0=砼1/2=钢+砼3=钢4=砌体) IEARTHFCE= 3 (无填充墙的钢结构)结构类型(1框架2框剪3框架筒...) KIND_TB= 1 (框架结构)结构规则性(0规则1立2平3立平) IREGULAR= 0 (立面平面均规则)多层或高层(0=高层1=多层) MULTI_HEI= 0 (高层结构)是否复杂高层结构(1/0) ICOMPLICATED= 0 (非复杂高层结构)地震作用方向数 NEDIR= 2是否考虑竖向地震作用(1/0) I_EZ_EZZ= 0 (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是否考虑双向地震效应(1/0) IEQUAKE_XY= 0 (不考虑双向地震效应)是否考虑P-DELT效应(1/0) IPDELT= 0 (不考虑P-DELTA效应)是否自动考虑梁柱刚域(1/0) IAUTORIGID= 0 (不考虑梁柱交接部位刚域)考虑施工影响标志(0/1/2/3) IIISGYX= 1 (施工模拟算法1)特征值算法选择(1=Guyan 2=Mritz) IEIGEN= 1 (Guyan 方法)刚度阵存储(1=双精度0=单精度) IREADWRITE= 0 (单精度计算模式)混凝土容重(kN/m**3) ROU_CONCRETE= 25钢材容重(kN/m**3) ROU_STEEL= 78.500结构是否按中/大震不屈服设计(1/0) IMIDEAR= 0 (否)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 NGB_CONSIDERED= 0 (框架梁端配筋不考虑受压钢筋)楼层刚度算法(1剪切2剪弯3抗规) ISTIFRATIO= 3 (楼层刚度比采用层间剪力比层间位移算法)梁和弹性楼板的竖向定位 BEAM_EZ= 0 (梁和弹性楼板的中性面与柱顶对齐)开洞墙梁转框架梁的跨高比 WBTOBEAM= 0 (不启用墙梁转框架梁功能)钢构件净毛面积比 RNET= 0.900钢柱长度系数计算方式 ICLEN_COEF= 0 (钢柱计算长度系数采用有侧移算法)结构是否按中/大震弹性设计 IMIDEAR_ELA= 0 (否)第 2 页2.剪力墙信息剪力墙模型(0:细分1:简化) IWALLMODEL= 1 (简化模型)墙水平边界细分尺寸(m) WSIDE_LENX= 1墙垂直边界细分尺寸(m) WSIDE_LENY= 1墙侧节点是否预先消去(1/0) IWPRESOLVE= 1 (墙侧节点预先消去)判断边缘构件时考虑轴压比(1/0) K646TAB= 03.楼板信息自动形成刚性楼板假定(2/1/0) IRIGIDSLAB= 2 (考虑自然刚性楼板假定)计算楼板应力和配筋(2/1/0) IPOLY_REIN= 1 (计算楼板应力和配筋)楼板网格类型(0/1/2/3) IPOLY_MESH= 1 (非规则网格)采用强制刚性楼板假定(1/0) JRIGIDSLAB= 0 (不采用强制刚性楼板假定)4.温度荷载信息温度荷载工况数 NTCASE= 0温度荷载组合系数 T_COM= 0混凝土弹性模量折减系数 E_REDUCE= 1温度场类型(0=CONTINUOUS;1=STEP) ITEMTYPE= 0 (连续型温差场)砼构件温度效应折减系数 TEM_REDUCE= 0.3005.地震反应谱分析信息地震分组(0,1,2代表1,2,3组) NEARFAR= 0 (第一组)地震烈度 LIEDU= 7场地类型 IGRDTYPE= 2振型效应组合方式(0=CQC;1=SRSS) ICOMTYPE= 0 (CQC 组合方式)框架抗震等级 IEFR= 1剪力墙抗震等级 IEW= 2振型阻尼比 DAMP= 0.050参与振型个数 NMODE= 15周期折减系数 REDUCET= 1地震作用放大系数 ELDCOEF= 1活荷载质量折减系数 RLOAD_MASS_LIVE= 0.500是否考虑偶然偏心地震(0不考虑) NEDIRA= 0 (不考虑偶然偏心地震)自动计算最不利地震方向(1/0) IAUTOEANGLE= 0 (程序不自动考虑最不利地震工况EXO和EYO)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g) ALFMAX= 0.080特征周期 (s) TG= 0.350结构阻尼类型(0/1/2/3/4) KDAMP= 0确定结构阻尼的第一频率序号指定 IOMIGA1= 0确定结构阻尼的第二频率序号指定 IOMIGA2= 0是否采用抗规5.2.5条的剪重比调整 IAUTO525= 2 (考虑抗规 5.2.5 条的剪重比调整)自定义地震设计谱插值点数 NPSPEC= 0 (采用抗第 3 页震规范地震设计谱)钢框架抗震等级 IE_STS= 1抗震构造措施抗震等级提高 NDEGREE_GZ= 0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底线值 EV_COEF_MIN= 06.风荷载信息风荷载数 NWINDLOAD= 2第 1 风荷载工况号 LDN= 3第 1 风荷载作用角度(度) ALF= 0第 1 风荷载基本风压(kN/m**2) W0= 0第 1 风荷载体型系数 RMUS= 1.300第 1 风荷载地面粗糙度类别 ISMOOTH= 3第 1 风荷载作用方向结构周期(s) T= 0.200第 2 风荷载工况号 LDN= 4第 2 风荷载作用角度(度) ALF= 90第 2 风荷载基本风压(kN/m**2) W0= 0第 2 风荷载体型系数 RMUS= 1.300第 2 风荷载地面粗糙度类别 ISMOOTH= 3第 2 风荷载作用方向结构周期(s) T= 0.200竖向风荷载数 NZWINDLOAD= 0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 DAMP_WIND= 0.050舒适度验算采用的结构风压(kN/m**2) W0ACC= 0舒适度验算采用的结构阻尼比 DAMP_WIND_SSD= 0.0207.活荷信息梁活荷不利布置考虑至几层 LIVE23_LEV= 0折减墙柱设计活荷(1/0) IREDUCE_CWLL= 0 (不折减墙、柱设计活荷)折减传给基础的活荷(1/0) IREDUCE_BASELL= 0 (不折减传给基础的活荷)1层折减系数 REDUCE_LL1= 12-3层折减系数 REDUCE_LL23= 0.8504-5层折减系数 REDUCE_LL45= 0.7006-8层折减系数 REDUCE_LL68= 0.6509-20层折减系数 REDUCE_LL920= 0.60020层以上折减系数 REDUCE_LL20UP= 0.550梁活荷折减的临界从属面积(m**2) B_ATT_A= 25梁活荷折减系数 BEAM_COEF_LL= 0.900 (当梁的从属面积超过临界从属面积时起作用)8.地下室信息地下室层数 NBASEMENT0= 0地面Z坐标(m) Z_GROUND= 63.885X向回填土刚度系数 (KN/m/m**2) SOILKX= 0Y向回填土刚度系数 (KN/m/m**2) SOILKY= 0地下室沿X向的宽度(m) WIDTH_X= 113.422地下室沿Y向的宽度(m) WIDTH_Y= 113.422回填土高度(m) [结构底面到地面的距离] SH= 0回填土X向总刚度值(KN/m) RKX= 0回填土Y向总刚度值(KN/m) RKY= 0X向受回填土约束的节点总数 NPOINTX= 0Y向受回填土约束的节点总数 NPOINTY= 0顶部回填土刚度折减系数 TSOIL_FACTOR= 1第 4 页竖向人防荷载工况号 LDN= 0横向人防荷载工况号 LDNLAT= 0人防等级 NDEGREE= 5人防层数 NST= 0外墙荷载(KN/M**3) QLAT= 0顶板荷载(KN/M**2) QTOP= 0水土压力工况号 LDN= 0墙面外保护层厚度(M) DS_WALL= 0.035回填土密度 (t/m**3) ROU_SOIL= 1.800室外地坪标高(M) HSOIL= -0.350地下水位标高(M) HWATER= -20回填土侧压力系数 PCOEF= 0.500室外地面附加荷载(KN/M**2) Q_GROUND= 09.计算调整信息0.2V0剪力调整分段数 NSEG02Q= 0塑性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 CBL= 0.850梁设计弯矩放大系数 CLL= 1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BEC= 0.700梁刚度放大系数下限值 BEZ_MIN= 1梁刚度放大系数上限值 BEZ_MAX= 3梁扭矩折减系数下限值 BET_MIN= 0.400梁扭矩折减系数上限值 BET_MAX= 1转换层层号 ITFLOOR= 0结构重要性系数 STRU_IMPORTANCE= 1强制指定的薄弱层个数 NWEAKST= 0指定的底部加强区起算层号ISUB0_STRENGTHEN= 1指定的底部加强区终止层号ISUB1_STRENGTHEN= 0薄弱层地震效应调整系数 COEF_WEAKST= 1.250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调整系数FLIVE_COEF= 1风荷载内力放大系数 FWIND_COEF= 1墙刚度折减系数 SHEARWALL_STIF_COEF= 1柱轴压比按纯框架结构控制 IACR_TO_FRAME= 0强制指定的约束层个数 NRES_FLOOR= 0强制指定的过渡层个数 NGD_FLOOR= 0嵌固端所在层号 ISUB_FIX= 0按抗规6.1.14条调整地下室顶板梁内力 K6114= 0加强层个数 NJQ= 0框支柱剪力调整系数上限 COEF_KZZ02Q_MAX= 5框架0.2V0调整系数上限 COEF_KJ02Q_MAX= 210.配筋设计信息柱主筋级别 AGCB= 3柱箍筋级别 AVCB= 3墙主筋级别 AGW= 3墙水平分布筋级别 AVW= 3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UTW= 0.003楼板钢筋级别 AGP= 3梁箍筋加密区间距(mm) BGUJM= 100柱箍筋加密区间距(mm) CGUJM= 100墙水平筋间距(mm) WGUJM= 200柱箍筋类型(0普通1复合2...) IGUJIN_TYPE= 0 (普通箍)柱配筋算法(0=双偏压1=单偏压) IUNIMOMENT= 1 (柱主筋第 5 页计算采用单偏压算法)梁保护层厚度(mm) DS_BEAM= 35柱保护层厚度(mm) DS_COLU= 35板保护层厚度(mm) DS_SLAB= 20剪力墙边缘构件箍筋级别 AVBMEM= 3实配钢筋超配系数 GJCPCOEF= 1.150墙竖向分布筋级别 AVW_VER= 3梁主筋级别 AGBB= 3梁箍筋级别 AVBB= 311.时程分析信息时程分析标志(1考虑0不考虑) IDYN= 0 (不考虑时程分析计算)地震波作用方向数 NDDIR= 2地震波条数 NWAVE= -312.