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14环科环境工程学(大气)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粉尘粒径分布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激光粒度分布仪的构造原理。
2.掌握用光散射的方法测定粉尘粒径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根据光学衍射和散射原理,光电探测器把检测到的信号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在这些电信号中包含有颗粒粒径大小及分布的信息,电信号经放大后,输入到计算机,计算机根据测得的衍射和散射光能值,求出粒度分布的相关数据,并将全部测量结果打印输出。
图1 激光粒度测试仪原理示意图三、实验设备图2 仪器外形结构A :机械搅拌器B :样品分散池C :排水管接口D :自动进水管接口E :电源开关F :交流电源输入端G :连接串口线四、操作步骤1.开仪器和电脑电源,开电源前先检查电源是否正常,接地是否良好;2.为保证测试的准确性,仪器应预热20~30分钟,再进行测试;3.打开水开关;运行桌面快捷文件“JL-1166”;、4.点击“仪器调零”,会出现两种情况:A.显示“请按空白测试”,表示仪器可以通讯,状态正常;B.显示“仪器调零请等待”,字没有变化,表示仪器与电脑之间没有通讯,此时:请点击:“系统设置-系统设置”,弹出“选择串口号数”对话框,如果当前串口号数为“1”,修改为“2”,仪器就可以通讯了(也可以运行TZ.exe文件修改)。
5.点击“半自动清洗”,继续点击“循环泵”和“进水”。
待样品分散池内无气泡排出,点击“空白测试”,出现“状态正常请加粉测试”。
注:如果使用环境没有水源,只需在提示自动进水时由人工进水(推荐方法)。
也可以选用半自动清洗,由人工进水,往样品分散池内注入三分之二清水,点击“半自动清洗-循环泵”。
待样品分散池内无气泡排出,点击“空白测试”,出现“状态正常请加粉测试”。
6.此时,点击“加粉准备”,在样品池中加入适量粉末(约0.1~0.5g,不同粉体加入量不尽相同,应保证相对加入量显示在50~85之间,另加1~2滴分散剂;7.电脑自动完成第一次测试,显示数据后,可继续点击“测试”,此时:以下表数据进行判断分档测试。
环境工程学实务作业指导书

环境工程学实务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4)1.1 环境工程学概述 (4)1.2 实务作业的目的与意义 (4)第2章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 (5)2.1 水污染及其防治技术 (5)2.1.1 水污染概述 (5)2.1.2 水污染防治技术 (5)2.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技术 (5)2.2.1 大气污染概述 (5)2.2.2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5)2.3 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技术 (6)2.3.1 固体废物污染概述 (6)2.3.2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 (6)第3章环境监测与评价 (6)3.1 环境监测技术 (6)3.1.1 采样技术 (6)3.1.2 分析测试技术 (6)3.1.3 在线监测技术 (7)3.2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7)3.2.1 单项评价 (7)3.2.2 综合评价 (7)3.2.3 空间评价 (7)第4章水处理工程 (7)4.1 水处理技术概述 (7)4.2 常规水处理工艺 (8)4.2.1 混凝沉淀 (8)4.2.2 过滤 (8)4.2.3 消毒 (8)4.3 高级氧化技术 (8)4.3.1 臭氧氧化技术 (8)4.3.2 芬顿氧化技术 (8)4.3.3 光催化氧化技术 (9)第5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9)5.1 粉尘污染控制技术 (9)5.1.1 粉尘来源与特性 (9)5.1.2 粉尘捕集技术 (9)5.1.3 粉尘处理与处置 (9)5.2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9)5.2.1 气态污染物来源与特性 (9)5.2.2 吸收法 (9)5.2.3 吸附法 (9)5.3 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 (10)5.3.1 挥发性有机物来源与特性 (10)5.3.2 吸附浓缩技术 (10)5.3.3 冷凝回收技术 (10)5.3.4 燃烧法 (10)5.3.5 生物法 (10)第6章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10)6.1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10)6.1.1 填埋技术 (10)6.1.2 焚烧技术 (10)6.1.3 热解技术 (10)6.1.4 生物处理技术 (10)6.2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11)6.2.1 物理回收技术 (11)6.2.2 化学回收技术 (11)6.2.3 生物转化技术 (11)6.3 危险废物处理与处置 (11)6.3.1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11)6.3.2 焚烧处理技术 (11)6.3.3 安全填埋技术 (11)6.3.4 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 (11)第7章噪声与振动控制 (11)7.1 噪声与振动污染概述 (11)7.1.1 噪声与振动的来源 (12)7.1.2 噪声与振动的危害 (12)7.1.3 我国噪声与振动污染管理现状 (12)7.2 噪声控制技术 (12)7.2.1 源头控制 (12)7.2.2 传播途径控制 (12)7.2.3 接收端控制 (12)7.3 振动控制技术 (13)7.3.1 源头控制 (13)7.3.2 传播途径控制 (13)7.3.3 接收端控制 (13)第8章生态修复与保护 (13)8.1 生态修复技术 (13)8.1.1 物理修复技术 (13)8.1.2 化学修复技术 (13)8.1.3 生物修复技术 (13)8.1.4 生态工程修复技术 (13)8.2 生态系统保护策略 (14)8.