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 教案
《平面构成》教学教案
《平面构成》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掌握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3.运用平面构成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4.学会分析、欣赏和评价平面构成作品。
教学重点:1.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运用平面构成进行创作;2.分析、欣赏和评价平面构成作品。
教学准备:1.平面构成的相关教学资料;2.平面构成的相关作品照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课题:请学生观察、说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面构成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二、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15分钟)1.平面构成的定义:平面构成是指通过有机的组织、安排和配置来构成平面造型的方法。
2.平面构成的要素:色彩、形状、线条、纹理、空间、光影等。
3.平面构成的原则和规律:对称、平衡、重复、对比、节奏等。
三、介绍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20分钟)1.色彩的运用:使用鲜明、对比、和谐的色彩,突出主题和情感。
2.形状的运用:选择具有特殊形状或富有创意的元素进行构成,产生独特的效果。
3.线条的运用:运用直线、曲线、斜线等不同类型的线条,强调轮廓或构成层次感。
4.纹理的运用:使用不同的纹理进行组合和对比,增加作品的触感和层次感。
5.空间的运用:通过透视、比例、层次或遮蔽等手法创造出立体感和深度感。
6.光影的运用:利用明暗对比来强调形状、纹理或立体感,使作品更加生动。
四、运用平面构成进行创作(25分钟)1.给学生布置平面构成作品的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理解的平面构成要素和方法进行设计和构思。
2.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色彩、形状、线条、纹理等要素进行创作,并注意平衡、对比、节奏等原则和规律。
3.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多思考、多尝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五、展示、欣赏和评价(15分钟)1.学生完成作品后,互相展示并进行欣赏和评价。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优秀教案第一章: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1.1 平面构成的定义1.2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1.3 平面构成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运用2.1 点的概念及运用2.2 线的概念及运用2.3 面的概念及运用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3.1 对称与均衡3.2 对比与统一3.3 重复与节奏第四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4.1 单独构成4.2 组合构成4.3 复合构成第五章:平面构成的创作方法与步骤5.1 观察与分析5.2 创意与构思5.3 绘制与制作第六章:平面构成的视觉元素与设计原则6.1 形状与形状设计6.2 色彩与色彩搭配6.3 质感与肌理6.4 空间与透视6.5 视觉引导与视线流程第七章:平面构成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7.1 平面设计中的应用7.2 广告设计中的应用7.3 包装设计中的应用7.4 插画与绘画中的应用7.5 摄影与影像处理中的应用第八章:平面构成的实践案例解析8.1 经典平面设计案例解析8.2 学生优秀作品案例解析8.3 实际项目案例解析第九章:平面构成的创新与拓展9.1 创新思维的培养9.2 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9.3 跨界设计与多元表现9.4 技术与材料的探索与应用第十章:平面构成的评价与展示10.1 平面构成作品的评价标准10.2 作品展示与交流的重要性10.3 平面构成作品的展示方式与技巧10.4 平面构成作品的评价与反馈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理解平面构成对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平面构成原理提升设计质量。
二、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运用难点解析:如何巧妙地运用点、线、面创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设计作品。
三、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难点解析:如何在具体设计项目中灵活运用这些原则,达到设计目标。
四、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难点解析:如何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构成形式,以及如何创新构成形式。
五、平面构成的创作方法与步骤难点解析: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以及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平面构成为题的美术课教案
以平面构成为题的美术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要素。
2. 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作,提高其美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的概念与意义2.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3. 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重复与变化4. 平面构成的形式:网格构成、圆形构成、三角形构成、方形构成等5. 平面构成的应用:海报设计、插画创作、字体设计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经典平面构成作品,引发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平面构成的概念、基本要素和基本原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平面构成练习,运用基本原理和形式进行创作。
4. 互动:组织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总结平面构成的技巧和心得。
5. 拓展:介绍平面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面构成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作的能力。
3. 学生在互动环节的参与度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 平面构成相关书籍和资料。
2. 平面构成作品展示图片。
3. 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彩色铅笔等)。
4. 设计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等)。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平面构成的概念、基本要素和基本原理。
