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及国际分工

合集下载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苟琦(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710105)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显示出国际竞争力。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其中玩具占世界市场的70%、自行车占60%、鞋占50%,微波炉占50%、个人电脑占2/5、电视机和空调占1/3及冰箱占20%。

我国正在重演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走过的发展之路,即凭借低成本优势承接世界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如日本、韩国的电子产品、重型装备、汽车、造船等产业都曾在世界上获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

本文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关键词: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优势困境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从多层次和多构面的角度,分析一个国家赢得某些产业竞争优势的原因,在层次上,它包括国际、国家、产业和企业;在构面上,历史、文化、经济、科技、信息、管理等等无不涉及,其核心是所谓的“钻石体系”理论。

波特认为,一产业在某一国家内产生优势地位的原因来自下列四组关键因素:生产因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

波特同时也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遇”与“政府”因素影响,“政府”因素所带给产业的影响可正可负,此点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应有重要涵义。

下面就根据“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我国能在制造产业上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

生产因素优势从生产因素方面来看,我国具备低成本制造的要素。

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人的平均收入等于美国工人的1%。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和2003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21.11美元,而中国只有64美分。

这跟我国长期的贫穷,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是分不开的。

这一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

同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制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选择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选择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选择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逐渐形成了产业分工和贸易合作的一体化模式。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企业,其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已成为必然趋势。

如何进行战略调整,选择正确的国际分工模式,已成为中国企业面对全球市场竞争时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国际分工的基本形式国际分工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资源型分工、产品型分工、区域型分工和垂直型分工四种。

资源型分工是指各个国家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相互交换和物物交换进行贸易合作。

例如中国向沙特进口石油,向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以及其他大宗商品。

产品型分工是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按照自身优势和特点,在特定领域里进行专业生产,然后进行贸易协调和配合,形成一种互补关系。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以及德国的机械制造业等。

区域型分工是指以区域为基础,发挥区域内每个成员国的优势互补关系,并进行企业间的协作和竞争。

例如欧洲的汽车产业、日本的电器产业等。

垂直型分工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按照产业链或者价值链的不同环节进行分工。

例如中国从日本进口精密机床,制造高精度零部件,再出口到发达国家实现高利润。

三、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选择1、资源型分工随着近年来中国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许多中国企业选择资源型分工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中国企业主要进口石油、铁矿石、煤等资源产品,并销售加工后的产品。

如中国买入原油,加工后出口到周边国家等。

2、产品型分工由于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中国企业选择产品型分工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中国企业专注于生产特定种类、特殊品质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并将这些产品出口到全球市场。

例如华为、联想、海尔等多个中国品牌已经在全球市场上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3、区域型分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更多地将注意力投向新开发的亚洲和非洲市场,给区域型分工模式带来了机会和挑战。

例如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贸易和投资项目。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分工成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比较优势理论则为理解和解释国家间的贸易及其分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的概念出发,探讨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应用与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利用比较优势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发展。

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1.1 定义与起源比较优势是由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在19世纪初提出的一个基本经济理论。

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也能通过专注于自己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商品生产,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这意味着,国家应该专注于自己能够以较低机会成本生产的商品,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1.2 比较优势的核心理念比较优势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国际贸易利用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而不是简单的绝对优势。

即使一个国家可以在所有领域都比另一个国家生产得更好,但如果它在某些领域(例如某种特定商品)生产成本较低,那么,它仍然可以选择专注于这些领域,并通过与其他国家交换产品来实现互利共赢。

二、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是指各国根据自身特点、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专注于特定商品或服务的生产,通过相互交换满足需求,这样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2.1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变历史上,国际分工并非一蹴而就。

随着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从最早的农牧业、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开始形成显著的产业结构差异。

同时,开发中国家的参与逐渐改变了全球制造业格局,形成了全球产业链体系。

2.2 国际分工的重要性国际分工能够提高生产率,使各国得以专精于某些领域,通过专业化带动技术创新和发展。

同时,它也促进了各国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三、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的关系3.1 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基础比较优势为国际分工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同国家由于自然资源、劳动成本、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在某些领域表现出相对优势。