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14)8.2.2 生态系统功能保护 (14)8.2.4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14)8.2.5 生态补偿机制 (14)8.2.6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14)8.2.7 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 (14)第9章环境规划与管理 (14)9.1 环境规划方法 (14)9.1.1 环境现状分析 (14)9.1.2 目标设定与指标体系构建 (15)9.1.3 环境规划方案设计 (15)9.1.4 环境规划方案评估与优选 (15)9.2 环境管理策略 (15)9.2.1 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 (15)9.2.2 环境管理手段与措施 (15)9.2.3 环境监测与评估 (15)9.2.4 环境风险管理 (15)9.2.5 公众参与与环境教育 (15)9.2.6 环境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15)第10章环境工程案例分析与实训 (16)10.1 案例分析 (16)10.1.1 案例选择原则 (16)10.1.2 案例介绍 (16)10.1.2.1 案例一:城市污水处理工程 (16)10.1.2.2 案例二:大气污染治理工程 (16)10.1.2.3 案例三: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 (16)10.1.3 案例分析方法 (16)10.1.3.1 工程背景分析 (16)10.1.3.2 工艺流程分析 (16)10.1.3.3 技术关键点分析 (16)10.1.3.4 效益分析 (16)10.1.4 案例讨论与总结 (16)10.2 实训项目 (16)10.2.1 实训目标 (16)10.2.2 实训内容 (16)10.2.2.1 实训一:污水处理工艺操作 (16)10.2.2.2 实训二:大气污染监测与防治 (16)10.2.2.3 实训三: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6)10.2.3 实训步骤 (16)10.2.3.1 实训准备 (16)10.2.3.2 实训操作 (16)10.2.3.3 实训数据分析 (16)10.2.4 实训注意事项 (16)10.3 实训报告撰写与评价 (16)10.3.1 实训报告撰写要求 (16)10.3.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6)10.3.1.3 结果讨论 (17)10.3.2 实训评价标准 (17)10.3.2.1 实训过程评价 (17)10.3.2.2 实训成果评价 (17)10.3.2.3 团队协作评价 (17)10.3.3 评价方法与评分标准 (17)10.3.3.1 评价方法 (17)10.3.3.2 评分标准 (17)第1章绪论1.1 环境工程学概述环境工程学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工程技术科学,旨在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技术手段,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工程实验》指导书doc 98页

《环境工程实验》指导书(doc 98页)《环境工程实验》指导书盐湖系环境工程教研室目录实验一实验理论认识课实验二水样的采集及水质基本指标的测定实验三水样悬浮固体与浊度的测定实验四废水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实验五水中总有机碳(TOC)的测定实验六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样中常见阴离子含量实验七含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实验实验八颗粒自由沉淀实验实验九混凝实验实验十噪声监测实验实验十一烟气分析实验实验十二离子交换软化实验实验十三废水生化需氧量的测定实验十四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实验十五有害气体吸附实验实验十六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测定实验十七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实验十八活性炭吸附实验实验十九过滤与反冲洗实验实验一实验理论认识一、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1、实验目的实验能力是现代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科技人员最佳智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基本的实验技术,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准备、运行启动、调试和运行控制,到检测分析、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实验参数进行归纳、计算和得出结论等全过程。
2、实验要求(1)实验预习(2)实验操作(3)实验报告二、实验安排1、实践认识课循环实验:2、水样的采集及水质基本指标测定3、废水化学需氧量的测定4. 水中总有机碳(TOC)的测定5、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样中常见阴离子6、含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实验7、颗粒自由沉淀实验8、离子交换软化实验9、废水生化需氧量的测定10、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11、噪声监测实验12、有害气体吸附实验13、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测定14、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三、有关循环实验所用仪器的介绍和认识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2、总有机碳TOC分析仪3、离子色谱仪4、便携式紫外线强度检测仪5、便携式臭氧检测仪6、多功能水质分析仪7、水份测定仪8、含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实验成套设备9、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成套设备10、无级调速六联搅拌机11、便携式溶解氧测量仪四、数据处理实验二水样的采集及水质基本指标测定一、废水样品的采集为了采集到有代表性的废水,采样前应该了解污染源的排放规律和废水中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
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指导书--实验四 药剂混凝最佳效果实验

实验四药剂混凝最佳效果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观察并确定在一定水力梯度的搅拌条件下处理某种废水时最佳效果的pH值和最佳投药量。
3、进一步掌握混凝过程的作用机理。
二实验理论基础与方法要点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特点是水量大、水质复杂且变化大,除含有机污染物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悬浮物、洗涤中的氮、磷等污物。
对特种工业如石油炼制、石油化工、造纸、冶金、食品、制药、化肥等工业污水其污染物就更复杂,水质变化更大,在进入生化处理之前均应经过混凝、气浮作预处理,除去悬浮物和胶体污物。
这一过程包括凝聚和絮凝两步:凝聚主要是通过压缩双电层和电性中和机理作用,使胶体和悬浮物脱稳和聚集的过程,所加入的药剂称为凝聚剂;絮凝主要是通过吸附桥联机理作用成长为更大絮体的过程,所加入的药剂称为絮凝剂。
