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的意义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家乡三部曲”为例导语:贾樟柯是中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其奇特的拍摄风格和特有的叙事手法赐予了他的作品奇特的魅力。
在贾樟柯的作品中,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人性的多重逆境。
本文从“作者论”的视域出发,选取了贾樟柯的“家乡三部曲”,深度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题材选择和意义探究,以揭示贾樟柯电影的奇特之处。
第一章:贾樟柯的拍摄风格与叙事手法1.1 镜头语言的奇特性贾樟柯的电影屡屡接受了长镜头的方式进行拍摄,将故事时间的消逝和场景的变换完整呈此刻观众面前。
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观众可以沉湎在电影的世界中,感受其中真实的情感和境遇。
1.2 点线面结构的叙事方式贾樟柯的电影屡屡充盈了复杂的社会干系和人物命运的交织。
他通过点线面的叙事结构,将多条线索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人物生活的实际逆境和情感体验。
1.3 面对历史的叙事态度贾樟柯的电影主题屡屡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变化相关联。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描绘,探讨人物在社会变迁中的命运和选择。
他对历史的态度既是批判性的,也是关怀和关注的。
第二章:贾樟柯电影的题材选择2.1 对城市化的关注贾樟柯的电影屡屡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和影响。
他通过镜头所呈现的城市环境和人物遭遇,揭示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副作用和人性的多重逆境。
2.2 农村题材的反思“家乡三部曲”作为贾樟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题材选择是农村社会。
贾樟柯通过镜头所呈现的农村生活和人物命运,探讨了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变革。
2.3 社会底层的关注贾樟柯的电影深度关注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命运。
他通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描绘,让观众看到了这些人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挣扎。
第三章:贾樟柯电影的意义探究3.1 个体命运与社会命运贾樟柯的电影关注个体在社会大背景下的命运。
他通过镜头所揭示的个体故事,探讨了人性与社会之间的干系,以及人物在变革中的选择和逆境。
观影《任逍遥》 贾樟柯
观影《任逍遥》------bruce我很喜欢贾樟柯的电影,他的电影基本色调大体是灰色的,整体风格庄重、严肃,透露出导演深切的人文关怀和作为一位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感。
电影导演作为艺术家,他的工作不单是制造大量的视听消费品丰富大众的娱乐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手中的镜头记录时代的影像,还原真实的生活状态,挖掘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内涵。
从这一点来说,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中非常有个性的“记实”导演。
电影作为一类新兴的文化商品,在商业化浪潮渗透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今天,导演能不为利益所动,坚持拍摄“自己的电影”,这确实难得。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他《故乡三部曲》中的《任逍遥》,在新世纪之初,在西北偏远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在进行着剧烈社会变革的特殊时代背景里,两个混混---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年青人兵兵和小济,在无奈的进行着对爱情对未来的追求。
在这个变革中的时代里,他们尴尬的生存背景注定他们的追求会让处于正规体制之外的他们以悲剧收场。
兵兵和小济都是单亲孩子,处于社会底层的他们总是被置于遗忘的角落,人们无暇去顾及这样一群人的命运,时代前进的步伐太快了,仿佛第二天一睁眼世界就换了个模样,谁都惧怕落后,只顾匆匆前行。
贾樟柯说“我们不要只顾前进,别忘了回头看看那些在你前行中被你撞到的人”。
这只能是一种无奈的召唤,这种声音太微弱了,渐渐地它变成了期望,一种憧憬。
当我们偶然听到这些声音时,便格外的惊喜,它成了一种精神世界的奢侈享受。
我们不得不承认整个社会已经缺失了虔诚的信仰,盲目、迷茫、冷漠、麻木注入了社会精神的深处,这也正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兵兵和小济被抛弃在体制之外,身体上得不到合理的安置,精神上也成了流浪的弃儿,自然而然他们成了“混混”,“混饭吃的,混吃饭的”无业青年。
他们整日游走于小城的舞厅、桌球厅、电影房之间。
当一个人精神上失去了值得寄托的东西,失去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无论是自身所致还是环境所迫,此时他们生活只会停留在当下。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1. 引言1.1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凸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观察。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被誉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其代表作品包括《小武》、《十七岁》、《未来》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描绘,引起了观众的深刻思考和共鸣。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以纪实性的手法展现,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再现,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这些细节融入电影情节之中,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感和震撼力。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多为普通人,面对社会困境和压力时展现出的坚韧和顽强令观众为之动容。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还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让观众在反思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得到心灵的启发。
通过对贾樟柯的电影作品的观摩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他的电影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表达。
1.2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深受现实主义和探讨社会问题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思想深度。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通过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将观众引入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
贾樟柯擅长运用镜头语言来探索人性和社会现实,他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挣扎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展示。
他的电影作品也充满着对中国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当代社会现实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主题和思想的深入反思,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让人震撼并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独特而深刻,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2. 正文2.1 现实主义风格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他常常通过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