2. 练习指导:分步骤指导学生进行平面构成练习,包括点、线、面的组合,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重复与变化的运用。
3. 创作辅导: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个人创作,提供必要的技法支持和创意建议。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对各自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分享创作心得。
5. 作品展示: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班级内部的评价和交流。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平面构成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平面构成第一章概述 (1)第一节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1)一、什么是平面构成 (1)二、平面构成的用途与学习意义 (1)第二节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 (2)一、形象(形态)的分类 (2)二、形象的组成元素 (2)三、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 (2)第二章包豪斯及其影响 (2)第三章基础构成 (3)第一节认识形态 (3)一、现实形态 (3)二、非现实形态 (3)第二节基本形的创造 (4)一、形的概括 (4)二、形的省略 (4)三、形的组织 (4)第三节造型要素—点、线、面 (5)一、点 (5)二、线 (6)三、面 (7)第四节骨格 (8)第五节错视 (9)一、尺度错视 (9)二、形状错视 (9)三、空间错视 (10)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 (10)第五章设计法则 (11)第一节重复 (11)一、重复的概念 (11)二、重复的类型: (12)第二节近似 (12)一、近似的概念 (12)二、近似的分类 (12)三、近似基本形可用下列方法得到: (12) 第三节渐变 (13)一、什么是渐变 (13)二、渐变的类型 (13)三、渐变的骨格 (14)四、渐变构成中基本形与骨格的关系 (15) 第四节发射 (15)发射骨格的种类 (16)第五节特异 (17)一、特异的定义 (17)二、特异产生的条件 (17)三、特异构成注意问题 (17)四、特异分类 (18)第六节聚散 (19)一、聚散的定义 (19)二、聚散的构成方式 (19)三、聚散的基本形 (19)四、聚散的编排 (20)第七节肌理技法探索 (20)一、肌理的概念 (20)二、肌理的分类 (20)三、制作肌理效果的几种方法 (21)第八节空间的表达 (21)一、平面性空间 (22)二、幻觉性空间 (22)第一章概述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按一定的原则将各种造型要素组合成美的形态,其过程和结果称为构成。
更明确地说是研究视觉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构成)要素——形、色、体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里排列和组合形成的美的形态,是从诸多的审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形式法则。
平面构成及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及平面构成教案教案:平面构成及平面构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及特点;2.能够应用平面构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掌握平面构成的相关性质和定理。
二、教学重点1.平面构成的概念及特点;2.平面构成的方法;3.相关性质和定理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平面构成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2.相关性质和定理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引入(10分钟)1.创设情境:老师出示一张平面图,询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是平面图形。
2.引发问题: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平面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第二部分:概念讲解(20分钟)1.老师讲解平面构成的概念:平面由一组点组成,这些点在同一平面上,用于表示二维的图形。
2.老师讲解平面构成的特点:平面上的任意两点可以画出一条直线,平面外一点和平面上的一个点可以画出一条直线,平面外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第三部分:方法讲解(30分钟)1.老师讲解平面构成的三种方法:a.给出平面上的几个点,通过这些点画出直线,直线相交的地方就是构成的平面;b.给出平面上的一个点和一条直线,通过这个点在直线上画出另一条直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即是构成的平面;c.给出平面上两条直线,通过这两条直线上的一个点画出另一条直线,这三条直线的交点即是构成的平面。
2.老师通过示例演示以上三种方法的具体步骤。
第四部分:性质和定理讲解(30分钟)1.老师讲解平面构成的相关性质和定理:例如,平面上的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和另一条直线上的一个点构成的直线也在平面上。
2.老师通过示意图和推理说明以上性质和定理的推导过程。
第五部分:练习(30分钟)1.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给出的几个点和直线,验证平面构成的方法是否正确;2.学生通过给出的问题,运用平面构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部分:总结(10分钟)1.老师总结平面构成的概念、特点、方法以及相关性质和定理;2.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性发言。
五、教学资源1.平面图纸;2.直尺、铅笔等绘图工具;3.相关性质和定理的历史资料。
平面构成教案——第三讲
平面构成教案——第三讲第三讲:平面构成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常见的平面构成要素。
3.能够通过组合运用平面构成要素进行创作。
二、教学重点1.平面构成的概念和分类。
2.常见的平面构成要素。
3.组合运用平面构成要素进行创作。
三、教学内容1.平面构成的概念平面构成是指通过不同的视觉要素组合,将画面分割成不同的图案、形状和色彩,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表现效果的一种构图方式。
平面构成是观察和改造客观世界,将事物的形状、大小、方位、色彩、纹理等要素进行有机的组合和安排,形成具有艺术造型美的组合关系。
2.平面构成的分类平面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对称构成:画面上的图案或形状在条中轴线两侧以相同方式重复对称。
(2)平衡构成:画面上的图案或形状在重心上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或平衡分布,使画面达到整体平衡的效果。
(3)重叠构成:画面中的形状或图案相互重叠,营造出一种层次感和空间感。
(4)碎片构成:画面中的形状或图案被分割成碎片状并呈现,形成一种抽象的视觉效果。
(5)节奏构成:画面中的形状或图案按照一定的规律或循环重复出现,产生一种有节奏感的效果。