同时兼有这两者功能的过程称为混凝,具有这两种功能的药剂则称为混凝剂。
无机盐混凝剂如聚铝、聚铁等无机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混凝过程中起三种作用:(1)A13+(Fe3+)及其低聚合度高电荷的多核络离子的脱稳和凝聚作用;(2)高聚合度络离子的桥连絮凝作用;(3)氢氧化物沉淀形态和有机物高聚物形式存在时的网捕卷带作用。
这三种作用可同时存在,但在不同的条件下则可能以某一作用为主。
通常在pH偏低,胶体及悬浮物浓度高,投药量尚不足的反应初期,脱稳凝聚是主要形式;pH值较高,污染物浓度较低,投药量充分时,网捕是主要形式;而在pH值和投药量适中时,桥连卷带应为主要作用形式。
三实验装置材料和设备(1)六联式搅拌器(或磁力搅拌器):1台(2)光电式浊度仪GDS-3型:1台(3)色度计(光电比色计):1台(4)烧杯:1000mL 6个;250mL 8个(5)量筒:1000mL 1个;100mL 1个(6)移液管:1、2、5、10mL各2支(7)温度计:100℃1支(8)秒表:1只(9)酸度计:1台材料:(1)聚合氯化铝(PAC) (2)5%NaOH溶液(3)5%H2SO4溶液(4)聚丙烯酰胺(PAM)(5)生活污水(或周溪河水)(6)壶式塑料桶(10升):4只(全班共用)(7)COD测定仪(或CODcr -K2Cr2O7测定法全套装置)四实验步骤1、先将PAC配成10g/L的溶液,PAM配成1g/L的溶液,此项工作由实验员先准备。
环境工程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印染废水的混凝实验(3学时)一实验目的1.通过混凝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选择和确定某种水样的最佳混凝工艺的方法:(1)通过本实验,确定某水样最佳混凝剂的类型;(2)了解水力条件、pH值等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混凝阶段的处理对象主要是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大颗粒的悬浮物可以通过自身重力作用沉降,但是胶体则是一种稳定的分布状态,自然沉淀很难去除。
书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由于静电斥力和水化作用等,使得胶体颗粒具有分散稳定性,其中静电斥力影响最大。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1)使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增加,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ζ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小,破坏了其双电层的稳定性,胶体得以迅速凝聚。
(2)混凝剂中和了部分胶体颗粒的电荷,破坏了整体的胶体电平衡,使得胶体迅速凝聚。
(3)混凝剂分子一般是直连大分子,在胶粒之间形成了吸附架桥,是胶粒形成大胶团,产生絮凝体,由于重力作用而沉降。
(4)混凝剂的金属盐和形成的网状絮体对胶体颗粒起到一个网捕作用。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的稳定性过程叫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凝聚为较大胶团,大胶团在一定水利条件下形成絮凝体,俗称矾花。
直径越大的矾花越容易沉降。
自混凝剂投加至矾花形成的过程叫混凝。
混凝过程中选择混凝剂是关键。
常见的混凝剂有无机混凝剂,包括铝盐(硫酸铝,明矾,聚合氯化铝)、铁盐(硫酸亚铁、硫酸铁、三氯化铁),有机混凝剂,包括人工合成(阴离子型—聚丙烯酸钠,阳离子型—聚乙烯吡烯盐,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和天然高分子(淀粉、树胶、动物胶)。
因此混凝剂很难确定。
在选定混凝剂后需要进一步确定其投加量和pH值影响。
羟基OH-可以促进桥联作用,但过多的羟基又促进颗粒带负电,有些混凝剂需要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才能发挥作用。
另外絮凝体的形成还受外界因素如水温、水力条件和沉淀时间等影响。
这些都需要试验确定。
三实验设备和仪器1.分光光度计2.六联搅拌器(采用六个机械搅拌器代替)3.400ml烧杯6个,100ml烧杯6个4.5ml,10ml移液管各1支5.玻璃棒2支6.洗耳球1个7.50ml去针头注射器1个四试剂硫酸铝(Al2(SO4).18H2O)10g/L三氯化铁FeCl3.6H2O 10g/L盐酸HCl(CR) 10%氢氧化钠NaOH 10%聚丙烯酰胺PAM 1mg/L染液五实验步骤1.分别取染料废水200ml至于六个大烧杯中(1)在上述六个烧杯中分别加入HCl 3ml、2ml、1ml;NaOH 1ml、2ml、5ml,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心实验室2013年7月学生实验守则环境工程学实验目的在于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验证增强动手能力、掌握操作技能、测量方法和培养分析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成果及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进行实验必须遵守:一、遵守上课时间,不得迟到及无故缺课。
因故不能上课者必须及时请假并进行补课;二、实验课前必须预习实验讲义中有关内容,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记录表格等;三、进入实验室内必须严肃认真、不得喧哗。
不得乱动其它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四、开始实验之前,要先对照实物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弄清实验步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然后再进行实验。
实验小组成员应互相配合,精心操作、细心观察、认真进行数据测量;五、实验过程中应按照教师要求及时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认真整理,以便检验实验的正确性;六、爱护仪器设备和其它公共财物,如有损坏,应查清责任,立即向指导教师报告,视损失情况酌情赔偿;七、实验完毕应报告指导教师,经许可后将仪器设备恢复原状后,方可离开实验室;八、实验报告应力求书写工整,图表清晰,成果正确。
并写上同实验小组成员的名称,以便教师检验。
如有不符合要求者,应重做;3实验一 混凝实验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负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表面水化作用下,处于稳定状态,不能依靠其自身的重力而发生自然下沉,而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通过电性中和或吸附架桥作用,而使胶粒脱稳,颗粒相互凝聚在一起形成矾花。