荷载分项系数及组合值系数永久荷载分项系数(永久荷载控制) GAMA_G1= 1.350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可变荷载控制) GAMA_G2= 1.200活荷载分项系数 GAMA_L = 1.400活荷载组合值系数 PSI_L = 0.700风荷载分项系数 GAMA_W = 1.400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不与地震组合) PSI_W1 = 0.600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与地震组合) PSI_W2 = 0.200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GAMA_EH= 1.300竖向地震分项系数(不组合水平地震)GAMA_EV1= 1.300竖向地震分项系数(组合水平地震) GAMA_EV2= 0.500活荷载准永久值系数 PSIQ_L= 0.500风荷载准永久值系数 PSIQ_W= 0地震荷载准永久值系数 PSIQ_E= 0活荷载频遇值系数 PSIF_L= 0.600风荷载频遇值系数 PSIF_W= 0.400地震荷载频遇值系数 PSIF_E= 0.100温度荷载准永久值系数 PSIQ_TEM= 0温度荷载频遇值系数 PSIF_TEM= 0温度荷载组合值系数(与风组合) PSI_TEMW= 0温度荷载组合值系数(与地震风组合)PSI_TEME= 013.砌体结构信息砌块种类(0=烧结砖1=蒸压砖2=砼砌块)MBLOCK= 0 (烧结砖)砌块容重(KN/M**3) ROU_BLOCK= 0构造柱刚度折减系数 RCON= 0托砖墙的梁的恒活内力放大系数 RCONBEAM= 0底部框架层数 NFST= 0砌块种类变化起始层号 MFST= 0第一种砌块弹性模量(N/MM**2) EBLOCK1= 0第一种砌块抗压设计强度(N/MM**2) FCBLOCK1= 0第一种砌块抗拉设计强度(N/MM**2) FTBLOCK1= 0第一种砌块抗剪设计强度(N/MM**2) FVBLOCK1= 0第二种砌块弹性模量(N/MM**2) EBLOCK2= 0第二种砌块抗压设计强度(N/MM**2) FCBLOCK2= 0第二种砌块抗拉设计强度(N/MM**2) FTBLOCK2= 0第 6 页第二种砌块抗剪设计强度(N/MM**2) FVBLOCK2= 0(ITEM002) 本工程中各工况的设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况 1: DL 恒荷载工况 2: LL 活荷载工况 3: WX ( 0.0度) X向风载工况 4: WY ( 90.0度) Y向风载工况 5: EZ Z向地震(抗震规范)工况 6: WZX X正向风载工况 7: WZY Y正向风载工况 8: WFX X负向风载工况 9: WFY Y负向风载工况10: S 用户自定义荷载工况11: LX ( 0.0度) X静震 (对应于EX 地震的静力工况)工况12: PX ( 0.0度) X静震P (对应于EX 地震的正偏心静力工况)工况13: MX ( 0.0度) X静震M (对应于EX 地震的负偏心静力工况)工况14: LY ( 90.0度) Y静震 (对应于EY 地震的静力工况)工况15: PY ( 90.0度) Y静震P (对应于EY 地震的正偏心静力工况)工况16: MY ( 90.0度) Y静震M (对应于EY 地震的负偏心静力工况)工况17: EX ( 0.0度) X向地震工况18: EY ( 90.0度) Y向地震(ITEM003) 构件内力基本组合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组合系数表:1 1.35*DL 0.98*LL2 1.20*DL 1.40*LL 0.84*WX3 1.20*DL 1.40*LL -0.84*WX4 1.20*DL 1.40*LL 0.84*WY5 1.20*DL 1.40*LL -0.84*WY6 1.20*DL 0.98*LL 1.40*WX7 1.20*DL 0.98*LL -1.40*WX8 1.20*DL 0.98*LL 1.40*WY9 1.20*DL 0.98*LL -1.40*WY10 1.00*DL 0.98*LL11 1.00*DL 1.40*LL 0.84*WX12 1.00*DL 1.40*LL -0.84*WX13 1.00*DL 1.40*LL 0.84*WY14 1.00*DL 1.40*LL -0.84*WY第 7 页15 1.00*DL 0.98*LL 1.40*WX16 1.00*DL 0.98*LL -1.40*WX17 1.00*DL 0.98*LL 1.40*WY18 1.00*DL 0.98*LL -1.40*WY19 1.20*DL 0.60*LL 0.28*WX 1.30*EX20 1.20*DL 0.60*LL -0.28*WX 1.30*EX21 1.20*DL 0.60*LL 0.28*WY 1.30*EY22 1.20*DL 0.60*LL -0.28*WY 1.30*EY23 1.20*DL 0.60*LL 0.28*WX -1.30*EX24 1.20*DL 0.60*LL -0.28*WX -1.30*EX25 1.20*DL 0.60*LL 0.28*WY -1.30*EY26 1.20*DL 0.60*LL -0.28*WY -1.30*EY27 1.00*DL 0.50*LL 0.28*WX 1.30*EX28 1.00*DL 0.50*LL -0.28*WX 1.30*EX29 1.00*DL 0.50*LL 0.28*WY 1.30*EY30 1.00*DL 0.50*LL -0.28*WY 1.30*EY31 1.00*DL 0.50*LL 0.28*WX -1.30*EX32 1.00*DL 0.50*LL -0.28*WX -1.30*EX33 1.00*DL 0.50*LL 0.28*WY -1.30*EY34 1.00*DL 0.50*LL -0.28*WY -1.30*EY35 1.20*DL 1.40*LL 0.84*WZX36 1.20*DL 1.40*LL 0.84*WFX37 1.20*DL 1.40*LL 0.84*WZY38 1.20*DL 1.40*LL 0.84*WFY39 1.20*DL 0.98*LL 1.40*WZX40 1.20*DL 0.98*LL 1.40*WFX41 1.20*DL 0.98*LL 1.40*WZY42 1.20*DL 0.98*LL 1.40*WFY43 1.00*DL 1.40*LL 0.84*WZX44 1.00*DL 1.40*LL 0.84*WFX45 1.00*DL 1.40*LL 0.84*WZY46 1.00*DL 1.40*LL 0.84*WFY47 1.00*DL 0.98*LL 1.40*WZX48 1.00*DL 0.98*LL 1.40*WFX49 1.00*DL 0.98*LL 1.40*WZY50 1.00*DL 0.98*LL 1.40*WFY51 1.20*DL 0.60*LL 0.28*WZX 1.30*EX52 1.20*DL 0.60*LL 0.28*WFX 1.30*EX53 1.20*DL 0.60*LL 0.28*WZY 1.30*EY54 1.20*DL 0.60*LL 0.28*WFY 1.30*EY55 1.20*DL 0.60*LL 0.28*WZX -1.30*EX56 1.20*DL 0.60*LL 0.28*WFX -1.30*EX57 1.20*DL 0.60*LL 0.28*WZY -1.30*EY58 1.20*DL 0.60*LL 0.28*WFY -1.30*EY59 1.00*DL 0.50*LL 0.28*WZX 1.30*EX60 1.00*DL 0.50*LL 0.28*WFX 1.30*EX61 1.00*DL 0.50*LL 0.28*WZY 1.30*EY62 1.00*DL 0.50*LL 0.28*WFY 1.30*EY63 1.00*DL 0.50*LL 0.28*WZX -1.30*EX64 1.00*DL 0.50*LL 0.28*WFX -1.30*EX65 1.00*DL 0.50*LL 0.28*WZY -1.30*EY66 1.00*DL 0.50*LL 0.28*WFY -1.30*EY (ITEM004) 结构质量分布表(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8 页层号 Xc Yc Zc 层质量 累积层质量 层扭转质量矩 累积层扭转质量矩1 0.286 -0.025 77.263 84.68 84.68 159491.19 159491.19结构的楼层质量比--------------------层号 层质量 本层质量/下层质量 超限提示1 84.685 1.00结构总质量 = 84.7 Ton结构总质心绝对坐标 (XCG,YCG,ZCG) = 0.286 -0.025 77.263结构总质心相对坐标 (XCR,YCR,ZCR) = 0.503 0.500 0.535结构在X向的抗倾覆力矩 X-MOM = 41749.5结构在Y向的抗倾覆力矩 Y-MOM = 41949.0(ITEM005) 各楼层各类构件数量及材料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层号 塔号 构件 材料 数量 层高(m)1 1 柱单元 Q345 1672 24.737层号 柱纵筋 柱箍筋 梁纵筋 梁箍筋 墙主筋 墙水平分布筋 墙竖向分布筋 边缘构件箍筋 墙竖筋率(%) 楼板钢筋1 3 3 3 3 3 3 3 3 0.300 3(ITEM006) 各层弹性楼板面积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层号 四边形板 三角形板 多边形板 本层面积1 0.000 0.000 0.000 0.000整体结构弹性楼板总面积 = 0.000######## 结构主控自由度总数 = 3246######## 结构出口自由度总数 = 3246######## 结构独立自由度总和 = 3246第 9 页(ITEM007) 各层风荷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载* WX 工况 3 方向角 0.0 结构类型1 地面粗糙度3 体型系数 1.30 基本风压 0.00地区0 层数 1 周期 0.20层号 标高 迎风面积 风压 本层风荷 层剪力 层弯矩1 24.737 2805.720 0.000 0.000 0.000 0.000该方向总风载= 0.0 kN 总迎风面积= 2805.720 m**2 总附加扭矩= 0.0 kN*m 次方向总风载= 0.0 kN*风载* WY 工况 4 方向角 90.0 结构类型1 地面粗糙度3 体型系数 1.30 基本风压 0.00地区0 层数 1 周期 0.20层号 标高 迎风面积 风压 本层风荷 层剪力 层弯矩1 24.737 2805.720 0.000 0.000 0.000 0.000该方向总风载= 0.0 kN 总迎风面积= 2805.720 m**2 总附加扭矩= 0.0 kN*m 次方向总风载= 0.0 kN(ITEM008) 各工况外载力系向O(x0,y0,z0)点的静力等效力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0,Y0,Z0) = ( 