3.常见的平面构成要素(1)形状:指由线条或颜色围成的有确定边界的平面区域。
形状可以有不同的尺寸、比例、角度、形态等特征。
(2)线条:是连接两个点的轨迹,可以有不同的长度、宽度、方向、曲直程度等特征。
(3)色彩:指画面中出现的各种颜色的分布和配合。
色彩可以有饱和度、亮度、对比等不同的特征。
(4)纹理:指画面中形成的表面质感效果。
纹理可以有粗细、方向、形式等不同的特征。
(5)空间:指画面中各个元素之间的距离、位置、深度关系。
空间可以有前后、上下、左右等不同的位置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幅构图精良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构图的特点和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5分钟)向学生介绍平面构成的概念和分类,并讲解常见的平面构成要素。
《平面构成教案》课件
《平面构成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原则;(3)学会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2)学会运用平面构成原理,提高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的概念与意义(1)引导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定义;(2)讲解平面构成在设计领域的重要性。
2.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1)介绍点、线、面等基本元素的特点;(2)分析基本元素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
3. 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1)讲解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重复与变化等基本原则;(2)举例说明基本原则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原则;(3)平面构成原理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2)如何在实际设计中灵活运用基本元素和基本原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元素和基本原则;(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设计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实际应用;(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设计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2)设计软件:辅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优秀设计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平面构成;(2)提问:“你们认为平面构成在设计中有什么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1)讲解平面构成的定义;(2)阐述平面构成在设计领域的重要性。
3. 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1)讲解点、线、面等基本元素的特点;(2)分析基本元素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
4. 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1)讲解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重复与变化等基本原则;(2)举例说明基本原则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3.激发学生对于平面构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视觉设计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平面构成的概念和原理2.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形状等3.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平面构图、线条处理、形状组合、色彩运用等4.平面构成的设计原则和规律:对称、比例、重复、韵律、节奏等5.平面构成的应用:海报设计、画册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三、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练习,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提高设计感知和审美水平。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设计平面构成作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设计能力和技巧。
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讨论交流,分享设计经验和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互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2.讲解: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常见方法和技巧,设计原则和规律,应用领域等内容。
3.示范:通过展示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实际运用和效果表现。
4.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平面构成作品的设计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实现创意表达。
5.讨论: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设计经验和心得体会,提高创作水平和设计能力。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对于平面构成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作品:评价学生的平面构成作品,包括设计思路、表现效果、创意表达等方面。
2.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设计能力、创作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鼓励学生持续提升。
3.学生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思考和分享。
平面构成完全详细教案