混凝处理的效果不仅与混凝剂的投量有关,同时还与被处理水的PH 、水温及处理过程中的水力条件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1、掌握水和废水混凝处理的最佳混凝条件(投药量、pH 及水力条件)的确定方法;2、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3、了解混凝过程中凝聚和絮凝的作用及其表现特征;4、了解絮体的产生及其聚集增大的基本过程;5、深入理解不同混凝剂混凝效果的差别及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二、实验原理: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的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斥力是胶体颗粒长期处于稳定的分散悬浮状态的主要原因,胶粒所带的电荷即电动电位称ξ,ξ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及胶体颗粒的稳定性程度,胶粒的ξ位越高,胶体颗粒的稳定性越高。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范本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范本主编:张庆乐泰山医学院实验一 废水悬浮固体与浊度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1. 掌握悬浮固体与浊度的测定方法。
2. 实验前复习第二章残渣与浊度的有关内容。
二、悬浮固体的测定(一)原理悬浮固体指剩留在滤料上并于103-105℃烘至恒重的固体。
测定的方法是将水样通过滤料后,烘干固体残留物及滤料,将所称重量减去滤料重量,即为悬浮固体(总不可滤残渣)。
(二)仪器与试剂1. 烘箱2. 分析天平3. 干燥器4. 孔径为0.45um 滤膜及相应的滤器或者中速定量滤纸。
5. 玻璃漏斗6. 内径为30-50mm 称量瓶(三) 实验步骤1. 将滤膜放在称量瓶中,打开瓶盖,在103-105℃烘干2小时,取出冷却后盖好瓶盖称重,直至恒重(两次称重相差不超过0.0005g )。
2. 去除漂浮物后,振荡水样,量取均匀适量水样(使悬浮物大于2.5mg ),通过面称至恒重的滤膜过滤;用蒸馏水洗残渣3-5次。
如样品中含油脂,用10mL 石油醚分两次洗残渣。
3. 小心取下滤膜,放入原称量瓶内,在103-105℃烘箱中,打开瓶盖烘2h ,冷却后盖好盖称重,直至恒重为止。
(四) 数据处理悬浮固体(mg/L )=VB A 1000*1000*)( 式中:A ——悬浮固体+滤膜及称重瓶重(g ) B ——滤膜及称重瓶重(g )V ——水样体积(mL )(五)注意事项(1)树叶、木棒、水草等杂质应先从水中去除。
(2)废水粘度高时,可加2-4倍蒸馏水稀释,振荡均匀,待沉淀物下降后再过滤。
(3) 也可使用石棉坩锅进行过滤。
(六) 思考题1. 进行称重之前对水样如何进行预处理?2. 为什么操纵温度在103-105℃?3.悬浮物的质量浓度与浊度有无关系?4.分析产生测定误差的原因?三、浊度(一)原理浊度是由水中含有的泥沙、粘土、有机物、无机物、浮游生物等悬浮物质造成的。
水体浑浊会影响阳光的透射,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浊度以度为单位。
环境工程实践作业指导书

环境工程实践作业指导书一、实践目的和意义环境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掌握环境工程技术实践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指导书旨在对环境工程实践作业进行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
二、实践任务本次实践作业的任务是设计并搭建污水处理装置。
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的环境工程知识和技术,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套污水处理装置,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悬浮颗粒、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
装置应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污水处理需求。
三、实践步骤1. 调研与分析在开始实践之前,学生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了解到废水的特征、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并对目标污染物进行评估。
同时,还需要考虑实践条件和所需设备的可行性,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
2. 设计方案根据调研和分析的结果,学生需要设计污水处理装置的方案。
设计应包括处理工艺、主要设备的选择和布局、运行参数的确定等。
设计方案要考虑到经济性、效益性和环保性,实现污水的有效处理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3. 装置搭建在完成设计方案后,学生需要根据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搭建污水处理装置。
在搭建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同时,还需要对设备进行调试和优化,确保装置的性能和效果达到设计要求。
4. 实际操作完成装置搭建后,学生需要进行实际操作,以验证装置的处理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记录操作步骤和参数变化,及时调整操作和设备,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5. 数据分析和报告实践结束后,学生需要对实际操作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并撰写实验报告。
报告应包括实践目的、设计方案、操作步骤、数据分析和处理效果等内容。
报告要以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四、实践要求1. 安全第一: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环境工程学生操作实习指导书

附录一 给排水操作实训项目一:给水镀锌管安装与施工一、实习材料与工具:镀锌管加工所需工具及材料如下:a 、加工所需工具应具备:管子胶板、卷尺、粉笔、割管器、管子钳、油壶、管子台虎钳、扳手、锤仔,有时要具备钢锯架。
b 、材料应为:生料带、机油、配件(管子配件) 二、实习步骤:(一)镀锌管加工及工具的使用: 1、套丝板的规格和操作方法a 、管子胶板可分为两种规格:117# 114#117#配两副板牙:412”~3”, 213”~4” 114#配有三副板牙:21”~ 41”,1”~411,211”~2”b 、操作方法:正式套扣前,须首先将要套扣的管头放在压力架(台虎钳)上夹牢,将套丝板套上管扣,操作者应面向压力,两腿一前一后叉开,边用一定的方向前推套丝板,边按顺时钟方向楹转套丝板,使套丝板在管头上戴上扣,添加机油或润滑油后,再斜侧身站在压力旁边,板转板把,直至加工完成。
板转板把最好由两个人协调进行,不但省力,而且可以避免套出来的丝扣产生与管子不同心的毛病。