贾樟柯深刻关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城乡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工权益等。
他的电影作品往往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展现他们的困境和挣扎,来讲述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2024年论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范文
在音乐与色彩的运用上,贾樟柯也独具匠心。他通过选择符合“离乡者”情感的音乐和色彩来营造氛围,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离乡者”的情感世界。同时,音乐与色彩的巧妙运用也使得电影的整体风格更加统一、和谐。
四、意义与价值
贾樟柯电影中的“离乡者”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首先,“离乡者”形象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如城乡差距、人口流动等。其次,“离乡者”形象也体现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最后,“离乡者”形象在电影中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情节设置和音乐色彩等手段,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电影的艺术魅力。
三、建构方式
(一)镜头语言
贾樟柯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将“离乡者”形象进行具象化呈现。通过运用长镜头、跟镜头等手法,展现“离乡者”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在视觉上,这些镜头语言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离乡者”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
(二)情节设置
在情节设置上,贾樟柯善于通过“离乡者”的成长经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方面来展现其形象。通过情节的展开,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离乡者”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轨迹。同时,情节的转折和冲突也使得“离乡者”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五、结论
总之,贾樟柯电影中的“离乡者”形象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情节设置以及音乐与色彩等手段,贾樟柯成功地建构了这一形象,并将其呈现给观众。这一形象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也体现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因此,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在当代中国电影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论贾樟柯电影中
一、引言
贾樟柯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导演,其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在他的电影中,“离乡者”形象作为一种典型的符号,屡见不鲜。这些“离乡者”不仅是影片的情节主体,更是对社会现象、时代背景以及人文情怀的深度反思。本文将深入探讨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内涵与意义。
《2024年“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范文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篇一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一、引言贾樟柯,中国当代电影界的重要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叙事风格,将社会变迁与人性的挣扎紧密结合,创作出多部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作品。
本文以作者论为视域,以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为例,深入分析其电影的艺术特色、主题内涵及社会价值。
二、贾樟柯电影的艺术特色1. 现实主义风格:贾樟柯的电影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展现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希望。
2. 独特的叙事方式:贾樟柯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碎片化的情节和画面,将故事呈现得更加真实、生动。
3. 深刻的主题内涵:贾樟柯的电影不仅关注个体的命运,更关注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抗争。
三、“故乡三部曲”的主题分析1. 《小武》:这部电影以一个小偷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挣扎。
通过小武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
2. 《站台》:这部电影以音乐为线索,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追求与梦想。
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交织,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变迁对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挣扎与努力。
3. 《任逍遥》:这部电影以两位少年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探讨了青春期的迷茫与追求。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抗争,以及人性的光辉。
四、“故乡三部曲”中的作者风格在“故乡三部曲”中,贾樟柯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作者风格。
他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同时,他运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故事呈现得更加真实、生动。
此外,他还通过深刻的主题内涵,探讨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抗争。
这些特点使得贾樟柯的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五、结论通过对“故乡三部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贾樟柯电影的艺术特色、主题内涵及社会价值。
《天注定》影评
《天注定》影评《天注定》是一部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于2003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对《天注定》进行影评,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它所传递的深刻信息。
影片《天注定》以一个小城市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展现一个富有家族的生活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性的扭曲、道德沦丧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
贾樟柯以其真实而深入的刻画,将这些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影片的叙事方式颇具独特之处。
贾樟柯采用了无剪辑的手持摄像机拍摄手法,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到了角色们所经历的一切。
这种直观的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加贴近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而对电影的主题和思想有更深入的体会。
在影片中,贾樟柯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示了中国社会阶级的分化和道德的沦丧。
