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一、微小世界1、通过观察可知布满的彩色小鲮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复眼。

2、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我们称之为晶体,它们的排列虽然是规则的,但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3、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4、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6、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7、微生物是1632年出生在荷兰的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8、球形透明体放大的倍数不是很大。

2、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3、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

4、霍乱、肺结石、伤寒等可怕的疾病并不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5、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里面没有微生物。

6、玻璃不是由晶体集合而成的。

7、在放大镜下的观察,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8、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会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跟它脚的结构有关。

9、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10、绿藻能使鱼缸里的水变绿。

11、如果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10×、6×,那么物体的图像将被放大160倍。

12、第一台显微镜的制造者列文·虎克最早发现了细胞。

13、载玻片移动的方向跟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不是一致的。

14、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15、我们可以用干草来培养微生物。

1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不是无限的。

17、调节显微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18、培根发明了能提高视力的眼镜。

19、光学显微镜的镜片两块都是凸透镜20、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科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门科学课程,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本文将全面介绍六年级下册科学的所有知识点,帮助同学们复习和总结所学内容。

1. 植物生长和繁殖- 植物结构:根、茎、叶- 植物繁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植物的生命周期:种子、幼苗、成熟植株2. 动物结构和功能- 动物类群: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等- 动物特征:触角、羽毛、鳞片等- 动物运动和呼吸机制3. 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混合和纯净- 物质的变化:熔化、沸腾、溶解等4. 物体的运动和力- 物体的运动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 力的作用和效果:推力、拉力、支持力等- 重力对物体的影响5. 物理现象和科学实验- 自然界的物理现象:电流、声音、光线等- 科学实验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实验中的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6. 气候和气象- 气象仪器:温度计、气压计、风向标等-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季节、气候带、气候图谱等- 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的防御7. 健康与环境- 身体健康:饮食营养、运动锻炼、个人卫生等- 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生态平衡等- 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8.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科学家和发明家: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托马斯·爱迪生等- 科技创新和对社会的影响以上就是六年级下册科学的所有知识点。

同学们在复习和总结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章节和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和思维导图,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祝同学们在科学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精心整理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精心整理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人的实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

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11、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12、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完整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完整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物质的性质
1. 物质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状态的特征和转变规律
2. 物质的颜色、形状、质地、透明度等特性
3. 物质的燃烧性、溶解性、导电性等性质
二、人类感官与科学思维
1.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基本原理
2. 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与技巧
3. 利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
1. 动植物特征的分类和鉴别方法
2. 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生态平衡
3. 物种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动物的特征与分类
1. 动物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2. 动物的分类及其特征
3. 已知动物的进化历史和生活性
五、植物的特征与分类
1. 植物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2. 植物的分类及其特征
3. 已知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六、地球与环境
1. 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规律
2. 大气层、水圈、陆地和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3. 对环境进行保护和节约利用的意义和方法
七、科学与技术
1. 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关系
2. 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 科学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归纳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所有知识点考点)

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所有知识点考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所有知识点考点)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3.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对,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4.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应用。

5.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放大镜镜片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7.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他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但大多数昆虫身体比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

8.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9.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0.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11.我们身边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还有一个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

1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4.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花岗岩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的。

15.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和蒸发。

六下科学复习资料

六下科学复习资料

六下科学复习资料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复习的实效性,切实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好六年级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特制定复习计划。

二、复习目标1、复习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能解决一些科学问题。

2、结合科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复习内容1、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1)了解能量的种类和转化规律,掌握能量转化的应用。

(2)了解太阳能的特性和应用,掌握太阳能的收集和利用方法。

(3)了解电能和磁能的相互转化和应用。

(4)了解机械能、化学能、风能、热能等能量的表现形式和应用。

2、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1)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

(2)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分类方法和应用。

(3)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进化历程,理解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3、第三单元太阳系与宇宙(1)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太阳系中各个星球的位置和特点。

(2)了解月球的特性和地形地貌,掌握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3)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第四单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了解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现状,掌握常见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2)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应用。