套15~20mm 的管子,一次可以板转90°,套直径粗一些的管子,一次可板转60°。
如果套50mm 或50mm 以上的管扣,则需要增加人力和增加板转次数,套大口径的管子过程中,要多次添加润滑油。
C 、套丝板的结构:牙体、一前档板、一本体、带柄螺母、滑扣柄、顶杆、管子外表、后档板手柄 2、割管器的规格和操作方法: A 、割管器的规格: B 、割管器的操作方法:管子在压力钳上夹牢以后,逐步旋紧带柄螺杆,让切割滚轮将管壁滚轧断,一般管径在25mm 以下,一个人操作完成,25mm 以上两个人协助完成。
3、管子台虎钳的规格和操作方法 A 、管子台虎钳的规格表B 、操作方法:管子架上台虎钳以后,旋转压力螺杆直至旋紧管壁为止,不宜过于用力旋转螺杆,以免管子变形,影响美观,影响安装质量。
(二)镀锌管的安装:12量两头配件的中心轴之间距离,扣除两头配件中心线与管子旋进牙端部分的距离而得到的数据,就是管子需要加工的实际长度。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工程学实验安全与规范1.1 实验安全教育介绍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强调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的必要性。
讲解实验室内的安全设施和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
1.2 实验操作规范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包括实验衣着、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遵守实验流程、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等。
第二章:水环境污染实验2.1 污水水质分析学习使用化学分析方法对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
实践操作污水采样、样品处理和分析实验。
2.2 污水处理技术实验学习并操作常见的污水处理技术,如沉淀、过滤、生物处理等。
探讨不同处理技术对水环境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第三章:大气环境污染实验3.1 空气质量监测学习使用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设备进行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测定。
实践操作大气采样、样品处理和分析实验。
3.2 空气质量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来源的大气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探讨空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控制策略。
第四章: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4.1 固体废物特性分析学习使用物理、化学方法对固体废物进行特性分析。
实践操作固体废物的采样、样品处理和分析实验。
4.2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实验学习并操作常见的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如压实、破碎、焚烧等。
探讨不同处理技术对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效果。
第五章:噪声环境污染实验5.1 噪声级测量实验学习使用噪声计测量噪声级,并分析不同噪声源的特性。
实践操作噪声采样、数据记录和分析实验。
5.2 噪声控制技术实验学习并操作常见的噪声控制技术,如隔声、吸声、消声等。
探讨不同控制技术对噪声环境污染的减轻效果。
第六章:土壤环境污染实验6.1 土壤采样与预处理学习土壤采样的方法和技术,了解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实践操作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实验。
6.2 土壤污染物分析学习使用化学分析方法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
探讨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7.1 环境监测方法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包括样品采集、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
环境工程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书实验一混凝实验一、试验的目的和意义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有水温,pH值,混凝剂种类、加量以及搅拌速度和时间等。
由于上述诸因素的影响的错综复杂,且非拘一格,所以混凝过程的优选工艺条件通常要用混凝试验来确定。
衡量混凝主要指标是出水浊度和主要污染因子浓度。
实验方案技术及数据处理常用优选法和正交设计等数理统计法。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进行混凝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混凝剂品种的筛选,以及与待处理废水相适应的pH值和混凝剂加量的确定等),并对实验数据作正确的处理和分析。
二、实验原理化学混凝法通常用来除去废水中的胶体污染物和细微悬浮物。
所谓化学混凝,是指在废水中投加化学药剂来破坏胶体及细微悬浮物颗粒在水中形成的稳定分散体系,使其聚集为具有明显沉降性能的絮凝体,然后再用重力沉降,过滤,气浮等方法予以分离的单元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凝聚和絮凝两个步骤,二者统称为混凝。
具体地说,凝聚是指在化学药剂作用下使胶体和细微悬浮物脱稳,并在布朗运动作用下,聚集为微絮粒的过程,而絮凝则是指为絮粒在水流紊动作用下,成为絮凝体的过程。
根据混凝过程的GT值要求,在药剂与废水的混合阶段,对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的要求是高速短时;而在反应阶段则要求低速长时。
三、实验设备及仪器1、无级调速六联搅拌机一台;2、722型分光光度计3、pH计;4、温度计;5、注射器;6、秒表;7、量筒;8、1000ml烧杯,250ml烧杯;9、移液管;10、混凝剂:50g/L十八水硫酸铝;11、10%盐酸,10%氢氧化钠。
四、实验步骤(一)混水配制1.称取5g左右高岭土,配制成30L混水。
2.测混水的吸光度,计算混水浊度。
(二)最佳投药量实验步骤1、测定温度、pH值。
2、量筒量取1000ml水样于1000ml烧杯中,每组6个水样。