在一个富有的家族中,人们追逐金钱和权力,不择手段地争夺利益。
观众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金钱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更是对人性的侵蚀。
这些画面让人不禁思考,当一个社会集体追求利益的时候,将会失去了什么?同时,贾樟柯也通过影片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困境。
从主角家族中的贵族到失业工人,从跨国公司老板到农民工,这些形象将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们在电影中见证了这场社会变革中的复杂纷扰,对社会结构和人性的种种变化感到深思。
《天注定》并不仅仅是一部对社会问题的刻画,它更是对人性的追问。
影片中角色们的行动和选择引发了观众对个体与命运的思考。
贾樟柯通过这些形象和情节,探讨了人们是否真的能够摆脱社会环境的限制,追求自己的真正梦想和意愿。
在技术层面上,影片的摄影和音效都相当出色。
摄影师运用了大量的远景和特写,透过镜头刻画出了中国社会的繁华和底层的贫困。
配乐与影片情节相呼应,增强了影片的紧张感和悲剧性。
总的来说,电影《天注定》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的社会思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电影茶啊二中全篇赏析
大电影茶啊二中全篇赏析一、电影背景及导演简介《茶啊二中》是一部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15年上映,是一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喜剧片。
导演贾樟柯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关注小人物的生活,展现了我国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
二、电影剧情概述电影《茶啊二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一个偏远山村的故事。
村子里的人们因为一部即将开机的大电影而沸腾,他们纷纷期望着这部电影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电影以茶啊二中这个地名为主线,通过多个角色的命运交织,展现了农村人在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时的迷茫与坚守。
三、电影角色分析1.角色一:二娃子(王宝强饰)二娃子是一个典型的农村青年,他憨厚老实,但又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电影中,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勇敢地面对困难,最后赢得了美满人生。
2.角色二:梅花(赵涛饰)梅花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
她在电影中不仅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还在关键时刻帮助村民们解决了电影拍摄的问题。
四、电影茶啊二中的艺术特点1.摄影手法:导演贾樟柯运用了大量的手持镜头,使影片更具真实感。
同时,电影中的摄影构图富有层次感,展现了茶啊二中的美丽风光。
2.音乐:电影音乐以民谣为主,旋律优美,既展现了乡村的宁静,又凸显了人物的情感。
3.方言运用:影片采用方言对话,增强了地域特色,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五、电影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意义《茶啊二中》以农村为背景,传递了勤劳、善良、诚信等传统美德。
同时,电影关注了农村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如文化冲突、道德观念的转变等。
通过展现茶啊二中村民们的精神风貌,该片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农村现实生活的窗口。
六、总结与评价《茶啊二中》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喜剧电影。
它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农村小人物的生活,展现了我国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
导演贾樟柯以其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天注定》赏析影评
《天注定》赏析影评《天注定》赏析影评我刚刚看完贾樟柯的《天注定》。
这部片子是个禁片。
额,我在网上搜的种子下下来看的。
之所以为什么国家把这部片子禁了。
就是因为,确实拍的太真实了。
周克华跨省作案、胡文海对抗干部贪腐开枪杀人。
东莞色情服务、富士康跳楼、小三被原配打。
贪官逼迫良家妇女致反抗杀人。
这些都是真实故事。
基本上都浓缩到这部电影里面了。
真实到残酷的地步。
其实不像电影,感觉自己好像亲生经历一样,就是纪录片一般。
看完后,我顿时觉得鲁迅笔下的社会离我们一点也不远。
当然以下文章只代表电影的观后感,情绪有些激动,不理性请谅解。
在国外拍了一部纪录片。
就是让几个富豪,到社会最底层去生活。
然后去调查他们,了解一下他们在那里生活的情况。
问他们有没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做服务员的,有做清洁工人的,有做给人按摩的。
无一例外,所有的体验生活的富豪给出的答案就是,无法改变命运。
甚至,这要借用银魂里面的一句经典台词。
我们光是活着已经竭尽全力了。
活的一点希望都没有,每天没生活和社会压着往前走。
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
《天注定》里面有几个故事,也是讲当今中国社会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
我仿佛看到了,旧时代关于活着的故事。
其实我最有感触的就是《天注定》里面小辉的故事。
其他的故事,不想剧透太多了。
小辉是湖南的一个农村的孩子,上学辍学了,早早的进入了社会。
当然在我们那里,他们村也有当官的,或者富亲戚。
他们的二代。
早早的就完成了学业,接替父辈的班子。
娶妻生子。
然后无事可做,接下来就可能做一些非常我们喜闻乐见的社会丑闻。
因为实在无聊嘛,也许也会在那里做《天注定》里面三儿的事情。
小辉因为没有好的家庭背景所以。
无奈,只要出工厂里面打工。
结果因为窜工,把别人给误伤了。
老板让他赔钱,他觉得赔的太多了。
结果就辞职,跑到东莞去找老乡。
老乡找到了,问他想干啥。
有厂里面打工,有夜总会里面当太子。
他觉得图新鲜,就跑到了夜总会里面。
机缘巧合,和里面的小姐小鱼产生了情愫。
贾樟柯 优秀影视作品《小武》分析
贾樟柯优秀影视作品《小武》分析《小武》是贾樟柯执导、编剧的一部优秀影视作品,该片讲述了一名中国年轻农民工武文斌在城市中的苦难经历和自我成长的故事。
本文将针对该片的剧情、主题、故事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小武》的剧情紧凑,情节连贯,节奏感强,而且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细节化。
整个故事围绕着小武来展开,通过他在城市生活中的经历,展现了中国底层民众在市场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现实问题。
从小武到室友、工头、老板、警察等角色的塑造,贾樟柯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描绘出了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以及年轻人在这个环境中的痛苦和挣扎。
其次,《小武》的主题深刻,传达了社会意义,是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哲学思考。
影片中展现出的城市底层男性的人生遭遇,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蕴。
小武所遭遇的城市生存困境,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中的人类悲剧。
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普遍问题,如性别歧视、劳动力过剩、剥削与压迫等问题,试图通过一个人的故事来探究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
最后,《小武》的故事表现非常独特。
本片的最大特点在于对真实的生活进行剖析的意识与手法,用一种近乎讽刺的方式,对现实进行了深入、生动、犀利的刻画,用一幅个人历程的故事,展开了中国的现实场景照片和时代变迁的反映。
贾樟柯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笔调来揭示人性,呈现了生命、希望和勇气,讲述了一小部分人在面对现实的屈服和逆袭,以深刻、凝练的句式体现了小武的心路历程。
这些特点使影片富有朝气、内容深刻,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和时代感。
《2024年论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范文