0.000 0.000 0.000)Fx Fy Fz Mx My Mz工况 1 (DL ) 0.000 0.000 -803.467 20.922 242.566 0.000(ITEM009) 按高规附录(E.0.1)条计算的楼层侧向剪切刚度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10 页*下列输出适用于多塔、广义层结构*层号 塔号 X柱刚度 Y柱刚度 X向墙刚度 Y向墙刚度 X 向总刚度 X向刚度比 Y向总刚度 Y向刚度比1 1 0.755E+07 0.748E+07 0.000E+00 0.000E+00 0.755E+07 1.00 0.748E+07 1.00注: 下面的RX,RY是本层刚度与上层刚度70%的比值和本层刚度与上三层平均刚度80%的比值中的较小者若某层的RX或RY小于1,则该楼层为柔软层层号 塔号 RX RY1 1 1.25 1.25(ITEM010) 按高规附录(E.0.2)条计算的楼层侧向剪弯刚度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输出适用于多塔、广义层结构*层号 塔号 X柱刚度 Y柱刚度 X向墙刚度 Y向墙刚度 X 向总刚度 X向刚度比 Y向总刚度 Y向刚度比1 1 0.120E+08 0.119E+08 0.000E+00 0.000E+00 0.120E+08 1.00 0.119E+08 1.00注: 下面的RX,RY是本层刚度与上层刚度70%的比值和本层刚度与上三层平均刚度80%的比值中的较小者若某层的RX或RY小于1,则该楼层为柔软层层号 塔号 RX RY1 1 1.25 1.25* 程序自动确定的最不利地震方向角 = 4.66 度(ITEM011) 按[楼层剪力/层间位移]计算的楼层刚度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11 页*下列输出适用于多塔、广义层结构*X刚度比 : 本层X刚度比下层X刚度Y刚度比 : 本层Y刚度比下层Y刚度X刚度比1: 本层X刚度比上层X刚度的70%和上三层X刚度平均值的80%中的小者(抗规3.4.3;高规3.5.2-1)Y刚度比1: 本层Y刚度比上层Y刚度的70%和上三层Y刚度平均值的80%中的小者(抗规3.4.3;高规3.5.2-1)X刚度比2: 本层X刚度与本层层高的乘积与上层X刚度与上层层高的乘积的比值(高规3.5.2-2)Y刚度比2: 本层Y刚度与本层层高的乘积与上层Y刚度与上层层高的乘积的比值(高规3.5.2-2)层号 塔号 X刚度 Y刚度 X刚度比 Y刚度比 X刚度比1 Y刚度比1 X刚度比2 Y刚度比2 刚度比2下限 薄弱层调整系?1 1 0.560E+08 0.554E+08 1.00 1.00 1.25 1.25 1.00 1.00 1.50 1.00(ITEM012) 各地震方向参与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ODE NO. EX EY1 0.017 0.017 0.005 0.0052 0.005 0.022 0.021 0.0263 0.000 0.023 0.000 0.0264 0.001 0.024 0.000 0.0265 0.004 0.027 0.000 0.0266 0.005 0.032 0.000 0.0267 0.000 0.033 0.006 0.0328 0.000 0.033 0.000 0.0329 0.012 0.045 0.008 0.04010 0.007 0.052 0.011 0.05111 0.000 0.052 0.000 0.05112 0.000 0.052 0.000 0.05113 0.000 0.052 0.000 0.05114 0.000 0.052 0.006 0.05615 0.005 0.057 0.000 0.057第 1 地震方向 EX ( 0.0度) 的有效质量系数为 0.057,参与振型数不够,建议增加振型数重算 !第 2 地震方向 EY ( 90.0度) 的有效质量系数为 0.057,参与振型数不够,建议增加振型数重算 !(ITEM013) 各振型的基底地震力(按抗规5.2.5调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12 页(X0,Y0,Z0) = 0.000 0.000 63.895*地震工况* 1 EX ( 0.0度)振型号 Fx Fy Fz Mx My Mz1 1.136 0.545 0.000 -7.484 15.826 0.8322 0.272 -0.576 0.000 7.918 3.719 0.3673 0.004 -0.003 0.000 0.042 0.046 -1.9344 0.005 0.001 0.000 -0.018 0.034 0.0155 0.008 0.007 0.000 -0.101 0.034 0.1716 0.002 0.001 0.000 -0.021 -0.022 0.0277 0.000 0.000 0.000 0.002 0.000 0.0018 0.001 0.001 0.000 -0.013 0.022 0.0249 2.000 1.629 0.000 -23.059 28.117 1.07110 1.276 -1.575 0.000 22.308 18.148 0.27411 0.000 0.000 0.000 0.003 0.002 -0.30212 0.000 0.000 0.000 -0.002 0.000 0.00513 0.028 0.004 0.000 -0.068 0.537 0.01514 0.006 -0.052 0.000 0.955 0.094 -0.01115 0.499 0.037 0.000 -0.715 9.059 -0.088*地震工况* 2 EY ( 90.0度)振型号 Fx Fy Fz Mx My Mz1 0.261 -0.545 0.000 7.592 3.590 0.399第 13 页2 1.220 0.576 0.000 -7.871 16.761 -0.7773 0.003 0.003 0.000 -0.038 0.036 1.6304 0.000 -0.001 0.000 0.007 0.004 0.0035 0.006 -0.007 0.000 0.028 0.082 0.1406 0.001 -0.001 0.000 -0.013 0.012 0.0167 0.000 0.000 0.000 -0.003 -0.019 0.0088 0.001 -0.001 0.000 0.016 0.009 0.0179 1.327 -1.629 0.000 22.904 18.784 0.87210 1.944 1.575 0.000 -22.399 27.532 -0.33911 0.001 0.000 0.000 -0.005 0.008 0.88812 0.000 0.000 0.000 0.000 0.004 0.00913 0.001 -0.004 0.000 0.073 0.009 0.00214 0.480 0.052 0.000 -0.873 8.901 0.09815 0.003 -0.037 0.000 0.671 0.053 -0.006(ITEM014) 按抗规(5.2.5)条计算的地震力放大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方向 地震力放大系数 结构最小剪重比 规范限值EX ( 0.0度) 3.437 0.465 % 1.600 %EY ( 90.0度) 3.428 0.467 % 1.600 %(ITEM015) 各楼层的总剪力和总弯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1 地震方向 EX ( 0.0度) 各楼层的总剪力、总弯矩 (楼层内力截面处的内力)层号 本方向剪力 垂直方向剪力 本方向弯矩 垂直方向弯矩1 12.9( 1.60%) 0.3( 0.04%) 182.0( 0.91%) 4.0( 0.02%)第 2 地震方向 EY ( 90.0度) 各楼层的总剪力、总弯矩 (楼层内力截面处的内力)第 14 页层号 本方向剪力 垂直方向剪力 本方向弯矩 垂直方向弯矩1 12.9( 1.60%) 0.3( 0.04%) 182.0( 0.91%) 3.3( 0.02%)第 1 地震方向 EX ( 0.0度) 各楼层的地震荷载 (楼层内力截面至层顶范围内的地震作用)层号 本方向作用力 垂直方向作用力1 12.4 0.3第 2 地震方向 EY ( 90.0度) 各楼层的地震荷载 (楼层内力截面至层顶范围内的地震作用)层号 本方向作用力 垂直方向作用力1 12.4 0.2(ITEM016)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期(s) 方向角(度) 类型 扭振成份 X侧振成份 Y侧振成份 总侧振成份1 1.213365 87.4 X 0.00 0.82 0.181.002 1.207427 -2.9 Y 0.00 0.18 0.82 1.003 1.159994 98.0 TORSION 0.99 0.00 0.00 0.014 0.981672 0.9 X 0.05 0.84 0.11 0.955 0.961936 -1.3 X 0.13 0.59 0.28 0.876 0.936758 -0.1 X 0.02 0.97 0.01 0.987 0.927494 90.0 Y 0.00 0.02 0.98 1.008 0.884398 90.5 Y 0.19 0.02 0.79 0.819 0.554793 80.7 X 0.00 0.60 0.40 1.0010 0.553835 -4.7 Y 0.00 0.40 0.60 1.0011 0.534496 66.9 TORSION 1.00 0.00 0.00 0.0012 0.513016 21.0 Y 0.27 0.25 0.48 0.7313 0.467615 3.4 X 0.00 0.98 0.02 1.0014 0.465131 91.3 Y 0.00 0.01 0.99第 15 页1.0015 0.463516 1.3 X 0.00 1.00 0.00 1.00(ITEM017) 适用于不规则结构的楼层水平位移及位移角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力工况 WX ( 0.0度) 的楼层位移统计层号 塔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位移比 最大位移角 平均位移角 位移角比值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999999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0.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0.