3、将6个水样置于搅拌器上,分别设定投药量为10、20、40、60、80、100mg,用移液管移取浓度为50g/L的混凝剂依次投入各水样杯中。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杨红刚刘艳丽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2007年2月目录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测定实验┅┅┅┅┅┅┅┅┅┅┅┅┅┅┅┅3实验二混凝实验┅┅┅┅┅┅┅┅┅┅┅┅┅┅┅┅┅┅┅┅┅┅┅┅3实验三有害固体废物固化实验┅┅┅┅┅┅┅┅┅┅┅┅┅┅┅┅┅┅9实验四可燃固体废物热值的测定┅┅┅┅┅┅┅┅┅┅┅┅┅┅┅┅11实验五天然及污染水体综合处理分析技术┅┅┅┅┅┅┅┅┅┅┅┅13实验六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测定┅┅┅┅┅┅┅┅┅┅┅┅┅┅┅┅┅15 实验七碱液吸收气体中SO2实验┅┅┅┅┅┅┅┅┅┅┅┅┅┅┅┅19 实验八环境噪声测试(由杨红刚老师提供)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强理解曝气充氧的原理及影响因素;2.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3.测定曝气设备氧的总转移系数Kl a。
计算充氧能力Q s。
二、实验原理曝气是人为地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传递氧的过程。
常用的曝气设备分为机械曝气和鼓风曝气两大类。
无论哪一种曝气设备,其充氧过程均属传质过程。
空气中的氧向水中转移的机理为双膜理论。
当气液两相作相对运动时,其接触面(界面)的两侧分别存在着气体边界层(气膜)和液膜边界层(液膜)。
氧在气相主体内以对流扩散方式通过气膜,最后以对流扩散方式转移到液相主体—水中,由于对流扩散的阻力比分子扩散的阻力小得多,所以氧的转移阻力集中在双膜上(主要来自液膜)。
根据传质原理,氧向水中转移的速率与水中亏氧量及气液接触面面积呈正比。
其基本方程式为:dc/dt=-KL a(C s-C)变量分离积分整理后,得曝气设备总转移系数:KL a=-2.303/(t-t0)*lg(C s-C0)/(C s-C t)式中:KL a—氧总转移系数(1/分或1/时)t、t0—曝气时间(分)C0—曝气初时池内溶解氧浓度实验时使C=0C s—曝气池内液体饱和溶解氧值(mg/l)C t—曝气某一时刻t时,池内溶解氧浓度(mg/l)由上式可看出,影响氧速度KL a的因素很多,除了曝气设备本身结构尺寸、运行条件之外,还与水质、水温有关。
a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教程文件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杨红刚刘艳丽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2007年2月目录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测定实验┅┅┅┅┅┅┅┅┅┅┅┅┅┅┅┅3实验二混凝实验┅┅┅┅┅┅┅┅┅┅┅┅┅┅┅┅┅┅┅┅┅┅┅┅3实验三有害固体废物固化实验┅┅┅┅┅┅┅┅┅┅┅┅┅┅┅┅┅┅9实验四可燃固体废物热值的测定┅┅┅┅┅┅┅┅┅┅┅┅┅┅┅┅11实验五天然及污染水体综合处理分析技术┅┅┅┅┅┅┅┅┅┅┅┅13实验六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测定┅┅┅┅┅┅┅┅┅┅┅┅┅┅┅┅┅15 实验七碱液吸收气体中SO2实验┅┅┅┅┅┅┅┅┅┅┅┅┅┅┅┅19 实验八环境噪声测试(由杨红刚老师提供)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强理解曝气充氧的原理及影响因素;2.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3.测定曝气设备氧的总转移系数Kl a。
计算充氧能力Q s。
二、实验原理曝气是人为地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传递氧的过程。
常用的曝气设备分为机械曝气和鼓风曝气两大类。
无论哪一种曝气设备,其充氧过程均属传质过程。
空气中的氧向水中转移的机理为双膜理论。
当气液两相作相对运动时,其接触面(界面)的两侧分别存在着气体边界层(气膜)和液膜边界层(液膜)。
氧在气相主体内以对流扩散方式通过气膜,最后以对流扩散方式转移到液相主体—水中,由于对流扩散的阻力比分子扩散的阻力小得多,所以氧的转移阻力集中在双膜上(主要来自液膜)。
根据传质原理,氧向水中转移的速率与水中亏氧量及气液接触面面积呈正比。
其基本方程式为:dc/dt=-KL a(C s-C)变量分离积分整理后,得曝气设备总转移系数:KL a=-2.303/(t-t0)*lg(C s-C0)/(C s-C t)式中:KL a—氧总转移系数(1/分或1/时)t、t0—曝气时间(分)C0—曝气初时池内溶解氧浓度实验时使C=0C s—曝气池内液体饱和溶解氧值(mg/l)C t—曝气某一时刻t时,池内溶解氧浓度(mg/l)由上式可看出,影响氧速度KL a的因素很多,除了曝气设备本身结构尺寸、运行条件之外,还与水质、水温有关。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工程学概述1.1 实验目的了解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目标。
掌握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
1.2 实验原理环境工程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
1.3 实验内容介绍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如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等。
分析环境工程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1.4 实验方法与步骤讲解环境工程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示范环境工程学实验的操作技巧。
第二章:水处理技术实验2.1 实验目的学习水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不同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2.2 实验原理过滤、沉淀、吸附等水处理技术的原理。
水质指标和水质评价方法。
过滤实验:使用砂滤池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实验:利用化学沉淀法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吸附实验:使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和异味。
2.4 实验方法与步骤讲解每个水处理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示范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操作方法。
第三章:大气污染控制实验3.1 实验目的学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不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3.2 实验原理燃烧控制、过滤、静电除尘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原理。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3.3 实验内容燃烧控制实验:通过调整燃烧条件减少废气中的污染物排放。