《论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篇一摘要:贾樟柯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导演,其作品中的“离乡者”形象塑造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本文通过对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深入分析,探讨其建构方式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一、引言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以其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离乡者”形象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符号,反映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
本文旨在分析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深层意义。
二、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一)人物塑造的多样性贾樟柯的电影中,“离乡者”形象具有多样性。
这些人物既有因生活所迫而离开家乡的农民工,也有因社会变革而失去归属感的城市青年。
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贾樟柯展现了离乡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和生存困境。
(二)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贾樟柯的电影以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见长,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将“离乡者”置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离乡者”形象更加真实、立体,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
(三)情感表达与心理刻画贾樟柯的电影注重情感表达与心理刻画,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渲染,将“离乡者”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能够感受到离乡者的孤独、无助、渴望和希望,从而产生共鸣。
(四)时空背景的设定贾樟柯的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还与其所处的时空背景密切相关。
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描绘,贾樟柯为“离乡者”提供了具体的生存空间和社会背景,使得这些形象更加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
三、深层意义与人文关怀贾樟柯电影中的“离乡者”形象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这些形象反映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通过对“离乡者”形象的塑造,贾樟柯表达了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四、结论贾樟柯电影中的“离乡者”形象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三峡好人》影片分析这部电影的题材并不新鲜,“寻找”的故事在影史上比比皆是。
但贾樟柯聪明的是,选择了“三峡”拆迁这样一个大背景,来讲故事。
如果影片不在三峡拍摄,比如换成在贾的故乡,变成“汾阳好人”,也行的通,但信息量会少很多。
不可否认,“三峡”工程不仅在表现巨变中的中国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而且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所提供的丰富视觉与社会信息,也令影片事半功倍。
贾氏电影特有的动人细节、状态描绘,镶嵌于三峡搬迁的社会变动图景中,虚构与真实纪录的融会,令电影的震撼力倍增。
其次,选择“寻找”的故事题材对于表达贾樟柯一贯的“变化”主题也是很恰切的。
在《三峡好人》中,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伴随这个变化的主题或不确定性的主题的,就是对于不变或确定性的追寻。
但到头来,寻找到的东西也在变质,“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说,“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
于是,沈红找到了丈夫,却决定了结这段爱情和婚姻。
而韩三明的非法婚姻却因为寻找获得了破镜重圆的可能。
主题及意义:我们为什么喜欢贾樟柯?好些人提到贾樟柯的电影意义时,常说他发现了“县城”。
把这作为他的一种创举。
而我觉着贾樟柯影像更大的价值,在于他把目光投向了生活于社会边缘,城市边缘的人们。
在中国,对底层、边缘人物的书写并不是从贾樟柯这开始的,但没有谁用了他这么集中的目光。
我们的电影里对底层人物的书写,也往往要提炼,要升华其英雄性。
如果他们有幸成为一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断然不会以普通人的面目得以呈现的。
而更多时候他们仅仅以配角的面目出现,在镜头前一晃而过,带着统一的、程式化的表情,像是城市的一道配景。
对他们的世界,我们全无了解,尽管那个世界就在都市繁华脚下,在盛世华章的背面,但许多人选择了看不见,而看见的人,将接受来自内心的疼痛。
捏着火炭,一言不发。
谁也不说,说出来的人,我们不能不向他致敬。
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研究
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研究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研究贾樟柯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导演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深入触碰社会底层问题的作品而备受关注。
他的电影具有鲜明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在他的作品中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本文将分析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首先,贾樟柯的电影注重现实主义的呈现。
他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演员表演,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他的镜头不加修饰地直接呈现,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情感和环境的真实氛围。
通过这种对现实的直接呈现,贾樟柯让观众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思考。
其次,贾樟柯的电影注重对时间和空间的探索。
他常常运用长镜头和稳定的镜头语言,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扩展到最大限度。
通过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扩展,贾樟柯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时间的悬置感和空间的压抑感,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孤独、无助和压抑。
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探索也反映了贾樟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他试图通过电影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
第三,贾樟柯的电影注重对细节的关注。
贾樟柯在电影中经常将镜头对准细节,并通过对细节的捕捉传达深层次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他经常将镜头对准人物的手势、表情和动作,通过这些微小的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贾樟柯的电影中还常常出现极简的场景和道具,这些极简的细节呈现了他对生活的洞察和对人性问题的思考。
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和呈现,贾樟柯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意义上。
最后,贾樟柯的电影注重对音乐和声音的运用。
他经常运用音乐和声音来增强电影的氛围和情感表达。
