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作
大木作整理完整版
![大木作整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c30241852458fb770b5622.png)
第一部分:大木作解析一、“大木作”释义:指建筑一切骨干木架总称,剩余装修部分称小木作。
二、“大木作”在中国木建筑中的核心地位:它是建筑的主要结构。
它掌控了整个建筑的等级、规模和尺度。
它是千变万化的建筑造型的基础一、材分制:宋——材分八等;清——分十一等斗口二、大木作结构类型:抬梁、穿斗和井干(han)三、大木作主要构件:柱-梁-枋-檩-椽及其相互关系四、斗栱五、殿堂造与厅堂造六、举折与举架/提栈七、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大木作含义有三:1、建筑物主要木构架;2、做大木构架的工种;3、大木构架的营造技艺。
大木作和小木作意义相对小木作也称为装折,是除了主要木构架以外的室内分隔、装饰装修的木结构。
如天花、隔断等。
四、大木作的关键内容:1、制度和文化;2、大木作的营造技艺;一:制度和文化(可以不看,90%不考)官式和民间营造的相互影响官式中的民间因素明代官式与江南的渊源关系模数化设计施工贵柔的体系柔性的结构柔曲的外形柔糜的装修、色彩七、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一、材分制:宋——材分八等;清——分十一等斗口(前三等无实例)材分制最大的作用是实现了构件的模数化。
二、大木作结构类型:1、抬梁式2、穿斗式3、井干式三、大木作主要构件:柱-梁-枋-檩-椽梁:宋称梁或栿,(几椽栿按其所承的椽数而定)清称梁,(几架梁按其所承檩数而定)乳栿:长两椽架的梁。
平梁:梁架中最上一层梁栿,长二架椽。
宋木梁长宽比=3:2,出头样式有批竹梁头、蚂蚱头等角梁——翼角做法:江南做法及特点:嫩戗发戗: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构造简单;实例:苏州拙政园绣绮亭和怡园小沧浪亭。
水戗发戗:枋(宋称阑额):大额枋(阑额)-小额枋(由额)、由额垫板檐枋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联系屋架的檩下枋、垫板(联系梁头):金枋、脊枋;金垫板、脊垫板随梁枋:随梁下的柱间枋料穿插枋:无斗栱大木檐廊梁下的枋料檩(宋称榑,清有斗栱之大式用桁)檩的名称:脊桁(檩)-脊榑;上金桁(檩)-上平榑、中金桁(檩)-中平榑、下金桁(檩)-下平榑;正心桁(檐檩)-牛脊榑(承椽方)、挑檐桁-撩风榑(撩檐方)相关构件:生头木:宋代放置在榑背上,使屋面纵轴方向略呈曲面升起。
明代建筑名称与宋、清建筑名称对照表之大木作
![明代建筑名称与宋、清建筑名称对照表之大木作](https://img.taocdn.com/s3/m/aabe149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d.png)
明代建筑名称与宋、清建筑名称对照表之大木作大木作:宋、元、清均称大木作,清又分大木殿式(简称大式)和小式大木,江南称木作。
列架式,屋列图:宋称侧样、点草架,清称屋架侧样,江南称贴式,即屋架图。
架梁,屋架、排架,屋梁:宋称椽袱、缝,清称梁架、柁梁、一缝梁,江南称梁架、贝占。
间架、间梁、架:清称间架,通称大木架。
草架:宋、清均称草架,江南称草架式。
缝:宋称架、缝,清称梁缝、俗称一缝柁。
段:宋称一椽架,清称一步架,江南称一界,即一步架水平距离。
柱柱落地:清称穿斗、穿逗屋架,江南称穿斗。
柱叉桁:木构架的一种做法,即柱头直接承搁木桁条。
偷柱,过梁式:清称抬梁,江南称过梁造、抬梁式。
搁墙造:由墙体支承梁架的做法,清称硬山搁檩。
酱架式,秋迁架:清称瓮门式,用双步梁而不立脊柱的一种梁架形式。
偷栋柱:减去脊柱的构架。
四柱落地:前后各由二立柱来支承间架的形式。
卷、敞卷,轩:清称卷式、卷,江南称轩、翻轩。
卷棚:清称卷棚,江南称回顶。
步廊:清称XX加廊步,即正身梁架前后出廊造,分单步及双步。
后步,后架:清称后出廊造,江南称后单步、后双步。
楼阁式:宋称楼阁,清称楼阁、楼,江南称楼阁、楼房。
三架,三架屋:清称三檩房、三檩垂花门。
三架屋后连一架:似清三檩房后出一步廊。
五架,五架房子:宋称四架椽屋,清称五檩小式大木、五檩大木,江南称四界屋。
五架梁、正五架,五架过梁式:宋称四椽袱、四架椽通檐用二柱,清称五架梁、五架大梁,江南称四界大梁、内四界。
小五架梁:似宋称四架椽屋刽牵三椽袱用三柱,清称五檩用三柱小式大木。
正五架三间拖后一柱、五架屋拖后架:似清正五檩后出廊,江南称内四界后出(加)廊。
五架后拖两架:似清称五檩后出双步廊,江南称内四界后加双步。
七架屋:宋称六架椽屋,清称七檩大木、七檩小式大木,江南称六界屋。
七架,正七架:宋称六椽袱,清称七架梁,江南称六界梁、六界大梁。
七架堂屋大九架造合用前后柱:似七架堂屋使用草架并添加轩廊的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https://img.taocdn.com/s3/m/e54e5a1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d.png)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屋架上的檩(宋称榑)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
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亦即前后檐柱间之水平距离。
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这时常简称为'进深'。
接下来,小编就从'柱'开始给大家讲解大木作,听好了哟~一、柱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
按结构所处的部位,一般建筑中常见的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等。