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静力工况 WY ( 90.0度) 的楼层位移统计层号 塔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位移比 最大位移角 平均位移角 位移角比值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999999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0.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0.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静力工况 LX ( 0.0度) 的楼层位移统计层号 塔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位移比 最大位移角 平均位移角 位移角比值1 1 0.82 0.79 1.04 1/90495 1/97519 1.08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90495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38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78 (发生于 1 层 1 塔)静力工况 PX ( 0.0度) 的楼层位移统计层号 塔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位移比 最大位移角 平均位移角 位移角比值1 1 0.85 0.79 1.08 1/85649 1/98466 1.15第 16 页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85649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78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150 (发生于 1 层 1 塔)静力工况 MX ( 0.0度) 的楼层位移统计层号 塔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位移比 最大位移角 平均位移角 位移角比值1 1 0.90 0.79 1.13 1/78170 1/97098 1.24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7817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13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242 (发生于 1 层 1 塔)静力工况 LY ( 90.0度) 的楼层位移统计层号 塔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位移比 最大位移角 平均位移角 位移角比值1 1 0.81 0.81 1.01 1/91045 1/92603 1.02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91045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1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17 (发生于 1 层 1 塔)静力工况 PY ( 90.0度) 的楼层位移统计层号 塔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位移比 最大位移角 平均位移角 位移角比值1 1 0.83 0.79 1.05 1/83805 1/93241 1.11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83805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49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113 (发生于 1 层 1 塔)静力工况 MY ( 90.0度) 的楼层位移统计层号 塔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位移比 最大位移角 平均位移角 位移角比值1 1 0.84 0.82 1.03 1/84675 1/92175 1.09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84675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32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89 (发生于 1 层 1 塔)第 17 页地震工况 EX ( 0.0度) 的楼层位移统计层号 塔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位移比 最大位移角 平均位移角 位移角比值1 1 2.99 2.86 1.04 1/23410 1/24714 1.06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2341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44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56 (发生于 1 层 1 塔)地震工况 EY ( 90.0度) 的楼层位移统计层号 塔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位移比 最大位移角 平均位移角 位移角比值1 1 2.93 2.88 1.02 1/23967 1/24909 1.04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23967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17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39 (发生于 1 层 1 塔)(ITEM018) 单塔多塔通用的框架0.2V0(0.25V0)调整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FCE_FACTOR1= 0.250 SFCE_FACTOR2= 1.800第 1 地震工况 EX 的0.2V0调整系数层号 塔号 调整系数 框架剪力 框架剪力底限 本段最大框架剪力 基底剪力 基底塔块1 1 1.000 0. 0. 0. 687. 1 - 1;第 2 地震工况 EY 的0.2V0调整系数层号 塔号 调整系数 框架剪力 框架剪力底限 本段最大框架剪力 基底剪力 基底塔块第 18 页1 1 1.000 0. 0. 0. 689. 1 - 1;(ITEM019)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楼层位移及位移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WX ( 0.0度)风荷载引起的楼层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位移1 1 0 0.00 0.00 1.00 0 0.00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0.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WX ( 0.0度)风荷载引起的楼层层间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层间位移1 1 0 1/999999 1/999999 1.00 01/999999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999999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 2 ).WY ( 90.0度)风荷载引起的楼层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位移1 1 0 0.00 0.00 1.00 0 0.00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0.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WY ( 90.0度)风荷载引起的楼层层间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层间位移1 1 0 1/999999 1/999999 1.00 01/999999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999999 (发生于 1 层 1 塔)第 19 页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 3 ). WZX 特殊风荷载引起的楼层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位移1 1 0 0.00 0.00 1.00 0 0.00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0.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WZX 特殊风荷载引起的楼层层间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层间位移1 1 0 1/999999 1/999999 1.00 01/999999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999999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 4 ). WZY 特殊风荷载引起的楼层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位移1 1 0 0.00 0.00 1.00 0 0.00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0.