中国制造业在新型国际分工下的战略分析

中国制造业在新型国际分工下的战略分析

1技术 创 新 模 式 .
技术创新模 式按照技术 能力的不 同 . 以划分为 自主创新 、 可 合作 创新和模仿创新三种基本模式 自主创新是指依靠企业 自 身力量 实 现技术 突破 , 完成创新 的一系列工作 , 以此为基础完 成技术的商 品 并 化, 达到技术创新 目 的活动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 习模仿率 先 标 创新者 的方法 , 引进 、 购买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诀 . 以其 并 为基础进行改进再创新的做法 。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 、 研机构 、 院 科 高等 校之 间以共 同利益为基础, 以资源共享 或优势互补为前提 . 在技术 创 新 的过程 中相互合作 , 同投 入 、 共 共享 成果 、 担风 险的技术 创新行 共 为。由于高校及科研机构 的研究经费主要来 自国家财政 . 很少得 到来 自企业的资助 。企业 与二者建立合作 创新关 系的模 式在 中国仍为 少 数, 因此我们将重点 的模式选择 问题锁定在 自主创新和模仿 创新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 国通过引进 国外技术装备 以及模仿创新 等 我 方式 , 中 国制造业形成 了较为完善 的产 业体系 . 使 配套建设也 比较 完 善 , 我国相较其他发展 中国家的一大优势 。跨 国公 司作 为高新 技 这是 术的重要 载体 , 通过增加 资本供给 、 引入先进的技术 , 管理理 念以及经 营方式带动 了中国制造业 的快速发展 , 使中 国的收益及生产率获得 提 高[ 2 1 。同时 , 由于技术溢 出效应 , 中国企业 的技术水平也得 到了显 著的 提高。 管如此 , 尽 中国仍然属于技术后进型 国家 , 企业 由于缺乏 自主知 识 产权 , 仍然难 以摆脱 对发达 国家及 跨国公司 的依 赖 . 使得高利 润被 跨国企业和合 资外方分割 。 并且 , 由于 自主研发 的投入 巨大 . 中国本土 的大中型企业更倾 向于与有技术 品牌 的 国际先进企 业建立市场 交换 关系 , 获取国际先进企业 的技术 。由于这种联结关 系仅仅 是单 一的 来 市场交换关 系 , 当部分 的企业放弃 了对研发 、 相 品牌和渠道 的努 力 . 使 得我国的模仿创新过程 中始终存在着 “ 重引进轻开 发” 的现象 . 因此 . 也始终难以摆脱技术路径依赖 的困境 .难 以实现技术 的跨越式 发展 因此 , 只有加强 自主创新能力 , 才能真正实现 中国制造业 的长远 发展 但中国的技术现状 决定 了我 国企业 现阶段 的创新 路径不可能 以 自主 创新作为技术创新 的唯一手段 . 因此 . 如何从模仿创 新中实现对 引进 技术的吸收 、 消化 . 使之成为能 为我国的技术创 新所用的知识就 是我 国制造业最亟待解 决的问题 近期 , 一些实证 研究显示 。 过直接投资或 技术引进方式促 进本 通 国经济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尤其 是当引进技术 与本 国的技术水平存在 较大差异时 . 没有证据 可以表 明技术引进规模对本 国的劳动生产 率起 促进作用口 因此想要提高技术 创新能 力首先要提 升本国对技术的吸 收能力 。 对于技术知识 的吸收能力 , 主要 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 : 技术知 识的现有积累和本 国对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的努力程度 首先 . 术知 技 识的现有积累是影 响技术 知识 吸收能力 的关键 因素 。 因为现有知识是 组织 内部在过去 的研 究 、 习中形 成的知识体 系 . 学 并会随着实践 经验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测度及国际比较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测度及国际比较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测度及国际比较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全球价值链重构的理论基础 (7)2.1 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 (9)2.2 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概念界定 (10)2.3 全球价值链重构的驱动因素 (11)三、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测度 (13)3.1 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14)3.2 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测度方法 (16)3.3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 (17)3.4 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国内区域差异 (19)四、中国制造业在国际比较中的地位分析 (20)4.1 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21)4.2 中国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23)4.3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24)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26)5.1 研究结论 (27)5.2 政策建议 (28)5.3 研究展望 (29)一、内容概述本文档旨在探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变化及其国际比较。