此外,又有都柱、倚柱、排叉柱、塔心柱、望柱等。
依构造需要,则有雷公柱,垂莲柱、搛柱、擎檐柱、抱柱、心柱等多种。
柱之外观,有直柱、收分柱、梭柱、凹楞柱、束竹柱、瓜柱、束莲柱、盘龙柱等。
原始社会的半穴居建筑中,已使用了木柱。
它与其他构件的结合,则普遍采用了绑扎法。
但在某些地区,由于石器、蚌器和骨器的进步,已经能在木材上制作较复杂的榫卯,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所发现的木构件。
到金属工具使用后,其加工就更为准确和精细了。
就已知实物而言,早期木柱大多为圆形断面,下端埋于土中,然后用土填塞柱穴,再予夯实。
商代时已于柱下置卵石为柱础。
秦代已有方柱。
汉代石柱更增加了八角、束竹、凹楞、人像柱等式样,并出现倒栌斗式柱础,柱身也有直柱和收分较大的二种,但由于实物都是仿木的石构件,与真实木构可能尚有一定距离。
南北朝时受佛教影响,出现了髙莲瓣柱础、束莲柱,以及印度、波斯、希腊式柱头,但上述外来形式后来没有得到发展。
河北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上端的建筑,则雕刻了我国现知最早的梭柱形象。
北齐义慈惠石柱梭柱形象柱础则有素覆盆和宝装莲瓣二种。
中国建筑史大木作、小木作
![中国建筑史大木作、小木作](https://img.taocdn.com/s3/m/044aca4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3.png)
大木作的分类
总结词
大木作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建筑规模可分为宫殿建筑、寺庙建筑等;根据建筑功能可 分为住宅、园林等。
详细描述
根据建筑规模和功能的不同,大木作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照建筑规模可以分为宫殿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 等;按照建筑功能可以分为住宅、园林、商业建筑等。不同类型的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都有不同的特点,体现了 大木作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现代建筑大木作、小木作应用案例分析
总结词
现代建筑中大木作、小木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其 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艺术价值和环保价值。
详细描述
现代建筑中大木作、小木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如 大型场馆、商业中心、住宅等建筑中都有应用。这些建 筑中的大木作、小木作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如提供结构 支撑、装饰美化等,还具有艺术价值和环保价值。通过 巧妙的设计和施工,现代建筑中的大木作、小木作可以 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环境 的破坏和污染。
使用材料的比较
材料选择
大木作主要使用大型的木材,如松木、 楠木等,要求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美 观;小木作则多使用木材、竹子、藤 条等细小材料,要求材料质地轻巧、 易于加工。
材料利用
大木作在材料利用上要求尽可能减少 浪费,注重材料的合理利用和加工; 小木作则更注重材料的装饰性和美观 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材料的使 用效率。
大木作通常用于构建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如梁、柱、斗拱等,强调整体的稳定 性和承重能力;小木作则主要用于室内装修和细部装饰,如门窗、隔断、挂落 等,注重美观和细节处理。
功能
大木作承载着建筑物的承重和支撑功能,对于建筑的整体安全至关重要;小木 作则更多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为室内空间提供舒适和美观 的环境。
中国传统民居之木结构名词解释
![中国传统民居之木结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10af1d7c1c708a1284a4468.png)
大木作为:柱、梁、枋、檩木结构古建筑中,承重的木构件及由这些构件组成的木构架,总称为大木。
宋代以来,手工行业多以作(zuō)为名,遂称设计、制做、安装大木的行业为大木作。
大木构件古建筑木构架主要是由柱、梁、枋、檩、椽、斗栱等大木构件组成的。
1.柱直立承压的构件。
根据其在木构架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位于建筑外围屋檐下的檐柱,位与檐柱以内的金柱(宋称内柱),位于转角处的角檐柱和角金柱,位于正脊下的中柱和山柱。
此外,还有置于上下梁之间或梁与檩之间的矮柱,清称瓜柱、宋称蜀柱。
2.梁木构架中水平放置的受弯构件,宋称栿。
一般常由上下叠放的几根梁和瓜柱共同组成梁架,用作屋顶的承重结构。
梁架中,上面的梁短于下面的梁,最下一根较长的梁直接(或通过斗栱)搁置在前后檐柱或金柱上。
梁常按其上所支承的总檩数或椽数命名,如:上有5檩的称五架梁,宋称四椽栿;上有7檩的称七架梁,宋称六椽栿。
梁架最上面一根梁如上有3檩时,称三架梁,宋称平梁。
檐柱与金柱间如距离为2步架,则须置两根梁,上面一根长l步架,称为单步架,宋称劄牵;下面一根长2步架,称为双步架,宋称乳栿。
明清建筑中,檐柱与金柱间一般仅为1步架,只置一根梁,有斗栱时称桃尖梁,无斗栱时称抱头梁。
庑殿顶和歇山顶两侧端常置有垂直于梁架方向的顺梁或扒梁,宋称丁栿。
顺梁与梁架上最下一根深在同一高度上,扒梁外端则趴在檩上。
庑殿顶和歇山顶在屋檐转角处还置有沿分角线向外伸挑的角梁,宋称阳马。