他常常选择简单而朴实的音乐和声音,通过这些音乐和声音的运用,他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沉浸感和共鸣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融入到电影的世界中。
贾樟柯对音乐和声音的精准运用,也展现了他对电影语言的独到理解和对情感表达的敏锐感知。
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凭借其独特之处而备受赞誉。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风格和现实意义
文
教 随 笔 一
”
常常光顾 的场所 。
r 独具特色的创作理念 ,为 中国电影
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特 的,没有人能 复制 ,他已经形成了 自己独特 的风格 , 其最鲜明 的特色是 纪实性和原创性 , 用镜头记录下社会 生活中最真实的画面。电影本身是有 生命 的,贾樟柯 导演 习惯于采取记录 片的拍摄手法 ,记录最真 实的画面 ,
藏的深意 。 《、 中 , ,武》 j 小武 和梅梅 交谈的场景使用 的就是长镜 头拍 摄 ,
没有 特写 ,画面 始终 固定在 两 人之 间, 在梅梅的歌声里,真挚地传达 了 两人 的感情 ;影 片 《 逍遥》 一开 任 始, 斌斌叼着香烟,骑着摩托车在公 路上行驶的镜 头持续 了一分 钟之久。 这是一种漫无 目标的行驶 ,实 际上反 映了主人公 内心的迷茫与困惑 。 2 . 实景拍摄和还原 现场声源
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 ,不能因为要往
前 走 ,就 忽视那 个被 你撞倒 的 人。 ” 在过去的 1年里 ,他特立独行 ,在商 O 业与创作理想的夹缝之 中,凭借着个 人生活体验和对 电影 的独特理解 ,倾 力专注于历史变迁 中的细枝末节 ,用 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 ,描绘着社会历 史 的变革 ,记录下社 会底层 “ 草根 ” 们的生活现状,凸显了对弱势群体 强 烈的人文关怀,剖析 了一代代人的精 神生活 ,并以 自己的方式来思考这个
《、 、 《 ,武》 J 站台》 和 《 任逍遥》
三部 电影统称为贾樟柯 的 “ 故乡三部 曲” ,它们拍摄 的地点都是导演 自己 的家 乡山西汾阳和大同,向我们呈现 的是9年代的西北小镇 上,挣扎在社 0 会底层的年轻人们尴尬而卑微的生存
调电影 的纪实性。贾樟柯使用长镜头
电影诗意
综观贾樟柯的电影,其故事情节发展缓慢,没有紧张激烈的冲突和气势磅礴的场面,平铺直叙,没有丝毫的波澜起伏,不瘟不火,普通的一如我们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
贾樟柯对此十分清楚,并且他是逆电影潮流而有意为之。
在大多数电影为我们呈现的是传奇故事的时候,贾樟柯利用电影为我们呈现了非常有感染力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真正旁观了我们生活本来的面目。
在沉长、冷静的写实叙事中,人物交流、镜头切换如此缓慢。
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我们,让我们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完成观看?贾樟柯的铤而走险,非常有勇气,这是一个诗人才具有的勇气,我认为正是他那些漫不经心、漫无目的的闲余镜头所呈现的诗意感染吸引着我们。
法国哲学家乔治·巴塔耶在《色情史》中,对妓女与劳动做过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妓女比一般女人要有吸引力,是因为妓女没有日常意义上的劳动,她们闲适优游,表现出了时间上的盈余,这种逍遥的特点正是她们的诗意与吸引力所在。
贾樟柯的电影之于观众,在同样的意义上,产生着神奇的魅惑。
贾樟柯有时会在电影中花费现实一样等长真实的时间,来表现一些无关紧要的情景。
比如《小武》中对道路上驴车、摩托车、打开的自来水管在阳光下的投影,以及长满苔藓的浴池墙壁的长时间的凝视与关注,甚至不惜耗费两分钟的时间,拍摄小武从脱衣到浴池的过程。
《小武》片头,站在公路边上等车打哈奇的少年(除此,此少年再没有在片中出现),《三峡好人》中在垃圾堆露着头,身子缩在编织袋里的小马哥,拦住沈红问要不要请保姆的女孩,在唐人阁和船上唱《两只蝴蝶》和《老鼠爱大米》的少年。
这些情节元素让人不明所以,似乎显得多余,也没有更多的意义,但韵味悠长。
生活中少有人能像像莲花,中通外直,不枝不蔓。
既然作为一个纪实性质的导演,贾樟柯当然深明其义,他并不要做园丁修剪师,生活的大树,除了主枝干,每一枝干,尚有许多的旁枝斜蔓,正是这样的旁逸枝叶,才使得我们的生活错落而丰满。
生活的世界本身并不是按照艺术法则组织的,甚至生活本身的逻辑就是枝枝节节、错落无致,因此,贾樟柯电影中的这些臃余细节,符合生活现实的同时也给平淡的情节增添了些许的诗意,也让我们觉得他的电影更加真实。
《2024年《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范文
《《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篇一《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在中国电影的璀璨星空中,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与人性展现,独树一帜。
此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描述三峡移民故事的影片,更是贾樟柯用镜头去揭示中国社会变迁和人民生存状态的现实主义杰作。
本文将探讨《三峡好人》的深层含义、艺术特点及其所展现的社会现实。
一、故事背景与主题《三峡好人》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建设的背景下。
这部电影以三峡地区的人民生活为切入点,展现了因工程建设而带来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电影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们面对巨变时的喜怒哀乐,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二、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既有因工程搬迁而背井离乡的移民,也有在巨变中坚守故土的普通人。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电影传达了对于家园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生活的不屈不挠。
尤其是主人公的坚韧和勇敢,在面对巨变时的不屈不挠,更凸显了人性的光辉。
三、艺术特点与现实主义贾樟柯的电影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
《三峡好人》中,他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自然光影,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
同时,电影中的音乐和画面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
此外,电影还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社会意义与价值《三峡好人》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纪录片。
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在巨变中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在面对巨变时的坚韧与勇敢。
电影所传达的对于家园的眷恋、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未来的期待,都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更加热爱生活。
五、贾樟柯的导演风格贾樟柯的导演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他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去揭示社会的深层问题。
在《三峡好人》中,他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自然光影,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
电影天注定观后感
电影天注定观后感电影《天注定》观后感电影《天注定》是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于2006年上映。
作为贾樟柯的代表作之一,《天注定》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与赞誉。
影片围绕中国转型时期的龙头企业家和农民工之间的关系展开,描绘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深邃而复杂的社会图景。
在观看完《天注定》后,我深深地被影片所表达的种种意象和信息所触动,下面将从故事情节、角色塑造以及社会寓意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电影《天注定》的故事情节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故事设定在一个名为“二千年代”的大型娱乐城,这里是暴发户赵树理的财富之地。