平面构成完全详细经典教案第一章: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1.1 平面构成的定义1.2 平面构成的作用1.3 平面构成与设计的关系1.4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1.5 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2.1 点2.2 线2.3 面2.4 色彩2.5 文字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3.1 对称与平衡3.2 对比与统一3.3 重复与节奏3.4 对比与变化3.5 比例与尺度第四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4.1 单独构成4.2 组合构成4.3 骨骼构成4.4 重复构成4.5 近似构成第五章:平面构成的应用技巧5.1 创意方法与技巧5.2 构图方法与技巧5.3 色彩搭配与技巧5.4 文字设计技巧5.5 综合应用与实践第六章:平面构成的构图法则6.1 黄金分割法6.2 三分法6.3 对角线构图6.4 中心构图6.5 框架构图第七章:平面构成的视觉传达7.1 视觉元素的引导7.2 视觉焦点的设计7.3 视觉层次的打造7.4 视觉对比的应用7.5 视觉统一与平衡第八章:平面构成的创意表现8.1 创意的来源与激发8.2 创意思维的方法8.3 创意的表现技巧8.4 创意与构成的融合8.5 创意实践与评析第九章:平面构成的应用于视觉设计9.1 海报设计中的应用9.2 广告设计中的应用9.3 书籍设计中的应用9.4 包装设计中的应用9.5 网页设计中的应用第十章:平面构成的案例分析与实践10.1 经典案例分析10.2 平面构成实践项目一:标志设计10.3 平面构成实践项目二:招贴设计10.4 平面构成实践项目三:插画设计10.5 平面构成实践项目四:版式设计第十一章:平面构成的材料与技法11.1 传统平面构成材料11.2 现代平面构成材料11.3 平面构成技法概述11.4 绘图软件在平面构成中的应用11.5 实践项目:材料与技法的运用第十二章:平面构成在摄影与摄像中的应用12.1 摄影中的平面构成12.2 摄像中的平面构成12.3 色彩、光线与构图的关系12.4 实践项目:摄影与摄像的平面构成应用12.5 案例分析:摄影与摄像作品中的平面构成技巧第十三章:平面构成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13.1 平面构成与室内设计13.2 平面构成与建筑设计13.3 空间中的色彩与材质应用13.4 实践项目:空间设计中的平面构成实践13.5 案例分析:空间设计中的平面构成案例第十四章:平面构成在时尚设计中的应用14.1 平面构成与服装设计14.2 平面构成与配饰设计14.3 时尚设计中的色彩与图案应用14.4 实践项目:时尚设计中的平面构成实践14.5 案例分析:时尚设计中的平面构成案例第十五章:平面构成的综合与应用15.1 平面构成在跨学科中的应用15.2 平面构成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15.3 创意与实用的平衡15.4 实践项目:综合平面构成实践15.5 案例分析:平面构成的综合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元素、原则、形式、技巧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小学美术《平面构成》教案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增强学生对美术元素的感知与识别,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创意表达,提升创作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个性化表现;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集体中交流、分享与互助;
5.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4.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本节课中,我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氛围让学生们更加放松,有助于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但在某些环节,课堂氛围过于轻松,导致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度调整课堂氛围,既要让学生感到轻松,又要保证教学效果。
5.学生成果的展示:在学生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后,成果展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潜力。他们运用所学的平面构成知识,创作出了很多有创意的作品。但在展示过程中,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基本要素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点的运用:如大小、位置、密集程度等对视觉效果的影响;
-线的运用:如直线、曲线、粗细、长短等在构成中的作用;
-面的运用:如形状、大小、排列组合等对画面整体效果的影响。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面构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word版第一章: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1.1 平面构成的定义1.2 平面构成的分类1.3 平面构成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2.1 点2.2 线2.3 面2.4 色彩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3.1 对比与统一3.2 平衡与对称3.3 重复与节奏3.4 对比与层次第四章:平面构成的创作方法4.1 观察与感受4.2 灵感的来源4.3 构图的方法4.4 创作的步骤第五章:平面构成的实际应用5.1 平面设计中的应用5.2 广告设计中的应用5.3 包装设计中的应用5.4 网页设计中的应用第六章:平面构成的视觉元素6.1 形状与线条6.2 色彩与质感6.3 空间与深度6.4 光影与透明度第七章:平面构成的设计原则7.1 简洁性原则7.2 突出重点原则7.3 统一与变化原则7.4 平衡与对比原则第八章:平面构成的创意表现8.1 创意的来源与激发8.2 创意思维的方法8.3 创意表现的工具与技巧8.4 创意实例分析与评述第九章:平面构成的案例分析9.1 平面设计案例分析9.2 广告设计案例分析9.3 包装设计案例分析9.4 网页设计案例分析第十章:平面构成的实践与评价10.1 平面构成实践的步骤与方法10.2 平面构成作品的评价与反馈10.4 平面构成实践作品的展示与交流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理解平面构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平面构成原理。
二、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难点解析:掌握不同元素在视觉传达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创造有意义的视觉语言。
三、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难点解析:如何在设计中灵活运用这些原理,以及如何根据项目需求调整和平衡这些原理。
四、平面构成的创作方法难点解析: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观察力,以及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创作中。
五、平面构成的实际应用难点解析:理解不同领域对平面构成的具体要求,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媒介和目标受众进行设计。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和组合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平面设计的基本技能。
3. 通过对平面构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面设计创作。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2.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3. 平面构成的组合方式(重复、近似、对比、发射、特异)4. 平面构成的原则(对称、均衡、节奏、韵律)5. 平面构成的应用(字体设计、图案设计、海报设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元素、组合方式、原则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面构成的组合方式、原则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元素、组合方式、原则及应用。