过滤实验:使用袋式过滤器去除废气中的颗粒物。
静电除尘实验:利用静电原理去除废气中的粉尘。
3.4 实验方法与步骤讲解每个大气污染控制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示范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操作方法。
第四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学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不同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4.2 实验原理固废分类、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的技术原理。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4.3 实验内容固废分类实验:对不同类型的固废进行分类和识别。
固废处理实验:如压实、破碎、生物降解等。
固废资源化实验:如废纸回收、塑料再生、废电池处理等。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实验模型一、实验目的(1)应熟练掌握SBR活性污泥法工艺各工序的运行操作要点;(2)熟练掌握活性污泥浓度和COD的测定方法;(3)正确理解SBR活性污泥法作用机理、特点和影响因素;(4)了解SBR活性污泥工艺曝气池的内部构造和主要组成;(5)了解有机负荷对有机物去除率及活性污泥增长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间歇式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即SBR工艺(sequencing Balch Reactor)。
本工艺最主要的特征是集有机污染物降解与混合液沉淀于一体,与连续式活性污泥法相比较,工艺组成简单,无需设污泥同流设备,不设二沉池,一般情况下,不产生污泥膨胀现象,在单一的曝气池内能够进行脱氮和除磷反应,易于自动控制,处理水水质好。
间歇式活性污泥曝气池在流态上属于完全混合式,在有机物降解方面是时间上的推流,有机污染物是沿着时间的推移而降解的。
如示意图1所示:间歇式活性污泥曝气池的运行操作是由①流入;②反应;③沉淀;④排放;⑤待机(闲置)等五个工序组成。
这五个工序构成了一个处理污水的周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每个工序的持续时间。
进水、排水、曝气等动作均由自动控制箱设置的程序自动运行。
三、试验装置图四、实验水样及活性污泥(1)生活污水;(2)城市污水厂同流泵房的活性污泥。
五、操作过程首先必须弄清楚组成模型的所有装置和连接管路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模型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方可开始模型的启动和运行。
(1)清水试验按进水——曝气——沉淀——排水——搅拌顺序设定四个时间继电器的运行时间,配水箱灌满自来水,刚进水泵将水打入本体,然后曝气一段时间,再停止曝气一段时间,打开排水电磁阀排一部分水,观察滗水器是否灵活,最后开动搅拌慢速搅拌一段时间。
这是一个完整的运行周期,可根据实验目的调整时间继电器使用的个数和设定时间。
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周而复始,重复循环。
(2)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取城市污水处理厂同流泵房的活性污泥装入本体中,体积在本体有效容积的l/3—2/3,其余体积为自来水,只开动曝气的空气泵曝气1—2d,然后在配水箱配低COD浓度的试验用水,或稀释的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控制每次进水量,延长曝气时间。
环境工程学实验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030073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学实验(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学时学分:36/1学分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类型:必修课(环境科学专业)先修课程:无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实用技术和应用学科,是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的基础。
它不止限于得到环境工程学方面的理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掌握环境工程的治理技术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树立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为今后从事环境治理工作打下基础。
《环境工程学实验》与《环境工程学》配套开设。
针对环境工程教学要求和本系现有基本实验条件,设计了一些实验,也利用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制作的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作模拟实验以弥补设备的不足。
本实验内容有自由沉降实验、曝气充氧实验、过滤实验、气浮实验、活性污泥实验和旋风除尘器性能实验。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理论有进一步理解,并培养认真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面对问题勤于思考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实验教学内容本实验教学内容包括自由沉降实验、曝气充氧实验、过滤实验、气浮实验、活性污泥实验、旋风除尘器性能实验。
具体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三、作业与考核方式1、作业要求:每个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等。
2、考试方式学生成绩由平时作业(70%)、期末(30%)构成。
平时作业是本学期各实验的平均成绩,每个实验的成绩包括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的撰写。
期末考试以本学期实验问题小结评定。