影片以镜头独特的剪纸效果对赵树理的财富之路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农民工因为未领到工钱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展开。
在影片中,贾樟柯通过农民工家属和妓女小红追寻工资的过程,将观众引入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将人性的面目展示得淋漓尽致。
这些角色的命运在电影的最后以车祸的形式达到了高潮,这一连串事件使得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公和不平缄口无言。
其次,电影《天注定》的角色塑造非常精彩。
影片中的角色鲜明且富有个性,通过这些角色的表现,导演巧妙地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状态。
赵树理这个暴发户企业家,他身上除了钱和权利外似乎没有其他东西,他自私、狂妄、暴力,完全是一个物质主义者的化身。
他对待农民工家属和小红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态度无情而残酷,他们只是他脚下的蝼蚁。
农民工家属和小红则代表了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被剥夺了应有的权益,生活在贫困和不公正的环境中。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反抗,试图改变现状,但往往被现实所击败。
而在这一切之外,还有那个谜一般的“刘大树”,他似乎不属于任何社会群体,代表了自由和理想主义的追求。
最后,电影《天注定》给人以深刻的社会寓意。
影片以娱乐城为背景,展示了当时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浪潮,以及富裕和贫穷、权力和弱势之间的巨大落差。
贾樟柯通过讲述这些人物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天注定 影评
天注定影评
《天注定》是中国导演贾樟柯的一部作品,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
会观察而闻名。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产生了许多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
贾樟柯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故事,通过
多个时间线和角色的交叉叙述,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交错。
这种叙事方式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电影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真实和生动。
贾樟柯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对话,刻画了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困境。
他们都是普通人,却面临着社会变革和道德困境的考验。
这些角色的命运和选择引发了我对人性和社会道德的深思。
电影中的情节也非常引人入胜。
贾樟柯以一个富有的家庭为背景,展示了中国
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
通过对家族成员的描述,电影揭示了权力和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和摧毁。
这种现实主义的描绘让我深感社会的冷酷和不公。
最重要的是,电影通过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回顾,传达了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贾樟柯以中国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探讨了权力和人民之间的关系。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提出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警示和反思。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力让我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
总的来说,《天注定》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
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真实
的角色塑造和深刻的社会观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脆弱,同时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充满了思考和希望。
父亲的遗赠电影解析
父亲的遗赠电影解析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娱乐和放松,更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表达和传播。
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体现。
很多电影作品通过它们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和思考。
其中,《父亲的遗赠》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很好的例子。
《父亲的遗赠》是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于2016年上映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村家庭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变化。
这部电影通过一个父亲的遗赠,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生活的真谛。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个农村老人,他在去世前留下了一份遗嘱,要求儿子将他的骨灰运回老家。
这份遗嘱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和冲突。
儿子因为工作的原因,无法立即执行父亲的遗愿,而他的妻子则是城市人,对农村的生活和风俗不太了解,两人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开始逐渐显现。
电影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异,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家庭和亲情的,它让人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生活的真谛。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人生经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电影中的父亲是一个传统的农民,他一生都在劳作,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他的遗愿是要求儿子将他的骨灰运回老家,这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家族的关注。
而儿子则是一个现代人,他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传统文化和家族的认同感不如父亲强烈。
这种差异和矛盾,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和复杂。
电影中的妻子是一个城市人,她对农村的生活和风俗不太了解,她的出现让家庭变得更加复杂。
她和儿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让人们看到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这种差异和冲突,让人们思考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生活的真谛。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人生经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电影中的故事和情节,让人们思考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生活的真谛。
《形影神》的人生意义分析
《形影神》的人生意义分析《形影神》是一部由贾樟柯执导的电影,这部电影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
电影以一个年轻演员的成长为主线,通过他与导演和其他演员之间的互动,展现了演员在职业道路上的迷茫、挣扎和成长。
本文将从人生意义的角度分析这部电影,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启示。