角梁是由上下叠放在一起的两根木构件组成的,上面一根为仔角梁,宋称子角梁;下面一根为老角梁,宋称大角梁。
3.枋木构架中水平旋转的、矩形截面的连系构件。
连接檐柱柱头的构件,有斗栱时称为额枋,无斗栱时称为檐枋,宋统称阑额。
明清建筑中常用上下两重额枋,上面的称为大额枋,下面的称为小额枋,两额枋之间置一竖放的垫板,称为由额垫板。
柱头和额枋上面,承托斗栱的、扁放的木枋,称平板枋,宋称普拍方。
明清建筑常在前后金柱或檐柱间紧贴于梁下加置一根木枋,称为随梁枋。
《中国建筑史》大木作
![《中国建筑史》大木作](https://img.taocdn.com/s3/m/e1a94898bcd126fff7050be5.png)
第四节 大木作大木作指木结构建筑中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也是建筑比例、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基本构件的认识柱、梁、枋、檩、椽2)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最早见于西安兴教寺唐玄奘塔,宋辽开始使用渐多。
•断面变化:由扁宽变高窄,明清时宽度已窄于额枋。
•角柱处变化:从不出头到出头,出头形式有垂直截割或刻成海棠纹。
3)雀替(宋称绰幕枋)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或)在额枋之下,由柱内伸出,承托部分额枋的构件。
(清)雀替的长度定为该间面阔的四分之一,各开间的雀替取相同的高度,为柱径的四分之五,厚为柱径的十分之四。
而长度随面阔递减。
雀替的种类: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花牙子2、梁(宋称梁或栿)宋朝按梁所承椽数命名; 清朝按梁所承檩条数命名。
直梁5:4或6:5明栿(露明)3:2(直梁、月梁)草栿(不露明)3:2清宋七架梁六椽栿五架梁四椽栿三架梁平梁双步梁乳栿单步梁(抱头梁)剳牵4、椽椽为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按位置可分为飞檐椽(宋称飞子)、檐椽、花架椽、脑椽、顶椽(用于卷棚顶)。
椽子首尾钉在上下两条檩上。
每一条水平长度即檩的间距,称为一椽或一架、一步架。
椽子截面圆形,如有飞檐,即在檐椽上钉截面矩形的飞子。
其他构件的认识1、瓜柱(宋称蜀柱或侏儒柱)梁上架叠梁或承檩所用的短柱。
最初瓜柱仅用于脊檩下,其它部位用驼峰或短木加斗拱承叠梁。
元时,开始用方形的短柱。
2、驼峰形如骆驼之背,在“彻上露明造”中配合斗拱承载梁栿,为上下叠梁间的联系物。
3、叉手和托脚叉手一般在支撑脊槫的侏儒柱两侧,加强稳定性。
托脚 支撑平槫的斜向构件。
唐宋用;明清不用4、替木支持在栌头或令拱上的短木以承托梁枋(冠木)。
二、斗拱斗拱为柱与梁檩间的过渡构造。
由斗、拱、昂、组成。
斗,“盛米的斗”;拱,“肘形的短木”;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https://img.taocdn.com/s3/m/c2712b432e3f5727a5e96253.png)
·作用 1.增加承托的作用 2.出跳形成悬臂梁,支撑挑檐檩 3.联结柱网:均匀传递荷载 4.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减震:吸收震波 6.装饰作用 7.等级标志 8.模数作用
宋式铺作的分件分为:斗、栱、昂3类。 斗是斗形的木垫块,细分为栌斗、交互斗、齐心斗、散斗; 栱是弓形的短木,分为前后向的华栱和左右向的横栱,横 栱又按所处位置,细分为泥道栱、瓜子栱、慢栱、令栱; 昂是斜木,分为下昂、上昂.
·支摘窗
多用于住宅,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其内亦 有一层,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 下部安装玻璃,以利室内采光。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步步 锦格心。故宫内支摘窗多用于内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
一、柱
类型: ·按结构所处的部位: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 等。此外,又有都柱、倚柱、排叉柱、塔心柱、望柱等。 ·依构造需要,则有雷公柱、垂莲柱、擎檐柱、抱柱、心柱等。 ·外观:直柱、收分柱、梭柱、凹楞柱、束竹柱、瓜柱、束莲 柱、盘龙柱等。 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在《营造法式》中已有规 定:“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两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 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径一材一栔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 举势定其长短,以下檐柱为则。”
·窗(槛窗、支摘窗)
(一)构成 框槛:上槛、中槛、下槛 槅扇、横披。 (1)槅扇、槛窗式:多用在较大或较为重要的建筑上。 (2)槅扇、支摘窗式:多用在住宅和较为次要的建筑上。 ·槅扇 可做对外的门,窗,也可内部的隔断。 槅扇由棂心、绦环板、裙板、边挺、抹头组成。 1.充分适应开间的宽窄变化(显调、微调); 2.适应高矮的变化。 槅扇的高低由抹头和绦环板的数量来调节。
P298:
大式做法与小式做法的区别:
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
![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https://img.taocdn.com/s3/m/893d9588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2.png)