文章首先介绍了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包括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对全球制造业分工的影响。

重点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国际合作的深化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比较,对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进行测度,并与其他主要经济体进行比较分析。

文章最后总结了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特点,提出了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策略建议。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的分工地位分析视角。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经济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作为连接各国经济的重要纽带,其重构不仅影响着全球贸易和投资格局,也对各国制造业的分工地位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及国际分工特点

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及国际分工特点

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及国际分工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国际分工特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技术水平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等。

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开放政策开始实施之初,中国主要出口的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等。

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因为中国拥有便宜的劳动力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升级其出口产品,涉足更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如机械设备、电子产品、汽车等。

中国的制造业走向了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并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此外,中国还开始出口一些服务类产品,如旅游服务、互联网技术等。

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以及技术进步的程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技术创新的推动,中国逐渐向更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转型。

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朝着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加强自主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水平和品牌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

中国的国际分工特点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利用上。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中国在世界分工中扮演着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重要角色。

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其规模效应也使得中国能够实现成本优势。

此外,中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钢材等,也使得中国在资源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竞争优势。

因此,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主要承担了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角色。

中国的国际分工还反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承担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委托加工任务。

这种分工模式使得中国成为制造业出口大国,并带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中国通过建立和发展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伙伴关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全球供应链,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

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

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分工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在国际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发展状况。

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其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包括电子产品、纺织品、机械设备等。

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规模经济效应明显。

这使得中国能够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大规模、高质量的产品。

因此,许多国际品牌选择将生产基地设在中国,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三、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全球价值链是指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环节,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物流等。

中国承担了许多制造环节,特别是组装和加工环节。

这使得中国能够从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然而,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然较低,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这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也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中需要改善的方面。

四、中国的服务业发展除了制造业,中国的服务业也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增加。

中国的服务业包括金融、电子商务、旅游、咨询等多个领域。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例如,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等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为国际分工带来了新的机会,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五、中国的投资和对外援助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不仅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重要参与者,还是全球投资和对外援助的主要国家。

中国通过投资和援助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全球产业链的发展。

中国的投资涵盖众多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

同时,中国还通过对外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

这些举措加深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互动,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

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

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角色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角色摘要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对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角色,并分析其对经济增长、就业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引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制造业的地位和意义变得愈发突出。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就业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探讨制造业的重要角色。

经济增长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首先,制造业产出的增加能够直接促进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

制造业的扩张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完整体系。

其次,制造业的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制造业能够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制造业作为先导产业,能够带动服务业、物流业、金融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就业制造业对就业的贡献非常重要。

首先,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在制造业中,既有对高技能、高学历的需求,也有对中低技能工人的需求。

其次,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就业增长。

制造业的扩张会促使与之相关的物流、包装、售后服务等行业的就业增加。

最后,制造业的发展对农村就业有重要影响。

很多农村劳动力通过务工等方式进入制造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技术创新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者。

首先,制造业对技术的需求促使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制造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品质、生产效率和技术含量,推动了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技术创新。

其次,制造业能够促进技术的扩散和应用。

制造业中的新技术往往能够迅速普及并应用于其他行业,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

最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够提高国际竞争力。

技术先进的制造业能够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强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结论制造业作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角色,在经济增长、就业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GVC地位指数”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从“GVC地位指数”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从“GVC地位指数”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一、引言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由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国际分工迅速由"产业内";向"产品内";分工深化。

越来越多的产品,其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被"分割";为不同的"任务和活动";(Tasks and Activities),并按"成为最优";原则被安排到不同的经济体完成,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各项"任务和活动";之间的衔接。

这种生产过程的"分割化";与生产"任务和活动";的"国际离散";(International Dispersion),导致"无国界生产体系";(Borderless Production Systems)逐步形成。

在此背景下,传统上产品的"国家制造";已经转变成"世界制造";,传统意义上的"货物或服务贸易";也已转变为"任务贸易";。

如此,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创意设计到最终完成消费,从生产组织的角度看,就而从产品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角度来说,则在各参与国(地区)之间形成一个"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 GVC)。