通过《形影神》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残酷和无情。
在电影中,年轻演员在经历一系列的挫折和折磨后,才逐渐明白了演员职业的艰辛和残酷。
这反映了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往往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电影中的导演更是以一种非常冷酷的方式对待年轻演员,这让人感到十分震惊和心痛。
这种残酷的现实,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灵打击,让人们不禁思索起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电影《形影神》也传递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在电影中,年轻演员面对艰辛的挑战和无情的现实,逐渐明白了演员职业的艰辛和残酷。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他开始思考自己为何在这个职业中挣扎,以及为何要选择这条道路。
这种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给人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选择的职业和生活方式,到底是否符合我们内心的渴望和追求?电影《形影神》也通过导演和其他演员之间的互动,揭示了人际关系、人性和情感的复杂性。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对年轻演员进行挑战和考验,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竞争和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在这个过程中,年轻演员面临着来自导演和其他演员的压力和挑战,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情感纠葛,也让人深思人性的复杂和深沉。
电影《形影神》通过表现演员在职业道路上的成长和奋斗,也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部电影中,尽管年轻演员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追求,努力成长和奋斗。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仅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激励和鼓舞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要轻易放弃,坚持追求自己内心的梦想和目标。
电影飞夺泸定桥观后感
电影《飞夺泸定桥》观后感引言《飞夺泸定桥》是一部由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于1998年上映。
该片根据钱学森和他的团队在解放战争期间筹建并成功炸毁敌人的泸定桥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影片通过展示英勇的中国工程师和士兵们在战争年代的崇高精神和坚定信念,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艰难环境下的顽强拼搏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剧情概述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解放四川省。
为了分割国民党军队并保护革命前线,解放军需要炸毁由敌人控制的泸定桥。
电影讲述了一支工程队和新四军战士合作,先后面对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成功完成任务的故事。
人物形象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每个角色都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
从工程师到士兵,每个人都表现出极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主角钱学森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机智的工程师,他不断提出创新的炸桥方案并引导整个工程队,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任务。
而工程队的其他成员也各司其职,展现了各自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主题思想《飞夺泸定桥》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人民在困难和危险的环境下坚定的信念和团结合作精神。
电影中通过一系列场景和情节,表达了中国人民为了革命事业的决心和牺牲精神。
他们在狭小的空间里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挑战,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
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精神象征,同时也是中国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片风格《飞夺泸定桥》采用了贾樟柯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通过真实的场景和手法展示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影片以其严肃而压抑的氛围和对细节的关注而闻名。
导演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真实的表演,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
同时,影片涵盖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和背景,这使得电影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情感反应观看《飞夺泸定桥》后,我深深被电影中展现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的力量所感动。
影片中展示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激发了我对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艰难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勇敢和坚持的敬意。
他们给予了我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动力,激励我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樟柯电影的意义作者:陈阳来源:《人文杂志》2008年第02期内容提要:贾樟柯的电影借助于他自己有关现实的经验和理解,为经历着现代化巨变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反观自身的影像现实。
他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与好莱坞经典叙事有着很大不同,在形式上对权力、欲望和白日梦的背离同时,他找到了与表达意图形成默契的电影语言形式,而这一形式本身又带有中国美学思想的特征。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形式反好莱坞经典叙事反观〔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2-0100-06观看贾樟柯的电影,首先意味着观众作为观看主体某种权力的丧失,亦即观众不再拥有劳拉•穆尔维意义上的快感权力。
从一开始,贾樟柯便对人物身份所带来的优越感进行了无情的解构,这不仅体现在影片之中的角色身份,也包括观众对影片中人物身份的优势地位。
当上了县劳模的企业家小勇并不比小偷身份的小武有道德上的高尚之处,对于观众来讲也同样如此,无论是都市对小镇和乡村、金领对农民工,还是企业家对矿工、船工,概无例外。
在剥离身份的外表伪装之后,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个体存在,人和人之间是各自平等的主体,观众可以不认同影像中的人物,但恰好因为缺少这种认同反倒有了保持理智的冷静的可能性。
走出权力、欲望、白日梦在影片《小武》的结尾处,有人认为小武的目光中透露出了反抗的意味,并以此强化时称所谓“地下电影”的属性判断。
笔者曾经按照这一通行的理解线索,继续从那些类似的目光中寻找反抗的意味,却不免变得有些茫然。
也许,这便是在影片《世界》出现之后,有人断定贾樟柯失去了叛逆锋芒的重要理由。
实际上,问题出在了“凝视”概念在西方理论语境中所包含的征服欲望和权力关系,它可以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找到宿命般的归属,在那里,欲望目标的实现是建构电影情节的最基本模式。
然而,在贾樟柯电影中,却取消掉了这种情节模式,角色欲望和目标实现之间不再有必然的联系,甚至是完全分裂的状态。
如果说好莱坞经典叙事带给观众的是一种虚假的替代式满足,贾樟柯电影则表达了对此完全拆解的立场。