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汇报人:2023-12-15•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概述•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的风格与特点目录•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的工艺技术•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的案例分析•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的未来展望目录01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概述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是指元代在陕西地区建造的木结构建筑中的主要结构部分,包括柱、梁、枋、椽等。
定义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屋顶举折较高,斗拱形式多样等。
特点定义与特点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统一了多民族的国家,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陕西地区在元代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因此元代在陕西地区建造了大量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的历史背景陕西地区历史背景元代历史背景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的重要性建筑艺术价值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价值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是研究元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元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价值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2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的风格与特点粗犷雄健01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的风格以粗犷雄健为主,结构粗大,线条刚毅,给人以豪放、粗犷的感觉。
朴素自然02元代建筑在材料选择上多采用本色木材,不加雕饰,保持了自然的纹理和色泽,给人以朴素自然之美。
华丽精致03尽管元代建筑大木作以粗犷为主,但在一些细节处理上却十分华丽精致,如斗拱、雀替、栏杆等部位的雕刻和彩绘,以及琉璃瓦的运用,彰显出元代建筑的细腻与华美。
规模宏大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如韩城元代建筑群中的司马迁祠、韩城大禹庙等,其建筑规模之大、结构之严谨,堪称元代建筑的代表。
结构独特元代建筑大木作的结构独特,多采用减柱造和移柱造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对称性,使建筑空间更加灵活多变。
大木作名词解释
![大木作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0c51d3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7d.png)
大木作名词解释大木作是指由大木料制作而成的艺术品或工艺品。
它是一种以大型原木为基础材料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雕刻、打磨、雕琢等工艺加工手法,创造出立体的、具有艺术性的作品。
大木作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应用于建筑、家俱等领域。
在建筑方面,大木作被用于建造寺庙、宫殿、园林等重要建筑物。
在家俱制作方面,大木作被广泛用于制作床、椅、桌子等各种家居用品。
这些大木作品以其雄厚、稳重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广受赞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木作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们开始将大木作用于艺术创作,并加入他们独特的艺术观念和创意。
大木作通过对原木材质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处理,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大木作的创作过程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和耐心。
首先,艺术家需要选择适合创作的大木料,通常是具有良好纹理和形态的大型原木。
然后,艺术家使用各种工具对原木进行切割、雕刻、磨光等处理,将其塑造成自己想要的形象或造型。
最后,艺术家会运用颜料、清漆等材料进行上色和保护处理,使作品更加美观和耐用。
大木作包含丰富的表现形式。