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WZY 特殊风荷载引起的楼层层间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层间位移1 1 0 1/999999 1/999999 1.00 01/999999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999999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 5 ). WFX 特殊风荷载引起的楼层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位移1 1 0 0.00 0.00 1.00 0 0.00第 20 页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0.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WFX 特殊风荷载引起的楼层层间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层间位移1 1 0 1/999999 1/999999 1.00 01/999999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999999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 6 ). WFY 特殊风荷载引起的楼层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位移1 1 0 0.00 0.00 1.00 0 0.00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0.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WFY 特殊风荷载引起的楼层层间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层间位移1 1 0 1/999999 1/999999 1.00 01/999999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999999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 7 ). LX ( 0.0度)指定水平力引起的楼层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位移1 1 0 0.00 0.00 1.00 0 0.00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0.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LX ( 0.0度)指定水平力引起的楼层层间位移第 21 页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层间位移1 1 0 1/999999 1/999999 1.00 01/999999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999999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 8 ). PX ( 0.0度)正偏心指定水平力引起的楼层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位移1 1 0 0.00 0.00 1.00 0 0.00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0.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PX ( 0.0度)正偏心指定水平力引起的楼层层间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层间位移1 1 0 1/999999 1/999999 1.00 01/999999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999999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 9 ). MX ( 0.0度)负偏心指定水平力引起的楼层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位移1 1 0 0.00 0.00 1.00 0 0.00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0.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MX ( 0.0度)负偏心指定水平力引起的楼层层间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层间位移1 1 0 1/999999 1/999999 1.00 01/999999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999999 (发生于 1 层 1 塔)第 22 页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10 ). LY ( 90.0度)指定水平力引起的楼层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位移1 1 0 0.00 0.00 1.00 0 0.00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0.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LY ( 90.0度)指定水平力引起的楼层层间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层间位移1 1 0 1/999999 1/999999 1.00 01/999999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999999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11 ). PY ( 90.0度)正偏心指定水平力引起的楼层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位移1 1 0 0.00 0.00 1.00 0 0.00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0.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PY ( 90.0度)正偏心指定水平力引起的楼层层间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层间位移1 1 0 1/999999 1/999999 1.00 01/999999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999999 (发生于 1 层 1 塔)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00 (发生于 1 层 1 塔)(12 ). MY ( 90.0度)负偏心指定水平力引起的楼层位移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 比值 节点号 最小位移1 1 0 0.00 0.00 1.00 0 0.00第 23 页。
8-刚度特征值及水平荷载计算
![8-刚度特征值及水平荷载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3bddda37b90d6c85ec3ac6d6.png)
刚度特征值、风荷载及地震作用一、刚度特征值的物理意义1.求刚度特征值λ是为了手算时确定剪力墙的合理数量,以使框剪结构的刚度在合理的范围内。
刚度大:地震力大,浪费材料,变形小,装修材料损失小 刚度小:地震力小,变形大,二阶效应显著λ≤2.2,保证剪力墙承受的地震弯矩不少于总地震弯矩的50% λ≥1.1,保证框架承担的剪力≥底部总剪力的20%,调整 二、风荷载计算1. 对主体结构,风荷载标准值按w k =βz μs μz w 0确定;对维护结构,风荷载标准值按w k =βgz μsl μz w 0确定。
w 0:在离地10m 高度,空旷平坦地面,取10min 平均风速作为一个样本,取一年内最大的一个样本作为年最大风速,取设计基准期内具有一定保证率的风速作为基本风速,根据风速与风压的关系得到基本风压w 0;βz :风振系数,把风振这种动力效应转换成静力荷载进行计算时应该乘的一个增大系数; μs :风荷载体型系数,建筑物表面平均风压与理论计算风压的比值;μ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任一高度、任一地面粗糙度下的风压与标准高度、标准地面粗糙度风压的比值;βgz :阵风系数,考虑瞬时风压比平均风压大所乘的增大系数;μsl :局部风压体型系数,考虑建筑物角部风压分布不均匀,用μsl 代替μs 进行计算。
2.计算μs 时,要考虑《高规》对高层建筑的补充规定,高宽比的影响。
(高规3.2.5条); 3.计算μz 时,计算高度取楼层标高位置;4.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风振影响?⎩⎨⎧>>≥5.1/3025.0B H m H sT 且,两条满足一条应考虑;5.计算βz 时,基本周期32311053.025.0BH T -⨯+=;6.基本风压w 0的取值:一般按50年一遇取,高度超过60m 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7.群体风压体型系数的考虑当多个建筑物,特别是群集的高层建筑,相互间距较近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一般可将单独建筑物的风荷载体型系数μs 乘以相互干扰增大系数,该系数可参考类似条件的试验资料确定;必要时宜通过风洞试验得出。
高层建筑试题及答案
![高层建筑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9b04225acfa1c7ab00cc36.png)
第一章概论(一)填空题1、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把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得建筑物称为高层建筑,此处房屋高度就是指室外地面到房屋主要屋面得高度。
2。