GVC的不断延伸和参与GVC分工的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在为参与国(地区)创造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导致各国海关以传统的"贸易流量";为标准所统计的贸易数据,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重复统计";(Double Counting)问题,不仅使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状况严重"失真";,而且明显"扭曲";各参与国(地区)所获分工和贸易利益。

中国制造业发展

中国制造业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制造业始终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脊梁。

制造业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80%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3个国家——美、日、德,其制造业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竞争力最强的。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制造业迅速崛起。

一、中国制造业的现实发展(一)制造业全球增长最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

199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巴西,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首,进入了世界制造业10强,位居第八;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达7.0%,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在世界10强中居第四位;2004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提高至10%,排名超过德国,上升至世界第三位。

据联合国统计署和工发组织计算,1993年—199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而同时期发展中国家只有5.4%;1998年—2003年我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然高达年均9.4%。

(二)制造业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总出口的5%,其中制造业产品占九成。

2003年进出口额更达8512.1亿美元,其中出口4383.7亿美元,进口4128.4亿美元,十余年来一直保持贸易顺差。

2004年和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连续突破一万亿美元,现在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

通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不少重要工业产品方面已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生产大国,中国现在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处于世界第一位,囊括了家电制造业、通讯设备、纺织、医药等十多个行业。

(三)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随着外商投资的产业链延伸和配套规模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逐步增多。

中国的部分行业已开始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标准或引进外国技术、资金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竞争能力提高。

外商投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我国的竞争优势在制造业

我国的竞争优势在制造业

我国的竞争优势在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总规模已经位居全球前位, 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

目前,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 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作为过去20 多年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标志, 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升级使得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 并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产因素优势: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总数,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廉。

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工厂,同时,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等有着飞速的发展,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些充足的,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是其他发达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尤其是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更可以显示出这一优势。

国内需求优势: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这广阔的土地上,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也一路高涨,因此,人民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增加了,而且,农村的经济发展,广大的农民市场也逐渐打开。

我国的内需潜力无穷,这一巨大优势,使制造业的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

政治因素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增长。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政府的职能逐渐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的决策符合市场规律,政府的政策符合企业的利益,为企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集中起来,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加有效,这些都比发达国家更有优势。

外部产业环境优势我国有着比较完善的制造业基础,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到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到西部大开发广泛引进先进的设备及经验,我国形成比较完善的制造业基础,从劳动密集型,到高新技术密集型,都可以很好的适应。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学年论文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二O一七年五月二十六日目录1.比较优势 (1)1.1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 (1)1.2我国劳动力低的比较优势 (2)1.3我国原材料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 (4)2.竞争劣势 (4)2.1中国制造业的比较劣势的变化情况 (4)2.2我国劳动力的比较劣势 (5)2.3我国制造业中技术含量的比较劣势 (5)2.4中国企业竞争力低的原因 (5)3.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词 (8)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摘要: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可能向所有存在禀赋资源比较优势的市场或产业领域渗透。

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因为中国制造业是最能利用和体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的产业,也是最具创新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环节,但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制造业必须要培养自己在研发与创新,组织管理,营销,品牌等方面的差异化能力。

关键字:制造业,比较优势,竞争劣势,创新能力,人力成本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Abstract:in an open and global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enterprises may permeate all the markets or industries that have endowments, resource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China enterprise in the glob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often reflected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specially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ecause China manufacturing is the most can use and reflect our comparative advantage elements of the industry, is also the most potential for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link, but in capitalism under the impact of China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ust develop their own 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marketing,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brand etc.Key words: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innovation ability, labor cost1.比较优势如果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比,一个国家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低,那么,该国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近年来,全球制造业正呈现出日益增长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的制造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贸易和合作。

全球化给制造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竞争。

本文旨在分析并探讨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1. 国际分工与产业升级制造业全球化的重要趋势之一是国际分工的日益加深。

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其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为基础,形成了相对特化的产业结构。

例如,中国以其劳动力成本低廉和制造业规模优势,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制造基地。