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例如雕塑、摆件等,也可以是应用于建筑、家具等领域的装饰品或构件。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大木作品,它们都能够通过其独特的形态和质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沉思。
大木作在当代艺术中发展迅速,并得到了广大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关注和喜爱。
艺术家们越来越多地将其作品展示在艺术馆、画廊等场所,以及参加各类艺术展览和活动。
同时,大木作也成为了许多收藏家的心头好,他们愿意花费较大的代价来购买和欣赏这些珍贵的艺术品。
总的来说,大木作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对大木料的雕琢和加工,创造出丰富、独特的艺术品。
它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传递了文化和审美的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相信大木作还会在未来继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大木作小木作
![大木作小木作](https://img.taocdn.com/s3/m/9c5c297bf46527d3240ce0ba.png)
大木作
是我国木构架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
大木作是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业归属大木作。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小木作
我国古代以来按木工工艺的不同,把建造房屋木构架的叫作“大木作”;把建筑装修和木制家具的叫作“小木作”。
前者工人称“大木匠”,后者工人称“小木匠”。
中国古代建筑中非承重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专业。
在宋《营造法式》中归入小木作制作的构件有门、窗、隔断、栏杆、外檐装饰及防护构件、地板、天花(顶棚)、楼梯、龛橱、篱墙、井亭等42种。
清工部《工程做法》称小木作为装修作,并把面向室外的称为外檐装修,在室内的称为内檐装修,项目略有增减。
外檐装修在室外,如走廊的栏杆,屋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等,内檐装修装在室内,如各种隔断、罩、天花、藻井等。
04-1 大木作-抬梁式穿斗式构架
![04-1 大木作-抬梁式穿斗式构架](https://img.taocdn.com/s3/m/5b8a62556c175f0e7cd13749.png)
大梁(大柁):大小、长短 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准, 如承九檩为九架梁,依此类 推。
抱头梁(挑尖梁)
3. 檩(桁) (课本P279)
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 面荷载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 例》:有斗栱之大木用 桁,无斗栱之大木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致: 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tuán )
载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适用范围的互补机制 2) 单体建筑构架的互补并用
1) 适用范围的互补机制
抬梁式:主要适用于官式建筑,适合作为宫殿、坛庙、
陵寝、苑囿、衙署、大型寺观、大型宅第等建筑类型, 以及北方地区厚墙厚顶的民间建筑的构架
穿斗式:主要适用于南方的民间建筑以及一些小型寺庙
2) 单体建筑构架的互补并用
第三章 大木作
第一节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第二节 斗拱 第三节 对木构架的评析
第一节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图说P175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1. 抬梁式构架 2. 穿斗式构架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抬梁式构架(叠梁式)
了柱与枋的关系
雀替随开间的变化而变 长=1/4净开间,但宽度不变 雀替的设计随材料、形式的变化而变
骑马雀替
2)历史的演变
云岗石窟(北魏)
正定隆兴寺(金)
大同善化寺(辽、宋)
安平县文庙(明)
昌平明长陵(明)
故宫太和门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图说P177)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 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 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简述大木作的组成及各组成构件的作用
![简述大木作的组成及各组成构件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bd92e7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4.png)
简述大木作的组成及各组成构件的作用大木作是一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制作的大型建筑构造物,由多个组成构件组合而成。
这些构件包括主梁、次梁、柱子、横梁和地板等。
主梁是大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位于建筑的顶部,起到支撑整个建筑的作用。