(3)了解能源的利用和节约,掌握节能减排的方法和措施。

四、复习方法1、梳理知识,将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条理化、整体化。

2、针对每种类型的题目,进行专项练习,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对学生的易错题进行重点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4、通过课堂讲解、课堂提问、课下作业等环节,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记忆。

5、在复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实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五、复习时间安排根据学校安排,本学期一共有18周的复习时间,具体安排如下:第1周: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4课时)第2周: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4课时)第3周:第三单元太阳系与宇宙(4课时)第4周:第四单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4课时)第5周:综合练习及讲评(2课时)第6周:考试及试卷讲评(2课时)以上是本学期的科学复习计划,希望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总复习资料(五四制)

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总复习资料(五四制)

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总复习资料(五四制)第一单元:地球与宇宙1.1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 地球的两极略微扁平,赤道略微鼓起。

1.2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一个自转周期为一天。

*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旋转,一个公转周期为一年。

1.3 太阳系* 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有地球、火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 太阳系还包括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卫星和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2.1 生物的特征* 生物需要营养。

* 生物能够进行呼吸。

* 生物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 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2 生物的分类* 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将生物划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会逐渐适应所处的环境。

* 环境影响生物: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 生物影响环境:生物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所处的环境,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影响大气的氧气含量。

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3.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

* 物质具有不同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3.2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形状、密度、硬度、导电性等。

* 化学性质: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

3.3 能量的转化* 能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和光能等。

* 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相互转化,如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等。

第四单元:制作与设计4.1 制作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制作与设计需要考虑实用性、美观性和创新性。

* 制作与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

4.2 常见的制作与设计方法* 切割:使用刀具将材料切割成所需形状和大小。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三态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其中,固态物质分子间距离近,只能做微小振动,保持形状和体积不变;液态物质分子间距离较大,可以流动,保持体积不变,形状随容器变化;气态物质分子间距离很远,自由运动,可以流动,可以压缩和膨胀,形状和体积随容器变化。

2. 物质的溶解物质在液体中溶解的程度,取决于物质的相互作用力和温度。

物质间相互吸引力大的溶解度小,相互吸引力小的溶解度大。

温度升高,物质分子运动剧烈,溶解度增加,反之溶解度减小。

3. 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物质熔化时,外界向物质提供热量,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运动加快,使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体积不变。

凝固是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运动减缓,固定在某个位置上,并释放出热量。

4. 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气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升华和凝华都需要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量。

二、机械与力学1. 物体运动物体的运动需要有力量作用,一般可以用平衡、摩擦力、重力、弹力、浮力等来描述。

其中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万有引力。

2. 动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动力大小,可以用质量和速度的乘积来表示。

动量守恒原理指当物体间发生碰撞或爆炸的时候,动量守恒,合成动量等于分裂物品的动量之和。

3. 能量能量是指物体所拥有的做功的能力。

机械能定义为位置能和动能的总和。

重力势能是指物体在高处,受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所具有的势能。

动能则是由物体的动力产生的。

4. 机械简机简机是指乘积力的一种工具,可以用于力的扩大和变向。

常见的简机有轮轴、滑轮、杠杆等。

三、生物和生命过程1. 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具有吸收、分解物质、转化为能量,以及制造生物分子等功能。

2. 动物和植物动物是指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己的营养物质,需要从其他来源获取营养的生物。

而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己的营养物质。

3. 生命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包括代谢、繁殖、自我调节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在六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有趣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复习这些内容,我整理了一份科学总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的分子紧密排列,形状固定;液体的分子间距较大,形状不固定;气体的分子间距最大,形状不固定。

2. 物质的熔化、凝固、汽化和凝华是物质的相变过程。

熔化是固体变为液体,凝固是液体变为固体;汽化是液体变为气体,凝华是气体直接变为固体。

3.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溶解是指固体在液体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物质的物质。

4. 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发生了新的物质的生成,如燃烧、腐蚀等;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如溶解、相变等。