而发达国家则着重发展高端技术和创新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附加值的提升。

2. 跨国生产和供应链管理全球化使得制造企业能够跨越国界进行生产和供应链管理。

众多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合资企业和供应商网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规模的优化。

跨国生产不仅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应对变化。

3.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全球化发展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

制造业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为制造业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发展空间。

4. 跨国企业竞争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制造业中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跨国企业之间展开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产品,更多地转向供应链、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面。

同时,跨国企业之间也展开了合作,通过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5.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制造制造业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制造成为行业的重要关注点。

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快技术升级,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绿色制造不仅有利于企业形象和可持续发展,也符合全球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

总之,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企业需要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通过技术创新、供应链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手段提升自身竞争力。

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战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制造业国际化发展已成为许多企业追求的目标。

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旨在通过拓展市场、寻求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等手段,实现企业的跨国经营,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1. 拓展市场:通过制造业国际化发展,企业可以进入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扩大产品销售范围,提升市场份额。

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机会,增加企业的收入和利润。

2. 寻求资源:制造业国际化发展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丰富的资源,包括原材料、劳动力、技术和市场等。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合作,企业可以共享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 降低成本:通过制造业国际化发展,企业可以利用国际分工的优势,将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分散到不同的地区进行。

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 提高竞争力:制造业国际化发展可以与跨国竞争对手进行正面竞争,通过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加强自身品牌的影响力。

二、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实施方法1.选择市场:在制造业国际化发展中,企业需要仔细选择目标市场。

可以从市场容量、消费需求、法律法规、政府支持、竞争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和比较。

并根据企业自身的产品优势和定位,选择合适的市场。

2.建立合作关系:制造业国际化发展需要与目标市场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可以通过合资合作、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共同开展生产、研发、销售等工作。

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可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市场。

3.加强研发创新:制造业国际化发展需要企业具备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品质标准,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并具备竞争优势。

4.适应当地法律法规和文化环境:在制造业国际化发展中,企业需要了解和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并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

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

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

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

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作者:李淑华生厚良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02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总体背景下,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是我国未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基本趋势。

一、到2020年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营销能力上的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将不断提高。

(一)工业化中期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构变化趋势对于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我国而言,经济增长还将依靠工业,结合工业化中期工业结构开始出现重化工业化以及高加上度化的趋势,我国工业化中期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构变化将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中仍将占有一定的位置。

任何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

从工业化中前期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变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看,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贸易还不能过早地放弃,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比较优势来看,劳动力仍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优势要素。

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劳动力密集产品制造上,而且更多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环节的生产上。

因此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产业。

二是我国将在更多的产业领域以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中前期向工业化中后期的过渡,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也将不断加快,工业结构变化将呈现出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特征,在以原材料为中心的发展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将进一步升级,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橡胶制品等占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木制品、纸制品和印刷、金属加工产品、机电产品等所占比重将持续上升,由此也将带动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产业内分工、劳动力配置与国际竞争力分析

产业内分工、劳动力配置与国际竞争力分析

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和实现制造业转型的启示并不大。通过对产品架构——这一产业内分工视角 的研
究 ,可 以看出一国制 造业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其可能的劳动力限制。这一结果对于中国制造业转 型和
竞 争 力 提 升 具 有 重要 的意 义 。
[ 关键 词]产 品架构 ;竞 争力; 2 8 5 09
流动 的劳 动力 资源与低 劳动力 成本 似乎成 为中国制造企 业 的主要竞争手 段 。然而从 国际分 工视 角去 审视就会 发现 ,这种 所谓 劳动 密集 和资本 密集的分 工模 式 只是国际分 工格局 的一种形 式—— 产业 间分工 。事 实上 当前 产业 内分 工和 产品 内分 工 ( 国公 司主导 的不 同价值 链环节 的 国际分工 )似乎更 符合 国际分工 的潮 流 。如 何 跨 从产 业 内分工 视角去挖 掘 中国制 造企业 的国际竞争 力? 如何 从 国际竞争力 视角来 看劳动 力配 置与 中国制造 业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8 7X 2t) 一 O4 0 0 一t (000 OO — 4 0 8 4
近几年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 “ 用工荒” ,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企业的关键因素。从要素禀赋理论和 比 较优势理论来看,中国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停 留在劳动密集型及其带来的低成本优势 ,因此充分利用
第2 9卷第 4期
V0 . 9 No 4 12 .
长 春师范学 院学报 ( 人文社 会科学版 )
Junl f h l hnNr a U i rt( u ai sadSc l c ne) ora o C mg u oml n e i H m n i n oi i cs e v sy t e aSe
财 富 的能力 。 ”按 照传统 国际 贸易理论 ,每个 国家集 中生产 并 出 口本 国 “ 素 禀赋 充 裕 ”的 产 品 ,进 口本 国 要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及国际分工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及国际分工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及国际分工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达7.0%,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在世界10强中居第四位。