总体考核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实验效果、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环境工程》——水处理实验和大气处理实验仿真系统操作手册选用原因: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东方仿真环境工程实用软件是一套适用于高等院校环境工程实验的仿真系统。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一、实验概述1. 实验目的:(1)了解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2)掌握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的基本技能;(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实验内容:(1)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2)水污染治理技术;(3)大气污染治理技术;(4)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5)噪声控制技术。
二、实验原理1.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通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采样、分析,评价环境质量,为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2. 水污染治理技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3.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通过净化装置,去除大气中的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
4.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5. 噪声控制技术:采用隔声、吸声、消声等方法,降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1)采样设备:采样瓶、采样袋、采样泵等;(2)分析仪器: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3)净化装置:活性炭吸附装置、过滤装置等;(4)噪声测量仪器:声级计等。
2. 实验试剂:(1)水质分析试剂: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等;(2)大气污染物分析试剂:碘化钾、硫化氢等;(3)固体废物处理试剂:熟石灰、消毒剂等。
四、实验步骤1.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1)采样:选择合适的采样点,按照规定的采样方法进行采样;(2)分析:将采集的样品送至实验室,利用分析仪器进行检测;(3)评价:根据检测结果,评价环境质量,并提出治理措施。
2. 水污染治理技术:(1)预处理:对原水进行沉淀、过滤等预处理;(2)净化:采用活性炭吸附、絮凝沉淀等方法进行水质净化;(3)消毒:加入消毒剂,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3.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1)净化:采用过滤、活性炭吸附等方法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2)监测:使用碘量法、硫化氢监测仪等测定气体中的污染物浓度;(3)评价:根据监测结果,评估空气质量,并提出治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名称: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类型: 设计性实验
学时: 4学时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混凝现象及过程,掌握混凝的净水机理及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2. 针对某一废水,由学生在给出的三种混凝剂中任选两种,实验比较后确定自己认为合适
的混凝剂。
3. 确定每种混凝剂的最佳投药量、pH值、搅拌速度及其他等三种操作条件。
二、实验要求
1、学生学会测试不同废水的浊度水质指标;
2、根据废水水质选择所用的混凝剂类型;
3、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所选混凝剂对废水的去除效率;
4、实验前先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实际提供的实验设备与试剂调整自己的方案并执行,得出自己的结论。
锻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
根据研究,胶体微粒都带有电荷。
天然水中的粘土类胶体微粒以及污水中的胶态蛋白质和淀粉微粒等都带有负电荷。
微粒一般由胶核、固定层和扩散层组成。
胶核和固定层一般称为胶粒,胶粒与扩散层之间有一个电位差,此电位称为ζ电位。
胶粒在水中受几方面的影响:①带相同电荷的胶粒之间产生的静电斥力;②为例在水中作的不规则运动,即“布朗运动”;③胶粒之间的范德华引力;④水化作用,由于胶粒带电,将极性水分子吸引到它的周围形成一层水化膜,水化膜同样能阻止胶粒间相互接触。
因此胶体微粒不能相互聚结而长期保持稳定的分散状态。
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可以压缩双电层,降低ζ电位,静电斥力减少,水化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吸附架桥作用,也有沉淀网捕作用。
这样投加了混凝剂之后,胶体颗粒脱稳后相互聚结,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后沉淀。
四、实验所需仪器、设备、材料(试剂)(黑体,小4号字)
六联或磁力搅拌器1台
pH酸度计1台或pH 试纸
光电浊度计1台
温度计1支
250ml烧杯6个
2000ml烧杯1个,1000ml量筒1个
针管和移液管各1个
FeCl3、Al2(SO4)3、FeSO4、NaSiO3 各1瓶
30%的NaOH溶液和10%HCl溶液500ml各1瓶
五、实验预习要求、实验条件、方法及步骤
预习部分:
1. 查阅混凝处理工艺的相关章节,了解混凝的净水机理及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2. 了解常用的混凝剂的名称、特性。
3. 了解水净化实验研究方法和基本测试技术。
4. 提交实验设计方案,包括实验目的、装置、步骤、计划、测试项目和测试方法等内容。
实验部分:
1. 根据教师给出的具体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持续的时间,执行被审核后的实验方案。
2. 记录实验中的现象、数据,并发现实验设备、操作运行、测试方法和实验方向等方面的问题。
3. 做好实验记录,并对结论进行分析,教师签字确认。
报告部分:
实验报告包括下述内容: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原理;
(3) 实验装置和方法;
(4) 实验数据和数据整理结果;
(5) 实验结果讨论。
附:实验纪录参考表格
1.确定试验因素后,选择合理的试验设计方法;
2.实验中水样浊度要稳定一致;
3.混凝过程中加药量要准确;
4.混凝搅拌后的静沉时间要保证;
5.测浊器皿要清洁;
6.观察记录要及时。
六、思考题
1 为什么最大投药量时,混凝效果不一定好?
2 助凝剂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