二、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 生物的分类:生物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如按照生活环境可以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和空生生物;按照营养方式可以分为植物和动物等。

2. 动物的特征:动物是多细胞的有机体,具有呼吸、运动、感觉和繁殖等特征。

动物可以按照骨骼的类型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3. 植物的特征:植物是多细胞的有机体,具有光合作用、细胞壁和根、茎、叶等器官。

植物可以按照种子的类型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三、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固态的地壳、流动的地幔和固态的地核组成。

地壳分为陆地和海洋,地壳上的地理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等。

2. 宇宙的组成:宇宙是由星系、星系团、星云和恒星等组成的。

恒星是宇宙中的光源,其中太阳是地球的近邻恒星。

3. 星座和星象:星座是人们根据星星的分布形成的一些图案,用来观测和导航。

星象是人们观测星星时形成的形状和位置。

四、能源与环境保护1. 能源的分类:能源可以分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

传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范围称为视野。

第一课放大镜1、什么是放大镜?特点是什么?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即中间凸起)、透明。

2、放大镜的构造包括:透镜、镜柄、镜框。

放大镜的原理是光的折射原理,所以能放大、聚光、成像。

3、放大镜的作用:放大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观察到物体更多的细节。

4、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常用在公安、科技、教学、医院、农业、精密仪器维修等方面。

5、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有两种:①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上下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②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至图像大而清楚。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系,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放大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则越小。

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最大。

7、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的物体都有放大的作用,如水滴、老花镜、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水后,也有放大的功能。

8、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

9、用放大镜看物体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看物体,物体的图像放大了,而且发现物体的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如用放大镜看书报的字、图是由小点组成的;用放大镜看电视和计算机的屏幕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小点组成的,看不到图像只能看到平行和垂直的亮条纹。

10、最早提出应用放大镜装置的是谁?最早制造出眼镜的是谁?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

最早提出应用放大镜装置的是13世纪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最早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的是培根。

11、回答下列问题①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大)。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封面页- - 学校名称- 编写日期目录1. 生物学- 细胞结构与功能- 遗传与进化-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2. 物理学- 力与运动- 能量转换- 简单机械3. 化学- 物质的分类- 化学反应基础- 元素周期表简介4. 地球科学- 地壳的结构- 水文循环- 气候与天气5. 空间科学- 太阳系- 恒星与星系- 天文观测工具第一章生物学1. 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器及其功能- 细胞的生命周期2. 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基本原理- 物种的进化- 自然选择与适应性3.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与食物网-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第二章物理学1. 力与运动- 力的定义与测量- 运动的描述- 牛顿运动定律2. 能量转换-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的不同形式- 能量转换的例子3. 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 滑轮与斜面- 机械效率第三章化学1.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状态- 元素与化合物2. 化学反应基础- 化学反应的类型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 反应速率与催化剂3. 元素周期表简介- 周期表的结构- 主要元素的特性 - 元素周期律第四章地球科学1. 地壳的结构- 地壳的组成- 板块构造理论- 地震与火山2. 水文循环- 水的循环过程- 淡水资源的重要性 - 水资源的保护3. 气候与天气- 气候类型- 天气系统- 气候变化的影响第五章空间科学1. 太阳系- 太阳与行星- 太阳系的形成- 太阳系探索2. 恒星与星系- 恒星的生命周期- 宇宙的尺度3. 天文观测工具- 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天文观测方法- 空间探测器附录- 科学实验列表- 重要科学词汇表- 参考文献结束页- 版权声明- 审核人签名- 编写者签名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具体的知识点需要根据您所在地区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填充和调整。

您可以将上述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需要进行编辑和格式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汇总

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汇总

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汇总一常见的建筑1、人类最早的居住的房屋是(洞穴、草棚和树巢)。

人们最早建造的房屋是(用兽皮做成的可移动的帐篷)。

2、后来人们发明并生产出了(砖、瓦、石灰)等各种建筑材料,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民居)和金碧辉煌的(宫殿)。