2. 演示法:展示平面设计作品,分析作品中的平面构成元素和组合方式。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平面设计创作。
4. 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观念。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平面设计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和组合方式(重复、近似、对比、发射、特异)。
3. 分析:分析平面构成的原则(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4.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面设计创作。
5.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平面构成的设计作品,加深对平面构成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元素、组合方式、原则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设计作品、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3. 评价标准:(1)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基本元素和组合方式进行设计。
平面构成教案初中
平面构成教案初中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培养学生对形状、色彩、质感等视觉元素的感知和运用能力;3.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形状、色彩、质感等视觉元素的运用;3. 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平面构成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平面构成的概念和作用;2. 学生分享自己对平面构成的理解和认识。
二、基本概念和原理(10分钟)1. 教师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点、线、面、空间、平衡、对比等;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一些平面构成作品,理解平面构成的原理和运用。
三、视觉元素的运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形状、色彩、质感等视觉元素的特点和作用;2. 学生通过实践,运用视觉元素创作一些简单的平面构成作品;3.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和借鉴。
四、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创新设计一些具有个性的平面构成作品;2. 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平面构成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3.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鼓励。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面构成在设计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3. 教师给出一些拓展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实践平面构成。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面构成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形状、色彩、质感等视觉元素的运用能力;3. 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方面的提高。
教学资源:1. 平面构成作品展示;2. 相关书籍和资料;3. 网络资源。
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创作;2. 引导学生关注和分析生活中的平面构成实例,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3.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鼓励。
平面构成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平面构成的元素和形式法则。
3. 学会运用平面构成进行设计创作。
教学重点:1.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平面构成的元素和形式法则。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形式法则进行设计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激发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
2. 提问:这些作品是如何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设计的?二、讲授新课1. 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视觉元素、视觉符号、视觉组织等。
2. 讲解平面构成的元素,如点、线、面、体等,以及它们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
3. 介绍形式法则,如对比、重复、对称、节奏等,讲解它们在平面构成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尝试运用点、线、面等元素进行平面构成练习。
2. 引导学生运用形式法则进行设计创作,如对比、重复、对称等。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平面构成,提高设计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对平面构成的理解程度。
2.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平面构成练习作品,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二、拓展训练1. 介绍一些平面构成的应用领域,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等。
2.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应用领域,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设计创作。
三、课堂展示1. 每组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讲解设计思路和创意。
2. 其他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讨论作品的优缺点。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设计作品,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平面构成进行设计创作的能力。