主梁一般由较大截面的木材制成,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保证建筑的稳定性。
次梁是连接主梁和柱子的构件,起到增加建筑结构强度的作用。
次梁通常位于主梁的下方,将荷载从主梁传递到柱子上,平衡力的分布,使整个建筑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柱子是大木作的立柱部分,承受着整个建筑的重量。
柱子一般由较粗的木材制成,固定在地面上或地下,通过与主梁和次梁的连接,将荷载传递到地基上,保证建筑的稳固性。
横梁是连接柱子的水平构件,承受着横向荷载的作用。
横梁通常位于主梁和次梁之间,起到加固结构、分散荷载的作用。
横梁一般由横向排列的木材制成,连接在柱子上,使整个建筑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强度。
地板是大木作的基础构件,用来支撑人们行走和活动的平台。
地板一般由多块木板拼接而成,铺设在主梁、次梁和横梁上,形成一个平整的工作平台。
地板的厚度和材质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以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
除了上述的主要构件之外,大木作还包括其他辅助构件,如屋顶、墙壁、窗户和门等。
屋顶是用来保护建筑免受风雨侵蚀的构件,一般由木制的屋顶架和覆盖材料组成。
墙壁是用来分隔内外空间,并提供隔热和隔音功能的构件,可以由木板或者其他材料构成。
窗户和门是用来通风和进出的构件,可以根据建筑的需要安装不同形式和尺寸的窗户和门。
大木作的组成构件包括主梁、次梁、柱子、横梁和地板等,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在整个建筑结构中起到支撑、加固和分散荷载的作用。
这些构件的合理设计和组合,可以保证大木作的稳定性和强度,同时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
古建营造系列——大木作
![古建营造系列——大木作](https://img.taocdn.com/s3/m/9a01097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1.png)
古建营造系列——大木作大木作,古代中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
清式大木作做法可分为大木大作和大木小作式两类。
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棊、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从远古到汉代的木结构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
从半坡遗址到商代盘龙城遗址、西周周原建筑遗址、汉代礼制建筑、石阙等,虽已有复原研究,但还都未能得出系统的结论,只能看出一些脉络: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干式结构,后代虽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结构发展史中却有重要作用。
②自商代至战国宫殿遗址中已发掘的平面柱网布置,均纵向成行列而横向常不成行列。
据此可推断屋架构造,系以纵架为主,直至汉代仍有应用,故纵架应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构造形式。
后来,辽金时期偶然也有使用纵架承托横架的构造,那是经过改进提高的纵架。
③自西周开始已用栌斗作为结合柱、梁的构件,以后逐步发展成栌斗上用栱、昂等组合成铺作(见斗栱)的复杂构造形式。
现有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根据现存实例,可以推断这三种结构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应用。
它们的特点如下所述。
古代中国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斗拱精简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中国建筑史](https://img.taocdn.com/s3/m/d8e74a3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c.png)
大木作斗拱精简中国建筑史1. 引言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大木作斗拱是中国独特的建筑特色之一。
斗拱是一种用于支撑建筑物屋顶的结构,它由两个斜塔形木柱和一个横梁组成。
大木作斗拱建筑作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大木作斗拱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国建筑史进行精简的介绍。
2. 起源与发展大木作斗拱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首次出现在晋代(公元265-420年),随后在唐朝(公元618-907年)达到巅峰。
唐朝的大木作斗拱以魏征寺为代表,该寺庙使用了大量的大木作斗拱结构,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唐代大木作斗拱犹如森林中的参天大树,巍峨雄伟,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宝。
3. 结构与特点大木作斗拱的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大木作柱、横梁和斗拱三部分组成。