3、19 世纪20 年代研制出了(水泥),以后又出现了(钢材、玻璃、塑料、混凝土)等许多建筑材料,加上新型建筑技术的,建造出了现代建筑。

人们可以在房屋里(工作、休息、娱乐),也可以(举行各种仪式)。

4、不同风格的建筑(图见书P4):傣族竹楼、四川山村民居、内蒙古圆顶土房、北京四合院、江苏民居、伊斯兰特色的房屋5、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功能。

二巧妙的结构1、为了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人们选取各式各样的结构。

改变建筑物的结构,可以改变建筑物的承载力。

2、三角形的基本结构具有稳定性。

3、仿生建筑一般模仿生物的独特结构。

三美丽的建筑1、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2、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时,既要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和材料,又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还要如何体现建筑物的美。

四人体的组成1、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细胞。

2、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楼房――单元――房间――墙―――砖3、显微镜的结构:目镜、镜筒、镜臂、物镜、载物台、镜座用显微镜观察时两只眼都要睁开;被观察物应放在载物台上。

4、细胞是怎样构成人体的? 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有的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有的结构复杂,由数亿个细胞构成。

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地吸取氧气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能量。

五消化与吸收1、消化器官:口腔、食道、胃、肝、胰、小肠、大肠、肛门。

2、在消化系统中,大块食物被切割,磨碎成小颗粒,然后,被消化液分解成更小的微粒的过程叫消化;消化后的营养成分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

3、将一块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咀嚼,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会有甜的感觉。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它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放大镜之所以能够放大,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2.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而且可以看到一些细节,例如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是由许多红、绿、蓝三色小点组成的。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4.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首先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变得大而清晰;其次,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5.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且中间较厚(边缘较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例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而与镜片凸起的程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随着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物体信息也会更多,但视野会变小。

8.使用工具可以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例如通过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例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9.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够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0.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1.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碱面、雪花等,它们的形状大多很规则。

12.制造晶体的方法包括减少水分法和降低温度法。

13.晶体包括白糖、食盐、碱面、味精、雪花、水晶等。

非晶体包括松香、玻璃、珍珠、琥珀、沥青等,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14.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5.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它把人类带入了微观世界,并成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6.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六下科学复习资料

六下科学复习资料

六下科学复习资料六年级即将迎来期末考试,作为一名小学生,除了准备语数英的复习,还要认真复习科学的知识点。

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六下科学复习资料,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生物1.植物的繁殖:植物的繁殖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

通过花朵可以了解植物的生殖器官,受粉后花瓣会凋谢,留下果实。

常见的有果实散发出来的种子和地下茎繁殖的植物。

2.动物的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例如鱼类有鳃,鳞片和鳍,鸟类有羽毛和喙,哺乳动物有乳房和毛发,爬行动物有鳞片等。

通过这些特征可以辨认出不同的动物。

3.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指的是食物的吞噬关系,食物网表示多条食物链构成的网络,其中每一个生物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可以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

二、物理1.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媒质传播。

当声源发出声波时,声波会在媒质中传播,并使媒质发生振动。

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媒质的性质,例如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是343米/秒。

2.电路:电路是由电源、导线、电器等组成的,并且有正负电极之分。

电路中的电流是由电子的运动产生的,电阻是指电流通过导体时所遇到的阻碍。

3.光学:光是一种电磁波,不同的物体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程度不同。

凸透镜可以把光线聚焦在一点上,而凹透镜则可以将光线散开。

三、化学1.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相同种类的微粒组成,例如水和纯金属,而混合物则是由不同种类的物质混合而成,例如淡盐水。

2.常见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指的是化学物质之间的变化过程。

例如在小学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3.科技中的化学:科技中的很多产品都和化学密不可分。

例如,洗衣粉中的表面活性剂可以使污渍变得更容易洗掉,化妆品中的美白成分可以去除肌肤的色斑。

以上是六下科学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大家在复习时能够合理利用这些资料,努力提高科学成绩。

最新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大全

最新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大全

最新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大全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1、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3、把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这也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