事实上,“凝视”的确是解读好莱坞经典叙事的关键,这不仅是由于劳拉•穆尔维借助于精神分析学成功地分析出了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权力问题,另外,也因为人们借此读出了西方影像中第三世界的从属位置。
在“凝视”中的看与被看所确立的主体和客体关系,早已超出了我们以往对观赏和表演关系的理解,而体现成为一种权力关系。
它的哲学根基不妨上溯到黑格尔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而其基础却是建立在把同样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分为主人和奴隶两种——这对理解电影的权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的“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性”一章中,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各自独立的双重性的存在,但也是“通过扬弃那独立自存的对象而存在,换言之,它就是欲望。
欲望的满足诚然是自我意识返回到自己本身,或者是自我意识确信他自己变成了(客观的)真理。
”②③④⑤〔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6月,第121、125、126、127、127页。
)两个自我意识互相以扬弃对方为己任,以确定自己的本质性。
“对方在他看来是非本质的、带有否定的性格作为标志对象。
但是对方也是一个自我意识;这里出现了一个个人和一个个人相对立的局面。
”②因此,两个自我意识必须通过“生死的斗争来证明他们的存在”③,而斗争的结果是走向规定性的两个极端,“通过这次经验一个纯粹的自我意识和一个不是纯粹自为,而是为他物的意识就建立起来了,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存在着的意识或者以物的形态出现的意识就建立起来了。
”④“其一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另一为依赖的意识,它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
前者是主人,后者是奴隶。
”⑤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从女性的角度分析了好莱坞电影视觉快感的构型,她最不满意的是“女人作为形象,男人作为看的承担者”。
深层的意思是对好莱坞电影把女性放在“为对方生活和存在”的位置不满,因为这恰好对应了黑格尔所讲的独立意识和依赖意识的差异。
一种社会现实和好莱坞电影在这里寻找到了连接的通道。
现实的社会结构,通过电影进行了重新编排,又通过电影对观众强化了这层意识形态的建构。
依照同样的逻辑,西方和第三世界的关系也在一些电影和观众的心里得到某种印证,这也是后殖民主义批评存在的主要理由,从根本上说,这些理论批判的锋芒也是对上述独立意识/依附意识、主人/奴隶关系的极力反对。
虽然好莱坞电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它的经典叙事传统中的哲学根基并未发生动摇,近年盛行的科幻大片除了奇观效果的高科技化之外,黑格尔所说的“生死的斗争”依然是建构叙事的基本走向。
好莱坞经典叙事的关键词之一就是征服,它可以是对女性的征服,对印第安人的、对前苏联的、对外星人的征服,总之,目标是对所有它所要全力征服的对象。
好莱坞虽然也拍摄出《现代启示录》、《野战排》这样的反思越战影片,但接下去却要用《第一滴血》将征服的主题重新恢复。
说一句题外话,像李安这样的导演,在拍摄了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推手》、《饮食男女》之后,不自觉地要复归到他曾系统接受的好莱坞叙述模式中去。
引起剧烈争议的《色•戒》叙事核心大概还可以落脚到“征服”,尽管可以说它包含着由色到“情”的复杂,以及缠绵、忧郁和感伤,但却无法超出男性对女性的征服这一好莱坞的传统命题。
只不过在结尾的时候,把征服带来的满足感转变成了一种失落的情绪,但在不断奔向高潮的几场“性戏”中叙述的主调早已完成,余下的无非是尾声和变奏曲。
在经典好莱坞叙事里,欲望与征服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如果说性感的大腿和红唇只是类似于一幅静止的画面,那么各式各样的追逐场面才最具有刺激的效果,因为角色奔向的是一个即将夺取的目标。
追逐会令观众不自觉地搭上影片节奏的快车,并从心理上获得更直接的认同。
追逐还能激发起人不可遏制的冲动,从内心里产生捕获对象的强烈欲望,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
应该说,这一形式的发明的确是巧妙地利用了电影的运动属性,同时也巧妙地利用了人在欲望被激发之后极力渴望满足的心理需要。
因此才有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的追逐场面,而且还能让人百看不厌。
在预先设置好的情节模式里,追逐镜头起码给了观众两种快感满足,即视觉上的和心理意义上的满足,而后者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观影结束之后,依然能使观众处于兴奋的延伸状态中,与现实隔离后的感觉依然还在,那也正是刚刚做了一场白日梦后的超现实体验。
如果说好莱坞经典叙事在人对物质占有欲方面是顺势推动的立场,贾樟柯则对人的物质占有欲以及获得的方式保持着东方式的冷静。
他不愿意再为人们编织起一幅追逐财富和美女的梦幻图景。
这里当然不是说贾樟柯电影中的人物缺少欲望,但他却不是利用这些欲望编制起美梦成真的故事。
相反,他对欲望和美梦成真采取的是质疑的立场,这一点在《站台》、《任逍遥》和《世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贾樟柯电影形式的选择来源于他对现实经验的思考,这就需要把欲望还原到现实生活的层面加以审视,需要从虚假的欲望满足中退出,需要让观众从被安置好的梦幻角落里放弃虚假的权力。
这也就是他选择与好莱坞经典不同的叙述方式的意义所在。
走出欲望满足的叙述模式,实际上意味着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中总结的好莱坞电影快感构型的两个支点的撤离,即观看癖和影像认同的撤离,这也意味着观众在电影院中大做白日梦的权利的丧失。
代之以生活经验和记忆的唤起,从富于生活质感的流动画面中发现和悟出点什么。
在观众和形象之间,好莱坞经典叙事似乎也按照“为对方生活”和“为对方存在”的“主奴关系”建立起联系,观众只为在电影中看到满意的形象,形象为观众提供满意的观看。
因此,在这一虚构的想象关系中,观众似乎被赋予了永恒的权利,而他的自恋和自我的倾向却在不断增强。
这不仅作为一种观影经验而成为一种习惯性存在,甚至也将这种经过长期熏染的体验延伸到生活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贾樟柯电影遇到的障碍首先来自自恋的观众,他要夺走观众梦幻中的主人地位和权利,并要让他们习惯于日常化的影像,并以平等的心态与之展开交流,不仅是去看,更重要的是反观自己的生活。
贾樟柯的电影如日常生活一样默默地流淌,虽然不乏尖锐的冲突,但也如日常生活里的浪花一般瞬间逝去。
他没有依此建构起戏剧化的情节并掀起由弱渐强的高潮,这也是他的电影叙述与好莱坞式经典情节电影不同之处。
后者固然满足了观众自我想象和做白日梦的心理取向,但贾樟柯的电影叙述则始终难以给观众这样的一种满足。
如果说前一种电影叙述方式是以情节促成接受的心理紧张感,后一种则主要依靠观众现实的文化经验介入才能激发出影片特有的张力。
因此,贾樟柯电影的节奏是缓慢的甚至能让观众感觉到这种刻意的追求,这其中自然带有中国美学的烙印,如有研究者对《三峡好人》开头的横移长镜头与《清明上河图》的呈现方式进行对比,指出其带有中国卷轴画依次展开的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美学观念在这一长镜头的使用上发生着作用,它需要观众以中国美学所主张的静观心态建构起其对影像的观赏过程,并以此将自己的心智和情感融入到对象之中而进入到一种审美境界。
静观,在看的主体与被看的客体关系上是平等的,恰好能够去除主体骚动以及对客体征服的欲望,并从中解脱出来并换以心智情感的投入。
被研究者所赞赏的《三峡好人》开始的长镜头寓意是丰富的,时间的此在分明能透露出历史变迁的意味。
男人赤裸的上身由于时间的冲刷而显出结实的外表,在此刻又发生了什么,这是电影接下去要讲述的故事。
银幕空间里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保持着一致,他们是那艘从过去驶向未来的大船上主要的一群,和贾樟柯此前电影中的人物也有着某种对接关系。
这个镜头使人联想到1959年水华导演的《林家铺子》的开头与结尾,一艘小船摇进画面最终又摇出并驶向远方,那是极好地表现电影空间中所承载的历史感的一个范例。
如果说水华的那艘乌篷船穿越历史给人留下过往的一幕,贾樟柯的这艘大船则承载的就是历史中的现实或正在进行中的历史。
从另外的角度说,镜头一一对准的那些普通人,他们不可能成为观众的欲望对象,而且,他们的目光也非指向某个欲望客体。
因此说,在摄影技巧上,贾樟柯已经切断了欲望诱惑的那条红线,习惯了经典情节片的观众在此首先感到的依旧是一种不适应。
只是观众依然要按照以往的观影经验执意要寻找到什么,而普通人中的韩三明则却与所期待的目标相距甚远。
在终于无法找到某个亮点之后才会重新回味这段长镜头的意味,但这也就意味着一种与经典电影叙事不同的美学原则介入的开始。
在阻断视觉快感这一令人痴迷的源头之后,视觉上无法满足的就要依靠头脑和心灵去寻觅,因此,只有从这里才能进入到贾樟柯电影的观赏状态。
如果按照经典电影叙事培养出的观影习惯,勉强把《三峡好人》的情节串联起来,似乎无法找到男主角三明的性格、情感变化曲线,因此也无从辨认出他究竟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