大木作柱是斗拱的支撑,通常采用方形木料或圆柱木料;横梁承受上层结构的重量,连接两个斗拱;斗拱则是最具特色的部分,通常为折线形曲线结构,通过斗栱的交叉支撑实现整个建筑的稳固性。
大木作斗拱具有以下特点: - 结构简单:大木作斗拱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制作和施工。
- 抗震性强:斗拱的多重交叉结构使其具有出色的抗震性能,适应了中国地震频发的地理环境。
- 形式多样:大木作斗拱的形式多样,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各种形式的设计和变化。
- 丰富的雕刻装饰:大木作斗拱往往伴随着雕刻和装饰,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华丽和精湛的工艺。
4. 文化传承大木作斗拱不仅是中国建筑的一种结构方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并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大木作斗拱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许多古代建筑通过保护修复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努力,得以保存下来。
同时,大木作斗拱也不断融入到当代建筑设计中,成为中国建筑的重要元素之一。
5. 结论大木作斗拱作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代表,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文化内涵。
大木作名词解释
![大木作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c478f4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a.png)
大木作名词解释大木作是一种传统家具,多以松木为材质,使用榫卯结构。
大木作在日本是家具制造业的核心技术。
名词解释:家具制造的工艺之一,指在各种材料上,根据需要钉制成各种形式的器具或构件。
1。
指家具所用材料之间的衔接方法。
2。
指家具构件之间的装配方法。
3。
指家具与其它材料的组合方法。
4。
指建筑设计和施工时木构架的衔接方法。
5。
指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
名词解释:用薄板加五木件胶合而成的框子。
用人造板做成的两个框子中间架上横档,再用线编钉成的墙壁搁板。
内装锯好的单面板或装饰纸,四边带线角的书写板。
用长条木料拼接起来的搁板。
用小块木料拼成方形的隔板。
把立柱粘贴在墙壁上的简易格栅。
水平嵌板的两端放在靠在另一块顶板上的搁板的两端,成为框子的一部分。
将搁板固定在横档上的卡子。
挂在墙上的悬吊式搁板。
整片的隔板装在木框上,搁在一边的搁板上。
用竖立的方式加以固定。
嵌板或托板装在上面的搁板。
天花板中可折叠下来的一块板。
支撑家具的榫头。
侧面钉孔形成的槽口。
装在墙壁一边的搁板。
大木作通常包括:样式、装修、木器、门窗等。
2。
名词解释: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特定群体,主要包括手工业者、小商贩、旅店经营者等。
名词解释:由木材、钢铁、塑料、玻璃等材料组成,供居住的房屋或场所。
名词解释:只供人短暂停留的公共场所。
名词解释: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优点而兴建的建筑物,也称“就地主义建筑”。
名词解释:创新风格建筑的简称,区别于“标准化”风格建筑。
名词解释:由建筑师事务所统一负责承接并监督建造的、具有某一特色的建筑。
名词解释:主要用于室内环境设计,要求做到对外部环境的视觉美感不受外界干扰。
明代传到日本,至今有400余年历史。
相当于日本的“唐建筑”。
东南亚的佛教建筑。
现已失传。
相当于日本的“唐建筑”。
我国江南各地的土木砖瓦建筑,是本世纪30~40年代才出现的。
相当于日本的“唐建筑”。
我国江南各地的土木砖瓦建筑,是本世纪30~40年代才出现的。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8530da89b89680202d8251c.png)
另一种后尾下无承托,而支撑于金桁下,称为挑金做法。
②间架:5-11开间 3-5间
③斗拱 可有可无 无斗拱
构架 有飞椽 无飞椽
无周围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一、柱
类型: ·按结构所处的部位: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
等。此外,又有都柱、倚柱、排叉柱、塔心柱、望柱等。 ·依构造需要,则有雷公柱、垂莲柱、擎檐柱、抱柱、心柱等。 ·外观:直柱、收分柱、梭柱、凹楞柱、束竹柱、瓜柱、束莲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 托斗拱的构件。后来逐渐变高变窄,至明、清,其宽度已窄 于额枋。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雀替(宋称绰幕枋): 置于梁枋下雨柱相交的短木, 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雀替的作用: 1.增加挤压面 2.减少净跨 3.改善节点构造 4.取得艺术上的过渡。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梁(宋称梁或栿) 按它在构架中的部位,可分为单步梁(又称抱
头梁)、双步梁(宋称乳栿)、三架梁(平梁)、 五架梁(四椽栿)、七架梁(六椽栿)、顺梁、扒 梁、角梁(阳马)等。 宋梁栿的名称是按它所承受的椽数来定的,而清代 则按其上所承的桁或椽数来命名。
挑尖梁(大式做法,有斗栱):檐柱和老檐柱 之间的短梁称为挑尖梁。作用:加强廊子的结构。