亲历探究,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佳途径;深入调查,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

科学家的研究结论不一定总是正确,但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4我国有女娲造人的古老传说。

5、科学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6、在距今大约30万——5万年以前,人类祖先已经从天然火过度到人工取火7、贾兰坡发现的“北京人”,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8、达尔文在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而我国古生物学家1984年7月所发现的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证明了寒武纪时生物物种出现了爆炸性增长。

“进化论”的核心观点: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9、生物进化论学说认为,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从单细胞生物长期发展来的。

10、美州大陆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物为距今大约1万年的尖状器。

11、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环境变化时自然选择所造成的,如非洲光照强烈,主要生活着黑种人,欧洲光照较弱,主要生活着白种人,亚洲东部主要生活着黄种人第二单元绿色社区调查1、2004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并首次颁布了全国统一的绿色社区标志,2、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符合环保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文明社区。

3、绿色社区建设,除了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节水设施、节能设施、新能源设施以外,还包括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等因素。

4、调查活动有: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

5、调查研究的步骤大致为: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拟定调查项目、调查人员分工、制定调查计划、搜集和整理事实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六年级科学下带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带复习资料

1.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图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2.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中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它的特点是中间较〔厚〕,边缘较〔薄〕。

3.在使用放大镜时,我们既可以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也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4.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借助放大镜来〔看书〕、〔观察地图〕等。

6.像食盐、白糖、碱、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7.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组合而成的。

花岗岩中矿物晶体有〔长石〕、〔云母〕、〔石英〕三种。

8.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制作晶体常有的方法有〔水分蒸发〕法、〔降低温度〕法。

9.〔显微镜〕的创造,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10.〔列文虎克〕是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构造的显微镜。

11.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的人。

12.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13.生命体大多是由〔细胞〕组成的,它是生物最根本的单位。

14.〔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5.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创造,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

16.〔伤寒〕、〔鼠疫〕、〔霍乱〕等可怕的传染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17.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8.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大小〕、〔形状〕等,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9.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的特点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0.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蓝〕,这种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它具有(放大)、(汇聚光)、(成像)、并且(透明)中间(厚)等特点。

2、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4、凡是具有放大镜片特点的器物也有(放大)的功能;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5、放大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大)6、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而人以为从物体反射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通过凸透镜看物体会感觉(放大)。

7、请简要回答放大镜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答:放大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如:用于老年人看一些书上的小字;用于一些考古学者研究文物时的观察;放映机的应用;望远镜;老花眼镜等地方。

8、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答:第一种方法: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二种方法: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对象大而清楚。

9、为什么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答:因为印刷上采用的是网点技术。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2、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蚜虫的天敌是(草蛉);我们可以利用(10)倍放大镜看到蚜虫的肢体。

4、使用(放大镜)观察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5、蜻蜓的腿的作用是(捕食),它能在空中捕食的昆虫有(蚊子)、(蝇)、(蜜蜂)和(蝴蝶)。

6、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为什么说苍蝇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很大?答:苍蝇身上常带有很多病菌和寄生虫卵,在进食、排便和吐唾液时都会污染食物。

六年级下册科学必备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必备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必备知识点一、物理和天文学1.光线和光的传播:了解光传播的直线特性,认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稳定和不稳定平衡:了解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到的力相互平衡,认识物体受到扰动后失去平衡的情况。

3.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了解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行星,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4.季节变化和气候:了解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季节变化,认识气温、降雨量、气压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5.重力和浮力:了解地球引力的作用,认识物体受到浮力的情况。

6.简单电路:了解电池、导线、电灯等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认识电流的流动和灯泡的发光原理。

7.飞行物体的特性和影响:了解物体在空气中的受力情况,认识空气对飞行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化学1.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溶解性等特性。

2.固体、液体、气体的变化:了解物质的变化状态,认识固体溶解、液体蒸发、气体冷凝等现象。

3.物质的组成:了解物质的组成,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4.燃烧和氧气:了解燃烧现象的特点,认识氧气对燃烧的作用。