2004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提高至10%,排名超过德国,上升至世界第三位。

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亿美元,首次在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排名第二的制造大国。

2007年中国嫦娥一号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不仅使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得以实现,而且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添上了最辉煌的一笔。

中国制造业近年来持续高速发展,现阶段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依然是以制造业为主体。

在以信息技术革命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中,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分工协作体系正在形成。

中国制造业如何在国际分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有效地利用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参与世界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世界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斯密从其分工理论出发,探讨了国际分工的形成条件,他认为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的依据是各国在产品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以比较优势作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原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首先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的H―O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比较优势学说的经典理论地位。

著名国际竞争战略学家M.E.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竞争优势理论,实现了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他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根本点在于主导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又取决于资源要素、需求因素、支柱产业及产业配套状况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波特的竞争优势既包含了一个国家的初始比较优势一主要取决于资源禀赋,又包含了后发比较优势和潜在比较优势一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创新的制度、组织和理念,因此从本质上看,竞争优势仍是比较优势,是超越了传统涵义上的比较优势的比较优势。

佛山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优劣势分析

佛山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优劣势分析

佛山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优劣势分析1. 产业集聚效应:佛山地处珠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制造业资源和集聚效应。

在佛山,可以找到各种类型的制造业企业,从小型家庭作坊到大型企业,覆盖了汽车、家电、建材、家具等多个领域。

这种产业集聚效应可以促使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2. 优质供应链:佛山的制造业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销售配送,整个供应链的环节齐全,能够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

这种优质供应链可以提供高品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3. 技术研发能力:佛山制造业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和经验。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佛山的企业也在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

一些企业通过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并进行本地化改进,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这种技术研发能力可以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

4. 开放的政策环境:佛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享受着开放的政策环境和便利的贸易条件。

佛山的企业可以享受到税收减免、进出口便利化等政策优惠,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

佛山还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更多机会。

1. 缺乏核心技术:佛山的制造业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

虽然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使得企业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无法主导技术进程和价值链。

2. 品牌影响力不强:佛山的制造业企业相对来说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少,品牌影响力不强。

这使得佛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往往处于低端、中低端的位置,面临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缺乏知名品牌的支撑,也限制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和利润空间。

3.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压力: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加强,佛山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环保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及国际分工
作者:熊芙蓉
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02期
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达7.0%,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在世界10强中居第四位。

2004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提高至10%,排名超过德国,上升至世界第三位。

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0956亿美元,首次在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排名第二的制造大国。

2007年中国嫦娥一号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不仅使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得以实现,而且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添上了最辉煌的一笔。

中国制造业近年来持续高速发展,现阶段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依然是以制造业为主体。

在以信息技术革命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中,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分工协作体系正在形成。

中国制造业如何在国际分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有效地利用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参与世界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世界制造业的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斯密从其分工理论出发,探讨了国际分工的形成条件,他认为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的依据是各国在产品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以比较优势作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原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首先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的H—O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比较优势学说的经典理论地位。

著名国际竞争战略学家M.E.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竞争优势理论,实现了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他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根本点在于主导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又取决于资源要素、需求因素、支柱产业及产业配套状况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波特的竞争优势既包含了一个国家的初始比较优势一主要取决于资源禀赋,又包含了后发比较优势和潜在比较优势一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创新的制度、组织和理念,因此从本质上看,竞争优势仍是比较优势,是超越了传统涵义上的比较优势的比较优势。

传统的国际制造业分工表现为发达国家将加快把失去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发展自己的最大比较优势,攫取最大的比较利益。