3. 学生对平面构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平面构成设计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最新发展趋势。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不同形式的平面构成。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平面构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增强对平面构成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基本概念:构成要素、构成方法、构成规律。
(2)基本方法:线的构成、面的构成、纹的构成、点的构成。
2.不同形式的平面构成(1)线的构成:直线、曲线、折线、曲线的组合等。
(2)面的构成:基本平面构成单元、平面构成元素的组合等。
(3)纹的构成:基本纹样、纹样的变化、纹样的组合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
2.理论讲解(30分钟)教师详细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示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学生实践(4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进行平面构成的实践,将所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中。
4.展示和评价(2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引导法:通过提问和示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具:白板、彩色粉笔、纸张、剪刀、胶水等。
2.图片和示例:准备一些与平面构成相关的图片和示例,用来辅助教学和实践活动。
六、教学评价1.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2.互评评价: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分享,老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情感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以平面构成为题的美术课教案
以平面构成为题的美术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平面设计的感知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平面构成的知识,创作出具有美感和创意的平面设计作品。
1.2 教学目标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2.1 平面构成的定义平面构成是指在二维空间内,通过点、线、面等基本元素的有机关联,形成有组织、有序、有美感的平面设计作品。
2.2 平面构成的要素点:具有位置和形状的抽象概念线:由点延伸形成的,具有方向和长度面:由线延伸形成的,具有面积和形状2.3 平面构成的原则对称与均衡:在设计中保持视觉平衡对比与统一:通过对比强调元素之间的差异,通过统一强调元素之间的联系重复与节奏:通过重复形成视觉节奏感比例与尺度:在设计中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方法3.1 骨骼法骨骼法是指在设计中先确定作品的整体框架和结构,再根据框架添加内容和细节。
3.2 满幅法满幅法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整个画面的空间,使元素紧密相连,形成富有张力和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3.3 分割法分割法是指在设计中将画面分割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具有独立的内容和形式,但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第四章:平面构成的实际应用4.1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经典的平面设计作品,如海报、广告、书籍封面等,了解平面构成在这些作品中的应用。
4.2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的平面构成知识和方法,创作一幅平面设计作品,可以是海报、广告、书籍封面等。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课程所学内容,总结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2 拓展阅读推荐一些与平面构成相关的书籍、网站等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5.3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平面构成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创作能力。
电脑美术教案系列平面构成教案
电脑美术教案系列-平面构成教案第一章: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1.1 平面构成的定义1.2 平面构成的分类1.3 平面构成的作用1.4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第二章:点、线、面的构成2.1 点的构成2.2 线的构成2.3 面的构成2.4 点、线、面的综合运用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3.1 对比与和谐3.2 重复与节奏3.3 对称与平衡3.4 集中与分散3.5 对比与统一第四章:平面构成的应用技巧4.1 构图技巧4.2 色彩运用技巧4.3 文字运用技巧4.4 图案运用技巧4.5 创意表现技巧第五章:平面构成在实际中的应用5.1 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5.2 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5.3 网页设计中的应用5.4 包装设计中的应用5.5 其它应用领域第六章:平面构成的视觉元素6.1 形状6.2 线条6.3 色彩6.4 质感与纹理6.5 空间与透明度第七章:平面构成的设计原则7.1 统一性原则7.2 对比性原则7.3 重复与节奏原则7.4 对称与平衡原则7.5 集中与分散原则第八章:平面构成的创作方法8.1 抽象构成8.2 具象构成8.3 创意构成8.4 组合构成8.5 综合构成第九章:平面构成的表现手法9.1 图形切割与重组9.2 色彩搭配与渲染9.3 文字设计及排版9.4 图案与纹理的应用9.5 动态元素与特效第十章:平面构成在设计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10.1 平面广告设计案例分析10.2 书籍封面设计案例分析10.3 网页设计案例分析10.4 包装设计案例分析10.5 其它设计领域案例分析第十一章:平面构成的创意实践11.1 创意思维方法11.2 创意实践流程11.3 创意案例分析11.4 创意作品的评价与反思11.5 创意实践作业与练习第十二章:平面构成与计算机软件12.1 常用平面设计软件介绍12.2 平面构成元素在软件中的实现12.3 平面构成原则在软件中的应用12.4 平面构成设计案例分析12.5 软件操作技巧与实践指导第十三章:平面构成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13.1 平面构成与绘画13.2 平面构成与摄影13.3 平面构成与插画13.4 平面构成与版画13.5 平面构成在视觉艺术中的创新实践第十四章:平面构成在商业设计中的应用14.1 平面构成与品牌设计14.2 平面构成与广告设计14.3 平面构成与包装设计14.4 平面构成与网页设计14.5 平面构成在商业设计中的创新案例分析第十五章:平面构成的教学与评价15.1 平面构成教学策略15.2 平面构成教学实践15.3 学生作品的评价标准15.4 教学反馈与改进15.5 教学总结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电脑美术教案系列-平面构成教案”,分为十五个章节。