高层建筑设计时应该遵循得原则就是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3.复杂高层结构包括带转换层得高层结构,带加强层得高层结构,错层结构,多塔楼结构。
4。
8度、9度抗震烈度设计时,高层建筑中得大跨与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5.高层建筑结构得竖向承重体系有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筒体结构体系,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水平向承重体系有现浇楼盖体系,叠合楼盖体系,预制板楼盖体系,组合楼盖体系、6.高层结构平面布置时,应使其平面得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尽可能靠近,以减少扭转效应。
7.《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适用于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28m得非抗震设计与抗震设防烈度为6至9度抗震设计得高层民用建筑结构、9三种常用得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体系就是指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
第二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一)填空题1。
地基就是指支承基础得土体,天然地基就是指基础直接建造在未经处理得天然土层上得地基、2.当埋置深度小于基础底面宽度或小于5m,且可用普通开挖基坑排水方法建造得基础,一般称为浅基础、3,为了增强基础得整体性,常在垂直于条形基础得另一个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拉梁,将条形基础联系起来。
4、基础得埋置深度一般不宜小于0。
5m,且基础顶面应低于设计地面100mm以上,以免基础外露。
5。
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得箱形与筏形基础,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得1/15;桩箱或桩筏基础得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得1/18-1/20。
6.当高层建筑与相连得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得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得埋深至少2m。
建筑桩基础设计与施工验收规范
![建筑桩基础设计与施工验收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34963ff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7.png)
建筑桩基础设计与施工验收规范 篇一:建筑工程桩基施工规范 1总则 为了在桩基设计与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建筑(包括构筑物)桩基的设计、施工与验收。
桩基的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使用功能、荷载特征、施工技术条件与环境;并应重视地方经验,因地制宜,注重概念设计,合理选择桩型、成桩工艺和承台形式,优化布桩,节约资源;强化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
在进行桩基设计与施工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桩基 piled foundation 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与桩顶联结的承台共同组成的基础或由柱与桩直接联结的单桩基础。
复合桩基composite piled foundation 由基桩和承台下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桩基础。
基桩 foundation pile 桩基础中的单桩。
复合基桩 composite foundation pile 单桩及其对应面积的承台下地基土组成的复合承载基桩。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settlement-reducing piles 软土地基天然地基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为减小沉降采用疏布摩擦型桩的复合桩基。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ultimate vertical bearing capacity of a single pile 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到达破坏状态前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最大荷载,它取决于土对桩的支承阻力和桩身承载力。
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ultimate shaft resistance 相应于桩顶作用极限荷载时,桩身侧表面所发生的岩土阻力。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ultimate tip resistance 相应于桩顶作用极限荷载时,桩端所发生的岩土阻力。
管桩水平承载力计算
![管桩水平承载力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e48771f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6.png)
管桩水平承载力计算预应力管桩水平承载力计算表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Rha500径+100厚桩类型:钢筋混凝土预制管桩PHC桩身直径d桩身壁厚C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弹性模量Ec基桩身纵筋A本净保护层厚度c资钢筋弹性模量E料桩入土深度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桩顶容许水平位移χoa(1)、桩身面积Ac(2)、桩身配筋率ρg桩顶约束情况:铰接、自由d=C=Ec=A=c=E=h=(查表5.7.5)m=χoa=500mm100mmC8038000N/mm2700mm245mm195000N/mm240m3.5MN/m410mm125660mm20.0056mmm4m4Ac=π[d2-(d-2C)2]/4=ρg=A/Ac=(3)、桩身抗弯刚度EI:单扣除保护层的桩直径dodo=d-2c=410桩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αEαE=E/Ec=5.13水桩身全截面换算截面惯性距I2=πd2[d2+2(αE-1)ρgdo2]/64=0.00316平4I1=π(d-2C)/64=0.00040承桩空心部分截面惯性距I1载桩身换算截面惯性距IoIo=I2-I1=0.00277力EI=0.85EcIo=89319.5钢筋混凝土桩EI设计(4)、桩的水平变形系数α按下式确定:(桩基5.7.5)对于圆形桩,当直径d≤1m时,bo=0.9(1.5d+0.5)=1.13值计桩的水平变形系数α0.5356α=(m某bo/EI)1/5=算(5)、桩顶水平位移系数ν某:(查表规范5.7.2)桩的换算埋深αh=α某h=21.42桩顶水平位移系数ν某:(查表5.7.2)ν某=2.4413(6)、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Rha=0.75αEIχoa/ν某=42m4m4mmKN验算综合仓库桩基水平承载力:Hky=57/2=28.5kN﹤Rha=42kN根据桩规5.7.1,桩基水平承载力满足要求。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Rha500径+100厚验算综合仓库桩基水平承载力:Hky=57/2=28.5kN﹤Rha=42kN根据桩规5.7.1,桩基水平承载力满足要求。
桩水平承载力验算及地梁线刚度
![桩水平承载力验算及地梁线刚度](https://img.taocdn.com/s3/m/1afe381f4431b90d6c85c7f6.png)
单桩水平承载力Rh=0.75*〆3EI*Xoa/γxEI=0.85Ec.Io(Io为桩身换算截面惯性矩)砼C80:Ec=38000N/mm2对于圆环截面:Io=π(d 4-d 41)/64=0.0491(d 4-d 41) (mm 4)2097239323桩径d=500壁厚〥=125桩长L=20d1(内径)=375∴EI=0.85*3.8*104*0.0491(4004-2504)=67740830N.m 桩水平变形系数〆= mbo/EIm—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4.5*106N/m 44500000bo=0.9(1.5d+0.5)=0.9(1.5*0.5+0.5)=1.13m1.125〆= (4.5*106*1.13/9.29*107)1/5=0.559(1/m)=0.595255〆h=0.559*20=11.9051取〆h=4.0 由表5.4.2γx= 2.441Xoa=10mm∴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为:Rh=0.5593*9.29*107/0.94*0.01=173KN43.90KN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为1.25xRh=54.87KN承台受侧向土抗力一边计算宽度Bc’=2承台高度hc(m)=0.9沿水平荷载方向每排桩数n1=11N=m*XoaBc’*hc2/2*n1*n2=36.45=91.32Kn 两桩承台(长边垂直于荷载时)侧面土抗力计算:据JGJ94-2008桩基规范5.7.3-4公式承台受侧向土抗力一边计算宽度Bc’= 3.75承台高度hc(m)= 1.2沿水平荷载方向每排桩数n1=12N=m*XoaBc’*hc2/2*n1*n2=243因此,两桩承台抗水平承载力(长边垂直于荷载时)F =352.75Kn 两桩承台抗水平承载力(短边边垂直于荷载时)F =146.197Kn 承台受侧向土抗力一边计算宽度Bc’= 3.75承台高度hc(m)=1.2沿水平荷载方向每排桩数n1=13N=m*XoaBc’*hc2/2*n1*n2=364.5=529.12Kn 管桩水平承载力验算垂直于水平荷载方向每排桩数n2=因此,三桩承台抗水平承载力F 三桩承台侧面土抗力计算:据JGJ94-2008桩基规范5.7.3-4公式垂直于水平荷载方向每排桩数n2=因此,单桩承台抗水平承载力F 垂直于水平荷载方向每排桩数n2=单桩承台侧面土抗力计算:据JGJ94-2008桩基规范5.7.3-4公式m= 4.5范5.7.3-4公式m= 4.5m= 4.5。