5.酸、碱和中性物质:了解酸、碱和中性物质的特性,认识酸碱中和反应。

6.物质的变化和保存: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认识物质的变化是能量转化的结果。

三、生命科学1.动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植物的不同结构和对生存的功能。

2.动植物的繁殖方式:了解动植物的各种繁殖方式,认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特点。

3.动植物的适应环境:了解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特点,认识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条件。

4.食物和营养:了解食物的来源,认识食物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微生物:了解常见的微生物,认识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6.多样的生态环境:了解不同生态环境的特点,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地球科学1.岩石和矿物:了解岩石和矿物的特点,认识它们的形成和利用。

2.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了解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3.地震和火山活动:了解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原因和危害。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完整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完整版)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 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 叫做(晶体)。
4 / 22
(错 ) (错 ) (对 )
4.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对)
5.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外侧
( 错)
6.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对 )
7.自然界中所有固体物质都是晶体
(错 )
8.许多岩石是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对 )
9.晶体的形状是有规则的.都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食品领域:利用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
农业领域:利用固氮生物进行生物固氮.既能减少生产投入.又能避免环境污染。且能提 高作物产量。
4.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答: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 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把放大镜移到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考古学家用到放大镜;珠宝商用到放大镜;农业工作人员等。
20.把铁与( 水)和( 空气)隔绝开是防止生锈的好办法。
21.铁上涂上油漆.便切断了铁和( 水)接触.防止铁生锈。
22.化学变化不同于物理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3.硫酸铜溶液是一种( 蓝色)透明的溶液.能与( 铁钉)发生反应。
二.选择题:
1.在下列四种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有( AC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有( BD )。

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第⼀单元《微⼩世界》⼀、填空。

1、放⼤镜也叫(凸透镜),是我们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常⽤的(观察⼯具)之⼀;它具有(放⼤)、(汇聚光线)、(成像)的作⽤;放⼤镜是由(镜⽚)、(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它具有(透明)、(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

2、在放⼤镜下,我们可以看到电视机及计算机屏幕的图像是由许多的⼩点组成,并且是由(红)、(黄)、(蓝)三种颜⾊组成;通过透镜看到的⾯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透镜的放⼤倍数(越⼤),它的视野就(越⼩);透过放⼤镜我们可以看到叶⽚上常见的叶脉有:(树状形)、(⽹状形)和(不规则形)。

3、当光线从空⽓进⼊凸透镜是会产⽣(折射)现象;放⼤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显现⼈的⾁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放⼤镜具有(放⼤)的作⽤,放⼤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凸透镜的放⼤倍数与它的(厚度)有关,凸度越⼤,放⼤倍数(越⼤),凸度越⼩,放⼤倍数(越⼩);(球形)透镜的放⼤倍数最⼤。

4、⼈类最早使⽤的透镜是⽤(透明⽔晶)琢磨⽽成的;在放⼤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的(⼩鳞⽚),其实上这些⼩鳞⽚是许多(扁平的细⽑);在放⼤镜下,能看见蝇的复眼是由许多个(六⾓形)的⼩眼睛组成的,每个⼩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部分);(昆⾍)在⾃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体构造)和(本领);昆⾍的眼睛有(单眼)和(复眼)之分;我们常见的⼀类蝇是(家蝇),它的眼睛属于是(复眼);(草蛉和它的幼⾍)是蚜⾍的天敌;昆⾍头上的(触⾓)就是它的⿐⼦。

5、⾷盐、⽩糖、碱⾯、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何外形)的固体,⼈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晶体的形状有的(像⽴⽅体)、有的(像⾦字塔)、有的像(⼀簇簇的针);晶体是物质存在的⼀种形式,它的形状是(有规则的⼏何外形);制作晶体的⽅法有结晶法和蒸发法;将海⽔蒸发后可以得到(海盐)的晶体;在⾃然界中,许多的岩⽯都是由(矿物晶体)组成的;将海⽔蒸发后我们可以得到(海盐)的晶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原创 2011-04-18 11:57:31]1、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3、把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这也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