平面构成优秀教案及平面构成作业安排
第一章概论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一些基本知识,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平面构成、什么是“二维设计”,以及什么是造型艺术的美学规律和形式法则。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平面构成概念,造型艺术的美学规律和形式法则2、学习难点:造型艺术的美学规律和形式法则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授、板书)四.课时安排:4课时五.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1、导入阶段2、主要内容第一节平面构成概论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指将即有的形态(包括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点、线、面、体)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的训练方法。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性的艺术活动,它在强调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律动、推移等的同时,又要讲究图形给人的视觉引导作用。
平面构成在于探求二度空间世界的视觉文法,形象之建立,骨骼之组织、各种元素之构成规律与规律之突破,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
第二节什么是“二维设计”整个课程更多的是围绕“二维”这一概念展开的。
谈到“二维”,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下“二维”的定义以及它与“三维”的关系,即“纬度”的基本概念:如果说“一维”只有长度,呈一种相对的线性状况;“二维”则有长度与宽度,呈现一种相对的面形状况;而“三维”有长度,宽度与高度,呈一种体积或空间的状况。
这里我们所谈论的均是在“二维”,也就是平面范围中的一些设计造型的基础问题。
说到“二维设计基础”,首先要提及二维形态的基本元素,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点、线、面所组成的,与形态相关的质地(肌理)和色彩。
可以说所有的形态都是相对的点、线、面所组成的,与形态想国的又有他们的质地,再就是色彩的问题。
这两方面都与形态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构成》课程教案学院、系:花炮艺术系任课教师:胡贝中授课专业:广告艺术专业课程总学时:30学时课程周学时:16学时【教学目标】形态构成是没有具体目的的视觉创造,它通过形态要素极其空间组合原则的研究、创造独特的新形象。
通过对《平面构成》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构成美的形式法则,并对形态要素及其空间组合原则有所掌握,能够初步创造出独特的新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空间感表现和意象的构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30学时。
其中理论课时为6学时第一章概述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按一定的原则将各种造型要素组合成美的形态,其过程和结果称为构成。
更明确地说是研究视觉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构成)要素——形、色、体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里排列和组合形成的美的形态,是从诸多的审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形式法则。
内容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块。
平面设计的过程是“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综合应用过程。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概念一、什么是平面构成平面构成是一门视觉艺术,是在平面上运用视觉反应与知觉作用形成的一种视觉语言,按照一定的构成原理,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在平面上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具有装饰美感的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
平面构成则是以轮廓塑造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
二、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概念元素:是在头脑里存在的点、线、面、体。
视觉元素:是将概念元素体现在实际设计中,包括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
关系元素:是把视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织、排列,是形成一个画面的依据完成视觉传达的目的。
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实用元素:是指设计所表达的内容、目的和功能。
第二节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平面构成的形象一、形象(形态)的分类1、概念(形象)形态—纯粹形态(设计中的形)有机形、几何形、偶然形2、现实(形象)形态自然形、人为形二、形象的组成元素形状、大小、色彩、肌理二、形象的组成元素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第二章基础构成第一节认识形态宇宙万物都以构成的方式存在,大到宏观中的星球、天体、小到化学元素、晶体的构造组合,均为形态构成的结果。
在我们视觉能感知到的世界里,五官和肌肤能感知到的一切均以形态形式存在,甚至大脑的幻想和心灵感应也伴随着形态而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给形态一个定义:“形态是人们经验体系内能够被直接或间接感知到的形。
由人的感知方式可把形态分为现实形态和非现实形态。
一、现实形态在人的经验体系中,能看到或触摸到的,实际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形态即为现实形态。
现实形态被知觉系统感知为形状、色彩和质感,因而被我们理解。
现实形态又可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两大类 .二、非现实形态非现实形态,指人的视觉和触觉不能直接感知的,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形态即为非现实形态。
非现实形态又分为概念形态和意幻形态两大类。
概念形态是不能直接知觉的,表达抽象概念的形态。
将事物抽象成概念,有利于对事物做本质的分析研究。
概念形态必须转化为可见的形态构成要素,视觉研究才具有可操作性。
这些转变后的形态构成要素具有概念抽象、概括的品质,成为造型研究的基本要素。
蒙德里安的《苹果树组图》意幻形态指存在于人的梦幻、预测和意念之中的形态,并非真实存在的客体。
意幻形态往往与自然规律相悖而呈现出怪异、荒诞的面貌和理性特征。
和概念形态一样,意幻形态也必须以具体可视的面貌表现,才能被我们理解。
达利作品《我的漫无边际的生活体验》、埃舍尔的作品《凹与凸》第二节基本形的创造造型设计领域中的“形”,是指那些通过人的知觉系统,进行积极的视觉组织而建构的形,而不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