主要计算参数在midas Gen中的设置和重要设计指标的输出
![主要计算参数在midas Gen中的设置和重要设计指标的输出](https://img.taocdn.com/s3/m/a7de47ab284ac850ad024226.png)
主要计算参数在midas Gen中的设置和重要设计指标的输出midas Gen是针对结构体系和构件来设置设计参数,不同于SATWE中参数集中输入的方式。
刚使用midas Gen时,有时会不清楚设置参数的位置。
本文简要总结了主要计算参数、设计指标在midas Gen中的实现,供参考。
设计中关注的要点如下:1 周期折减系数2 计算振型数3 梁刚度放大系数4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5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6 框剪结构的0.2Q0调整7 周期比8 位移比9 剪重比10 层刚度比11 刚重比12 楼层受剪承载力13 层构件剪力比-----------------------------------------------------------------------------------------------------1、周期折减系数高规强条 3.3.16要求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
由于建模时不建立填充墙,造成结构的刚度偏小,因为计算得到的自振周期较实际的偏长,按这一周期计算得到的地震力偏小。
故周期折减系数对计算的自振周期进行折减,从而对地震力进行放大考虑。
midas Gen实现:在定义反应谱荷载工况的对话框中,可进行输入。
如图1。
图1 周期折减系数2、计算振型数高规5.1.13条“……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midas Gen中实现:在分析->特征值分析控制中设置,选择分析类型,输入振型数量。
如图2。
图2 计算振型数量计算完毕后,在结果->分析结果表格->周期与振型中查看振型参与质量,看是否X和y向平动,z向扭转参与质量合计超过90%。
如超过,则说明振型数量足够,否则需加大振型数量。
有时,会遇到子空间迭代法算很多阶振型,振型参与质量仍不满足大于90%的要求,这时可改为Lanczos法或多重Ritz向量法,会容易达到要求。
400管桩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计算书
![400管桩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计算书](https://img.taocdn.com/s3/m/c2bc5a41767f5acfa1c7cdbf.png)
管桩单桩水平承载力(地震)特征值计算书一.基本资料桩类型:95A -PHC400 桩顶约束情况:铰接,半固接混凝土强度等级: C80二.系数取值1.桩入土深度 h = 15.000~25.000m2 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44/5000/5m KN m MN m ==(松散或稍密填土)44/2500/5.2m KN m MN m ==(淤泥或淤泥质土)3.桩顶容许水平位移a X 0= 10mm4.砼弹性模量CE = 38000N/mm 2=7108.3⨯KN/m 2 三.执行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J13-86-2007) 四.计算内容1.管桩截面惯性矩:64)1(44απ-=D I =64)525.01(4.014.344-⨯=31016.1-⨯m 4 其中,α==Dd 525.0400210= D ——管桩外径,d ——管桩内径2.管桩截面抗弯刚度:EI =237374681016.1108.385.085.0m KN I E C •=⨯⨯⨯⨯=-3.管桩桩身计算宽度:0.99m 0.5)0.9(1.5d b0=+=4.管桩水平变形系数:50I E mb c =α=53746899.05000⨯=)/1(667.0m 5.管桩桩顶水平位移系数:桩的换算深度al >4.0查表得:441.2=x V6.单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a x C H X V IE R 03α==KN 5.4501.0441.237468667.03=⨯⨯ 7.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KN R R H Ha 347.3335.1/5.45/≈===γ五.结论:根据《福建省结构设计暂行规定》第4条规定:(1) 单桩和两桩承台基础中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取值为:KN R Ha 34=(2) 三桩及三桩以上承台基础(非单排布置)中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取值为:KN KN R Ha 6.493446.1'=⨯=注:桩顶约束为固接时,940.0=x V ,故,桩顶约束介于铰接与固接之间 假定桩顶水平位移系数为线性变化(供参考):675.12940.0441.2'=+=x V ,KN R V V R Ha x x Ha 6.4934675.1441.2''=⨯=⨯= (3) 当地基土为淤泥或淤泥质土(44/2500/5.2m KN m MN m ==)时, KN R Ha 3.22=,KN R Ha 6.32'=(4) 当有地震作用参与组合时,RE Ha E Ha R R γ⨯=其中,44/5000/5m KN m MN m ==时单桩两桩KN KN R E Ha 5.4225.134=⨯=,三桩及以上KN KN R E Ha 6225.16.49'=⨯=其中,44/2500/5.2m KN m MN m ==时单桩两桩KN KN R E Ha 9.2725.13.22=⨯=三桩及以上KN KN R E Ha 8.4025.16.32'=⨯=(5) 与SATWE 结果文件WDCNL.OUT 对接时,应当将其设计值按照1.35的分项系数转化为标准值,与此计算书转化对应。
单桩(群桩基础基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单桩(群桩基础基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https://img.taocdn.com/s3/m/e0a5aab34a7302768f993915.png)
桩基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7.2条公式计算
注:1、验算永久荷载控制的桩基的水平承载力,需乘以调整系数0.80;
2、验算地震作用桩基的水平承载力时需乘以调整系数1.25
表5.7.2
桩顶(身)最大弯矩系数νm 和桩顶水平位移系数νx
注:1、铰接(自由)的νm系桩身的最大弯矩系数,固接的νm系桩顶的最大弯矩系数2、当αh>4时取4.0
表5.7.5
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 值
注:1 当桩顶水平位移大于表列数值或灌注桩配筋率较高(≥0.65%)时, m 值应适当降低;当预制桩的水平向
位移小于10mm 时, m 值可适当提高;
2 当水平荷载为长期或经常出现的荷载时,应将表列数值乘以0.4 降低采用;
3 当地基为可液化土层时,应将表列数值乘以本规范表5.3.12 中相应的系数ψl
4、附录C.0.2 基桩侧面为几种土层组成时,应求得主要影响深度h = 2(d +1) m 米范围内的m值作为计算值
当 m深度内存在两层不同土时,m=m1h1^2+m2(2h1 +h2)/hm^2
当 m深度内存在三层不同土时,m=m1h1^2+m2(2h1 +h2)+m3(2h1+2h2 +h3)/hm^2
桩的换算埋深αhνmνx 140.768 2.441 2 3.50.750 2.502
4.0000.768
2.441。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7-1_真题无答案-交互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7-1_真题无答案-交互](https://img.taocdn.com/s3/m/b5e210e16c175f0e7dd1375a.png)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7-1(总分79, 做题时间90分钟)单项选择题某烧结普通砖砌体结构,因特殊需要需设计有地下室,如题图所示,房屋的长度为L,宽度为B,抗浮设计水位为-1.0m,基础底面标高为-4.0m,算至基础底面的全部恒荷载标准值为g=50kN/m2,全部活荷载标准值为p=10kN/m2,结构重要性系数γ=0.9。
SSS_SIMPLE_SIN1.在抗漂浮验算中,漂浮荷载效应值γ0S1与抗漂浮荷载效应S2之比,应与下列( )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砌体结构按刚体计算,水浮力按活荷载计算。
A.γ0S1/S2=0.85>0.8;不满足漂浮验算B.γS1/S2=0.75<0.8;满足漂浮验算C.γ0S1/S2=0.70<0.8;满足漂浮验算 D.γS1/S2=0.65<0.8;满足漂浮验算A B C DSSS_SIMPLE_SIN2.二层某外墙立面如图所示,墙厚370mm,窗洞宽1.0m,高1.5m,窗台高于楼面0.9m,砌体的弹性模量为E(MPa)。
试问,该外墙层间等效侧向刚度(N/mm),应与下列 ( )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①墙体剪应变分布不均匀影响系数ζ=1.2②取G=0.4EA.235E B.285E C.345E D.395EA B C D某工程地基条件如题图所示,季节性冻土地基的设计冻深为0.8m,采用水泥土搅拌法进行地基处理。
SSS_SIMPLE_SIN3.水泥土搅拌桩的直径为600mm,有效桩顶面位于地面下1100mm处,桩端伸入黏士层3130mm。