4、贾兰坡发现的“北京人”,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5、达尔文在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进化论”的核心观点: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而我国古生物学家1984年7月所发现的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证明了寒武纪时生物物种出现了爆炸性增长。

6、亲历探究,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佳途径;深入调查,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

7、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符合环保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文明社区。

8、绿色社区建设,除了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节水设施、节能设施、新能源设施以外,还包括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等因素。

9、阳光、水、氧气、食物等构成了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10、光照、温度、湿度、雨、雪、风等环境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金鱼的生活。

水温对金鱼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水温急剧升降,会引起金鱼的不适甚至死亡。

水质、水温、放养密度是影响金鱼生活的重要因素。

水温骤变超过4℃~5℃时,容易造成金鱼的死亡。

11、通过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是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许多科学奥秘就蕴涵在其中。

科学而合理地整理这些数据,是我们的研究取得成果的重要环节。

12、生物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空间。

自然环境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共同空间。

13、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和其他一定数量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食物关系,人们把这种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当食物链中的某一种成员消失时,就会影响很多生物种类的生存。

14、造成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很多。

其中,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人类是当今自然界最强大的生物类群。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对环境的破坏,比其他任何生物类群造成的破坏都要严重。

15、常见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反光漆、荧光粉、塑料、玻璃等,都是人造材料;木条、竹竿等都是天然材料。

人类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不断地发明新的材料。

16、雨衣(英语的另一种叫法是“麦金杜斯”)是英国工人麦金杜斯无意中发明的,帕克斯对它进行了改进。

17、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

18、实地考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19、对比实验一般设定一个实验变量,即:对比实验只让一个条件发生变化。

20、搜集实事与证据的基本途径有:查阅书籍、上网搜索、调查、访问、观察记录、做实验等。

21、人们常用模型来解释一切复杂的、看不见的,或者是不易理解的事物和现象。

在表达与交流时,模型的成功运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辨论: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据理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分析辩驳其他人的观点。

辨论可以分为:主题型辩论、角色型辩论等。

23、科学家的研究结论不一定总是正确,但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4、小论文的写作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该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

25、调查研究的步骤大致为: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拟定调查项目、调查人员分工、制定调查计划、搜集和整理事实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26、完整的调查研究报告大致包括:班级、姓名、调查人员、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目的、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方法、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和建议。

27、2004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并首次颁布了全国统一的绿色社区标志,28、从猿到人的过程,我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许多证据。

如:29、请你对你生活的社区做一个评价:30、我觉得应该这样饲养金鱼:31、我是这样对雨具进行改进的: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题2009-09-10 07:08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1、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选择好研究主题后,要大胆地有根据地进行猜想,并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出来,与大家交流。

2、我们的猜想与事实是否相符,还需要大量的事实与证据来证实,把搜集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这也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

3、我国有女娲造人的古老传说。

4、科学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5、在距今大约30万——5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已经从用天然火过度到人工取火…….6、龙骨山被誉为“考察人类历史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

7、193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开始负责周口店龙骨山的发掘工作。

1936年10月考古学家贾兰坡在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8、“北京人”的发现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9、美州大陆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物为距今大约1万年的尖状器。

10、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环境变化时自然选择所造成的,如非洲光照强烈,主要生活着黑种人,欧洲光照较弱,主要生活着白种人------11、生物进化学认为,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从单细胞生物长期发展来的。

12、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13、达尔文写出了关于生物论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

14、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古代人类发展成了现代的人类。

15、2004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

并首次颁布了全国统一的绿色社区标志。

16、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符合环保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文明社区。

17、绿色社区建设,除了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新能源设施外,还包括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居民的良好生活习惯等因素。

18、只有调查之后才有发言权。

19、调查是一项很复杂、细致的工作,小组内要做好分工。

20、调查活动有: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

21、调查研究时所采取的步骤有:选择调查内容、明确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制定调查计划、展开调查、收集数据、分析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写出报告,展示调查研究的成果。