抱头梁(无斗栱)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n 架梁——n-1 步架
建筑木作介绍
![建筑木作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3f9062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f.png)
建筑木作介绍一、啥是建筑木作呢?建筑木作啊,就是在建筑里跟木头有关的那些活儿。
你想啊,咱们看到的那些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那些雕花的门窗、精致的木梁,都是建筑木作的成果呢。
在西方建筑里也有木作的身影哦,像那些木质的屋顶结构之类的。
建筑木作就像是给建筑穿上了一件木头做的漂亮衣服,让建筑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超高的颜值。
二、建筑木作的种类1. 大木作大木作可是建筑木作里的“大哥大”。
它主要负责建筑的骨架部分,就像人的骨骼一样重要。
像那些支撑整个建筑的柱子、大梁这些,都是大木作的成果。
这些构件要承受很大的重量,所以对木材的质量和工艺要求都很高。
以前的工匠们可都是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手艺来打造这些大木作构件的呢。
2. 小木作小木作相对来说就比较“小巧玲珑”啦。
它主要涉及到建筑里的一些装饰性的部分,像门窗、栏杆、屏风这些。
小木作就像是建筑的装饰品,能够给建筑增添很多艺术气息。
你看那些古代建筑的门窗上精美的雕花,那都是小木作工匠们一点一点雕刻出来的,每一个花纹都蕴含着工匠们的心血和创意。
三、建筑木作的材料1. 木材的选择建筑木作最常用的木材有松木、杉木、榆木、红木等等。
松木比较便宜,而且容易加工,所以在一些普通的建筑里经常会用到。
杉木呢,它的纹理比较直,质地也比较轻,适合做一些不太受力的构件。
榆木就比较硬啦,而且纹理很漂亮,做出来的木作制品很有质感。
红木就更不用说了,那可是高档木材,一般用于比较豪华的建筑或者是做一些非常精致的小木作。
2. 木材的处理木材在使用之前可是要经过很多处理的哦。
首先要把木材干燥,不然木材里的水分太多的话,做好的木作很容易变形、开裂。
干燥的方法有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种。
自然干燥就是把木材放在通风的地方,让它慢慢地把水分散发出去,不过这个过程比较慢。
人工干燥就快多了,但是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也会影响木材的质量。
除了干燥,有的木材还需要进行防腐、防虫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木作能够长时间地保存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檩: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
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
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在金柱之上的金檩,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
柱: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用来支承上部结构并将荷载传至基础的竖向直杆檩: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
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
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在金柱之上的金檩,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
桁:梁上或门框、窗框等上的横木
桁架
桁héng梁上的横木(檩子)。
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方柱形木材
榫:框架结构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的接合处
椽: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
望板:平铺在椽子上的木板,以承托屋面的苫背和瓦件.分为顺望板,横望板.
门楣:就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一般都是粗重实木制就。
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准有门楣的,哪怕你是大户人家,富甲一方,没有官面上的身份,也一样不能在宅门上标示门楣。
斗拱斗栱(dǒu gǒng)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两者合称斗拱。
昂
斗,升
举架
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
收山
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板的外皮。
梁
栱
gǒng
<名>
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arch]。
其与方形木块纵横交错层叠构成枓栱,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兼有装饰效果,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主要特征之一。
如:栱子(又作“斗栱”。
建筑物的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栱桷(栱和桷)。