初步设计时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规定估算,并取a=0.5时,试问,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z(kN),最接近于下列( )项数值。
A.85 B.106C.112 D.120A B C DSSS_SIMPLE_SIN4.水泥土搅拌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z=105kN,采用正方形布桩,桩距s=1000mm,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0.25。
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水平承载力特征值](https://img.taocdn.com/s3/m/e1d571c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1c.png)
水平承载力特征值1. 引言水平承载力特征值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材料或结构在水平方向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测定对于工程结构的设计和安全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概念、测定方法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详细介绍。
2. 概念水平承载力特征值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材料或结构在水平方向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它是通过试验或计算得出的一个数值,用于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能。
水平承载力特征值通常以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表示,常用单位有千牛/平方米(kN/m²)或千牛/米(kN/m)。
3. 测定方法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试验法和计算法两种。
3.1 试验法试验法是通过在实验室或现场进行物理试验来测定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常用的试验方法包括静力试验、动力试验和模型试验等。
静力试验是将荷载逐渐施加到结构上,观察结构的变形和破坏情况,从而确定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动力试验是通过施加动态荷载,利用结构的振动响应来测定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模型试验是将结构的缩小模型放置在试验装置中,通过施加荷载来模拟实际工程中的荷载情况,从而测定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3.2 计算法计算法是通过建立结构的数学模型,利用力学原理和计算方法对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计算法主要包括解析法和数值计算法两种。
解析法是通过解析解的方法,推导出结构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数值计算法是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对结构进行模拟和分析,从而得出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4. 影响因素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材料性质材料的强度和刚度是影响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材料的强度越高,承载能力就越大。
而材料的刚度越大,结构的刚度也越大,从而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
4.2 结构形式结构的形式对水平承载力特征值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形式的结构在受力时,其内力分布和传递路径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了结构的承载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度特征值、风荷载及地震作用
一、刚度特征值的物理意义
1.求刚度特征值λ是为了手算时确定剪力墙的合理数量,以使框剪结构的刚度在合理的范围内。
刚度大:地震力大,浪费材料,变形小,装修材料损失小 刚度小:地震力小,变形大,二阶效应显著
λ≤2.2,保证剪力墙承受的地震弯矩不少于总地震弯矩的50% λ≥1.1,保证框架承担的剪力≥底部总剪力的20%,调整 二、风荷载计算
1. 对主体结构,风荷载标准值按w k =βz μs μz w 0确定;对维护结构,风荷载标准值按w k =βgz μsl μz w 0确定。
w 0:在离地10m 高度,空旷平坦地面,取10min 平均风速作为一个样本,取一年内最大的一个样本作为年最大风速,取设计基准期内具有一定保证率的风速作为基本风速,根据风速与风压的关系得到基本风压w 0;
βz :风振系数,把风振这种动力效应转换成静力荷载进行计算时应该乘的一个增大系数; μs :风荷载体型系数,建筑物表面平均风压与理论计算风压的比值;
μ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任一高度、任一地面粗糙度下的风压与标准高度、标准地面粗糙度风压的比值;
βgz :阵风系数,考虑瞬时风压比平均风压大所乘的增大系数;
μsl :局部风压体型系数,考虑建筑物角部风压分布不均匀,用μsl 代替μs 进行计算。
2.计算μs 时,要考虑《高规》对高层建筑的补充规定,高宽比的影响。
(高规3.2.5条); 3.计算μz 时,计算高度取楼层标高位置;
4.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风振影响?⎩⎨⎧>>≥
5.1/3025.0B H m H s
T 且,两条满足一条应考虑;
5.计算βz 时,基本周期3
2
3
110
53.025.0B
H T -⨯+=;
6.基本风压w 0的取值:一般按50年一遇取,高度超过60m 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
7.群体风压体型系数的考虑
当多个建筑物,特别是群集的高层建筑,相互间距较近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一般可将单独建筑物的风荷载体型系数μs 乘以相互干扰增大系数,该系数可参考类似条件的试验资料确定;必要时宜通过风洞试验得出。
对于布置规则,高差不超过30%的高层建筑群,增大系数可根据图4-12中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L 与建筑物迎风面宽度B 的比值、来流风向与相邻建筑物平面形心之间连线的夹角θ,以及地面粗糙度类别按下列规定确定:
1)当L /B ≥7.5时,增大系数取1.0;
2)当L /B ≤3.5时,顺风向增大系数及当L /B ≤2.5时横风向增大系数按表4-9取值,表中同一格给出取
值范围时,较小值适用于验算范围内有两幢高层建筑,较大值适用于验算范围内有两幢以上的高层建筑。
图4-12 群体房屋位置 表4-9 群体建筑相互干扰增大系数
s μz 和βz ,求出各自的w ki 后,乘以w ki 的作用面积。
对于顶层取半层高度,但包括女儿墙;小塔楼的风荷载,以集中力的形式作用于顶层屋面板;对于一层,忽略最下面的半层。
(认为底层柱底嵌固,直接传给基础)
9.对主体结构部分,取一层楼面处的风荷载集度为均布荷载q ,再将剩余风荷载按对基础顶面(主体结构嵌固于地下室顶板时,为地下室顶板处)弯矩等效的原则简化为倒三角形荷载,
倒三角形荷载最大值∑-=)5.0(3
22qH H F H
q i i k
三、地震作用计算
1.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抗震规范5.1.2条)
单层结构;
多层结构: 高度不大于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
底部剪力法仅考虑一阶振型的影响,水平地震作用大体呈倒三角形分布,所以会有上述规定。
2.结构自振周期计算1 1.7T T ϕ=
其中,T μ为以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作为水平力的结构假想顶点位移。
楼层水平力为均布荷载和集中力的组合。
其中,主体部分可以看成是均布荷载,因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一般分布比较均匀,而小塔楼可以看成是集中力。
q =总重力荷载代表值/总高。
剪力墙本身单独承受均布荷载时的顶点位移4/8H eq f qH EI =(均布荷载),顶点集中力
eq H EI PH f 3/3=(EI eq 是剪力墙抗弯刚度的总和)。
由λ值,1ξ=,查图得到()/H u u ξ。
T μ=()/H u u ξ×
f H 。
φT 为考虑非承重墙刚度对结构自振周期影响的折减系数,按高规3.3.17条确定。
(框架-剪力墙取0.7~0.8,当填充墙较少时,即绝大多数为框架时,如商场,可取0.8~0.9)φT 取值越小,结构刚度越大,地震作用越强。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1α
先判断属于抗震设计反应谱的那一段,然后按公式计算。
一般对于十几层的框剪结构,属于曲线下降段。
0.911max (/)g T T αα=
4.重力荷载代表值
《抗震规范》5.1.3条一般为G k +0.5Q k 。
5. 高阶振型及鞭梢效应的考虑
通过在结构顶层附加一个顶部集中作用n n ek F F δ∆=的方法来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
对屋顶间的地震作用效应×3,放大的部分不往下传,但直接相连的构件应该计入,用这种方法来考虑鞭梢效应。
(3分)
【选择题】某二层框架中部有一突出屋面的屋顶间,每层的地震作用如下图所示,考虑鞭梢效应后,屋顶间的层剪力及结构底部的总剪力分别为?[ ]
A .100kN ,900kN
B .300kN ,1300kN
C .100kN ,1300kN
D .300kN ,900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