造型艺术中的形,应是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它从背景中清晰地显示,形与形之间关系明确,并且每个“形”都有独立的品格。
虽然“形”是由基本造型要素组成,但并非是所有构成成分的总和。
一、形的概括现实中借鉴的形纷繁复杂,作为设计元素进行运用时,需要对其进行变化改造。
在把握形的本质特征基础上尽可能将其概括成简单的甚至几何化的形。
形的概括过程也是抽象化的过程,如何在艺术实践中把握形的概括,大师们的作品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毕加索的作品《公牛的变形过程》二、形的省略不完全的形往往意味着艺术上的更高阶段。
成熟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艺术魅力使人回味无穷。
在形的创造中,如何通过形的省略使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增强,是艺术家造型的重要任务。
三、形的组织形的组合涉及到空间关系,图形中形的组织,有“形”与“形”的空间关系问题,也有“图与底”的关系问题。
(一)、“图与底”的空间关系“图与底”是由对比、衬托产生出的关系。
在平面设计中,“图与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时甚至是反转的关系。
“图”有明确的形象感、视觉印象强烈、在画面中较为突出。
“底”没有明确形象感、没有形体轮廓、视觉印象模糊。
(1)“图与底”的正负变化:限定黑白两色表现,设黑色为正形白色为负形,则有4种配置方式。
白图白底或黑图黑底均不显示图形,称作“消失”。
黑底上的白图称为负形,白底上的黑图成为正形;黑底上的白图为“图”黑底为“底”,白底上的黑图为“图”白底为“底”。
如果图形是实形,这时“底”就是实行周围的空白的空间,这种形象就是“正形”。
反之,如果图形是“底”所包围后形成的空白空间,这种形就叫做“负形”。
(2)两个形相遇,则有几种结合方式:分离相遇复叠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二)、形的组合(1)共用组合:两形相遇,便有共用的部分轮廓,即共用线或共用形。
共用线使形与形之间的近似因素有机结合,因而使主题得以深化。
(2)重叠组合:形象在相互遮挡中显示出前后的位置关系,产生空间层次感,并使形与形之间互相牵制,产生凝聚、强化的作用。
(3)透叠组合:在透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的—部分相互叠加,各自争夺共同相交的部分,于是,我们面临一种空间尺度的矛盾,到底是此还是彼。
解决这—矛盾必须假定图形有一种透明性,即它们能相互渗透而彼此不被破坏。
(4) 移动组合(基本形的群化构成)移动组合是由形与形之间一系列近似的变化组合而成的,是多种叠加的组合。
移动组合又是运动的知觉整体,显示出同一物体在运行中的不同体位,以时空观念的四维手法呈现出物像内在的变化特征。
(三)、分解形分解的实质是“减”。
从一个较大的形中切除一个个较小的形,分解后的形也会产生新的形象特征。
将一个形直接切分则可产生若干近似的、新的形,将这些新的形象进行再组合,会产生出人意料的画面效果。
第三节造型要素—点线面平面构成的三要素:点、线、面一、点点是相对较小的元素,它与面的概念是相互比较而形成的,同样是一个圆,如果布满整个作用,它就是面了,如果在一幅构成中可以多处出现,就可以理解为点。
点:点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吸引视线,多点可以创造生动感。
1.点的视觉特性:单一的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效用,容易形成视觉中心(图1)。
多点会创造生动感,大小各异就更加突出了。
(图2)连续的点会产生节奏、韵律,点的大小不一的排列也容易形成空间感。
(图3、4)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表明位置和进行聚集,一个点在平面上,与其它元素相比,是最容易吸引人的视线的(如下图)。
2.点的构成形式(方法)越小的形体越能给人以点的感觉(1)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点的线化(2)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线化的感觉(3)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感点的面化(4)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的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5)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二、线线是具有位置、方向与和长度的一种几何体,可以把它理解为点运动后形成的。
与点强调位置与聚集不同,线更强调方向与外形。
线:线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这点在平面设计中应用很广,尤为重要。
画面的工整感、速度感也是由线形来实现的,优雅的线型多为曲线。
1.线的视觉特性:垂直的线刚直、有升降感;水平的线静止、安定;斜线飞跃、积极。
(图1)曲线优雅、动感,(图2)曲折线不安定,(图3)粗线稳重踏实,前进感。
(图4)细线锐利、速度、柔弱感。
直线具有男性的特征,它有力度、相对稳定,水平的直线容易使人联想到地平线。
曲线则具有女性化的特点,具有柔软、优雅和病态的感觉。
2线的错视(以下的直线都有弯或者不平行的错觉)3.线的构成形式线是点移动的轨迹(1) 面化的线(等距的密集排列)(2)疏密变化的线(按不同距离排列)透视空间的视觉效果(3)粗细变化空间,虚实空间的视觉效果(4)错觉化的线(将原来较为规范的线条排列作一些切换变化)(5)立体化的线(6)不规则的线线可以构成面(只要线出现了封闭,就是一个面了)线可以突出形,勾线具有美化作用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想象到头发、羽絮、流水等,有强烈的心里暗示作用,而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秩以及自由。
三、面与点相比,它是一个平面中相对较大的元素,点强调位置关系,面强调形状和面积,请注意这里的面积是讲的画面不同色彩间的比例关系。
1.面的构成形式它体现了充实、厚重、整体、稳定的视觉效果(1) 几何形的面,表现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2)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体以面的形式出现后,给人以更为生动、厚实的视觉效果(3)有机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态(4)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泼而富有哲理性(5)人造形的面,较为理性的人文特点点和面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在需要位置关系更多的时候,我们把它称为点,在需要强调形状面积的时候,我们把它看为面。
群化的面能够产生层次感,所谓群化,就是一大堆,一群群的,想象一下一只绵羊和一大群绵羊相比,就能明白什么是群化了。
面可以进一步成为体,即体化的面(不能再讲了,再讲就是立体设计的范围,如下图)作业:1作10*10的点的构成 4张2作10*10的线的构成 4张3作10*10的面的构成 4张4作30*30的点.线.面的构成点、线、面命题组合构成(以表现情感、感觉、音乐、心理状态、视觉因素、抽象因素为主,如以喜悦、悲伤、热恋、心神不定、温柔、烦躁、乡间音乐之旋律、爵士乐等为题)注重点、线、面构成表达主题的形式效果和主次关系。
第四节骨格我们在设计中常借助骨格来构成某种图形。
骨格有助于我们在画面中排列基本形,使画面形成有规律、有秩序的构成。
骨格支配着构成单元的排列方法,可决定每个组成单位的距离和空间。
骨格-----规律性骨格--------作用性骨格无作用性骨格非规律性骨格规律性骨格——有精确严谨的骨格线,有秩序的排列。
基本形按照骨格排列,有强烈的秩序感。
主要有重复、渐变、发射等骨格。
在平面构成上规律性骨格应用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