如在东亚地区,传统的分工格局是日本将国内进入衰退阶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纺织、服装。

80年代
的家用电器等)先后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和东盟,然后再转移到中国沿海地区,呈现出产业梯度转移的特征。

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的经济、产业各处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发展格局和产业分工格局。

但随着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国际分工的边界正从产业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相应地。

一国的竞争优势也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体现为在产业链条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

因为从产业链细分的角度看,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它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如高科技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它的知识技术密集环节(如服装产业的服装设计环节)。

在价值链分解的基础上,每一个制造业企业只能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收缩自己的业务领域,从事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

也只有融入某一价值链并在价值链中准确定位,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1.健全、完备的产业体系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的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从基础产业到IT产业,上游到下游到中间,我们都有一整套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可以为制造业的扩张提供原料和中间产品,这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是不具备的。

我们可以在东部地区形成最佳的制造业的基地。

我们也可以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个很有潜力的制造业基地,因为无论是东部还是在中西部,我们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素质良好,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新增劳动力的素质稳步提高,但由于人口总量过大,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局面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因而可以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相对廉价的高素质劳动力,并构筑其国际比较优势。

另外,从人口调查数据看,我国高中和大学入学率近年来提升很快,随着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迅速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局面有望得到根本改观。

这必将使我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大大加强,且更为重要得是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发展。

有关资料显示,北京一名工程师的月平均工资约为500美元,仅相当于日本东京工程师月工资的1/10左右;国内制造业工厂月平均工资约为220美元,而在日本高达3,000美元左右。

许多企业试图通过生产基地的转移,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以获取最大经营利润。

如日本东芝公司近期已把数字电视市场厂迁至大连,劳动成本因此比原来降低了80%-90%,其产品的市场价格优势得到加强。

3.迅速扩张、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国内市场
我国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国,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为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空间支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经济在调整中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均国民收入稳步上升,加上人口总量巨大,现实的和潜在的国内市场需求量可以为制造业企业的规模扩张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部分企业成功地实现了海外投资。

究其原因。

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所提供的规模经济优势、国内市场激烈竞争所形成的企业进步压力,是重要的推进力量。

4.某些行业和企业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行业已开始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标准或引进外国技术、资金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

我国制造业中的一些大型企业或集团,先是与国外著名产品制造商结盟,学习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努力,借助于本土化的创新过程,逐步营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品牌,并且已具备了很高的生产技术能力,形成了值得重视的国际竞争优势。

如海尔集团走出国门,不仅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家电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并成功进入世界家电十强行列。

三、利用竞争优势,参与制造业的国际分工
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对参与制造业的国际分工这一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

1.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成本主导型加工业
这是劳动力成本和熟练技术工人的优势比较突出、但自主研发能力和自我品牌实力相对薄弱的制造企业的现实选择。

我们不能由于加工制造环节的附加值低而否认参与新型国际分工、承接发达国家加工制造环节转移的经济合理性。

加工制造环节是我们的现实优势,是我们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条的切入点。

这对于我们实现与国外的产业对接,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意义重大,同时也是我们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必要途径。

考察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成长历程,也都是从加工组装起步切入全球化的生产体系,而后再逐步从低附加值的产业环节向较高层次递进的,这一点对我们应该有所启迪。

2.积极争取进入国际分工的上游环节
发达国家尽力参与并抢占各产业中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同时将低技术与低附加值环节转移给处于发展阶梯较低的其他国家,从而完成产业价值链的分离和转移,以确保效益和收益最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竞争的加剧,如果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限制在较低的层次上,就会丧失长远的竞争能力,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也很难维持。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健全的产业体系和迅速扩张的国内市场优势,吸引跨国公司积极在华投资,通过引进、吸收,想办法实现高科技产业的突破,发展高科技产业。

另一方面已具备相当规模和较强研发能力、掌握相关产品的关键制造技术、且品牌已有相当知名度的企业,可直接开拓全球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通过他们在全球市场直接参与竞争,不断学习,逐步取得经验,缩小差距,适时向产业链条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环节渗透,从而逐步提升自身、带动其它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加工增值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