22、阳光、水、氧气、食物等构成了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23、光照、温度、湿度、雪、雨、风等环境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金鱼的生活。

24、水是影响金鱼生活的重要因素,此外,放养密度和水温也直接影响金鱼的生活25、有了实验能取得成功,必须尽量减少其它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前必须全面认真地进行思考。

26、金鱼是杂食性动物,它们不但喜欢食用天然的食物和鱼虫,而切也能进食经过加工的食物,如蛋黄、面条、米饭面包等。

27、通过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是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许多科学奥秘就蕴涵在其中,科学而合理地整理这些数据是我们的研究取得成果的重要环节。

六年级科学下册试题(2011-02-22 09:04:32)转载标签:杂谈一、填空(24分)1、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的过程。

2、绿色社区建设,除了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和新能源设施以外,还包括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居民的良好行为习惯等。

3、我知道调查活动主要有()、()、()等。

4、调查是一项很复杂、细致的工作,活动前需要认真做好(),活动中需要采用()、()、()等方式,活动后需要写出()。

5、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6、()、()、()、()等构成了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7、在雨具的改进一课我了解到()也是一种快捷、方便的交流方式。

二、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ⅹ(13分)1、在研究科学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需要大量的事实和证据的支持。

()2、伟大科学家达尔文用毕生的心血得出了生物进化学说。

()3亲历探究,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佳途径;深入调查,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

4、在研究金鱼死亡原因的实验活动中,就是要看到金鱼会在什么环境中死亡,这样才能找出金鱼死亡的真正原因。

所以不必计较金鱼的死活。

()5、在改进雨具的过程中,要运用到很多材料。

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到它的反光性、透水性、导电性等。

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材料十分重要。

()三、选择(13分)1、在距今大约()前,人类的祖先已经从用天然火过渡到人工取火。

(1)1500万年(2)30万----5万年(3)1万年2、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

(1)环境变化时自然选择所造成(2)人类祖先的不同的原因(3)人类进化的结果3、通过对人类生活和生物进化的研究,我们认为生物的进化趋势是()。

(1)越来越慢(2)越来越快(3)没有变化4、我国排放的废气中,6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引起的。

(1)燃煤(2)汽车尾气(3)天然气5、为了找出影响金鱼生活的原因,我们应该采用()的方式进行实验。

(1)模拟实验(2)重复实验(3)对比实验6、人们把大鱼虼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草的食物关系叫做()。

(1)食物链(2)食物网(3)生态平衡四、画画,答答(40分)1、关于人民类祖先,我的提问与猜想2、比较我们的祖先与古代人、现代人的生活,把我们的发现填写在表格中,再定出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对人类祖先的研究,你认为各种人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什么是绿色社区?5、通过对绿色社区的调查研究,谈谈自己对绿色社区建设有哪些新的认识,并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绿色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6、为了搞好绿色社区建设,请你设计一个水的净化方案。

7、要研究放养密度对金鱼的影响,我的实验设计方案是?8、请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研究成果,为金鱼设计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

写出影响金鱼生活的因素,并提出如何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28、金鱼的呼吸质量与放养密度基本成反比例关系。

29、天气变化和金鱼的呼吸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30、生物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空间自然环境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共同空间/、。

31、水温骤变超过4℃~5℃时,容易造成金鱼死亡,金鱼换水不是越勤越好。

32、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生物之间都和其它一定数量的生物之间发生着食物关系,人们把这种关系称为食物链,当食物链中的某一种成员消失时,就会影响很多生物种类的生存。

33、生物总是生活在适合它们各自生存的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迁,或遭到破坏时,生物就必必然会受到影响,生物会用各种方式来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然而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遭到重大破坏时,就会造成大批的生物死亡,甚至造成物种的灭绝。

34、常见的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例如:反光漆、荧光粉、塑料玻璃等都是人造材料。

木条、石头、竹竿等都是天然材料天然材料,人类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不断地发明新的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